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
A.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的设立意义
1、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兼顾适度的产业开发,在资金筹措、资源保护、规划制定实施、区划和分区管理、科研科普活动开展、营利和非营利社会力昰参与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均有规范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实现对遗产地的统一、规范、有效管理。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矛盾尖锐的中国,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遗产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平衡中国遗产地开发和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
2、保护我国遗产地历史文化突出的特色。
国家森林公园将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普遍真理”与我国遗产地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升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水平,通过体制创新,使遗产资源管理上水平、上效益、提质量,赶超国际先进管理水平。
3、有利于日后对现有的遗产地体系进行整合。
国家公园兼具遗产资源的保护、教育、科研、游憩产管理模式。在新遗产管理体系中首先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单元,能够充分发挥新遗产体系规范有利于提升我国的遗产资源管理水平。
在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理念的同时,也应当保管理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吸引其他遗产管理体系逐步并入新遗产管理体系,对最终实现我国自然和文化遗产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扩展阅读:
国家森林公园的等级划分标准
1、一级为40~50分,符合一级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多为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高,难以人工再造,应加强保护,制定保全、保存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2、二级为30~39分,符合二级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其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较高,应当在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3、三级为20~29分,符合三级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在开展风景旅游活动的同时进行风景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造、改善和提高。三级以下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应首先进行资源的质量和环境的改善。
B. 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此句中动词“实施”缺少宾语,应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
“当地政府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C. “把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是病句么,错在哪儿
此句中动词“实施”缺少宾语,应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
D. 森林公园发展竞争力的概念是什么有没有一个体系来说明竞争力
具体可链接到以下网点查看:http://..com/question/22104027.html?si=1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1]。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现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森林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森林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2]。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
1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群落类型繁多。从80年代开始,以森林公园建设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业在我国悄然兴起并获得长足发展。据了解,目前全国各级森林公园有800余处,其中国家级270处,总经营面积达720万公顷,年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基本上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此外,1995年在全国4万多个国有林场,99个自然保护区,119个风景名胜区中,也有大部分已开办了森林旅游项目。从黑龙江的北极村到海南的尖峰岭,我国森林公园跨越了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5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类型的森林景观资源,为人们进行观光、避暑、野营、度假、科考、探险等活动提供了适合场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1995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000多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收入达4亿多元[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0年底,我国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发展到1276处,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44%,还拥有1亿hm2的森林公园,并已建成了近1100个森林公园[4]。另外,目前全国森林公园拥有宾馆、饭店、商店等旅游服务设施约40万m2,接待床位10万多张,游车、游船4000余台(艘),主要游路15万km,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需要。森林旅行社和森林旅游公司约1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的森林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万多人,年接待森林旅游人员6000万人次[5]。这为开辟我国森林特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广袤的林区内,分布的高等植物达32万种,还鸟类、兽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近2千种[6]。还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再加上瀑布、温泉、林草、花卉、珍禽、异兽,辅以沙漠、草原、江河、湖泊等,对游人充满了神奇的魅力。登山野营、骑马打猎、采集标本、游泳钓鱼、绘画摄影、休息疗养等,这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内容是其他大众旅游所不能替代的。
2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已近2500万人次,每年旅游收入近1.2亿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使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面临一系列问题。
2.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生态旅游热的兴起和不计成本或少计成本而引发的森林旅游利润虚增,促使许多地方纷纷把森林生态旅游确定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但许多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盲目投入后游人甚少,收不抵支,难以维持经营,也无法保护资源,造成许多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损害[7]。某些景区不研究旅游生态容量,在特定的节假日游客大量进入后,由于无合理安排,游人四处践踏,破坏了资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状态,一些资源因游人过量而失去原有特质而逐渐丧失欣赏价值。
2.2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 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8]。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以长江为例,上游大量兴建旅游设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态林遭受滥砍滥伐,覆盖面积减少,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严重,影响下游的水质,游客很难看到“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色[9]。
2.3游客时空分布不均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受气候,节假日等原因的影响,游客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点。如黄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仅占10.08%;极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极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10]。由于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和游人不良行为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游客增多,旅游活动的频繁和分布的过于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质和生态资源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游客的不良行为会影响树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游旺季游人遗弃在风景区的食物改善了动物的生存环境,促其取食无虑,繁殖加快,而到了旅游淡季,因游人减少,靠游人遗弃食物难以为继的动物只好啃食树皮度日,对植物产生危害;
第三、由于游览步道宽度难以满足超载时段游人的需要,大批游人践踏步道两侧地面,不仅影响土壤结构和土壤发育,降低土壤水分渗透力,进而加剧了土壤的侵蚀速率。
2.4 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如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内,每年接纳的生活污水达304. 56万t;作为“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景区内每年约有6000t经营垃圾、2000t旅游垃圾、25万t污水,生活区内水体大肠杆菌超标15倍,细菌总数超标22倍,而景区内每年燃放的鞭炮则多达2亿多响[11]。甚至喜玛拉雅山上也有各类垃圾,旅游部门不得不花巨资处理这些废弃物[12]。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2.5 专业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13]。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人而过渡的,加之起步较晚,导致专业旅游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肃省林业厅组织了首届森林公园导游培训班,参加的49名学员中仅有5人有导游证,还不足10%,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游客来了只是简单象征性的介绍,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感觉,其余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意识不浓,服务质量不高,违约经营,坑蒙欺骗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14]。
由此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3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环境资源退化”[15]。森林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模式,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16]。
3.1 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教育
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主张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持增长。开发和保护是融为一体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和物质的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而经济是保护的动力,三者是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17]。必须树立这种新思维,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企事业三大效益同步增长[18]。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19]。生态教育也要使旅游“利益相关者”,如开发商、景区居民等都认识到环境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使它们明白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他们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
3.2 制定法律、法规、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是旅游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强化行业管理,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森林生态旅游这一产业的相关系统[20]。政府必须用立法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1]。同时,充分发挥执法机构(如质检所)对旅游业实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监督。并通过法律杠杆来整顿市场秩序,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完善的旅游市场竞争规则,通过这些管理条例使旅游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规范旅游市场的目的[22]。
3.3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保护景区环境
首先,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应把我国自然保护区划分为非旅游区和旅游区两部分,少数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及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应划分为非旅游区,禁止任何商业性旅游,以保护其自然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在允许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内,应采用同心圆式的利用模式,将保护区从里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针对不同的旅游区,确定环境容纳量,并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平衡环保与经济收入之间地矛盾[23]。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态旅游区应普及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为主,在满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应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的需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处理应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到物质的循环利用[24]。
3.4 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我国已加入WTO,旅游业也将全面融入到世界旅游业发展之中,公平参与竞争。要想使森林生态旅游真正服务于森林生态旅游区及其周边社区,必须进行生态旅游认证[25]。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专家学者(包括旅游地理专家、经济学者、市场分析人员、法律顾问等)组成的评估机构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调查评估,在此基础上完成可行性论证,提交给政府。政府再从全局考虑是否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坚决制止一哄而上和无规则开发。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做好旅游开发规划。森林生态旅游规划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重要的基础工作,科学的规划应把旅游区和旅游项目的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科学行事。规划设计应以森林生态为主线,多业并举,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同时规划设计要有创意,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旅游项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规划设计时,应反映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追求和愿望,并加强配套建设,配备相应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设施,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在自然生态环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统筹规划,重点安排,精心设计和打造,将其建成森林生态旅游的典型区、精品区,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经营和发展模式。
3.5 培养和引进人才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26]。要实现优质服务与国际接轨,提高综合效益就必须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与之相配套,所以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应加大力度,在服务配套设施方面提升档次[27]。 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实行高素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28]。
3.6 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为此,必须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有条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树上旅馆”。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29]。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30]。
综上所述,有政府的参与扶持,有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证,森林生态旅游业一定会朝着健康的方面持续发展,也一定会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张逸. 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2002,(1):57-59.
[2]池丽月.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林业经济问题,1999,(1):37-40.
[3]钟新民. 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74-76.
[4]可 亭.国森林旅游资源[J].中国林业(森林旅游专刊),2001,(4):8-10.
[5]陈秋华.试析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0,(4):58-61.
[6]刘紫青. 试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 .林业经济问题,2002,(2):122-124.
[7]李肇荣. 广西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35-36.
[8]陈逢珍. 试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M]. 林业经济问题,1998,(2):22-24.
[9]田世政.西部大开发与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5):101-107.
[10]黄成林.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场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4):351-354.
[11]伊少华,何 平,童显德.林旅游资源开发要走可持续利用之路[J].森林旅游,1998,(试刊号):12-13.
[12]罗美安,向风行. 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浅析[J].旅游科学,1999,(1):5-7.
[13]傅岳瑛,刘 琴. 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103-106.
[14]王晓春,芦维忠. 甘肃省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J].开发研究,2001,(3):63-64.
[15]罗美安,向风行.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浅析[J].旅游科学,1999,(1):5-7.
[16]赵新民 杨松茂 马 兰. 陕西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J].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1):40-43.
[17]汪华武,等.生态旅游开发[M] 昆明:科学出版社,2000,38-45.
[18]马泽斌. 浅谈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经济林研究,2001,(3):63-64.
[19]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旅游学刊,1998,(2):14-16.
[20]杨桂华.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M].昆明:科学出版社,2000,28-32.
[21]葛汉栋. 湖南实现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M].湖南林业科技,1999(4),1-7.
[22]张济民.生态旅游与湖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调研,1998,
(10): 16-18.
[23]包国章,李向林,谢忠雷,等.浅谈生态旅游德利弊与政策导向[J].中国环境管理,2001,(1):71-75.
[24]贾振虎,吴应建,刘永红. 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与对策[J]. 山西林业科技,2002,(1):39-42.
[25]于法稳,尚杰 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紧迫性[J]. 生态经济,2002(5):48-50
[26]张秋根,万承永,熊冬平 南昌市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 林业资源管理,2003(3):20-23.
[27]汪华武,等.生态旅游开发[M]. 昆明:科学出版社,2000,148-150.
[28]吴楚材 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 中国地理,2000(11):43-45.
[29]徐嵩龄.西藏旅游业建设面临的14个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87-91.
[30]李晴 发展重庆的森林旅游[J].生态经济,2002(6):48-49.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 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
A B中“发电量不能输送”;C中“应先引导后发展”;D句不合事理。
F. 旅游景区如何可持续发展
旅游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转型时期,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上,出现了遗产资源保护与经济性开发的矛盾,资源保护与高密度旅游开发的矛盾并存的现象。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是当前我国风景名胜区普遍面临的问题。青岛市崂山风景区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大问题凸显过度开发之痛
崂山风景区保护和发展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崂山风景区的“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园林化”倾向突出。
青岛市区东移,带动了崂山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景区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倾向明显。在沙子口沿海一线,社区建筑高密度发展,别墅成群、宾馆林立,一些市民在村中买地建房,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观;在南九水一带的核心景区内,别墅式建筑几乎超过了当地居民的建筑数量;在景区王哥庄沿线,小区式的社区建设,与风景区周边环境极不协调。
风景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自然性。目前部分景区的人工建设过多,各区域的园林建设、旅游项目开发规划频出,规模越来越大,使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升温。道路建设、停车场、临时建筑、酒店宾馆蜂拥而上,甚至房地产项目也乘机而入;“园中园”现象突出。仅南部沿海一线就有“观光园”、“雨林谷”、“森林公园”、“生态园”等多处。“人工化、园林化”现象突出,不仅严重破坏了景区的整体环境,也使风景区的国家资源受到侵蚀。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内商业设施、宾馆饭店建设不断增加,商业化氛围越来越浓。
二是景区内水资源保护未受到应有重视,生物多样性遭遇威胁。
景区内在建和拟建水库、塘坝较多,不利于青岛市的水量调蓄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如夏庄、仰口林区地处崂山西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生态系统脆弱。现有的开发活动已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生长环境。
由于有些村民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淡薄,使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枯竭。如“农家宴”菜系中,野生动植物占很大比重。受经济利益驱使,采摘的规模、数量剧增,不仅使物种本身逐渐稀缺,难以恢复,还造成水土流失等后果。
三是擅自刻石立碑,割裂了历史与文化的完整性、连续性。
单纯地刻石立碑不仅毁坏了历史遗迹,而且是历史研究肤浅、文化发掘不深的表现。如夏庄、惜福镇为古时进出崂山腹地的必由之路,历史及文化遗存很多,但在这一地区少见体现,反而凭想当然,擅自刻石多处,不仅割裂了崂山历史与文化的完整性、连续性,而且使霸王台、财贝沟等古文化遗址面临毁灭的命运。
这些问题不仅在崂山风景区存在,在其他风景保护区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四方面探究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崂山风景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一是对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国家风景名胜区性质和功能缺乏深入理解,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风景名胜资源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经营,过度开发给风景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是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效率低下。崂山风景名胜区属景区管委会管理,而景区地域分属崂山区、城阳区管辖,具体又分属3个街道和2个乡镇管理,涉及近200个社区和村,难以避免各行其是的问题。一方面在崂山景区范围内,同时存在两个区级政府和一个市政府派出机构,实行块块管理;另一方面景区资源名义上由管委会管理,实际上分别由国土资源、文物、林业、海洋、环保等部门分别行使相应的职权,实行条条管理。景区缺乏一个权威性的机构作为统一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
三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法制不健全,有些地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忽略了对公共资源的保护。
四是风景区保护无法可依与有法不依并存。现行法规不完善、缺乏约束力。法规未明确禁止以破坏遗产资源为代价的牟利行为,也缺少实行针对个人的惩戒条款。同时,有法不依、执法难严。目前出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多数项目是“双违”建筑;很多地方不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的规模、体量。
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
崂山风景区的处境并非个案。
如何实现风景区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转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加强宣传、转变观念。要重视对风景名胜区基本知识的普及性宣传,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这一观念:自然文化遗产属于当代和子孙后代,任何人都只有照看和维护的义务,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
其次要调整思路、理顺体制。
以崂山风景区为例,首先应该理顺景区内两个区级政府、一个市政府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崂山风景区和崂山行政区的一体化管理,区内土地、规划建设、旅游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政设施、城建监察、公用事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国有资产产权、治安保卫、农村事物和经济发展实行统一管理。
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既明确合理,又科学实际;既体现保护,又开发利用;既能惠及当地群众,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思路。管委会对遗产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风景区国有、集体和个人承包的土地、山地、林地和风景林,以及地貌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保护与开发,由管委会依法进行统一管理,并对集体山林采取买断方式理顺产权关系;风景区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林业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消防检查、文物保护,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由管委会依法进行管理,并接受市有关部门业务指导;坚持原居住地居民原则,严格控制风景区人口增长。
第三,要加快地方立法,实施依法管理。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现行法规和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并由市人大通过崂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法规应明确风景区规划范围和区域的功能划分;明确管委会的地位;界定风景区遗产资源的产权关系,禁止以破坏遗产资源为代价的牟利行为;规定当地居民对风景区保护、开发、经营等权利、责任和义务;组织科学研究和文化的深层次开发;对破坏遗产资源行为的惩戒性规定等。
第四,实施全方位管理,加强风景区资源保护。由管委会及所属机构负责风景区的规划、保护、建设与管理,行使统一管理的综合性职能;旅游、工商、林业、交通、治安、环保等职能部门,在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履行职责、发挥专业管理的重要作用;风景区居民和经营从业人员服从统一管理的同时,实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管理相结合,切实发挥群众的基础作用。
运用科学、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采用法治手段,清理“双违”项目。管委会应运用法治手段对风景区内“双违”项目进行清理、限时拆除;对借旧村改造之名新建扩建的楼堂馆所,在不损害原居住居民利益、不增加风景区人口基础上,进行清理和处置;对在风景区内开展商贸经营的各类建筑,按《规划》要求进行规范;对风景区内形成的各类园林、园区项目,依据《规划》进行可能的利用和统一管理等。
第五,引导风景区内居民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管委会可与当地居民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责;规定当地居民保护遗产资源的责任;引导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风景区经营性活动优先考虑原居住地居民,首先是生活困难的居民。
G. 森林公园该如何给游客“说树”
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福建省森林公园在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凸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尽管部分森林公园在道路标识系统、植物解说牌示系统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对解说系统定位不明确、解说规划内容不规范、解说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还不能适应全省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快速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建议森林公园解说系统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 首先是准确定位森林公园解说系统的目标。森林公园的游览形式多样,在解说系统建设中应以自导式解说系统为主。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解说系统来全面、深刻地了解森林公园的自然和文化信息。因此游客能否顺利到达游览地,并获得较高质量的森林游览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园内的解说系统。此外,森林公园还具有生态保护、生态教育、管理、经济、可持续性等功能。解说系统的建设程度直接影响到这些信息的有效输出和运用。以台湾为例,台湾森林公园非常重视解说工作。他们认为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的目的就是提高全岛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更多的了解大自然的原始风貌,亲近自然。为了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在台湾的各个森林公园中都建立了周详的解说系统。 其次是规范解说系统规划内容。国外大多数景区都制定了专项旅游解说系统规划。我国于2003年出台了国家标准《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这项标准对不同等级景区游客中心和相关服务设施的信息建设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个完善的旅游解说系统是由区域环境解说子系统(REIS)、森林旅游吸引物解说子系统(FTAIS)、旅游设施解说子系统(TFIS)和森林旅游管理解说子系统(TMIS)4个子系统构成。这4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第三是完善解说设施建设。森林公园的解说设施包括导游图、导游画册、设施牌识、音像播放等。目前福建省森林公园的解说系统多是图文的形式,建议应更加有效地利用森林公园的游客中心,运用多媒体、信息查询、专题讲座、博物展示等形式,以虚拟场景和集中展示的方式,提供游览景区所必需的信息和相关的旅游服务咨询并进行宣传教育。以台湾阿里山森林游乐园的游客中心为例,该游客中心的服务项目有:服务咨询、广播寻人、哺乳育婴室、急用冷热水、餐饮及纪念品销售、婴儿轮椅借用、简介折页索取和解说导览等8项。游客中心内设有展览室、录像室、餐厅、洗手间和小型商店。在游客中心大厅最醒目的地方放置着多种语言版本的公园简介折页,供游客自行选取。除了有总体介绍外,还根据公园中的地质、植物、人文历史等不同的方面制作了专门的介绍折页,制作精美,涵盖面广。大厅中的盖章处提供了多种图案的公园文化印章,极富纪念意义。在小型商店中,游客可选购到关于公园的各类书籍和音像制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游客中心还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手册和手绘笔记本,内容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此外,目前很多森林公园的交通导引牌示还存在着放置位置不当,在三岔路口、游客集散地等重要节点缺少导引牌,交通引导图示不符合普通游客的看图习惯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引导游客进行森林旅游。在步道沿线于适当距离都应设立长度说明指示及方向指示设施。在沿途交叉口必须设立方向指示设施。指示设施在多处地点指示同一方向时,应清楚标示于同一版面上,以避免因零碎的多块版面指示,造成视觉的混乱。 作为自然生态型的旅游目的地,森林公园解说牌的材料应力求就地取材。当地的石料、木材等天然材质为优先选择,这有助于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且在同一公园中,解说牌示的风格要尽可能保持统一。形态的设计和装饰风格应体现森林公园所在地区的文化内涵。 解说的内容也要以人为本,将森林公园内蕴含的生态文化、科普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故事表述出来,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习。例如,植物介绍以往都使用林业专业术语的解说词,显得机械化,也不利于普通游客理解记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普通游客的角度去介绍植物的特别之处,可爱之处,不仅可以让成人游客印象深刻,还能让小朋友对森林文化更感兴趣。此外,增设环境教育型牌示,以巧妙、温馨的话语营造一种珍惜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旅游氛围,使游客体验到高品位的森林生态之旅。 总之,森林公园解说系统是人们认识、了解森林公园和丰富旅游体验的重要信息平台,是宣传生态文明、增加森林公园文化内涵的主要阵地。森林公园解说系统将森林景观资源变为旅游资源,完善和发展森林公园解说系统是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效利用森林景观、促进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阙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