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地质公园管理局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同是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张家界潘英
B. 张家界地质公园构造形迹与景观地貌
张家界地质公园包容了石英砂岩峰林、方山台寨、天桥石门、嶂谷沟壑、岩溶台原、岩溶峡谷、岩溶洞穴、泉水瀑布、溪流湖泊和沉积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等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组合了规模恢弘、气势磅礴、千姿百态、深奥奇特、变化莫测的地貌景观,其形成过程和表现形式的系统性与该区的构造演化和构造变形密切相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综合演化的结果,蕴含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一、古生代海相沉积为景观地貌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张家界地质公园的峰林、方山台寨、天桥石门、嶂谷沟壑景观主要发育在泥盆系石英砂岩之中,其分布受控于泥盆系石英砂岩的展布。岩溶台原、岩溶峡谷、岩溶洞穴、泉水瀑布景观发育在三叠系灰岩之中。古生代的海相沉积不仅为景观地貌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地层中的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也是很有意义的地质遗迹。
二、燕山期构造变形为景观地貌的形成奠定了构造基础
张家界地质公园的石英砂岩峰林、方山台寨、天桥石门、嶂谷沟壑景观均受研究区的垂直节理控制,景区绝大多数峰林、方山台寨和嶂谷沟壑的边界都是节理面(图3-20~图3-22),或者沿节理面发育而来。从前面对研究区节理的初步统计分析来看,研究区主要发育3组垂直节理。从节理与木耳山-向家溪背斜的关系来看,这些节理与背斜构造为同期产物,也主要形成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因此,可以说燕山期构造变形奠定了该区景观地貌的构造基础。
图3-20垂直节理面组成的峭壁面
图3-21节理面形成的孤峰
三、新构造运动的隆升、侵蚀塑造了该区的地貌景观
1. 夷平面与景观地貌形成时代
张家界地质公园发育两级夷平面,山顶面海拔为 1300 ~1100 m ( 图 3-23) ,宽谷面海拔 1000 ~800 m。园区的主要景观发育在宽谷面之下的 V 形谷中 ( 图 3-24) 。V 形谷的谷底一般海拔为 400 ~500 m,切割深度 200 ~400 m,谷底宽一般 10 ~ 50 m,最宽 100 m,如金鞭溪、琵琶溪、龙尾溪等。山顶面相当于华北的太行期夷平面,形成时代约 23 Ma。宽谷面相当于华北的唐县面,估计形成时代为新近纪末—第四纪初,约 2 Ma 左右。也就是说,张家界地质公园的地貌景观是新近纪以来的产物。
2. 地貌景观形成与演化
在距今约 23 Ma 左右的古近纪末,研究区处于相对稳定阶段,风化作用侵蚀夷平逐渐在张家界地区形成一个夷平面———山顶面。新近纪阶段,地壳进一步缓慢抬升,河流下切,至新近纪末趋于稳定。河流开始由下切为主逐渐转变为以侧蚀夷平作用为主,即进入宽谷夷平阶段,在山顶面逐渐形成一些 U 形宽谷。
新近纪末宽谷侵蚀之后,构造抬升增强,伴随着相对暖湿的气候条件,引发了新的河流切割作用。这次下切导致了宽谷夷平面被切割侵蚀而解体。河流从宽谷面下切了 200 ~400 m 左右,形成了嵌入 U 形谷或盘状谷中的 V 形峡谷或隘谷。
图 3-22 垂直节理形成的峰林
图 3-23 张家界地质公园山顶夷平面
图 3-24 张家界地质公园山顶面、宽谷和 V 形谷
在河流下切过程中,研究区发育的 3 组垂直节理,为水流下切提供了便利和空间,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沿节理面侵蚀,而地表水与地下水沿节理面的侵蚀进一步促进了节理面的开裂。在泥盆系砂岩中,当风化与侵蚀形成悬空面时,沿垂直节理面的崩塌作用往往形成垂直陡壁、孤峰和峰林,控制了张家界地区成景微地貌的形成。
在三叠系灰岩中,水流沿节理缝流动、溶解,在地表形成溶沟、溶槽,在地下逐渐形成空洞、落水洞、溶洞、暗洞等。地下水溶解的钙质在溶洞中堆积沉淀下来,便形成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 ( 图 3-25) 。
图 3-25 张家界龙王洞岩溶地貌景观
综上所述,张家界地区的成景地貌是在古生代海相沉积的物质基础上,在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背景下,经新近纪两个阶段夷平与下切过程逐渐形成的。成景地层是古生界泥盆系砂岩,控制景区微地貌形成的构造变形是 3 组近垂直的节理。
C. 张家界地质公园构造演化
张家界地区出露的最老地层是元古宇板溪群,震旦纪—中生代地层发育齐全,新生代仅沿河谷发育零星第四纪沉积。区内共发育两期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界面,一期为震旦系与板溪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另一期为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界面。两期不整合界面将该区分为前震旦系、震旦系-侏罗系、白垩系3个构造层。
一、张家界地区构造运动
张家界地区构造形迹显示的构造运动主要有两期,一期为雪峰运动,另一期为燕山运动。
1.雪峰运动
雪峰运动在研究区表现为元古宇板溪群与震旦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界面,是在新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纪与新元古代中期南华纪之间的一次构造变形,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与晋宁运动相当。雪峰运动使元古宇板溪群褶皱变形,同时发生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
2.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在研究区表现为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界面,是形成区内主要构造形迹的一次构造变形,形成一系列北东向背斜、向斜和断裂。控制张家界地质公园的木耳山-向家溪背斜就是燕山期构造变形的产物。
二、张家界及邻区构造演化
张家界及邻区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新元古代早期,当时该区处于洞庭古陆南侧,为河流-滨岸环境,沉积了板溪群一套稳定性复陆屑紫红色碎屑和粘土建造。新元古代中期末,雪峰运动结束了板溪群沉积,使研究区上升成陆,使板溪群变形、变质,遭受剥蚀夷平,造成板溪群与震旦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震旦纪早期(现今称为南华纪),研究区受冰期严寒气候影响,发育冰川活动,形成南沱冰碛砾岩。随后研究区再次海侵,沉积了震旦纪—侏罗纪地层。期间除几次抬升为陆,缺失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石炭纪、早侏罗世等阶段沉积以外,未发生构造变形作用。
侏罗纪末,燕山运动结束了该区的沉积历史,使得震旦系-侏罗系发生褶皱、断裂,奠定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研究区由海侵沉积为主转变为剥蚀、夷平为主。白垩纪,研究区发育几个山间湖盆,形成一些河湖相沉积,不整合在早期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新生代,研究区基本上以隆升剥蚀为主,发育一期夷平面和三级河流阶地。
D. 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是什么单位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国营张家界林场,1982年,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批准成立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代管张家界村、袁家界村及锣鼓塔居委会;1992年以公园为主体的武陵源核心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3年入选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现是个正处级单位
E. 张家界武陵源世界地质公园的景区开发
张家界市武陵源世界地质景观资源,经开发利用已形成四大地质旅游景观区。即天子山地质旅游景观区、索溪峪地质旅游景观区、张家界地质旅游景观区与杨家界地质旅游景观区。各景观区的特色概述如下。
1.天子山地质旅游景观区
位于张家界武陵源地貌区西北部,面积5473公顷。境内中部高、四周低,海拔800 m以上,为下二叠统石灰岩分布区。800 m以下属厚度很大的石英砂岩层。最高峰为天子峰,海拔1262 m,面北而峙。立峰凭眺,但见台地错列,石峰嶙峋,云雾缭绕,峰、峡、瀑、林遍布于千沟万壑中。山顶、山腰台地突兀凌空,多达60余处,交错伸延,是天然观景台,已开发石家檐、茶盘塌、老屋场、鸳鸯瀑4个小景区,尚有凤栖山、黄龙泉小景区待开发。
2.索溪峪地质旅游景观区
位于张家界武陵源地貌区东北部,面积17200公顷。景区呈盆地状,四周高、中间低,山、丘、川多种地貌并存,峰、洞、湖融为一体。峰秀、谷幽、水碧、洞奇为其景观的主要特征。已开发西海、十里画廊、水绕四门、百丈峡、宝峰湖、黄龙洞、观音洞等8个小景区。另有白虎堂、一线天、天家峪景区待开发。
黄龙洞是索溪峪景区中最具特色并最具美学价值和科普意义的地质遗迹。黄龙洞规模宏大,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国肯塔基州的猛犸洞一样,内有上下5层,2层水洞与3层旱洞,错落相通。洞中支洞错列,结构复杂,总长度达30 km以上,跻身于世界超级长洞之列。已探明有13个大厅、96条走廊、3处瀑布、1条阴河。洞中最宽处达200余米,最高处51 m。5个结环式厅堂,层层相叠,总面积5万余平方米。尤其龙宫,宽阔如穹庐广厦,宫内1700多根石柱岿然耸立,犹如石林,蔚为壮观。洞中阴河,长2000余米,最深处30 m,最宽处50 m。天仙水洞中瀑布,飞瀑悬空60 m,珠飞玉溅飘忽如帘。洞内有迷宫、响水河、天仙、天柱街、龙宫等六大游览区。黄龙洞位于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区,为戴帽式岩溶丘陵。洞中岩溶类型齐全,被联合国世界遗产验收委员会高级顾问桑塞尔先生赞叹黄龙洞为“是我所见到的溶洞石笋最集中、神态最逼真的地方”。
3.张家界(森林公园)地貌景观区
位于张家界武陵源地貌区南部,面积4810公顷,境内峰密岩险,谷深涧幽,水秀林碧,云雾缭绕。集雄、奇、幽、野、秀于一处,汇峰、谷、壑、林、水为一体。有金鞭溪、黄石寨、琵琶溪、腰子寨、沙刀沟、袁家界6个小景区,共开发景点90多个。有标准石板游道6条,车行游道2条。
4.杨家界地貌景区
位于张家界武陵源地貌区西北部,面积3400公顷。景区属峰林峡谷地貌,景观雄浑、险要、清秀、幽静、原始。境内沟壑纵横,溪水长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95%,最高峰海拔1130 m。
公园管理及保护现状
(1)张家界武陵源地质公园的管理法规基本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同和全面执行,张家界管理局的责任与权益得到尊重;公园的功能和效益全面体现,旅游业的收入提供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水源保护、农村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所需资金,历史上遗留的采矿采石迹地的生态环境开始逐步恢复。
(2)公园不仅是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湖南省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基地。张家界是游客在湖南的首选旅游地之一,是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区示范点。公园的保护开发已纳入湖南省、张家界市二级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种相关的专项规划,确立了张家界永续保护的地位和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现已在原来观光旅游、地质科考、民族风情旅游等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农村旅游等,扩大了旅游业的受益面,可全面保护张家界公园珍贵的地球遗产资源。
(3)张家界的旅游开发虽然造成了旅游垃圾、生活污水的增加和部分外来物种的带入,但未造成大的危害。随着对旅游景观的保护与对旅游环境重要性的意识的增强,旅游景点正在实行环境容量控制。当地环境保护机构对环境的定监测报告表明,公园的生态环境有了改善,森林地有所增加,并得到有效的保护;大气、水质质量良好。
F. 张家界市国家地质公园属于哪个省份管辖
属于湖南省。
G. 地质公园概况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与湘西北中低山过渡地带的武陵山脉之中,为中亚热带山地型季风湿润气候区,归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武源区管辖,划入公园的面积有398km2,主要保护对象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质遗迹及其景观系列等。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中国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市武陵源世界地质公园是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它仅包括武陵源区辖全境。
1.地质公园地理位置与交通
公园分布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境内,地处中国云贵高原东部斜坡与湘西北中低山丘陵过渡地带的武陵山脉,地理坐标是-北纬:29°13ཎ″~29°27བྷ″,东经:110°18༼″~110°41ཋ″。距张家界市28 km,距湖南省省府长沙市320 km。1998年张家界荷花机场设立为国际航空港,焦柳铁路通过张家界市。张家界至长沙高速公路西段(张家界-常德)正在修建。
2.地质公园规模
公园面积398km2,其中特级保护区面积21.02km2,一级保护区77.63km2,二级保护区16.29km2,三级保护区139.54km2,发展控制区143.52km2。保护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64%,发展控制区面积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6%(图5-1)。
3.地质公园气候、水文及水资源
公园属中亚热带山地型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4~15℃。一年之中,以一月最冷,日均温度为1~5℃;七月最热,日均温度为23~27℃。五、六、十月潮温,七、八、九月干旱,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降雨量为1200~1600 mm,其中春夏(4~6月)降雨最多,秋季(7~9月)次之,冬季(12~2月)最少。平均无霜期240~300天。
公园水系发育,属澧水上游一级支流溇水的次一级支流索溪水系。该溪由西往东穿过公园区,于水绕四门以上称金鞭溪,至索溪峪后则称索水。因断裂抬升和侵蚀作用,在砂岩峰林区形成了激流深潭和大叠水,著名飞瀑有天悬百练、鸳鸯瀑、吊水岩以及紫草潭、跳鱼潭等。全区水资源总量为13.13万m3/d,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12.75万m3/d,占总量的97.12%,地下水资源在公园水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4.地质公园地质地貌概况
公园地处云贵高原东北边缘的武陵山区,区内以中山、低山为主,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公园西北部昆仑峰最高海拔1282 m,最低处公园东北部的吴家峪海拔230 m。地貌类型以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主,次有岩溶地貌、侵蚀剥蚀构造地貌、河谷堆积地貌。
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发育于泥盆系云台观组和黄家磴组,面积86km2,集中分布于天子山短轴向斜的西南端和东西两翼,环绕向斜周围群峰如林,形态万千,峭壁直立,沟壑纵横。个体形态有方山、台地、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尤以峰林典型独特。规模宏大、景观丰富、类型多样的砂岩峰林及其组合,构成了公园最有特色的地质遗迹景观,成为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一流自然地学景观区。
公园内岩溶地貌发育于公园天子山和喻家嘴向斜核部二叠、三叠系碳酸盐岩分布区,地貌形态有漏斗、洼地、溶丘、石芽、石林、穿洞、溶洞、伏流、暗河等。溶洞以黄龙洞为典型,洞内景观引人入胜,洞穴迷宫、卷曲状钟乳石、鹅管、歪斜钟乳石,以及色彩绚丽、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精妙绝伦的滴水石,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石幔、石帘、石花等,是世界早已发现的溶洞中“石笋最集中、神态最逼真的地方”(引自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验收委员会高级顾问桑塞尔之语)。
H. 张家界地质公园构造形迹及统计分析
张家界地质公园位于木耳山-向家溪背斜东南翼靠近核部一侧(图3-1)。园区构造形迹主要为木耳山-向家溪背斜和三组垂直节理,局部发育一些小褶皱(图3-2)。
图3-1张家界地质公园构造图
一、木耳山-向家溪背斜
木耳山-向家溪背斜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层是下志留统龙马溪群,两翼依次为中志留统罗惹坪组,中泥盆统小溪组、云台观组,上泥盆统黄家磴组、写经寺组,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大隆组,下三叠统大冶群,中统嘉陵江组、巴东组,上三叠统和中侏罗统。
背斜轴线呈S状弯曲,总体走向北东-南西向。由西南向北东,在黄官塔一带呈北北东向延伸,到陈家湾后逐渐转为北东东向,中坡附近轴线又转为北北东向延伸,至粟垭界附近再转为北东向,到水塘背斜核部被断裂破坏,其后轴线由划子溪大致成北东向延伸至湖塌而倾伏封闭。
背斜脊线呈波状起伏,南段核部地层为下志留统龙马溪群,粟垭界附近似有倾没之势,核部地层为下三叠统大冶群,随后脊线又升高,北段核部出露中、上泥盆统。
背斜轴面南段在陈家岭至中坡附近向北西歪斜,西北翼岩层倾角多在40°左右,东南翼一般为15°~25°。北段轴面正常,两翼岩层产状基本对称,倾角一般为40°~55°。大堡山附近因断裂影响,东南翼岩层倾角变大,向家溪附近因断裂造成南东翼岩层向北北西方向倒转,褶皱较紧密,为线状褶皱。
图3-2薄层灰岩中的小褶曲
图3-3张家界地质公园节理极点等密度图
二、园区节理
张家界地质公园园区广泛发育3组垂直节理(图3-3,表3-1),第一组走向北东-南西,第二组走向北西-南东,第三组走向近南北。3组节理倾角基本上都在80°以上,极少数倾角较缓的节理倾角也在60°以上。3组垂直节理相互切割,控制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形地貌的演变。但在张家界地形地貌的演化过程中,各个景点往往主要发育两组节理,各个景点地形地貌的演化也主要受其中两组节理控制。
表3-1张家界地质公园节理产状统计表
续表
在张家界天下第一桥景区近水平的厚层砂岩中发育两组垂直节理(图3-4~图3-7),一组走向NW—SE,另一组走向NEE—SSW,两组节理倾角均超过80°,近直立。在两组近垂直节理的切割下,近水平的厚层—块状砂岩被切割,形成垂直裂缝,沿两组垂直节理的侵蚀作用形成垂直的峭壁、岩柱;随着风化作用的持续进行,下部岩层坍塌,形成天然石桥。
图3-4天下第一桥景区垂直节理
图3-5天下第一桥景区
图3-6天下第一桥景区节理产状统计图
图3-7天下第一桥景区节理极点等密度图
在张家界金鞭溪景区,发育3组垂直节理(图3-8~图3-10),第一组走向NEE—SSW向,第二组走向NWW—SEE向,第三组近SN向。
在黄石寨景区,控制黄石寨周边地貌景观的节理主要有3组(图3-11~图3-13),最发育的是近东西向的一组垂直节理,其次是NE、NW向两组垂直节理。沿3组垂直节理的风化、侵蚀,控制了黄石寨景区周边的峭壁、悬崖。
图3-8金鞭溪景区峰林面的垂直节理
图3-9金鞭溪景区节理统计图
图3-10金鞭溪景区节理极点等密度图
图3-11黄石寨景区峰林与山顶面
在百丈峡景区,近水平的浅红色块状砂岩中发育主要发育两组节理(图3-14~图3-16),一组走向NE—SW,另一组为NW—SE向。两组节理切割岩层,沿两组节理缝的追踪风化侵蚀,控制了峡谷地貌的形成演化。
图3-12黄石寨景区节理统计图
图3-13黄石寨景区节理极点等密度图
图3-14百丈峡景区垂直节理面的擦痕
在百龙电梯附近发育3组垂直节理(图3-17~图3-19),一组走向NW—SE向,第二组近SN向,第三组NEE—SWW向。3组节理相互切割,将岩层切割成一个个柱状块体,沿垂直节理缝的破坏,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侵蚀,逐渐形成陡崖,在侵蚀和崩塌作用的联合作用下,最终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岩柱,形成峰丛地貌景观。
图3-15百丈峡景区节理统计图
图3-16百丈峡景区节理极点等密度图
图3-17百龙电梯旁边发育的垂直节理
图3-18百龙电梯附近节理统计图
图3-19百龙电梯附近节理极点等密度图
I. 张家界的负责人做了哪些项目,竟然能获得“最赚钱的景区”的称号
张家界的户外观光电梯是张家界最赚钱的风景区。天梯与国外的其他电梯一起上榜,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电梯。天梯在建筑装饰峰会上被评为我国的第一天梯。
而且张家界市的地势处于武陵山脉腹地,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 入张家界市,又分很多支线。北支由湖北青龙山等等不断的相拥而成;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等等很多的地势。南支行说路的形成,潺潺的溪水,连绵不断的上风相簇拥而成的。一段风景区,这样的景色让人不断地联想出就像人间仙境一样。
J.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说明关系
森林公园只是地质公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