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悬空亭子
A. 景观设计中为什么要使用凉亭
1、休憩遮阳遮雨——传统亭,现代亭;
2、观赏游览——传统亭,现代亭;
3、纪念,文物古迹——纪念亭,碑亭;
4、交通,集散组织人流——站亭,路亭;
5、骑水——廊亭,桥亭;
6、倚水——楼台水亭;
7、综合——多功能组合亭。
从凉亭的使用场合来分类,凉亭也可以分为公园花园凉亭、广场凉亭、造型亭、休闲凉亭、防雨亭。有些公司专门给员工造一个亭子,供员工吸烟和茶余饭后闲侃聊天之用;公园和公共场所的凉亭除了供游人休憩之外,还能增加风景的美观程度,兼具了造型和功用。
(1)景观悬空亭子扩展阅读
历史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
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同时,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出现园林之中。
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的东内大明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山,池内有太液亭。又兴庆宫城有多组院落,内还有龙池,龙池东的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
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在宋《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B. 论亭子在景观设计中的演变过程
艺术来源于生活,园林艺术中的亭台也同样来源于生活中的路亭、渡亭以及台榭建筑等休憩设施。我们知道,园亭的历史可追述至战国时代,并且从那时起亭子和它的布局就与注重自然和对自然景观之热爱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亭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基本元素。亭子的设计和形式在逐渐演变中虽然有些变化,但仍保持其基本特征:尺度小巧,对称的、单层的、起翘的屋顶,四面开敞。在庭院、山林和偏远寺庙的景观中,以及自宋代以后的山水画中亭子变得普遍起来。当远东的影响首次渗透到法国和英国时,中国独特的建筑,包括园亭,是最早令欧洲人着迷的神奇文化的一部分。本文将以令欧洲人痴迷的“中国事物”,即后来称为“中国艺术风格”为背景,追寻17—18世纪期间中国园亭西渐的过程。那些异国情调的物品,像瓷器、挂毯、漆品和家具令收藏家们倍感兴奋,并孕育了他们对中国事物的热情和中国风格艺术的产生。
现代景观设计是自然与文化、形式与功能、生态与生命的全面融合。中国的景观设计师们在寻找着崭新的、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景观设计之路。民族的设计必须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站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笔者解读中国传统造园的自然精神,品评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价值,探索现代景观设计师应坚信的创作精神。
1中国古代的自然精神及形成背景
普列汉诺夫说:“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神本性决定的。”东西方的造园都要求自然,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不同。这也造就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造园风格。西方人信奉人定胜天的思想,人的最大愿望就是控制自然、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中国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
中国古人强调“与浑成等其自然”,“万物与吾一体”,物与我与自然,交融在一起,相辅相成。这是一种深层的感情和精神上的交流。这种自然精神的形成与中国自然经济下的地理环境、政治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西北横亘沙漠,西南耸立高山,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联系比之希腊、罗马要困难得多。如此与西方隔离的大陆地理环境曾给中国人以生殖繁衍之利。为农业经济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天时地利、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使人们依赖自然、顺应自然、信奉自然。这是一种统一的、有序的、和谐的整体观念。这就形成了与西方人不同的内向文化心里。
2传统自然观的危机
然而,近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国门外蓄势已久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潮或形式便乘虚而入,中国人不得不被西方人建立的科学体系所折服。一时间,中国大地变成了西方景观的游乐园和博览园,而中国诗情画意、叠山理水的园林风貌在现代的景观环境中已经愈来愈罕见,传统的乡土自然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与冲击。人们在享受着舒适方便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西方“破坏性建设”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重新审视中国乡土自然精神的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容置疑的是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在自然和西方文化的挑战面前,愈来愈失去成功回应的能力。在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西方机械化的园林风格曾风靡一时。这在房地产业里体现得最为明确,开发商为了起到好的效果,他们往往启用国外的设计机构,许多设计的效果是纯粹的西方园林风格,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在植物的配植上讲究群植,花团锦绣,豪华气派,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艺术难觅其踪。在其出现的初期,人们感叹其气派和豪华,同时,对其开敞奔放的风格手法也倍感新奇,作品中充满着高精尖的技术美感,几何型、简约、对称式的布局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图1),使中国人耳目一新。这种风格和款式在九十年代末达到了高峰。同样,崇洋的思潮也影响了其他的园林绿化:如道路绿化、街头小品、大型广场(如江西南昌改建的八一广场)等,都有了很强的西方园林色彩。今天传统园林的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中国景观在呼唤“今而中”的春天。在西方科技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人不得不对笼统思维笼罩下的自然观产生质疑。中国园林的传统精神已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景观的需求。今天,各个景观项目的性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
这一切,都让中国人反思一个问题: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精神是否还可以在现代景观设计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是:立足于本土的创新是唯一值得信赖的途径。
3对传统自然精神的再认识
传统自然精神的合理性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传统造园的自然精神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这种尊重自然的观念在今天的景观设计中极其可贵。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人类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现代化的大都市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让人们远离了自然的真谛。
中国人自然精神里最可贵的是高度的“自然精神境界”,即意境的表达。中国传统园林表达出情景交融的氛围,这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它活泼而自然的处理手法营造了一种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意境。人与自然建立了一种亲和而和谐的关系,以及人对自然生命活力的深切情感(图3)。因此中国人的自然观绝对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在景观中放上一两座中国式的亭子,堆叠假山,挖池养鱼,这种简单的符号的叠加是不可能创造意境深远的园林景观的。因为中国园艺师营造的是自然一样的环境,或者说是自然感觉的表露。感觉靠园林符号的简单堆积是无法实现的。西方僵硬、苍白、几何形的景园更不具备表达意涵的功能。
传统自然园林所固有的快适性,已成为现代城市人人生情趣和文化感性的一种源泉。今天,人类整日被围合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对自然更加留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人们缺乏的是让灵魂回归本我的环境,而情景交融的环境才可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灵魂。一句常在私下里流露的无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足以反映出人们对回归本我、远离喧嚣繁忙城市的渴望。城市人希望利用闲暇时间,到乡土自然中来寻找乐趣,充实自己。当今已没有几人可以拥有“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的情怀了。因此,情景交融的景观园林是都市里的佳境。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应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作品必需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情景而不是单纯的景物。意境的营造使人与景的交流和互动成为可能(图4)。今天的景观应使人重返“自然精神境界”,人的精神只有淋漓尽致地注入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环境,才能使对象具有拟人化的生命色彩。
C. 景亭、廊架等景观建筑是否计入容积率
景亭、廊架等景观建筑属于构筑物,依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第3.0.27条 之规定,构筑物不应计算建筑面积。
如果您听明白了请采纳,哪里不明白可以留言继续提问。
D. 园林建筑中的“长廊、窗子、楼、台、亭子、阁”的作用
园林建筑是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
园林建筑(“长廊、窗子、楼、台、亭子、阁”)在园林中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造景,即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
二、是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
三、是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
四、是提供简单的使用功能,诸如小卖、售票、摄影等。
五、是作为主体建筑的必要补充或联系过渡。
楼
园林屋宇,虽无方向,惟门楼基,要依厅堂方向,合宜则立。
门上起楼,象城堞有楼以壮观也。无楼亦呼之(在门头之上修筑楼阁,就像在城门之上修筑楼阁一样蔚为壮观。没有修筑阁楼的也称为门楼)。
廊
廊者,庑出一步也。——《园冶》
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通常布置在两个建筑物或观赏点之间,起着遮风避雨、联系交通等实用功能,而且对园林中风景的展开和层次的组织有重要作用。从横剖面的形状看,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双面空廊(两边通透)、单面空廊(一侧沿墙)、复廊(在双面空廊的中间加一道墙)、双层廊(复道廊,上下两层)。从整体造型及所处位置来看,又可以分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和桥廊等。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人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美化十分关键;园林中的游廊则可以划分景区,形成空间的变化,增加景深和引导游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廊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即美人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构件。
亭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
台
《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园冶》
台本是指高耸的夯土构筑物,以作登眺之用(如烽火台),秦汉以后日渐式微。目前遗留的古典园林中使用较多的台则是另一种形式,是建筑在厅堂之前,高于厅堂台基相平或略低,宽与厅堂相同或减去两梢间之宽。这些台的作用乃是供纳凉赏月之用,一般称作月台或露台。
阁
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两层,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四面开窗。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有时也特指女子的卧房。
园林建筑简介: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此后,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其布局灵活多变,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中国园林建筑包括宏大的皇家园林和精巧的私家园林,这些建筑将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庭院、廊桥及楹联匾额等精巧布设,使得山石流水处处生情,意境无穷。中国园林的境界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三种。中国儒学中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政治意义的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这一境界多见于皇家园林,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约一半的景点体现了这种境界。
神仙境界是指在建造园林时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注重表现中国道家思想中讲求自然恬淡和修养身心的内容,这一境界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均有所反映,例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四川青城山的古常道观、湖北武当山的南岩宫等。
自然境界重在写意,注重表现园林所有者的情思,这一境界大多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等。
中西园林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园林更多的是展现理性的精神力量,而非以建筑为主。建筑这个词,不恰当,在西方园林中,真正的建筑所占的面积也很小,大多数以精神思维的表现具象化为主;中国园林则以自然景观和观者的美好感受为主,更注重天人合一。
E. 景观园林效果图中的亭子设计有哪些优点
亭子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多建于园林、佛寺、庙宇。盖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避雨,乘凉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质朴庄重,典雅清逸,可以和很多景观建筑相结合,木廊架,长廊等。
F. 园林中的亭在园林景观中有哪些应用
园林中的亭是一个几乎少不了的建筑形式。
在园林景观中最早亭是从停止转化而来的,指行人停留住宿的处所。秦汉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所以古代送别,往往送到十里长亭。
一、大型园林景观中亭的应用,是根据人在行走时观赏景观的时间,结合地势、地形和距离而设置。
二、园林景观中的亭,要根据景观的功能设置,从园内的任何角度向它看去,又是能点活、丰富画面的建筑。
三、在园林中由于亭的用途和作用不同,亭子的形状变化多端,平面呈四方、五方、六方、八方、圆形、梅花形,还有套方、套圆、三角、扇形等等。屋顶以攒尖顶为主,配以别的形式。攒尖顶是指屋面集合到中间收顶的古建形式,坡度较大,便于排水。但是,特殊功用的亭子又变化式样,如井亭,是覆盖水井的,顶部中间露天,很是特别。变化多端的亭子是园林中可以停坐休息、玩味领略周围景色的建筑。
G. 求景观亭 亭顶面积计算方法
这个面积一般都是按投影面积计算的!
H. 室外景观亭子用什么玻璃
一般就是普通钢化玻璃,有的是蓝色的,有的是无色的。
I. 园林景观里的凉亭怎么形容
传统的六角凉亭在庭院的角落布置一座造型精致的中式凉亭,青砖砌台基、平台,
给主人留下了驻足观赏的佳处。凉亭顶下垂挂着漏窗灯身的仿古灯,配红色的中国结从六个角落垂落下来,充满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