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风景区
Ⅰ 按景区形成的原因可将景区划分为几大类
人类活动景区、自然景区、建筑景区
Ⅱ 三清山旅游景区奇峰怪石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这要分情况
三清山的"司春女神"是由于风化
"巨蟒出山"则是因为山坡常沿节理面剥蚀崩塌后退形成
还有一种是由垂直断层形成
总结一下:三清山主要形成原因有三种
1.风化
2.节理
3.垂直断层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哦
Ⅲ 旅游景区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索引号:发文号:生成日期:2008-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令 (第23号令)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业经2005年7月6日国家旅游局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8月5日起施行。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
二○○五年七月六日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全面推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规范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程序,促进旅游景区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及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有关评定细则进行。
第三条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遵循自愿申报、分级评定、动态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 第四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正式开业从事旅游经营业务一年以上的旅游景区,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旅游景区,均可申请参加质量等级评定。
第五条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是指对具有独立管理和服务机构的旅游景区进行评定,对园中园、景中景等内部旅游点,不进行单独评定。
第六条 国家旅游局负责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评定细则的制订工作,负责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条 国家旅游局组织设立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负责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各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设立本地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并报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备案。根据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的委托,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进行相应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八条 3A级、2A级、1A级旅游景区由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委托各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负责评定。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可以向条件成熟的地市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再行委托。
4A级旅游景区由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推荐,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
5A级旅游景区从4A级旅游景区中产生。被公告为4A级旅游景区一年以上的方可申报5A级旅游景区。5A级旅游景区由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推荐,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
第九条 各级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评定工作按照“创建、申请、评定、公告”的程序进行。
第十条 参加创建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要按照国家标准和评定细则的要求,制定创建计划,明确责任目标,落实各项创建措施。
第十一条 旅游景区在创建计划完成后,进行自检。自检结果达到相应等级标准和细则规定的旅游景区,填写《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报告书》,并向当地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提出评定申请。经当地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审核同意,向上一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推荐参加相应质量等级的正式评定。
第十二条 现场评定工作由负责评定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委派评定小组承担。评定小组采取现场检查、资料审核、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现场评定工作。
第十三条 现场评定符合标准的旅游景区,由负责评定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批准其质量等级,并向社会公告。
第十四条 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适时公告新达标的各级旅游景区名单。
第十五条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现场工作由具有相应资格的检查员担负。根据所评定的旅游景区的资源类型与特色,应有一名相应专家作为评定小组成员。
第十六条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检查员分为国家级检查员和地方级检查员。国家级检查员由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聘任。地方级检查员由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聘任。 第十七条 检查员要接受旅游景区的监督,不得徇私舞弊。各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要加强对检查员的监督管理,对有违规行为的检查员取消其检查员资格。
第十八条 被委托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出现违规操作的,上级评定机构可以撤销委托其已获得的最高等级的评定权限。
第十九条 各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对所评旅游景区要进行监督检查和复核。监督检查采取重点抽查、定期明查和不定期暗访以及社会调查、听取游客意见反馈等方式进行。全面复核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
第二十条 等级复核工作主要由省级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和实施。全国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有计划、有重点进行复核。
第二十一条 经复核达不到要求的,或被游客进行重大投诉经调查情况属实的景区,按以下方法作出处理: 1、由相应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签发警告通知书、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等级的处理。对于取消或降低等级的景区,需由相应的评定机构对外公告。2、旅游景区接到警告通知书、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等级的通知后,须认真整改,并在规定期限内将整改情况上报相应的等级评定机构。3、凡被降低、取消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自降低或取消等级之日起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新的资质等级。
第二十二条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签发警告通知书、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等级的处理权限如下: 1、1A、2A、3A旅游景区达不到标准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有权签发警告通知书、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等级。降低或取消等级的通知,须报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备案。 2、4A、5A旅游景区达不到标准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有权签发警告通知书、通报批评,并报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备案。如认为应作出降低或取消等级的处理,须报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批。 3、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有权对各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作出签发警告通知书、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等级通知的处理,但需事先通知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标牌、证书由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统一制作,由相应评定机构颁发。
第二十四条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牌,须置于旅游景区主要入口最明显位置,并在对外宣传资料中正确标明其等级。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旅游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二00五年八月五日起施行,一九九九年九月三十日制定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办法》同时废止。
Ⅳ 火山喷发而形成的著名风景区。
1、富来士山
富士山是日本精自神、文化的经典象征之一,在日本人的心中是一座蕴含着自然魅力,优美、庄严的神山。自古以来一直是日本文学者讴歌的主题,同时也是日本人崇敬的圣地,是日本民俗宗教的一部分。
2、长白山
长白山脉是欧亚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位邻中国与朝鲜边界。长白山脉,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的发源地,其中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1961年建立了2150平方千米的长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3、湖光岩
湖光岩风景区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湛江市区西南18公里处,被联合国地质专家称为研究地球与地质科学的“天然年鉴”。总面积为38平方公里,园区是一个以玛珥火山地质地貌为主体,兼有海岸地貌、构造地质地貌等多种地质遗迹,自然生态良好的公园。
4、五大连池
五大连池风景区由五大连池湖区:莲花湖、燕山湖、白龙湖、鹤鸣湖、如意湖组成串珠状的湖群,以及周边火山群地质景观、相关人文景观、植被、水景等组成。
5、达里诺尔湖
达里诺尔湖又称达里湖,汉语译为“大海一样的湖”。是内蒙古地区四大名湖之一,内蒙古赤峰市最大的湖泊。
Ⅳ 武陵源风景区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武陵源风景区地貌属于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形成这种地貌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岩石为石英砂岩,质纯,以石英为主,厚层状,坚硬稳定,有利于自然造型雕塑,增强形象感;二是岩层产状平缓,增加了岩石的稳定性,为峰林地貌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三是岩层发育两组以上垂直节理,节理间距一般15至20余米,为塑造峰林地貌提供了构造条件。在区域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抬升背景下,流水侵蚀切割、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及生物根劈等多种外营力的作用首先从岩层节理开始,使裂隙逐渐加宽,天长日久演化形成峰林地貌,其特点是高峻、顶平、壁陡。
Ⅵ 张家界风景区是如何形成的
张家界地质形成的原因: 在张家界市区境内,由于受地理、地层、构造、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观。从地势上来看,张家界市西接云贵高原,东临洞庭湖,北与鄂西山区接壤,南又与雪峰山毗连。其总的地势是:东南与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两岸,又有一块一块的冲积土平原。该市境内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发育,各条溪流的均汇集到澧水河,然后从西向东,一直流进八百里洞庭湖。湖内,沉积着几十米几百米厚的泥沙。与洞庭湖相反,从东向西,地势又逐渐升高,到市区中心地段,便出现了海拔高达1500余米的天门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岭。有高山峻岭,又有低谷平原,这就是本区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 武陵源景区内的巨厚的石英砂岩,产状平缓,使岩层不能沿层面薄弱部位滑塌,覆盖在志留系柔性的页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刚性的石英砂岩垂直节理发育,在水流强烈的侵蚀作用下,岩层不但解体、崩塌,流水搬运,残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险、秀、幽、旷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风景区的主体。慈利县五雷山风景胜地,同样也是由同一层位的石英砂岩组成,岩层产状也平缓。五台山顶部有黄绿色的页石、泥灰岩覆盖,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护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地貌在市域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来不及将河流拓宽,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窜成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张家界市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这种河谷地貌。
喀斯特地貌近年来学术界也称岩溶地貌,也是张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点。约占全市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种类,不论地表、地干,其堆积物均发育齐全,是我国湘西北喀斯特地形发育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桑植县、慈利县大部,武陵源区、永定区东南部是这一地形发育的地区。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沟、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内各地可见,唯石林在市区少见,在天门山风景区能见到一些单个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区只有在自治州花垣县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称“石栏栅”,颇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游人学者观光考察。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积物形态。在张家界,更是堪称一绝。其溶洞规模,桑植县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学会会员洞,也真不愧为亚洲第一洞的响亮称号,可见不是一般。九天洞和位于武陵源区的黄龙洞,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们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为一体。其洞内喀斯特堆积物,石钟乳、石笋、石柱更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可以说,想什么,像什么,极大地拓展了游人想象的空间,往往使人很难找到恰当的词汇和语言来赞美她。
Ⅶ 三清山旅游景区奇峰怪石形成主要原因
三清来山属于花岗岩景观地貌。源
概括一下成因:主要是岩石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花岗岩是致密块状结构的岩体,坚硬不透水,抗风化能力强,所以能够形成高耸的山。花岗岩是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晶体组成,还有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在这些成分中黑云母和角闪石抗风化能力差,在湿热条件下会风化成粘土矿物,这样花岗岩的透水性就增加了,风化速度也因此加快,进一步促进了其他组分的风化。如果遇寒冷,花岗岩体自身会热胀冷缩,还有水分进入岩体结冰,冰的膨胀造成岩石碎裂脱落,频繁地热胀冷缩加速了花岗岩的冰劈作用,于是形成了三清山独特的绝壁、石柱。
Ⅷ 地貌是风景形成的基础
一、地貌是风景的主导美因子
我们强调风景是多种美因子的组合,但各美因子之间有无主次之分?各类美因子对风景区形成的贡献大小如何?通过分析各种风景区的美可知,地貌在风景的形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风景区的美都是建立在地貌基础上的。地貌与其他美因子之间的关系有以下3种情况:
1.风景区的美完全由地貌主导,看风景就是看纯粹的地貌
这种情形相当多,可以分为4种情况:①地貌已非常之美,增添其他设施反而会画蛇添足,如张家界的柱状峰、路南的石林、新疆的魔鬼城;②不宜兴建设施的风景区,如优美的草原风光、洞穴风景等;③条件过于恶劣,既难于建设,又没有建设必要的风景区,如云南的玉龙雪山、四川的四姑娘山以及冰川、冰塔林景色;④新发现或开发不久的景区,尚未修建建筑设施。
2.风景区的美由众多美因子共同作用,但地貌是作用最大的美因子
地貌是风景区的基础,其他一切美因子都只是对地貌进行美的加工,只是起锦上添花的作用。以峨眉山为例,有十大胜景和四大自然奇观,十景中有8个与地貌有关,只有圣积晚钟和金顶祥光是人工修建而成,而金殿如不位于金顶的巅峰,也不会这样美;四大自然奇观中,佛光、云海、日出是地貌与天象、气候相结合的产物,圣灯则由地质原因形成。峨眉山虽然以佛教圣地著称,地貌却是其美的主导因子。
对以建筑物为核心的风景区,古人留有很多名篇佳作。如黄鹤楼,崔颢写“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如岳阳楼,杜甫只写“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未及建筑物一句。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是直接描写建筑物较多的一首诗,他用8 句来描写慈恩寺浮图(今西安大雁塔)及登塔的感受,却用了10句来描写远近的景物。可见显示建筑物的美,地貌等自然物仍是主导,建筑物仅为观赏这些地貌美创造了条件。
3.风景区其他美因子的贡献大于地貌的贡献,但离开了地貌,这些美因子将不复存在
对岩石进行加工,其产物之美似乎与地貌无关,如在悬崖上开凿的石窟、乐山大佛、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等,但如没有岩石,这些建筑、雕刻就将不复存在。因此,地貌仍然是它们美的基础。它们的美,在于与地貌的和谐统一,除去地貌,其美也会随之消失。
二、地貌是众多美因子的组织者,是美的结构基础
美来源于结构,来源于众多美因子的美妙组合。风景是地貌、自然负载物、文化负载物、科学内涵的综合体,其美因子不下数十种,组合关系极为复杂,结构更加重要。在如此众多的美因子中只有地貌能与其他所有的美因子都发生联系,将它们全部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地貌表现为地面的起伏形态,植被生长于地面之上,如毛与皮的关系;动物生活于地面之上,地面就是动物活动的场所;烟云、冰雪、光照覆盖、笼罩于地面之上;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等。从美学的角度看,纯人造物可以按人的愿望和灵感任意设计、组合,而风景区的美是在地貌基础上的加工,一切参与组合的美因子必须适应地貌的特征。这种“适应”包含两个意义:①一定的地貌与一定的美因子结合可以产生特殊类型的程度极高的美;②风景区的一切美都是在地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地貌美的增强与提高,两方面必须统一协调。
以水为例,河流在平原上便有“长河落日圆”或“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河流与悬崖(或陡坎)的组合便形成瀑布,如黄河壶口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以及河南云台山瀑布。
九寨沟的美,世界罕见,故以此为例分析地貌如何成为众多美因子的组织者。九寨沟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最高山峰4558m,是典型的高山深切峡谷。沟口海拔约2000m,相对高差2000m以上,到沟头的草湖、长湖等,海拔为3000 余米,正处于河流的青年期。谷底的纵剖面远未达到圆滑的曲线,而是呈阶梯状下降1000m,于是在平坦处形成海子,坡度稍小处形成滩或激流,陡崖处则成瀑布。因而九寨沟是由海子、激流和瀑布组合而成的峡谷风景。其中共有114个海子(湖、潭)、5个钙华滩、11段激流、17个瀑布、数十个泉及12座峰和茂密的森林。高山峡谷和坡度大并呈阶梯状便是这些不同类型风景的成因,即是众多美因子的组织者。有了地形条件,还需有充足的水源供给才能形成以海子瀑布为主的景观。高原汇水面大,深切的峡谷正是地表降雨、融雪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区,从而有丰富的水源。则查洼沟尽头的长海长4349m,宽600m,最深处达百余米,湖水主要来自高山积雪;日则沟的熊猫海瀑布高80m,是九寨沟落差最大的瀑布,它被巨石截成数段,数节叠瀑,一气呵成,直落谷底;诺日朗瀑布落差24m,宽270m,是九寨沟最宽的瀑布(黄果树瀑布宽81m);珍珠滩瀑布以下是九寨沟水势最猛的激流,卷起千堆浪花,汹涌澎湃,向前狂奔。沟谷深切地下水面以下,不仅使九寨沟水源丰富,还形成众多悬泉,如剑岩悬泉,从山峰半腰垂直泄下,高130多米,如白练悬空、玉珠散地,具有轻盈婀娜的身姿。
九寨沟地下水不但清澈,且在厚3000~5000m的石灰岩中长距离运动,溶解了大量的钙离子,当排出地面压力降低、CO2 大量逸出时,碳酸钙便迅速沉积,形成钙华。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水,大量无污染的钙华沉积,进一步将九寨沟的风景推上了美的顶峰。
九寨沟的114个海子,或以倒影取胜,或以色彩争雄,但水的清澈却是其基本条件。如果九寨沟的水是浑浊的,那些动人的美将会消失。火花海以反光为特点,湛蓝的水面波平如镜,如同一块翡翠掩映在翠绿的丛林中,每当晨曦初照,湖面闪烁出朵朵火花。犀牛海的美丽倒影是众海之冠,云雾缥缈时的倒影亦真亦幻,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水。镜海为森林包围,对面是山峰,明镜般的海面将水上景物——红叶、绿树、蓝天、白云,神奇地复制在水面。
钙华沉积不仅给九寨沟景区增加了美,而且增加了其神奇的色彩。双龙海中有两条蛟龙式的生物钙华礁堤,卧龙海底有一条乳黄色的碳酸钙沉积,其外形像一条沉卧水底的巨龙,湖面平静时蛟龙沉睡海底,微风轻拂时便徐徐蠕动,波浪起伏时则摇头摆尾。珍珠滩是巨大的钙华滩,钙华表面布满坑洞,湍急的流水撞击时,溅起无数水花,在阳光照射下,宛如无数跳动的珍珠。诺日朗群海是经谷底田埂般的钙华分割,使海子呈梯田状群集而成,湖水翻越钙华堤而过,在树丛中穿行,由瀑布与激流串联起各个海子,绿树青翠,海子湛蓝,叠瀑与水花轻盈,一派醉人景色。
植被使九寨沟更加娇艳妩媚、绚丽斑斓,五花海因湖底钙华沉积、各种色泽鲜艳的藻类及沉水植物分布的差异,形成许多五彩斑斓的色块,与岸上彩林倒影相互点染,色彩斑斓如同变幻莫测的万花筒,故名五花海。盆景滩布满白杨、杜鹃、松柏……碧莹的水从林间流过,如同巨大的翡翠盆景。孔雀河两岸层林尽染,落叶布满整条河川,从高处俯视,一道斑斓激流牵扯着一个彩色世界,如开屏的孔雀。九寨沟,初春万紫千红,盛夏是绿色的海洋,深秋则层林尽染,此时湖水更蓝,蓝天、白云、雪峰、彩林倒映湖中,呈现出娇艳绚丽的景色。
以深切的V字形峡谷横剖和陡而呈阶梯状的峡谷纵剖为特点的峡谷地貌,决定了九寨沟有丰富、优质和富钙的水源,水源又催生茂密的植被,从而共同形成梦幻般的美景。因而地貌是诸多美因子的组织者,九寨沟的地貌是由处于青藏高原边缘这一大地貌决定的。
三、地貌是景区美学价值提高的起点和基础
以河南济源市王屋山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貌产生了始祖文化
我们将本民族发生发展的各种神话传说称为始祖文化。始祖文化是根据民族聚集中心地区特殊的地貌而创造出来的。王屋山就具备这种条件。司马迁说:“三河在天地之中,若鼎足”。王屋山正位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的中心点,又在雄伟的太行、黄河之间,其主峰天坛山是太行山南缘一座秀丽的山峰,峰顶有水平产出不整合于其上的新元古代石英岩,高踞于太行山主体之上,成为附近的最高峰,像一个天地交流的祭坛,故名天坛山。神话传说便由这些特点演绎而成,如传说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并从海里捉来巨鳌,用它的四条腿来撑天,而把鳌身弃在西边,便是巨大而平顶的鳌背山。
2.始祖文化演化为道教文化
天坛山以南的封门断层,其南为中生代的沉积岩,其北为太古宙的变质岩,两者颜色形貌差别极大,故有移山的传说,列御寇写有《愚公移山》。道教兴起后天坛山自然成为道教的中心,被尊为第一福地洞天,修建了阳台官、紫微宫、总仙宫等许多宏伟精美的宫观。唐代道教在这里达到极盛,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曾在此修行。
3.道教文化演化成环保文化
人民群众将始祖文化发生地和道教中心视为神山,自觉地保护其一草一木。玉真公主道观附近,当地群众曾有不去打柴的习惯。因《射雕英雄传》而被人知的丘处机,曾是这里的道士,他曾随成吉思汗西征,深得信任。有关成吉思汗颁布保护天坛山圣旨的碑记以及明嘉靖皇帝下发保护此山圣旨的碑记,现在都保存完好。因而这里森林茂密,苍翠欲滴,春天连翘怒放,漫山金黄;入秋黄栌的红叶与橡树的黄叶相间,色彩斑斓,为景区增添了无限的美。此地良好的生态完全是注重保护的结果。
4.药王的活动使文化沉淀愈益深厚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王屋山地区药用植物繁多,吸引了唐代医学家、药物学家孙思邈长期在此活动,他去世后亦埋葬于此地。孙思邈被尊为药王,王屋山也因此提高了文化价值。
5.众多神话传说提高了旅游者对景区的兴趣
王屋山风景区传说很多,如传说燕萝子在此修成神仙,他夫人舍不得饲养的禽畜,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位道士追踪气脉,插一根枯枝作标记,第二天枯枝居然成活,便有“不老泉”的故事等。
6.疑似《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发源地
《红楼梦》中说,贾宝玉是由女娲炼石补天后剩下的那一块石头化生而来,而女娲补天的故事传说就在此地发生,可以说,此处便是贾宝玉的故乡。 “大”、“太”相通,“荒”、“行”谐音,故曹雪芹所称的大荒山可能就是“太行山”。天坛山所在是一道长岭,天坛山、日精峰、月华峰是这一道长岭中的3个高点,埂为地势高起的长条形地方,加以此处森林茂盛、郁郁葱葱,似是红楼梦中的青埂峰。《红楼梦》中的赤霞宫、灵河、绛珠草似是在此地都可找到对应之物,难不成曹雪芹是参照此地描写的太虚幻境?
7.特殊的地貌成为关隘建设的基础
沿断层多为低谷,于是景区南缘断层形成的低地便成为丛山中晋豫的交通之道,在险要处——封门口设置了关隘,每天有固定的开关、闭关时间,对过关还有些要求。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欲从这里进军山西,中国军队在封门口扼险拒守,致使日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
8.特殊的地质地貌,形成特有的自然奇观
“王母娘娘过天灯”是天坛山特有的自然奇观,无风的夜里,可见点点“灯火”从天坛山北西的王母洞升起,经天坛峰向南飘去,古人有许多诗赞美这一奇观。类似景象也见于峨眉山、庐山,但却没有天坛山这样明亮、密集、壮观。其应是断层错开深部连续电场后由感应生成。
海上和沙漠都可见海市蜃楼,天坛山也常出现山市蜃楼,其成因为:景区森林蒸腾形成湿度大的上升气团,与景区外秃山形成的干燥上升气团相遇,气团界面清晰稳定时产生的光学现象。
风景区美学价值的提高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过程。地貌基础是这一过程的起点,起点越高,后来加入的美因子愈多,风景就愈美。
9.丰富的地质遗迹,为王屋山戴上了“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
天坛山的快速上升,使山体遭受深深的剥蚀,暴露了丰富的地质遗迹,使之成为一个科学资源的宝库,助其取得了“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重要的地质遗迹有以下几处:
1)大陆地壳刚从洋壳中萌生,最先露出海面的岛屿(陆地)称为陆核。天坛山景区古中元古代地层厚数千米,向东过郑坪后,古中元古代地层消失,太古宙地层上直接覆盖新元古代地层。这里正处黄淮陆核的边缘,是研究大陆地壳生成的理想地区。
2)景区有清晰的地壳上升证据:河流蜿蜒曲折的平面形态与V字形深谷相结合,河谷两侧具多级阶地,有太古宙地层与第四系黄土直接接触的断层。
3)太古宙地层表面有红色的古风化面,表明此时大气中已有一定的氧气。
4)华北平原的土地现处青年期;王屋山丘陵区山顶为土地,沟谷为岩石,属老年期;天坛山景区土地全被侵蚀,处于消亡期。土地生命周期的这3个阶段汇聚在一起,是极为珍贵的科学资源。
5)拥有清晰的不整合面。
上述演化关系及其对景区美的贡献见图3-1。
图3-1 王屋山风景区的美因子
四、天象、气候难于独立成景,只有与地貌、植被、建筑等相匹配才能突显它们的美
日光、月光普照大地,朝霞、晚霞到处可见,降雨、下雪无所不在,能见到这些的地方并不都是风景区,单纯的天象、气候只是风景区的一个美因子,只有与地貌、植被、建筑相匹配时才能显示出美。
“日照香炉生紫烟”、“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初日照高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都是描写日光的美,但都是日光与其他美因子匹配时显现出的美。
日出是天象景观中最美的一种,但是只有在面临平原(或丘陵)的高山上或面临大海的山上才能看到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景色,泰山、黄山观日出属前者,福建鼓浪屿观日出属后者。
云的美也必须与不同地貌匹配才有特色。“山抹微云”、“云横九派浮黄鹤”、“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朝发白帝彩云间”,是云在不同特定环境与地貌组合形成的美。在峨眉山金顶观赏,只见云海无边,群峰时隐时现,犹如白云上的仙岛,显示无穷的变幻。从万佛顶东望,峻峭的山顶矗立云端,阳光下殿宇巍峨、琼阁生辉,宛如灵霄宝殿,此为云与地貌建筑组合的美。
五、风景区各种美因子与景点都有内在联系,其组合形式由风景区的地质地貌决定
每一个风景区都有许多特色不同的景点或许多不同的美因子载体。一个景区之内,景点或美因子载体都有内在联系,且类似景区总是以相对固定的景点成员或美因子载体类型组合在一起。例如丹霞风景总是有红色悬崖、孤峰、平缓的洞穴等;石灰岩风景区总是由峰林、石林、天坑、洞穴、钟乳石等组成;黄山、华山等景区则由陡峭的山峰、深邃的沟谷,形状奇特的岩石等组成。某些组合中的特有成员,不会出现在其他风景中,例如岩溶风景中的钟乳石,不会出现在黄山、华山等景区;岩溶风景的洞穴与丹霞风景的洞穴,在形态上也迵然不同。风景的特殊组合是由地质原因,即地面的升降、岩石的软硬、可溶或不可溶、是否成层等因素决定的。即使文化载体也与之有密切关系,如石窟、栈道开凿在悬崖上,关隘设立在两条峡谷的分水岭上,水库建在山区或丘陵区的江河上,所以风景成员的特殊组合,也包含文化载体的内容。绝大多数美因子载体直接位于地貌之上,地貌是地学内蕴在地表的表现,故地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这三方面连接成一个整体,是连接各类美因子载体的纽带,因而风景的多元组合,必然以地貌为基础,地貌是美因子载体组合在一起的内在原因,从以后的叙述可知,各类风景成员的特有组合,恰好与风景的成因类型相吻合。两者的一致性,表明本书的风景成因分类深入到了风景的本质,因而分类是正确的。
六、景区各种美因子的归类
风景区是由各类美因子载体组合而成的,故风景的分类实质是美因子载体组织、组合的分类。如前所述,美因子载体种类繁多,必使分类过于烦琐而无实际意义。因此,在讨论风景分类之前,必须将美因子载体进行归类,以便分类简单明了。
风景区的美因子载体可以地表面为界分为两大类。
地表以上的美因子又可分为自然的和文化的。自然的是天然的产物,如植物、动物等,它们有生命,生长于地面之上;水、冰雪、烟云光照是无生命的,其中水与冰雪可直接依附于地面,而烟云光照笼罩在地面之上,与地面结合才能成景。在风景这个领域可以用地貌代表地面,因此,我们将上述物质称为地貌的自然负载物。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可以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是可以直接见到的东西,如建筑、雕刻、工程等,它们直接依附于地面,如同植物生长在地上一样。非物质的只能依靠书籍的记载或人们的记忆和传说得到了解,例如过去发生过的战争、政治事件、名人的事迹以及神话传说等。井冈山、延安、西柏坡这些革命圣地不仅有大量革命文献记载,还有毛泽东、刘少奇等革命领袖生活、工作的遗迹;宗教圣地不仅有宗教传说还有庙宇等建筑等。此为地貌的文化负载物。
地表面以下的东西是地球演化发展的遗迹,是一部有关地球演化的历史巨著,从它们可以看到地球天文期以后的演化过程:洋壳的特征,大陆地壳的生成,大陆地壳的分裂和海洋的扩大,地球大气成分的变化,地球温度的变化,生物如何发生和进化……这是一门科学,从旅游的需要出发,无需了解太深太细,做到科普即好,可让旅游者增加知识,并能增强生态环境意识,自觉地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
地表以上植被、动物与地貌结合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故有生态旅游的兴起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地质遗迹和生态是风景区的科学美因子。
综上所述,美因子可分为4类:地貌属于基础;植被、动物、烟云光照、冰雪属于地貌上的自然负载物;文化、宗教、民俗民居属于地貌上的文化负载物;生态、地质遗迹属于地貌之科学内涵。本书对风景的成因分类,将按各类负载物与地貌之组合进行。
Ⅸ 万绿湖风景区的形成建设
万绿湖实际是由新丰江下游的亚婆山峡谷修筑拦河大坝蓄水而形成的。版新丰江水库是一个权集灌溉、发电、防洪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水库总面积达370平方公里,库容量达140亿立方米,是广东省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风景区位于广东省东源县境内,距河源市区6公里,它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水库,是一九五八年筹建新丰江电厂时,在新丰江流径的最窄山口---亚婆山峡谷修筑拦河大坝蓄水形成的。
建设这一人工湖,新丰江流域的人民群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新丰江是东江水系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新丰县玉田点兵,自西向南经河源市区流入东江,全河长163公里,集雨面积5813平方公里。蓄水时淹没面积390平方公里。23091户94311名群众迁移到韶关、惠州及本县的其它村镇,同时有15524人虽未移民但土地被没而从山脚迁到山腰居住,至今库区内仍遗留有6个镇,共7万多移民。清库时共淹没山林28333公顷,稻田12000公顷,号称河源“鱼米之乡”的地方——新丰江流域上的南湖,变成了万顷平湖。湖区移民因缺乏生产、生活条件,生活上与非移民地区的群众比仍有较大差距,近年来,不少移民群众参与、从事湖区的旅游活动,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Ⅹ 石林景区的形成原因
云南石林地质公园是一个以石林地貌景观为主的岩溶地质公园。晚古生代这里为滨海——浅海环境,沉积了上千米的石灰岩、白云岩,为形成本区石林地貌奠定了基础。经受后期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成为陆地,多期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隙进行溶蚀,最后形成了组合类型多样的石林地貌景观。最早一期石林形成于2亿5千多万年前的早二叠世晚期,而最新一期还正在形成.其间经历了玄武岩和湖泊碎屑沉积的覆盖以及多次的抬升剥蚀。在独特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下,多期石林继承发展,相互叠置,层次分明。
昆明石林风景区具有最为多样的石林喀斯特形态。世界各地最为典型的石林喀斯特形态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不仅有发育完美的剑状、刃脊状喀斯特,而且还有蘑菇状、塔状等形态,可谓集石林景观之大成,堪称“石林喀斯特博物馆”,具有极高的科学和美学价值。
昆明石林风景区是目前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石林。在保护区内,低矮的石牙与高大的石柱成簇成片广布于山岭、沟谷、洼地等各种地形,并且与喀斯特洞穴、湖泊、瀑布等相共生,组成一副喀斯特地貌全景图。特别是这里连片出现高达20米—50米的石柱群,远望如树林,人们望物生意称之为“石林”,石林术语即源于此地,是研究区域地质演化和喀斯特作用的理想之地。
满意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