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景色
① 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456~536)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①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遂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梁武帝萧衍即位(502)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天监三年(504),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敕于茅山为之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②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据记载,陶弘景于永明(483~493)初,曾师事孙游岳。
受上清经法、符图;后又广搜道经,遂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
永明十年(492)正式归隐茅山后,便着手整理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据统计,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诰》《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合丹药诸法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他还编订了道教的神仙谱系。陶弘景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
陶弘景(456~536)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
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
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
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
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
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①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
逸生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
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
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
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
务。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
遂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
不与世交。梁武帝萧衍即位(502)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
天监三年(504),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
敕于茅山为之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且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②隐
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据记载,陶弘景于永明(483~493)初,曾师事孙游岳。
受上清经法、符图;后又广搜道经,遂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
永明十年(492)正式归隐茅山后,便着手整理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
教著作,并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据统计,
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诰》《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
《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
《合丹药诸法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
历》《华阳陶隐居集》等。
东晋末年以来,杨羲及许谧,许翙等人造作的上清经诀,在江东已广泛流传,但在
传播过程中,多有散失伪谬。南朝宋齐时道士顾欢,曾对杨、许旧籍进行过搜集和整理,
但仍有不少漏失和谬误。陶弘景以顾欢《真迹经》为蓝本,参考自己搜访所得之上清经
诀及有关见闻,加以增删改写,注解诠次,遂成《真诰》一书。该书详细记载了东晋以
来《上清经》出世之源及传布过程,杨羲与二许之家世生平等,引用众多道经,提及大
量道教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仙宫鬼神名称,具体修行方术等等,实为早期道教上清派
教义和历史之集大成者。陶弘景所著之《登真隐诀》一书,是一部抄撮诸《上清经》中
有关方术秘诀,专论上清派养生登仙之术的重要著作。该书继承和总结了东晋以来上清
派思神内视及导引、按摩等内修养生之术,并保存了部分天师道的请神上章、符咒驱鬼
的方术。《真灵位业图》乃系陶弘景构造道教神仙谱系之著作。该书将道教信奉之天神、
地*、人鬼及诸仙真排定座次,构成了一个等级有序,统属分明的庞大完整的道教神仙谱
系。
陶弘景十分重视道教养生学的研究,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为总结
道教在养神、炼形方面的修炼经验,撰写了《养性延命录》一书。强调养神当“少思寡
欲”,“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调节喜怒哀乐情绪,防止劳神伤心;
炼形则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淫乐,辅以导引、行气之
术,方能延年益寿,长生久视。
医药学是与道教养生学密切相关的学科。陶弘景精通医药学,主张治病应因人之虚
实、男女老幼、苦乐荣瘁而异。撰有《本草集注》《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
总诀》等著作,尤以《本草集注》最为著名。陶弘景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
米实等分类方法。书中并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性状、主治疾病、配制保存方法等
等皆一一注明,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对隋唐以后本草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
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服饵炼丹是道教的重要修炼方术。陶弘景对此非常重视,积极从事炼丹活动。史载,
他从梁天监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在梁天监
(502~519)中曾献丹于武帝。在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
要》《合丹药诸法式节度》《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
《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服饵著作。其炼丹成就,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后世本草学,推动
原始化学的进展具有积极作用,是继魏伯阳、葛洪之后又一著名炼丹家。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他是丹阳秣陵(今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八十一岁,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个有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
陶弘景年轻的时候,家境也并不宽裕,但是他很爱学习,“读书万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钻研精神。据《南史》本传中记载,他在幼年的时候,就常“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练就一手好书法,草书、隶书写得很好,行书更是妙绝一时。他在青年时期,曾经被宰相萧道成(后来称帝,就是齐高帝)招聘,为诸王侍读,在宫中任职。
因为陶弘景小的时候,曾经看过葛洪著的《神仙传》,受影响很大,从此有了学仙养生的想法。所以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候(齐开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辞去官职,隐居句容(在今江苏省)茅山,继续钻研学问,修道炼丹,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移居积金东涧。
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都有一定贡献。如他曾经制造过能够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浑天象”。而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医学上。他总结了自《神农本草经》问世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发展,编了《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书,成书年代大约在前后汉之间。我国古代把讲述药物知识的学部称为“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朝以前直到远古时期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而《神农本草经》也因为辗转传抄,药味时有增减,产生不了少错误。这在当时雕版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籍全靠手抄的情况下,是很难避免的。他决心彻底整理补充这部著作.
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仔细地做了整理和校订,并且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记载,进行了一一鉴别和补充。同时他又汇集汉、魏以来医家新发现的、没载入《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写成《名医别录》一书,也作为《本草经集注》的一部分。《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七百三十种,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这是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为了区别《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和新增加的药物,陶弘景用朱红颜色书写原有的药,而用黑色书写新加的药。
作为一个热心炼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发展了无机化学知识。一方面说明了金、银两种金属能够和水银形成汞齐,这些汞齐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对这类合金镀银的用途做了首次说明。
在谈及消石的时候,陶弘景指出:“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这里的真消石显然是硝酸钾,燃烧的时候起紫青烟。而燃烧芒硝(硫酸钠)却没有这种颜色的烟。这个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学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远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的化学家就掌握了这种鉴定化学药品的科学方法,并且记录流传焉,不能不认为是一项杰出的成就。
宝剑是道教徒除邪灾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对刀俞的治锻也有相当的研究,并且著有《古今刀剑录》一书。为研究我国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陶弘景还是古代灌钢冶炼方法的第一个人。“灌钢”冶炼法,是我国早期炼钢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记述中提出,当时已经用灌钢法生产的网制作“刀镰”。说明在公元六世纪初的南北朝时期,这种炼钢方法已经相当流行,钢已经比较普遍地用到家具和手工业工具上了。
陶弘景的许多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他在自然科学的不少领域都是有贡献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② 连江旅游必去的十大景点都在哪里
连江旅游必去的十大景点有:连江丹阳镇、连江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贝里溪河谷、含光塔、青芝山百洞山、闽江口、长门古炮台、目屿岛、野三坡、直隶总督署。
1、连江丹阳镇
丹阳镇新洋村贝里溪生态山水、丹阳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乡村农耕文化等自然人文资源,围绕“传统民居”“观光农业”“乡村美食”“果蔬采摘”“户外休闲活动”等乡村特色,力争打造成为福州近郊游首选目的地和乡村休闲度假游的范本。是个值得旅游的地方。
③ 四年级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秋天的景色作文
秋天,是个风高气爽的季节,是个丰收、丹桂飘香的季节,当然,也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的天空最美。
早上,天空静悄悄的,颜色像大海那么蔚蓝,一碧如洗,太阳这才“起床”,从东边升起,太阳光不太猛,照到人身上,让人感到十分温暖。
到了正午,太阳光极其猛烈,像个发怒的大叔,照到人身上特别地热,天空有小鸟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不fdsa时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好像在说:“好热好热,”
一道下午,太阳光减弱了许多,在没有太多太阳光的照射下,人们可以模糊地看到天上的云,它们有的像兔子在进食,有的像豹子在奔跑,还有的像一只大龙在腾飞……
傍晚时刻,太阳已经不像中午那么灿烂了,天变成淡红色,太阳慢慢地回到西山的怀抱里,光芒微弱了,好像快要熄灭的火柴。落山后留下了一片红霞,好像仙女的衣裳从天上掉到凡间,周围非常安静。
晚上,天空漆黑一片,就像玉帝写字时不小心翻倒了墨盒,天上闪烁着数不胜数的星星,好像天上的眼睛。而我,躺在爷爷怀里,听着爷爷讲关于月亮的故事……
我爱秋天,爱它风高气爽的天气,爱它变化多端的天空
入秋,天特别地蓝,像蓝宝石似的,也特别的高。
秋风,她像一位少女,穿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人间。你瞧,秋姑娘来到田野里把一朵朵棉球染的洁白如雪,玉米见了秋姑娘可高兴了,它特意换了一束金缨,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白牙;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竟然笑破了肚皮;稻子却特别地懂礼貌,俯着腰迎接久别的秋姑娘;高粱向来是怕见生人的,这不,见了秋姑娘;还不好意思呢,脸都涨的红红的。
秋天,是一个将理想变成现实的季节,秋天,是给人们以生命的神圣天使。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已成熟的一切食物蒂落的时候。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④ 游丹阳湖从那几个角度描写景物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青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⑤ 丹阳大湾水库现在冬季景色怎样
有人说大湾水库是来我们丹阳最自美的地方;有人说大湾水库是丹阳唯一的一片净土;还有人说大湾水库是丹阳的世外桃园……要我说大家说得都不错,因为到过这里的人都发现,这里真的很美,不管大家怎样称赞都不为过;如果你真想去可以去疯狂旅途网约几个朋友一起前去,更加热闹
⑥ 乌衣巷古诗全文意思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的诗意: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头二句以此桥名、巷名为对,实在是妙手天成。妙对更妙在不落痕迹地融入了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式,甚至把原先的妙处变作新的妙处的背景。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晋朝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诗中正是抓住燕子有辨认和复归旧巢的本能,从有理中写出无理,从无理中隐含深理。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旧燕,不可能那么长寿、也不可能代代相续地飞回原地方。但诗可以凝缩时间,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由此写成的诗句是千古名句,由此写出的燕子也是极有历史深度的千古名燕。这就难怪如《江南通志》所说,人们在乌衣巷上指认为王谢故居的厅堂匾额,题上“来燕”二字了。
⑦ 丹阳云阳小学的风景作文
我的家乡复茶陵县有一个著名的风制景区云阳山,她景色秀丽无比。
每次去,我都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里的天空怎么这样蓝?这里的山怎么这样青?这里的泉水怎么这样清甜?这里真像一副美丽的画卷。然而,让我最着迷的是竹林和瀑布。
云阳山的竹林又大又挺立。从山脚到山腰有一大片竹林,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郁郁葱葱的竹叶长在竹子身上,显的那样富有活力;向上望去,好似要把那无边无际的天空都遮盖起来,才足以展示自己的“能耐”。
云阳山的瀑布雄伟壮观。在很远的地方就听到了瀑布那雷鸣般的响声。它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奔跑着,呼喊着,打着滚儿,翻着跟头,不顾一切地冲下来,撞到岩石上,然后飞花碎玉般洒满山涧,如烟如雾如尘......
云阳山的美景道不尽,我爱家乡的云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