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和颜色
❶ 风景图与什么颜色的字搭配
白色背景,黑色或深蓝色深绿色字体。
淡黄色背景,黑色、红色字体。
淡红色背景,深紫色或褐色字体。
黑色背景,白色或淡黄色字体。
深灰色背景,白色、淡红色、淡黄色字体。
深蓝色背景,白色或黄色字体。
深紫色背景,白色字体。
颜色搭配的技巧:
背景和字体的搭配,两种颜色的色差大,会显得显眼;颜色相近,给人平和的感觉;都为暖色调,视觉冲击大,给人热情的感觉;冷色调的话在给人安静的感觉;庄重正式场合适合黑色或白色背景;专业技术内容使用深蓝色、灰色背景比较好。
❷ 形容风景的颜色词语
桃红柳绿、万紫千红、春山如黛、彩蝶纷飞、
春色宜人、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桃红柳绿、
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绽红泻绿、春苗青葱、
桃红李白
❸ 风景图与什么颜色的字搭配
白色背景,黑色或深蓝色深绿色字体。
淡黄色背景,黑色、红色字体。
淡红色背景,专深紫色或褐色属字体。
黑色背景,白色或淡黄色字体。
深灰色背景,白色、淡红色、淡黄色字体。
深蓝色背景,白色或黄色字体。
深紫色背景,白色字体。
颜色搭配的技巧:
背景和字体的搭配,两种颜色的色差大,会显得显眼;颜色相近,给人平和的感觉;都为暖色调,视觉冲击大,给人热情的感觉;冷色调的话在给人安静的感觉;庄重正式场合适合黑色或白色背景;专业技术内容使用深蓝色、灰色背景比较好。
❹ 风景色彩如何调色(水粉)
楼主您好,美术绘画大多数都要靠自己的主观处理,画风景色彩要拉开树木和房屋的前后关系时,可通过两点来处理出前后效果:
1、颜色的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树木房屋在前面的可以把颜色调纯一点或者亮一点,而偏后的树木房屋颜色则可以灰一点,暗一点。通过对比,纯色和亮色可以凸显出来,视觉上会看出物体靠前;灰色暗色则会向后退,处于物体的后面。
2、物体的外形边线虚实。这个很要靠自己的理解和主观处理,在前面的事物,它的边线会相对实点,而后边得事物边线会虚点。这是物体近实远虚的道理。例如:画一个静物罐子,罐子的边线如果全是实得,那么效果就会像剪贴画一样,粘贴上去的,与画面脱离了关系。如果通过近实远虚处理边线,那么罐子就会立体起来,也会与画面环境(衬布、其他静物)形成一组画面关系。
对于楼主问怎么调颜色。这个是说不清的,因为每个人的色彩感觉不一样。而我是过来人,以我授课老师的话,就是说靠自己的感觉,多去调,多调几次,画多了就有了经验了。并可以在画画的时候,带上一本范画书,边画边参考。同时还要多临摹。临摹可以学习到大师们绘画时的技法,也可以思考和学习到为什么大师会用这个颜色,这么调。
希望以上对楼主有帮助。并祝愿楼主在联考能取得好成绩~加油!
❺ 色彩风景的具体概念是什么
其实,我觉得吧就是,在你的眼里看到的是什么,你就花下来什么。专是在想不明白,属就多看看大师的作品,我比较喜欢梵高和莫奈的作品,肉其实莫奈,多看看他们的画,你就渐渐会明白色彩风景的具体概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还有,可以多观察身边的风景
❻ 水粉风景和色彩风景是一样的嘛还是
色彩风景可以是用水粉、油画、水彩、丙烯、马克笔、彩铅、蜡笔等画的。你所说的水粉风景只是其中的一种。
【以下为网络】
【水粉】:使用水调合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一种画。其表现特点为处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间,色彩可以在画面上产生艳丽、柔润、明亮、浑厚等艺术效果。含粉对水色流畅的活动性会产生一定限制。水粉画在湿的时候,颜色的饱和度很高,干后则由于粉的作用及颜色失去光泽,饱和度大幅度降低,这就是它颜色纯度的局限性。
【油画】:油画(an oil painting;a painting in oils)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
【水彩】: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简称水彩,由于色彩透明,一层颜色覆盖另一层可以产生特殊的效果,但调和颜色过多或覆盖过多会使色彩肮脏,水干燥的快,所以水彩画不适宜制作大幅作品,适合制作风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画作。颜色携带方便,也可作为速写搜集素材用。与其他绘画比较起来,水彩画相当注重表现技法。其画法通常分“干画法”和“湿画法”两种。
【丙烯】:用丙烯颜料作成的画。此颜料为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化学合成胶乳剂与颜色微粒混合而成的新型绘画颜料。 丙烯画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丙烯颜料进行绘画。聚丙烯酸颜料本身是水溶性,干燥后形成多孔质的膜,变为耐水性。色彩鲜艳、色泽鲜明、化学变化稳定,能重叠、柔软的颜料各层相互粘接,形成透明或半透明,附着力强耐侯性好,并具有耐久性。
【马克笔】:又称麦克笔,通常用来快速表达设计构思,以及设计效果图之用。有单头和双头之分,墨水分为酒精性、油性和水性三种,能迅速的表达效果,是当前最主要的绘图工具之一。
【彩铅】:彩铅画,是一种介于素描和色彩之间的绘画形式。它的独特性在于色彩丰富且细腻,可以表现出较为轻盈、通透的质感。这是其他工具、材料所不能达到的,只有充分利用了彩铅的独特性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才算是真正的彩铅画。
【蜡笔】:蜡笔是将颜料掺在蜡里制成的笔,可有数十种颜色,画画用。蜡笔没有渗透性,是靠附着力固定在画面上,不适宜用过于光滑的纸、板,亦不能通过色彩的反复叠加求得复合色。它是儿童学习色彩画的理想工具,一些画家用它进行写生和色彩记录。
❼ PS通常前景色和后景色分别是什么颜色
默认的前景色是黑色 后景色是白色 你也可以通过吸管自己选取其他颜色
❽ 颜色风景有关的成语
杀风景 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
出处:宋·苏轼《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诗:“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
白草黄云 形容边塞秋季的荒凉景象。
出处:唐·权德舆《赠老将》诗:“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
草长莺飞 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出处: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草木萧疏 萧疏:冷落,稀稀落落。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形容深秋景象。
出处:《晋祠》:“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橙黄桔绿 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橙黄橘绿 指秋季景物。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春暖花开 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南内》:“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
春暖花香 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
出处: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
春色撩人 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出处: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
春色满园 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处:唐·吕从庆《丰溪存稿·小园》:“小园春色丽,花发两三株。”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深似海 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这屋里那块四乐堂的匾,可算挂定了!不然,这春深似海的屋子,也就难免欲深似海。”
大块文章 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出处: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繁花似锦 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象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出处: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中饭后,我们坐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听她谈起沙村公社来。”
分外妖娆 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出处:毛泽东《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风光旖旎 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出处: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歌莺舞燕 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出处: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桂子飘香 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
出处: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红情绿意 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
出处:宋·文同《约春》诗:“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
红装素裹 指衣着淡雅的妇女。也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景色。
出处:毛泽东《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湖光山色 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五代人物》:“杭城湖光山色之秀,锺为人物,所以清奇特,为天下寇。”
金风送爽 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出处:鲁迅《述香港恭祝圣诞》:“金风送爽,凉露惊秋。”
金风玉露 泛指秋天的景物。
出处: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李白桃红 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良宵好景 美好的夜晚和景色。同“良宵美景”。
出处:明·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我与你捧瑶殇酒满倾,今日个堪赏玩在公厅,休辜负良宵好景。”
良宵美景 美好的夜晚和景色。亦作“良宵好景”。
林寒洞肃 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
出处:北朝·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林寒涧肃 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临风对月 面对清风明月。形容所处的景色非常容易引发人的思绪。
柳暗花遮 形容深夜花柳形影朦胧的景色。
出处:元·吴昌龄《端正好·美妓》套曲:“漏永更长烛影香,柳暗花遮曙色分。”
落花流水 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出处:唐·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诗:“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襟。”五代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落叶知秋 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
满园春色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处: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目酣神醉 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琪花玉树 古人指仙景中的花木,亦以形容霜雪中的景色。
出处:元·杨维桢《梦游沧海歌》:“风光长如二三月,琪花玉树不识人间秋。”
秋风过耳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秋风落叶 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秋高气和 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却说小燕便服轻车,叫车夫径到城南保安寺街而来,那时秋高气和,尘软蹄轻,不一会已到了门口,把车停在门前两棵大榆树荫下。”
秋高气爽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出处: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山光水色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出处: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赏心悦目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出处: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
爽心悦目 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水碧山青 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
水光山色 泛指山水景色。
水流花谢 谢:脱落。指河水流逝,花儿也凋谢了。形容景色凋零残败,用来比喻局面残破,好景已不存在,无法挽回。亦作“花谢水流”。
水木清华 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出处: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水软山温 形容景色幽雅。
水色山光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出处: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水石清华 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同“水木清华”。
天末凉风 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听风听水 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出处:相传龟兹国王与乐人于大山间倾听风和水声,感兴而制乐。唐·王建《霓裳辞》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
无边风月 无边:无限;风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
出处:宋·朱熹《六先生画像赞·濂溪先生》:“风月无边,庭草交翠。”
西风残照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出处:唐·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西风落叶 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出处: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杏雨梨云 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
雪月风花 ①代指四时景色。②比喻男女情事。
寻花觅柳 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同“寻花问柳”。
寻花问柳 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娼妓。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
出处: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处。”
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
一叶报秋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同“一叶知秋”。
出处: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唐·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移步换形 移动脚步,情景也随之变换。形容景色变化多端。亦比喻逐步起着变化。
出处:清·戴名世《雁荡记》:“大抵雁荡诸峰,巧通造化,移步换形。”
吟风弄月 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
出处:唐·范传正《李翰林白墓志铭》:“吟咏风月,席天幕地,但贵其适所以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
吟风咏月 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
出处:唐·范传正《李翰林白墓志铭》:“吟咏风月,席天幕地,但贵其适所以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
雨条烟叶 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亦比喻情意的缠绵。
出处:宋·晏殊《浣溪沙》词:“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宋·晏几道《浪淘沙·丽曲醉思仙》词:“秾蛾叠柳脸红莲。多少雨条烟叶恨,红泪离筵。”
寓情于景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
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出处:《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梧桐一叶落 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一叶落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❾ 描写风景颜色的成语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一碧千里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翠色欲流
姹紫嫣红 五光十色 青红皂白 绿水青山 五彩斑斓 黑白相间
桃红柳绿 绿草如茵 花洁如玉 色彩缤纷 金壁辉煌 碧海丹心
翠色欲滴 杨柳青青 绿波翻涌 一碧连天 红衰翠减 阳春白雪
金枝玉叶 流光溢彩 光艳四溢 灿若云霞 绚烂缤纷 流红滴翠
一碧万顷 万古长青 绿叶成阴 绿暗红稀 绿水青山
❿ 风景油画主要颜色有哪些
一、色调的含义
色调不是指颜色的性质,是对一幅绘画作品的整体色彩评价。一幅绘画作品虽然用了多种颜色,但总体有一种倾向,是偏蓝或偏红,是偏暖或偏冷等等,这种颜色上的倾向就是一幅画的色调。通常可以从色相、明度、冷暖、纯度四个方面来定义一幅作品的色调,一幅画有明确的色调,红调子这就是从色相的角度来说;暗调子是从明度来说;暖调子是从冷暖来说;灰调子是从纯度来说。另外还有一种较少使用的定义方法:如果一幅画的明暗对比很强烈,就叫长调子,如果明暗对比弱就叫短调子,其他介于中间的就叫中调。总之,色调是指画面整体的趋势,而不是纠缠于其中的细节,如果作品没有一个统一的色调,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二、油画风景中不同的色调表现方式
(一)、单一色相变化调和的色调表现
单一色相的变化调和的配色方法源远流长,如原始人类在洞穴石壁上用土红、黑等单色描绘各种动物及生活用具,后世有些画家还沿用于壁画、装饰性绘画及工艺美术,但多给予新的形式和更强烈的表现力。
东山魁夷的《蓝色的峡谷》,是用色相轮中蓝色相作为整幅画的色调,运用蓝色的明暗度、饱和度和冷暖的变化表现出充满画面的、并列着的杉树林的壮观。蓝色树冠像层云般重叠,杉树林的远近也被压缩了,笔直向上的树干巧妙地安排着,构成整幅画面单纯明确的蓝色调,似乎送来了音乐般的树林的歌声。在这蓝色的和声中,给予我们幽静、深邃的联想。留给观众整体的色彩印象,色彩的艺术感染力更集中,更明确。他的《白马森林》、《春雪》、《雪原谱》等许多作品都是采取了单一色相的变化调和的色彩创作方法。
(二)、邻近色调和的色调表现
即由色相轮中相接近颜色的配合而形成的色调,邻近色调和的色彩关系在生活中广为应用,如在室内色彩设计中大多数采用邻近色调和的配色效果。塞尚对色彩的观察、研究和表现,形成了自己新的色彩结构,运用色相轮中的色轮角里的邻近色推移的配色方法,即在色相轮中以某一个颜色与它相邻色或某一个颜色与它左右相邻的颜色形成的色轮角,一般不超过90度角(该色和另外一色中间相隔一个色相而形成的色轮)。塞尚在冷色域里选择了以蓝为中心往冷色过渡至绿,往暖色至紫一组邻近色;在暖色域里以橘色为中心往冷色趋向黄,往暖色趋向红。他的许多画基本上是采用这两个色轮角的颜色进行冷暖、明暗、强弱的色面推移,表现出色彩的多样和丰富,有时再以少量补色作为支持色(以求对比色效果)而构成生动、有力而达到和谐的色调,使色彩结构发展合乎逻辑。在各时代和各个画家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面貌、风格、手法各异,然而都是用有限的颜色,创造出丰富的色彩感和统一协调的色调。
(三)、对比色调和的色调表现
所谓对比色调是两个相挨的颜色表现出构成它们对照的效果,还可以说成是根据双方的颜色产生对比作用的现象。一般来说,对比色调和在色相轮中利用黄色与紫色、红色与绿色、蓝色与橘红色等的补色关系。像这样非常对立的配色以及相互的衬托,构成有韵律感的色彩方法,在马蒂斯和毕加索有些作品中表现得很成功,1939年马蒂斯的《音乐》以近乎原色的红与绿、黄与紫、黑与白对比色主宰整个画面,运用它们的大小色块的比例变化,线与面的节奏变化组织出有旋律感的、轻重照应的色彩结构,产生绚烂富丽的效果。
三、油画风景中色调的作用与意境的表达
色调的创造是十分复杂和微妙的,色彩艺术语言也不是用简单的公式所能代替的,它既要有对色彩规律性的认识,又要有对艺术法则的掌握和运用,有了对色彩敏锐的感觉又有对色彩的规律性的认识,还需要对色彩进行提炼取舍、综合概括等艺术加工而形成集中统一的色调。在油画作品中,一个强烈总体的色调表现,将增加人的感受强度,人们的感受帮助理解,而这种理解又增加感受深度。
色调对欣赏者来说, 是艺术作品的主要色彩倾向, 对创作者来说, 它是艺术作品的统帅和总指挥。所以有经验的画家部是善于用比较的方法找出色彩的微妙变化, 也用比较的方法修改画面,这就要求画家通过比较力求画面有一个统一的色调。色调与情绪的联系, 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因此不能凭主观臆造或任意捏合,任意捏合是引不起人们共鸣的。这种色调与人们情绪的联系, 只有确实反映了人们的共同感受时, 它才得到承认, 才能引起共鸣, 才有可能在艺术作品中产生感人的力量。当然技巧不是目的,不能为技巧而技巧, 而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写意, 集中地突出形象、意境!
我个人认为风景画强调的“意境”,是指欣赏者主观心理因素方面的“意”与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客观方面的“境”二者之间浑然融合。在审美活动中,由于主体心理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融合的方式不同,所形成的境界亦有差异,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来构造自己的形象和情境。正如中国传统艺术重视在创作中的“缘物寄情”,即强调艺术要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求得作者和表现对象的精神合一,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同样,在油画风景中通过色调来表现意境也是可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