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景景观 » 拙政园风景

拙政园风景

发布时间: 2020-12-28 10:43:07

Ⅰ 拙政园夏天景色描写

来到拙政园,听导游介绍,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名园,它不仅是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之一,而且还是全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之一,为苏州园林之首,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于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弃官还乡,在陆龟蒙的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成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拙政园”。
400 多年来,沧桑变迁,屡易园主,但此园总体仍不失明代遗风,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走进拙政园的大门,放眼望去,满眼的花草、树木、假山。导游说,拙政园分西园、中园与东园三部分,而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全园以水为中心,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水池周围亭台楼阁时疏时密,错落有致,格调古朴自然,是最能反映明代特色的古典园林。据说曹芹幼时曾在这里居住,《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以拙政园为原形的。
秫香馆是东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所以因此得名秫香馆。秫香馆为东园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看起来非常古朴雅致,别有情趣。在一个隐蔽的树丛中,还有一个小亭子,它建在假山群上,相传这里是小姐们玩游戏的地方。

新人求采纳!

Ⅱ 秋天去的拙政园景色好吗

那里春天有杜鹃花节,夏天有荷花节,秋天那里会以菊花为主,喜欢菊花可以在秋天去。

Ⅲ 描写拙政园春夏秋冬的景色

孩子。这是找不到的。要自己去一次拙政园。由导游讲给你才知道的。网络是找不出来的。

Ⅳ 拙政园里有亭可以欣赏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全称叫什么

(1. 绣倚亭【春亭】 2. 荷风四面亭【夏亭】 3. 待霜亭【秋亭】 4. 雪香云蔚亭【冬亭】)梧竹幽版居的移权步易景:东面可看到漏窗、红灯笼,象征着冬景。西面是荷花和翠柳,代表着夏景。南面是白墙和白皮松,代表着秋季。北面是青翠的竹子,代表着春景。

Ⅳ 苏州拙政园的描写

拙政园在苏州市娄门东北街,是苏州最有代表性和最大的名园,始建于明正德四专年,为明代弘治引进属、御史王献臣拓建而成。园名取晋代文人潘岳-赋中有“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而命名。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东部景区明快开朗,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筑点缀于池水、山石、草木之间。
中部是是全园的精华,泉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
西部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三十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布局紧凑,构思精巧。
1998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Ⅵ 求一篇写拙政园四季景色的作文,不用太长,400字左右就好,急!!!!!!!!!

亦是拙者之为政也。”这就是那富有动静之美的苏州园林—拙政园。

走进拙政园,那刚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正值秋光好,三个金字闪闪发亮,周围笼罩着一圈飘渺的光环,诉说着朦胧的过去。我静静地伫立在那块匾额前,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却更显沧桑。可它永远地沉没在历史的年轮里了……一阵清风拂过,回头一看,爸爸妈妈和导游阿姨已信步走出好远了。

穿过“通幽”小径,一块青石赫然出现。光滑的表面断断续续露出了几条白色的玉带。它仿佛是一扇大门,隐隐约约地露出了主人的梦想,他的夙愿。导游阿姨在一旁微笑着,清脆的声音缓缓流淌:“这块青云石,一步登上便是‘一步登天’,两步登上便是‘平步青云’。”是啊,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一帆风顺啊!可是命运总是出现一些偶然,悄悄地,就把你的生命航道给扭转了。我不禁想到了苏轼的《满庭芳》: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髙张。江南好,千种美酒,一曲满庭芳。

穿过走廊,便是庄重典雅的兰雪堂。它遮遮掩掩地藏在林荫深处,微微露出的 一角召唤者我去寻找它的庐山真面目。

跨过兰雪堂的台阶,一面巨大的图画展现在眼前:深绿、浅绿、墨绿仿佛在随风摇弋,把高大的古木展现得淋漓尽致;精致的房屋错落有致地隐藏在翩翩起舞的古木背后。那白墙黑瓦,散发出一股和谐的色彩……这便是拙政园的平面图,俗话说“眼见为实”拙政园果然不愧为苏州园林第一胜。

仰头一看,正正方方的匾额上,书写者同样规整的“兰雪堂”。兰雪,多么美丽的名字!“兰雪,出自李白的诗句:‘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代表主人洒脱如清风,优雅如兰雪……”导游阿姨一边轻轻地说,一边带我们走出兰雪堂。

消消停停,一路来到了花园,一座高高的假山豁然出现,把园中的美景悄然遮住了,就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洞天。“这就是缀云峰。开门见山,穿过去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仔细打量着它: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巍然兀立。西侧有两块形状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突然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起《红楼梦》的一段描写:

“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阳光下,蝴蝶正在花丛中玩得不亦乐乎,无论是书中的意境,还是真实的美景,都是那么地引人入胜……

Ⅶ 拙政园包含哪些景点

你好!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座,也是最著名的。占地5公顷,内有远香堂、香洲、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州六鸳鸯馆 、留听阁 。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拙政园造景山水并重,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总体布局也以水池为中心,各类建筑皆临水而立,亭树楼阁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拙政园分东、西、中3部分,中部是主要部分,一直沿用拙政园名。园中,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湾池水,岸线曲折,一株株梧桐、古柏扶岸而立。池水上一架木桥横跨,可直通远香堂。站在桥上四面望去,园中景致,历历在目。东南面即为腰门内的假山屏嶂,假山以东有一道起伏的云墙,墙内闪出亭轩檐角,错落掩映,西南面则是一条回廊,沿廊望去,曲桥修阁,高亭远树,景物幽远,层次重叠,纵深感很强。回廊几经曲折而伸向北面,与远香堂西北侧的倚玉轩相连。倚玉轩与远香堂比肩而立,背靠葱郁的小丘,更衬出它们的辉煌。真如身在画中!

远香堂耸立在一个不高的青石台基之上,四周廊庑环绕,堂中四壁皆为透空的长玻璃窗,可观四面不同景致,所以又称四面厅。远香堂后是一敞平台,平台西接倚玉轩,北濒湖池,湖池中遍植荷花,每到夏日,荷香飘溢,平台北面的一片碧水上有两座用土石堆成的小岛,上面各有一个亭子隐在花木丛中。向西望去,湖心有一个与小山相连在一起的较低平的小洲,洲上建有八角亭,匾题'荷风四面'。 由远香堂、倚玉轩、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与绣崎亭,围成了一个旷远舒展,彼此对应的开阔景区。这些各具姿态的建筑,与周围浓郁的树木,曲折的池岸,清澈的池水,漾动的倒影,融合而为一体,别有一种浓重的江南水乡的韵味。 见山楼因登楼可见园中土山,故名。楼西短廊接倚玉轩。出轩向南,有桥一座,名'小飞虹'。桥上有走廊,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香洲是一组造型优美的建筑,西而最高处是一座二层楼阁,叫澄观楼。东面是一个三面而透空的茶亭,澄观楼与茶亭之间一个较低矮的连接部分就是正厅香洲。香洲的三面环以池水,从北面望去很像一艘泊岸的画舫楼船。中国古典园林中,以船舫为题进行造景的并不鲜见,如北京颐和园与苏州狮子林里的石舫。但拙政园的香洲一景,却用了写意的处理手法,贵在似像非像之间。

八曼陀罗花馆和州六鸳鸯馆是拙政园西部的主建筑。这座建筑,四角带有耳室,中间银杏木雕刻的玻璃屏风,把整个厅堂一分为二。南为曼陀罗花馆,北为州六鸳鸯馆。从前这里是园主宴会的和观看昆曲之处。馆之东有六角宜两亭。从亭上可以俯瞰中、西、两园景色,同时,邻近的花影、曲廊、水池、山石也一一映人眼帘,故以为名。馆之南有八角形塔影亭。此亭建在池心,影子倒映在水里宛如亭亭一塔。

留听阁在卅六鸳鸯馆西北,阁内有雕刻成云龙图案的楠木落地罩和螺铀雕漆屏风等,雕刻极其精巧。西园的北半部池水环抱着岛屿,岛上有浮翠阁、与谁同坐轩、倒影楼、波形走廊等不同形式的园林建筑,景致丰富多采。

Ⅷ 苏州拙政园、留园、寒山寺、虎丘、沧浪亭几个景点,游玩时间是多久

拙政园,因为里面园林面积比较大,需要花费2个小时左右;

(8)拙政园风景扩展阅读

1.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2.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3.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

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4.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为苏州西山之余脉,因周边地形脱离西山主体,成为独立的小山。山高34.3米,古树参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巅。《吴地记》载:"虎丘山绝岩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

5.沧浪亭,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沧浪亭街3号,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其占地面积1.08公顷,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园内除沧浪亭本身外还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等建筑和景观

Ⅸ 拙政园西部建筑景色是怎样的

1736年,拙政园西部的“书园”其主人是太史叶士宽。存留下来的“书园”中有拥书阁、读书轩、行书廊和浇书亭诸古迹,都是由叶士宽所筑的。

书园后来又归道员沈元振,园中宅第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后来又分属程、赵、汪等姓。

1877年,富贾张履谦接手此园,把拙政园的西部园林,改名为“补园”。张履谦大举装修了相当多细致部分,存留下来的拙政园西部园林,便形成于张履谦接手时期。

“补园”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补园”中有三十六鸳鸯馆、留听阁、塔影亭、浮翠阁、与谁同坐轩、笠亭、宜两亭和倒影楼等建筑。

三十六鸳鸯馆是“补园”的主体建筑,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

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

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八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上。

馆之中央的银杏木雕玻璃屏将大厅一隔为二。北厅临清池,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36对,望之灿若披锦”,馆名取其意。匾额为清代苏州状元洪钧题写。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居处,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暧,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

曼陀罗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张履谦建此馆时曾栽种18株名贵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却如傲雪的腊梅嫣红斗雪,“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着独特的美。

此馆匾额是晚清苏州的另一个状元陆润庠所题。陆状元和洪状元在苏州话里洪、陆谐音红、绿。这一洪一陆同邑两状元,为同一建筑写匾额,为厅堂增色不少。

三十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连续四卷的拱形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主人在此宴友、会客、休憩,环境优雅,在厅中铺就一方红氍毹,吹笛弄箫,吟歌唱曲。陈设古色古香,书画挂屏,家具摆设配置精当。

留听阁位于三十六鸳鸯馆的北方,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从整体外形看,留听阁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厅前平台如船头。左侧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其叶、蕾、花和果皆有姿有态。

阁内有松、竹、梅和鹊的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接缝处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是园林不可多得的精品。

从春末夏初池面冒出点点绿意,到盛夏时节的满池华盖,直至秋意浓浓的枯叶残花,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到的美。

有道是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花败叶的凄凉晚景总让人不忍目睹,唯独这里的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名。

在留听阁,回望南边的塔影亭,顿觉美妙之至。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塔影亭所处的位置并不显眼,已到了花园的尽头。园主在水源将尽处筑了一个小亭,使整个园林的美景到这里结束却不觉得突兀。更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余韵不绝,扩展了人们的形象空间。

在的东北方为扇面亭“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轩是“补园”中的一个小亭,造型小巧玲珑,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轼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

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和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杜甫的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扇亭地处山麓水边,地理位置甚佳,树高而雄,石幢静立,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在与谁同坐轩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摒弃了一切装饰,朴素无华。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俨然一个戴着斗笠的渔翁在垂钓,悠然自得。

与谁同坐轩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艺术造型,也是在古典园林中较少见的象形建筑。亭、轩结合,浑然一体。

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远远望去好像建于浮动的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

与谁同坐轩、笠亭和浮翠阁,地理位置依次是临水、山中和山巅,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渐进。

谁与同坐轩的北面为倒影楼。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征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征明的老师。

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对这二人的景仰之情,于1894年特建此楼以资纪念。同时,张履谦还将自己收藏的文征明、沈周画像和《王氏拙政园记》拓片,以及清代书法家俞粟庐的《补园记》石刻嵌在楼下左右两壁。

倒影楼的中间裙板上刻有郑板桥的书画真迹。面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

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这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再加上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动,景色绝佳。

倒影楼的楼上原是张履谦儿媳王氏的书房。此楼四周遍植桂花无数,入秋赏罢残荷赏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无论是读书习字,还是吟诗作画、观景自娱,皆环境可人,幽香可爱。

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立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宜两亭与西北方的倒影楼互为对景。

从中花园观望西花园,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

Ⅹ 请说出承德避暑山庄和拙政园中的代表性景点以及该景点在构景手法上的作用

①妙在得景:园林建筑布局不象宫殿、寺庙和一般住房那样呈轴线对称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环境,建筑位置要取最好的视线和观景点,以得体为原则。园林的最大功能是观赏。实现观赏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体的人。所以构园重在构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就描写了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意的造园思想。他写道:“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此乃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乃景中人也。人们有了这种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造园之道,还在于“悟”。悟即领会造园之意境,建筑之虚实。意境就是因情景不同而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境界云:对象不同,表达方法亦异,故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境也。“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词境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曲境也。园林建筑意境亦然,其诗情画意,在实际事物中体现出来,就是园林之意境。园林建筑者如能“悟”出古人咏景之境界,“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得山”,“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等,则意境自然油生。古代许多园林建筑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红楼梦》大观园有真,但也有假。有作者目睹之物,也有作者虚构之处。故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真人如造像,造像似真人。其迷惑人之处正在此。造园之道正亦如斯,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如园中立峰,亦存假中寓真之理,在品题欣赏上以感情悟物,且进而达人格化。

在上述景与人、虚与实等造景、悟物思路指导下,就不难理解和运用构景作法了。

②重在曲折: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不同于一般封闭方正的布局形式,尽量避免对称,要求有曲折变化。如曲径、曲桥、曲廊等,设计时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离延长,趣意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根据这一原理,园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寻,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须登,可小立顾盼,故古时多采用磴道。

园林建筑变化多姿,还可使游人获得小园大览、大园短览之感。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其要谛就是采用“空灵”手法。盆栽之妙就在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虑。水不在深,妙在曲折。要使游人感到有景可赏,办法就是改变岸、堤的曲折度,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之意境。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宁绍之园,其他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无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是构成水面形态之重要手法。至于水柔水刚,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而左右之。

园林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园林空间隔则深,畅则浅,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在设计上常采用大园套小园,大湖包小湖手法。此例极多,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濠濮间、画舫斋,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海棠坞等。如果入门便觉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园亦未必游遍全园。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宛多变,游之不足,下次再来。风景区也好,园林也好,不必使人一次游尽。

除了以墙、廊等建筑物分隔空间外,还要穿插山石树木,使空间变化灵活而不呆板。花墙或墙上开设漏窗,不仅本身造型精美,而且可使空间互相渗透。通过分划空间的大小对比,使人感到景物层出不穷。此点正是我国园林建筑技术的特色之一。

③贵在自然: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可谓锦上添花,但花终不能压锦也。基于这一要求,园林叠山理水应尽量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我国古代许多叠山家从来主张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园林建筑也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如明末清初张南恒所主张的平岗小坡、陵阜陂阪等。今日构园家们如果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使园林建筑离自然太远,并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如作为栖息小休的宾馆,宜着眼于周围有幽静之境,能信步盘桓,游目骋怀,故室内外空间互相呼应,以资流通,晨餐朝辉,夕枕落霞,坐卧其间,小中可以见大。反之高楼镇山,汽车环居,喇叭彻耳,好鸟惊飞,俯视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见小,渺不足观,以城市之建筑夺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损,游者扫兴而已。所以有些园林专家一再提倡:风景区(包括园林)之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顶(山顶),须变化多,要随宜安排,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求古朴之情趣,如小院曲户,粉墙花影,“城市山林”,两得其宜。这样园内建筑可互为对景,园外佳景,可借入园内,而建筑本身能与地形结合,越山跨水无所不宜,有的还可与山石岩洞结合成为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建筑。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忆记长白园(即苏州天平山高义园)云:“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西,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近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缯楼慢阁,秘室曲房,故匿之,不使人见也。”

目前,我国有些风景区及园林,移入许多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如南京燕子矶,除临水一面尚可观外,余则黑云滚滚,势袭长江。有人坐石矶戏为打油诗云:“燕子燕子,何不高飞,久栖于斯,坐以待毙。”总之,古迹之处应以古为主,园林之处应以幽秀为主,自然景区应以天趣为主,切不可移入不协调之建筑。否则,祖国的自然美景,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将受大损矣。

为了避免远离自然的弊病,园林建筑布局首先要求单体与环境意境协调,或者人工移植一定的外来气氛,后者可以通过所谓模山范水来实现。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建筑以仿江南胜景为主,并且采取苏州集锦式建筑,绘画着重清淡色调,绝禁重彩,与湖光相配,具有塞外江南情调。平原应和山区则仿北方景色为主,再加上园外奇峰异景,构成北国风光。山庄就因仿全国各地胜景,考虑当地环境特点加以再创造设计,因而南秀北雄兼而有之。

④法在借景:城市园林要素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办法就在于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寻觅借景。晋陶渊明的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暗示一种“借景”。北京圆明园,也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可见,许多园林是园外有园,景外有景。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借”。陈从周先生提出:“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如今城市造园,已成定势,但要臻其美,关键在“借景”,招城外山色、远寺浮屠入园。

⑤奇在隔景:园林要借景,也要隔景。特别是市园。经常出现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借者是招美景于园内;隔者是屏谷丑于园外。合分本相对而言,亦相辅而成,不隔其俗,难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观一面者,有能观两面者,在乎选择得宜。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其后墙外紧临地安门西大街。如果不用边廊相“隔”,则市嚣之气会历历在目,从而损害古园气氛。今游人入园,目光被边廊亭阁绝然遮隔,尽管身居市街包围,亦无摒弃仙境之感。上海豫园也是一例:此园翠秀堂,乃尽端建筑,厅后为市街,然面临大假山,深隐北麓,人留其间,不知身处市嚣中,仅一墙之隔,判若仙凡,可见隔之妙哉!我国江南市园,无不皆存前奏。沧浪亭虽属半封闭之园,而园中景色,隔水可呼,缓步入园,前奏有序,信是成功。

⑥精在特色:园林虽有树木、山水、建筑构成,此为共性;但每个园林又有特色,此为个性。如苏州四大名园中,网师园是以静观为主,拙政园以动观为主,沧浪亭之苍古,留园之华瞻,它们各具特色,吸引游众。又如北方园林,在建筑上多不用有正脊的屋顶,而用卷棚屋顶(如卷棚悬山,卷棚歇山等),以求轻巧和曲线轮廓。南方园林中建筑的屋顶翼角采用嫩戗起翘,更突出了屋顶曲线。而古代帝王苑囿中为了表现仙山楼阁的境界,集中当时能工巧匠的神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如尚能反映古代精湛建筑形制的黄鹤楼、滕王阁以及北京故宫角楼、颐和园佛香阁、画中游等。这些建筑比一般建筑更重视造型及轮廓,表现了我国园林古建精华,其吸引力都凝聚在建筑的特色和风格上。还有一些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有亭名“月到风来”。它临池面向,有粉墙若屏,正撷风花雪月胜景精华,体现了客观存在的风月招之即来、为我所有的意境,因此该亭成了网师园具有特色的点景建筑。再如西湖三潭印月,为西湖的点景标志建筑之一,因无潭则景不存。人常言:画龙点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我国许多亭台楼阁,都题有对额,这种题辞无不起着“点景”作用。

⑦首在神气:巨山大川,古迹名园,首在神气。所谓神气即指园林建筑全局、总体或风格。它是决定园林局部单体建筑的基因,任何构园师若不先观全局、风格和神气,而一味追求枝节琐碎问题,必然限入舍本求末,难以定论的局面。“五岳”之所以为天下名山,就在于“神气”之旺。今规划风景区或园林,若不解“神气”,必至庸俗低级,有污山灵。又如苏州园林建筑,其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园林建筑,风格则多雅健。只有风格定后,方能言局部单体,宜亭施亭,宜榭设榭,山叠何派,水引何式。总之,这些单体建筑,都必循风格之特征。

⑧贵在层次:山不在高,贵在层次。峰岭之胜,妙在深秀。园林同山景一样,也要深秀而富层次。布局时要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见其片断,不逞全形,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例如,园林建亭须略低山巅,植树不宜峰尖,山露脚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脚,大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等,都是增加园林层次的造园艺术特征的措施,是符合“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等造景机理的。有些园林,如无锡的梅园,常州的红梅阁园,内植许多梅林,最宜以廊“勾勒”,使园内处处成图,实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总之这些造园手法,都有增加景深和层次变化的作用。满意请点个采纳 谢谢 祝你身体健康 万事如意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