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联系我们吧
❷ 什么是旅游景观生态规划
旅游是人与环境进行感应和交流的活动,有效的景观规划对保持旅游区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是关键,通常我们遵循景观生态学原则和空间尺度原则进行旅游区的景观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是后续的总体规划、详细划等落实的基础和指导性纲领,根据景观生态学分类形成的不同类型区,应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互动关系,进行合理的可持续开发。
(1)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旅游规划原则
①系统优化原则 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及其内菲多个组分、要素进行规划,密切协调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系;规划者从整体的高度上,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规律。
②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的存在对确保景观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提高观赏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认为,作为人类既富裕又安全和愉快的环境,应该是各种生态年龄群落的混合体,而城市化生活的水泥和钢筋主体的单调城市景观,促使人们渴望返璞归真,贴近自然。因此,旅游区规划重点是景观多样性的维持,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
③综合效益原则 即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规划改变景观并可能带来负作用,了解景观组成要素之间的能量和物质流的联系,注意生态平衡,结合自然,协调人地关系,体现自然美,生态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如将观赏、游乐与林业、养殖等生产结合,集约管理,减少废物压力,取得综合效益。。
④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景观规划设计尽可能展现个体的魅力,旅游区内有特殊意义的观景资源,如历史遗迹或对保持旅游区生态系统具决定意义的斑块,都需要特殊保护。
❸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时,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尽量达到最小的限度。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要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水循环,维持植物生活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一个景观设计是否符合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可以看它是否遵循了一下几点。
1、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科学的原理、生态伦理学的情怀和自然美学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强调生克互济、形神和谐的整体美,对环境开拓适应、协同进化的共生美,物质循环、信息反馈的动态美的一门学科。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2、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可能地节约使用。
3、整体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整体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司认为,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景观设计的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就是要解决人与人,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
❹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按照 Forman 和 Gordon 的观点,景观设计工作是六大设计原理的合理应用,即形状、尺度、多样性、可视性、个性及地方特征( Forman,Godron,1986) 。而景观规划有五个一般性的原则,即: 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傅伯杰等,2002; 刘茂松等,2004) 。在实际的景观规划中针对不同的景观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下,确定相应的规划原则。就森林景观而言,由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林业或森林经营管理不同的目标,景观规划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需要为森林景观规划制定既不失原则性,又明确、具体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具体为提高异质性原则、继承自然原则、关键因子调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社会满意原则。总体来说,景观生态规划应该包括 8 个原则( 肖笃宁,李晓文,1998; 贾宝全,杨洁泉,2000; Forman,1986) 。Forman 认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包括: ①考虑规划区域外较广阔的空间背景; ②考虑保护区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状况; ③设计中要考虑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 ④未来 5 年、10 年或 20 年内可预料的保护区面积变化是规划关键部分; ⑤规划应有选择余地,其中最优方案应基于规划者明智的判断,而不涉及现实政策,这样其他可供选择的交易性( trade-off) 方案才能清晰明确。因此,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有 5 个要素必不可少: 时空背景、整体景观、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和空间属性。总结前人的各种原则,本文提出以下原则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曾辉等,2003) 。
( 1) 整体优化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应从整体观、系统观出发,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以维护生物多样性赖以生存、繁衍的景观生态系统的地域完整性与各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 2) 异质性与多样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应是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镶嵌体复杂性的指标,同时要兼顾异质性与多样性。
( 3) 生态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原则: 景观规划应该注重规划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力结构与自然结构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开发利用必须服从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需要。
( 4) 综合性原则: 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战略和人口问题,对景观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增强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 5) 突出重点原则: 将大江河流源头、库湖周围、水系干流两侧及主要山脊部,以及地带性顶极群落等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重点区与生态脆弱区作为区划重点。
( 6) 因地制宜原则: 依据各地不同自然条件和特点,生态环境脆弱程度,防火减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不同需求,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因需施策。
( 7) 社会满意原则,人类是整个森林系统的主导成分,其能动性调动和负面影响控制是景观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而景观是否得到当地人群的满意,美学、生物多样性等综合景观生态功能和社会教育意义等都是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如生态恢复区模拟自然顶级群落时应注意以用材林种、薪炭林种、果树、牧草种类与其他物种构成复合景观,并尽可能为更多物种的繁衍提供适宜栖息地。
❺ 森林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的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也就是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利用的空间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景观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尺度上,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 Steiner and Osterman,1988; Sedon,1986; Langevelde,1994) 。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 McHarg,1969) ,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物质空间规划,它有别于其他三大规划流派( 包括社会、公共政策和经济规划) 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它的空间特征。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的景观或生态系统。既然景观是个生态系统,那么,一个好的或是可持续的景观规划,必须是一个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 Sedon,1986; Leita and Ahern,2002) 。生态学与景观规划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生态学更关心分析问题,而景观规划则更关心解决问题。两者的结合是景观规划走向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景观规划涉及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方面,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它尤其强调景观格局与水平运动和流的关系( Forman andGodron,1986; Risser,1987; Turner,1989; Forman,1995) 。景观生态学与规划的结合被认为是走向可持续规划最令人激动的途径,也是在一个可操作界面上实现人地关系和谐的最合适的途径,已引起全球科学家和景观规划师们的极大关注( Cook and van Lier,1994; For-man,1995; Botequilha and Ahern,2002) 。
森林景观生态规划是实施森林恢复的重要手段,在森林经营中是个较新的名词。以往对森林的各种功能价值和生境的考虑一般都限于林分或经营单位,而很少考虑景观特征。近年来逐渐重视到景观特征对实现多种经营目标的意义,提出在林分和景观两个水平进行规划。全面考虑景观因素对于制订正确的管理计划以保证森林景观内正常的生态功能非常重要( Forman,1990) 。因为人类对森林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仅仅设立保护区不足以甚至不可能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要维持所有森林的发育阶段和所有的森林类型;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必须有景观的观念,以协调不同物种的生境需求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 森林经营规划还必须处理空间动态和时间动态的关系( 刘茂松等,2004) 。
森林景观规划是在分析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根据景观规划原则和森林景观管理、恢复、利用和建设的方针和目标,确定规划的景观要素及森林景观最佳组成结构,确定森林景观空间结构和森林景观理想格局的时空分析和计划工作。森林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作为一种规划工具也被定义为系统地缩短在不同生活环境下的林地数量的减少,缩小原始没有受到影响的森林景观和目前实施管理的景观之间的差距。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包括多目标和多时空模式。森林景观规划存在不同的尺度,无论哪一个尺度,都存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森林的空间结构决定森林的功能,森林经营活动( 如采伐) 影响森林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森林功能的发挥( 汤孟平,2003) 。因此,森林空间结构分析是森林景观规划的基础,对科学经营森林有重要意义。
森林景观规划是一种处理方式,用以优化在森林利用过程中所得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三者协调平衡( 杨青,1994) 。其目的是通过对森林景观组成要素和森林景观结构成分的合理组织和配置,保持、恢复和建设森林景观的结构,维护森林景观的健康和稳定性,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郭晋平,2001) 。森林景观规划同时考虑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既反映生态原理的客观要求,又体现社会需求对森林经营的生态过程的影响,可进行通常的森林效益的综合评价,为森林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杨学军,姜志林,1997) 。
我国的森林经营规划设计一直是一种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经营思想,在采伐设计上只是简单遵循某些原则,如生长量大于采伐量、采伐强度限制、禁止皆伐等等,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经营保护,更缺乏在森林景观尺度上从景观的生态结构、功能、过程来研究采伐配置问题。对森林不仅要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上开展研究,更需要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角度在景观尺度上来研究其结构、功能和变化,这种自上而下( top-down) 的经营思想对于我国天然林的保护经营有重要意义( 郭旭东等,1999) 。
天然林资源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东北天然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林区,所以,从生态采伐的角度,从景观水平上探讨森林结构合理配置,指导天然林经营,对维持整个区域景观功能过程平衡,增强区域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充分有效地利用景观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❻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的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一、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一)景观
(二)景观生态学
二、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一)景观综合思想的萌芽
(二)景观生态学学科思想的巩固
(三)景观生态学的科初创
(四)景观生态学的全面发展
三、景观生态学的展望
(一)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范式研究
(二)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三)面向实际问题,拓展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与景观生态学
(一)系统论
(二)景观生态学与系统论的关系
二、自然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
(一)自然等级理论
(二)尺度效应
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异质种群
(一)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二)异质种群
(三)异质种群与岛屿生物地理学
四、渗透理论
五、地域分异规律
六、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与核心概念
(一)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二)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景观结构
一、景观发育
二、斑块
(一)斑块起源
(二)斑块大小
(三)斑块形状
(四)斑块镶嵌
(五)斑块化与斑块动态
三、廊道
(一)廊道起源
(二)廊道结构特征
(三)廊道分类
四、基质
(一)基质的判定
(二)孔隙度和边界形状
五、景观异质性
六、景观空间格局
(一)斑块、廊道和基质的构型
(二)景观构型的确定
(三)景观对比度
(四)景观粒径
(五)附加结构
七、网络
(一)廊道网络
(二)斑块网络
八、生态交错带
(一)边缘效应
(二)生态交错带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景观生态过程
一、干扰与景观格局演变
(一)干扰类型与常见的干扰现象
(二)干扰的性质
(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二、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
(一)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的概念
(二)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的特征
(三)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的生态学意义
三、景观中的物种运动
(一)景观中物种运动的方式与类型
(二)景观中的动物运动
(三)景观中的植物运动
四、景观中的水分和养分运动
(一)景观中水分和养分运动的形式与特征
(二)景观结构与水分和养分运动
五、景观中的人文与文化过程
(一)人类文化与景观建设
(二)农田景观
(三)城市景观
(四)乡村景观
(五)城乡过渡景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景观动态变化
一、景观稳定性
(一)景观稳定性的概念
(二)景观要素的稳定性
(三)景观稳定性的尺度问题
(四)景观稳定性的定量探讨
二、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自然驱动因子
(二)人为驱动因子
三、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一)景观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二)景观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三)景观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四)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
(一)景观变化动态
(二)景观变化模拟的步骤
(三)景观变化动态模型
(四)几个景观动态模拟的实例研究
(五)景观动态模拟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一、景观生态分类
(一)土地分类方法评价
(二)景观生态分类
(三)景观生态分类体系与指标选取
(四)景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评价
(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
(二)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四条基本原则
(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一)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二)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原则
(三)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
四、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一)生态系统评价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一、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
(一)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过程
(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景观生态规划
(一)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三)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四)景观生态规划的类型
(五)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
三、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
(一)景观生态设计原理
(二)景观生态设计类型
(三)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
一、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一)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二)景观异质性指数
二、景观格局分析模型
(一)空间自相关分析
(二)地统计学方法
(三)空间局部插值
(四)波谱分析
(五)小波分析
(六)聚块方差分析
(七)趋势面分析
(八)分维分析
(九)亲和度分析
(十)细胞自动机
三、景观模拟模型
(一)零假设模型
(二)景观空间动态模型
(三)景观个体行为模型
(四)景观过程模型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求
二、景观多样性
(一)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划分
(二)斑块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
(三)类型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
(四)格局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
三、景观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斑块与生物多样性
(二)廊道与生物多样性
四、景观破碎化与异质种群动态
五、物种多样性与景观格局多样性的关系
(一)物种多样性
(二)景观格局多样性
六、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区设计
(一)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过程
(二)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区研究
(三)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
(四)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设计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
一、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一)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
二、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一)土地质量指标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三、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生态指标体系
(二)经济指标体系
(三)社会指标体系
(四)环境效应指标体系
(五)景观指标体系
四、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与过程
(一)一般问题
(二)初步商讨
(三)土地利用方式评价
(四)土地利用系统评价
(五)景观或区域评价
(六)综合评价、成果与监测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一、全球环境变化
(一)森林锐减
(二)荒漠化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水资源短缺
(五)全球气候变化
二、景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景观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二)景观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三、景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一)气候变化对景观的影响
(二)景观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四、景观生态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一)景观尺度上全球变化研究
(二)全球变化下自然资源适应性管理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基本原理、类型与特征
(二)遥感图像处理及其在景观分类中的应用
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与功能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❼ 生态规划的概念及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生态规划就是要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
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①按地理空间尺度划分:景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规划、生物圈保护区规划;②按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划分:陆地生态规划、海洋生态规划、淡水生态规划、草原生态规划;③按社会科学门类划分:经济生态规划、人类生态规划、民族生态规划。
方法
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
原则
折叠社会生态原则
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折叠经济生态原则
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折叠复合生态原则
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三条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远景设计研究院专家解释说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计划要点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实现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长期计划。其目的是:通过规划,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不断增长的需要;同时保证人类社会生存活动不妨碍并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界的功能,以保持和增进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再生能力。
生态规划是在人类生产、非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进行平衡的综合性计划。一般包括:①保证可再生资源不断恢复、稳定增长、提高质量和永续利用的计划和措施。②保护自然系统生物完整性的计划和措施,如严禁滥捕野生动物,合理采集野生植物,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稀有野生生物和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等。③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矿产、能源和水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计划和措施,以增加自然系统的经济价值。④治理污染和防止污染的计划和措施。⑤改善人类环境质量的计划和措施,以增进人类身心健康,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学价值。
生态规划按不同的层次分为全国性的、区域性的和局部地区的生态规划等;按不同的类型划分为城市生态规划和农村生态规划等。
制定生态规划,应根据本国、本区域或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污染等生态破坏状况,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建设性状指标,以确保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该地区的资源潜力,不降低它的使用效率,保证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活动适应于生态平衡,使自然环境不发生剧烈的破坏性的变动。生态建设性状指标包括:划分城市和乡村使用土地资源的合理比例;划分城市内工厂、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划分乡村地区农田、园地、道路和住宅的用地比例;确定人口容量、资源使用、经济发展规模和生活设施的数量指标等。
理论基础可在书上学习,加油努力吧
❽ 举实例说明如何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的计划。避免过多的人口密度。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和能量。一些周围的环境中,如空气,光,湿气,热和无机盐,如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物理条件和化学品组合物的特殊需要。所需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能量和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不是孤立的:有个人互助的同种之间的竞争,复杂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的变化,生态系统演替。但是,如果变化太快,也有大量的物种灭绝危机,如恐龙灭绝的所有时间少于一百万年火山喷发造成的灭绝当地的生态系统,是生态危机。然而,最常见的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导致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紊乱,许多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保护:
环境的生物干预其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宣传而使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环保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是人类的地球家园。由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
岩石圈生物圈的关系最为密切的
大气水圈,的
生物圈保护区的
人的生命,从人类的原始人类依靠生物圈保护区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基本上是相同的,在舞台上的狩猎和采集的事情,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席地位。但是,人类使用的工具,并且将切食物,所以人类占据有利地位,将保持不断增长的人口与有限的食物。
以畜牧业和农业阶段,人类的发展,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以创造人类的人工生态系统,从而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不断发展,数量增加,并不断扩大范围的人工生态系统,地球的范围是固定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不断缩小,许多人仍然对野生动物的灭绝。
人类开始开采矿石,化石燃料的使用以来,人类活动范围的岩石圈开始入侵。人类填海造陆,平梯田,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的开采矿石,破坏了自然元素的平衡。
从20世纪后半期的繁荣,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水资源,过度使用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排放大量废水污染的水体和大气,造成大气和水气质量恶化,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为环保事业开始出现。
随着科学和技术能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地球以外的太空,并,甚至私人有能力发射火箭弹。导致数千件在外层空间轨道绕地球,大火箭残骸,小到空间站宇航员的排泄物,严重影响观察的空间和卫星发射的垃圾废物经营。人类的环境是超出地球的范围。
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环境。
❾ 景观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景观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总体思路是什么?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景观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的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2、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3、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❿ 急求!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
但工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聚集,污染、噪声、拥挤和城市的恶性膨胀,人居环境专遭到破坏并直接属威胁到人类身心健康,使得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来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以信息社会为背景的景观生态设计,是将整个人类生态系统中各景观元素及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安排,最终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Mcharg便是这一设计理念的创始人。现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