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景观
㈠ 湿地景观可以怎样进行构建
湿地景观可以怎样进行构建?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强调生物的多样性,以当地原生的生物群落景观为主体。自然生态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水体、浅水、泽地、草地、疏林草地、密林等几个类型。
a、湿地——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的摇篮
湿地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一起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比许多森林和草地类型都高。
湿地植物群落兼顾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两方面,尽可能选择多种植物的组合,同时要兼顾所选物种在连续环境中有足够的种群大小、保证物种有自身维持的能力。
b、草地——本土化、自然化和生物多样性
以多样化、自然化和本土化为原则,不强调草坪而是明确“草地”概念,强调配置本地自然草本植物,此举对保护当地物种的多样性有积极意义,符合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使植被未来的发展方向。
c、林地——多样化与自然化
林、草混合种植,在水体和路边的树木应该稀疏,以近随机分布的方式散布在草地上,以既不阻挡视野和又能发挥生态效益为宗旨;远处的林木可以密集,保持自然状态,根据不同要求,配置树木的不同密度组合,主要有孤植、散植、密植,形成疏林、密林等。一些不行小路或休息处是以小片草地设置与林木之中、水体之澳以营造私密气氛。
d、动物群落——生态性、多样性
动物种类: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关系和生物多样性的观赏意义(特别是观鸟)等角度考虑,配置动物群落。
两栖类和哺乳类:既是食物链重要的环节,同时也具有欣赏值。例如:夏季水边的哇鸣,树上松树的跳跃,岸边水獭的出入。……都回给公园带来浓厚的田园气息。
㈡ 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美化工程
一、总体目标及原则
在水系统修复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湿地植物生存环境,恢复原有湿地植被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优先保护和恢复对湿地具有重要价值和国家濒危、稀有的植物,提升湿地科学价值;优化湿地植被群落结构,合理规划旅游景点,实现湿地生物群落的优生、共生和三维生态景观的美化,促进生态景观、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融合与协调,将会仙岩溶湿地建设成为以湿地生态景观、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为主体,水域面积广大、湿地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优良、景观优美、层次感丰富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蕴涵的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国家及国际重要的湿地保护区、桂林市的后花园。
为实现上述目标,生态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保护先行、生态优先原则。按照先保护、后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和绿色生态可持续开发的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优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功能。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由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生态系统修复的规划和论证,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3)在保证生态系统得到良好恢复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开发。按照以对湿地最小破坏获取最大经济价值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优先绿色生态产业,包括发展生态旅游和水生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业。
4)坚持生态与景观相结合,合理布局。在恢复湿地原有植物种类、水生与湿生植被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种植试验,引进或改良湿地植物品种,并通过优化植被群落结构和实施植被功能分区,同时综合考虑与湿地周边农业生态布局、景观的协调,增加湿地植被层次感和观赏性,美化生态景观。
5)科学性原则,即湿地的修复要遵循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为原则。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要综合考虑地质、地形、水文、土壤地球化学背景条件与湿地植物的适应性,即在充分调查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湿地水文、地质、土壤和生态特征差异,对水生、沼生、石生植物和经济作物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保证生态修复的成功实施。
二、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美化工程方案
会仙生物生态系统修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周边石山生态治理、濒危湿地植物保护与培育、湿生与水生植物修复、植物布局与群落结构优化、生态景观构建、湿地植物的经济开发等多个方面。
1.岩溶石漠化治理
作为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具有强烈的岩溶地质背景。岩溶湿地内和湿地周边的补给区为典型的岩溶地区,岩溶地貌发育。与我国其他岩溶地区类似,岩溶石漠化现象比较典型。石漠化对湿地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水源涵养和水资源调节能力减弱,也影响了湿地生态景观,因此,对湿地石漠化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目前湿地汇水区内石漠化与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现状,拟实施以封山育林和以特色植物培育、推广种植为主体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具体办法是在湿地流域范围内,通过人工诱导下的植被恢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湿地区(含湿地外围水源补给区)实施封山育林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措施,提高湿地周边水源地的森林覆盖率,恢复湿地及周边植被,增加森林保水、蓄水和涵养水源能力,形成“绿色生态水库”,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径流过程,增加湿地枯水季节水资源量,改善生态系统环境和生物栖息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对湿地景点周边石山的治理,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物种类的选择、群落结构布局,还应考虑与湿地景观、景点布局的协调和景观美学价值的开发。
鉴于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岩溶石漠化的治理要采取先研究、试验,后推广的方式,以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率。其中,岩溶湿地及湿地周边的岩溶石山,包括狮子山(生态研究基地)、马面、督龙、九头山、凤凰山、全洞等地的岩溶石山,为石漠化生态修复的重点地区,拟在以人工诱导为主的封山育林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石山富钙、偏碱性、少水(干旱)和少土环境的特色植物(含石山名特优植物),辅以景观树种的种植和培育,恢复植被,改善生态景观。
2.湿地生态与景观的保护与修复
湿地植物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生态景观和生态功能的主体。会仙岩溶湿地水生植物与生态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必须与水系统修复相衔接,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优先的原则,以自然修复为主,突出本地植物资源优势,综合考虑湿地植被的生态功能、景观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统一规划,在湿地原有水生植物分布现状和湿地植物恢复技术研究与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在湿地内建立湿地保护区,对水生植物进行保护性培育、结构优化,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景观,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1)湿地水生植物保护与修复
初步规划在会仙岩溶湿地建立以睦洞湖、分水塘、督龙湖和清水江沿岸沼泽为核心、面积15000亩的岩溶湿地生态保护区。通过退耕还湿、退塘还湿,以及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的协力合作,对野生水稻等国家保护植物、濒危水生植物进行有效保护和培育;同时,对不同水生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开展系统的研究,依据湿地类型及其水土循环机制,按照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和生态功能进行分区(如设置湿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区、湿地经济植物开发区、湿地植被景观区、特色生态功能试验与示范区等),合理规划湿地植物布局,实现湿地生物群落的优生、共生和三维景观的美化,恢复水生植被群落景观和湿地水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功能与生态景观美化的结合。
根据会仙岩溶湿地不同地区原有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以及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功能定位,将湿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不同功能区的水生植物保护与恢复的种类各有侧重(表6-1)。
表6-1 会仙岩溶湿地水生态修复功能分区及水生植物规划
湿地植物的修复以科学为依据。首先在会仙岩溶生态研究基地内建立水生生物保护与培育试验示范园,对湿地现有水生、湿生主要植物种类,如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n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铺地黍(Panicum repen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菰(Zizania caciflora)、华克拉莎(Cladium chinense)进行保护,尤其是对珍稀、濒危湿地植物,如中华水韭、桂林普通野稻、水蕨、莼菜(移植)等,在进行重点保护的基础上,加以人工培育和栽培。
湿地植物修复应尽量培育或恢复适应性强的本地湿地优势植物种类,突出湿地植物种群的本地特色,提高湿地植物的成活率;为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湿地水生植被景观层次和丰富度,以及为满足特定的生态功能(如污水净化、景观美化)需求,在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内外其他具有良好生态功能或景观价值、科学价值的典型湿地植物进行适应性研究与培育,即研究其生态习性、生境,开展植物的培育与生态恢复的试验,以及生物生态功能的研究,为湿地全面生态与景观修复积累经验。对引进的物种实施严格的审核和评价,防止其过度繁殖挤压本地种类的生长空间,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安全不受外来物种的破坏和威胁。
(2)湿地植物群落优化与生态景观构建
根据湿地植物生态习性或生境条件趋同或植物群落共生性,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美化,合理规划湿生、挺水、沉水与浮水植物的种类构成与空间景观布局,形成湿地植物种类多样、空间分布错落有致(分异性强)的三维湿地生物群落景观。在旅游线路(尤其是水上线路)两旁或景观点附近的湿地植物的规划时坚持水上、水下协调,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协调搭配,突出景观层次感,尤其是种植或培育颜色鲜艳、观赏性强的植物;减少游客对单一植物景观的审美疲劳。
在湿地生态景观(包括码头、旅游道路、景点等)的构建中,工程建设要与生态景观相协调,尽量采用自然岸线或采用模仿自然河岸、保持河岸“可渗透性”和自然属性的生态驳岸,使河岸与河滨水体之间的水、气交换和调节功能良好,创建有利于以湿生、水体植物为主体的岸栖生物生长环境,从而为人工营造岸边水体中的湿地水生植物群落,进而培育较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建立良好的基础。鉴于会仙岩溶湿地内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地下水位高,落差小和流速较缓,建议以自然岸线和生物有机材料生态驳岸为主,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更能保持河岸的自然形态和有利于岸栖植物的生长。具体方案如下:
1)自然岸线:对湿地沿岸适当采用置石、叠石,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蚀。保持坡度自然舒缓、水流平缓、岸栖生物丰富、景观自然的属性,保持水陆生态结构和生态边际效应,使生态功能健全稳定。
2)生态驳岸:采用生物有机材料,如树桩、树枝插条、竹篱、草袋等可降解或可再生的材料辅助护坡,再通过植物生长后根系固着成岸。通过人为措施,重建或修复水陆生态结构后,岸栖生物丰富,景观较自然,形成自然岸线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岸线坡度自然,略大于土壤自然安息角,水位落差较小,水流较平缓。
对于4m以下高差、坡度70°以下、无急流水体的岸线,其生态驳岸建设也可以适当结合工程材料,如采用石材干砌、混凝土预制构件、耐水木料、金属沉箱等构筑高强度、多孔性的驳岸,基本保持自然岸线的通透性及水陆之间的水文联系,营造岸栖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水陆相结合的绿化种植,达到比较自然的景观和生态功能。
按照湿地的自然地形条件,对湿地植物种类的空间分布进行优化、培育、恢复,形成陆生—湿生—水生生境、水陆交融、自然优美的带状植物群落景观结构。典型的湿地植被景观结构为由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的陆生生境植物群落,过渡到岸边的浅沼湿生植物群落,到湿地水体浅水挺水植物群落,再随着水渐深而变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区的漂浮植物群落。
会仙岩溶湿地的陆生生境多为波状起伏的峰林平原与垄岗地貌,组成峰林的湿地外围岩溶石山是岩溶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岩溶湿地的特色,因此,采用严格的封山育林措施,加以人工诱导,保护和培育包括名特优植(作)物在内、适合岩溶石山地区缺水少土、富钙、偏碱性环境,以灌木林为主的水源林和生态景观林;在湿地周边的丘陵垄岗,如冯家-陡门、督龙、睦洞、九头山一带,规划休闲度假观光型生态农业,即种植可自助采摘的水果、观赏性植物或花卉、农产品或经济作物,配合建设生态养殖场、垂钓区、修复历史文化古迹、建设科学文化教育基地等,为休闲度假、游客观光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或洪漫区,则构建适合水、陆交错环境的湿地疏林植被群落,常见的乔木如香樟、女贞、小腊、竹、榆树、乌桕、河柳、垂柳、杨柳、银芽柳、枫杨、合欢、水杉、池杉、水松、落羽杉、伞房决明、蔷薇等,林下尽量保留已有的野生植物,培育由鸭趾草、黄花菜、蝴蝶花、石菖蒲、铺地黍、柳叶箬、五节芒、芦苇、水杨梅等湿生草本地被植物,形成滨水地带植被景观,突出季节色彩和林木倒映水面的景观效果。
在沼泽与水域环境,湿生、水生植物群落以保留、培育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为主,适当加以结构优化。高位沼泽的湿生林带,土壤常处于水饱和状态,保护或培育既喜湿、亦耐干旱的禾本、莎草科植物,如灯芯草、水葱、芦苇、芦竹、银芦、香蒲、稗草、水芹菜、美人蕉、千屈菜、菖蒲、蒲公英、二月兰等;浅水环境构建以挺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芦苇、芦竹、华克拉莎、长苞香蒲、菖蒲、菰、水鳖、莼菜、三白草、千屈菜、水蓼、水木贼等;水较深的浅水区以挺水、浮叶及沉水植物混合植被为主,包括莲(荷花、睡莲)、萍蓬草、慈姑、泽泻、水芋、水龙、金鱼藻、狐尾藻、黑藻、苦草、眼子菜、沮草、金鱼草等,其中在主题园区的睦洞湖营造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荷花观赏区;深水区以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群落为主,如金鱼藻、狐尾藻、黑藻、苦草、眼子菜、沮草、金鱼草、浮萍、槐叶萍、大漂、雨久花、凤眼蓝、满江红、菱等。
在水系生物生态系统重建恢复中,对作为污水净化生态功能定位的清水江-太平河沿岸河流沼泽湿地区、秦塘-芬塘河湖沼泽湿地区,在水生生物群落重建时,应选择抗污染和对水污染具有较强净化功能的植物群落,如茭白、芦苇、长苞香蒲、灯芯草、菖蒲、慈姑、凤眼蓝、满江红、喜旱莲子草、菱、水鳖、菹草、金鱼藻、黑藻等,但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尽量避免盲目采用看似适应性强、生长繁茂且有很强水体净化功能的外来水生植物,如凤眼蓝等。另外,可适当构建生物浮岛(又称生态浮岛、生物浮床),强化对水体污染的有效净化,但因其成本高,应以试验为主。
(3)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性培育与开发
会仙岩溶湿地现有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华水韭、桂林普通野稻、水蕨等均濒临灭绝。这些濒危、重点保护植物在品种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因工程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在生物学研究乃至提升湿地科学价值方面意义重大。
对这些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保护重点是研究并恢复其生存环境,通过建立植物保护与修复试验区,实施保护—种植试验—推广的方式,优先保护和恢复对湿地具有重要价值的典型濒危、稀有植物,如野生稻、中华水韭。
目前,湿地植物的经济开发程度较低。已开发的湿地经济种植植物有莲、慈姑、荸荠等,但多处于无序、小规模开发阶段。需要在湿地规划与开发中建立专门的湿地经济植物种植区,推广种植,扩大规模。建议在秦塘—灌塘、莲塘、渣塘底和大马塘等地分类建立包括莲、荸荠和养殖等在内的专门的湿地经济开发区,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政府引导和帮助解决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问题,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特色经济产业体系。此外,在进行科学评估、试验的基础上,适当引进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莼菜等在内的既有科学文化保护价值又有经济、观赏价值的湿地植物。
(4)生态与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会仙岩溶湿地范围广、面积大,景观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水天一色的湖泊景观,水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奇观的岩溶山水景观,以及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蕴涵的古建筑等人为景观。其中湿地内及湿地周边景色秀丽的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景观——岩溶地下河和洞穴景观是会仙岩溶湿地与我国其他湿地的重要区别,它们与湿地的湖泊水色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成为我国十分罕见的山水一色、地表与地下水融合一体的特色旅游资源。
会仙岩溶湿地的岩溶地貌和洞穴景观遍布湿地内部及湿地周边。除湿地内龙头山等孤峰外,具有较大保护与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主要有狮子岩岛状峰丛及其地下河与岩溶洞穴系统、九头山-福山岩溶地貌与洞穴系统和四塘全洞典型峰丛洼地与岩溶地下洞穴系统等。
狮子岩岛状岩溶峰丛,位于会仙镇冯家村附近,由龙岩山、梯岩山、庙头山等连座石峰组成,主要景点包括小象鼻山、狮子岩、麒麟山、神潭地下河和八仙岩等。其中,八仙岩规模最大、洞内景观最优美;梯岩山出水洞前池塘湖水清澈、因其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良好,成为会仙岩溶湿地天然的物种库,其季节性变换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色;此外,规划建设的狮子岩岩溶湿地生态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封山育林和农业科学试验、湿地植物的保护与珍稀、濒危植物的培育,形成青山绿水、花果飘香的世界,也是旅游休闲的重要资源;而神潭地下河为一全年有水的廊道式地下管道,全长约1km以上,宽几米至几十米,忽明忽暗,就像一条彩练,将神潭、八仙岩、梯岩山天坑和出水岩池塘、狮子岩岩溶湿地生态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园及分水塘湿地连接在一起。狮子岩岩溶地貌和洞穴景观开发规划就是要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将上述景点综合考虑,优先规划开发八仙岩洞穴旅游和神潭地下河水上探奇,并与下游分水塘湿地和古桂柳运河有机地结合,同时,通过在狮子岩农业科学示范园的建设,引导农民在周边建设观赏性花卉树木和果园,为游客提供自助休闲场所,从而在总体上形成一条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科普示范、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路线。
九头山—福山位于地下水集中排泄带,不仅有众多的岩溶泉、岩溶湖泊,还有众多规模宏大的岩溶地下河和洞穴系统,其中,福山地下河和洞穴系统最具代表性。此外,以九头山、凤凰山为代表的峰林平原地貌景观秀丽,与相思江、睦洞河、清水江、九头山水草地一起,构成了一幅山环水绕、青山倒映的典型南国山水景观,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景点。
㈢ 湿地公园的管理
根据《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湿地公园分为以下两级:
(1)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湿地景观特别优美,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且生态旅游服务设施齐全;
(2)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且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湿地景观有特色,有一定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具备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 1.湿地土层结构改造
土壤结构对湿地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
2.湿地护岸生态设计
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强调的是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展示,突出湿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属性。其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要注意几点。 保持湿地的完整性
依托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群落,是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植物、动物等构成状况进行调查,在准确掌握原有湿地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配置与湿地原生态系统相互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在考虑人的需求之外,湿地景观设计还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整体和谐。通过调查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期望等情况,在设计时才能统筹各个因素,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
这样也才能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持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三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而且与水体污染物的处理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其原则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从而完善植物群落。 科学配置植物种类
植物的配置设计,要从湿地本质考虑,以水生植物作为植物配置的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
从生态功能考虑,应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
从景观效果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
从植物特性上考虑,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保护生物多样性。 因地选择植物品种
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选用银杏、香樟、水杉、樱花、落羽杉、池杉、楸树、黄连木、乌桕、苦楝、石楠、枫杨、榕树、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水生植物可选用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芦苇、金鱼草、水竹、水蓼、水葱、金鱼藻;草坪草可选用冷季型的早熟禾、黑麦、剪股颖,暖季型的狗牙根、地毯草、马蹄金等。 此外,设计中还应设置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在湿地公园内的水体一侧尽量不安排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
㈣ 圆明园遗址公园是距北京市中心最近的、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景观.这里生存着多种植物,如多种水草、荷、芦
(1)分解者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回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答等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供植物重新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蝗虫→蛙→鸟类→野化的家猫,植物→蝗虫→鸟类→野化的家猫,植物→鱼类→蛙→鸟类→野化的家猫,植物→鱼类→蛙→野化的家猫,植物→鱼类→鸟类→野化的家猫,植物→鱼类→野化的家猫.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其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因此,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越少.所以,家猫能得到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植物→鱼类→野化的家猫.
(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近年来,圆明园遗址公园为了改善水系景观,有计划地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对提高圆明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不利的.
故答案为:(1)分解者;
(2)植物→鱼类→野化的家猫;
(3)不利.
㈤ 肥城湿地公园四大景区是什么
湿地自然保抄护景区,展示中心景区,水泽天地景区,菏田野趣景区。
“四大景区”以各具特色的景观表现手法突出特色。
1,湿地自然保护景区着重表现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景区环境相对幽静,河岛相连,为各种鸟类营造出特有的栖息环境。
2,展示中心景区体现观光展览、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等三大功能。
3,水泽天地景区是康王河滨河绿地的景观内容,既延续着湿地特有的景观,又形成新的景观特点。
4,菏田野趣景区突出了生态林及郊野公园的景致。
景区反映了湿地景观,同时结合了城市郊野特色,把生态展示回归自然与郊野风情融为一体。2008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㈥ 湿地公园怎么样可以说说吗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公园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
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湿地生态景观扩展阅读: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
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
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㈦ 黄河湿地公园的主要景点
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黄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维持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黄河三角洲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黄河水,当黄河水量充沛的时候,人们感觉不到水资源短缺的危机。然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后期后,由于黄河径流量的减少和人类对黄河水的超量利用、浪费,使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资源严重不足,甚至出现断流。据黄河利津水文站资料显示:1995年黄河断流120天;1996年黄河断流126天;1997年黄河断流210天;1998年黄河断流173天。黄河水的极度短缺引起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生态失衡,生物植被大面积死亡,珍禽鸟类相应减少,黄河口湿地连连喊“渴”。
完整的湿地可以具备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黄河三角洲正处东北风口,一旦失去湿地,以上功能将全部尽失,东营和胜利油田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生态湿地,对黄三角的发展举足轻重。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的湿地生态系统,总体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如何维持黄河口湿地生态的多样性和延续性?痛定思痛,饱受缺水之苦的东营市更加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工作。
东营市坚持“绿为水润、水为人利、人为生态”的原则,为留住湿地,东营市对黄河口采取了系列抢救性恢复保护措施。通过投巨资修筑防海潮大堤,湿地内围堰蓄水,在高盐碱地域人工培育柽柳林和人工种植芦苇等措施,使4238公顷湿地恢复了原貌,黄河三角洲的植被逐年增多。芦苇面积增加到5.2万公顷,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达407种,有14种国家稀有树种也落户黄河口。20万亩畜牧草,10万亩速生林,13万亩人工柽柳林,50万亩人工芦苇与黄河口湿地的自然植被浑然一体,共同构筑起一道靓丽的绿色生态景观线。自2000年以来,黄河河务管理部门在黄河来水持续偏枯的情况下,实施黄河水量科学调度,使得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水源补给,湿地生态的逐渐恢复,也为鸟类提供了大量的水草、野草、谷物、昆虫及水生动植物食物链,吸引了众多的珍禽候鸟,“天上有飞鸟,地上野兽跑,鱼虾水中跃,绿林随风拽,花儿竞相开”的自然画卷重现黄河口。 黄河三角洲地处暖温带,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每年的10月末到11月下旬是保护区最美、候鸟最多的季节。截止目前,保护区内已经发现陆生动物901种,其中鸟类由1992年的265种增加至289种,还有152种鸟类被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中。每年到黄河口做客的候鸟达400万只,世界珍惜濒危鸟类——黑嘴鸥也在这里栖息繁衍。黄河口作为中国及全世界上重要的鸟类保护基地,是开展鸟类保护、科研、维护物种多样性和监测环境污染的重要场所。为确保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安全,在这里启动了“湿地鸟类生态安全区系统”和黄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监测工程,实现了与香港观鸟协会的“联网”。目前,总投资380万元的黄河口湿地观鸟乐园正在建设中,将成为救治病伤鸟类,保护、繁殖濒危珍禽的重要科研场所。
㈧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是谁说的
不是谁说的,就是一段文字。
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专繁衍息息相关,是自属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资本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国际湿地公约》认为,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或半咸水或咸水等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处不超过6米的陆架。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人工湿地等。
㈨ 圆明园遗址公园是距北京市中心最近的、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景观。这里生存着多种植物,如多种水草、荷、芦
(1)分解者 (2)植物→鱼类→家猫 (3)不利 |
㈩ 圆明园遗址公园是距北京市中心最近的、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景观.这里生存着多种多样的沉水植物(多种水草
(1)由于水分的影响,圆明园遗址公园中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喜湿植物和旱生回植物在不同的答地方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深度水域的植物种类不同则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与能量,题中表格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与能量,②蝗虫、螺、沼虾和鱼类属于初级消费者,所以是第二营养级.鱼和沼虾有共同的食物,两者为竞争关系,有些鱼以螺为食物,两者又构成捕食关系;
(3)清除多种野生植物,破坏了物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的稳定性降低;
(4)此法为标志重捕法,计算过程为120×(100/15)=800只.
故答案为:
(1)水平
(2)分解者和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螺、鱼类、沼虾、蝗虫捕食和竞争
(3)抵抗力稳定性下降(物种多样性降低)
(4)种群密度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