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园林景观
㈠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说明怎么写
一、 设计理念
人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组成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构成了我们的环境,环境是构成自然的主体,然 而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因此,在本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 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 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规划理念,并却尽可能的解决和完善了人们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永恒的主题。
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居住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皆知。在本规划设计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内部环境中强调生活、文化、景观间的连接,以达到美化环境、方便生活之目的。因此,处理好“自然—住宅—人”的关系,就是小区规划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设计构想
构想一: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轴线。
⒈总平面布局: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共有五个组团构成主要围绕着中心广场区和中心水景区四周布置,以及南向沿街布置对外商业组团。小区四周分散设 置了四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在西南角面向南朗河,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北向、南向、东北向各有一个次入口。小区内组团之间由循环双车道相贯通,组 团内侧有单车道和尽端道路相连。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依山就水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2功能、结构形式:
结构分析
一轴两中心——以东南向城市干道为轴;以城市发展方向为重心
以服务规划区为中心。将住宅区与城市中心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发展
服务共存的原则。
一带一片——西向为南朗河沿河绿化带;东向为规划绿地片区。
做为两个生态区域,它丰富了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是不可缺少
的生态资源,在本规划设计中得以的充分利用,更体现了当今"人与
自然"和谐的主题。
两 界——以纵向两条道路为界。
规划区南侧为公共设施用地,则在南侧考虑了对外商业价值,
将住宅与商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该地段的商业价值,也体现了服务小区的规划设计的宗旨。
3.交通组织:
规划区内道路分为五类:
主入口道路红线宽度15m;
次入口道路红线宽度14m;
小区内道路(双车道)红线宽度12m;
小区内道路(单车道)红线宽度8m; 小区内道路(宅前道)红线宽度5m.
道路系统犹如人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将相关的器官、组织有机的联系起来,然而,道路系统也可以将各个功能、性质和用途不同的用地联系起来。
小区内部以双车道为主,并形成回路,是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单车道是连接区内各栋的直接交通;宅前道路是进入各单元的交通。
区内设置两条相对独立的机动车道,中间设特殊通道相连,以保证南北片区的机动车交通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机动车道和各地块之间均有方便的联系,各地块设有独立的机动车出入口。
4.绿化景观规划:
在空间上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并与水景、水系相结合
“点”状绿化——院落绿化、节点绿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们休闲、游戏空间。
“线”状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以及道路沿线灌木绿化所行成的带状绿化,将点状绿化串连,形成绿化网络,起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延续空间的作用。
“面”状绿化——广场景观绿化、院落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形成的片状绿化,将景观分成块状,并形成联系三大绿化空间的纽带,是整个绿化形成系统,中心水景区更丰富景观系统,达到了多样化的绿化效果。
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
㈡ 形容园林 的诗句
一、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枫 桥--[唐]杜牧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
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三、宿枫桥--- [宋]陆 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四、过枫桥留别城西诸友--[明]谢晋
烦君远饯意偏饶,念我离群怎寂寥。
祖帐西催诗欲就,邮亭风劲酒频浇。
舟移射渎黄昏近,路转江村碧树遥。
记取今宵分手处,乌啼时节过枫桥。
五、枫桥歌送吴秀才之金陵--[明] 谢晋
君不见枫桥水,奔流直泻太湖来。
环绕阖闾城西地,其问风土何佳哉。
层楼叠榭侵云起,望处人家半临水。
水边歌舞不胜春,桥下帆樯停似蚁。
复有大道接金陵,送客每来桥上行。
山寺钟鸣知夜半,渔村月落见灯明。
今朝却饯吴公子,解我金貂酤绿醑。
帆挂长洲苑外烟,衣沾虎阜山头雨。
暮烟秋雨益凄其,别绪离情无限期。
昔时应是今时景,今人还须昔人诗。
见说长干花似绮,君归更英思乡里。
拓展资料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传统“礼乐”文化影响很深。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
园林具有很多的外延概念:园林社区、园林街道、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等。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对于园林有着迫切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对于我们现代的生活和未来的人民发展方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㈢ 描写园林景观或者绿化的文章、词句、段落
园林景观的概念及内涵
摘要: 对于园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有过一系列论述,如1958年3月他曾发表文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初步统计,到1999年末钱老已发表各类论述园林、城市学的书稿及书信百余封,表现出老一辈科学家对中国城市、建筑、园林的关注,并指明了方向。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园林”来做“市标”的国家,而且是第一个建造园林城市的国家。总的来说,园林景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及社会价值。 关键词:园林与生态、景观、景观与人类生活
1.园林
许多人认为园林只是指以植物相关的景观营造,在现在,这个认识并不能完全概括园林包含的内容,现代园林所包括的范围是如此广泛,除了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雕塑小品,还有各种新型材料,废品利用等等。园林在造景上必须是美的,要在视觉、听觉上有形象美。绿地就不一定必须有形象美。所以园林可以成为美的景观,而绿地就不一定能成为美的景观。园林还必须是一种艺术品,什么是艺术品?艺术品是一种储存“爱”的信息的载体,“园林”是一种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储存爱的信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重要艺术品,她也可成为代表城市精神面貌的重要“市标”之一。
1.1.园林的分类
从布置方式上说,园林可分为两大类:规则式 ,代表是西方园林 代表国家 意大利宫殿、法国台地和中国的皇家园林;自然式,代表是中国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岭南园林;混合式 ,现代的建筑是规则式和自然式的搭配
从开发方式上说,园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原有自然风致,去芜理乱,修整开发,开辟路径,布置园林建筑,不费人事之工就可形成的自然园林。如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将私家别墅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可称为山林别墅;如湖南大庸县的张家界、四川松潘县的九寨沟,具有优美风景的大范围自然区域,略加建设、开发,即可利用,称为自然风景区;如泰山、黄山、武夷山等,开发历史悠久,有文物古迹、神话传说、宗教艺术等内容的,称为风景名胜区。另一类是人工园林,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满足游憩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环境,如小游园、花园、公园等。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是苏州园林,较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藕园、狮子林等。
1.2 .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
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合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城市绿化和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未来发展的方向,则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
人居环境广义可至太空,中义为城市及农村,狭义可至居住小区乃至住宅,无不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居环境的理念是文化的总纲“天人合一”之一脉,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其中也包含“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等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创造艺术美,也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因此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庐”之说。其中主要是体现用地之地宜,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生产是手段,经济利益不可片面追求,我们的目的是持续发展的天人共荣、兴世利民。
园林却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随社会进步,
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苗植树的象形反映。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而要在需要的土地上人工植树,这是恩格斯所谓“第二自然”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囿、苑和园,在西晋就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现代的中国园林概念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福利。园林学从城市园林扩展到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大地园林景观,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于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
1.3.园林的性质及功能
我们不要把园林的思维形式局限在某个方面,比如,相同树木在一个地方种植,非要三棵或五棵,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一定不能是锐角等,如果老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美,那么我们思维将局限在很小的范围,而做出的作品就将难有创意,园林亦将是一个非常苦闷的事。做园林就好象画画一样,有喜悦的,休闲的,古典的,同样需要紧张的,悲伤的,现代的,抽象的,甚至零乱也是一种美,我们的目的都是一样,就是为了表达出某一种气氛,心情,感受,这就是美,我们用锐角表现一种比较刺激的气氛,用规则的几何造型表达一种严谨的思想,用黑色表现一种悲凉的心情,用红色表达一种热烈的心情,而至于用什么材料,那是次要的。
我们几乎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的材料用到园林上(只要我们能想象出来的)除了钢,石,水,木,布料,植物常见的材料,还可以用玻璃,塑料,彩色水泥等新颖材料,我们也可以将元素材料相互调换,如:树用不锈钢,石头改为玻璃,我们更可以改变各种元素材料的大小,形状,颜色,质感等。如:柱子做成上大下小,或弯曲,或倾斜,石头做成方的,颜色是红色。这样一来,我们设计的思维就变的非常广阔。
园林也不是静止的,,为什么一些公园去了一两次就不想去,原因就是再去看也是那几样东西,而且还要给钱。它更应该表现在动态方面,因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才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怎样才能使园林变成动的, 1、就是我们做园林的时候,应考虑到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比如小树可以长大成参天大树,2、将园林同人融合在一起,比如:建造亲人雕塑,健康铺道,亲水广场,游乐设施,供人们游玩,也可以将园林做成一个农庄,人们可以种菜,种花,赏果,3、举行一些活动,如:定期举行花展,园林小品比赛,游园活动,植树活动,拔草比赛,从而使园林成为一种运动,变化的东西。即可以增加游客的返回次数,又增加经济效益。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2.景观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
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1976)[4]: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晶,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2.1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描写园林景观或者绿化的文章、词句、段落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作画或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也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的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德歌尔的栖居(Dwelling)概念(Heidegger, 1971)。栖居的过程实际上是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居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2.2景观的发展
景观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景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回顾历史,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使园林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了现代景观的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促进了景观事业的发展和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展。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于无所节制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危机感日益加重,于是环境保护成为普遍的意识。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使得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的工业之后的景观不断出现„„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今天景观设计的面貌,社会因素是景观发展的最深层的原因。
2.3景观的意义
景观的社会意义在于,景观应该、也必须要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今天的景观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虽然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设计,但景观设计最终关系到为了人类的使用而创造室外场所。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境界。这一点,北欧国家及德国的设计师已在全球树立了榜样,在那里,景观的社会性是第一位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设计师总是把对舒适和适用的追求放在首位,设计不追求表面的形式,不追求前卫、精英化与视觉冲击效果,而是着眼于追求内在的价值和使用功能。这种功能化的、朴素的景观设计风格应该赢得人们的尊敬。
望采纳~
㈣ 园林景观调查报告怎么写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㈤ 描写小区的园林景观的词语
题杭州诂经精舍
邱壑在胸中,看叠石疏泉,有天然画意;
园林甲吴下,愿携琴载酒,作人外清游
㈥ 园林景观设计理念该怎么写
1、园林景观设计中艺术性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必须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和艺术性。
2、园林景观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在园林景观设计上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3、园林景观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性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成功的作品都离不开文化元素。我们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国艺术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4、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
5、园林景观生态性设计理念
当今工业化、现代化的狂热发展,使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将园林景观设计的工作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将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始终穿于设计中。考虑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㈦ 文言文描写园林景观的语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内尤清冽。全容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㈧ 描写小区的园林景观的词语
小桥流水、假山凉亭、曲径通幽 、亭台楼榭、奇花异草、别有天地
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
今日柳浪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 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泉池,小桥流水,矮墙漏窗,奇花异草,各据其位,合为胜景,全园曲径通幽,别有天地。
公园东南辟为群众游园文娱活动场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间锻炼,假日休闲和节日庆典的好去处。 每到夏秋季节,这里又是消暑纳凉“夜花园”,歌舞,戏曲,电影和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定期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花展,灯会民俗风情表演等,吸引着人们。
㈨ 有没有关于描写园林景观文章的网站
一、 诗歌
我国最早呈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当前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分歧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备很强的音乐美,文章。
诗歌按时期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抒发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迷信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拟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翻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请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普通以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代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色: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空想和浪漫气味;除抒怀外,大用铺陈的方式;句式比较散文明,大批用"兮"字。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活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攻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度,采取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濒临口语的口语,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维感情,肛肠。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洁。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领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厉差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书面语化,艰深活泼;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拟自在,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示伎俩: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波折淋漓,擅长对话和细节描述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构成一种特定的体系。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器重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靠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题目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内科,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机动,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容许有错落错落;从作风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应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搀杂完整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三、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求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绝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形成字数相等的高低联,句法构造对称,词性、词义彼此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相互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造成于魏晋,风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败。
和韩、柳提倡的古文比拟,古文讲"气概",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蕴藉;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四、词
古代合适合乐歌颂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现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划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局部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是非,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五、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详细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普遍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成吉思汗,阅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察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来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常识分子的狂放风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个别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汲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谈话艺人所用的原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载下来本人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记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拟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件节的发展和矛盾抵触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连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热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穿社会弊端,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发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白话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巧;语言不受韵律制约,表达含蓄,象征深长。
按内容的差别和表白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风物的记叙描写,到达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标。常用象征手段表达作者含蓄的豪情,领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谈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不须要逻辑推理,跟周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倡导先秦汉代所广泛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述人物生平业绩的文体。
②纪行: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文体。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未几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盛的体裁。《梦溪笔谈》。
3、古论说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是非分明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解释等方式来论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天子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说某种看法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测验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方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奉劝别人接收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7、史传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②世家:重要叙述诸侯和特别人物的事迹。
③列传:用于记述正常人臣和百姓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度历史的。
8、讲演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款式,是特写、文艺通信等的总称。应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敏捷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怀的事物,存在消息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阵线上的"轻骑兵"。
中国呈文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恶的人》、《哥德巴赫料想》。
七、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跳舞、美术、雕塑、建造等艺术手腕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抵触,反应社会生涯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础因素是矛盾矛盾。
戏剧的语言包含对白、独白;舞台阐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笑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元代崛起的一种新情势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本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枯燥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依照必定的规矩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需属于统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全的情节、事迹或夹讨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门。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余演员只有对白。科迅是动作、表情。
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先容人物,名侦探柯南,接洽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天然段落。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