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潭石的景色
『壹』 富春江富阳至桐庐景色散文100字左右
富春江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七里泷,其旖旎的风光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又象一条历史的长河,包孕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故富春江七里泷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为主要特色,享有 “小三峡”之誉。
富春江七里泷全长23公里,分为“一关三峡”即“乌石关、乌龙峡、子胥峡、葫芦峡”,沿 途有梅城古镇、双塔凌云、子胥野度、葫芦飞瀑、七里扬帆、严子陵钓台等名胜古迹,是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或 以水色佳丽著称于世的富春江,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这条浙江水系的翡翠玉带,尤以桐庐境段最为秀丽。
古人云:“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清美。”上游七里泷, 水如染,山如削, 峰紧紧流窄,鸢飞鱼跃,称“富春江小三峡”。自严子陵钓台至窄溪,江流宽阔,两岸绿树烟花,小桥流水,山庄错落,更兼有严子陵钓台、大奇山、白云源、桐君山、天子岗等名胜古迹点缀其间,宛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富春江景色四季宜人,无论是“日出江花红胜火,零星来江水绿如蓝”的艳春、“两岸绿树凝滴翠”、“翠色随人欲上船”的夏景,或是“一江流碧玉、两岸点红霜”的秋色,都有一番醉人的魅力。即便是“诸山皓然”、“寒江独钓”的冬天,也有耐人寻味的底蕴 .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分上下两段。从杭州的闻家堰到桐庐为下段,称富春江下游,从桐庐到建德梅城为上段,称富春江上游,也是富春江上最美的一段。两岸青山,山为水铸情,满目葱翠;一江春水、水因山溢美,澄如湖海碧如天。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水行山中,山绕水生。群峰拥翠,为旅游风光中少见。富春江以水系为主体,融合众多飞瀑、雄奇岩峰 、古老村落缀成一组风光旅游带,可谓“水碧山青画不如。”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
古人是怎样描绘富春江景色的呢?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富春江名胜诗集》一书中就摘录了自南北朝至清代1500年间的1003人,吟咏富春江山水的诗词就达2000余首。其中南朝吴均的《与宋元思书》日:“风烟俱净,天下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可见,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胜景了。流贯桐庐境内的富春江山光水色,足以使人陶醉。
富春山水,天下独绝。遥望当年,元代画坛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隐居富春,费时数年绘制了一幅“富春山居图”。这幅历史名作饱经沧桑,差一点被当成富人的殉葬品化为灰烬。如今这烧为两段的画卷,分藏在大陆和台湾的博物馆中。
『贰』 孟浩然写农庄景色的诗!!!!!
孟浩然山水诗的特色
孟浩然尽管才气过人,却机遇不佳,与仕途无缘。他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写家乡的隐居生活或漫游所见的山水。他也是唐人中较早教授陶潜影响的诗人之一,而且将田园诗同山水诗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代诗风。
孟浩然诗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三方面:
首先,既有田园诗的高雅闲静,又有山水诗的清新境界。即使写的是平常之景,经过他的艺术处理,也会格外优美和谐。例如: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我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
这首诗写日暮天昏时乘舟归鹿门山,途中所见到的情景,通过渡头争喧、江村归人和月照烟树、岩扉松径的描绘,将两种全然不同的的景象糅合在同一首诗中,反映了诗人此时此际的乡情及对寥落幽独的隐者所具有的倾慕、向往之意。这类诗很能体现山水与田园结合的新态势。这种结合有时达到水乳交融、难以句析的程度。请看: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
——《早发渔浦潭》
这属即兴纪游之作。全诗从早发渔浦潭(在今浙江省富阳县东三十里富春江)的情景写起,将舟行江上的新鲜感觉和舒畅情怀表达无遗。前四句,通过描写光芒初照的晨曦使水禽惊聒噪杂和桡桨相拨舟移船动的感觉,将江岸、潭浦的景色和水上船家早出勤作的生活气息传达出来。中间四句写江行所见,不仅丽日当空,万里无云,江宽水阔,满目清晖,而且别出心裁地移"镜头"于江边妇女当流梳洗的场面,使清江绿水倍增新意,充满情趣。末四句先及猿獭,以添别致,后用"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作结,证实此次行舟确是心畅神怡。诗人将山水景物与田园乐趣巧妙地结合,构思新颖,景物动人,使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此说山水诗在盛唐的拓展,孟浩然有首创之功,是毫不过分的。
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这是他简朴、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同风行于初唐的咏物应制之作大异其趣。他善于运用清新的笔调,描摹日常所见的自然风光,取真景,叙真情,使本来具有雅淡之美的原野、农庄、渔樵自然入诗,各显本色之美。如: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相失。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望迥》
诗的前六句写登屿所见:舒缓远去的清江,冷落显现的沙屿,岸傍密植的绿竹和隐没深潭的巨石,还有隐约可感的鲛人和渔父飘逸的歌声。乍一看去,像是未经加工的自然风光。可是,联系后六句反复品味,就能领会,无论是写远去的江流或是冷落的沙屿,潜没的鲛人或是渔父的逸歌,都深含寓意,它透露出诗人在夕阳晚照中登上孤屿时倍觉寂寥的失落感。诗人因景生情,以情观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也动人地表达了对友人思念不已的情怀。
在《秋登万山寄张五》中,清新雅淡的意境美尤为突出: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和诗人的感情抒发,是交错展开,互为因果的。如果没有“心随雁飞灭”、“兴是清秋发”的生动传情的自然景象,就表现不出诗人酷爱清新雅淡山水之个性。“雁飞灭”、“清秋发”不仅交代了时间、节侯,也描摹了秋景和思友的深情,而且情辞高雅,另具一格。在叙述傍晚渡头的村景时,自然地插入“天边树”、“江畔月”的描写,令人意会那景中蕴含着不尽的情意,从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村居中,向友人发出真挚的登山邀约,是很有感召力的。清人翁方纲说:“读孟公诗,且无论怀抱,无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此诗正是代表孟公韵致飘逸、感受清新、风格雅淡的佳作。晚唐诗人皮日休在《郢州孟亭记》中曾有比较,认为“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氵亟)(氵亟)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有‘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脁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这一比较分析是有说服力的。当然,孟诗的风格并非只有冲淡平和一种,基于他在仕途受到的挫折,同自己不甘人后的心理冲突,使他情不自禁地在诗中涌现巨大的感情波澜,形成他山水诗创作中的又一种特色。
第三,在冲淡中时有浑健的豪气。孟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澹中有壮逸之气。”这是《唐音癸签》转引《诗谱》的原话,不无道理。其实,正是由于孟诗具有壮逸阔大的特色才令人觉得富于魅力。请看下列诸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与颜钱塘登障亭望潮作》
大江分九派,渺漫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遥怜上林雁,冰泮已回翔。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这几首诗早有盛名,它们的共同特色是,不论在写水气蒸腾的云梦,还是潮如雪涌的钱塘,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那大江九派的描写更富有整体美和深远感。诗人以浓笔泼墨的气魄,绘出如画的江山,并赋予其无比的生命力。这当然要经过诗人经营构思的匠心,而非任意挥洒,未加运筹所能奏效的,更不能缺少时代精神的感召。例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盛唐时代气息的透露。这诗句与王维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称“高唱”,可以共同成为最有盛唐气派的象征。
『叁』 给小石潭记四大美景(潭石,潭水,潭源,潭境)命名
怪——石
清——水
曲——源
幽——境
『肆』 小石潭的风景有四奇
小石潭的风景有四奇。
分别是:
“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堪”“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