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仄声
『壹』 杜甫 日暮 赏析
问题1夜来愈深,人更源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
问题2“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王夫之对杜诗的评语也恰好阐明本诗的艺术特色。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嗔怪灯花报喜,仿佛喜兆和自己根本无缘,沾不上边似的,这样写确实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基本内容就是这些了 你自己总结下
『贰』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敬求下联
尊敬的征联组委会:你们好!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下联:道祖苑中道苑游
“观音”是专有名词,能用在对句中,对得上“观音”的是很少了,我用“道祖”也是专用名词。
”观”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看);”道”是名词,也是动词(说、讲)。
〈观音山〉能在专有名词后加个名词组成新的专有名词就更少了,因而,我用(道祖苑),观音山对道祖苑实在是巧。观音山是观音山森林公园景区的一个景点,而道祖苑则是观音山森林公园景区,大景区对小景点,气势磅礴。
为什么说观音山森林公园景区就是道祖苑呢?你看看整个景区内有观音、佛祖、送子、耀佛等仙宫,雕像,感恩湖,送子泉,佛光路暨森林公园,月老台一系列景色、景观,是人们玩乐、休闲娱乐,寄托夙愿、了佛、道之缘的圣地。而“”苑”字则能表达道的祖先暨佛、禅、神、仙、龙供奉之地的统称——道祖苑。
再说方位词的运用,“上”偏偏用在七字联第4格上是仄声,我用“”中”平声的方位词也恰到好处。
再说掉字“观”居然要作动词即看的意思,我用“”道”同是要转换为讲、说的意思,微妙的很。
最后说“山水”,居然并列可转品关联词,山是名词,水是动词;我用苑游,苑字,古代通用为森林苑、兽苑、皇宫贵族的园林苑等,名词,游字动词,苑游关联词。上下联十分融合、匹配、意境也好。
总之,”观音山上观山水”,要对出下联,实在是太难了!能对出下联:”道祖苑中道苑游”实则不易!且平仄韵律对仗,格律符合要求,加上横幅(观音山)其意境融合,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相辅相成、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一看就明了,一读就懂意,无不是一副天合之意的下联。
『叁』 黄昏乍凉还热,风景这边独特.感叹人生平仄,知己能有几个
又何必感叹黄昏的凉热,终究星空会代替它,终究会有一颗属于你的璀璨。
人生有平仄也未必是坏事,一帆风顺虽能带来一时的庆幸,但也能带来单调乏味相伴,。
祝楼主开心!
『肆』 求制作一首关于春天景色的五言律诗或者七言诗,要求平仄押韵。。谢谢大家
【缸溢春色】
新芽青翠向阳开,
怒马鲜衣扑面来。
迎夏小花初绽放,
一轮落日酒舒怀。
『伍』 求一首格律诗,内容是有关南阳的或者是春天景色的,要自创的,合仄合韵,符合格律诗的要求
南阳意游抄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南阳藏五圣,况世蕴奇葩。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智起对谋成,诸葛对子牙,传与问,皆流传也。)
智起传诸葛,谋成问子牙。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句内自对,对仗的一种,软风对绿水,锦瑟对琵琶。)
软风暖绿水,锦瑟凑琵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一曲撩人意,方惊遇晚霞。
谋成问子牙:【南阳学术界】姜子牙的先祖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姜,封于吕地为侯,在现在的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建立了吕国,姜子牙就出生在董营村。吕国为一个古国,已被史学界认定在南阳西,春秋初年为楚所灭。当地称姜子牙为“谋圣”
『陆』 观音山上观山水,菩萨上山看风景
这幅对联过不了初审,直接可以淘汰。
上联征对:观音山上观山水
——这是广东省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扩大景区影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广东楹联学会联合主办的征联活动,悬赏价7万起,目前已修定为70万元整。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参加应对的2000多人、5000多个下联中,据主办方评审,仍未有达到主办方征联要求满意的应征下联。主办方决定征集对句将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出现满意的对句为止。
要想了解这上联怎么对,就要普及一下对联的知识。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体,拥有严谨的格律,用现代话来理解,至少具备六大基本要素,即:①字数相等,②内容相关,③词性相当,④结构相称,⑤节奏相应,⑥平仄相谐,以这幅对联为例,列举如下:
观音山上观山水
①字数相等:7字,故下联也要七个字;
②内容相关。不仅仅是描述的内容,而且对联还特别限定了必须是广东省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里面的景点,那么就更要命了!范围更狭窄了!我们姑且当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观音山上观山水”,可以理解为A、我们爬上东莞市的观音山上去观看风水;B观音菩萨在观音山上观看风水,那么下联就要跟这句对联的意思有所关联。
③词性相同+④结构相称:上联是:名词(观音山:地名)+方位词(上)+动词(观)+名词(山水),下联也必须是这样的结构,同时“观”字在这里既是名词(观音)又是动词(观山水),一词多性,且“山水”又是个并列词语(山和水是并行的词语,那么下联也要这样的结构!
⑤节奏相应。上联是:3+1+1+2(“观音山+上+观+山水”)=4+3(“观音山上”+“观山水”)结构,那么下联也必须是一模一样的。
⑥平仄相谐。所谓的平仄,是指汉语发音的音调,古音分两大类五音调,其中用现代汉语的音调来描述,即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属于平声字,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和入声(古音(现代普通话话没有了,仅存于地方语言内,如粤语等)属于仄声字。对联的规律是上联的平仄要和下联的平仄恰恰想法,且无特殊语言的前提下,最后一字是仄声字的为上联,最后一字是平声字的是下联,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下联的平仄推出来: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下联:囗囗囗囗囗囗囗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外,平仄还有“窄对”(平仄一字不能错)和“宽对”(简单而言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我们姑且将其列为“宽对”好了,那么下联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必须是仄、平、仄,这样下联的平仄就应该是:
下联:
平仄:囗仄囗仄囗仄平
其次,对联的九大禁忌也要熟悉,不然写了错句,行家一看就会知道你的底细: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这个我就不赘述了。
——然后我们依据这六大元素来评点您的对联,您的第一个词“菩萨”和“观音”是对不上的,菩萨是偏正结构,观音是动宾结构,失律,大错!您的第二个词组“上山”是动宾词组,对不住上联的“山上”,失律,大错!最后俩字“风景”对山水,不甚工整!而上下联都有共同的“山”字,属于大忌之一,“合掌”。以上几个错误属于基本错误,如同我们把女人认定为男人一样,这已经证明您对对联一窍不通了,正如“一个坏鸡蛋只需要尝一口证明这是坏鸡蛋,就没有必要把坏鸡蛋全部吃掉”的原则,其他的点评就没有必要进行下去了!形式都过不去,谈何内容呢?穿乞丐服的女子一定不是美女(黄蓉除外,她是故意的)!所以您这幅对联入围都不可能,谈何获奖呢?70万就别想了,看看评委们是不是心疼您也用了功,给个7分钱就已经很慷慨了(开个玩笑而已,绝非嘲讽)!
『柒』 赠刘景文古诗标平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捌』 急求两首七律(8句),一首写任意景色,最好是张掖的黑河,另一首写李清照或其他古代名人,必须押韵和平仄
七律·黑河来
寒山苍翠秋雨绵,通天鸟自道路盘盘;
金盆波光凝倒影,铁甲涛声开新天。
始登太白醉酒亭,复寻诗仙散落篇;
愿振长策安天下,人间处处桃花源。
七律·写给李清照
帘卷西窗探海棠,玉叶含芳映娇娘。
莫笑晨昏一醉过,千杯啖尽即文章。
深闺春去试梅装,多情细洒种成伤。
自将浮梦随波渡,奈何樽后泪穿肠。
『玖』 看世间风景,品人间万物下联是什么
上联是,看世间风景,品人间万物,
下联是,晓天下人情,赏时下百花。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