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景观
Ⅰ 园林景观地形地貌设计的要求有哪些
一、园林地形地貌及其作用
(一)园林地形地貌的概念
园林绿地设计中习惯称为“地形”是指测量学中地形的一部分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也包括河流、湖泊。
(二)园林地形地貌的作用
地形地貌的处理是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工作之一。它们在园林中有如下作用:
1、满足园林功能要求:利用不同的地形地貌,设计出不同功能的场所、景观。
2、改善种植和建筑物条件:利用和改造地形,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建筑的条件。
3、解决排水问题。
二、园林地形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一)园林地形和改造应全面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美观”的城市建设的总原则。园林地形的特殊性,还应贯彻:
1、利用为主,改造为辅;2、因地制宜,顺其自然;3、节约;4、符合自然规律与艺术要求。
(二)园林地形设计的步骤
1、准备工作:1)园林用地及附近的地形图;
2)收集市政建设部门的道路、排水、地上地下管线及与附近主要建筑的关系资料;
3)收集园林用地及附近的水文、地质、土壤、气象等现况和历史有关资料;
4)了解当地施工力量;
5)现场踏勘。
2、设计阶段:1)施工地区等高线设计图(或用标高点进行设计),图纸平面比例采用1:200或1:500,设计等高差为0.25米至1米,图纸上要求表明各项工程平面位置的详细标高。并要表示出该地区的排水方向;
2)土方工程施工图;
3)园路、广场、堆山、挖湖等土方施工项目的施工断面图;
4)土方量估算表;
5)工程预算表;
6)说明书。
Ⅱ 简述景观地形的功能
1.骨架作用复
地形是构成园林制景观的骨架,是园林中所有景观元素与设施的载体,它为园林中其他景观要素提供了赖以存在的基面。地形对建筑、水体、道路等的选线、布置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地形坡度的大小、坡面的朝向也往往决定建筑的选址及朝向。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要根据地形合理地布置建筑、配置树木等。
2.空间作用
地形具有构成不同形状、不同特点园林空间的作用。地形因素直接制约着园林空间的形成。地块的平面形状、地块的竖向变化等都影响园林空间的状况,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在平坦宽阔的地形上形成的空间一般是开敞空间;而在山谷地形中的空间则必定是闭合空间等。
3.景观作用
(1)背景作用作为造园诸要素载体的底界面,地形具有背景角色,如一块平地上的园林建筑、小品、道路、树木、草坪等形成一个个的景点,而整个地形则构成此园林空间诸景点要素的共同背景。
(2)造景作用地形还具有许多潜在的视觉特性,通过对地形的改造和组合,形成不同的形状,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4.工程作用
(1)改善小气候地形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状况,如朝南的坡向可增强冬季阳光的
Ⅲ 如何通过地形地貌的塑造以丰富园林景观
1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亲近和自然相融成为一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要求逐渐由个体生活空间的发展转化为注重群体情感的交流,注重个人的心理需求。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一种喜山乐水的情怀,对山水地形的环境情有独钟,历代造园师们都把地形的处理当作是造园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地形是连接景观中所有要素和空间的主线,地形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园林的造园效果及人们的使用功能[1]。
2微地形的概念和发展
2.1微地形的概念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地形是指地球表面高低不同的起伏形态,如平原、盆地、丘陵、高原、河谷等的总称[5],此类地形地貌也被称之为大地形。《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中认为“地形”是“地貌”的近义词,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坡地地形就是山地地表的外观。山地城市中的坡地包括复杂多样的类型,其中以山谷、山峰、悬崖等地貌特征称为“大地形”。
在园林范围内,坡地还包括土丘、斜坡等,这类地形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叫微地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在造园工程中,广泛应用于高尔夫球场、庄园别墅、城市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化、居住区绿化等建设。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多层次景观、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现代园要[]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
2.2微地形的历史
微地形是地形的一种,是从地形变化而来的。在我国,关于地形结构的最早的系统的论述主要体现在风水学中。从源头上说,风水学与中国古代地理学几乎是同时产生的,而风水学更偏重于实际的运用。明末的造园名著《园治》中指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相地”是风水的专业术语,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3]在西方造园史中,德国最著名的园林理论家是基尔大学教授希尔施菲尔德,他认为:变化、弯曲、起伏的地形使景观更丰富,园子因此也显得更大,植物生长更加自由、独特,水面更加活跃。在高处或低处,每一步都引入一个新的领地、一个新的画面,景观时隐时现……所有这些景观变化都是由地形的变化来实现的。
2.3微地形的类型
微地形可以按照其坡度的起伏的流畅程度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曲线型和直线型[4]。曲线型微地形是指运用柔和流畅的曲线来模拟地形地貌,从而营造出自然倾斜的风景,如公园中的草坡,甚至用来作为极限运动的有硬质铺装的坡地都可以归为此类。直线型微地形可以说是微地形最为常用的表现方式,是指在微地形的设计过程主要采用直线条,营造出层层叠叠波澜起伏的地形地貌,如现代景观设计中常用到的嵌草大台阶、层层叠叠的假山石、下沉广场等(图1-2)。
3微地形景观设计中的特点
微地形分为直线形和曲线型,所以在微地形景观设计中的特点上也可以按其形式分为以下两种:
3.1曲线型微地形的处理特点
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充分体现原始自然风光:在设计创新过程中尽量保持地块的地形感,体现当地的乡土风貌和地形特征,展现自然风貌。可以根据地表特征,对设计地块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从而营造出丰富的景观。[5]如对较大面积的地块可以设计成起伏的草地或疏林地,来展现悠远的意境;对面积较小的地块,可以设计坡度较大的微地形,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同时进行设计,打破狭窄闭塞的感觉,创造出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3.2直线型微地形的处理特点
运用抽象的手法,创造出新的景观空间:直线型的微地形是由曲线型的微地形演变而来,只是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比较抽象的设计手法,也可以说是将自然与人工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但是所表达的意境与情趣就完全不同。建筑师高迪曾经说过‘曲线是属于上帝的,直线是属于人类的’,但当曲线的地形与直线的构筑物相结合时,却产生了意想不道的美景。广州东站广场磅礴的水景瀑布与绿化广场交相错合,交汇视线来营造一个别样景观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广场上大型的动态玻璃瀑布景观极具视觉冲击力,成为都市景观的一大特色代表(图3)。
4微地形的绿化设计
近年来在广州住宅小区、道路、街头等景观区域也应用了地形的处理手法。但这种地形的处理区别于以往地形,是一种起伏较小的地形,现在称为微地形。微地形处理,可以创造丰富的园林景观层次和空间,能围合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趣味空间。微地形可通过植物的高低起伏变化,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塑造丰富的空间形态,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微地形景观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缺的景观营造手法。现就对华南地区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等不同绿地类型的微地形处理手法进行探讨。
Ⅳ 我国地形区地貌景观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Ⅳ 如何在景观设计中玩转地形
景观设计的地形处理讲究:①功能优先,造景并重;②利用为主,改造为辅;③因地制宜,顺应自然;④填挖结合,土方平衡。 其中,等高线是主要的规划因素,主要原因在于:车与人沿等高线行进(坡道和踏步)时最省力;坡地具有动态的景观特性(眺台、挑台);斜坡可以创造很好的水景(瀑布、溪涧等)。
地形的处理方法一般分为三种:1利用台阶、挡土墙和景观墙 利用台阶解决高差是非常实用的方法。台阶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自然形状的。
挡土墙也很常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风格和功能需求选择混凝土、石墙或其他材质。
利用景观墙解决高差问题,适用于有足够的空间时进行分隔,使分割后的空间不至于拥挤,其材质的选择也比较多样。
2利用台阶地缘进行过渡 台阶地缘的设计既有现代感,又能带来很多方便,竖向上可打造多重空间,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景观美感。
3创造起伏的景观地形 创造起伏的景观地形,既可以解决高差地形,又可以形成丰富景观,深受人们喜爱。
Ⅵ 典型地貌景观的成因分析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各类地貌景观几乎都是多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密切相关。探讨典型地貌景观的形成条件和成因对于挖掘各类景观的科学内涵、普及地质公园的科学意义都十分重要。这里将从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的角度对该区主要造景地貌的形成进行初步分析。
1.造境地貌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综合各景区中各类地貌景观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可以发现,影响各类地貌景观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背景、岩石地层的分布、古气候变化、重力崩塌作用和水动力条件等。
(1)构造背景
景区整体上位于华北地台中南部太行山复式大背斜中北北东走向的林州任村-辉县上八里复式背斜的西南翼。太古宙至早元古代期间是该区的变质基底形成阶段。中元古代—二叠纪期间,在该区发育了厚层的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盖层。在侏罗-白垩纪期间的燕山期造山运动中,来自华北地台东侧、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低角度俯冲所产生的强大的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形成了北东—北北东走向的太行山复背斜以及其中的任村-上八里复背斜。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太行山周缘转入伸展变形阶段。在北西—南东向的拉张变形中,华北裂谷带开始发育。在太行山的东、南麓,北西向的张裂作用形成了北北东向、正倾滑的太行山山前大断裂和近东西走向、左旋正倾滑的盘古寺断裂。新生代期间,特别是晚新生代,山前正断裂带的垂直活动引发了太行山断块的持续隆升,造成了华北地区西高东低的地势和太行山东南麓与东侧华北平原之间高差达千米左右的巨大地势落差。正是在山脉隆升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山地与平原之间巨大的地势落差是塑造该区峰谷交错、崖台梯叠和群峡间列的雄奇险峻的地貌景观的重要前提条件。如云台天瀑、红石峡、峰林峡、青龙峡和青天河峡谷等都是在山脉隆升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征性的地貌景观。
另外,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期间,该区还发育了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两组近直立的构造节理。河流、冲沟或大气降水对透入性的构造节理的侵蚀切割对该区各种石墙-石壁型的长崖和石峰-石壁型的峰林、峰从地貌景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2)岩石-地层因素
位于复背斜西南翼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中主要出露的岩石地层从老到新包括构成地台基底的太古代变质岩、以石英砂岩为主的中元古界云梦山组、以碳酸盐岩层为主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和以砂页岩、泥岩为主的石炭-二叠纪地层等。该区岩石地层的整体产状平缓,多倾向西或西南,倾角一般不大于15°。其中太古宙变质岩和石炭-二叠纪地层仅在该区零星分布,前者主要在个别景区的河谷底部或下部少量出露,后者主要出露在山麓地带以及河谷分水岭的峰顶面附近,在地貌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作用不大。与该区主要地貌景观密切相关的是中元古界云梦山组石英砂岩和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层。
地表观察和前人对该区岩石地层分布特征的总结表明(高林志等,2004;樊克锋,2004),中薄层的相对软弱岩层与中厚层的坚硬岩层的互层分布和中薄层隔水地层与中厚层含水层的互层分布的特点是该区层状地貌景观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其中的中元古界云梦山组为一套整体上抗侵蚀能力很强、且常构成区域内隔水层的中厚层状的紫红色石英岩状砂岩夹中薄层紫红色或灰黑色页岩地层,层厚100~150m。该套地层主要分布在该区的温盘峪、百家岩和葫芦峪附近,与下伏的太古代岩石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构成云台山一带中山的山基。由于极强的抗侵蚀能力,在子房河和百家岩其构成了河谷纵向上的第一级岩坎或河流裂点。并形成该区的红石峡和赤壁长崖地貌景观。
该区的寒武纪地层出露完整,总厚度400~600m左右。主要分布于该区中北部中山区的中-下部。自下而上包括辛集组、朱砂洞组、馒头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等。其中下部的辛集组、朱砂洞组和馒头组是一套岩性以抗侵蚀能力和含水性较强的中薄层碳酸盐岩与薄层的抗侵蚀能力差和基本不透水的砂页岩和泥页岩的不等厚互层为特点,总厚度220m左右的地层。在云台山景区可以观察到,由于透水性、抗剥蚀能力不同的不等厚地层的互层分布,该套地层在地貌上常构成U形谷下部的基岩斜坡以及谷坡两侧悬泉涌出的部位。寒武系中-上部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是一套岩性以中厚层或巨厚层的白云岩夹中薄层泥灰岩、灰岩的碳酸盐岩地层,总厚度420m左右。其中的张夏组中-上部发育了中厚层的叠层石藻灰岩与中薄层的灰岩、泥灰岩的互层地层。该段地层中均匀的厚层碳酸盐岩常构成该区河谷的陡坡地貌。如青龙峡中游段的隘谷-嶂谷地貌、子房河的嶂谷-围谷和支谷沟头高达300m左右的河流裂点及发育在其上的云台天瀑都发育在该套地层中。另外,在神农山和青天河景区,以含水性不同的中厚层白云岩化鲕粒灰岩与中薄层泥灰岩互层为特点的张夏组中下段还是发育近水平的溶洞的重要部位。在青龙峡景区,张夏组中-上段抗侵蚀能力不同的碳酸盐岩互层分布则是河谷中发育层层叠瀑的重要原因。
该区奥陶纪地层以马家沟组为主,主要分布于山麓、低山丘陵区和中山区的山体上部。该套地层总厚度达450m左右,包含了7段特点不同的岩层。其中底部、以发育“贾旺页岩”和中薄层泥质白云岩为主,岩性较软弱,厚20m左右。中-下部以中厚层泥质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厚200m左右。中-上部以中厚层—厚层白云岩和藻灰岩夹泥灰岩为主,厚约250m。由于该套地层底部为薄层的软弱岩层,中上部是厚度巨大、总体上抗侵蚀能力较强,并且常发育在山体的中上部,再加上构造节理较为发育,该地层在地表水侵蚀、切割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塑造出了山体上部的陡崖、山峰、石柱和石峰等陡峻地貌。如神农山的龙脊长城、青天河谷地上部的长崖和云台山海拔1308m的茱萸峰都是该套地层在外动力作用下的产物。
(3)古气候、水动力作用和重力崩塌等因素
如果说山地隆升是地貌景观发育的前提条件、岩石地层分布是其发育的物质基础,那么古气候、水动力与重力崩塌作用等则是地貌景观形成的塑造者。南太行山地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发育森林-草原植被。上新世以来,特别是第四纪期间该区和中国的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多期的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变化。冷、暖和干、湿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大气降水量的多少和风化作用的进程。在暖湿气候中,河流的侵蚀和下切作用会大大加强,红石峡的发育便与区域性河流侵蚀作用增强有关。因此,第四纪期间暖湿与干冷气候的交替变化对该区的岩溶作用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在气候温暖湿润时,由于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同时大气降水增加,便会促进地表和地下岩溶的发育。干冷气候阶段,则恰恰相反。另外,以冷干和暖湿气候交替变化为特点的第四纪气候还会影响重力崩塌作用的进行。在干冷气候中,岩石的物理风化作用加剧,会促使岩块的崩裂或破碎化。随后的暖湿气候中,河流侵蚀作用的加强则可加速碎裂岩块的崩塌。
大气降水是云台山地区的主要水源,年平均降水量为750mm左右。由于该区发育厚层的碳酸盐岩层,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构成该区水动力作用的主要方式。其中前者以片流、洪流和河流等3种形式在地表对山地进行冲刷、磨蚀和下切;二后者主要以隙流和管流的形式在可溶性岩块的内部或表层进行冲刷和溶蚀。前者是该区山岳地貌景观发育的主要方式,后者仅为辅助作用。长崖、峡谷、类峰林-峰丛和天瀑的形成主要与前者密切相关,岩溶洞穴、谷坡悬瀑和各类岩溶堆积的发育则与后者关系密切。
重力崩塌堆积作用在云台山地区石墙、石壁或长崖、围谷、石柱、石峰或类峰林-峰丛等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作用下所形成的崩塌地形和崩积物在该区河谷中区非常普遍,它们是陡峭山坡上部岩块顺构造节理的强烈风化、剥蚀或河流掏蚀岸坡致使岩块本身的稳定性失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坠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积物。另外,在落差巨大的河流裂点附近,崩塌作用还是河流溯源侵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青天河景区中,由陡峭谷壁构成的青天河大佛的形成也与谷坡崩塌作用密切相关。
2.典型造景地貌的成因机制
云台山地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观基本上可用云台八景来概括。即云台山之红石峡与云台天瀑、青龙峡之幽谷叠瀑、峰林峡、神农山之龙脊长城、云台山之赤壁丹崖、青天河之鲸鱼湾和云台山之龙凤壁。如前所述,影响地貌景观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各类景观的形成实际上都是多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以上述典型地貌景观为主来重点探讨该区造景地貌的成因,并对其他类似或相关的地貌景观成因机制给予初步解析。
(1)山地抬升与“赤壁丹崖”和“龙脊长城”景观的发育
云台山地区在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阶段性山脉隆升过程,发育在云台山地区的高耸的“卧虎崖”(属于深切嶂谷的谷壁)、“赤壁丹崖”(属于断层崖的崖坡)和“龙脊长城”(属于峡谷上部的陡峭谷壁)等极为壮观的地貌景观都是在山地隆升的背景下经河流下切、重力崩塌和斜坡后退等过程逐渐塑造而成的(图1-62)。
云台山山麓地带至少发育了两条近平行分布的北东东—北东走向、倾向南侧的正断层(图1-62)。从断裂的分布及所错动的地貌面分析,西北侧正断层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后和唐县期夷平面解体之前,垂直活动幅度可达500m左右。靠近盆地侧正断层的垂直活动主要发生在唐县期夷平面形成之后,垂直活动幅度在300~400m左右。平行分布正断裂的垂直活动将该区分割成了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宏观上呈阶梯式分布的三个地貌单元。包括峰顶面海拔集中在1200~1400m左右的中山、峰顶面海拔集中在500~700m左右的低山区和海拔在200m以下的平原或盆地面。
前述的“卧虎崖”、“赤壁丹崖”和“龙脊长城”等地貌景观虽然属于不同的地貌形态,但无一例外都发育在正断层下盘侧的最高一级地貌台阶中,因此,正断层的垂直活动是它们形成的构造基础。因为断裂的垂直活动造成了两种效应:首先断裂活动促使了与断裂带近于直交的河流水系的发育、河流的强烈下切以及上游河谷中高度不等的河流裂点的发育。其次断裂活动造成北侧地层抬升造成了中元古界和寒武系与中奥陶统的断层接触关系,使得该断裂带北侧河谷中得以出露中元古界厚层的相对坚硬的石英砂岩和以下部发育中薄层泥灰岩、砂页岩、中-上部发育厚层的灰岩、白云岩为特征的寒武系,而南侧仅仅分布岩性以相对均匀的中厚层灰岩、白云岩为主的中奥陶统(图1-62)。也正是由于上述因素造成了断裂南北两侧地貌发育方式以及所形成的地貌景观的不同。其中在断裂南侧,由于地表分布厚度为400m左右、岩性相对均一的碳酸盐岩,因此山地河谷和坡地在后期的侵蚀过程中主要倾向于以斜坡坡面的平行下降和相对均匀的后退形式为主进行,即山坡演化中的坡面平行下降模式(图1-62),形成了该区相对宽缓的谷底、地势起伏相对均一的山地和区域均衡的斜坡等。在断裂北侧的上升盘,由于岩石硬度的明显差异,在河流的下切或侧蚀过程中,山地剥蚀以侧向不均侵蚀和纵向不均匀下切为特征,同时坡地发育已伴随崩塌作用和河流溯源侵蚀的山坡平行后退模式为主(图1-62)。此时常形成河床裂点发育的深切峡谷、谷坡两侧的陡峭崖壁和山前高耸的断层崖等壮观的地貌景观。云台山红石峡沟口高20多米的河流裂点和百家岩高100多米的赤壁丹崖都是在断层崖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断层型河流裂点地貌景观。子房河谷地两侧的卧虎崖和神农山的龙脊长城也是在断裂上升盘一侧,因河流下切过程中伴随谷壁斜坡平行后退发育而成的地貌景观。
图1-62 云台山山前地貌演化过程示意图
图1-63 云台山峰林峡景区河流切割近水平地层形成峰林景观
(2)深切曲流的发育与“鲸鱼湾”和峰林峡景观地貌的形成
地貌学上将曲流河划分为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后者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嵌入式曲流和内生曲流。内生曲流可以在深切曲流的基础上由于河流进一步侧向侵蚀发育而成,也可以是原来相对顺直的河流在下切入基岩之后,在河流基准面保持长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的差异或地质构造因素的影响再经长期侧向侵蚀作用而形成。总的来看,内生曲流常表现为弯曲度较小的顺直型河谷与曲度较大的曲流交替分布的特点。如子房河上游段发育在裂点之上的长1~2km的曲流段和下游近出山口一带的曲流段、青龙峡和峰林峡谷地中的局部发育的曲流形态大都属于此类。嵌入曲流的发育先后经历了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两个阶段,并能够基本保持原生的曲流形态,因此常表现为蜿蜒迂回的河曲形态,即常说的“九曲十八弯式”的河流峡谷地貌。沁河、丹河和峪河中的曲流形态基本上都属于该类,其中丹河水域青天河景区的鲸鱼湾则是该类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
在深切曲流发展过程中,伴随河流的侧向侵蚀和迁移不仅直接形成了像鲸鱼湾一类的迂回弯曲的峡谷地貌,而且还会在河谷中及其两侧形成离堆山、牛轭湖和形态各异的石峰、峰墙和一些类似峰林的地貌景观。如在以发育类似峰林-峰丛的石峰-石墙类地貌景观为特征峰林峡景区(图1-63),河谷呈现出内生曲流形态,在河流的中上游相对顺直的河谷与弯曲度很大的河谷相间分布,并且在上游的影寺一带可以见到典型的高位废弃曲流和离堆山。地表调查可知,该区景观的发育主要与曲流河下切之后的侧蚀、下切和迁移密切相关,同时受到了岩层分布和构造节理发育的影响。因为该区主要分布寒武-奥陶纪岩层,该套地层以相对软弱的中薄层的页岩、泥岩和泥灰岩与相对坚硬的、但构造裂隙相对发育的厚层的灰岩、白云岩相间产出为特点。在内生曲流发育的中、后期,当河流下切至软弱岩层中时,便转为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的阶段。河流对软弱岩层的侧向侵蚀或掏蚀会促使上层岩块的崩塌,同时再加上地表水沿岩层中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构造节理的侵蚀、切割,便在河谷中及其两侧塑造出形态各异的、类似峰林-峰丛的多种石峰-石墙类地貌景观。如果河流继续下切,早期形成的石峰、石墙等便会遗留在高出河谷数十至数百米的地貌部位,成为高位的石峰-石墙类地貌景观。类似的地貌景观在青龙峡、青天河都有不同规模的发育。当然发育在一些山脊长崖或绝壁之上的石峰、石柱和石墙也大都是在河流下切之后,地表水顺构造节理侵蚀、切割并诱发崩塌作用的综合作用结果。
(3)河流裂点、岩坎和“云台天瀑”、“幽谷叠瀑”等景观的形成
河流裂点是河流基准面下降所引起的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蚀过程中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纵向上的陡坎或坡折地貌(图1-64),它在地貌上可表现为河床纵向上的高数米至数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的陡坡地貌。在云台山地区,不同类型的河流裂点地貌极为发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根据成因不同,可初步归结为断裂型裂点和溯源-崩塌型裂点等3类。虽然裂点的直接成因不同,但实际上它们都是构造活动、溯源侵蚀和崩塌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对各种裂点的特点和成因进行简单分析。
图1-64 河流裂点形成示意图
云台山地区最为壮观的是溯源-崩塌型裂点,其可以子房河上游各支流深达500~600m左右的嶂谷沟头高260~360m不等的高大河流裂点为代表,河流从裂点之上飞泻而下便形成了所谓的“云台天瀑”奇观。该裂点的形成是河流在溯源侵蚀过程中岩块崩塌的结果,至今仍可见到沟谷中分布着许多从上部崩落下来的巨大岩块。同时,应该知道沟谷溯源侵蚀与岩块崩塌的发生又与该区的构造活动和岩层分布特点密不可分。因为地表观察可以看到,裂点发育的沟谷中主要出露寒武纪地层,其下部以发育抗侵蚀能力较弱的中薄层的砂岩、泥岩或页岩与灰岩、白云岩互层为特点,而中-上部以发育抗侵蚀能力较强、而近直立的构造裂隙比较发育的厚层白云岩和灰岩为主。如前所述,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后,该区的黑龙王庙断层曾经有过幅度至少为300m的垂直活动,断裂带的垂直活动必然造成上升盘一侧河流的强烈下切。子房河上游各支谷即在此构造背景下开始强烈下切,同时河流发生的溯源侵蚀。当河流下切至相对较软弱的寒武纪下部地层中时,河流的侧向侵蚀或掏蚀作用和地表水沿近垂直裂隙的侵蚀会促使上部厚层岩块的崩塌,进而加速河流侧蚀和溯源侵蚀速度,并形成高数百米的陡峭嶂谷以及沟头的高大裂点和从裂点之上飞流直下的“天瀑”。
断裂型裂点主要以红石峡沟口白龙潭处高20多米的裂点和百家岩孝女塔北“天门瀑”所在的高120m左右的赤壁丹崖为代表。该类型的裂点之形成与断裂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裂点南侧或不远处即为倾向南侧的北东东向黑龙王庙正断层通过之处。正是该断裂在晚新生代的垂直活动,造成了北侧坚硬的中元古界厚层石英砂岩与南侧相对软弱的中厚层灰岩、白云岩夹薄层泥灰岩的中奥陶世地层呈并列式的断层接触,而断层两侧可侵蚀能力的显著差异直接导致了云台山红石崖和天门瀑一带发育在厚层紫红色石英砂岩中的河流裂点及相关景观。因此称其为断裂型裂点。
除了显著的河流裂点地貌,由于岩层抗侵蚀能力差异,在河床上还常见到类似裂点的规模不等的岩坎地貌,这在云台山的小寨沟和青龙峡景区较为发育。其中一级级高1~3m乃至5~10m的不等的河床岩坎,时而集中分布,时而分散出现,形成河谷中精巧雅致的崖台梯叠、层层叠瀑、潭瀑相连的河床地貌景观,这些景观主要发育在厚度为200m左右的中寒武统张夏组中。以青龙峡景区为例,在其中海拔600~750m左右的河谷段为以厚层叠层石与中薄层的泥灰岩互层为特征的中寒武统张夏组,由于前者抗剥蚀能力相对较强,而后者相对较弱,因此在河流下切过程中,当遇到软弱岩层时,便会促使河谷加宽和溯源侵蚀的发生,容易形成平坦和较为开阔的河滩而一旦遇到相对坚硬的厚层叠层石,便会阻碍溯源侵蚀的进行从而形成岩坎地貌。由于张夏组厚度可达190m左右,其中包含了众多厚度不等的软、硬地层(图1-65),因此便在河谷中形成了现在所见到的由多达数十个大小不同的岩坎和瀑布所构成的层层叠瀑景观。
图1-65 青龙峡谷地中层层叠瀑的成因示意图
Ⅶ 什么叫景观的地形分析
1、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山峰,山谷,山坡,山顶,山脚,水边
2、地貌:植物型,岩石型,泥土型
3、地质:岩基式,泥土式,渣土式,淤泥式
Ⅷ 地貌景观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
地带性特征:
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如南纬56°至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处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出于西风的背风处,因而成为温带的荒漠。
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受到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非地带性特征:
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与纬度地带性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带性以及地势地貌分异等都可看成是非地带性的表现。
(8)地形景观扩展阅读:
地貌景观包括:
1、主峰突出花岗岩地貌节理发育,经过抬升作用,可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使主峰十分明显。
2、象形石峰花岗岩因为十分坚硬,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表面多呈“球状风化”,形成浑圆的“石蛋”,或其他各种惟妙惟肖的象形石峰。像黄山的怪石就是黄山“四绝”之一。
3、危崖峭壁花岗岩山地岩体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切割侵蚀或风化崩塌作用,常出现大面积的危崖峭壁,峰林深壑。
4、雄伟险峻主峰高大挺拔,周围群峰簇拥,各种奇妙的石蛋和象形石峰,共同构成花岗岩地貌的最直观印象,就是它们的雄伟险峻。像我国自古就有“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之说,就是这个道理
Ⅸ 地貌景观资源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地表形态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规模大小不等,成因复杂,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地貌形态的不同和形成原因的差异,地貌景观的类型包括第四纪-现代地质景观,雪山-冰川地质地貌景观和河流-湖泊景观。
(一)第四纪-现代地质景观
包括岩类山岳地貌景观、地质构造地貌景观、侵蚀/蚀余地貌景观和盆地谷地景观。
1.岩类山岳地貌景观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度,山地面积约占国土的2/3。由于组成山岳的岩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差异,以及各类岩石的地质景观专属性,加之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气候环境等诸因素,形成了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地质遗迹景观。山地由山顶(山脊)、山坡和山麓(山脚)三个要素组成(图7-7)。
图7-7 山岳形体要素(杨世瑜等,2007)
(1)特色火成岩山岳地貌景观
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又称“岩浆岩”。其中岩浆在地下结晶而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结的岩石称为喷出岩。侵入岩的典型代表为花岗岩,喷出岩的典型代表为玄武岩。
在我国的众多名山中,花岗岩类山岳地貌景观首推安徽黄山和陕西华山。此外还有安徽九华山,湖南南岳衡山,浙江雁荡山(流纹岩)、普陀山(图7-8)等,国外著名的有朝鲜的金刚山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等。
陆地上玄武岩喷发会形成火山锥或火山锥群,如我国的云南腾冲国家地质公园火山群、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龙岗山火山群、海南海口马鞍岭火山群、湛江湖光岩-硇洲岛-雷州半岛火山群以及福建漳州林进屿和南碇岛、台湾澎湖列岛玄武岩海景等(图7-9)。
图7-8 花岗岩类山岳地貌景观
图7-9 玄武岩类山岳地貌景观
(2)特色沉积岩类山岳地貌景观
沉积岩是由成层沉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诸多种岩石,包括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等)和化学岩(盐岩、石膏、石灰岩、白云岩等)。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称为层理构造。这一层层叠置的岩石,常保存着地球生命演化历史中遗留下来的各类生物化石以及环境气候变化等记录,就像记录着地球演化秘密的一本“天书”。地球科学家将其比喻为地球史册。这些沉积岩在地壳运动和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了无数名山大川。在沉积岩类山岳造景中,以丹霞地貌和岩溶峰林地貌最为著名。
A.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由石英砂岩形成的地貌类型。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丹霞地貌由于在我国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而得名。福建泰宁、武夷山,甘肃张掖,湖南邵阳崀山,云南丽江老君山,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青海坎布拉,广东仁化丹霞山,四川灌县的青城山等地均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图7-10)。
图7-10 丹霞地貌
我国已于2009年3月将贵州赤水(丹霞地貌青年早期),福建泰宁(青年期),湖南崀山(壮年早期),广东丹霞山(壮年期),江西龙虎山(老年早期),浙江江郎山(老年期)六个景区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已在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
B.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原被称为“喀斯特”地貌,得名于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实际上,我国南方的这类地貌现象远比南斯拉夫典型,绚丽多姿的桂林、阳朔山水和柱石云立的云南石林,皆闻名于世(图7-11)。
图7-11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能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解所产生的特殊地貌类型。可溶性的岩石有碳酸盐类岩石(包括各类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芒硝等)和卤盐类岩石(岩盐和钾盐)。以最常见的碳酸盐为例,其岩溶过程的化学反应为:
地质与环境保护
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十分复杂,根据其出露位置可分为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两类。地表岩溶地貌有溶沟与石芽、漏斗、落水洞与竖井、峰丛、峰林与孤峰等。地下岩溶地貌有溶洞、地下暗河、地下湖等,微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3)特色变质岩类山岳地貌景观
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其原岩可以是先成的火成岩、沉积岩,甚至是变质岩。我国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道教名山武当山及江西庐山、云南苍山、贵州梵净山等都是变质岩形成的山岳。
2.地质构造地貌景观
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是指在地质演化历史中,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的岩层广泛受到应力作用而变形或变位所产生的地貌景观,简称为构造地貌景观。
(1)特色构造山地貌景观
构造山地貌景观主要包括背斜山、向斜山、单面山、猪背山、断块山、桌状山等各类特殊的地貌类型(图7-12)。我国阿尔泰山、天山、恒山、五台山、庐山就属于地垒式断块山。
图7-12 构造山地貌景观
(2)特色构造湖盆地貌景观
构造湖盆主要是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凹地,如向斜凹地、地堑及其他断裂凹地积水所形成的湖盆,包括断陷湖盆、向斜凹陷湖盆、塌陷湖盆等。我国青海的青海湖、内蒙古的呼伦池等,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中的湖群等都属断陷湖盆(图7-13);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等属向斜凹陷湖盆。
图7-13 构造湖盆地貌景观
(二)雪山-冰川地质地貌景观
地球上高纬度及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区,由于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地表常年为积雪覆盖。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经过一系列物理过程,积雪逐渐变成具一定厚度的微蓝色的透明冰体,称为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沿着斜坡或谷底运动,称为冰川。冰川运动过程中侵蚀和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1.现代冰川景观
现代冰川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大陆冰川如南极冰盖、北极格陵兰冰盖,它们都位于高纬度地区。山岳冰川分布较广,在高纬度地区及中低纬度地区的高海拔区都有分布,如我国的天山、祁连山、昆仑山、青藏高原北部多个高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
以下介绍内容仅限于山岳冰川。
(1)雪山雪景
山地高于雪线,形成终年积雪的高山、极高山称为雪山。冰雪的侵蚀(冰蚀作用)、融冻等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将山体磨蚀成特殊的地貌景观组合。包括石漠、流石滩景观、角峰景观、山峦雪原等(图7-14)。
(2)冰川景观
冰川按其形成的气候条件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
大陆性冰川是在大陆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的冰川。因气候干燥,降雪量少,雪线又较高,冰川的活动较弱,冰舌也相对短些。如我国西北部的昆仑山、天山的冰川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图7-15)。
图7-14 雪山雪景
海洋性冰川是在海洋性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的冰川。由于气候潮湿,降雪量大,雪线较低,冰川的活动性强,冰舌常能延伸到山下较低的森林地带。我国东部的第四纪山岳冰川一般都属于海洋性冰川。如云南德钦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和斯农冰川是我国现代冰川中低纬度、高海拔海洋性冰川最为典型的代表(图7-16)。
图7-15 昆仑山北坡冰川
图7-16 明永冰川
2.消亡冰川景观
消亡冰川景观又称为古冰川景观,指冰川退却消失后,山体上留下的各种冰蚀地貌。主要包括冰斗、冰窖、冰川槽谷、悬谷、角峰及羊背石、冰坎等地貌景观和高山荒漠地貌景观。我国消亡冰川景观以云南德钦白茫雪山最为典型(图7-17)。
(三)河流一湖泊景观
1.河流景观
河流是地表沿着线性谷槽流动的水流。在陆地表面,除极端干燥的地区外,河流分布十分广泛。在其流动过程中因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包括峡谷、瀑布、阶地、边滩、河漫滩、心滩、江心洲、河流袭夺和壶穴等。
图7-17 消亡冰川景观
(1)峡谷
峡谷是在河流形成的早期形成的。这时的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流水深切基岩,形成河身直、河床坡度陡、水流湍急、多险滩瀑布、两岸崩塌发育、横断面狭窄的“V”字形河谷,如乌江峡谷(图7-18)。
(2)瀑布
当河流流经呈悬崖式河床时,呈现河水倾斜、飞流直下的动感景观现象称为瀑布。瀑布有很强的掏蚀作用,可造成陡坎的溯源后退,形成峡谷、壶穴等地形。如我国贵州的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黑龙江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庐山香炉峰瀑布、云南石林大叠水瀑布、罗裙瀑布群、河南云台山天瀑和修武县青龙峡叠翠瀑等(图7-19)。
图7-18 乌江峡谷
图7-19 黄果树大瀑布
(3)阶地
河流阶地是一种沿谷坡伸展的古谷底(古河床)及河漫滩,因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不再为一般洪水所淹没的阶梯状地形。阶地的级数自下而上,用代号Ⅰ级、Ⅱ级、Ⅲ级……依次表示;阶地级数越高,其形成时代越老。宽阔的阶地下部为砂砾石层,常是良好的含水层,尤其在具有河水互补关系的一级或二级阶地为佳。由于阶地地形平整,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方便,常成为城镇、工厂及交通集中分布地,如西安市和陇海线一段均位于二级阶地上。
(4)边滩、河漫滩
边滩是河床岸边枯水期时露出水面之上的浅滩,一般在河流的凸岸发育明显。边滩不断发展扩大,即形成河漫滩。河漫滩是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至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河谷谷底部分。即使在洪水期,流经河漫滩的河水流速也较慢,搬运能力小,因此河漫滩上的沉积物比河床沉积物要细得多(图7-20)。
(5)心滩、江心洲
心滩是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江河中心的浅滩。因顶部受洪水期水流冲刷,江中浅滩有逐渐向下游移动的趋势。大量泥沙沉积或河床下切,心滩长期高于洪水位,则成为江心洲。如湘江中的橘子洲、长江口的崇明岛等(图7-21)。
图7-20 河漫滩
图7-21 湘江橘子洲
(6)河曲
河曲又称曲流或蛇曲(图7-22),常发育在冲积平原上,是河流长期侧蚀和堆积作用的产物,故又称老年期河流。如怒江丙中洛段,除著名的怒江第一弯外,河流在短距离内连续有三个蛇曲,河水缓缓流淌。此外还有澜沧江德钦向阳坡至红坡段的云岭曲流峡谷段。
(7)河流袭夺
两个相邻的水系或河流之间的高地称为分水岭。水流从分水岭流向相反方向的两个河谷,由于分水岭不对称,两侧河流向源侵蚀速度也不一样。侵蚀速度快的河流往往可把分水岭另一侧相邻的河流劫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大多数专家认为,长江第一弯的形成便是河流袭夺的产物。因此长江才会形成突然100多度的急转弯,形成极为壮观的“U”字形大弯——长江第一弯(图7-23)。
(8)壶穴
壶穴是山区河流、溪流在基岩河床上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在急流漩涡河段,河水夹带砾石旋转磨蚀基岩河床形成(图7-24)。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降较陡的急险滩。有的壶穴出现在高山顶或山脊之上,是古代河流、溪流曾存在的证据之一。
图7-22 河曲
图7-23 长江第一弯
2.湖泊景观
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陆地上形成的积水凹地地形地貌称为湖泊景观。湖泊的成因多种多样,并明显受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控制。湖泊按成因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风蚀湖、堰塞湖、岩溶湖、潟湖、海成湖及人工湖等;按湖水矿化程度分为淡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按水温分为暖湖、冷湖与混合型湖;按泄水情况分为排水湖、间歇性排水湖与不排水湖等。一般而言,湖泊的地貌景观特征与其成因关系十分密切。
(1)构造湖
构造湖是由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构造凹地积水而成的湖泊。其特征是湖泊平年形态相对较简单,湖岸线较平直、岸坡陡直,一般面积较大,有的深度也大。向斜凹陷湖形态比较多样,如我国的洞庭湖、鄱阳湖。断陷湖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的沿深大断裂呈串珠状,如云南省小江断裂带,从北向南分布有清水海、阳宗海、抚仙湖和星云湖。此外,滇池、洱海以及青海湖也属于断陷湖。
(2)火山口湖
火山口湖是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积水所形成的湖。湖水来源于大气降水或地下水,水中含酸性物质和矿物质比较多,可以使湖水呈酸性。火山口湖一般都位于火山体的顶端,高出地表。我国长白山天池、湛江湖光岩、云南腾冲火山等地都有著名的火山口湖分布(图7-25)。
图7-24 河底的锅穴(其中充填有卵石砂砾,英国)(舒良树,2010)
图7-25 长白山天池
(3)冰斗湖、冰蚀湖、冰碛湖
冰斗湖、冰蚀湖、冰碛湖是冰川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湖泊。其中冰斗湖是在冰川退却后,由冰斗部位积水形成的,在我国西部的高山地区多见,如香格里拉哈巴雪山的冰斗湖。冰蚀湖是由冰川掘蚀形成的湖泊,如新疆阿尔泰山西北端中俄边境友谊峰南的喀纳斯湖。冰碛湖是冰川消融时,冰碛物堵塞河道或堵塞冰川槽谷并积水成湖的。如香格里拉千湖山三碧海湖群、碧沽天池湖群、西藏然乌湖等(图7-26)。
(4)风蚀湖
在干旱地区,由于强大的风力作用形成的洼地或者沙丘间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称为风蚀湖。这类湖泊较浅,且多为间歇有水或游移湖。湖泊形态呈狭长的新月形。如甘肃敦煌月牙湖,呈南北狭长的新月形,长约100m,宽约30m,靠地下水补给,四季有水,但水量变化小(图7-27)。
图7-26 西藏然乌湖
图7-27 敦煌月牙湖
(5)堰塞湖
堰塞湖指火山喷出物、重力堆积物、冰川等沉积形成的天然堤坝横向阻塞河谷,使河流上游段壅水形成的湖泊。如黑龙江镜泊湖和五大连池均为堰塞湖的典型代表。重力堆积物可以是地震滑坡堆积物,也可以是泥石流堆积物,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由于山体滑坡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图7-28)。重力堆积物因较松散,形成的堤坝易决口,堰塞湖也随之消失。
(6)咸水湖
咸水湖又称矿湖、矿化湖、矿物质湖。指矿化度大于35/gL的湖泊。咸水湖基本上都是非排水湖、内流湖,如青海的茶卡盐湖(图7-29)。半咸水湖又称弱矿化湖,指矿化度为1~35/gL的湖泊,多属于硫酸盐-氯化物湖,我国青海湖属于半咸水湖。若湖水矿化度小于1g/L,则称为淡水湖。淡水湖大多属于碳酸盐湖、排水湖与外流湖,如安徽巢湖、武汉东湖等。
3.泉与泉华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露头。当含水层出露地表或因构造断裂等形成通道时,地下水便涌出地表形成泉。泉的类型根据划分依据不同而多样。如上升泉、下降泉、断层泉、侵蚀泉、自流泉、间歇泉、矿泉、温泉、热泉等(图7-30)。
图7-28 唐家山堰塞湖
图7-29 青海茶卡盐湖
泉华是在泉水溢出口及其附近的疏松多孔的化学堆积物。按其主要成分分为钙华、硅华等,在温泉、热泉中,还常有硫华、盐华和金属矿物(图7-31)。
图7-30 济南趵突泉
图7-31 钙华泉
Ⅹ 怎么用地形优势介绍园林景观
这个我认为实际上地势优势也是很重要的。毕竟园林景观也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