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景观
A. 故宫角楼月亮又圆又美,你被这景观迷住了么
大自然景象无奇不有,有的震撼人心,有的沁人心脾,有的惊心动魄。我们爱玩爱笑爱美景,对于美好的东西,总是处于敬畏之心。我们走过很多景点,见识过很多美景。有些景色没法用言语、文字甚至是照片来保存,但是却能一直存在我们的心底。比如,故宫角楼的明月,那种静谧、朦胧,甚至还带有神秘的感觉,会成为一辈子的回忆,久久不能忘怀。我很心动这种美景,这就像一次美好的邂逅,动人心怀。
很多摄影者拍摄了不少关于故宫月亮的照片,有故宫圆月,也有角楼残月。但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那圆月穿过角楼时候,神兽与圆月相互守望,不知道是神兽衬出了月亮的安宁,还是圆月增加了神兽的寂寞。一切都那么神秘,如同穿越千年一般,恍如隔世,让你不知身处何方,又不知道该去何处。
B. 在月球上看地球,是怎样的景观呢有何科学依据
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飞船发回了地球和月球的合影,合影中地球和月球都是月牙形状的。星球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在视野中呈现为月牙形,没有被照射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和黑色的背景混在一起。用望远镜观察金星、木星等太阳系内的星球时,也能看到它们的阴晴圆缺。
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了,可是地球没有被月球潮汐锁定。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个面,而在月球上却能够看到地球的转动。更何况地球上还有大气的流动,在月球上你会看到蓝白色地球上的花纹在发生变化。在月球上看地球看到的景象要比地球上看月球美很多。如果将一群诗人送到月球上,他们会作出更加优美的赏地诗。
C. 5月旅游景点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呢
5月旅游景点值得推荐的有:峨眉山,四川九寨沟,稻城亚丁。
一、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该山一大特色。
它的景致保持着在地球上近绝迹的纯粹,因其独特的地貌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被誉为“香格里拉之魂”和“最后的香格里拉”,被国际友人誉为“水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保护区内的三座雪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南北向分布,呈品字形排列,统称“念青贡嘎日松贡布”,意为:终年积雪不化的三座护法神山圣地。藏传佛教中称其为“三怙主雪山”,是藏民心中的神圣之地。
D. 简述月亮山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月亮山的形成是喀来斯特自经典作用而成。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圆形或椭圆形的洞穴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
E. 什么是日食景观
出现日食的原因是什么?当地球、月亮、太阳在一条线上,月亮又在地球、太阳中间时,就形成了日食。如果我们在合适的地方,就会看到月球的影子滑过地球。
日食时月球总是新月,但并非每次新月都有日食。否则每月都有一次日食。如果月球的轨迹比太阳高一点,月球的影子将会错过地球,没有日食发生。日食主要依赖于地球、月球的轨迹与太阳的位置。
日食分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月球仅仅遮住太阳的一部分,就是日偏食;月球遮住了整个太阳就是日全食;由于月球轨道是椭圆,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当月球离地球较远时,只能遮住太阳的中间,太阳光球层仍然可见,像一个金色的环,这就是日环食。
月全食能被住在地球同一边的人看到,但日全食的见证者却十分幸运。日偏食能被地球上大片区域的人看到,但日全食只有很窄的一个带能看到,叫全食带。月球的影子划过地球,从西端开始,以1600千米/时的速度滑过地球,最后从东边消失。这一片区域就是全食带。只有在全食带的人才能看到日全食,其他的人只能看到偏食甚至什么也看不到。
日食是令人敬畏的自然景观。如果你有幸见到了日全食,你将终身难忘。全食从新月状开始,当月球接近太阳时,地面明显变暗,并有奇怪的色彩。全食前,光带和暗带竞相追逐,光球层还未被遮挡。全食只是一瞬间,由于太阳白色的大气日冕,使太阳看起来像天上的黑洞。天空中的亮星和部分行星可见。月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持续时间短,但我们一定会记得我们曾在月亮的影子下。
日环食与日全食持续时间不同。日全食持续时间取决于你所处的位置和月球所处的位置。月球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的,就是说月球离地球有近有远,看起来的也时大时小。如果全食时月亮离地球近,月球看起来比太阳大一点,持续时间约1分半,如果全食时月亮离地球近,月球看起来不比太阳大,因此出现了日环食。如果你打算去看日全食,尽可能在全食带中部,因为那儿日全食时间会持续更长。
天文学家想到了一些方法来延长观测。一些天文学家与自然抗争,他们在飞行器上安装天文仪器,跟着月球的影子飞行,这样,他们人为的延长了日全食的时间一个多小时。
地球是太阳系中能看到日全食的唯一行星。我们能看到日全食完全是巧合:比太阳小400倍的月球正好比太阳离我们近约400倍,故太阳与月球在天空中看起来一样大,这为日全食创造了可能性。在太阳系,没有其他行星能看到日全食,因为这些行星的卫星不是太小,就是离行星太远,不能完全挡住太阳。因此我们看到日全食这一壮观的自然景象是自然造就的。
对古代人而言,日食是十分可怕的。如果你能了解太阳对粮食耕种、日常生活的影响,你就会关心天上的太阳为什么突然不见了。中国古代认为日食是因为一条龙吞掉了太阳,其他的文明也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有许多“解决方法”:打鼓、朝天空射箭、拿物或人祭祀等。
日食能被准确的预言。我们知道地球和月球的轨道,也知道太阳的运动,我们预言日食能准确到分钟。日食有周期性,如遵循沙罗周期6585.32天,其间,共有71次各种日食发生,周而复始,但地点有所不同,每个沙罗周期有0.32天余下,这时地球又自转了117°,这可以用来修正,但不是很准确。正因为地点不同,所以尽管日食有周期,但很多人不知道,所以必须全球调查日食,而不是看一个地点的日食记录。
据传,曾经有一次致命的日食报告错误。这是说公元前2世纪的古代两个天文家由于一些原因没报告日食。那时的中国帝王认为自己是天子,十分重视天象,认为那是上天给的暗示,因此他请了一批天文家定期观测天象。那时彗星和流星不能被预言,但日食是可以预测的。两位天文家没有告诉帝王日食这一重大天象的发生,帝王盛怒,将两人斩首示众。那时的天文学家比现在危险得多。
日食期间,太阳不会发出任何特殊的射线。日食的观测常常被曲解,太阳不会预知地球上日食的发生,不会发出其他的射线,因此日食时待在室外并无害处。但看日偏食时应该凝视还是匆匆一瞥呢?日食时太阳光虽比平时弱很多,但如若直视,对眼睛还是有伤害,可能损伤眼角膜。人们由于好奇心,会凝视或斜视太阳。当然,日偏食还是很刺眼的,如果你看太阳久一点,没等你反应过来你的眼角膜已经受损。日食时眼睛受损不是因为太阳的异常,而是人们由于好奇而没注意保护措施。
日全食的观测十分安全。只有在日全食时,我们才能裸眼看太阳。全食期间,太阳的几乎所有光线都被挡住了,只有日冕可见,而日冕的光亮仅相当于满月。所以这时的光我们可以接受。但是光球层的细小部分的光就足以伤害我们的眼睛。因此在日全食过程中还是有安全措施的好。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无论日食发生与否,都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
不要用所谓的“墨镜”;
不要用“太阳镜”,甚至几个叠放也不行;
不要看太阳在镜子或水面的像;
用14号焊接镜看太阳;
用有特殊涂层的迈拉镜观看,这可以从著名的天文馆或科学博物馆获得;
构制一个孔式投射器。
以上的建议能方便大家看日食。
日全食中有些有趣的现象。如果你在全食带附近,注意中午天空中光线的变化。当太阳被渐渐遮挡时,天空不仅会变暗,还会出现奇异的色彩。温度会下降几度,会起风,鸟儿以为太阳下山了,准备栖息。整个日全食中,月亮戴上了一条项链。当日全食开始时,我们看到太阳的光球层的光不断沿着月球边缘绕行,直至包围月球,这时,月亮看起来好像戴上了一条项链,边缘的亮光点叫做贝里珠。
F. 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
一,民风民俗
1.中秋节(具体可查:http://ke..com/view/2568.html?wtp=tt)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赏月,吃月饼等)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
2.踩月亮
在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传着一种传统的恋爱方式——踩月亮。这里的踩月亮与黔东南的“游方”大同小异。
踩月亮就是每当清风明月时,小伙子们拿着芦笙或木叶便走出家门,三三两两地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趁着皎洁的月光,吹起动听的芦笙、木叶。优美动听的乐曲呼唤着寨内的姑娘出来赏月,颇有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味道。小伙子的芦笙或木叶吹 过三遍之后,仍不见姑娘的面,就说明姑娘已有对象或不喜欢这位小伙子,小伙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则被认为不礼貌。
乐曲如呼唤来的姑娘,二人可通过对歌交谈。次数多了,就产生了感情。感情通过对歌来诉说,爱慕之情通过歌来倾吐。等到二人情意相通时,也就是有了感情基础,可互赠礼物表示定情。一般地说,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物是木梳、口弦或银器之类,姑娘回赠的是自己亲手织绣的花布带等。
这种恋爱方式是在月光下进行的饿,故叫踩月亮。
3.七夕节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二,风景名胜
1.台湾的日月潭
2.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
3.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
4.台湾阿里山古月亭
http://..com/question/40249649.html?fr=qrl&cid=202&index=5
G. 描写月亮的自然景观的成语
【山】
崇山峻岭 山明水秀峰峦雄伟 漫山遍野 江山如画湖光山色 大好河山专 锦绣河山 【水】
一泻千里 波澜壮阔属 波涛汹涌 水平如镜 高山流水水乳交融 【颜色】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一碧千里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翠色欲流 古色古香 姹紫嫣红 五光十色绿水青山 光彩夺目
【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花枝招飐】飐:风吹物使之颤动;招飐:迎风摆动。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或景色优美。
【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依山临水】靠着山,临着水。形容景色优美的地方。
【单椒秀泽】单椒:孤立的山峰;秀泽:秀丽的水泽。形容山明水秀,风景优美。 【洞天福地】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福地洞天】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繁华胜地】繁华:热闹,繁盛;胜地:有名且风景优美的地方。热闹的名胜之地。 【风月无边】极言风景之佳胜。
H. 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是中国节庆中第二个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已有逾千年的历史,其传说亦饶有趣味,值得在此再说一遍。
在众多美丽的传说中,其中一个是唐明皇游月宫。明皇热爱月亮,其热炽的程度使他渴望到月宫一游,其侍从太傅,智者天奥净 (Tien-o-Tzê中国流传的版本多说是道人罗公远,亦有说是张果老或法师叶法善),陪同明皇在桂树下开始月宫之游。他向明皇说:「陛下,这只拐杖会带领我们到月亮去,请陛下不要张开眼睛,我会把拐杖掷向天空。」抵达月宫后,先见一度象牙阶,阶上一片明亮,他们看见月宫的主人嫦娥,她的丈夫后羿是天宫卫士,他因将天上九个太阳射下来而闻名,并因而获赏不死药,但吃下不死药的却是其妻嫦娥,她因此获长生并飞往月亮。永远美丽的嫦娥,指着隔邻的小丘,那里玉兔正在捣药,是能医百病的仙丹灵药,至于那只桂木拐杖,就竖立在月宫长满菁苔的地上,传说它还开始生枝、长叶、开花……
按阴历计算,中秋是八月十五那天,全年月亮最光的日子。谁望着月亮,便会看到玉桂树旁是不死的嫦娥,还有玉兔的背影,它在研钵前捣着那能医百病的妙药仙丹。假如看不到的话,请闭上眼睛,那么我们想看到的便会出现在想象的明镜中。
诗赋:
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对联:
楼高窗小可储月
峰平径长难藏景
箫声遥呼关山月
笛韵震破水底天
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
长笺写短诗, 无方无圆
橹梢拨破江心月,水定还圆
浣纱激起湖面波, 浪平仍无
月缺月圆,缺似梳子圆似镜
潮起潮伏, 起如花朵伏如町
谜语:1、 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字)
答案:明
2、 三四五,象把弓, 十五十六正威风, 人人说我三十寿, 二十八、九便送终。(打一天体)
答案:月亮
3、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 (打一天体)
答案:月亮
4、 一个蓝蓝盘,两个圆圆饼, 一个火火热,一个冰冰冷。(打两种天体)
答案:太阳、月亮
5、 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 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 (打一天体)
答案:月亮
歌:月亮船。
画:月亮升起》是绘画史上的名作
荷兰著名画家文森特·凡·高离开人世之前创作的一幅画《月亮升起》。
风景名胜:二泉映月
芦沟晓月,日月潭 。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去年年尾 今年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入无恨月长圆
月照纱窗 个个孔明诸葛(格)亮
雪飘梅岭 处处香山白乐(了)天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厚地高天 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 可怜风月债难偿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回答者:掷砚斋 - 举人 四级 11-22 20:39
1、画眉生新月
靓妆似婵娟
2、水清鱼读月
山翠林沐光
3、水中有月原无月
云后无日本有日
4、楼高窗小可储月
峰平径长难藏景
5、箫声遥呼关山月
笛韵震破水底天
6、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
长笺写短诗, 无方无圆
7、橹梢拨破江心月,水定还圆
浣纱激起湖面波, 浪平仍无
8、月缺月圆,缺似梳子圆似镜
潮起潮伏, 起如花朵伏如町
I. 三潭印月这个景观是怎么形成的
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专蓬莱三岛,故又称小属瀛洲。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绿树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
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J. 三潭印月是什么标志性景观
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的标志性景观,是西湖的10景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版、阮公墩鼎足而立权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小瀛洲为湖上赏月佳处,洲上有开网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是我国水上景园的典范、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品。岛南湖中建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为官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5个等距离圆洞;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宛如月亮倒影,故得名“三潭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