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景景观 » 城市景观意义

城市景观意义

发布时间: 2021-01-11 17:18:55

❶ 如何赋予景观教育意义

自人类聚居行为开始,城市便成了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独有的创造,同时又作用于城市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发展,规范城市发展的框架和方向,激发和引导着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创造力向着独一无二的方向发展。
然而,城市往往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迷失自我。从16世纪起欧洲巴洛克城市建设模式,到19世纪末美国以城市中心地带的几何设计和唯美主义为特征的“城市美化运动”,再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妆风潮”,盲目跟风和“物质崇拜”的现象始终存在。有人形容,中国“200个城市如同一母同胞”,文化内涵被忽视,地方特色被舍弃,没有主题的城市“千城一面”,如同失去了灵魂。
随着这一现象的愈演愈烈,人们开始关注城市主题的挖掘,“文化”作为城市软实力而日益受到重视。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建构过程中,主题景观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旨在从城市景观设计的角度,探讨文化在城市主题建构和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1 主题景观与主题城市
1.1 城市主题景观
城市景观的历史与城市一样久远,并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凯文·林奇(Kevin Lynch)曾说过:“城市景观是一些可被看、被记忆、被喜爱的东西。”英国规划师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认为,城市景观是一门“相互关系的艺术”,即城市景观是城市中各种视觉事物及事件与周围空间组织关系的艺术,它是诉诸人的主观感受的客观存在,与人的视觉思维相作用。
这些定义都阐述了城市景观与人的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对应了“文化景观”这一概念。从本质上来说,城市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度融合了人类物质、精神两方面文明成果的人文行为,促使很多具有不同地域风貌的城市成为特色鲜明的“文化有机体”,发挥着文化传承、城市美化和社会教育等功能。
在追溯文化景观的由来时,多数学术研究都会回归至1925年加州柏克莱大学景观建筑系教授韶尔(Carlsauer)的论述:“文化景观是由文化团体对自然景观之作用而形成的。文化是原动力,自然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而对美国文化景观保护工作有重要影响的著名景观地理学家杰克逊(J.B.Jackson)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建造经营出有地方特性的空间或景观活动,就是所谓的“文化景观”。因此,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即“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1.2 主题景观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具有美化和纪念意义的雕塑景观,还是作为活动场所的建筑景观,或是可供休闲通行的公共空间,都体现了文化景观对于城市的多重功能。而从更深的意义层面考虑,基于独特文化的城市主题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加城市附加值的重要内容。主题景观则是城市文化的注脚和城市精神的象征,在城市主题的建构中有着以下重要意义:
城市文化的直接反映。人们来到一座城市,通常不会关注这座城市的经济现状、人口结构和功能布局等情况,而是对其主要景观印象深刻。任何一座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城市景观则是城市文化的最直观体现,也是人们认识城市、识别城市的重要窗口,是城市文化在空间上的形象表达和时间脉络上的载体。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因为是童话家安徒生的故乡而被誉为“童话之都”。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公园、雕塑均与童话相关,整个城市弥漫着梦幻般的的童话气息。城中的“童话之城”趣伏里乐园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受欢迎的主题公园和欧洲访问量第三高的公园。乐园环境优美,剧场、电影院、音乐厅等娱乐场所充满童话元素。在散落于城市各个角落的童话角色雕塑中,最负盛名的“美人鱼”的雕塑成了哥本哈根的城市标志和文化象征。
城市形象的塑造元素。很多城市在形象建设时一味追求“最高最大最强”,而忽视文化的力量。以中国为例,据2012年《摩天城市报告》显示,若以152米为统计基线,截至2012年美国有533座摩天大楼,中国则有470座。预计至2022年中国摩天大楼总数将达1318座,是美国536座的2.5倍。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数据显示,近30年来全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城市建筑的高度和文化底蕴的失落形成强烈对比,引人深思。
较之以体积征服市场的各种“地标建筑”,象征和体现城市文化及精神的主题景观,则可引导城市形象建设从简单的“化妆”到“内外兼修”的转变。如上海的新天地,通过对“里弄”这一特色建筑的巧妙改造而成为我国旧城改造的经典案例。里弄建筑是旧上海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精妙荟萃,而新天地所在的太平桥地区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石库门里弄密集区之一。保留其上海传统文脉,并将其塑造成经济脉搏活跃、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方式高雅的现代商住典范区,让新天地实现了文化与商业双重共赢。
城市营销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竞争力越强,对资源的吸纳力度就越大,城市品牌营销就成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城市文化直观载体的主题景观,对于城市品牌建设和营销的意义甚至比地域特色更为重要。北京的天安门、西安的大雁塔、拉萨的布达拉宫、巴黎的卢浮宫等著名景观在城市品牌建构的作用可谓有目共睹。
2 主题景观的设计手法
景观是城市主题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城市主题则是景观设计灵魂所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与城市主题建构、城市整体规划息息相关,需在城市大主题的统领下结合文化特色和主题内涵进行由内而外的精雕细琢。景观的设计不但要在视觉上表达和谐美感,还在注入文化以深化内涵,有意义的景观才能与人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才能更好服务于城市主题的构建。那么,主题景观的设计具体有哪些手法?
2.1 独特性的萃取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这是城市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最具识别性的资源优势。在景观设计中,萃取城市地域的独特性并赋予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可使景观独具特色的同时,成为城市特色文化的最佳展示载体。
素有“冰城”之城的哈尔滨,充分发挥其冰雪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各种冰雪主题景观塑造了城市迷人而独特的形象。其中“冰雪大世界”是集天下冰雪艺术之精华、融冰雪娱乐活动之大成的著名景观,被称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冰雪艺术景观最多、冰雪娱乐项目最全、夜晚景色最美、活动最精彩的冰雪旅游项目。“太阳岛雪博会”则是全国雪雕艺术的发源地和龙头,是哈尔滨冰雪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地冰雪旅游的最大亮点。这些冰雪主题的景观浓缩了当地人的精神梦想,也展示了哈尔滨特色鲜明的冰雪文化和城市魅力。
2.2 视觉化的创意
城市景观是创意与文化、视觉表达和内涵诠释的统一体,外形的创意设计不仅使其充满美感,也让城市文化更容易被解读和认可。充满创意的城市景观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影响力,甚至让整座城市的形象得到升华。
以“流浪”为主题的西班牙城市巴塞罗那,其城市主干道为著名的“流浪者大街”。街道的正式名字是“兰布拉大街”,却鲜有人知道。大街上随处可见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设计的各类造型独特、充满艺术感的路灯。东头的哥伦布纪念塔正好体现了流浪的真正精神。这条聚集了世界各地流浪者的大街并没有潦倒、落魄的气息,反而充满了浪漫的流浪气质,成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标志。
在注重视觉化创意的同时,不能忽视景观文化语境的影响。“景观文化语境”指某种景观图式得以如此产生与采用的特定文化传统氛围。具体表现为特定国家、民族的传统惯例。如中国景观设计中的“山水图式”和西方景观设计中的“几何图式”。因此,决定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是所创造的景观是否合乎由特定文化语境所决定的视觉惯例。

❷ 商业景观设意义是什么

商业景观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很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它与城市规划编制的各阶段有密切关系.在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修建设计阶段都应当作相应的规划研究。商业景观设计呈现出逐步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合,与城市公共交通相连接,形成大型综合商业体的模式。这些超级大综合体的景观设计是城市公共交通集散广场、街道广场、城市公园绿地和屋顶花园等众多景观场所的大融合,层次丰富。其实际意义与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商业空间景观设计的范畴。 ——远景设计研究院

❸ 建设绿地的地理意义

具有高质量的景观
在人工构筑物满目皆是的城市环境中,绿色景观能软化建筑物生硬内、粗糙的线条容,消除冷漠感,使整体环境充满生机,更富人情味。城市休闲绿地以绿为主,改善景观的作用无庸置疑,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高质量上。所谓的高质量意思是指城市休闲绿地不但注重个体形象,而且注重城市大环境的整体形象,从而使总体景观环境得以改善。城市 休闲绿地作为城市的外部空间环境,从功能性上可以看出,其比 较注重与外围环境的结合,着力完 善由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带有时代 特征,不仅自身内部景观环境优美 同时又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对城市景观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大限度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社会发展带来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人需要面对更大的压力,同时城市环境恶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在不断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工作之余,人们迫切需要到宜人的环境中安静休息、与人交流……借此放松疲劳的身心。城市休闲绿地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在尺度和景观特色上比较符合现代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空间尺度宜人,景观特色鲜明,创造出令人愉悦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❹ 什么是纪念性景观

包括用于标志某一事物或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和抽象性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遗迹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

内容
包括标志景观、祭献景观、文化遗址、历史景观等实体景观,以及宗教景观、民俗景观、传说故事等抽象景观等。

纪念性景观空间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体现,是城市居民“群体记忆”的物化。当人们走入它,感受到的是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的渴望,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一、设计意义

纪念性空间的景观营造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景观设计因素,创造出充满情感的纪念空间:它是有思考、情感、精神和社会功能的场所,一个回忆往事、哀悼、沉思和集会的地方。

城市空间中的纪念性景观通常是指在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区,或是以历史文物、纪念碑等为主题,用以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在这类景观空间中,具像雕塑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被市民认同的城市标志物。

纪念性景观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并将在无形中为城市做出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景观作为营造纪念性体验强有力元素的原因,不仅让使用者感受过去,还会在现在营造出一种切实的体验。

二、主题选择

在纪念性广场设计中,主题的选择是重中之重。

著名城市规划学家说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纪念性景观是城市历史的纪念,所以应赋予景观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主题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纪念性景观是城市景观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它的文化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代表的是一段历史。

三、景观要素

雕塑

纪念性景观通常以大型纪念性雕塑为主体。一般情况下雕塑都位于空间的主要轴线上,在重要地段或广场的几何中心,以较大的尺寸形成主要焦点。

雕塑的尺度大小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整个空间的尺度,二是人体的尺度。纪念性空间主体雕塑的尺寸通常以空间尺度为参考,或衬托场所的宏达,或体现人的渺小。但并不是说纪念性广场就不需要以人为尺度的雕塑。恰恰相反,以与人体等大的尺度塑造极具亲和力的形象,既没有雕塑基座,也没有周边围护的雕塑,以小巧的体量经常被裹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但却带给观赏者特殊的惊喜和趣味,同时也拉进了空间与市民的距离。

❺ 景观生态流的运动方向与景观结构的空间方向有何联系和意义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仅供参考) 摘要 对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指出“生态园林”要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造园要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认为园林和景观生态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旨在为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提供方法论。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7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069-02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造园要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生态学只是为园林提供了一部分目标及原则,并稍稍涉及到一些原理途径。人类盼望园林和生态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融合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景观生态学的兴起提供了这一契机,它提供的概念系统可直接应用于园林,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理论原则上的指导,为园林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直接提供方法论。

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1关于斑块的基本原理
1.1.1斑块尺度原理。一般来说,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才有可能涵养水源,联接河流水系和维持林中物种的安全和健康,庇护大型动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并允许自然干扰(如火灾)的交替发生。总体来说,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特别是一些特有物种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对某一物种而言,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不过小斑块也可能成为某些物种逃避天敌的避难所。
1.1.2斑块数目原理。减少1个自然斑块,就意味着抹去1个栖息地,从而减少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和某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1个自然斑块,则意味着增加1个可替代的避难所,增加1份保险。一般而言,2个大型的自然斑块是保护某一物种所必须的最低斑块数目,4~5个同类型斑块则对维护物种的长期健康与安全较为理想。
1.1.3斑块形状原理。一个能满足多种生态功能需要的斑块的理想形状应该包含一个较大的核心区和一些有导流作用及能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边缘触须和触角。圆整形的斑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边缘圈的面积,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使外界的干扰达到尽可能地小,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但圆整的斑块不利于同外界的交流。
1.2廊道的基本原理
1.2.1连续性原理。人类活动使自然景观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景观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强孤立斑块之间的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称为廊道。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廊道必须是连续的。
1.2.2廊道的数目原理。假设廊道是有益于物种空间运动和维持的,则2条廊道比1条要好,多1条廊道就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
1.2.3 廊道宽度原理。越宽越好是廊道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廊道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宽度,不但起不到维护保护对象的作用,反而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条件。
1.3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原理
1.3.1景观异质性原理。景观本质上是一个异质系统,正是因为异质性才形成了景观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才导致了景观的演化、发展与动态平衡。一个景观的结构、功能、性质与地位主要决定于它的时空异质性。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保证景观稳定的源泉。
1.3.2景观多样性原理。景观多样性表征不同景观间的差异,是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用于不同景观间的比较。结构上表现为类型多样性(type diversity)、斑块多样性(patch diversity)和格局多样性(pattern diversity),功能上表现为干扰过程、养分循环速率、斑块稳定性和变化周期等。实际工作中常用多样性指数来描述景观多样性,而用得较多的是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1.3.3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关系。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景观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景观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一般来说,景观异质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保持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反过来讲,景观多样性的保存也有利于景观异质性的维持。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2.1城市斑块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其中的建筑物斑块及廊道占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产生了严重失衡的现象。因而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同时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差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以本地种为主,实行乔、灌、藤、草相互配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稳定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
在城市大园林规划中,我们应把城区内各种“生境岛”(城市内分散的园林相当于被城市海洋包围的“生境岛”)看作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岛屿地理学原理在城市“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绿色廊道,形成城市园林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不仅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而且利于野生动植物的迁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能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和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
2.2城市廊道
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 把廊道定义为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在城市景观中,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都通过廊道穿梭于城市与外围腹地以及城市内各节点和斑块之间,维持整个城市的动态),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是决定城市景观轮廓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整个城市景观格局的发展。城市的廊道可分为3种:绿道、蓝道、灰道。
绿道是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状要素,如街道绿化带、环城防护林带、滨水河岸植被带等。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保持自然的本底。绿色廊道要有一定的宽度,才能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一般而言,河岸植被带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道路绿化带宽度在60m宽时,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蓝道主要是城市中各种河流、海岸等;灰道指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铁路等。灰道直接反映城市的外貌形象,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基础。因此,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品味与不同主题,如历史特色、文化连续性、现代化内涵等。
2.3城郊建设
由于现代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将市区与郊区进行整体规划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郊区内及市郊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既要使城郊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将自然组分引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使城市景观具多样性,这是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依据景观异质性的原理,建立良好有序发展的城郊景观格局,提高多样性维持异质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建设结合的有意义的实践。

3结论

只有把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城市的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去,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充分和谐、自然环境美、生活质量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态资源,建设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环境。

❻ 景观的时代意义

早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式就将乡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库哈斯(Koohaas) 则以一种消除城市――农村差别的“Scape”(景),来描述当今的大都市。这里的城市景观(Town-scape)和 农村景观(Land-scape)不再被认为是独立的个体而单独存在,而是形成一种统一的表现形式;Scape同时又有无边界城市(Edgeless City)或无限的景观(Limitless Landscape)的含义,在Scape的领地上,中心与边缘、内部与外部、农村与城市相互渗透,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回归,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新的景观格局。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房前屋后的果树菜圃、并以园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上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的“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一个重要方针也是园林结合生产,丰产的景观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生产性(Proctivity)。城市与农村相互交错,城市将溶解在农田中,农田将进入城市核心区,并且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健康的食物,同时,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
在当今低碳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回归丰产景观的自然属性,不仅是对传统园林本质和过去农业文明的依依不舍,更具有保障城市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的紧迫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首先,世界上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15年,世界上将有26个一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每天至少要有6000吨的食物来满足一个这样规模城市的需求。城市农业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加新鲜的水果、蔬菜及肉食,增加城市食品的供应量,增强城市的自我服务能力。其次,城市低收入人群每年花在食物上的费用是他们收入的40%到60%,城市农业有助于减少他们用于食物方面的开支,从而增加其他方面的开销能力。再者,在西方国家,平均每个食物品种要运输1500英哩,燃油消耗是每加仑100磅食物,城市农业可以大大节约食品运输所需要的能源消耗。

❼ 城市景观雕塑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一股脑的上马标志性雕塑,雕塑园或雕塑一条街作为形象工程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实在是大有违背雕塑和城市建设规律之嫌。一个城市的城市雕塑氛围形成,是多年几代人建设的结果,特别是作为标志性的作品,首先要被这个国家、这个地区的民众公认和爱戴,这实际上是人们心里的东西,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可,就像一提起中国的标志,人们会首先想起,想起华表。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象征也是如此。一座雕塑,应当在它是诞生后与这座城市耳鬓厮磨,日久生情,然后才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象征,而不是在母腹中就与这座城市指腹为婚,那样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的。
城市雕塑绝不是只工程,它有自己的规律与地位。城市雕塑首先必须融于一个大的公共环境,而不能只就雕塑本身来考虑,即便雕塑本身的艺术水平还不错,但却因与周边环境、建筑不匹配,也会影响城市雕塑的艺术效果,甚至破坏了周围环境的美化;其次雕塑不是图解,大型雕塑特别是主题性雕塑还必须体现出本地域的人文精神。
拿济南的“泉标”来说,像那样三条腿,中间一个球的东西,中国大地千千万万,它能代表济南人心目中的“泉标”吗?济南自古被称为“泉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趵突泉”,“趵突”的由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三股泉水,“趵突”是济南人心中的“趵突”精神,实为一种人文精神,它是对泉水、对济南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总结与概括。而现在的泉标软塌塌的溪流状造型,抛开是否美观不谈,至少没有一点精神可言,更难说有什么文化内涵了。可见一件好的标志性雕塑设计时首先应该了解当地的人文精神,结合地域文化,在艺术美观与精神含义上达到相同的高度。在设计泉城广场、泉标之前,也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泉城人的人文精神”。

❽ 关于屋顶绿化的意义

屋顶绿化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空间环境,改善城市高楼和众多道路的硬质铺装取代自然土地和绿色植物的现状,改善因过度砍伐树木、硬化铺装面积增多、各种废气污染而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减少沙尘暴等对人类的危害,开拓人类绿化空间,建造田园城市,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对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植物是屋顶绿化的主体,在屋顶栽植的植物和平地的植物一样,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收有毒气体、阻滞尘埃等作用。此外,由于屋顶的特殊环境,屋顶植物能在城市空间中多层次地净化空气,起到地面植物所达不到的效果。雨水被屋顶植物吸收,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扩散到大气当中,调节空气湿度,洁净城市空气,从而达到改善城市空气与生态环境的目的。

目前城市中一般生活建筑约占城市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如果把生活建筑的屋顶进行绿化,就可以偿还建筑所占的绿化覆盖面积,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关于将绿色融入建筑空间的观点,以建造生态型建筑,因此屋顶绿化将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化城市景观

亮丽城市空间环境与主体建筑的几何空间相比,屋顶花园具有柔和、丰富和充满生机的艺术效果,通过植物的形态及色彩的季相变化,赋予建筑物不同的季相美感,形成多层次的空中美景,使绿色空间与建筑群体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丰富和美化了城市景观。屋顶花园把大自然的绿色景观移到建筑物上,把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芳香美、韵律美展示在人们面前,增加绿视率,对减缓人们的紧张度、消除工作中的疲劳、缓解心理压力、保持正常的心态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3.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1) 缓和周边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城市空气因交通工具及住宅、写字楼的空调设备等造成的污染已成为一大环境问题,绿化屋顶的植物覆盖层可以吸收部分有害气体,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屋顶绿化可以抑制建筑物内部温度的上升,增加湿度,防止光照反射、防风,对小环境的改善有显著效果。而绿化场地周围的若干“小气候改善”的交叉作用使城市整体的气候条件得以改善,针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热岛”,屋顶绿化是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联合国环境署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城市屋顶绿化率达70%以上,城市上空二氧化碳含量将下降80%,热岛效应会趋于消失。

(2) 创造城市内的生物共栖空间。人与自然的共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而节能、可自我循环、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的过度扩张扰乱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破环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很多当地原有物种消失,减少了绿化的自然面积,相反增加了硬化的面积。系统化的屋顶绿化以及垂直绿化设施可以偿还大自然有效的生态绿色面积,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新的生活场所,从而增加城市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实施屋顶绿化来促进绿地的多样化,从而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环境。

4.增加建筑节能效应

屋顶绿化对于建筑来说,是冬暖夏凉的“绿色空调”,大面积屋顶绿化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城市的能源危机。

(1) 夏季隔热作用。绿化覆盖的屋顶可以吸收夏季阳光的辐射热量,有效地阻止屋顶表面温度升高,从而降低屋顶下室内温度。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夏季,北京地区绿化屋顶可保持室内温度比未绿化室温平均低1.3~1.9。C;在冬季,绿化屋顶可以使室内温度保持比未绿化室温平均高1.0~1.1℃。低层大面积的建筑物,由于屋面面积比壁面面积大,夏季从屋面进入室内的热量占总围护结构的热量的70%以上,绿化的屋顶外表面最高温度比不绿化的屋顶外表面最高温度可降低15℃以上。

(2) 冬季保温作用。冬季,室内热量由于种植层的作用而不易散失,外界低温不易侵入,从而可以起到防寒保温的作用。在北方,屋顶绿化如采用地毯式栽植地被植物,则地被植物及其下的轻质种植土组成的“毛毯”层完全可以起到屋顶保温层的作用,达到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效果。

(3) 隔声作用。因为植物层对声波具有吸收作用,因而绿化后的屋顶可以隔声和减低噪声,按照霍希尔·施密德原理,绿化后的屋顶与砾屋顶相比,可减低噪声20~30dB。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屋顶土层12cm厚时可隔声大约40dB,20cm厚时可隔声大约为46dB。

(4) 建筑节能效益。根据研究机构最新测算的结果,在炎热夏季,如将全北京市的建筑顶板所增加的热量利用空调降温,总耗电量折合约为9557万度/天,假定按照民用电费0.48元/度进行核算,则能耗约为4574万元/天。反之,在寒冷冬季,如将建筑顶板所散失的热量利用空调升温,总耗电量折合为887.7万度/天,能耗总计约为426万元/天。那么,冷暖季总能耗约为5000万元/天。若将7000ha平屋顶面积的30%进行绿化推算,则可节约能耗1500万元/天。
5.减少屋面泄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经过绿化的屋面可以把大量的自然降水储存起来,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一般来说,普通的屋面约有80%的雨水流入下水道,在雨季,这给下水道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屋顶绿化后,50%的雨水滞留在屋顶上,储藏于植物的根部和栽培介质中,待日后逐渐蒸发,从而减轻了下水道的压力,对城市环境起到了平衡作用)。

6.对建筑构造层的保护作用

平屋面的建筑屋顶构造的破坏,多数情况下是由屋面防水层温度应力引起的,还有少部分是承重物件引起的,通过温度变化引起屋顶构造的膨胀和收缩,使建筑物出现裂缝,导致雨水的渗入,而形成屋顶的渗漏。

建筑物屋面由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夏季日光暴晒,冬季冰雪侵蚀,温差变化相当大,所产生的大的热应力较易破坏屋顶结构,使建筑物出现裂缝,导致雨水的渗入。绿化覆盖的屋顶避免了太阳直接照射和冰雪侵蚀,减小了屋顶结构层的温差变化,大大降低了混凝土屋面板由于热胀冷缩引起开裂的几率,从而起到保护建筑防水层及屋面的作用,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7.拓展游憩空间,宣传、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

绿色建筑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又丰富美化了环境,对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聚集商业设施和娱乐设施及吸引游客有很大的作用。建筑物上实施的立体绿化,使城市的立面街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创造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城市景观的同时,可以软化硬质建筑线条给人带来的烦躁感,使城市更自然、更人性化,为人们开拓更多的休闲空间。屋顶绿化不仅为城市增添了风采,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在工作生活之余能在自然和谐的绿色平台上活动、休息的休闲场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了人们对回归自然精神家园的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建设一栋楼房,等于破坏了一块自然的土地,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建筑屋顶及其他各种立面空间进行绿化,就能把占用的绿地补偿回来。这样不但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还能将城市更好地融于自然之中。

❾ 景观生态学对城市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概念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是一个多学科分支(主要是版两岸之间的地理,生态),权他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空间形态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
空间格局(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人类活动,
的生态建设科学

的作用和意义,强调规模的重要性的生态格局和过程的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特点之一,特别是研究宏观尺度上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揭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的大型区域?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分类,评价,规划,管理指导原则
直接作用于促进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认识从宏观的自然和强有力的手段,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应用领域:农业,林业,城市规划,景观设计,自然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设计,环境治理,资源开发与利用

❿ 如何定义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
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做资源;
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
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1976):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居地: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空间和环境;
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