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的景色作文
『壹』 世界风景名胜的作文
虎丘(关于介绍景点类的作文)
著名的虎丘座落在江南名城苏州,距今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今年春节时我们全家慕名参观了这座著名的景区。
进入虎丘北大门,跨过石桥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的小山,有块石头上刻着“虎丘”两个大字,虎丘公园就是因此得名。当听到爸爸说我们要爬上这个小山时,吓得我腿都站不直了。我爬几步歇一下的上到了山顶后,我真希望有一张床在那等着我啊!
虎丘山顶屹立着歪斜的云岩寺塔,我看它可是比意大利有名的比萨斜塔还要斜一些。绕过云岩寺塔从另一面下山走到山脚就是“剑池”了。“剑池”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它的形状像一把剑;另一种解释是说剑池里藏着一千把宝剑。
剑池的前方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它叫“孙武练兵场”在这里参观的游客没有一个说不好的。广场边上有几个千奇百怪的石头,其中一块巨大的石头从中间被劈为两截,所以叫“试剑石”;还有一块石头长得像一个大桃子,所以被取名叫“寿桃”,真是有意思极了。
虎丘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因为时间晚了,我们只好告别了它,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次来参观它。
『贰』 苏州虎丘的历史资料,最好有神话传说,越多越好。。快,要写作文。。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占地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令人留连忘返;千人石气势磅礴,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位于虎丘西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群鸟绕塔盘旋,蔚为壮观。近两年又恢复了“虎丘十景”中的“西溪环翠”和“书台松影”两处景点,2005年又完成了虎丘山灯光亮化一期工程,千年斜塔在夜色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成为苏州古城夜景的新亮点。
虎丘,还是苏州民间集会的重要场所,根据吴地“三市三节”的历史,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每年春季都举办艺术花会,展出牡丹、郁金香、比利时杜鹃、百合等大批名贵花卉17万盆,数百个品种;秋季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民俗庙会,展演南北交融的民俗节目,深受游客喜爱,一年两会已成为苏州特色旅游项目中的热点节目。景区还在2004年春节推出了春节特色花展,主展催花牡丹,随着景区灯光亮化工程的顺利竣工,景区还将推出中秋赏月灯会等特色游览活动。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开发风景名胜资源时,向五湖四海的游人展现了一幅吴地文化与江南山水完美结合的秀美画卷,是华东众多旅游景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门票:40元 (6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军人持有效证件可免费参观,没有学生票)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虎丘古迹很多,传说丰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韵,堪称“吴中第一名胜”。
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镌刻着四个大字:“虎丘剑池”。据说这四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另有传说,现在的虎丘二字已非颜氏原书,而是后人补书刻上去的,所以在当地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所谓剑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长剑的水池。吴王阖闾墓可能在这里,相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
山上有一石井,传为唐代陆羽所挖,称为“陆羽井”。陆羽是我国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寓居虎丘,他一边研究茶叶,一边著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
[编辑本段]虎丘云岩寺塔
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修城建都,死后墓地即在虎丘。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览胜;西楚霸王项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为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诚为憾事。”
虎丘,风景幽奇,风光如画,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吴地记》曰:“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长文 《虎丘山有三绝》为:“望山之形,不越岗陵,而登之者,风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四边穹窿,北垣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塔已有2500多年历史,今天,这座耸立于虎丘的山巅的千年古塔,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
[编辑本段]虎丘剑池
苏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别有洞天”圆洞门旁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三尺来长,笔力遒劲。据《山志》等书记载,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也有人说这句话是指阖闾之墓的秘密。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这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叁』 我要写作文<游山塘街>麻烦高人介绍一下 从虎丘走要经过哪些山塘街的景点注意把方向写清楚!!
《 一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山塘街是我们旅游的第一个景点。这条名誉姑苏的第一名街,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真正让人感受到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怀。在山塘街,有一条宽不过八米,长七里有余的水巷横贯全街,因此山塘街也称“七里山塘”,这条水巷是白居易在苏州任刺使时为了便于灌溉和交通而开凿,据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山塘街的路是用条形的金刚石铺成,古朴而又粗糙,似乎在诉说着它千年的尘韵,隔着鞋底,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时空与心灵的呓语。房屋多是前门临街,后门临水,青瓦白墙翼角高翘依水就势,赭色的门窗别具匠心,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透出一股端庄明丽的明清气息和江南宅园的空灵。两岸的杨柳低垂,一艘艘画舫穿过一座座小桥。隔不远,便有一步步石阶临水,越过时空的隧道,似乎让我隐约看到,谁家的女子正在岸边捣衣浅眉吟唱,似一首诗又如一幅画。
山塘街古风尤存,它沉定了千年的文化蕴涵。山塘桃花坞木刻年画——《百子图》、百年好合万寿无疆的喜庆木刻年画,手工精致,色彩艳丽;还有那散发着古色古香的苏扇随街可见,人物虫鸟惟妙惟肖。最负胜名的要数苏绣,不仅图案秀美,而且色彩和谐,含蓄雅致如江南女子。在山塘街,我们参观了《江南衣馆》,欣赏了苏绣极品——清朝官太太的会客衣,还有陈列在此的许多清代刺绣,每一件刺绣藏品都价值不菲。随后我们又参观了《英姿刺绣艺术馆》,悬挂在展馆中央的是陈逸飞先生的画作——《浔阳遗韵》,年轻的绣娘邹英姿,用她灵巧的纤指绣出了一幅幅巧夺天工的绣品,最巧的那幅《双面绣》,两面的景致绣得不差毫厘,栩栩如生,精巧的绣工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上海县志》曾记载,“苏绣之巧,写生如画,他处无在”,感叹苏女纤巧的柔指如此让人心醉。现代绣娘的作品远销海外,如今成了传递文化和链接友谊的桥梁。
山塘街有一个古戏台,高大约七八米,上下两层,梁柱古朴,其上层摆放着一组架子鼓及打击乐器,透出一丝时尚的气息。在下层,有几个婀娜多姿的苏女怀抱琵琶,幽雅地评弹。如织的游人,懂与不懂都驻足聆听,品味着那分悠扬的古韵。
山塘街不会寂寞,那紧锁的朱漆大门上刻着的“樱花亭”和“蔷薇院”,影印出从前多少青楼女子和****公子的韵事,难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道出此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之地”。
山塘街是繁华的,自唐代以来,它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地,“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的市井景象依然长存,各类商品琅琅满目,在水巷,随时可以看到装满货物的船只,摇橹来来往往。
走近山塘,让我感受到古城的风韵;走近山塘,让我感受到那份雅致和恬淡。山塘飘着南国的清香,时时游弋在我的梦乡。
《 二 》
凌晨的苏州河畔,下着大雨。靠在床上,听着雨声,被该死的报告搅得郁闷的心情,渐渐好起来。在电脑里随便翻出一些前两天刚刚去苏州的照片,那是在山塘街,纯正的古典韵味,让人真正的有了苏州的感觉。
对于苏州,我终究是好感的。几年的大学生活以及后来的工作基本都在这个城市。但是居住了这么多年,却很少能感受到千年老苏州的味道。到处都是现代建筑,一些仿古的建筑更是不伦不类。去一些园林,大多商业化极浓,昂贵的门票也不过换来一次走马观花。在整个城市的规划中,园区、新区,相城区、吴中区发展日益加快,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哪里的千年姑苏的韵味啊。说得严重一些,金鸡湖与苏州乐园可能比四大园林更有名气。
记得毕业后不久,一个朋友的工作单位是专门修复山塘街。听说修复工程完全按照历史原貌。对于这种修复的工程,我从来没有兴趣,或者说从不相信。这年头,凡是修复大多都是商业行为。凡是商业行为,修复就不纯粹了。想想当年山塘街,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苏州名胜虎丘山的望山桥,长约七里,苏州俗语说“七里山塘到虎丘”。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岂是想修复就能修复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只要不再破坏,我也就心满意足。
五一期间,来了一个朋友,不知道怎么地,竟然想去山塘看看,或许是因为免费开放的缘故吧。不去还好,一去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这山塘街,竟然跟我想象中的苏州一摸一样。古老的石桥,柔和的水道,形形色色的店铺……仿佛真的置身古代。于是,如获珍宝一般,拿着自己手中的相机,不断的拍下一路风景。
繁华往昔的山塘,如今只是一处游赏的地方。修复,只是现代人的一次游戏。还好如此逼真,让我可以凭吊苏州的古老。在被现代风暴隐没的古城,或许真应该多几处山塘。此时,心情开始矛盾以来了。到底是修复,还是单纯的保护?我想,时间不会停止,古老终究要逝去,倘若单纯的保护,终归是要消失。假如修复能在商业与文化保护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我想我是大力的支持的!
流水静静流淌,见证着千年历史的变迁。在这河上,曾经映照繁华,映照古朴,还会回荡用吴中软语唱出的歌曲……不管怎样,还是应该感谢山塘街!
『肆』 作文提纲:虎丘的风景
每年来每月每日,成千上万自件事向人们扑来。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手忙脚乱,疲惫不堪。虽然如此艰辛,却始终持之以恒。因为有一个沉重的锁链无情的套在我们的身上--责任。
在学校里,我们努力学习,这是责任。在家里,我们帮父母做点家务活,这是责任。出门在外,为社会做点事,这是责任。大千世界,草有责任,花有责任,大树有责任。无论什么生命,都有自己不可推却的责任。对自己付责,也要对别人付责。在全国每年都有上千起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种种,可说来说去,这不是没有责任心吗?如果汽车司机有着对自己对别人付责的心态,按规张制度办事,那还会有这么多人白白丧生吗?
『伍』 苏州的虎丘怎么写作文300字.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于此,葬后内3日,便有容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虎丘古迹很多,传说丰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韵,堪称“吴中第一名胜”。虎丘的著名景观有:断梁殿、试剑石、枕头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天下第三泉、孙武亭、望苏台等。 入虎丘后,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见著名的虎丘十八景。这些名胜古迹都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云岩寺塔,也就是虎丘塔。虎丘塔是建于宋代(961年)的平面八角砖塔,共7层,高47.5米。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年前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已达2.3米(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其塔顶偏离4.4米)。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碗罕见的艺术珍品。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镌刻着四个大字:"虎丘剑池"。据
『陆』 描写虎丘的作文(400字)
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记得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这个双休日,好不容易让妈妈带我到了苏州,虎丘是一定要去的。
下车之后,站在山门朝远处眺望,只见林木郁郁葱葱,万绿丛中偶尔出现一点红色的焰火,那大概是枫树吧。寺院在树木的掩映下,显得风韵别致。虎丘山并不高,在这里见不到起伏的山坡,也没有嶙峋的山崖,完全不像我到过的一些名山大川,高峰突起山岭连绵。在古老的苏州,古老的虎丘能有诺大的名声,并不是因为景物,而是因为历史传说。
这短短的一段山道上,就有东晋憨憨僧开凿的憨憨井,有吴王阖闾的试剑石,还有一块“枕头石”,说的却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在此休息的事。我最喜欢试剑石了,一块大石头从中裂开,裂开的断面笔直光滑,传说吴王手持莫邪剑经过这里,看到这块石头光滑坚硬,决定用来试试手中的宝剑,于是挥手一劈,这块石头就从中裂开了,两千年风吹日晒,没有变样。这条裂缝有三个指头宽,一米多长,如果合拢来还是一块完整的石头。我走过去用手摸了摸,然后竖起手掌当做宝剑喀地一砍。妈妈笑了:“你你手刀很厉害啊,石头都劈开了。”
走到山道的尽头,空阔的地方有千人石。北面的石壁上镌刻着“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据说这是颜真卿的手笔,我揣摩了一番,果真是铁画银钩,非同寻常。沿着石壁旁的小道一脚跨进洞门,迎面就是森森的寒气,一泓碧波轻轻荡漾,剑池很小,但深邃不可见底,四周石壁合抱着,剑池狭窄犹如一把长剑插入石壁。相传两千多年前的一代霸主吴王阖闾就葬在这里,陪葬的有鱼肠剑和其他宝剑三千把。我问导游:“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导游说,1955年的时候,苏州市政府为了抢修虎丘古塔,曾抽干了剑池池水,终于找到了阖闾幽宫的墓门。我好奇把手伸到碧水里,感觉到秋天泉水的清冷,心里却为那三千多把宝剑感到惋惜。
虎丘最有趣的是斜塔了,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达两米多,号称世界第二斜塔。我站在塔下往上观望,感觉那塔正缓缓地向我倒来,吓得我赶紧把眼光移到别的地方。听闻在塔中曾经发现许多罕见的艺术珍品,然而我们进塔去没看到什么艺术品,四壁都是空荡荡,上面有一些裂痕。虎丘塔不准游人攀登,据说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斜塔正在维修中。我又站到远处观望,虎丘塔在周围高大的树木中并不显得突出。我看过许多雄伟的宝塔,从来没有像虎丘斜塔这样寒碜的。可它却那样闻名,不知是因为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是那“斜”得巍巍欲倒给人的视觉带来美感呢?
虎丘的地方虽小,却是五步一景,十步一重天,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着实让我着迷。
『柒』 我们苏州的虎丘塔200字作文片断
我们苏州的虎丘塔
国庆节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苏州虎丘塔风景区去旅游。虎丘塔,内位于容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爸爸跟我说虎丘塔是斜的,我说:“怎么可能呢,塔要是斜的,肯定早就倒掉了,我才不信呢!”爸爸说:“你自己看了就会相信了!”
我带着好奇心来到了虎丘塔风景区,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那座雄伟的虎丘塔。“哇!塔真的是斜的,而且没有倒。”我尖叫起来。据导游介绍说,塔系平面八角形,每个面上都有一扇门,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虎丘塔高47.7米,塔身全砖砌,重6000多吨。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
在虎丘塔的周围有一棵棵粗壮的大树,一棵树要十多个小朋友手拉着手才能够环抱起来,起码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吧,这些大树与虎丘塔相互衬映,更是显得虎丘塔雄伟、壮观。
现在我终于看到了那座虎丘塔,它虽然很斜,但是也很壮观,它屹立在那山顶,永远也不会倒塌。
『捌』 写游玩虎丘剑池的作文300字
虎丘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记得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这个双休日,好不容易让妈妈带我到了苏州,虎丘是一定要去的.
下车之后,站在山门朝远处眺望,只见林木郁郁葱葱,万绿丛中偶尔出现一点红色的焰火,那大概是枫树吧.寺院在树木的掩映下,显得风韵别致.虎丘山并不高,在这里见不到起伏的山坡,也没有嶙峋的山崖,完全不像我到过的一些名山大川,高峰突起山岭连绵.在古老的苏州,古老的虎丘能有诺大的名声,并不是因为景物,而是因为历史传说.
这短短的一段山道上,就有东晋憨憨僧开凿的憨憨井,有吴王阖闾的试剑石,还有一块“枕头石”,说的却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在此休息的事.我最喜欢试剑石了,一块大石头从中裂开,裂开的断面笔直光滑,传说吴王手持莫邪剑经过这里,看到这块石头光滑坚硬,决定用来试试手中的宝剑,于是挥手一劈,这块石头就从中裂开了,两千年风吹日晒,没有变样.这条裂缝有三个指头宽,一米多长,如果合拢来还是一块完整的石头.我走过去用手摸了摸,然后竖起手掌当做宝剑喀地一砍.妈妈笑了:“你你手刀很厉害啊,石头都劈开了.”
走到山道的尽头,空阔的地方有千人石.北面的石壁上镌刻着“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据说这是颜真卿的手笔,我揣摩了一番,果真是铁画银钩,非同寻常.沿着石壁旁的小道一脚跨进洞门,迎面就是森森的寒气,一泓碧波轻轻荡漾,剑池很小,但深邃不可见底,四周石壁合抱着,剑池狭窄犹如一把长剑插入石壁.相传两千多年前的一代霸主吴王阖闾就葬在这里,陪葬的有鱼肠剑和其他宝剑三千把.我问导游:“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导游说,1955年的时候,苏州市政府为了抢修虎丘古塔,曾抽干了剑池池水,终于找到了阖闾幽宫的墓门.我好奇把手伸到碧水里,感觉到秋天泉水的清冷,心里却为那三千多把宝剑感到惋惜.
虎丘最有趣的是斜塔了,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达两米多,号称世界第二斜塔.我站在塔下往上观望,感觉那塔正缓缓地向我倒来,吓得我赶紧把眼光移到别的地方.听闻在塔中曾经发现许多罕见的艺术珍品,然而我们进塔去没看到什么艺术品,四壁都是空荡荡,上面有一些裂痕.虎丘塔不准游人攀登,据说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斜塔正在维修中.我又站到远处观望,虎丘塔在周围高大的树木中并不显得突出.我看过许多雄伟的宝塔,从来没有像虎丘斜塔这样寒碜的.可它却那样闻名,不知是因为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是那“斜”得巍巍欲倒给人的视觉带来美感呢?
虎丘的地方虽小,却是五步一景,十步一重天,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着实让我着迷.
『玖』 虎丘给些资料 作文也可以(最好)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虎丘古迹很多,传说丰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韵,堪称“吴中第一名胜”。虎丘的著名景观有:断梁殿、试剑石、枕头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天下第三泉、孙武亭、望苏台等。
入虎丘后,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见著名的虎丘十八景。这些名胜古迹都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云岩寺塔,也就是虎丘塔。虎丘塔是建于宋代(961年)的平面八角砖塔,共7层,高47.5米。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年前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已达2.3米(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其塔顶偏离4.4米)。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碗罕见的艺术珍品。
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镌刻着四个大字:“虎丘剑池”。据说这四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另有传说,现在的虎丘二字已非颜氏原书,而是后人补书刻上去的,所以在当地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所谓剑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长剑的水池。吴王阖闾墓可能在这里,相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
山上有一石井,传为唐代陆羽所挖,称为“陆羽井”。陆羽是我国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寓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著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
虎丘云岩寺塔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虎丘塔现高47.5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修城建都,死后墓地即在虎丘。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览胜;西楚霸王项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为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诚为憾事。”
虎丘,风景幽奇,风光如画,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吴地记》曰:“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长文 《虎丘山有三绝》为:“望山之形,不越岗陵,而登之者,风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四边穹窿,北垣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塔,称云岩寺塔。该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据地方志记载,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现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7层,砖身木檐。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原来的高度已无法知道,现存的塔身高47.5米。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
虎丘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今天,这座耸立于虎丘的山巅的千年古塔,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
虎丘剑池
苏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别有洞天”圆洞门旁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三尺来长,笔力遒劲。据《山志》等书记载,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也有人说这句话是指阖闾之墓的秘密。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这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还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但《元和郡县志》却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后来演变而为剑池。总之,剑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1955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后来又戽干池水,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四只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由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个洞穴和向北延伸约一丈多长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单独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不难推断,也是人工开凿而成。尽头处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并立,而无回旋余地。前面有用麻砾石人工琢成的长方石板四块,一块平铺土中作底座,三块横砌叠放着,好似一大碑石。每块石板的面积约二尺半高,三尺多宽。第一块已脱位,斜倚在第二块上。第二块石板门的石质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成岩,表面平整。由于长期受池水侵蚀,显露出横斜稀疏的石筋。根据形制分析,这是一种洞室墓的墓门。剑池是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据记载,“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这样夸大的描写,虽然不一定可信,但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之墓,建筑规模肯定很大,墓室设计也必然会相当精密和隐蔽。从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呈王墓而设计开凿的。墓门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种秘密。但是吴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尚是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