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景景观 » 水文化景观

水文化景观

发布时间: 2021-01-12 23:40:36

㈠ 中国历史上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山水,寺庙等自然人文景观进行广泛收费的是以什么法理依据开始收费的

明代张岱著《陶庵梦忆》卷二中记载:“已巳,致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这是已知最早的有关景点收费的明确的文字记录,并且从孔庙在封建社会的地位来看,此景区收费应是官方行为。而从各种官方典籍和稗官杂记中透露的只言片语来看,景点收费的历史可能会早至唐宋时期(学界尚无确切定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成书的《虞社新志》记载:“途中矫首欲望东岳……欲上,土人曰:‘不可’,山顶有娘娘庙,领官票而后得入,票银二钱,曰:‘口税’。”这个就是明确地提及的官方性质的门票收费了。以上可以看出明代就已有官票。而这些旅游门票最早是纳税的凭据,是政府行为。而且,据我所知,《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也记录了某些知名景点收费的情况。但是徐霞客本人有官方发的路引(他“上头有人”),相当于介绍信,或者相当于现在的旅游一卡通,一些收费景点是可以免票入内的。(当然老徐去的大多都是当时的荒山野岭,有收费的景点很少。)另外一些古代的景点周边已经形成了类似现在一样的产业链:餐饮、住宿、导游、交通工具租售、纪念品土特产售卖等等等等。旅游业的产生可以推至魏晋南北朝(历代诗词文章均有提及),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旅游业,包括门票制度。

㈡ 求一首描述佛山三水人文景观、自然山水、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活动的诗歌,20~30句左右

《佛山颂,颂佛山》
宋世安
人人心欢笑妙韵声声颂华年,眺望花灯朔从前,历遍浮版世忆佛山,沧桑数权百年,世代虔诚奉献,奋力全城共勉,每天唱颂传粤韵歌声响不断。
风吹古灶熊熊烈焰,清晖幽雅,红荷艳,樵山飞翠,皂幕绵。灿烂前程人人乐见,改革开放,笑傲明天新挑战!东风轻吹新景再添新信念,同建佛山心不变!
呈英姿鼓朝气迈向新纪元。名城花开遍,共创小康美丽宏图谱新篇。同心同德同建!今天阔步快马加鞭同步去,普天欢庆快乐年。

㈢ 中国山水景观的人文内涵是什么概要阐述

山水景观是自然天成的,但经过人的观察,根据其形态编造出动人的传说与故事版,升华了山水景观的美感。权所谓江山尚须文人捧,也就是为没有生命的自然山水置入活的灵魂(文化元素),既形象与想象一旦结合成一体,就会拓展审美空间,变视觉美为知觉美,对于人而言知觉美是最高层次的美。譬如位于长江三峡岸边的神女峰,其实原来只是一个人形的小石峰,并不怎麽吸引人,但后来不知是谁编造了一个夫妻情爱至深,夫因外出劳作坠崖而亡,不知此情的妻,每日爬到山顶盼望夫归来,日久天长化作岩峰的故事。传来传去,名声雀起,成为一个名景。如今游三峡的人,到此无不翘首伸颈将其眺望,有的人还啧啧称叹:好美呀,好美呀!山峰是实,故事是虚,在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配套的文化资源,无疑可以使自然资源大大地升值。不过一定要反对东施效颦,牵强附会的胡编乱造,天然去雕饰,不要留雀痕。

㈣ 水帘洞的人文景观

儿时孙悟空的地盘西游记取景地,值得一看----------黄果树瀑布.水帘洞--------。

而根据小说回内容,答大瀑布后面有一个长134米的天然溶洞,这是世界瀑布家族中惟一有天然水帘洞贯穿瀑身的瀑布,6个洞窗均被稀疏不同、厚薄不一的水帘所遮挡,水帘洞的特征是洞口很小,仅容猴子们钻进去,而洞内很大很深,洞内流出的泉水遮蔽住了洞口,并与东海连通。

㈤ 请结合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理想文化景观的理解!求解,谢谢!

风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与财富!通过观察身旁的事物,与取象,而推测出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与影响。传统文化我们不应死记硬背。应该有发现探索的精神,通过自己的感悟而去做!就像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学是死的,关键是用!要如何去用!

㈥ 各地的山水景观属于哪种水文化

作家杨大侠记叙,孔子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山水之和是我国古代无数文人墨客的追索,山是根,水是魂。古人以山水喻阳阴,真的是一种直观的睿智,因为山水和谐构造世间美丽。

㈦ 天下第一水司楼为什么被称为臆造乡村文化景观

独山县水司楼从艺术角度来看无疑是一件伟大的作品,但是在一个人口只有36万的县城,它的出现就显得格格不入。我认为乡村文化的产生是基于生活在乡村的人一手积淀创造的,它可以是朴实的民风、民俗,它也可以是基于地理环境形成的聚落,它更可以就是乡村简简单单乡村的优质的事与物。但它不会是这高攀不起的宏伟建筑。它的设计与投资者在这样一个地方有一个这样的建筑,称它为臆造也不为过。

乡村文化给人的应该有悠闲、舒适,但水司楼却给人一种压迫感,华而不实。它的设计者绝对是个大师,但他却只知道展现自己,而不知道展现独特乡村文化,他把独山县变成他臆想的世界。

㈧ 西咸一体化的生态景观

规划区分布有村庄用地、生态林地、湿地和度假休闲用地,以及石化工业用地、渭河电厂和秦宫遗址用地等,现状建设比较少。
规划区外围西安和咸阳城区段已经基本建设成型。咸阳段主要以居住、办公和商业用地为主,并形成较好的城市滨河景观效果;西安段主要以生态湿地、农场和观光农业为主,其余多为民房和空闲地,外围还分布有汉城遗址、五陵塬保护区、草滩农场等。 功能分区:西部城市滨水景观区、中部秦、汉文化产业园区、东部休闲度假区。
用地布局:规划在西部滨水新区形成金融中心,中部建设秦、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遗址公园和风景林地,东部以居住、休闲度假、娱乐、购物为主。 ①景观结构:规划渭河城市景观带在空间格局上将形成“五心一轴一廊加一环”的总体框架结构。
“五心”是指涝渭湿地景观生态中心,沣渭湿地景观生态中心,灞渭湿地景观生态中心和泾渭湿地景观生态中心,遗址公园绿色景观中心。
“一轴”是以渭河生态景观为核心的,包括城市滨水地区综合服务功能的东西向线性发展轴一水轴;同时也是一条以渭河为依托的,水绿相映的景观绿化主轴带。
“一廊”是指中部以遗址公园为依托的南北向景观廊道(绿廊)。
“一环”是指渭河沿岸宽度不等的生态风景林带,起到“河在绿中”的大绿景观效果。此类绿地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属性,是维系整个规划区生态平衡的重要缓冲区和绿色过渡带。在规划时应坚持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藤、地被相结合,增加林带绿量,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②人文景观规划:形成三条城市主脉——“水脉”、“绿脉”、“文脉”
“水脉”——是依托渭河河道南北两岸的滨水岸线而自然形成的,是体现城市“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绿脉”——是依托渭河两岸的生态防护绿地、湿地景观、公园绿地等形成的,是整个区域的生态基础和环境支柱。
“文脉”——可称作一条凝聚城市历史人文信息的主脉线索,用以串联沿线的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展现。 形成中心河道开放空间、绿带开放空间、功能组群开放空间三个层次。
规划区划分为风貌协调区、风貌控制区、自然风貌区三大区域。
风貌协调区:主要位于渭河防洪治导线南北各500-800米以外。
风貌控制区:主要位于渭河防洪治导线南北各200-500米范围内,区内以人工景观和自然生态绿化相结合的景观环境为主。
自然风貌区:主要位于渭河防洪治导线南北各200米范围内,区内多以自然生态林地、湿地为主,局部地段采用人工造景的方式与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景观营造要突出秦汉文化主体。
《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方案中提到,经过5~10年的开发建设,西咸新区将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渭河将成为大西安的中心水带,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开发示范区。
新区东西横贯50公里
近年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湖北武汉新区、河南郑汴新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等城市扩展板块快速崛起,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咸两市接合部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咸新区,有条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新兴产业聚集的城市板块,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撑点。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SZF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
渭河将成西安的城中河
据了解,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总面积为9036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965万人,到2020年总人口1280万人。其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西咸新区将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区,把西咸两市联接为有机的整体。
从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大视野来看,渭河将是未来西安的城中河和中心绿带。按照方案要求,经过5~10年的开发建设,西咸新区将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形成西安大都市圈之中渭河百里生态景观长廊横贯东西、秦汉历史文化景区一脉相连、现代制造和生物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居环境适宜优美的城市特色功能区,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
沣渭新区
突出城市特色功能
沣渭新区位于渭河以南,老西宝公路以北,东接西安市西三环,西接规划中的西咸绕城新线位,规划总面积195平方公里。
该区域是西咸两市中心城区距离最近的接合部,也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向西拓展的重点区块,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重点打造城市特色功能区和生物产业聚集区两大功能区,建设西咸都市圈人居环境最为适宜优美的新型都市商务中心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及环保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
●城市特色功能区
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集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智能电器、微电子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物流配送、住宅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沣河“大水大绿”生态景观,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
●生物和环保产业聚集区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环保节能和精细化工产业,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和环保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
泾渭新区
着力打造精品景区
泾渭新区位于渭河以北,西咸北环线以南,西到老咸宋公路,东至西咸分界线,规划总面积305平方公里。
该区中间地带为五陵塬保护区,四周有较大的开发建设空间。将重点按照空港产业园、历史文化聚集区、现代产业聚集区三大功能区进行打造,建成西部最大的临空产业园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
●咸阳空港产业园
该区是西北最大的航空货运集散地,是我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物流园区之一。以临空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大型飞机改装及维修、航空服务和运输等产业,到2020年生产总值将达到100亿元,人口达到20万人,建成西部最大的临空产业园区和国际知名的航空产业城。
●五陵塬历史文化聚集区
坚持保护优先,着力打造精品景点景区,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田园观光等产业,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生态宜居新区。力争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
——现代产业集聚区。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发展机械加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加工等生态产业,适度发展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等新兴产业。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
渭河景观带
构建百里生态长廊
以渭河为轴线,西起涝渭交汇口,东至泾渭交汇口,南北两岸延伸800~1000米,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该区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将以河堤建设、河道治理、生态绿化、景观打造为重点,积极开发渭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横贯东西的百里滨河生态长廊。
涉及两市人口51万
本报讯《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明确了西咸新区规划控制范围560平方公里,在2016~2020年的全面提升阶段,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
西咸新区的规划范围为,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北至西咸北环线,南至310国道西宝线,东西约50公里,涉及西咸两市6个县(区)、22个乡镇(街道办),总人口51万人。规划控制范围560平方公里。
按照方案中提到的西咸新区发展目标,2010~2015年为启动实施阶段,重点推进核心功能区建设,构建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增强对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两区一带”基本建成,实现生产总值比2009年翻两番,达到600亿元左右。
2016~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开发建设重心由核心功能区逐步向其他区域延伸,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产业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宜人的西咸都市圈最佳人居区和重要经济增长极,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区,实现生产总值比2015年再翻一番,达到1500亿元左右。
接受省市双重领导
本报讯记者昨日获悉,我省将在省级层面成立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整体规划、统筹对外招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在成立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的同时,设立沣渭新区和泾渭新区两个管委会。沣渭新区管委会受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西安市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以西安市政府为主,西安市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泾渭新区管委会受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咸阳市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以咸阳市政府为主,咸阳市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两个新区均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
目前,沣渭新区管委会已先行设立了规划建设、综合行政等4个工作小组开展各项筹建工作。
支持组建投资开发公司
●财政金融
设立西咸新区建设专项资金,并争取各金融机构的配套,专项用于西咸新区重大或标志性基础设施、渭河生态景观打造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省级其他专项资金也给予适当倾斜。支持两个新区管委会分别组建投资开发公司,争取发行10~30亿元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支持。
●土地
西咸新区建设用地指标纳入省级土地调控计划,由SZF统一进行调剂。充分运用城乡统筹建设的先行先试权,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和补偿机制。
●投资
优先布局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大规模进行招商引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宜在关中布局的产业项目,优先在新区内安排。凡能够在新区建设的项目,原则上不在其他区域布点。
●法律保障
方案中提到,我省将做好《西咸新区建设条例》制订的准备工作,并选择适当时机提请省大人常委会审议。
西咸新区今年启动建设
2002年,西咸一体化开始试水。
2006年,两地电话并网。随后,西咸大道等路网建设,成就两地交通动脉畅通。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复颁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使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战略要地的西安,一跃成为与上海、北京并肩,由国家布局打造的国际化大都市。
2009年11月,省发改委主任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咸一体化有关情况的报告。
从2010年开始,西咸新区建设将进入启动实施阶段。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函〔2014〕2号文件,正式批复陕西设立西咸新区。至此,西咸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是中国的第七个国家级新区。

㈨ 中国古代典型水城水域景观及文化内涵初探

陈兴茹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城是我国众多城市类型中的一种,因其拥有较多的水面而著称。水城在我国各种文化载体中,如电影、建筑、诗歌等中较常出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同领域的人员对其关注的角度不同,如建筑师更多的是关注水城因水而形成的独特的建筑风格,诗人更多的是关注水城独特意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意境等,水城研究被水利工作者重视起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水资源紧缺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水城

(一)水城的定义、基本特征、价值

1.水城的定义

城市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网密集,或有大江、大河穿城而过,城市河流发达,水域面积至少占城市面积的10%;城市人民的生活、生产均与水关系密切,水上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城市从建立之初就把水系规划视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4];个性化的水域景观和文化特征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与水接触的历史悠久,水对于城市选址、建立、发展作用巨大;城市河流规划遵从“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人与自然相处和谐。

2.水城的基本特征

(1)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网密集,或有大江、大河、大湖穿城而过或位于其中,市内水域面积占有一定比例。

(2)从建城之初,水系规划就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个性化的水生态和水景观、水文化成为城市的象征。

(3)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与水密切相关。

(4)形成了独特的与水相关的风俗习惯和水文化。

(5)城镇多分布于河流两侧,街市也多临河而起。

(6)拥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

(7)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8)城市规划设计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9)水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军事防御、防火、供水、美化环境、交通运输、水产养殖、调蓄洪水、水上娱乐等)。

3.水城的价值——以江南水城为例

(1)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江南水城因经济和文化走在全国前列而成为富庶、文明的地方,又因少战乱、罕灾荒而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因此,它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及哲学、道德伦理等文化内涵的直接对象,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优秀的规划与建筑艺术、文化价值。江南水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人们在不断地与自然、与社会互相融合、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水城内保存完好的大量建筑是水城人水和谐关系的见证,在中国城镇规划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江南文化是特定历史与特定地域相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城市规划思想,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水城的基本内涵

(1)水系是城市存在、发展的基础。水城是城市中河渠水道高度发展的一种独特格局,水道交通为城内的主要交通形式[5]。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生存的命脉。为追求临水而居的生活优越感,人们以水系的走向来规划居住地、商业区等的分布,从而水系对城市的形状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水系的存在,则城市位置可能变化,城市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迅速。人类喜欢“临水而居”,原因在于丰富的水网为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如饮水、灌溉、交通、洗涤、军事防御等人类生存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2)城市布局讲究因地制宜。我国古代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物,讲究“天、地、人”三者的统一。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要求各种建筑要与天象对应,“天地合一”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及布局上都有所体现。“依山傍水”是建筑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尤其是在古代,山水被人们视作宝地,古人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根据考古发现的结果来看,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的历史情况相对应。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建设思想更为成熟和完善,具体表现在:《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的论断表现了很强的科学性,至今仍为许多学者所瞩目和称道。

(3)水文化内容丰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记载,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自身特色的内涵和底蕴。水城的特点决定了其历史是一部人类不断与水长期接触并相互协调的历史,因此,水城具有丰富的水文化内容,与其他城市相比,其内涵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4)城市发展史是一部人水和谐的历史。临水建城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可能带来较大的洪涝灾害,关键是如何利用水,并协调好人水关系。同时也要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条件下积极改造自然。水城的成功运转是人水关系和谐的体现。

(5)水域景观丰富多彩。水域景观具有多角度、多季节、多层次变化的特点。水城由于人水关系密切,城市景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水城的建筑、布局都以水为出发点,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水城景观千变万化。由于水多,所以桥多,形态各异的桥是水城的又一道美丽风景。水域景观及水与其他存在物的复合景观在水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6)城市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水城因水而与其他城市差异明显,水城之间又因水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各具特色。如苏州由于生活气息浓厚而具有“人间天堂”之美誉;上海则由于濒临黄浦江而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场所,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济南则由于地下水丰富而具有“泉城”之誉等。

(三)研究水城的意义

水城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是我国古人有效利用自然、积极改造自然的结果,人水和谐在水城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水城堪称我国古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博物馆”,是现代水利工作者尤其是城市水利工作者借鉴和学习的样本。当今城市在面临水环境污染、水生态质量下降、景观改变、人水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重新倡导古人朴素的治水思路和思想,使其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改善、水景观重塑、城市河流合理规划和利用、协调人水关系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本文对我国代表性的水城——苏州古代城市河流规划治理的思路、模式进行分析,揭示城市河流规划对城市生存、发展、繁荣的巨大作用,并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经验。

二、古代苏州的城市河流建设

(一)苏州概况

1.苏州现代自然地理条件

苏州地处太湖、长江下游,江苏省东南部,全市水域总面积为3609.4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千米的42.5%,全市辖6区(平江、沧浪、金阊、郊区、新区、园区)、6市(吴县、吴江、张家港、太仓、昆山和常熟),全市共有162个乡镇,22个街道办事处,3323个行政村。该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之南岸,是长江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北枕长江,东邻上海,南连浙江,西滨太湖,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纵贯南北,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穿越东西。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2.城市风貌

苏州城建于前514年,虽历经2500余年沧桑,但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保持宋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等水乡城市的独特风貌。苏州古城区河道总长35千米,有桥梁170多座,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

3.城内水系状况

苏州地处长江、太湖下游,境内湖泊众多,河湖串通。市区位于市域中部,西部濒临太湖,东有金鸡湖、阳澄湖,南有石湖、澹台湖,京杭大运河从西北向东南绕城而过。古城区有环城河环绕,全长15.7千米。流入环城河的河道有胥江、上塘河、山塘河、十字洋河和元和塘;由环城河流出的河道有大龙港、葑门塘、娄江、外塘河和老运河。环城河上承大运河、太湖补给来水,下泄出水入长江,古城内有“三横三纵”形状的内城河与环城河贯通。市区河道不深,正常水位下,航道主干河道为2~3.5米,非航道的河道一般在1~2米之间,河道宽窄悬殊不一,内城河河宽3~10米,环城河最宽断面达135米,最窄处只有9米。

(二)苏州的营建模式——解读《平江图》

春秋后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大城。“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5]城内河渠纵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划周密的典型水城[6]

苏州城市建构以“水”为主题。这可以从1229年平江郡守李寿鹏用石碑雕琢成的《平江图》得到体现(图1)。它生动地记载了城市重建100年后的面貌,反映了平江城市规划的思想,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早的一幅城市规划图。《管子·乘马》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平江正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范例。平江城的方位并非正南北向,而是偏了7°54″,该方位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因为这样,夏季盛行的东南风就可以顺畅地吹入城内,降低气温;而冬季又可以略提高一点气温。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差异是由于在唐宋时期发现了磁偏角后人为造成的。平江城并没有按传统生硬地建成正方形,而是适应自然地形建成长方形,还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作为护城河,并考虑到河水方向和水流缓急而将城市建造得曲折有致,只有东南角建成直角。平江城门是水、陆并存的双重城门,按照惯例,城门应设置在南北、东西主轴线上,而平江城为了适应地形和水利上的要求,城门、大道采取了不对称布局。城北,通往水陆交通系统的捷径要穿过丘陵间的一个隘口,这将决定西北方向城门大道的位置。南门被巧妙地安排在可以控制河道与道路的位置上,坐落在大运河通往城市的最近处。另外3个不对称的城门也是为了配合河道与道路系统。苏州古城的城墙平面上大体规整,但其4个转角却因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城北的护城河水流湍急,因此东北和西北的城墙拐角做成直线形,加大河道曲率,使水流顺畅,不致冲塌城墙角或河岸。为避免太湖洪水的正面冲击,则把西南城墙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状,把盘门由西南的方向转到面向东南,让胥江、运河的来水绕过城墙的弧形转角,主要顺运河流向东南,部分来水经盘门、水门进入城内河道。这样,墙角处水流通畅,城墙下部不致受洪水的强烈冲刷,也减轻了洪水对盘门、水门的压力。东南角因水流平缓,仍做成直角[7]

图1 平江图[6]

苏州整个城市以河道为骨架,道路布局与河道配合,有效地贯融着水陆两套交通系统。河道总长度82千米,是城市街道总长度的78%,河宽一般不少于10米,其深度在3~5米之间[4]。城市南北向河道6条,东西向河道14条,还有许多支流共同构成了河道网。河道系统使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得到保证,并可作为天然的排水、蓄水系统,减少或避免了城市内涝发生。河道布局以城北的居民聚居区为最密集,纵横交错,形如棋盘;其次为城市商业区;城南由于官署大型建筑较多,河道较为稀疏。河道水网规划与城内民居、寺庙、园林、城门、驿馆、仓库等各类型的建筑布局紧密结合,形成优美的水城环境。城内桥梁有名可考的有285座,加上城外桥梁共314座。另外,河道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亦有重要作用。河道的大面积水域具有吸热、吸尘、通风等作用,对改善环境十分有利。河面水汽的大量蒸发,增加了空气湿度,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生态建设。平江在宋代以前就有较大的私家花园,如沧浪亭。到南宋时,园林已有相当规模,以后发展成为独具风格的苏州园林艺术。平江城内河流多,桥梁也多。据记载,平江南宋时有359座桥。可见桥梁之多,蔚为壮观,充分展现了水城的独特魅力。

水是苏州城的骨架,城市建筑物虽然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稍加整修又可使用,不至于随意迁址。苏州始建城者伍子胥创造性地规划建设了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水陆两套“双棋盘”式交通系统。水城的规划布局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而且使供水、排水、防火、军事防御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吴阖闾大城由伍子胥“相土尝水”,选择城址,城址略高于周围地面,减少了洪水威胁。其城市防洪设施相当完备,有城墙、壕池、城河、水门、堤堰等,外可以排洪水,内可以排积水,蓄泄便利,不忧水旱,使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免受洪涝之灾。它的出现,标志着春秋时我国的城市防洪科学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5]。水是苏州城的生命线,这是因为河道水系贯穿全城大街小巷,有利于绿化,有利于蓄排水、有利于消防,还能有效地调节和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从而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城市河流在苏州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稳定城市的位置

由于城市处处为经纬纵横的河网水系所沟通、贯穿和渗透,城市各类建筑的分布与河网水系有机结合,使苏州城的位置和格局历久不变。苏州因此被称为城市当中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城市河流对于抵抗战火、自然灾害等外界作用力的承受能力、稳定城址、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经济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进水、排水和宣泄

根据水系的走势来确定城市的形状,首先要保证水系的通畅。有了系统而完备的水道,城市的降雨、生产和生活排水都可以顺畅地排出城外,在古代无严重污染的条件下,确实比较实用、合理而经济,也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宋代著名学者朱长文在所著《吴郡图经续记》内也有称誉:“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太湖别称),小浜别派,旁夹路衢,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故虽有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非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安能致此哉?”苏州虽然坐落于水网上,却罕有水涝之灾,并收水利之利。

3.运输

古人喜欢临水而居,水边也常常成为城市的发源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苏州作为吴地的重要城市,水道既是城内交通所必须,也是联系城乡、沟通吴地乃至全国的通道。因为在多水的吴地,水道是无往而不至的,其交通方便、经济便捷是显而易见的。明末主持绘制《苏城水道图》的江南抚张国维,在该图“图说”论及苏州城内水道作用时曾经指出:“吴壤以水据胜,水行则气运亨利,更随巷陌,舟楫通驶,凡载运薪粟,无担负之烦,殷殷富庶有以哉。”

4.消防隔离和防卫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道提供充足的消防水源,直到今日水道的消防、隔离作用依然存在。水道又具有防卫功能,古代所建护城河即是一例。当时城内大多数衙署、府学、粮仓、寺院和豪富巨室周围设有环河,这些环河水道同时也是界河,用以分隔,并起防卫的作用。至今有许多重要仓库、工程要道临河而建,也是源于此故。

5.调节气候、空气净化和美化城市环境

水具有较大热容性,水系可以调节局部气温,使城市冬暖夏凉,同时还具有增加空气湿度、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从古至今人类或积极利用自然水面,或人工增加水面面积,促进城市河流的流动性,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苏州水文化特点及其成因

1.水文化内容丰富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又是文人墨客发源和聚居的地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因此,苏州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苏州水多、桥多、人多,三者协同作用促进了苏州水文化的发展。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为其母建造的瑞光塔、以“拙政园”与“沧浪亭”等为代表的著名园林、苏州旧街貌的代表山塘街、《平江图碑》、古代诗人对于苏州景色的描写“家家门外泊舟航”、“水颈波动碎楼台”、“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8]诗词名句等都是苏州水文化的代表。

2.苏州水文化特点的形成

(1)在苏州水文化昌盛的背后,苏州优越的地理条件起着重要作用。苏州由于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因而农业、运输业、渔业等发展迅速,很快发展成为经济富庶、文化先进之地。我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江南现象”的起源中心之一就是苏州。文化的先进离不开经济的发达,经济的发达离不开有利的地理位置。归根结底,城市地理位置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州作为我国最典型乡城之一,其城市选址、布局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并对后来城市规划师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参考作用。苏州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对于城址稳定、城市兴旺、百姓安居乐业、文化兴盛都起着重要作用。苏州的城市特征与其自然生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水城特质。古云“钟灵毓秀”,从物质的角度看,地理环境,尤其是水网环境更能左右一个地区或城市文化的发展。苏州河湖众多,草木繁茂,得水独多。这种自然态势本身潜伏着一部文化奇观,为城市水文化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2)苏州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促进的结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水运是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苏州经济比较发达。随着经济的繁荣,苏州的赋税是当时政府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逐渐被朝廷所重视,其政治地位逐渐上升。政治地位的上升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化也随着文人墨客的聚居、经济的繁荣、政治地位的提升而日臻浓厚。

(五)古代苏州治水的经验

(1)城市选址注重防洪。中国古代城市选址方面存在多种学说,而《管子》的关于城市防洪选址的学说可以作为众多学说中的代表。《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它指出了城市选址的原则,即城市选址不是山边就是水边,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安全需要(抵御外敌入侵),又有水运之便;城市位置不要过高,便于取水;同时城市选址也不宜过低,以免受水灾之害。苏州,地处水乡泽国的太湖平原的中部,其北部和东部的平原地区标高多在4米以下(吴淞标高),城区一般为4.2~4.5米,比周围地势略高。绕城而过的大运河历史最高水位为4.37米,城内罕有洪涝之灾[2]

(2)因地制宜的城市河流规划理念。古人讲究“因天材,就地利”。苏州的城市选址是选择在水网上,水多为其发展奠定了充足的水源条件,同时也增加了其洪涝灾害的危险系数。苏州城市建设者根据苏州的城市现状,积极建设护城河,沟通内外水系以利于城市排涝,根据水系走向安排城墙方向,根据水流条件规划城市形状,根据市内水系形态制定城市居民的民居、道路、生产方式等,都是古人变害为利、积极改变人类行为适应周围自然条件的体现。

(3)重视治水。唐宋以来,苏州水利有成,至明代已经很发达。这是和苏州地方官范仲淹、海瑞、张国维等分不开的。宋代时,苏州的主要问题是境内塘浦湮塞、太湖满溢、积水不能畅流入海,而且,潮水倒灌,夹带泥沙为害。范仲淹组织人力疏浚常熟、昆山一带的塘浦,于是积水可以北注长江,东入吴淞江和大海,水患得到了治理。明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于江南巡抚任上又治理过苏州水道。对苏州城内水道、桥梁绘制标注最为详尽的《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是明末江南巡抚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中的一张图。据张英霖统计,图中以三横四直河为骨干、经纬交织的长短水道百余条,桥梁340座;标注名称的有桥梁338座、衙署20处、粮仓10个、城门6座,以及山、洲、江、河、湖、潭、池等共389处。张国维“遍历湖海,讨寻水道源委”,“绘以图画”,与纸上空谈不同。他重视城市水道建设和管理,“吴壤以水据胜,水行则气运亨利,更随巷陌,舟楫通驶,凡载运薪粟无担负之烦,殷殷富庶有以哉。”当时,吴县知县牛若麟所撰《阊门重建虹桥记》中记载,张国维抚吴期间,曾“疏导四纵三横之内渠,凡通输贯而利民者,不遗余力。”至今,张国维的石像和古代在苏州做过巡抚的几位好官的石碑一起刻在城隍庙的墙上。实际上,张国维没有其他人的政治影响或文学水平,后来兵败被杀。但是这些人并列,还和城隍——保护苏州古城的神一起供在庙里,说明当时很重视水系治理工作。

(4)重视河道管理。在明清两代共疏浚市内河道11次。苏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年)近700年无水潦之灾,与河道管理得力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宋代朱长文就已指出了城内河道的排水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小浜别派,旁夹路衢,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

三、小结

古代水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为基本原则,它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具体实践中成功应用的典范,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只有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水系,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而促进人水关系的亲近与和谐。古代水城建设为现代城建部门和水利部门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等工作理念背景下,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提供了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树坤.中国水城的水问题.中国水城市长论坛.绍兴,2004

[2]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87

[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49~52

[4]俞绳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杰作:宋平江(苏州)图.建筑学报,1980(1):15~20

[5]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7]陈泳.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0

[8]吴奈夫.明代苏州的城市建设及管理.扬州大学学报,2003,7(4):74~80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