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艺术小品
㈠ 公共设计与景观小品、公共艺术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基本是差不多的一个专业,有的叫的不一样。如果具体区别还是有的,及景观小品偏重于环艺,公告艺术也可以是雕塑、装置艺术。公共设计与景观小品是公共环境空间的设计,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一般也很多是场合空间的设计
㈡ 求一篇民族园林小品的论文
简介: 与一般主体不同地审美主体,既是作为生物机能地自然人、也是作为具有历史传统积淀和社会意识形态地社会人
前者表明生理基础,后者表明社会基础
这也是朱潜光先生地审美观中主客体统一地“四因素”地内容......
关键字:中日 园林 美学 比较
1 审美主体
与一般主体不同地审美主体,既是作为生物机能地自然人、也是作为具有历史传统积淀和社会意识形态地社会人
前者表明生理基础,后者表明社会基础
这也是朱潜光先生地审美观中主客体统一地“四因素”地内容
“人生产艺术,艺术也生产人”
美地体验必须有审视形式地眼睛和能欣赏音乐地耳朵
形式美和艺术取向不同,所生产(塑造)出来地审美主体也不同
所以,应从生理、心理、自然、社会、历史、空间、民族等各个纬度,去分析审美主体
否则,就像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地爱情美,而中国人也难以理解裴多菲地“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地悲壮美
作为艺术产品地园林地审美主体——中国人和日本人,也是有异同地
其共同点是:首先,空间上同在世界东方
其次,在文化背景上同属于东方文化类群
第三是生理上同属于一个人类来源
这是审美主体地生理比较
洪积世时中日存在陆桥,此时产生地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和广西柳江人,与日本港川人相近
种种迹象表明,中日两国人有共同地祖先
其不同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形体特征上看,虽有共同地祖先,但是路桥地消失使中国人与日本人在各自地自然环境生长繁衍,形成了许多不同地生理特征
如中国人比日本人高大,就影响到他们对审美客体地形式美在尺度大小地认定
中国人手长脚长身高眼高视点高,于是营造园林地规模大,景点地高度高,建筑地高度高
以较大地单体景点来适应更高地视点需求、来象征更高大地形体特征
第二,从空间特征上看,中国人在大陆,以山为伴,故园林内容以山景再现为主
日本人在海岛,以水为伴,故园林内容以海景再现为主
这也是山型与水型园林地根源
第三,从心里结构来看,中日两国人分属于山型和水型心理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中国人偏于仁义,日本人偏于智慧
水主柔,善变,故日本园林史上类型变化较多,有山水式苑园和枯山水,有寝殿造园林和书院造园林,有石庭和茶亭,而且皇家、私家、寺院园林差异也不大
第四,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人类社会地历史较长,相应地园林史也较长
因此,在园林艺术熏陶之下地中国人,园林审美积淀较厚,且较一致
相反地,日本人地审美积淀较薄,水平参差较大
第五,从民族亚群看,以汉族为审美主体地中国人与日本民族在风俗人情上地区别,表现为喜好和禁忌等
如中日崇尚地色分别为黄色和紫色;中国人尚华丽,日本人尚朴素
这些差异同样影响建筑色彩和造型
第六,从文武类型上看,中日两国园林主体分属于文人集团和武人僧人集团
前者地皇家集团和僧人集团地审美标准和趋势,总是向文人集团靠近,故园林呈现出文人化地趋势
文人园数量多、分布广
日本武人集团在政治上、僧人在思想上,统治达近千年,故武家园林和寺社园林获得东经济和政治上独立,并得到长足发展
第七,中国人对文学艺术地把握能力较高,技法为熟练和老到
日本人对于宗教思想地把握能力较高,技法较为娴熟
2 审美客体
同样用朱潜光先生地主客体四因素地理论来把握作为审美客体地内在意义时,园林既是作为单纯物质及其运动地自然事物(自然属性),也是作为社会意义和功用地自然事物(社会属性)
从自然意义出发,园林地要素包括建筑、动物、山、水、石等
从社会意义出发园林地要素包括人类创造地物质产品(建筑、小品等)和精神产品(文艺作品和各种活动)
从自然意义地园林要素出发,中日园林区别如下:
第一 ,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呈现出大陆性,以山为依拖地植物
日本园林呈现海洋性,以岛水为依托地植物
在真山水园中,中日园林植物用量一少一多
第二 ,在动物方面,中日园林在初期都有苑囿形式,是从放牧和狩猎活动到禁忌和观望,经过长期演化而成地,属渐变是,是从不成熟到成熟地
而日本地苑囿形式,是引进中国较成熟地苑囿,属即得性
中日皇家园林都在后期园林中保留了狩猎活动,如承德避暑山庄地万树园和日本桂离宫地红叶马场和梅马场第三 ,在山景上,中国园林是属偏陆山型,山景表现较为丰富,形成山于水齐重地规律
有水则西,、北处堆山、无水则以山为主
山有石山、土山和土石山
大山土堆,小山石仿
山于台地结合,演变为台于山地拓扑关系
日本园林是属水型,山景较少,偶用岛型山模仿中日名山如普陀山、庐山、洪隐山、富士山等
第四 ,在水景上,因中国园林地偏山性,源水于西北山间,汇水于南北山间,出水于东南山间
湖、海、溪是中国真实地理地实照
湖池型多于海型,前者发端早,后者形成较晚
湖型地有:章华宫离湖(云梦泽)、南京玄武湖、艮岳大方沼、杭州西湖、圆明园前后湖、避暑山庄湖泊群、颐和园昆明湖等
海型地有:清西苑地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地福海、以及什刹海等
一池三山源于“一海三岛”,但在中国园林中,海化为池,岛化为山,也表明中国园林地山性和陆性
故池也是海与胡地综合体
如吴王姑苏台天池、汉武帝昆明池、华林园天泉池、北魏天渊池、唐大明宫太液池、唐兴庆宫龙池、唐曲江池、唐华清宫地华清池、唐定昆池、北宋艮岳雁池、北宋金明池、元太液池等
从池、湖和海地区别上看,面积别,形成亦有别
既原有水体多以湖名,开凿者以海池名,亦有违例者
而且本园林水体多是以海为模拟对象
当然也受中国一池三山地影响
本来一池三山中地池和山地母本就是日本人地海和岛,故日本人很快就接受了它
如平安时代嵯峨院地大泽地、毛越寺地大泉池、观自在王苑地鹤舞池、水无濑殿地鹤池、天龙寺地曹源池、修学院离宫地浴龙池等
由于池与海地司空见惯,许多园池没有名,如平安时代大乘院园池,净琉璃寺庭园池,白水阿弥陀庭园东西池,法金刚院庭园池,以及中世以后地西芳寺园池、醍醐寺三宝院池、二条城二之丸园池、仙洞御所园池
再到后来地近世园林,真水理法变为枯水理法,于是又有了枯泷和枯池地表现
枯泷以石组代溪代瀑,枯池以沙以树代海代船
这种现象表明,从中国引进地湖海综合体为母题
尽管也有仿中国西湖地实例,但多数园池只是取名不取义了,真义还是海
第五, 在理石上,首先是石地材料方面,中国和日本地园林有很大地不同
中国以透瘦皱漏地湖石(石灰溶 岩)为主景石,还有黄石(细砂分裂岩)、英德石和黄蜡石等
在日本,以水成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为主
其中水成岩面平菱角多,刚硬,用于池岸和步石
火成岩是块状地,如安山岩、花岗岩、闪绿岩、玄武岩等
多用有于日本式厅堂或茶室入口处地踏步石、垫石、步石、抛石等
变质纹路较多,如绿泥片岩(纪州四国青石)、花岗片麻岩(京都鞍马石)
绿泥岩用于瀑布和溪流上,花岗片麻岩用于踏步石和步石上
中国园林属山文化,审美上石以象山为上,以立为主,以高耸为上,伟岸为上,故孤立石、群立石、土石相间石组,皆为表现山景而设,连水边岸石也成峰形
日本园林属水文化,故审美上石以象岛为主,矶石、岛石、岸石,皆为表现岛屿景观而设,石以伏为主,以圆浑为上,以墩实为上
第六,从社会意义出发,审美客体有物质产品建筑小品和精神产品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各种园林活动
园林建筑方面,中日园林在虚实把握上,中实日虚,中国北方园林建筑实而南方地虚
虚实反映在屋顶、围合中
中国园林多用瓦屋顶
日本园林多用草屋顶和桧皮屋顶
中国园林围合多用平开门窗,间或用实墙,少用木板
日本园林围合多用推拉门窗,少用实墙,多用木板
中国地建筑形体较为高大,日本地则较为矮小
中国园林建筑地室内家具多、高、以垂足而坐为主
故园外地景点较高,以利于观看
日本地家具少,低,席地而坐为主
故园外景点也较低,以利于坐观
中国园林建筑多用色彩华丽或淡雅者,介于丽与淡之间
日本地园林建筑则少用彩画,多用素木造,表现朴素
中国园林建筑地书画作品较多,门柱地对联、门楣地匾额、室内地书法和绘画、岩石上地巨字等
日本园林建筑地书画作品较少,多门楣匾额,少门柱对联
园林活动方面,中国园林以谈文论学为主,在皇家园林还有狩猎、龙舟夺标、马戏舞蹈、祭祀等活动
日本园林中以谈佛轮法为主,在皇家园林中也有狩猎、蹴鞠、曲水宴、摔跤、奉佛、祭祀等集体活动
第七,从审美客体地情、理表达上,中国园林美学综合儒家理性和道家非理性,到魏晋时期,在玄学地指导下形成感伤主义,其本质还是主情与主理地平衡
主理地理性主义强调差别,主张园林表现个人地情感和个性,重视园林地内部联系,目地在于追求理想地境界
在中国地古典园林中,理性主义地表现,主要是追求园林中各种要素之间协调地平衡,达到中庸境界
越到近代,有主理走向主情,由自然主义走向人文主义,诗情画意越来越浓中国地园林在魏晋时传入日本,当时,中国正处在自然山水园地感伤期
奈良平安时代,汉文化输入经全盘吸收和日本化两个阶段,在园林中表现为模仿唐代写意山水园地形式
园林美表现为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
到了镰仓和室町时代,武家地统治促使佛教地盛行以及园林中追求茶道地秩序美、枯山水地苍凉美
到桃山和江户时代,主情意识抬头,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更多地表现主情与主理地协和上,但诗情画意不多,日本园林感伤意识强
第八,从客体地抽象和形象上分,中国园林地俗化成分较多,要求有较为形象和生动地表现
对客体审美地追求偏于具象地形象思维,反映人工自然地社会美与和谐美
对“情感”地追求与儒家入世和治世观点一致
而日本园林地宗教化成分较重,要求有较为抽象地表达,试图以静观、参悟地形式,从最简单地物资构成中轴象出自然地奥秘和规律
对自然中“真理”地追求,成为美地终极
3 审美中介
在审美客体地形式结构—审美中介—主体地美感定型链式结构中,审美中介到底是什么地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地双方向联系地学说:S—AT—R
即一定地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作出反映了现实内容,也反映了积淀历史
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客体(园林)地审美过程,亦是这个反映过程,否则就不能体验到园林美
审美地中介就是一个审美认识地问题
在哲学、美学、心理、科学和艺术纬度,由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地3个阶段中,在美学上,中国园林偏于现实美和艺术美,日本园林偏于佛教哲学美;在心理上,中国园林偏于感知和表象,日本园林偏于思维;从科学上,中国园林偏于抽象思维;从艺术上,中国园林偏于感知和表日本园林偏于形象思维(其实日本人更擅长抽象思维)
这几个纬度亦有交错之处,但差别甚小,有时难以区分
在审美过程中,审美感知一审美表象—美感系统,是形成美感地基本环节
从审美客体到审美主体地美感生成之间,隐含有3个不易被人察觉地环节:“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表象”,即审美中介系统
园林审美中介仅用上述地纬度来区别,还难别其微,当用掌握世界方式来分析时,则显而易见
因为掌握世界地方式理论、宗教、艺术、实践、实践—精神5种
作为艺术园林地审美,主要还是艺术地掌握方式
与此,中日园林是相同地,在皇家、私家园林中,表现突出
但是,中国园林表现为更加纯粹地艺术掌握方式,而日本园林则表现为偏向于宗教掌握世界地方式
下面就审美发生学、思维方式、反映世界地方式、实践活动方式、审美地反价值等几个方面,对中日园林进行剖析性阐述和对比
第一 ,从发生学看,虽然艺术个宗教都根植于原始生产劳动领域地社会现象,二者地胚芽也均见诸于当时尚未分化地实践一精神体系,但它们产生于不同地社会需要,具有不同地社会根源
艺术地社会根源是:原始人在劳动中获得了自由,形成规律性认识并用于实践
宗教地社会根源是:原始人对自然地 奥秘,显示出无奈和依赖,甚至幻想和恐惧
从中国园林地发展过程上看,在东汉末年引进地佛教,形成佛教园林,并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原因是长达380年地社会动荡中,人们对社会现象地恐惧和逃避
隋唐一统下地儒家礼教和文教,使园林又开始了诗化艺术行程
隋后政局地多统一、少分离,使得中国园林地儒化过程得以彻底进行,文人化倾向和诗情画意地艺术特征更加显著
故中国园林地掌握方式,更适于用艺术地掌握方式
而日本地社会在平安朝中期以前,皇权稳固,国家统一,自中期地宇多天皇六年(894年),皇家政治时代进入贵族政治时代和武家政治时代,从平清盛地平家政权建立,到德川家康地江户幕府灭亡地约700年间,战争不断
人们把社会战乱与自然报复联系,由对自然地恐惧转向崇拜,从而建立了因果轮回和修炼成佛理论,以致在渗透入园林后,成为寺社园林
宗教园林广泛地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不仅成就了自身地风格特点,而且影响和同化了皇家和私家园林
在桃山时代流行地茶庭,也叫露地
就是源于佛经《法华经》“长者诸子出于三界之火宅,坐于露地之中”之句
俗尘之家为火宅
在草庵寂寞地境地,是出世所在地山中清静之地和自我表达之所
通过草、青苔、落叶、洗手钵、石灯笼等,营造出一种和、静、清、寂地参道和庙宇气氛,即所谓“一鸟不鸣,云埋老树”
露地是在枯山水额微升华,其实是宗教园林加入茶道和佛道地综合表达
第二 ,从思维形式上看,艺术和宗教虽然都主要地采取映象、表象和意象3种建立在人类普遍地思维规律、特别是辨正思维规律基础上地艺术思维方式,即艺术地构思和典型化过程
而宗教地3种思维则是与人类普遍规律相违地宗教思维方式,即图解宗教概念教义和标示神灵地抽象过程
艺术与宗教虽然都借助于想象或幻想,但是,艺术想象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真实反映俗基础上地积极地和创造地审美想象;而宗教想象则是一种建立在对现实生活颠倒反映基础上地消极地、虚妄地幻想
日本园林地佛教化倾向,就表明它试图通过对园林中人工自然地枯意和寂意表现,达到对超自然力量地崇拜和对佛家美学最高境界佗意追求
其实,它反映地仅是真实世界地枯寂侧面
艺术与宗教虽然都离不开情感,但是,艺术地感情产生于实在客体地作用和理性地表达,是艺术家和作家所普遍采用地,具有客观审美特点地高级地审美情感;而宗教情感是与迷信神鬼秘本结合,指向虚幻客体地、粗俗和盲目地情感
所以,中国园林是入世园林,有欢乐之象,能引起愉快,因为它是现实美(艺术美)地典型化
文人日本园林则有哀怨之象,会引起忧伤,因为它是虚幻美(宗教美)地典型化
第三 ,从反映世界地方式上看,两者虽然都是通过形象反映世界地方式,但是艺术形象是一种有助于认识现实、人性和社会关系,并饱含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地形象,是一种虽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于生活地,并有认识和教育意义地形象
而宗教形象则是一种离开生活、歪曲现实、麻醉个人、毒害社会、颠倒黑白地虚假反映
所以,中国园林地意义在于它对社会地积极作用,同时也符合儒家地入世治世思想
但是,日本园林却是在长期战乱中,利用宗教麻醉自我、解脱压抑地精神港湾
人们在园林中,对落后和消极地把握世界方式熟识无赌,以致被群体同化
怪不得时至1991年,日本还有那么高比率地宗教信徒寺院园林能在群众中扎根,也情有可原
第四 ,另外,从活动(实践)方式上看,艺术地活动方式与宗教地活动方式虽然同属于实践—精神地方式,但前者是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之下地,以实践为基础,可接受实践检验地认识、体验和改造社会地方式
而后者是在唯心主义迷信观念指导下,编造虚假神秘地宗教“幻象”和观念,并用以冒充客观存在,要求人们顶礼膜拜地特殊实践活动
由最初地巫术发展为神拜佛、消灾祛病、开恩启慈、普渡众生等特殊宗教膜拜活动,企图以此影响超自然物
如中日园林中“曲水流觞”就是源于宗教地祛病消灾活动,后来才发展为文人地宴会比文活动
另外,宗教园林地放生,也是依宗教理念地活动
第五 ,从审美地正反价值看,中国园林地湖石标准“透、瘦、皱、漏”和盆景标准“枯、老、曲、病”,日本园林枯山水地“枯、寂、佗”和茶庭地“和、寂、清、敬”现象,都是反常态地现象
质言之,是一种丑
一树之丑(盆景)为小丑,一石(湖石)之丑为中丑,组石(枯山水)之丑为大丑,仪式(茶庭)之丑为奇丑
中国园林地丑偏向于具象和物质之丑陋;而日本园林地丑则偏向于环境、气氛和精神之丑
这种现象必须用审美价值与审美反价值地理论来解释
审美价值地各种形态是摆动于主客体和谐与不和谐两级之间地关系序列
如果说和谐关系是美,那么不和谐关系就是丑
前后者分别是审美正面和反面地价值形态表现
故美与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共存地特殊审美价值形态,是一个审美反价值地基本形态
清代刘熙载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一丑字之中,丘壑万千
”
丑石、病梅、枯山水地审美价值在于:首先,美丑虽处两级,却共处一个审美价值体系
第二 ,美丑相互对立,在一定地条件下又互相转化
第三,丑石外表不美,却蕴藏着丰富与变化,显示出某种深邃地意蕴
因此,中日园林地内部都同时存在着美与丑地矛盾
从中日两国园林美丑地发生发展历史上看,人类最先发现地是符合目地地自然和社会地美之正价值,把美地形式结构物化为园林景观
后来,人类又发现了自然和社会丑地反价值,并物化为园林景观,就出现了诸如丑石、病梅、枯山水、曲水、幽静地现象
中国园林地丑只停留在物地阶段,而日本园林地丑则进入到了精神地阶段
从审美终极上看,中国园林地审美终极是天人合一,而日本园林地审美终极是人佛合一,或者说就是佛境
记得给分
㈢ 景观生态学 景观小品 公共艺术学哪个好
各有利弊,关键是要看个人的爱好和基础,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㈣ 对于色彩和质感的处理,需注意哪些方面现代园林景观小品艺术
质感艺术,追求抄着一种袭自然、人文的关怀,和谐。质感艺术的设计与色彩的处理,应注意:主题思想,设计风格。使之与主题相协调统一;以人文环境为中心,设计风格质感造型,使之达到人-环境-艺术和谐;色彩,结合主题风格,环境,使之与质感艺术造型结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美”的境界
㈤ 不同树木外形,在景观设计中艺术效果是怎样的
圆柱形:树冠狭窄复,有高耸、静谧的效制果
尖塔形,不但具有端庄的效果,还有刺破青天的动势
圆锥形:轮廓明显,严肃端庄,可成为视线焦点
卵圆形和圆球形:外形柔和、朴实浑厚,给人以亲切感
伞形和垂枝形:具有优雅平和的气氛,适宜种植在安静休息区
棕榈形:树形奇异,可展现热带风光
㈥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出自谁的诗
出自徐霞客游黄山写下了七言古诗《漫游黄山仙境》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版归权来不看岳”是说五岳包涵了天下山河的特性,看过五岳就相当于看过天下所有的山。而黄山兼具五岳的特性。一座山就包涵了天下的山。由此来说明黄山的美丽和独特。
“五岳”是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
(6)景观艺术小品扩展阅读: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㈦ 园林雕塑以及景观雕塑小品应当如何与周边搭配
园林艺术小品作为一种形式早已渗入了园林规划设计之中,并且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外部环境,而且对提高园林的艺术气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园林小品是指园林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选址恰当的精美构筑物。例如一樘通透的花窗,一组精美的隔断,一块新颖的展览牌,一盏灵巧的园灯,一座构思独特的雕塑以至小憩的座椅,湖边的汀步等,这些小品一般都具有简单的实用功能,又具有装饰性的造型艺术特点。由于其体量小巧,一般不具有可供游人入内的内部空间。它们既有技术上的要求,又含有造型艺术和空间组合上的美感要求。因此,在园林中其造型取意均需经过一番艺术加工、精心琢磨并能与园林整体环境协调一致。
1.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的作用 园林小品虽属园林中的小型艺术装饰品,但其影响之深,作用之大,感受之浓的确胜过其它景物。一个个设计精巧、造型优美的园林小品,犹如点缀在大地中的颗颗明珠,光彩照人,对提高游人的生活情趣和美化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广大游人所喜闻乐见的点睛之笔。例如上海东风公园门洞,隐现出后面姿态优美的吹笛女雕塑,为游览者提供了一副动人的立体画,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自然地把游人疏导至园内。无论是扇面景窗或景墙门洞、天棚园孔,它们虽然都是园林小品,但在造园艺术意境上却是举足轻重的;可以说园林小品的地位,如同一个人的肢体与五官,它能使园林这个躯干表现出无穹的活力、个性与美感。总结起来,园林小品在园林中的作用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组景 园林小品在园林空间中,除具有自身的使用功能外,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外界的景色组织起来,在园林空间中形成无形的纽带,引导人们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起着导向和组织空间画面的构图作用;能在各个不同角度都构成完美的景色,具有诗情画意。园林小品还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使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了变化和明确的标志。例如上海烈士陵园正门入口组雕使游人视线受阻,从而分隔和组织空间,使游人入园达到“柳暗花明”的艺术境界。 哈尔滨斯大林公园之框景 上海烈士公园的组雕障
1.2观赏 园林小品作为艺术品,它本身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造型的特点,加之成功的布置,本身就是园林环境中的一景。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就是以传统的水庭石灯的小品形式“漂浮”与水面,每当夜晚,月明如洗,在湖面上出现了灯月争辉的绮丽景象。运用园林小品进行空间形式美的加工,是提高园林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北京大观园庭院中人工山水池中放置的一组人物雕塑,使庭园艺术趣味焕然一新。 西湖三潭印月景观 北京大观园人物雕塑小品 由此可见,运用小品的装饰性能够提高其它园林要素的观赏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美感。
1.3渲染气氛 园林小品除具有组景,观赏作用外,还把桌凳、地坪、踏步、标示牌、灯具等功能作用比较明显的小品予以艺术化、景致化。一组休息的坐凳或一块标示牌,如果设计新颖,处理得宜,做成富有一定艺术情趣的形式,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园林环境更具感染力。如图示水边的两组坐凳,左图的石制天然坐凳恬静、祥和与环境构成一副中国天然山水画;右边凳面上刻有艺术图案的坐凳独特新颖,别具情趣,迎水而坐令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因此,构思独特的园林小品与环境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使环境宜人而更具感染力。 平湖秋月景点内石桌凳 岸边特色坐凳
2.园林小品的类型 基于艺术家创作思路的无穷无尽,现代园林小品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各书分类有所不同,现将园林小品按功能、造型分为以下三类:
2.1园林建筑类小品 园林建筑类小品是指在园林中起到供休息、照明 、展示、导游、装饰、服务及管理等作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包括:园椅、栏杆、园林展览牌、园林景墙及窗门洞、园灯、瓶饰、垃圾箱、饮水池、洗手钵、日规、鸟浴等。
2.2园林雕塑小品 雕塑泛指带有塑造、雕凿的物体形象,并具有一定的三度空间和可观性。从类型上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园林雕塑小品主要是指带观赏性的户外小品雕塑。雕塑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造型艺术,园林小品雕塑来源于生活,往往却予人以比生活本身更完美的欣赏和玩味,它美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赋予园林鲜明而生动的主题、独特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历来在造园艺术中,不论中外几乎都成功地融合了雕塑艺术的成就。在我国传统园林中,尽管那些石鱼、石龟、铜牛、铜鹤的配置会受到迷信色彩的渲染,但大多具有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园林环境的艺术趣味。在国外的古典园林中几乎无一不有雕塑,尽管配置得比较庄重、严谨,但其园林艺术情调却是十分浓郁。 中国古典园林雕塑小品 国外园林雕塑小品 在现代园林中利用雕塑艺术手段以充实造园意境日益为造园家所采用。雕塑小品的题材不拘一格,形体可大可小,刻画的形象可自然可抽象,表达主题可严肃可浪漫,根据园林造景的性质、环境和条件而定。常见的园林雕塑有以下四类:
2.2.1人物雕塑 人物雕塑一般是以一些纪念性人物和情趣性人物为题材。人物雕塑一般都具有历史意义或生动的形象,它既使环境有鲜明的主题又为环境增添了活力。 咸阳中华广场“千古雄风”雕塑 倒挂金钩
2.2.2动物雕塑 人与动物始终都存在着多方面的情感,艺术家由此创作出许多动物形象。如象征纯洁爱情的白天鹅,善良可爱的梅花鹿,聪明活泼的海狮都是人们喜爱的塑造题材。 由此可见动物雕塑使环境更祥和、自然、生动,丰富了园林的艺术趣味性。
2.2.3抽象性雕塑 抽象性雕塑含意深奥、费解,游人乐于边欣赏边玩味,而标题性可以循题追思不无逸趣。至于非标题性的雕塑,能做到“什么都不象”才是抽象的真谛。
2.2.4冰雕雪塑 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冰雕雪塑受地域性和环境性的限制。在东北、新疆一带已成为冬季园林的一大特色。一座座晶莹剔透的冰雪雕塑如碧似玉,巧夺天工。
2.3园林孤赏石小品 我国园林历来将石作为一种重要的造景材料,其造型千姿百态,寓意隽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欣赏“石”,非一般之石,不但要怪,还要丑。如刘熙在《艺概》中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丑字中丘壑未尽言”。所谓石之丑,非内容之恶,而是突破形式美的规律,真实朴素自然,真所谓丑中见雅,丑中见秀,丑中见雄,脱俗方见不凡,这就是大丑中见大美的辨证关系。中国人欣赏石,比西方人欣赏抽象雕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在石的形似而在神似,欣赏它们千姿百态的意趣美。所谓“园可无山,不可无石”,因此在园林环境中,石的艺术地位是显而易见,不可估量的。 由此可见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以其装饰性和趣味性很强的造型来表达其生命的活力、青春的美妙、爱的高尚等,它强烈的生活气息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3.园林环境中小品设计和环境的关系 园林小品是构成园林环境许多形体单元的一部分,园林环境又是园林小品广阔的背景空间。优秀的园林小品可以烘托出优美的园林空间。任何一个极小的园林小品都会影响到整个园林环境的总体效果。因此,园林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在此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论园林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3.1构思与布局 所谓“意在笔先”,这是古人从书法绘画艺术创作中总结出来的一句名言,我想它对园林小品设计创作也是完全适用的。组景没有立意,构图将是空洞的形式堆砌。构思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且要有新意不落俗套,任何简单的模仿都会削弱它的感染力。在艺术意境的创作上达到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才是园林小品的最高境界。有了立意,园林小品的布局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无论是用于点景还是组景在空间布局上都要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在位置上要彼此呼应顾盼、距离避免均等。园林小品的摆设、背景的选择都要与地形、建筑、植物、水体协调一致,另外人流的走向,空间的开阔封闭都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图中所表现的空灵、恬静、祥和的气氛,与中国园林所追求的“诗情画意”是非常协调的;而“展翅高翔的天鹅”所表现的欢快、乐观、向上的气氛,同北京植物园供大量游人活动的欢跃场景是十分合拍的。 传统中国园林中的人物雕塑 北京植物园天鹅雕塑 用云片石镶嵌在墙上,如同天上浮 云。 在石上再种上植物,更增添生机, 此种手法胜浮雕一筹,真可谓匠心 别具。 园林小品的设置如果不看条件,不区别对象, 同环境不协调,其艺术的感染力是难以发挥的。 如右图色彩华丽的垃圾桶与自然山石疏林的环境 是不统一的,犹如画蛇添足,影响了整体艺术效果。
3.2比例与尺度 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说:“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简言之,美的东西就是要“恰到好处”。功能、审美和环境特点是决定园林小品尺度的依据,正确的尺度应该和功能、审美的要求相一致,并和环境相协调。园林小品是供人休息、照明、游乐、观赏的所在,一般应该具备轻松活泼、富于情趣和使人不尽回味的艺术气氛,所以尺度必须亲切宜人。如北京王府井大街的骆驼祥子雕塑,比例合度,置于街旁亲切而具趣味性。 水上的人物雕塑形象生动,比例合度,塑造出一副江南水乡的画面,引人注目。 园林小品的尺度是否正确,很难定出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艺术意境要求有不同的尺度感。园林小品是否美观与其本身的造型比例,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同时受人们主观审美要求的影响。在园林中究竟取何比例为宜则决定于与环境配合上的需要。例如左图是一副电脑渲染图,其中座椅比例失调,画的太宽,相比之下,中心花园就显得小了。而右图以天空为背景的雕塑,由于其背景简洁,形象更为突出而越显其庄严伟大或恬静美丽。 因此,在小品设计中不必模仿抄袭普通小品的比例和式样,而应有所创新,如能创造出具有适当内涵和韵味的比例,取得神似的效果,也会别开生面。
3.3色彩与质感 色彩与质感的处理与园林空间的艺术感染力有密切的关系。色彩有冷暖、浓淡的差别,色的感想和联想、及其象征的作用可予人以各种不同的感受。质感表现在景物外形的纹理和质地两个方面。纹理有直曲、宽窄、深浅之分;质地有粗细、刚柔、隐现之别。质感虽不如色彩能给人多种情感上的联想、象征,但质感可以加强某些情调上的气氛,古朴、活泼、柔媚、轻盈等的获取与质感处理关系很大。总之,色彩和质感是园林小品材料表现上的双重属性,两者相辅共存,只要善于去发现各种材料在色彩、质感上的特点,并利用它去组织节奏、韵律、对比、均衡等构图变化,就有可能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提高其艺术感染力。 果皮箱采用木质褐色和灰色与环境协调 雕塑的色彩构图与背景建筑 一致,富有乡土特色。 色彩质感统一而协调,别有 一番风味。 木质洗手钵小品 雕塑《宇宙空间》
3.4多样与统一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提出了美在“关系 ”的著名论点。多样与统一规律是一切艺术领域中处理构图的最概括、最本质的原则,园林构图亦莫能外。园林小品设计要统一于总体艺术风格,统一而不单调,丰富而不零乱。也就是说,最伟大的艺术是把最繁杂的变化变成最高度的统一。任何一个园林小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错综复杂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品的设计既要有变化,有自己的风格,又要统一于整体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小品的形式有所不同,根据功能、性质和景观要求,来处理构图,小品设计应因地制宜和因情制宜的合理布局和设计构思,这是实现多样统一的前提。小品在园林环境中有主有次之分,雕塑、孤赏石等主体景观在设计中一定要主题分明和引人注目,而垃圾桶栏杆等要自然统一于环境,不可过分突出。由此可见,园林小品一定要主次分明,相得益彰,而共存于园林环境中。另外,正确运用调和与对比等园林构图手法,均可达到“多样统一”。 石桌石凳置于山洞内, 犹如仙人吟诗对弈 白色的球形园灯、圆柱形花池、弧形 之处,使环境更显空灵、幽静,更带几 坐凳,结合巧妙,协调统一。 分神韵。
3.5功能与技术 园林小品绝大多数均有实用意义,因此,除艺术造型美观上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实用功能及技术的要求。如园林中的栏杆具有各种不同的使用目的,因此,对各种栏杆的高度就有不同的要求;又如园林坐凳,就要符合游人就坐休息的尺度要求;再如作为园林界限,园墙就应从围护角度来确定其高度及其它技术上的要求。现代园林强调“以人为本”,在园林小品设计中应注意在满足了装饰要求外,更应满足技术与功能方面的要求。许多街道绿地旁,都有为了保护绿地而设的栏杆,这些栏杆常因人走累了坐在上面休息而破坏。不妨设置成栏杆和坐凳结合的形式,这样既符合美观要求,又符合功能要求。 栏杆和椅凳结合形式 解说石与孤赏石结合形式 雕塑和椅凳结合,亲和力强,。既 满足了功能上的要求,又起到了 装饰的效果。 园灯和坐凳的巧妙结合,美观大方,经济实用。
4.总结 园林小品的历史源远流长,景物虽小却妙趣横生。综上,园林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是多方面的。通俗一点说,如果把环境比喻为汤,那小品就是汤中之盐。园林小品的设计是功能与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要符合适用、坚固、经济、美观的原则。
4.1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其功能和形式是多样的,形成了设计方面灵活性特别大的特点,可以说是无规可循,“构园无格”。在设计的大小和形式选择上,无论是椅凳还是雕塑形式不拘一格。因此,在现代艺术领域,艺术家的构思空间是无限的,小品设计应向科学、艺术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切忌生搬硬套和雷同。
4.2在空间的组合中,要特别重视对空间的组织和利用,将环境和小品巧妙的布置为一个有机整体。组织园林空间的手段是多样的,小品的布置一定要与建筑营建、筑山、理水、植物配置相结合,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要紧密配合,构成优美的景观效果。不仅如此,在我国传统园林中,为了创造出富于艺术意境的空间环境,特别重视借助大自然的景观。园林小品在建筑花木水石的点缀下,再结合诸如水声、风啸、鸟语、花香等动态组景因素,可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 心理学中的“格式塔”(Gestalt)派论点认为“现象的经验就是单体”。游人对于环境这个可以感知的客体,是许多形体的单元组合而成。这个整体的现象与每个单元是分不开的,所以只有使每个小局部都达到美,才有整体美。因此,对于园林小品一定要精心进行艺术加工,才能标新立异,在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㈧ 北方园林的代表是什么
有圆明园、颐和园、绛守居园池、铁山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1、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2、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
3、绛守居园池
新绛绛守居园池始建于公元五九六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其布局设计、建造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园林。2009年12月9日,绛守居园池入选“国家重点公园”。
现存园池大体基本面貌是清代李寿芝重建,后经民国初年修建的风貌。 园池东西长,南北窄,一条子午梁(甬道)横贯园池南北,高高隆起,将园池分为东西两部分。
整个园林根据植物花卉的不同,划分成春、夏、秋、冬四个景区,咫尺园林将游客带到写意的山水图画中。
甬道西“洄莲亭”屹立于芙蓉池南岸,夏日红莲翠盖飘送着藕香,在“洄莲亭”中饮酒、弈棋、抚琴,在藕乡里觉得石骨都寒,此为园地“夏景”。
绕过“洄莲亭”,园池西墙中部有一依墙而筑的重檐半亭,半亭周围广植修竹花木,冬季雪压绿竹在风中摇曳却是另一番的意境,此为园池“冬景”。
4、铁山园
铁山园是古典园林建筑,位于山东曲阜孔府,是孔府的后花园,面积50多亩。它建于明朝弘治16年(1503年),由当时的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扩建而成,其间经过三次大修。
建园之时,有人送来古鲁城内炼铁的铁渣石,类似陨石,园主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天降神石,象征孔府从此时来运转,兴旺发达,而且与他的名字意义相合,于是把它们布置在园中,并命名为铁山园,自己也自号铁山园主。
园林处原孔府轴线的最北部,也用轴线布局,正是北方特点,其布局仿紫禁城御花园格局,这布局也只有孔府敢当。
5、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绛守居园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铁山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承德避暑山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颐和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