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风景
1. 西西弗书店卖重庆风景明信片吗
亲,如果你喜欢重庆风景明信片,可以用风景照片定制成明信片哦,更特别~上次把出去旅游的照片做成了明信片跟照片书,都不错,蝶印定制这一家,你可以看看~
2. 欲求一篇详细的旅游书籍的读书笔记范文
爱书人的旅行(《书店风景》读书笔记)记得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大自然的景观面前,人性是显得渺小的。这样感觉在我读到《书店风景》一书时又重新触及。书店是书海的缩影,以知识为墙壁,满是人文气息,是以让每个虔诚的读者谦卑,薄弱。 记得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大自然的景观面前,人性是显得渺小的。这样感觉在我读到《书店风景》一书时又重新触及。书店是书海的缩影,以知识为墙壁,满是人文气息,是以让每个虔诚的读者谦卑,薄弱。 作者钟芳玲,一个以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教书,写书作为工作与趣味的女书人。长期游历与世界各地的书店中,如作者自已介绍:我的旅行最后竟演变为以读书,买书为目的,美术馆,博物馆,名山胜水等景观反而成了陪衬。这样的经历足以让每个爱书者羡慕,能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土人情的书店,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意思的事。看过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子情书》的读者一定还有印像:当欧美连锁业迅猛发展时,大的连锁书店给传统独立书店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独立书店在价格,设施,管理的诸多劣势上,为了生存不得不面临新的问题,不得不重新为自已寻找市场定位,寻找其耐以存活的经营特色。独立书店的经营特色是至关重要的,《书店风景》一书中就介绍了作者从世界各地收罗回的诸多特色书店。书中将这些书店归纳分成三类: 一:地标书店。书店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显然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就连一般的旅游书籍也不得不特别介绍,本书中介绍了五家此类书店:巴黎“沙士比亚书店”,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纽约“高谈书店”,纽约“史传德书店”,第五家为美国连锁书店中最具特色的一家--位于费城市中心的“博得书店”。书中写道:“大概没有别的书店比‘博得’更勤劳好客的了,每天早晨七点,‘博得’就打开大门,让浓浓的书香和咖啡,招引众多的爱书人。许多上班族因此将早餐从自家的厨房,移到二楼靠窗的咖啡座,用简单的早点以及店中提供的英美书评,开启一天的生活,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澄清思虑,观照人生。”“入夜后的美国市中心,通常随着退去的下班人潮,陷入一片死寂中,商店在六七点后,大都已经打烊,而‘博得书店’却以通明的店面,继续服务顾客,直到十点止,许多爱书人或是无处可去的寂寥者,于是有了一个去处,可以流连到最后一刻。”“‘博得’之所以成为费城居点的新据点,不仅在于其独亮的灯火,更在于店中自然浮荡着一般安祥可人的气氛,紧紧地抓住了顾客的脚步。在宽敞的空间(约四百坪),干净利落的陈设中,四处散布着舒适的桌椅,任人入座,安逸而不受拘束地阅读。爱书也懂书的店员,亲切而热心地服务顾客,提供各种咨询及帮助,省却顾客找书订书的麻烦。”“没有华丽精致的门面,没有高不可攀、令人望而生畏的姿态,‘博得’全然以一派书卷气,传达书籍卷册中本该有的书香。”这类书店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店不仅仅是一个购书售书场所,往往都饱含了一段段悠久的历史、故事。比如巴黎“沙士比亚书店”,早期书店主人“莫霓娜”结识了不少文艺界人士,一战后,这里曾云集毕加索、邓肯、乔伊斯、海明威、旁德等名人,他们在此高谈阔论,借阅,或发表新作。甚至乔伊斯巨著《尤利西斯》在杂志遭禁后还是这间“shakespear bookshop”勇敢再版,出版只是出于店主人对于乔伊斯的崇拜,因此书店还曾被纳绥分子关闭。经营者的个人魅力左右着书店的方向乃至一切,我想这可以算作是经营者灌注于书店的“性格”。 二:主题书店。“主题”故名思义是有着鲜明特色的。在这类书店中作者介绍了包括“饮食”,“旅游”,“女性主义”,“作家”,“心灵”,“DIY”,“犬科”,“玄秘小说等各类特色书店。有关于饮食的,如德国法兰克福的”哈马斯饮食书店“,踏进这家书店,仿佛置身于一个书房与厨房混合体的空间,正中央摆着木质餐桌,一旁有个大烤炉,后面是吧台区域,然而却不见锅碗盆瓢,餐桌和烤炉上陈列的是各种图文并茂的食谱。伦敦的”厨师书屋“成了厨师、老饕、餐饮评论家经常出没的地方,在这里不仅可以互换心得,还能从书中撷取灵感。如果说食物代表了物质面,书籍是精神的象征,那末”厨师书屋“无疑将两者做了巧妙的结合。美国费城”烹饪书摊“开在菜市场与食品店之间。来此购书的人倒不一定都为了下厨,由于烹饪书不乏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者,因此有一些人以搜集此类图书为乐趣。另外,食谱也是极受一般美国家庭欢迎的礼品书,难怪美国出版商敢以惊人手笔,每年平均推出七八百种烹饪书。有的烹饪书店的营业员竟然厨师打扮,别有风趣。此类书店可谓眼花撩乱,多姿多彩。书店业在此尽显繁荣,不同的主题、不同的重点都是主人的思路。在诸多介绍中有这样一家:文学与人性的聚合点--葛莲-爱伦”杰克-伦敦书店“。这家书店就开在大作家杰克伦敦的故居旁。这里曾住着作家的女儿,书店主人还收藏了不少杰克伦敦的书籍和纪念品。
记得采纳啊
3. 作文 书店里的风景
天阴沉沉的,还刮着风。说实话,这种天气,我真的不愿意出来---也许再过一下,就要下雨了。但是我们还要去上学,不得不出门。
我正骑着单车往学校的路去,正在第一个路口旁,我看见一个穿着我校校服,瘦而中等身高的学生,满头大汗的跑过来,他旁边有一个矮矮瘦瘦头有点黑白之间头发的老奶奶。
我一边骑,一边望着他们,我听见了他们俩的对话。“我要十元钱‘。老奶奶愣了愣,拿着拐杖急着问:孩子,你要这么多钱做什么?他非常生气的凶道:你管我用来干什么,反正就是用来学校资料费的,少废话,快拿钱来!”老奶奶无可奈何的站着,心里有点慌,嘴里哽咽了一下,眼睛里含着一滴眼泪。她从褪了色的衣服里摸出一个邹巴巴的袋子,打开这一层层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袋子,用粗超的手数着:五角,1六角,一元,二元……数完后手颤抖的把钱递给了自己心爱的而又唯一的孙子,而他孙子毫不犹豫的抢过钱,转身便一边走,嘴里一边骂道:“真是的,烦死了,这老太婆慢死了。’
而那位老奶奶只能够眼睁睁的望着自己的孙子拿走钱远远离去,直到孙子无影,才拿着拐杖慢慢的往回走去。我心里想”他拿钱应该不是买资料,如果是要买资料,向家里要钱,也不必要用这种口气和态度啊,我觉得他用家里的钱,用的不利。就在第二个路口,我又看见了他,他与几个爆炸头青年在一起,还说着粗语,打量准备去网吧。我这才明白,原来他们向家里要钱是用去网吧的,果然不出乎我所料。
于是,我非常憎恨那几个学生,也替他们想:父母找钱养我们,为我们付出,供我们上学读书,他们赚的钱来之不易,而他们却用“学校买资料”等借口来骗取家里的钱去泡网吧。我真为他们感到不应该。
这时我回过头望了望老奶奶,他一边摸着额头的汗,一边吃力的上坡。这时我心有点沉痛。在这沉痛的一瞬间,天下起了毛毛细雨。老奶奶又再次伸出了她那粗糙的手遮挡那微雨。我替老奶奶感到担心,我也看出老奶奶对子孙的爱。但为什么上帝对她不公平,有一个对她这么没良心的孙子,而她孙子骗她的钱去网吧,想到这里我也哽咽了一下。老奶奶时不时回头看看她的孙子。这时我被这种爱的力量打动。在我心里:唉“了一声,继续往学校骑去。
哗----瓢泼似的大雨很快下了起来,人们在雨中奔跑着,呼喊着。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但愿这场雨能够将那些近乎麻木的灵魂和不好的事迹都冲洗干净。相信,这雨后的城市一定会很美,很美。
4. 书店风景等书的免费 电子版
不知道,我在网上查了很久也没有结果,对不起不能帮你了,
5. 关于风景课外书的读后感(200字左右)2篇 在今天8:00前发上网 急急急急急!!我求求大家了!!
书店风景》读后感
我相信,某个人与某些书的相遇常常是有机缘的。印象中,书名里含有“书店”的书为数不多,还加上“风景”两个字,又把与那些做书店有关的专业书拉开了距离。于是当同事把它推荐给我时,我便欣然接受了。
对于我这个“老书店”来说,在“封面”的阅读能力上,还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淡淡的白色封面外裹着黑色的特种纸书衣,透过镂空的“窗户”露出的是书店温暖的一角。黑底银字配上有作者签名和照片的封腰,显现出一种雅致和精美。更值得一提的是,封底和封二上的那个名为Julis的来自旧金山一家书店的铜人,酷似希腊神话中被宙斯惩罚而背负整个天地重量的阿特拉斯,手举起的水晶球正好映照出背后书架上的书。据说作者的用意是以此来形容“书店工作者就宛如这铜人一般,以强劲的双手默默地托起书的世界,让世人能无忧无虑地欣赏书店之美。”就凭这一点,也足以让我们这些“卖书人”感动一阵子了。这是《书店风景》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该书初版序言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当地名人,在告诉同好单车旅行要诀时,总要附加的一句话——“记得带上一本书”。为此在赴德访问时,尽管同伴们都带上了笔记本电脑,而我却还是遵循了这句叮嘱,带上了这本还不算沉甸的《书店风景》。一来怕的是旅途负累,二来还是习惯于那种手纸间相互磨擦的真实感。以往出差带的大凡是小说、杂志之类的,为的只是一个“休闲”。所以带上这本书旅行,说实话还是相当“冒险”的。但在机场读了作者写的几篇序后,这种担忧便荡然无存了。凑巧的是这是一本全部以描写西方书店为主题的华文图文书,为此,我心里还想着说不定有一天也能不期而遇,身临其境光顾书中某一书店。然而既使无缘拜访,而手捧书卷,遥想着这家书店或许就在某个不远的地方,如此有亲近感的阅读,岂不也是一件惬意之事么。转而又让我感到几分羞愧的是作为一个书店的经营者,对这本已有十多年书龄且一版再版的“关于书的书”却一无所知。心里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作者经历了二十年的长途跋涉,寻访了一千多家各国的书店,择其精要地介绍了欧美25家风格迥异的书店。细腻柔美的文笔叙述了一个个“书店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有的婉约秀丽,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细致精巧,有的古意盎然……阅读间仿佛相随穿梭在那些大大小小的书店之间。不但如此,更多的是通过描写这些书店的现状,让人们去思考书业未来与方向。说是“风景”,而让我更加为之赞叹的是一个个书店的店主们对书的那份热爱、迷恋,以及那种西方人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他们的努力和执着,使小小的书店催生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思想者和伟大的作品,从而发展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也成了这些城市的地标。记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钟芳珍女士无疑就是具备这双慧眼的人。也许人们看了书后都会抱憾在书中未提及一家国内的书店。我想或许这正是一个东方女性的高明之处。她把这种与我们相隔千山万水的遥远的美,传递与我们,和我们分享。而把我们身边的书店风景,留于我们,让我们自己去发现、挖掘、塑造、从而珍惜她。
云游四海、逛书店、买书、卖书、编书,与爱书之人交流切磋,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完美的融合到一起,这对每个爱书者来说,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啊。然而在羡幕的同时,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在成绩和光环背后作者的那份执着与艰辛。
据说国内某书店老板,为了寻找开书店的灵感,几乎翻烂了三本《书店风景》。而我在想书中那些店主的灵感又取之何处呢?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在书店美丽、温馨、宁静、高雅的表象后面,藏着的往往是经营的艰辛和生存的挑战。在德学习期间,我们了解到今日德国中小书店的店主们大都不能靠其收入谋生,许多老板的收入往往还不如店员,坚持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个理想,靠的是对文化的激情,和对书的热爱。所以我认为“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而更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他们对读者的那份关怀和厚重的精神。若非要在一本书上找答案,那往往会搞得“东施效颦”、“南橘北枳”。
记得作者说过:“书店是文化和社会的导流并散播精神与情绪,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卖场,更是一方诗意憩居地”。
如果说工作者是美丽的,那么我们这些“书店风景”的守护者,则更是美中之佼者。而今天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分子,无疑是幸运而值得骄傲的。在与不少读者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到,在他们眼中,也许我们大多都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之士,所以也常常愿意与我们一起煮酒论剑,或者在我们面前谈古论今的显摆一番,以分享他们从书中获取的快乐。每每于此,自己才后悔 “该念的书都没有念”。若是拿自己与作者笔下的业主相比,则更显得相形见绌,底气不足了。由此推来,作为书店的经营者,在整天考虑利润、销售、码洋、库存的同时,还真的应该给自己留点空间,找点时间,静下心来读点书了。与其说是为了“装点门面”或者 “加油、充电”,不如说还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感悟人生罢了。
梦想着有一天,我们的书店,以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矗立在我们各自所在的城市,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智者在此垂钓(引用P54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们则微笑着 “坐拥书城”,并且可以自豪的说“风景这边独好”。
若是把世上每个人当作一本书的话,那么世界就是一个最大的书店,人们每天都在相互阅读、相互推销,有的可以畅销全球,而有的则少人问津。如此说来“书店风景”也不就是“人生风景”吗?
自己减少点哈
6. 《书店风景》平装版 和精装版的区别
文字是一样的,区别就是包装和图片而已。
7. 我想开一个电子书店,怎么才能与出版商联系上
爱书人的旅行(《书店风景》读书笔记)记得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大自然的景观面前,人性是显得渺小的。这样感觉在我读到《书店风景》一书时又重新触及。书店是书海的缩影,以知识为墙壁,满是人文气息,是以让每个虔诚的读者谦卑,薄弱。记得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大自然的景观面前,人性是显得渺小的。这样感觉在我读到《书店风景》一书时又重新触及。书店是书海的缩影,以知识为墙壁,满是人文气息,是以让每个虔诚的读者谦卑,薄弱。作者钟芳玲,一个以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教书,写书作为工作与趣味的女书人。长期游历与世界各地的书店中,如作者自已介绍:我的旅行最后竟演变为以读书,买书为目的,美术馆,博物馆,名山胜水等景观反而成了陪衬。这样的经历足以让每个爱书者羡慕,能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土人情的书店,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意思的事。看过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子情书》的读者一定还有印像:当欧美连锁业迅猛发展时,大的连锁书店给传统独立书店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独立书店在价格,设施,管理的诸多劣势上,为了生存不得不面临新的问题,不得不重新为自已寻找市场定位,寻找其耐以存活的经营特色。独立书店的经营特色是至关重要的,《书店风景》一书中就介绍了作者从世界各地收罗回的诸多特色书店。书中将这些书店归纳分成三类:一:地标书店。书店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显然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就连一般的旅游书籍也不得不特别介绍,本书中介绍了五家此类书店:巴黎“沙士比亚书店”,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纽约“高谈书店”,纽约“史传德书店”,第五家为美国连锁书店中最具特色的一家--位于费城市中心的“博得书店”。书中写道:“大概没有别的书店比‘博得’更勤劳好客的了,每天早晨七点,‘博得’就打开大门,让浓浓的书香和咖啡,招引众多的爱书人。许多上班族因此将早餐从自家的厨房,移到二楼靠窗的咖啡座,用简单的早点以及店中提供的英美书评,开启一天的生活,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澄清思虑,观照人生。”“入夜后的美国市中心,通常随着退去的下班人潮,陷入一片死寂中,商店在六七点后,大都已经打烊,而‘博得书店’却以通明的店面,继续服务顾客,直到十点止,许多爱书人或是无处可去的寂寥者,于是有了一个去处,可以流连到最后一刻。”“‘博得’之所以成为费城居点的新据点,不仅在于其独亮的灯火,更在于店中自然浮荡着一般安祥可人的气氛,紧紧地抓住了顾客的脚步。在宽敞的空间(约四百坪),干净利落的陈设中,四处散布着舒适的桌椅,任人入座,安逸而不受拘束地阅读。爱书也懂书的店员,亲切而热心地服务顾客,提供各种咨询及帮助,省却顾客找书订书的麻烦。”“没有华丽精致的门面,没有高不可攀、令人望而生畏的姿态,‘博得’全然以一派书卷气,传达书籍卷册中本该有的书香。”这类书店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店不仅仅是一个购书售书场所,往往都饱含了一段段悠久的历史、故事。比如巴黎“沙士比亚书店”,早期书店主人“莫霓娜”结识了不少文艺界人士,一战后,这里曾云集毕加索、邓肯、乔伊斯、海明威、旁德等名人,他们在此高谈阔论,借阅,或发表新作。甚至乔伊斯巨著《尤利西斯》在杂志遭禁后还是这间“shakespear bookshop”勇敢再版,出版只是出于店主人对于乔伊斯的崇拜,因此书店还曾被纳绥分子关闭。经营者的个人魅力左右着书店的方向乃至一切,我想这可以算作是经营者灌注于书店的“性格”。二:主题书店。“主题”故名思义是有着鲜明特色的。在这类书店中作者介绍了包括“饮食”,“旅游”,“女性主义”,“作家”,“心灵”,“DIY”,“犬科”,“玄秘小说等各类特色书店。有关于饮食的,如德国法兰克福的”哈马斯饮食书店“,踏进这家书店,仿佛置身于一个书房与厨房混合体的空间,正中央摆着木质餐桌,一旁有个大烤炉,后面是吧台区域,然而却不见锅碗盆瓢,餐桌和烤炉上陈列的是各种图文并茂的食谱。伦敦的”厨师书屋“成了厨师、老饕、餐饮评论家经常出没的地方,在这里不仅可以互换心得,还能从书中撷取灵感。如果说食物代表了物质面,书籍是精神的象征,那末”厨师书屋“无疑将两者做了巧妙的结合。美国费城”烹饪书摊“开在菜市场与食品店之间。来此购书的人倒不一定都为了下厨,由于烹饪书不乏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者,因此有一些人以搜集此类图书为乐趣。另外,食谱也是极受一般美国家庭欢迎的礼品书,难怪美国出版商敢以惊人手笔,每年平均推出七八百种烹饪书。有的烹饪书店的营业员竟然厨师打扮,别有风趣。此类书店可谓眼花撩乱,多姿多彩。书店业在此尽显繁荣,不同的主题、不同的重点都是主人的思路。在诸多介绍中有这样一家:文学与人性的聚合点--葛莲-爱伦”杰克-伦敦书店“。这家书店就开在大作家杰克伦敦的故居旁。这里曾住着作家的女儿,书店主人还收藏了不少杰克伦敦的书籍和纪念品。 答案补充 还有五万张杰克伦敦的资料卡,并分类存档,这里成了学者文人经常出没的地方。这样的书店,果真可以称为:文学与人性的聚合点。 三:古董/二手书店。古董书店一般是指的买卖稀罕、绝版、表订和印刷精美而值得收藏的书。这些书当然也是二手书,甚至转过几十手,但是价值不菲。书店在这里简直就像一个艺术走廊,像一门收藏艺术。二手书则大多是卖的便宜的旧书,但有经验的读者一定知道,这里常常会有”奇遇“,会找到一些市面上没有再版的老版本的好书,且价格适中。至今仍有印像在武汉时的一家”集成旧书社“,光头的老板把收来的大堆书分类,清理,上架。我常常会在闲时云那里拾点”旧货“。在本书中作者还介绍了一个饶有兴趣的书店主人,一个书界里的传奇人物”理查--布斯“。此人买下一个小镇,以书立国,并对外办理护照,他还曾是1976吉尼斯旧书拥有者第二名(一百多万册)。以书立国,一个人爱书爱到这种地步,倒真是可爱。答案补充 书中挑选的都是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店家,大部分俨然已是当地的文化地标。尤其喜欢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下次去巴黎时一定去看看,据说那里的店堂墙上贴一句话:不要对陌生人冷淡,也许他们是乔装的天使。全书配有大量真彩图片,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看着这样一群有代表性,有着鲜明特色的书店,不得不让人感到,无论是超级连锁的冲击,还是网上书店的兴起,都阻挡不了传统独立书店的存活与发展。甚至许多读者都认为,买一本书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支持理想,欣赏专业的表现。著有《聚书的乐趣》,爱书成痴的纽顿曾说:”世界上最有趣的是人,其次才是书。“钟芳玲一生与书结缘,在书中邀读者共享她的书故事和书店风景,展现出一个你未曾见过、感慨良多的书天堂。钟芳玲认为逛书店最过瘾的事,莫过于碰到气味相投的店主或店员,和他们煮酒论剑一番,或听他们口沫横飞地谈论自己喜欢的作品。她还说:”书店风景走过上千家书店,对我而言,每一书店都像一幅幅风景,有的婉约秀丽,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细致精巧,有的古趣盎然,当然也有一些就个人的标准而言,相当乏善可陈,但无论如何,我总是心存感激,任何一种类型的书店,总能吸引与它相契的顾客。答案补充 品位的高低如人饮水,实在不容置喙。在书的世界里,每个人自有他的天地。爱书的人,能想到这个风景;爱书的人,能看见世上书店的风景。钟芳玲所描写的那些书店,指的不是大型的超级书店,而是一些很有历史的地标书店,这些书店,已经不仅仅卖书之所,它们和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催生了一些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思想者。还有一些书店,是很富个性特色的主题书店,其本身每每都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当然这种风景,随着超级书店鳄鱼般的吞食,很多都举步维艰了。钟女士笔下的风景,也渐渐要变成逝去的风景。这也终究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对我的遗憾是,书里所有的书店,都在欧美。隔了这几不可逾越的距离,书店亲切的味道也变得稀薄,那些本应精彩的故事,因此也淡了印象。《书店风景》是钟芳玲的一趟书店旅行,看看各种文化中的文化人如何表达自己,是很有趣的经验。依照作者书中的描述,似乎电影《You've got mail》里的故事正在到处上演现实版,那些连锁的大书店正一点点地把街角的小商号挤走。此时我在想,中国什么时候有像样的地标书店?如果有那么一天,也许书店主人会说,《书店风景》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之一!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