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山风景
Ⅰ 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
按照布局及结构,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分为五个游览区,每区八景,共四十景(部分景点内容较多请点击内链查看)。 大天池北坡游览区石门一线五十盘天王母脚盆冰潭银帘醴泉隐乳仙女泳池悬泉飞瀑鳄鱼吐珠大天池游览区天镜浮空镇海古榆东岸靓女西岸鳄鱼南湖黄龙大湾倒影瑶池风帆南山望雪娘娘庙游览区达摩险径西王母庙居仙故洞达摩禅洞观音阁址会仙平台老子故洞观佛光亭十万罗汉涅槃山游览区夜观天灯顶天三石马牙石林铁瓦寺遗址会仙瑶台东岳庙址太虚八卦白石头山博格达峰北坡游览区峡谷森林孜沿毡沟草甸草原将军岩画登山大营高山砾漠冰石插花冰川雪海
天池石门,景名为“石门一线”,海拔1500米,位于大天池以北5.9公里处,为一段被三工河古河道切割形成的石峡谷,这道山口是进入风景区的天然门户;峡谷长约百余米,最窄处仅十来米宽,两侧直立的岩壁高逾数十米,形势峻险,仰视见一线天,侧边盘绕三工河水,激流湍急,浪花翻滚,声若雷鸣 。(景点历史价值请查看单独词条)
五十盘,景名为五十盘天,(古)是在石门以下的一处纡回山径,(今)过石门后,从其上的平岗“又一村”开始上天池顶的盘山公路,约五十盘。 西小天池,海拔1600米(一说1660米),位于主湖(天池大海子)西北,在其脚下西北侧约两公里处,五十盘公路第三盘的右下方,湖水由天池大坝西南渗漏,以瀑布形式注入潭中,并泻入三工河;古称玉女潭,相传为西王母洗脚处,景名为“王母脚盆”,又称小龙潭,因而也称作“龙潭碧月”,池面状如满月,四周有云杉环绕,瀑布如练,水面呈蓝绿色,环境清幽 。
西小天池瀑布,景称为“玉带银帘”(一名“冰潭银帘”),飞挂在过西小天池不远的路右侧,凌空垂落数十米,下泻即形成西小天池;传说是王母娘娘的洗澡水,对面山巅上光绪年间建有六角、尖顶的“观瀑亭”,已毁,今于原址重建有一间闻涛亭,八角两层、红柱、黄琉璃瓦,登亭观瀑别有情趣。
醴泉洞,为西小天池瀑布的源头,此处似洞非洞,隐蔽难寻,又称“隐乳洞”,故景名为“醴泉隐乳”;泉水从地下涌出,清净甘甜,传说是王母娘娘的醴泉。《史记》卷一百二十三曰:“《禹本记》言:‘河山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东小天池,海拔1860米,位于主湖东北出口处(一说东面500米),在五十盘最后一盘左侧半公里,此池方圆数百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为主湖池水经天池大坝东端一人工泻水闸跌宕而下汇成;入口和出口都有瀑布,瀑潭相连,北有一泻水口,池水经此下跌200米,形成滚动的瀑布流经三工河峡谷;古名黑龙潭(/飞龙潭),传说原是天上仙女的游泳池,后被黑龙霸占成为其巢穴,又传说是西王母沐浴梳洗的地方,故称为“梳洗涧”、“浴仙盆”;环境幽静,水清透底,池水深幽莫测,池周松柏密匝,空间深奥,景色静美;开辟沿东小天池与瀑布的游步道后,拓展了游览空间,丰富了游赏内容,惜几处观景亭、桥在数量、选址与造型上不够完美 。
东小天池泻水瀑布,景名为“悬泉飞瀑”(一曰“悬泉瑶虹”),位于东小天池北岸,断崖峭壁高近百米,称“百米崖”,每逢春末夏初冰雪消融,池水上涨并经此泻漏下跌,形成近百米高的滚动瀑布并流经三工河峡谷,飞溅直下,水声如雷,若逢阳光折射,则彩练当空,气象万千,有诗云:“珍珠数泉悬半空,银链高挂雾蒙蒙。烟水漂渺娇阳艳,长虹飞架青峦中。”
东小天池源头瀑布,景称“鳄鱼吐珠”,与“冰潭银帘”、“悬泉飞瀑”合称“天池三瀑”;翻过东小天池南面的山头,即达大天池北岸,是一座由古冰川终碛垄及山体崩落物迭加堆积而成的巨大天然堤坝,高289米,整个大坝似一条鳄鱼尾巴,故称“鳄鱼坝”,天池水经大坝东首建有的人工水闸“鳄鱼闸”下泻,形成一条10来米高的瀑布,水溅“黑龙峡谷地”,汇成山涧溪流,北流不远形成一潭,即东小天池。 天池大海子,或称主湖、大天池,位于博格达山脉北麓的中山峡谷森林带内,湖面海拔1910米,成南北长方形(一说呈半月形),南北长3.5公里(3.4公里),东西宽0.5–1.5公里,周长9.7公里,平均水深60米(40米),东北处最大深度103米(102米),湖面面积一般为2.75平方公里(3.5平方公里),最大面积4.90平方公里,平均蓄水量1.3亿立方米(一般为1.6亿吨,最大容水量2亿吨);成因众说纷纭,有冰川形成说、断陷形成说、崩塌形成说、泥石流形成说等,池水主要由降水、融雪水组成,其次是少量地下水补充;大天池酷似一个头南身北的葫芦,其南段的三工河就是葫芦的把,湖面传说是王母娘娘的梳妆镜,名“天镜”,故景称为“天镜浮空”。
湖泊环抱在群峰峡谷之中,两侧峰峦峻峭林立,中央湖水清澈秀丽,森林、草被、繁花围绕 ;湖水冰凉清澈,内有人工养殖的冷水型无鳞鱼。天池周围的树木多为雪岭云杉,该树种生长在海拔1500-2700米之间,已有4000万年历史。明亮写到:“从此(指西小天池)越崇岭数层,始臻绝顶(指鳄鱼坝)。见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沃日荡云。洵造物之奥区也!”
镇海古榆(又名定海神针),一株生长在天池大海子北岸海拔1910米高处的古榆树,在鳄鱼坝上向湖边看即可看到,是环池核心景区方圆几公里内中唯一的榆树,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相传为西王母的宝簪化成,插在此处镇锁水怪,实际上是后人或托为西王母纪念穆天子所栽的槐树,而在池边栽的适于该地水文土壤的榆树的后代;这棵古榆独生独长,面海向南孤芳傲立,树冠大如伞,郁郁葱葱,枝叶繁茂,特殊的自然环境更给其添神增奥,长期以来,古榆根部与湖水水面的距离变化恒定,即使丰水年湖水位再怎样上涨,也始终漫不到树的根部,宛如“定海神针”使天池大坝免遭崩溃 。
卧龙山,即东岸靓女,头朝北尾朝南,龙脊九曲呈9座起伏的缓峰,龙脊西侧的龙爪变为5条支脉伸入池内;每当日薄西山时,夕阳的余辉会沿着山体勾勒出一位少女的侧影,她屈曲双腿、仰面而卧,头枕高山,长长的睫毛化为山头的几株松树,丰满的胸脯则化为两座圆圆隆起的山峰,传说这个妙龄少女每当夕阳西下就来与卧龙幽会。(观此景需小住或包车前往)
鳄鱼山,即西岸鳄鱼,位于天池西岸的长垄山体,传说是一条鳄鱼所变,故名,鳄鱼头朝南身朝北,背呈弧状缓峰隆起,足插于湖中,鳄鱼尾即为前述的“鳄鱼坝”。
三江河洪水,即“南湖黄龙”,三江河水从大天池南段入湖处,由于博格达山区夏季降水较多,常暴雨盆泼,三工河上游集水面积有168平方公里,河水每当大雨汹涌北泻,从天池北南望,洪水浩浩淼淼如一条黄色巨龙入池,使池水翻腾不息,涛长里许,涛声如雷,成扇状散去。(要观此景,则需小住)
大湾子,景名为“大湾倒影”,即大天池湖面西南部,该处风平浪静,峰林映湖,在天池大海子西南侧有大片坡度平缓的草地,是观赏倒影的好地方,也是西岸到南岸步道中间的休息地 ;观倒影一定要掌握时间,天池白天刮上山风,夜晚刮下山风,换风时间一般在每天上午的九、十点钟,这时天池最为风平浪静、倒影如画。(适宜小住或包车前往)
放木排活动,景名为“瑶池风帆”,天池南岸为一片松海,夏季从南至北运送枯木无路可行,只得将木材捆扎成排,放入池中顺水而下,此时须小扬风帆;放木排的最好时机,是在夜间刮下山风时进行,放木工站立于排上掌舵扯帆,而且在风帆上点盏小灯,一为照明指航,二为图个吉利。 达摩险径,从大天池北岸循左侧一条向东延伸的路向前数百米可见一个船坞,沿东岸小路向南、徒步半小时许便可到达娘娘庙游览区,途中能够看到左侧有一条从出水口到达摩洞的山径,弯弯曲曲、细又长,非常危险、很少有人涉足,相传是由达摩所开辟的 。
西王母祖庙,原达摩庵,习惯称娘娘庙,坐落在天池东北岸的山坡上,位于天池东侧半山腰,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主大殿供奉西王母(王母娘娘)神像;据记载建筑规模宏大,曾经香火旺盛,1932年毁于战火;1992年在原遗址上兴建,2000年重建;庙内有部分古钟、瓦当、壁画等原娘娘庙遗物,是海内外道教信奉者寻根拜祖的圣地之一。
居仙洞(居仙故洞),位于西王母庙右上方50米处,在达摩庵上方,洞内残存有隐约可辨的壁画;传说为群仙居住的地方,又名观音洞 。居仙洞右上方50米处的山坡上有山石独立,高约五六米,俨若一仙端望,扬着右臂,迎接前来参加蟠桃盛会的仙宾,名“迎仙居” 。
达摩洞(达摩禅洞),位于天池东岸西王母庙右上方,在居仙故洞的右上方,相传是菩提达摩“面壁坐禅,修成正果”的地方,洞内曾供奉过达摩祖师塑像 。
观音阁遗址(观音阁址),在达摩禅洞的上方,建筑年代不详,曾有道士2人,民国末年被毁。
会仙平台,在西王母庙左前方的天池边上,今为一块平坦的圆形草地。
老子故洞,在天池东岸;《史记》卷六十三云:“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西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传说老子来到了该山,与西王母等一起在天池里畅游差一点犯了戒念,因此在老子故洞进一步修炼。
观佛光亭,又名“观海亭”,位于天池东岸的池边上,日出时如果天空布满碎云,那么就有佛光在西王母庙上空忽隐忽现,不知缘由者认为它是“海峰晨曦”;此处非常幽静,很少有人光临。 灯杆山(禅灯山),海拔2718米,在距大天池西岸约4公里处(一说三公里),山体呈南北走向,长3公里许,宽约2公里,可游面积0.2平方公里,是天池西侧群峰第二高峰,属中山峡谷森林带;山上有大片牧场,老君庙、东岳庙均建于此,过去曾有道士在山顶立一上挂天灯的松杆,昼夜不灭预示世道太平,又称太平灯;灯杆山是极佳的观景地,上可遥望博格达雪峰、下可俯瞰天池全貌,“西山观松”和观看日落等也是绝佳的位置;由此西眺,乌鲁木齐可尽收眼底,尤其在夜晚华灯初上之际,可远观乌鲁木齐万家灯火 。相传这座山上立的上挂“天灯”的松杆是人们为了纪念菩提达摩在对面的“达摩禅洞”里思考和所传的禅法。循大天池西侧盘山公路向上数百米,见路边“新疆瑶池国际旅行社中国天山天池马克·钟度假村”(内有丝绸古道马克钟餐饮广场等),再向上约3公里便可到达。
顶天三石,灯杆山顶耸立的三块巨大岩石,系火山岩墙沿裂隙风化而成,其状如戟,名“三戟石”,又名“擎天石” ;石笋指向长空,似有苍天赖此顶撑之势。
大锅底坑,位于天池大海子西侧2530米,是古冰川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古冰窖,形似锅底,故名;海拔2180米,面积12.5万平方米;南、西、北三面有陡壁环绕,东面开口,坑底为草地,南、西两面云杉成林,北面向阳山坡草地起伏,自成一景 。禅灯山下的一处大洼地,海拔2180米,比禅灯山山峰低538米,状如一个大锅底,锅口向天池方向倾斜,是一片起伏的草地,绿草成茵,云杉密布,山风吹不到,气温偏高,加之坑底数泉涌出,因此这里春天来得最早,水丰草茂,繁花似锦,得景名“会仙瑶台”。
东岳庙遗址,位于天池西南面,灯杆山山体南部山腰的一块台地上;台地三面被马牙山、灯杆山环绕着,东北面临大锅底坑;台地四周长满云杉密林;东岳庙又名博岳庙、博格达山神庙,简称山神庙,始建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后几经焚毁;民国十一年(1922)又在原址上重建了东岳庙;1933年战乱被毁,再未修复 。陈诚(公元1365-1457年)的《西域番国志》记载道:“……百余里有灵山,相传为十万罗汉佛涅槃之处。近山有土台高十余丈,云唐时所筑,台畔有僧寺,寺下有石泉一泓,林木数亩。由此而入出,行二十余里,经一峡之南,有土屋一间,旁多柳树,沿土屋之南登山坡,坡上有石垒小屋一间,高不五尺,广七八尺。房中有小佛像五位,旁多木牌,皆书夷字,云游山者纪其姓名。前有土池一口,不甚大,浅无积水,洁无尘污。”
“太虚八卦”指“东岳庙址”下方的“八卦亭址”和“太虚庵址”,由民国时曾任伊犁镇守使的杨飞霞所建。“八卦亭”两层八角,剖面呈八卦状,故名。“太虚庵”,在八卦亭下方,为杨飞霞结茅修行处,取杨号“太虚”为名。
白石头山,与灯杆山外貌相似,且从该处看天池更胜距天池太远的真灯杆山;一位旅游作家称去灯杆山的外地游客中有99%以上去的是这个,因为真灯杆山山高路远,山野中的向导不愿前往。 铁瓦寺遗址,位于天池西侧距湖边700米处,坐落在一块四千多平方的台地上,座西南、向东北,背靠山面天池;三面青松环绕,幽静清雅,正前方平坦开阔,天然留出一道视野;海北堤坝、湖水,海东卧龙山景,以及游人行色尽收眼底;铁瓦寺建造时间有两种说法: 元代初年,全真派道主邱处机应召面觐西征途中的成吉思汗,带领十八弟子来到天山脚下,邱处机师徒在天池岸边山上修建一寺,以铁瓦盖顶因而叫铁瓦寺;另一种说法是铁瓦寺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用青砖砌墙铁瓦铺顶,故名;铁瓦寺在历史上曾三建三毁,清代更名为福寿寺,1946年于右任游览天池时下榻福寿寺中,看到佛道杂糅、道观以寺命名的状况不解,提笔书了一个名称“灵山道观” 。
铁瓦寺始建于南宋,1220年道教全真教派的掌门人、72岁的长春真人邱处机应成吉思汗的召谕,率弟子19人启程,途中其为纯正道规派弟子到天池造寺示戒;史料显示铁瓦寺重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因用青砖砌面,铁瓦铺顶,故称“铁瓦寺”;光绪年间铁瓦寺得到重修,这时也称“福寿寺”,寺坐西朝东,右配殿供奉邱处机等;1946年8月,于右任下榻福寿寺,他对寺内道佛揉合不甚理解,遂题匾额曰“灵山道观”,以图逐本清源,纯正道教。1950年,福寿寺被阜康的叛乱分子焚毁。此地竖有纪念石碑一块。 从鳄鱼坝上南望博格达峰,这是天池八景的最后一景“南山望雪”,另外七景依次是以上提及的“石门一线”、“龙潭碧月”、“悬泉飞瀑”、“定海神针”、“西山观松”、“顶天三石”和“海峰晨曦”,以上有关此八景的《天池八景诗》由当代诗人谢玉康所作。从鳄鱼坝可摆渡到天池南岸(可包船前往,也可由西岸小路骑马或徒步前往),到南岸后继续向南行。
峡谷森林,是从海拔1910米(即天池南岸池边)沿三工河的支流峡谷向上至海拔2800米之间,博格达峰北坡游览区中的中山峡谷森林自然景观区,山体由块状安山岩和凝灰岩组成,流水冲刷侵蚀异常强烈,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景区夏季平均气温14.1℃,比平原区的阜康市低10℃;冬季位于逆温层中,平均气温-10.6℃,比阜康市高7℃(中国天山天池马克·钟国际滑冰、滑雪场天池南岸住宿点就在此处)。此区为茂密的原始云杉森林,树龄最大者为400岁左右,林内遮天蔽日,空气流畅,传音深远。这里是三工河的上游,著名的峡谷为三工河的5条支流,从东到西依次为大东沟、阿克布拉克沟、哈拉木萨克沟。
孜沿毡沟(又名“将军沟”,因孜沿毡岩画中的狩猎将军而得名)和马鹿沟,沟谷内谷深流急,涛声隆隆,河水清凉纯净,河岸时而危岩矗立,时而宽阔平坦。沟谷内植物依高矮不同分成5层,最高一层是云杉的圆锥形树冠层,第2层是天山花楸,第3层是蔷薇、忍冬、红果小蘖,第4层是羽衣草、早熟禾、鹿蹄草、唐松草、天山鸢尾、高山羊角芹等200多种草本植物层,第5层是苔藓、地衣。它们或相互依存,或独在一方,把中山峡谷装点得千种姿态、万种风情。沟谷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兽类有马鹿、狍子、野猪、棕熊、狐狸、猞猁、石貂、艾虎、野兔等,鸟类有石鸡、斑翅山鹑、黑鹳、柳莺、星鸦、金额熊雀、红额金翅雀、朱雀、鸢尾等。
草甸草原,是博格达峰北坡游览区中在海拔2800-3500米之间的亚高山草甸草原自然景观区。景区山地呈波状起伏的东西相连的平台,是山地在上升过程中速度减漫时被流水等侵蚀形成的,学名为“夷平面”,俗称“台子”。6-8月为这里的夏季,7月平均温度3℃-4℃。这里夏季降水充沛,是良好的夏牧场。景区内植物为多年生植物,很矮小。植物种类多,覆盖面大,为绿油油的草甸草原景象。因海拔高度高,紫外线强烈,这里植物的花有龙胆、紫宛、火绒草、老鹳草、珠芽蓼、金盛花等。景区内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体态优美的红嘴山鸦,憨态可掬的小旱獭、肥胖笨拙的大棕熊;还有远在雪山上的雪鸡、雪豹;另外,过去还有北山羊和盘羊生活在这里。草甸草自然景观区的上段有一处岩雕刻画。
孜沿毡岩画(将军岩画),天池东南18公里的孜沿毡沟上游雪线附近,岩画分别刻在两块凝灰岩上,第一块岩石上刻画有31个大小不等的动物和2个人物,人作拉弓射猎状,第二块岩石上刻有6只盘羊,反映了游牧民族狩猎生活的情景,人和动物形象古朴生动,是天池地区悠久历史和文明的见证,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草甸草原自然景观区的上段,即离博格达山雪线不远的将军沟沟口的台地上,有两块硕大的扁圆型褐色砾石。其上雕刻了羊只、马鹿、狐狸和牧人狩猎等40多幅图象,还有一些神秘的记事符号。
登山大营,在草甸草原自然景观区和其上的高山砾漠自然景观区的交接地带,海拔为3540米,登博格达峰的大本营就设在这里。从天池南岸到大本营,登山者一般走下面两条路:一是沿大东沟向东折南翻过“三个岔达坂”,这条路较为平缓;一是向南折东沿将军沟翻过“以肯起达坂”,这条路则较为陡峭。两条路的全程分别为25公里和30公里。
高山砾漠,在海拔3500-3800米之间,是博格达峰北坡游览区中的高山砾漠自然景观区。景区终年低温,遍地都是岩石碎块,生物活动微弱,呈现原始状态,给人一种混沌未开的神秘感。这里保留了大量完整的古冰川遗迹,有围椅状的古冰斗、U形谷、冰蚀盆地、状似绵羊脊背的羊背石、各种类型的冰碛。夏季这里昼融夜冻,岩石胀裂塌落,形成倒石堆和石流山坡。冻融作用也使地表的岩石慢慢上升,贫瘠的高山原始石质土沿石缝一点点地下沉,形成这里特有的石河、石带、石环、多边形土和冻胀丘等。这里野生动物很少,仅有一些很小的昆虫如小绢蝶等,它们白天出来觅食,太阳一落就立即躲进石缝里,以此度过寒冷的夜晚。这里的植物都是耐寒的多年生植物,它们扎根于石缝间的原始石质土中,因气温低,都匍伏在地,尽量多地从地面吸收热量。植物种类有雪莲、高山蓼、苔藓和地衣等,其中雪莲又可构成“冰石插花”之景。
冰石插花,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山花卉枣雪莲,属菊科,有雪菊花、雪荷花、雪莲花、石莲、瑞莲、大木花、瑶花、西王母花、圣人草、优钵罗花(佛经中的称谓)、高山玫瑰、百草之王(天池上的哈萨克人称雪莲为“霍加雀普”,意为“百草之王”)等别名。它生长在海拔2600-4000米的冰碛砾质坡地和积雪岩缝中,幼苗可经受-30℃严寒的考验,从发芽到开花需要整整5年时间。
冰川雪海,是博格达峰北坡游览区中雪线(海拔3800米左右)以上的冰川雪海自然景观区。这里是天山山脉发生雪崩最频繁的地区,雪崩的密度、路径、落差都很大,最易发生雪崩的时间是夏季降雪时及降雪后,这给登山者带来许多麻烦。此区常年的积雪又将底层的积雪压变成冰,形成冰川。冰川的进退是随气候的冷暖变化而变化的。在距今170万年至57万年期间,全球出现了一个寒冷期,大量的降雪形成了大规模的冰川,当时博格达山区三分之一的山地被冰川覆盖,最大的冰川长达27公里,巨大的冰川顺山谷下移,所到之处留下大量痕迹,这就是前述的高山砾漠自然景观区的古冰川遗迹。
全球处于温暖期,冰川退缩到高山区,规模较小,在博格达峰北坡现有48条冰川,面积55平方公里,最长的冰川为7公里,刃脊、角峰、冰碛堤、蛇形丘等现代冰川地貌非常发育,是冰川考察的良好场所之一。在这终年冰雪的世界里,没有植物能够生存,野生动物也只有雪鸡和雪豹。它们在雪线以下觅食,在雪山上栖身。这里的雪鸡属暗腹雪鸡,是世界上生活在最高地区的鸡类,它们不善飞翔,但却是登山和滑翔的健将,成群的雪鸡滑翔时的响声震天动地冰川雪海自然景观区的顶部就是博格达峰的“雪海三峰”。
博格达山的北面是准噶尔盆地、南面是吐鲁番盆地,在它的东西两端有七角井和达板城山口;
博格达峰,山脉为东西走向,海拔5445米;在2800米以上为高山区,地势高峻,基石裸露,石堆遍布,终年积雪,严寒险要,发育有众多冰川,冰川面积达55.05平方公里;冰储量18.4亿立方米,折合水量16.4亿立方米,是天然的高山固体水库,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为冰川雪海自然景观区的最上部分,山顶三峰并立,最东边的主峰即为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峰顶冰川积雪终年不化,是天山山脉东段的著名高峰,号称“东部天山第一峰”;中间为“灵峰”,海拔5287米;最西边为“圣峰”,海拔5213米。博格达峰银光闪烁,与山谷中的天池绿水相映成趣,构成了此地高山平湖的优美景色;亦被称为准噶尔盆地的“守护之神”。
Ⅱ 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的传说典故
天山天池的传说:
天山天池曾是西王母居住的仙境。据《穆天子传》记载,公元前989年,周穆王姬满驾车西游来到天山瑶池,西王母设宴款待,周穆王以丝绸玉器相赠。西王母即席作歌:"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随即唱和:"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临别时,西王母依依不舍地对周穆王说:祝君长寿,愿君再来!然而,周穆王却一去不复返。唐代诗人李商隐有感这段凄美的爱情佳话,留下了千古绝唱:"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这个如诗如梦的动人故事在天池流传了几千年,它是天池旅游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为了艺术地展现天池的神奇壮美以及3000年前母系社会、父系社会、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沟通交流的情景,揭示西域对中原开放的历史源头和中原文化对西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对天池西王母文化进行了挖掘和整理,西域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0万元,创作编排了大型歌舞剧《瑶池相会》。
毛泽东主席生前曾满怀向往地说过:“我要上一趟天池”,“瑶池传说中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到时候我也要在里面洗个澡”。夙愿虽未实现,但足以印证天池的无穷魅力。
Ⅲ 形容新疆天山天池景色的词句
天池水清澈来碧透,四周群山环抱,峰源峦挺拔,幽谷深壑。
走近池边一看,池水表层是蓝色的,与大海的颜色一样。而深处的池水却蓝中透绿,仿佛一块巨大的绿宝石静卧再水底。
夏季,优美的天池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绝佳的避暑盛地.游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览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 的湖水中泛舟横渡,饱览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湖上坚冰如玉,是全国少有的高山滑冰场.
世人将天地的自然风光概括为“石门一线”、 “龙潭碧月”、“顶天三石”、“定海神针”、“南山望雪”、“西山现松”、“海峰展“悬泉飞瀑”八大景观.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Ⅳ 形容新疆天山天池“景色优美”的诗句有哪些
1、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岑参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2、照曜天山外,飞鸦几共过。
微红拂秋汉,片白透长波。
影促寒汀薄,光残古木多
。金霞与云气,散漫复相和。---马戴 《落照》
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 《关山月》
4、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5、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暗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皮。---岑参 《天山雪歌送肖治归京》
Ⅳ 描述新疆“天山天池”的景色的词句有哪些
1、远远望去,天山山脉层峦叠嶂,美丽极了。
2、天山山脉的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
3、天山山脉连绵不绝,不知有几千里。
4、托木尔峰耸立在天山的西部,地势奇特,景色非常迷人。
5、天山的星星犹如街上的明灯,又似小孩子调皮的眼。
6、有时,它涓涓细流,翻过小天池山,形成一线,入幽谷。有时,它银丝缕缕,经过小天池山的每个山口,形若玉帘抖落而下。
7、翻腾的乌云,像千百匹脱缰的烈马,在天池中奔驰,跳跃:有的俯首猛冲,有的昂首嘶叫,有的怒目圆睁扬起了前蹄,有的扬起鬃毛甩起了马尾。
Ⅵ 新疆天山天池有什么奇特的自然景观
新疆天山天池位于新疆境内的博格达峰下的半山腰,属于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面呈半月形,全长3400米,最宽处约1500米,面积4.9平方公里,最深处约105米。东距乌鲁木齐110公里,海拔1980米。湖水清澈,晶莹如玉,被人们称为“天山明珠”。
博格达主峰就在天池的东南面,海拔达5445米。主峰两边又有两座山峰与之相连。抬头远眺,三峰并起,突兀插云,状如笔架。峰顶的冰川积雪,闪烁着皑皑银光,与天池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高山平湖绰约多姿的自然景观。天池属冰碛湖。地学工作者认为:第四纪冰川以来全球气候有过多次剧烈的冷暖运动,二十万年前,地球第三次气候转冷,冰期来临,天池地区发育了颇为壮观的山谷冰川。冰川挟带着砾石,循山谷缓慢下移,强烈地挫磨刨蚀着冰床,对山谷进行挖掘、雕琢雕凿,形成了多种冰蚀地形,天池谷遂成为巨大的冰窖,其冰舌前端则因挤压、消融,融水下泄,所挟带的岩屑巨砾逐渐停积下来,成为横拦谷地的冰碛巨垅。其后,气候转暖,冰川消退,这里便储水成湖,即今日的天山天池。新疆解放前,由于山高路险,只有意志坚韧而又精于骑术的人才能探游天池。解放后,政府专门拨款修筑了直达天池的盘山公路,并在湖畔建起别致的亭台水榭、宾馆餐厅以及其他旅游设施,向中外游人开放了这块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夏天,天山是受中外友人青睐的避暑胜地,到了冬季,这里又成了理想的高山天然溜冰场。每到湖水结冻时节,天山就会聚集新疆或兄弟省区的冰上体育健儿,进行滑冰训练和比赛。1979年3月我国第四届运动会速滑赛就是在天池举行的。环绕着天池的群山,雪山上生长着雪莲、雪鸡,松林里出没狗子,遍地长着蘑菇,还有党参、黄芪、贝母等药材。山壑中有珍禽异兽,湖区中有鱼群水鸟,众峰之巅有现代冰川,还有铜、铁、云母等多种矿物。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5月8日,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使天山更具吸引各种学者的魅力。
都统明亮:“见神池浩渺,如天镜浮空”,故名“天池”。
郭沫若曾在这里写下: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豪挺笔端
关于周穆王和王母娘娘的神话传说,李商隐曾做诗:瑶池阿木倚窗开,黄竹歌声洞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Ⅶ 天山天池门票多少
天池风景名胜区门票实行淡、旺季差别价格,旺季时间从每年4月回1日零时起到10月31日24时止,答门票价格为125元/人次;淡季时间从每年11月1日零时起到次年3月31日24时止,门票价格60元/人次。景区区间车票90元/人次。
天山天池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博格达峰北坡山腰,是以高山湖泊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景区规划面积548平方公里,分8大景区,15个景群,38个景点。
(7)新疆天山风景扩展阅读
主要景点:
1,西小天池
西小天池,位于天池大海子西北,海拔1600米,古称玉女潭,湖水由天池大坝西南渗漏,以瀑布形式注入潭中,并泻入三工河。池周围有云杉环绕,瀑布如练,水面呈蓝绿色,环境清幽。
2,西小天池瀑布
传说是“王母娘娘的淋浴水”,“洗澡水”下泻即成“西小天池”。“西小天池瀑布”对面,光绪年间建有六角、尖顶的“观瀑亭”,已毁。
Ⅷ 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的介绍
新疆天山天池抄风景名胜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阜康县境内博格达峰下的半山腰,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风景区。风景区总面积达16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548平方公里),以天池为中心,北起石门、南到雪线、西达马牙山、东至大东沟,有完整的4个垂直自然景观带。1990年获批准建立博格达峰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Ⅸ 你能介绍一下新疆天山天池的景色吗
游壮美新疆,览天山天池。如果说,天山是新疆的生命所在,那么天池绝对是天山的灵魂。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便来到天山天池,这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区的自然风景区,浓缩了中国西部最美的自然风光和最绚丽的人文风采,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天山之巅,吸引了无数游人纷至沓来。
航拍镜头下,景区公路蜿蜒曲折,宛若蛟龙盘旋,高低起伏,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千年地质风貌一览无遗。一旁的天池景观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容貌,静静滋养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Ⅹ 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的人文传说
天山天池在民间传说中是西王母居住的仙境,据《穆天子传》卷三记载:公元前989年,周穆王姬满驾车西游在天山瑶池受到西王母设宴款待(“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公元前十世纪西王母与周穆王瑶池相会的这一神话传说,激发了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遐想,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至东汉末年道教兴起,道徒们将西王母尊为道门天界之首,供奉膜拜,天池娘娘庙曾经规模宏大,香火鼎盛,至1932年毁于战火。1999年,在原娘娘庙遗址上重新修建。
公元1219年,道教全真派首领长春真人邱处机应元太祖成吉思汗诏命率弟子西行,他一路讲经布道、修寺建观,到阜康时登临了天山瑶池和博格达峰,之后写下《宿轮台东南望阴山》一诗:“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岩深可避刀兵害,水众能滋稼穑干。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画图看。”并亲率弟子在天池西岸台地上修建道观铁瓦寺。清代乾隆、光绪年间,天池道教达到鼎盛时期,铁瓦寺成为新疆道教的中心。天池铁瓦寺在历史上三建三毁,筹划在原址处再修。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阜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汉、回、哈萨克、蒙古、维吾尔等民族,长期生活在这灵山秀水之间。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各民族在生产、生活、饮食居住、装饰服饰、婚丧嫁娶、信仰禁忌、器乐歌舞、运动竞技等方面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