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分类
A. 华南植物园有哪些植物种类
华南植物园建园过程中,遵循了“师法自然”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专,根据植物分类系统和生态属习性,建立了木兰园、姜园、竹园、棕榈区、孑遗植物区、药用植物区、兰园、苏铁园、蕨类与阴生植物区、兰园、凤梨园、杜鹃园、山茶园、城市景观生态园、能源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园等近30个专类园:木兰园 、姜园、竹园 、凤梨园 、药用植物区 、蕨类与阴生植物区、兰园、棕榈园、苏铁园、孑遗植物区、澳洲植物园、城市景观生态园等。
景点就有这几个:龙洞琪林(羊城八景)、广州第一村、大型展览温室群、科普信息中心(分“时光隧道”、“植物与人”、“植物生态”、“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四个主题内容)、历史展览馆、名人手植树区
大概就这些,希望采纳
B. 什么是生态餐厅温室,又有什么好处,哪里有
融诺景观为您解答:
生态餐厅是景观主题餐厅,利用植被、假山、水系等的营造自然氛围的就餐环境。
生态餐厅的主体多采用轻钢结构,覆盖多采用透明材料。在主体建造中,通风系统、遮阳系统、湿度控制系统、水循环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等是必不可少的。
生态餐厅按景观类型分类:
园林式:以小桥流水、竹木假山、飞瀑喷泉、厅台楼榭作为景观基调。
民俗风情:采用某一特定体裁(如傣族、朝鲜族等)的典型风格进行餐厅景观的布置。
热带风格:采用复制热带植物(如棕榈、椰子树)复制异域景观。
生态园餐厅的设计
生态园的餐厅设计要融入生态和休闲的元素,既要有餐厅的基本功能,也要考虑到与所在环境的协调,还要注重其建造形式的生态和美观,比如亮点竹木的很多生态建筑作品就是根据不同的生态园而量身设计的,将生态餐厅的价值最大化,为业主和游客带来欣喜。好的生态园餐厅不但能起到餐饮的功能,也是景点构成的一部分。
做生态园餐厅找融诺,专业缔造16年,融诺景观是您不错的选择。
C.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的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一、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一)景观
(二)景观生态学
二、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一)景观综合思想的萌芽
(二)景观生态学学科思想的巩固
(三)景观生态学的科初创
(四)景观生态学的全面发展
三、景观生态学的展望
(一)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范式研究
(二)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三)面向实际问题,拓展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与景观生态学
(一)系统论
(二)景观生态学与系统论的关系
二、自然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
(一)自然等级理论
(二)尺度效应
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异质种群
(一)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二)异质种群
(三)异质种群与岛屿生物地理学
四、渗透理论
五、地域分异规律
六、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与核心概念
(一)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二)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景观结构
一、景观发育
二、斑块
(一)斑块起源
(二)斑块大小
(三)斑块形状
(四)斑块镶嵌
(五)斑块化与斑块动态
三、廊道
(一)廊道起源
(二)廊道结构特征
(三)廊道分类
四、基质
(一)基质的判定
(二)孔隙度和边界形状
五、景观异质性
六、景观空间格局
(一)斑块、廊道和基质的构型
(二)景观构型的确定
(三)景观对比度
(四)景观粒径
(五)附加结构
七、网络
(一)廊道网络
(二)斑块网络
八、生态交错带
(一)边缘效应
(二)生态交错带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景观生态过程
一、干扰与景观格局演变
(一)干扰类型与常见的干扰现象
(二)干扰的性质
(三)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二、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
(一)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的概念
(二)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的特征
(三)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的生态学意义
三、景观中的物种运动
(一)景观中物种运动的方式与类型
(二)景观中的动物运动
(三)景观中的植物运动
四、景观中的水分和养分运动
(一)景观中水分和养分运动的形式与特征
(二)景观结构与水分和养分运动
五、景观中的人文与文化过程
(一)人类文化与景观建设
(二)农田景观
(三)城市景观
(四)乡村景观
(五)城乡过渡景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景观动态变化
一、景观稳定性
(一)景观稳定性的概念
(二)景观要素的稳定性
(三)景观稳定性的尺度问题
(四)景观稳定性的定量探讨
二、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自然驱动因子
(二)人为驱动因子
三、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一)景观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二)景观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三)景观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四)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
(一)景观变化动态
(二)景观变化模拟的步骤
(三)景观变化动态模型
(四)几个景观动态模拟的实例研究
(五)景观动态模拟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一、景观生态分类
(一)土地分类方法评价
(二)景观生态分类
(三)景观生态分类体系与指标选取
(四)景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评价
(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
(二)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四条基本原则
(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一)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二)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原则
(三)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
四、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一)生态系统评价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一、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
(一)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过程
(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景观生态规划
(一)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三)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四)景观生态规划的类型
(五)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
三、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
(一)景观生态设计原理
(二)景观生态设计类型
(三)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
一、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一)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二)景观异质性指数
二、景观格局分析模型
(一)空间自相关分析
(二)地统计学方法
(三)空间局部插值
(四)波谱分析
(五)小波分析
(六)聚块方差分析
(七)趋势面分析
(八)分维分析
(九)亲和度分析
(十)细胞自动机
三、景观模拟模型
(一)零假设模型
(二)景观空间动态模型
(三)景观个体行为模型
(四)景观过程模型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求
二、景观多样性
(一)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划分
(二)斑块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
(三)类型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
(四)格局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
三、景观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斑块与生物多样性
(二)廊道与生物多样性
四、景观破碎化与异质种群动态
五、物种多样性与景观格局多样性的关系
(一)物种多样性
(二)景观格局多样性
六、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区设计
(一)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过程
(二)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区研究
(三)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
(四)自然保护区景观结构设计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
一、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一)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
二、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一)土地质量指标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三、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生态指标体系
(二)经济指标体系
(三)社会指标体系
(四)环境效应指标体系
(五)景观指标体系
四、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与过程
(一)一般问题
(二)初步商讨
(三)土地利用方式评价
(四)土地利用系统评价
(五)景观或区域评价
(六)综合评价、成果与监测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一、全球环境变化
(一)森林锐减
(二)荒漠化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水资源短缺
(五)全球气候变化
二、景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景观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二)景观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三、景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一)气候变化对景观的影响
(二)景观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四、景观生态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一)景观尺度上全球变化研究
(二)全球变化下自然资源适应性管理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基本原理、类型与特征
(二)遥感图像处理及其在景观分类中的应用
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与功能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D. 风景成因的分类
一、参照生物分类,将隶属关系改为组合关系
分类的本质就是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系统,而后指出各分类物在该系统中的位置。生物学的分类最科学,按门、纲、目、科、属、种划分,对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指出它的属种就算完成了分类。例如猫属于哺乳动物的猫科,在描述猫时,对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猫科的特点就无需描述,只说明猫与老虎、狮子、豹子等属的差别即可。然而风景不是单纯的自然系统,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故首先分出一定地貌类型,再以地貌类型与其负载物组合成风景类型。地貌与负载物之间是可以任意组合的,没有必然的隶属关系。一座宏伟的庙宇可建在不同的区域,它们的上一层次(地貌类型)可以完全不同。风景系统中的级次间缺乏唯一性。所以生物分类虽然非常科学,却不能生搬硬套于风景分类。
地貌与负载物组合成风景虽然无必然的隶属关系,但却有经常共生的相关关系,其共生可以是:①成因的组合,如石灰岩地区的岩溶风景组合、海岸区的海蚀地貌组合,因为一定岩性与一定构造,在同一气候条件的侵蚀作用下,会形成相同的景点,如一定的节理与断层,在侵蚀作用下,可形成一定的悬崖,不同的褶皱则可形成单面山、平顶山,故一定的景点结合成一定的景区,一定的景区结成一定特色的旅游线路;②某一因素派生出的组合,如湿润气候区瀑布、激流与峡谷的组合,干旱区雅丹地貌与沙漠的组合;③自然因素与人文建设的组合;④原生与派生的组合,如高的山地产生佛光、云海、日出等奇妙景观,湿润地区产生水上森林、湖泊、沼泽等湿地,湿地成为候鸟栖息地。这些组合关系,将成为风景成因分类的依据。
二、风景成因类型的划分
旅游以风景区为目标,故风景类型宜分到景区一级,且分类的详略亦有一个适宜的程度。太简略不能表现各景区的特点,过详细将失去应用价值。按前述国标分类,地貌共分为41种,其负载物中自然负载物有23种、文化负载物有82种,它们共可组合出4305种亚类,显然这么多种分类实用性不高,因而地貌和负载物都必须进行简化和归并。
首先山丘需按海拔划分为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为简化类型,本书将地貌仅分为正性地貌、负性地貌和中性地貌3类。这是借用了正地形、负地形的概念,但与原意略有区别。如《地球科学大辞典》p.265所述,正地形指高于邻区的地形,负地形指相对低于邻区的地形,故高原属于正地形,平原属于负地形。由于景区面积远小于高原和平原,无需与更远的地区相比,故将高原与平原单列,统称中性,并为了表示与正、负地形原意的区别,将“形”字改为“地貌”。其次,为了照顾国内一些流行的分类,将正地形分为以花岗岩等坚硬、块状岩石形成的正地貌和层状岩石形成的正地貌两类,其中,层状岩石再分为4类:砂岩、火山岩、泥岩-黄土、石灰岩(岩溶)。这个分类中,石灰岩实际跨越了正性地貌及负性地貌,如峰林-石林等属正性地貌,天坑、溶洞属负性地貌。为不使分类过于烦琐,地貌只划分到一定的程度,例如峡谷只按规模大小分为江河峡谷与溪流峡谷,海岸仅分为沙岸与岩岸,级次更低的地貌不再划分。这样共计分出20个地貌亚类。
对国标分类中人文部分的82种负载物,为了简化和增加包容性将其归并为3个亚类,即文化、宗教、民居。在几种文化负载物并存时,取其贡献最大者,如嵩山景区,既有书院,又有寺庙,但因大法王寺、少林寺、中岳庙等比书院更为世人所知,内容也更丰富,故分类时将其列入山岳宗教型。武夷山虽然也有各类庙宇,但朱熹讲学的“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对中国文化影响更大,故列入山岳文化型,而不列入宗教类。
本书分类顾及了详略得当,但景区命名可以使用最富特色的更低一级次的类别。例如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悬空寺等,同属峡谷宗教类,但景区名称可用具体的“石窟”、“寺”来表示;挪威峡湾与我国山东蓬莱丹崖山上的蓬莱阁,在分类中同属于海洋岩岸类型,但并不影响分别使用“峡湾”、“阁”这样的名称。我国的刘公岛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加勒比海的伯兹利珊瑚礁,同属海洋岛礁类型,但各自可以使用“岛”、“堡礁”、“珊瑚礁”等名称。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相当于增添了分类的精度,能在分类简明的前提下,表现出更细微的特征;第二,只在景区后面用符号表明类别,不影响传统的、人们熟悉的名称。
地貌与负载物的组合便是风景的成因分类。这种分类,简明易懂,但是气候的冷热干湿、纬度和海拔的高低,对于风景的成因类型,特别是美学类型有决定性的作用,是风景研究中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把这些因素作为分类依据引入成因分类中,势必会使分类变得很复杂,我们可以以表3-3所示方式来表示自然负载物对分类的影响。
表3-3 自然负载物与纬度、海拔的关系
表3-3排列的依据是:①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常绿阔叶林或雨林向针叶林、灌丛、草地、冰雪地变化,而云海、日出等美景主要见于较高的山上;②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在我国是从南方到北方,由云南、海南岛的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到冰雪原变化,美丽的北极光也只能在高纬度地区见到;③气候由潮湿变为干旱,相应地从东北大兴安岭的林海、疏林草原、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变化到西北的戈壁沙漠。上述排列只是一种大概的趋势,并不绝对精确。特别是烟云光照与荒漠的位置,与之缺乏必然的关系。关于此点,在本章第五节业已指出:组合体系不如单纯的自然体系严密。在表3-3内的负载物中,没有提到水,因为水必然存在于负地貌中,负地貌完全可以代表水,故作为分类的依据可以不考虑水。另外,烟云光照只在形成景点时起作用,故针对景区的分类也不必考虑烟云光照。于是,加上文化负载物,共计有8 种负载物:木本,花卉,动物,草本,冰雪,文化,宗教,民居。将此8种负载物与20种地貌亚类进行组合,便形成了风景的成因分类。
由此成因分类可得到160种风景成因,这种分类依然过于烦琐,缺乏实用价值,还需再进一步归并与简化,采用以下4条原则进行:
1)某些组合实际出现的频率过低,如岛礁与宗教组合的普陀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名望很高,但类似景区很少,故不单独分类。
2)有的组合出现频率较高,如花岗岩地貌的佛教圣地、丹霞地貌之道教圣地都特别普遍,但为了简化类型,只好割爱。
3)与负载物组合时将地貌适当合并,如将宗教与整个山岳地貌组合称“山岳宗教型”;森林、花卉、动物、冰雪都与山岳统一组合,称“山岳型”;在高纬度地区,“冰雪”将平原、湖沼、海洋一并纳入,故冰雪与山岳以外的一切地貌统称“冰雪原型”。至于民俗民居,可与全部地貌组合,即可不计地貌因素,仅称“民俗民居”。将山岳统一与各个负载物组合,而不是按8个亚类去组合,可能有人会认为此划分太粗陋,但将8个亚类统一于“山岳”,于一般的旅游并无影响,游客无需了解不同岩性在成景中的细微区别;但如专业的人士希望分类更细时,只要在“山岳”之下分出8个亚类即可,并不影响整体分类系统的大格局。
4)每一种地貌与负载物组合时只利用一个或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如地貌对风景区美的贡献大于其他任何一个美因子时,则放入纯地貌一类,如张家界、九寨沟、华山均列入纯地貌型。当地貌以外的某一个美因子对风景区美的贡献超过地貌时,则选用其与地貌的组合,如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等佛教圣地,称山岳宗教组合,这些景区自然也有森林、花卉、动物,但它们的贡献均不如宗教。又如不论平原、山岳都有植物,如植被对美的贡献最大,则称为山岳森林型或平原森林型,此时虽然其中必然有动物,但因其贡献不如植被大,故在分类名称中虽未列动物,但实质包含了动物。有动物的地方必有植被,但如动物对风景区美的贡献大于植物,则称山岳动物型或平原动物型,如卧龙保护区因为有森林才有熊猫,但只称山岳动物型,而不提及森林;非洲塞伦盖蒂平原,本是草原,有众多野生动物栖息,只归入平原动物组合,虽未提及草原,但必然包含了草原。根据这些归并简化的原则,编出了实用风景成因分类表(表3-4)。表3-4中共分出复合型风景区47个类型,由于纯科学性风景的每一类别均可叠加于任何一个风景成因类型之上,故此表中未表示其组合关系。
在前文探讨国标分类时,曾提出其缺乏唯一性的不足。但国标的分类大多到达景点一级,本分类方案以景区为目标,可以多置而缺乏唯一性的不足会比国标更为突出。因为每一景区有多种美因子,虽规定以对风景区贡献最大的美因子为主,但在实践中如何判别最美的美因子却缺乏具体的指标,分类时必然会出现分歧。首先,这种分歧会来源于不同人群,以华山而论,其为道教圣地,以宗教界的看法,自然应划入山岳宗教组合,但是一般的游客还是更喜欢华山险峻的自然风光,因此在专业人士与一般游客的看法发生分歧时,本书倾向于以一般游客的认识为准。风景区的美,在不能定量之前,这种成因分类的多置性(即缺乏唯一性)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其次,某些美因子在分类系统中自身即具有双重性,例如火山口湖,既可归在湖山组合之中,也可归在火山风景内,我们采用归入比较稀少的类别中的原则,由于火山口湖较少,故长白山天池归入火山风景中,而天山天池归入湖山组合风景之中。又如间歇泉,既可归入泉水风景中,也可以归入火山风景中,我们仍然按归入稀少类别的原则,将其归入火山风景中。由于对资料掌握不够,对景区的具体类别在分类中可能会出现失误。许多优美而有趣的景区未能到现场观察,对其成因不便妄猜,类型亦不便妄置,因而本书未对其进行明确分类。好在本书只是引玉之砖,深信不久便会有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内容更加丰富的风景学分类问世。
表4-3 类分因成景风
表3-4所示分类与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之区别之一,在于国标是将所有基本类排列形成一个长链,再按性质分段,即分出亚类,而本分类是将国标中的部分亚类,甚至主类作为形成风景的美因子与地貌组合起来,将这些美因子作为分类的依据置于表头,于是长链便被截成数段,形成一个类似于化学元素周期表形式的分类(表3-4),与该美因子有关的风景区都列在表的同一纵列内。因此,横向读表,是按地貌的分类;纵向读表,是按负载物的分类,近似国标亚类中分出的基本类。如不考虑城市旅游资源,再在详略上做些调整,本表几乎能与国标的基本类型完全吻合。因此,本分类基本保留了国标的优点,同时也顾及了不同部门开发的旅游业务,如“负地貌”各行与水利部门的旅游资源相适应,“木本植物”与“动物”两列与林业部门的旅游资源相吻合。总体来说,旅游业的相关业务都可在表3-4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将生态公园、地质公园纳入统一的风景分类中
将生态公园、地质公园纳入统一的风景分类中之实质,是将科学或科普引入旅游业,将来或许还会有其他学科领域的引入,但本书只对生态公园、地质公园与风景区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所组成的物质、能量系统,包括非生命环境因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个组成部分,用本书所使用的名称来表述,就是地面物质与自然负载物的组合结果。地面物质可以是岩石、土壤、沙砾、浅水、海水……它们与自然负载物的不同结合便是不同的生态系统。如干旱气候下岩石裸露区为岩漠生态系统;湿润气候经流水侵蚀的岩石裸露区为石漠生态系统(用石漠以区别于干旱区的岩漠);地表有流沙时为沙漠生态系统;地表为土壤,当其与牧草组合时为草原生态系统,与农作物组合时为农田生态系统,为浅水覆盖时为湿地生态系统,为海水覆盖时则为海洋生态系统……生态旅游的目的不仅是从各种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中获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获得生态知识,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现今已提出的各种生态系统与本书的风景成因类型基本一致,故各种风景区的旅游都可以说是生态旅游。风景和生态系统毕竟是两个概念,风景是强调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生态系统则强调能给人以认识快感的美,两者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叠合,即某些生态系统既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同时也能给人以认识快感的美。如果将生态旅游的场所称为生态公园,则叠合部分可称为风景复合型生态公园,只能给人以认识美感的生态公园称为纯生态公园。无论是复合型生态公园,还是纯生态公园,其类型都相同,只是审美快感的美有所差异。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虽然都是针对生态系统而言,但两者的性质和目的却有所不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免遭破坏,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不致灭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并设立相关机构,有时并非整个保护区都对公众开放为旅游区。故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区的叠合有两个条件:①自然保护区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时才能与风景区叠合;②自然保护区中向公众开放的部分才允许与风景区叠合。自然保护区不向公众开放的部分,称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无论其能否给人以审美快感的美,无论其是否有旅游价值,都不能称为风景区,而只属于纯自然保护区。还有那些虽可对公众开放,但其自身缺乏旅游价值者,也属于纯自然保护区。本书将选择少数自然保护区实例予以介绍,一方面是让读者了解什么是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也借以证明,复合型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区除建设目的不同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地貌(风景)与地学内蕴(地质遗迹)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地学内蕴(地质遗迹)所代表的区域地质发展历史,决定了今天的地貌景观和风景。热爱大自然的朋友们,当你们登上高山之巅,下到幽谷之底,穿过层层洞穴来到地下深处,漫步湖海之滨、极目远眺时,除了尽情享受自然之美外,必然还会惊诧这些美景是如何形成的?大自然是如何塑造出了这奇妙的一切?当地质公园所代表的地学内蕴融入这个风景的统一分类后,你便能了解这奇特的地貌、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形成的,便能洞悉这如梦如幻的风景演化发展的奥秘;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从地质公园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美——认识美。
本书关于地质内蕴的分类,除包括地质剖面、古生物、地质灾害、矿床外,还根据陈安泽的地质遗迹划分表,增加了“地质构造”类型;吴胜明在《中国地质公园》中将我国85个地质公园中的62个均划为地貌类型,故据此又增加了“地貌”这一类型,这样有关地质内蕴的分类共计有6类。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地区,都会打上地壳运动的烙印,都有地质遗迹的存在,从而可以作为地学科普内容介绍,故凡风景区皆可视为地质公园,即地质公园可以全面覆盖风景区,所以在风景分类中省去了“地质内蕴”这一个因子,并将所有风景区当作复合型地质公园看待。于是,便有批准挂牌的正式地质公园和没有挂牌、但同样可以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的准地质公园。对于前者,可在风景名后加“世界地质公园”或“国家地质公园”字样,如“嵩山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对于后者,虽未加“地质公园”字样,为未经审批命名之准地质公园,园中亦可摆放地质景观之标示牌。在给风景作定义时已经指出,地貌达到一定程度的美,才能称为风景,因而必然有许多不是风景区的地方,地质内蕴却异常丰富,并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和科普价值,可将它们称为纯地质公园,即“完全由地质内蕴贡献的美形成的地质公园为纯地质公园”。纯地质公园之命名采用三段法,即地名+地学性质+地质公园,如“河南内乡恐龙蛋地质公园”、“四川内江恐龙地质公园”。地质公园中的绝大部分是与风景区叠合的地质公园,在风景成因分类中已做了介绍,因而在“风景区的科学性”章节中,将只介绍纯地质公园。某些纯地质公园,一般的旅游者很难看懂其介绍的地质内蕴,就连非专业的地质人员也很难对之产生兴趣,本书介绍的目的,是让读者对它有些了解。
综上所述,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地质公园之关系如表3-5所示。
表3-5 风景区、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之关系
E. 地质景观分类及特征
昌乐县古火山地质景观可划分为矿物岩石景观、新构造运动景观、火山水体景观、火山与熔岩景观、古生物化石景观、地质生态景观、人类活动遗迹景观。
(一)岩石地层景观
昌乐火山岩主要有碱性橄榄玄武岩、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致密块状玄武岩等,其次见有少量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屑岩。其中碱性橄榄玄武岩和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为该地区蓝宝石的赋矿岩层。由于火山喷发的多期次、间歇性,造成古火山遗迹山体岩性的不唯一性,为该地区岩石地层景观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1.方山橄榄玄武岩垂直分层景观
方山橄榄玄武岩颜色多为暗绿—黑色,发育斑状结构、粗玄结构、致密块状等;斑晶(0~20%)一般为0.1~0.5mm,最大2~3mm。主要成分为橄榄石,其次为单斜辉石(钛辉石)及少量斜长石,局部含橄榄岩包体,大小不一;基质具粗玄结构和显微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单斜辉石、磁铁矿及少量橄榄石等,有时具褐色玻璃质,副矿物有钛铁矿、磁铁矿和磷灰石等。该处岩层垂直分层较为明显,产状平缓、层理清晰,厚层橄榄玄武岩呈水平状或近水平状产出(图版3-2-7)。根据余晓艳等人(1996)对该处野外产状及岩石结构构造的调查,将该处玄武岩从下至上大致分为8层:
1)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岩石呈褐红色或深紫色,层状构造,气孔发育,内有钙质物充填,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橄榄石、辉石、铁的氧化物等,厚度约10m。
2)致密状橄榄玄武岩,呈灰黑色,致密块状构造,气孔不发育。矿物成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长石等,本层构造作用明显,褶皱、透镜体发育,见有球状风化,风化后岩石呈松散粒状脱落,厚度约15m。
3)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呈灰黑色,层理不明显,气孔发育。受风化较轻微,矿物成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长石等,厚度约1m。
4)致密状橄榄玄武岩,呈紫灰色,球状风化强烈,层理不明显,厚约5m。
5)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呈紫灰色,气孔构造,层理明显。主要成分为橄榄石、辉石、铁的氧化物等,局部夹紫红色橄榄玄武岩,厚约10m。
6)致密状橄榄玄武岩,呈紫色,层状构造,偶见气孔。矿物成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长石和铁的氧化物等。岩石节理发育,破碎较厉害,厚约3~5m。
7)伊利石化橄榄玄武岩,呈深灰色,中部有0.5~1.5m风化强烈的黄色、黄绿色深源包体,并含刚玉、辉石等巨晶矿物。其底部和顶部气孔较发育,中部气孔不发育,上部柱状节理发育,厚约10m。
8)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呈灰黑色块状岩石,气孔发育且气孔较大、较密。主要成分为橄榄石、辉石、铁的氧化物等,厚约12m。
2.火山碎屑岩景观
火山碎屑岩,碎屑大小不均,约1~5cm,呈菱形、次菱形状,主要成分为深黑色致密状玄武岩,其见有橄榄岩包体,大小约2~4mm,并见有少量尖晶石包体,粒度为4mm×5mm,代表了火山喷发沉积相环境。由于长期的剥蚀和风化作用,目前仅在黑山子东山(图版3-2-8)、黑山子东南山、猪山(图版3-2-9)三处保留有该类岩石,已成为该地区古火山旅游资源中的稀缺景观。
3.火山大角砾熔岩景观
研究区内火山大角砾熔岩见于马山北东山南侧挖掘断面处,该山体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五图街道事处罗圈村东南部,山顶最高点海拔169.09m,为一扁平小山包。山顶平坦,无植被,已开发为石料厂,山体西侧有采坑。北东、东侧主要发育槐树、杨树等植被,山坡以荆科类植物为主。山体上部岩性主要为尧山组深灰色玄武岩,见有多处球状风化;中部为火山角砾熔岩,为牛山组致密状玄武岩角砾被尧山组熔岩所覆盖,角砾较大20~50cm,表层风化强烈(图版3-2-10);底部为牛山组深灰色致密状玄武岩。该处为县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火山大角砾熔岩,具有较高观赏和研究价值。
(二)矿物岩石景观
县内火山岩内蕴涵着大量的蓝宝石、橄榄石、石榴子石等有较高价值的宝石矿物。昌乐蓝宝石资源丰富,有矿面积达450多平方千米,蕴藏量达数十亿克拉,该地区蓝宝石(图版3-2-11)具有颗粒大、结晶好、净度好、透明度高、色调纯正、亮度较大、饱和度较高、双色性(从截面和侧面看呈不同颜色)和特异宝石多等特点,矿体具有原生矿和砂矿并存特点。昌乐蓝宝石的原生矿产于新近纪尧山组橄榄岩玄武岩和碧玄岩中,与二辉橄榄岩包体和歪长石巨晶伴生,颜色有深蓝色、蓝色、橙色、浅蓝色、蓝灰色、蓝绿色、绿色、黄绿色、黄色、棕黄色、棕褐色等。在蓝色色调系列中,蓝偏紫色者约占70%~80% ,其中又以深暗色者居多。蓝宝石着色往往呈渐变不均匀,但也有截然突变的,即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条带或六边形环带呈规律性相间出现,晶形以六方双锥和板面的聚行最为常见,晶体呈桶状。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以及较高的经济价值。
(三)新构造运动景观
昌乐辖区内新构造运动的标志除了体现在新近纪古火山地貌外,还有体现在新近纪以来发生的断层构造上。较明显的断层主要见于乔官镇团子山古火山口南侧,分布于火山集块角砾岩中,呈北东向展布,宽约1.5m,长度不详,内充填第四系砂土及砾石,属新断裂构造,是该区新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四)火山水体景观
火山水体景观,主要是指火山口湖、堰塞湖、瀑布、喷泉等地表水与火山地质和地貌结合所形成的新景观。根据调查县内水域面积约20.6km2,主要分布在水库、塘坝、河道。县内发育有丹河、白浪河、于河、桂河四大水系,有32条河流长度超过5km,大中小型水库141座,其中大型1座:高崖水库,中型2座:荆山、马宋水库,小型138座,总库容2.5亿m3。县内火山水体景观主要以火山堰塞湖为主。在新近纪时期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多处堰塞湖,后因长期侵蚀、风化和人工改造,使其与主要河道直流相连,现已建为多处大中型水库,如高崖水库、荆山水库等,可用于游览参观、保健疗养、体育运动、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等,已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山水库景观:荆山水库位于乔官镇,弥河支流大丹河上游,始建于1966年10月,1967年10月建成蓄水,控制流域面积36km2,总库容1210万m3,兴利库容546万m3,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养殖及供水等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国家重点中型水库。影响下游15km内的胶王公路、胶济铁路、309国道、济青高速公路和昌乐县城,保护下游大丹河两岸22万人口和28万亩耕地。荆山水库四周被古火山所环绕,山体上植被茂盛,四周环视禁不住被其美丽的景色而吸引。宽阔的水面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平卧在群山之中,蓝天、白云、绿树、群山的倒影清丽地倒映在湖面上。欣赏水面闪烁的点点波光,水、小船和起伏的远山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在近处随便找一座小山爬上去,满山坡的荆子花和酸枣花,感觉被花的清香簇拥着,似是走入诗情画意之境(图版3-2-12)。
近年来,荆山水库根据昌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垂钓、度假等一体的水利风景区,特别是在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过程中,积极把“景观理念”融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从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等方面入手,着力抓好水利风景区建设。2011年10月被省水利厅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实现了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扎实推进了民生水利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五)火山与熔岩景观
1.古火山颈相原生节理景观
昌乐地区的古火山由于受到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上部暴露地表的火山口部分被剥蚀殆尽,目前遗留的主要是地壳浅部的火山通道(即火山颈),其内发育的原生节理,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古火山颈景观,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看点。昌乐地区古火山颈相遗迹主要发育三种节理(刘金华等,2008):面状节理、“倒扇形”柱状节理、“直立形”柱状节理。
面状节理是一种岩浆在冷却过程中内外岩浆形成一定的温度差而产生的平行于岩浆表面的平面状节理,又称为“等温面”,与柱状节理同时发生。面状节理与柱状节理通常呈垂直或近垂直接触,由于面状节理和柱状节理交错从而形成平面上类似于龟裂的现象,节理面中的“龟裂”形状主要有四边、五边和六边,代表了柱状节理横切面形状。该区面状节理多见于二姑山、桃花山、团山子(图版3-2-13)等处。
“倒扇形”柱状节理形态上以古火山口为中心向两边倾斜,中心柱状节理竖直,向两边逐渐倾角增大,在古火山颈横切面上显示部分柱状体的顶端部分由下而上直径逐渐变小,发育至一定高度而消失,剖面上整体呈现为上窄下宽的倒扇形。典型代表为团山子古火山地质遗迹、郝家沟古火山地质遗迹(原北岩古火山)等。
“直立形”柱状节理形态上下均为竖直发育,顶部与底部发育宽度相近,柱状体直径相对均匀,形态规则,常见有五棱柱、六棱柱。典型代表为桃花山古火山地质遗迹、郝家沟古火山地质遗迹(原北岩古火山)(图版3-2-14)、小苍山等。
2.古火山颈棱柱体景观
县内古火山颈地质遗迹中发育着大量的四棱、五棱、六棱柱状体,其中以五棱、六棱柱状体为主,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橄榄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深灰色致密状玄武岩等。其直径大小不一,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依据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的大小可分为:小棱柱体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在8~13cm,见于团山子古火山颈;中棱柱体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在15~25cm,多见于桃花山、二姑山、郝家沟古火山颈;大棱柱体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一般大于25cm,见于小苍山(又称刘家山子)(图版3-2-15),该处古火山颈棱柱体为昌乐地区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最大者。玄武岩棱柱体粗大而挺拔、排列密集而整齐,横断面多呈较规则的五边形、六边形,犹如刀劈斧削一般,气势非凡、极为壮观。
3.交切火山熔岩景观
交切火山熔岩景观在昌乐地区内主要出现在柱状节理发育的古火山颈里,形态上以一种方向上的玄武岩棱柱体切割另一种方向上的玄武岩棱柱体,由火山二次喷发不同熔岩的相互交切,景观十分罕见。该景观在郝家沟古火山地质遗迹(原北岩古火山)(图版3-2-16)、桃花山等处均有发现。
4.次火山相景观
次火山相是火山物质潜伏于地下的侵入产物,由于岩浆的内压小于上覆围岩的静压力,使岩浆未喷出地表而在近地表处定位、固结形成的地质体,该类型较集中分布于火山活动的强烈地区,一般发生于一个火山喷发期的晚期阶段。它当时并未达地表,因此属于封闭系统,与火山活动有关的超浅成岩及隐爆角砾岩等均为次火山岩相。县内仅发现一处冯家沟西北山为该类型古火山地质遗迹,岩石出露主要为深黑色辉长岩,见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辉石,基质为半晶质(图版3-2-17)。
5.熔岩台地景观
熔岩台地是有火山熔岩喷溢后经风化及河流侵蚀而成,山顶通常呈平台状,主要分布在乔官镇西南靠近临朐县界处。农田不规则地分布在这些熔岩台地上,形成天然的水平梯田。由于地表径流的侵蚀切割,这些熔岩台地并不完整,形成一道道由近水平产出的玄武岩层组成的低缓山梁或孤立的方山。登高远望,熔岩台地就像一个个区域侵蚀面一样展现在眼前,在整体平坦的丘陵地貌上叠加了沟谷纵横、峭壁林立的山区地貌,加上周围的绿色植被和发电风车,不失为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杜家沟西北山(图版3-2-18)。
(六)古生物化石景观
县内火山岩分布区内的古生物化石主要赋存于新近纪临朐群山旺组,该组地层主要由泥岩、页岩、硅藻土、砂岩组成,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乔官镇姬家庄西山一带。古生物化石主要产出于硅藻土页岩的夹层中,曾发现了许多树叶、花草、鸟、虫等古生物化石,后来又陆续出土了鱼类、蛇类、鹿、狼、兔、古树等动植物古生物化石。
(七)地质生态景观
县内火山岩分布区内植被发育不均衡,品种呈多样性。地势平坦、低缓处,主要为杨树、刺槐树,山坡处主要以松柏、低矮刺槐为主,中间夹着有荆科类、乔科类植物;山顶少有植被覆盖或无植被覆盖,主要为荆科类植物。在观赏风景区内的乔山、黄山、隋姑山、豹山、团山子等地,山顶少有植被,主要生长荆科类、乔科类等低矮植物;山坡植被发育,主要为刺槐、杨树、黑松、松柏、水杉、长叶杉等;山脚处大多为基本农田区,农业种植田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苹果、大姜、大葱、芋头、草莓、芦笋、西红柿、辣椒等;形成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区内植被丰富,风景秀丽,是众多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之地。地上有山鸡、野兔、蛇等,天上飞有各种鸟类。嫣然一幅绿草丛生、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的生态美景。
(八)人类活动遗迹景观
1.人工采坑景观
早期昌乐县对古火山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主要为对火山岩的开采及蓝宝石原生矿及砂矿的露天开采,经过近几十年的开采挖掘,已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采矿坑。近几年随着政府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古火山地质资源加以有效的保护,废弃矿坑也得到相应的恢复治理,在注重恢复废弃矿坑生态系统的同时突出景观效益,注重合理利用采石遗留的独特地质地貌,利用景观艺术的手法,巧妙融合周边环境,营造独特风貌和人文情趣,所保留的采石遗迹和废旧采矿设备,不仅能作为景观观赏,还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可进一步分为火山岩采坑景观(图版3-2-19)和蓝宝石原生矿采洞(图版3-2-20)、砂矿采坑景观(图版3-2-21)。
2.探宝挖掘洞景观
方山探宝洞主要分布在县内蓝宝石原生矿产地——方山。位于方山顶东南的探宝洞是最先发生蓝宝石原生矿的地方,洞口外形呈圆拱状,矿洞长约10余千米。洞内蜿蜒崎岖,宽窄不一,洞壁岩石主要为深灰色致密状橄榄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为蓝宝石原生矿的含矿岩层,是旅游探险、寻宝的绝佳去处。
3.防空洞景观
县内有多处防空洞,如方山防空洞(方山战备防空洞)、卧虎山防空洞等,主要分布在玄武岩覆盖区,其中以方山战备防空洞最为著名。方山防空洞(图版3-2-22)位于昌乐县城东南10km方山东南侧山腰间,洞口呈拱形,隐藏于周围茂盛植被之间,防空洞主隧道长近百米,防空洞连接着许多暗道,在曲折蜿蜒的防空洞里穿梭,犹如迷宫般有趣。从主隧道可直通各个掩体室,设有休息室、指挥室、储存室、武器库等多个掩体室,组成一个完整军事防御网,是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F. 种植设计的分区,分类及景观和生态要求是什么意思
就是合理设计,合理分布,达到景观完美,人景合一,一年四季有美丽如画的花开,达到文明社会人的心情舒畅,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G. 生态景观工程建设在国民经济分类中为哪个产业
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研究合流说。
为弥补凯恩斯经济学只着重宏观经济分析,忽视微观回经济分析的缺陷,当答代一些经济学家,把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
他们以稀缺法则为起点.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微观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要对稀缺的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以资源利用为研究对象,因为在资源配置中会有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国家干预。
而资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模式和方式,这就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当代不少经济学者主张建立混合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自由市场经济,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宏观控制的经济。
综上所述,经济学的定义应该是研究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该定义涉及四个问题:
一是稀缺资源,这是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
二是资源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是资源利用,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是经济体制,因为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H. 景观生态学中常用景观指数的分类
景观格局主要是由斑块大小和形状、斑块分布、斑块镶嵌结构为主要特征的[62],对景观格局进行空间分析,建立格局与过程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描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景观指数。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43]。Forman曾把描述斑块的景观指数分为两大类,即描述斑块形状的景观指数如形状指数等,及描述斑块镶嵌的景观指数如相对丰度、优势度和分维数等[63]。Hulshoff认为景观指数可划分为景观格局指数和变化指数,前者如斑块类型、数量及形状指数;后者如斑块数目变化率等。邬建国将景观格局指数分为斑块水平指数、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43]。傅伯杰等认为景观格局指数由景观单元特征指数(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周长)和景观异质性指数(多样性指数、镶嵌度指数、距离指数、生境破碎化指数)[64]。张金屯等根据景观层次分为单个斑块特征分析指数、景观镶嵌体特征分析指数,其中单个斑块特征分析指数有长宽比(斑块长轴与宽度的比值)、伸张度(斑块宽度与长度比)、圆环度(斑块形状接近圆圈的程度)、致密度(描述斑块面积与其边缘周长的关系,其倒数称作扩展度)、周长与长轴的比和平均半径等;景观镶嵌体特征分析指数有景观多样性(主要用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相对丰富度指数和相对均匀度指数描述)、景观边界(主要用边缘率指数、相对相异度指数描述)、斑块格局指数(主要用斑块隔离度指数、斑块蔓延度指数、景观斑块破碎性指数描述)[62]。
I. 生态系统分类和景观生态分类的区别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某一个(或某一类)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规律; 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多个不同生态系统(或类型)之间的格局、流、变化等; 也就是说,景观生态学要比生态系统生态学高一个层次,它们都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