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景观文化
⑴ 苏州园林中有哪些梅花景观
苏州可谓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发源之地,为江南私家园林精粹汇集之处。苏州园林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中都久负盛名,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苏州园林极富诗情画意,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以韵胜、以格高,一向为我国文人所喜爱,历代大量的咏梅诗篇成为园林造景的题材,所以在苏州园林中以梅花为主题的景观较多,如:雪香云蔚亭(拙政园)、暗香疏影楼(狮子林)、问梅阁(狮子林)、瑶华境界(沧浪亭)、见心书屋(沧浪亭)、南雪亭(怡园)、梅花厅事(怡园)、竹外一枝轩(网师园)、想香径(归田园居)、曲径寒梅(雅园)、梅花墩(遂园)、听涛观海阁(隐梅庵)、梅花一卷廊(常熟半亩园)等。
⑵ 梅花在南京的历史文化
市花--梅花
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决定,命名梅花为南京市市花。南京有梅园新村、梅花山等富有历史意义的梅花胜地,梅花具有雪松相似的品格、经受了风雪严寒的考验,梅花含苞欲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复苏,梅花绽放,最早迎接春天的到来。南京人赏梅、爱梅。梅花与雪松作为南京的市花、市树可谓珠联璧合。
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商飙别馆——钟山南麓梅花山前的南朝离宫商飙馆遗址;
探梅、赏梅是南京的民俗。
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历六朝至今不衰。据史实,城南梅岭岗、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画《钟山梅花图》,绘出“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之景观。当今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万株梅海)、古林公园(梅岭)等处均有梅观,而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梅花山为最佳。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繁花满山,一片香海,前来探梅、赏梅者多达四、五十万人。
南京自1996年始,每年的二,三月间,都将举办国际梅花节。通过一系列大型旅游、商贸、文化、娱乐活动,向世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南京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南京迈向新世纪的崭新面貌。
南京梅花山的历史
1700多年前,南京人就爱赏梅
在中国,梅花栽植历史已有3000多年。南京人开始种植梅花、观赏梅花,则始于六朝。从六朝开始,一直到明清,南京人珍爱梅花的传统绵延不绝。李白在名作《新林浦阻风寄友人》中写道:“昨日北湖梅,开花已熟枝;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诗中的“北湖”、“白门”都是南京地名,并且强调了玄武湖的梅花的盛开姿态。
而到了明代,南京的赏梅胜地则在紫金山一带,但并非梅花山,而是位于紫金山东麓灵谷寺东南的一个名叫“梅花坞”的地方。明国子监祭酒冯梦桢在《灵谷寺探梅记》中记载“越灵谷而东二里许,北行百步,达梅花下。”“梅花之盛,无如灵谷坞中,尽一坞皆梅花,参差错落不下千株,而周氏园为最胜……”
“明代,梅花坞相当于今天的梅花山,是那时文人赏梅最好去处!”南京文人顾起元、朱之蕃等都有吟咏梅花坞的诗词行世。明代初年,梅花坞成为隶属于宫廷的梅园,梅树上都悬挂着写有“御用”二字的木牌,结出的梅子都用于皇家祭祀,因此游人到梅花坞,虽然流连于梅花美景,但没人敢攀折花枝。
清代以后,梅花坞渐渐消失,仅存地名,梅花坞所在地民国时曾经被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郊球场,位于后来的东洼子村和西洼子村之间。梅花坞虽然没有了,但紫金山的梅花依然著名。清代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说:“江宁(南京)之龙盘,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这里面的“龙盘”指的正是紫金山一带,龚氏把紫金山植梅摆在邓尉、西溪之上,可见清代植梅之盛。
如今人们热衷前往的梅花山,其实到今年只有78年历史。
梅花山,原名孙陵岗,由于东吴孙权葬此岗而得名。1929年孙中山安葬在紫金山后,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把此地开辟为孙中山先生纪念性植物园的蔷薇花木区,开始大规模种植梅花,这就是梅花山形成的肇始。
到抗战前夕,孙陵岗已经形成一大片梅园,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南京沦陷期间,汪精卫死于日本后,尸体运回南京就葬在梅花山山顶,孙陵岗正式改名为梅花山。抗日胜利后,国民党工兵炸毁汪墓,在墓址上建了一座观梅轩。孙中山之子、当时的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科采用宋代文人林和靖种梅养鹤的典故,亲自为观梅轩题字“观梅”、“放鹤”,后制成匾额悬挂。“文革”的混乱状况中,“放鹤”匾额曾经一度不知所终。后来才得知,陵园的一个姓李的工人将匾额拿回了家中,将“放鹤”二字朝下,四角钻孔插上木条,做成了一个小饭桌,使用了将近10年。“文革”结束后,李师傅了解到自家“饭桌”的珍贵历史价值,主动上交,如今,长3.7尺、宽1.6尺的“放鹤”匾额已经是一件珍贵文物,被妥善保管。
如今,梅花山共植梅3万多株,有350多个品种,堪称“天下第一梅山”。
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历六朝至今不衰。据史实,城南梅岭岗、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画《钟山梅花图》,绘出“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之景观。当今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万株梅海)、古林公园(梅岭)等处均有梅观,而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梅花山为最佳。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繁花满山,一片香海,前来探梅、赏梅者多达四、五十万人。
⑶ 梅花的寓意是什么
梅花是千百年来受人们崇爱的花,它枝干苍劲,风姿高雅,清香隽永,凌内寒独放。常被人们寓为傲容霜斗雪、刚劲不屈的品格。赏梅、品梅应注意其姿、色、韵。梅、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可见梅的诗情画意之深。
梅花变种、变型、品种甚多,根据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教授对梅花的分类系统可归为三系五类之中:真梅系中的直枝梅类、垂枝梅类、龙游梅类;杏梅系的杏梅类;樱李梅系的樱李梅类。
⑷ 梅花有什么寓意`
1、梅花不畏严寒,在众芳摇落之时,与松、竹为友,凌岁寒而独开。而到了春天百花齐放之时,却无意与其他花卉争妍斗艳。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在顺境中不媚于俗、超然物外的崇高品格和高贵气节,正是古代知识分子所崇拜的“君子”人格的生动写照。
2、梅开五瓣,象征五福。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亨通顺利;结子为“利”,象征事业有成;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
3、此外,梅还是“天下尤物”,是美的象征,始于南北朝的“梅花妆”,在古代流行了一千多年。
(4)梅景观文化扩展阅读:
梅花的价值:
1、花梅主要供观赏。最宜植于庭院、草坪、低山丘陵,可孤植、丛植、群植。又可盆栽观赏或加以整剪做成各式桩景,或作切花瓶插供室内装饰用。
2、果梅其果实主要作加工或药用,一般加工制成各种蜜饯和果酱;用青梅加工制成乌梅供药用,为收敛剂,能治痢疾,并有镇咳、祛痰、解热、杀虫等功效,又为提取枸橼酸的原料;花蕾能开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成粉末治黄疽有效。
该种植物对氟化氢污染敏感,可以用来监测大气氟化物行染。未成熟果实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等;种子含苦杏仁苷;花含挥发油,油中含苯甲醛、苯甲酸等。
⑸ 问句梅园是一座以植物景观为主题,以梅饰园,的园林,选文是怎么紧扣这一特点来说明
梅园男寝嘛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⑹ 江西南昌梅岭的景观特点
自古以来,“洪崖丹井、西山积翠、神龙飞瀑、雄狮吼天、铜源六群”(专瀑布群、属梯田群、水碓群、古墓群、俏石群、鹭鸟群)就是文人骚客争相题咏的著名景观。历代名人游览梅岭留下的名诗佳作近700余篇,摩崖石刻数十处,此外,文明遐迩的翠岩禅寺、天宁古寺、紫阳宫等千年古刹,更显示出她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梅岭宝贵的文化遗产。200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亦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梅岭风景区内主要景点有洪崖丹井、洗药湖、铜源峡、狮子峰、天宁古寺、神龙潭瀑布、翠崖禅寺、紫阳宫、浑圆山庄、林彪别墅、皇姑墓、妙济桥以及洪崖书画院等。
⑺ 梅铺镇的人文景观
梅铺,素有“东方文化摇篮”之称,这里不仅有众多文化遗产,而且也是著名“楚文化”的发祥地。
1、恐龙遗迹。于1997年7月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地质遗迹已享誉国内外,现存放于柳陂镇恐龙博物馆的恐龙骨骼化石骨架即是从梅铺出土的距今约九千万年前的鸟脚类恐龙骨骼化石,1997年中国的恐龙权威专家赵喜进数次亲临梅铺,为这一发现进行实地考察,并作了定性分析研究。
2、名胜古迹。有比北京周口店猿人还要早35万年的梅铺猿人遗址。有马长嘶、用蹄刨地而显现的“马蹄泉”;有武当道教圣地最外围的道观——“朝山观”;有同“朝山观”隔河相望的“玉皇观”,远近闻名的普陀寺遗址等名胜。
3、古战场遗址。宋军抗金侵战场遗址,三边农民会战遗址、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作战遗址、抗击日军战争遗址等多处战争遗址,中原五柳突围会战遗址,驻足高处,放眼远眺,眼前顿浮战火纷飞,金戈铁马之景,瞬时就会把你带入古战场的胜境。
4、民间艺术。以曲剧、豫剧、山二黄、越调为主的民间戏剧,以两种自拉自唱或拉唱结合的坠子戏;在锣鼓伴奏下一人唱,众人和的锣鼓曲,以金乐相伴的锁呐,横跨半空的高桥,有花灯相随的彩龙彩船等民间艺术。
5、自然景观。玉皇观银杏树千媚百态、王河祠堂“子军柏”情意深浓、何家沟红果树似玉女临风、武当眼皂角树神威凌然,千年古树构成梅铺特有的古树胜景,自然成林的奇石群落,洁白丰满的玉乳峰,坚强的男根涯,神圣怪密的圣母洞浑然天成、山水相依、水碧天蓝,是旅游者难得圣地。
⑻ 下梅村的建筑文化
由于下梅人文景观资源丰富,1992年7月,福建电视台《同安主簿》剧组在下梅拍摄以朱熹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同年秋,江苏电视台在下梅拍摄电视连续剧《范仲淹》。下梅古民居首次作为外景在电视剧中得到宣传。
1998年11月,为申报福建历史文化名村,下梅村首次进行大规模的村落环境整治,清洗砖雕门楼、收集牌匾文物、确定参观景点户、编写下梅村文史资料、撰写申报文本的工作全面展开,顺利地迎接省文化厅、建设厅领导的观光考察。
1999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中国百家姓》摄制组一行到下梅村拍摄《下梅邹姓》,于翌年3月在国际频道播出。2000年6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福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领导小组。下梅邹氏大夫第与余庆桥列入申报对象。2001年得到省政府批准,在邹氏大夫第所在地立碑确认。2000年12月5日,《福建日报·乡村发现周刊》专版刊登《武夷山下的“西递村”——下梅》一文后,国内各旅游传媒纷纷转载此消息,各地旅行社组织了大量的游客来参观下梅村。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二套《为您服务》栏目的关注,2001年4月,该栏目摄制组到下梅村摄制介绍旅游观光服务的内容。同时引起关注的媒体还有香港凤凰卫视。2001年8月,香港凤凰卫视副台长赵力群率领《寻找远去家园》摄制组到下梅拍摄专题片,在港播出后,吸引了不少港澳游客来下梅游玩。2003年4月22日,中央电视台又派出七套《致富经》栏目组编导一行到下梅拍摄《闽北第一家:村民投资办旅游》专题片。2004年3月,为全面对外宣传武夷山,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专题摄制组到下梅村拍摄《古民居探密》、《武夷竹韵》等。2004年10月,福建电影制片厂在下梅拍摄电影《春天的热土》场景。
2004年,下梅村在获得福建历史文化名村的基础上,着手申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下梅人最难得的目标:2005年9月16日,经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的批准,下梅村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从此下梅有了一张通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下梅民居建筑门面多饰砖雕、吊楼,青瓦屋顶起架平缓,墙体采用立砖斗砌,木柱板壁。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外部结构以高大的封火墙为主,体现村民封闭、保守的意识。各民居布局错落有有致,巷道曲径通幽,结构精巧的闺楼、书阁、别业、花园、厢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为了采光、集雨、通风,各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摆设长条石花架,供户主养花、赏花。一重天井一重厅,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砖雕、石雕、木雕和墙头彩绘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民居门楼无一例外地饰以精美的砖雕,体现豪华和富贵。砖雕以浮雕为主,也有镂空雕。内容多取自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吉祥风物花卉等。图案讲究精雕细刻,人物造型逼真,环境描绘贴切自然,寓意深刻气韵灵活,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在砖雕图案中,比如雕刻着书香门第家,房中的琴棋书画,天空翩翩飞来5只蝙蝠,谓之“五福临门”,蝙蝠头势朝下,与我们现在过年倒贴“福”字含意相同。壶里冒着的热气与蝙蝠相汇象征着“福气”;瓶里插着如意,象征“万事如意,吉庆平安”,瓶里插着一剑,叫“品(瓶)升一级”;一个人一脚站在一只怪兽头上则是“独占鳌头”,另有花卉祥云等图案,象征“花开富贵”、“紫气东来”之类,则不一一介绍。
石雕主要用在础石、门当、石鼓、花架、池栏、井栏、水缸等物,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不失为赏用兼备的工艺精品。下梅古民居的木雕亦是精彩纷呈,有挑梁、吊顶、桌椅、栏杆、窗棂、柱础等,尤以窗棂为最,窗户以透花格式为主,是四扇、六扇、八扇为一樘的格扇窗。窗棂有叙棂、平行棂等,最大限度地加以艺术化。木雕图案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植物、人物、祥云为题材,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向善、忠孝等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