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景观
A. 地貌景观资源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地表形态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规模大小不等,成因复杂,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地貌形态的不同和形成原因的差异,地貌景观的类型包括第四纪-现代地质景观,雪山-冰川地质地貌景观和河流-湖泊景观。
(一)第四纪-现代地质景观
包括岩类山岳地貌景观、地质构造地貌景观、侵蚀/蚀余地貌景观和盆地谷地景观。
1.岩类山岳地貌景观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度,山地面积约占国土的2/3。由于组成山岳的岩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差异,以及各类岩石的地质景观专属性,加之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气候环境等诸因素,形成了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地质遗迹景观。山地由山顶(山脊)、山坡和山麓(山脚)三个要素组成(图7-7)。
图7-7 山岳形体要素(杨世瑜等,2007)
(1)特色火成岩山岳地貌景观
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又称“岩浆岩”。其中岩浆在地下结晶而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结的岩石称为喷出岩。侵入岩的典型代表为花岗岩,喷出岩的典型代表为玄武岩。
在我国的众多名山中,花岗岩类山岳地貌景观首推安徽黄山和陕西华山。此外还有安徽九华山,湖南南岳衡山,浙江雁荡山(流纹岩)、普陀山(图7-8)等,国外著名的有朝鲜的金刚山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等。
陆地上玄武岩喷发会形成火山锥或火山锥群,如我国的云南腾冲国家地质公园火山群、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龙岗山火山群、海南海口马鞍岭火山群、湛江湖光岩-硇洲岛-雷州半岛火山群以及福建漳州林进屿和南碇岛、台湾澎湖列岛玄武岩海景等(图7-9)。
图7-8 花岗岩类山岳地貌景观
图7-9 玄武岩类山岳地貌景观
(2)特色沉积岩类山岳地貌景观
沉积岩是由成层沉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诸多种岩石,包括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等)和化学岩(盐岩、石膏、石灰岩、白云岩等)。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称为层理构造。这一层层叠置的岩石,常保存着地球生命演化历史中遗留下来的各类生物化石以及环境气候变化等记录,就像记录着地球演化秘密的一本“天书”。地球科学家将其比喻为地球史册。这些沉积岩在地壳运动和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了无数名山大川。在沉积岩类山岳造景中,以丹霞地貌和岩溶峰林地貌最为著名。
A.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由石英砂岩形成的地貌类型。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丹霞地貌由于在我国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而得名。福建泰宁、武夷山,甘肃张掖,湖南邵阳崀山,云南丽江老君山,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青海坎布拉,广东仁化丹霞山,四川灌县的青城山等地均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图7-10)。
图7-10 丹霞地貌
我国已于2009年3月将贵州赤水(丹霞地貌青年早期),福建泰宁(青年期),湖南崀山(壮年早期),广东丹霞山(壮年期),江西龙虎山(老年早期),浙江江郎山(老年期)六个景区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已在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
B.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原被称为“喀斯特”地貌,得名于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实际上,我国南方的这类地貌现象远比南斯拉夫典型,绚丽多姿的桂林、阳朔山水和柱石云立的云南石林,皆闻名于世(图7-11)。
图7-11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能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解所产生的特殊地貌类型。可溶性的岩石有碳酸盐类岩石(包括各类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芒硝等)和卤盐类岩石(岩盐和钾盐)。以最常见的碳酸盐为例,其岩溶过程的化学反应为:
地质与环境保护
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十分复杂,根据其出露位置可分为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两类。地表岩溶地貌有溶沟与石芽、漏斗、落水洞与竖井、峰丛、峰林与孤峰等。地下岩溶地貌有溶洞、地下暗河、地下湖等,微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3)特色变质岩类山岳地貌景观
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其原岩可以是先成的火成岩、沉积岩,甚至是变质岩。我国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道教名山武当山及江西庐山、云南苍山、贵州梵净山等都是变质岩形成的山岳。
2.地质构造地貌景观
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是指在地质演化历史中,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的岩层广泛受到应力作用而变形或变位所产生的地貌景观,简称为构造地貌景观。
(1)特色构造山地貌景观
构造山地貌景观主要包括背斜山、向斜山、单面山、猪背山、断块山、桌状山等各类特殊的地貌类型(图7-12)。我国阿尔泰山、天山、恒山、五台山、庐山就属于地垒式断块山。
图7-12 构造山地貌景观
(2)特色构造湖盆地貌景观
构造湖盆主要是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凹地,如向斜凹地、地堑及其他断裂凹地积水所形成的湖盆,包括断陷湖盆、向斜凹陷湖盆、塌陷湖盆等。我国青海的青海湖、内蒙古的呼伦池等,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中的湖群等都属断陷湖盆(图7-13);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等属向斜凹陷湖盆。
图7-13 构造湖盆地貌景观
(二)雪山-冰川地质地貌景观
地球上高纬度及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区,由于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地表常年为积雪覆盖。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经过一系列物理过程,积雪逐渐变成具一定厚度的微蓝色的透明冰体,称为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沿着斜坡或谷底运动,称为冰川。冰川运动过程中侵蚀和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1.现代冰川景观
现代冰川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大陆冰川如南极冰盖、北极格陵兰冰盖,它们都位于高纬度地区。山岳冰川分布较广,在高纬度地区及中低纬度地区的高海拔区都有分布,如我国的天山、祁连山、昆仑山、青藏高原北部多个高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
以下介绍内容仅限于山岳冰川。
(1)雪山雪景
山地高于雪线,形成终年积雪的高山、极高山称为雪山。冰雪的侵蚀(冰蚀作用)、融冻等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将山体磨蚀成特殊的地貌景观组合。包括石漠、流石滩景观、角峰景观、山峦雪原等(图7-14)。
(2)冰川景观
冰川按其形成的气候条件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
大陆性冰川是在大陆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的冰川。因气候干燥,降雪量少,雪线又较高,冰川的活动较弱,冰舌也相对短些。如我国西北部的昆仑山、天山的冰川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图7-15)。
图7-14 雪山雪景
海洋性冰川是在海洋性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的冰川。由于气候潮湿,降雪量大,雪线较低,冰川的活动性强,冰舌常能延伸到山下较低的森林地带。我国东部的第四纪山岳冰川一般都属于海洋性冰川。如云南德钦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和斯农冰川是我国现代冰川中低纬度、高海拔海洋性冰川最为典型的代表(图7-16)。
图7-15 昆仑山北坡冰川
图7-16 明永冰川
2.消亡冰川景观
消亡冰川景观又称为古冰川景观,指冰川退却消失后,山体上留下的各种冰蚀地貌。主要包括冰斗、冰窖、冰川槽谷、悬谷、角峰及羊背石、冰坎等地貌景观和高山荒漠地貌景观。我国消亡冰川景观以云南德钦白茫雪山最为典型(图7-17)。
(三)河流一湖泊景观
1.河流景观
河流是地表沿着线性谷槽流动的水流。在陆地表面,除极端干燥的地区外,河流分布十分广泛。在其流动过程中因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包括峡谷、瀑布、阶地、边滩、河漫滩、心滩、江心洲、河流袭夺和壶穴等。
图7-17 消亡冰川景观
(1)峡谷
峡谷是在河流形成的早期形成的。这时的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流水深切基岩,形成河身直、河床坡度陡、水流湍急、多险滩瀑布、两岸崩塌发育、横断面狭窄的“V”字形河谷,如乌江峡谷(图7-18)。
(2)瀑布
当河流流经呈悬崖式河床时,呈现河水倾斜、飞流直下的动感景观现象称为瀑布。瀑布有很强的掏蚀作用,可造成陡坎的溯源后退,形成峡谷、壶穴等地形。如我国贵州的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黑龙江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庐山香炉峰瀑布、云南石林大叠水瀑布、罗裙瀑布群、河南云台山天瀑和修武县青龙峡叠翠瀑等(图7-19)。
图7-18 乌江峡谷
图7-19 黄果树大瀑布
(3)阶地
河流阶地是一种沿谷坡伸展的古谷底(古河床)及河漫滩,因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不再为一般洪水所淹没的阶梯状地形。阶地的级数自下而上,用代号Ⅰ级、Ⅱ级、Ⅲ级……依次表示;阶地级数越高,其形成时代越老。宽阔的阶地下部为砂砾石层,常是良好的含水层,尤其在具有河水互补关系的一级或二级阶地为佳。由于阶地地形平整,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方便,常成为城镇、工厂及交通集中分布地,如西安市和陇海线一段均位于二级阶地上。
(4)边滩、河漫滩
边滩是河床岸边枯水期时露出水面之上的浅滩,一般在河流的凸岸发育明显。边滩不断发展扩大,即形成河漫滩。河漫滩是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至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河谷谷底部分。即使在洪水期,流经河漫滩的河水流速也较慢,搬运能力小,因此河漫滩上的沉积物比河床沉积物要细得多(图7-20)。
(5)心滩、江心洲
心滩是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江河中心的浅滩。因顶部受洪水期水流冲刷,江中浅滩有逐渐向下游移动的趋势。大量泥沙沉积或河床下切,心滩长期高于洪水位,则成为江心洲。如湘江中的橘子洲、长江口的崇明岛等(图7-21)。
图7-20 河漫滩
图7-21 湘江橘子洲
(6)河曲
河曲又称曲流或蛇曲(图7-22),常发育在冲积平原上,是河流长期侧蚀和堆积作用的产物,故又称老年期河流。如怒江丙中洛段,除著名的怒江第一弯外,河流在短距离内连续有三个蛇曲,河水缓缓流淌。此外还有澜沧江德钦向阳坡至红坡段的云岭曲流峡谷段。
(7)河流袭夺
两个相邻的水系或河流之间的高地称为分水岭。水流从分水岭流向相反方向的两个河谷,由于分水岭不对称,两侧河流向源侵蚀速度也不一样。侵蚀速度快的河流往往可把分水岭另一侧相邻的河流劫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大多数专家认为,长江第一弯的形成便是河流袭夺的产物。因此长江才会形成突然100多度的急转弯,形成极为壮观的“U”字形大弯——长江第一弯(图7-23)。
(8)壶穴
壶穴是山区河流、溪流在基岩河床上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在急流漩涡河段,河水夹带砾石旋转磨蚀基岩河床形成(图7-24)。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降较陡的急险滩。有的壶穴出现在高山顶或山脊之上,是古代河流、溪流曾存在的证据之一。
图7-22 河曲
图7-23 长江第一弯
2.湖泊景观
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陆地上形成的积水凹地地形地貌称为湖泊景观。湖泊的成因多种多样,并明显受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控制。湖泊按成因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风蚀湖、堰塞湖、岩溶湖、潟湖、海成湖及人工湖等;按湖水矿化程度分为淡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按水温分为暖湖、冷湖与混合型湖;按泄水情况分为排水湖、间歇性排水湖与不排水湖等。一般而言,湖泊的地貌景观特征与其成因关系十分密切。
(1)构造湖
构造湖是由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构造凹地积水而成的湖泊。其特征是湖泊平年形态相对较简单,湖岸线较平直、岸坡陡直,一般面积较大,有的深度也大。向斜凹陷湖形态比较多样,如我国的洞庭湖、鄱阳湖。断陷湖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的沿深大断裂呈串珠状,如云南省小江断裂带,从北向南分布有清水海、阳宗海、抚仙湖和星云湖。此外,滇池、洱海以及青海湖也属于断陷湖。
(2)火山口湖
火山口湖是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积水所形成的湖。湖水来源于大气降水或地下水,水中含酸性物质和矿物质比较多,可以使湖水呈酸性。火山口湖一般都位于火山体的顶端,高出地表。我国长白山天池、湛江湖光岩、云南腾冲火山等地都有著名的火山口湖分布(图7-25)。
图7-24 河底的锅穴(其中充填有卵石砂砾,英国)(舒良树,2010)
图7-25 长白山天池
(3)冰斗湖、冰蚀湖、冰碛湖
冰斗湖、冰蚀湖、冰碛湖是冰川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湖泊。其中冰斗湖是在冰川退却后,由冰斗部位积水形成的,在我国西部的高山地区多见,如香格里拉哈巴雪山的冰斗湖。冰蚀湖是由冰川掘蚀形成的湖泊,如新疆阿尔泰山西北端中俄边境友谊峰南的喀纳斯湖。冰碛湖是冰川消融时,冰碛物堵塞河道或堵塞冰川槽谷并积水成湖的。如香格里拉千湖山三碧海湖群、碧沽天池湖群、西藏然乌湖等(图7-26)。
(4)风蚀湖
在干旱地区,由于强大的风力作用形成的洼地或者沙丘间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称为风蚀湖。这类湖泊较浅,且多为间歇有水或游移湖。湖泊形态呈狭长的新月形。如甘肃敦煌月牙湖,呈南北狭长的新月形,长约100m,宽约30m,靠地下水补给,四季有水,但水量变化小(图7-27)。
图7-26 西藏然乌湖
图7-27 敦煌月牙湖
(5)堰塞湖
堰塞湖指火山喷出物、重力堆积物、冰川等沉积形成的天然堤坝横向阻塞河谷,使河流上游段壅水形成的湖泊。如黑龙江镜泊湖和五大连池均为堰塞湖的典型代表。重力堆积物可以是地震滑坡堆积物,也可以是泥石流堆积物,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由于山体滑坡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图7-28)。重力堆积物因较松散,形成的堤坝易决口,堰塞湖也随之消失。
(6)咸水湖
咸水湖又称矿湖、矿化湖、矿物质湖。指矿化度大于35/gL的湖泊。咸水湖基本上都是非排水湖、内流湖,如青海的茶卡盐湖(图7-29)。半咸水湖又称弱矿化湖,指矿化度为1~35/gL的湖泊,多属于硫酸盐-氯化物湖,我国青海湖属于半咸水湖。若湖水矿化度小于1g/L,则称为淡水湖。淡水湖大多属于碳酸盐湖、排水湖与外流湖,如安徽巢湖、武汉东湖等。
3.泉与泉华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露头。当含水层出露地表或因构造断裂等形成通道时,地下水便涌出地表形成泉。泉的类型根据划分依据不同而多样。如上升泉、下降泉、断层泉、侵蚀泉、自流泉、间歇泉、矿泉、温泉、热泉等(图7-30)。
图7-28 唐家山堰塞湖
图7-29 青海茶卡盐湖
泉华是在泉水溢出口及其附近的疏松多孔的化学堆积物。按其主要成分分为钙华、硅华等,在温泉、热泉中,还常有硫华、盐华和金属矿物(图7-31)。
图7-30 济南趵突泉
图7-31 钙华泉
B. 地质景观与遗产旅游
本节介绍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中国)、中国丹霞(China Danxia)(中国);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美国)、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美国);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加拿大)、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 Morne National Park)(加拿大)、纳汉尼国家公园(Nahanni National Park)(加拿大);麦夸里岛(Macquarie Island)(澳大利亚)、赫德和麦克唐纳群岛(Heardand Mc Donald Islands)(澳大利亚);卡奈依马国家公园(Canaima National Park)(委内瑞拉);瑞士萨多纳地质构造带(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瑞士)、巨人之路及其海岸(Giant’s Causewayand Causeway Coast)(英国)、弗里德堡陨石坑(Vredefort Dome)(南非)、洛伦茨国家公园(Lorentz National Park)(印度尼西亚)等著名地质景观。
一、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
(一)遗产特征
中国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7°53′42″,东经98°24′23″,核心区:939441公顷,缓冲区:758977公顷。保护区因怒江(下游为缅甸的萨尔温江)、澜沧江(下游为境外的湄公河)和金沙江(下游为长江)在云南省西北部自北向南并行170余千米,故名“三江并流”。三江穿越于横断山脉的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间,形成“三江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奇观。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千米,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千米。三江并流保护区包括云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由高黎贡山、白马(白茫)-梅里雪山、哈巴雪山、千湖山、红山、云岭、老君山、老窝山8大片区组成。
三江并流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地质景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的自然奇观。三江并流保护区内出露的晚古生代以来比较完整的古生物地层记录。这一遗产突出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5000万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地质历史、古特提斯海的闭合以及喜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隆起。区内地质景观以高山喀斯特地貌、高山丹霞砂岩地貌、花岗岩峰地貌、钙华沉积地貌最为特征。保护区在地球演化历史中留下了许多证明该过程的地层、岩石、化石、构造形变、古冰川等地质遗迹。
除独有的三江并流世界奇观外,这里又集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于一体。三江并流保护区是全世界单位面积内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10余科,1200余属,6000种以上,其中45个地方性属,2700个中国特有种。保护区拥有中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8.5%的植物是中国稀有和濒危物种。保护区内动物种类占中国动物总数的25%以上,哺乳动物173种(81个地方性种)、鸟类414种(22个地方性种)、爬行动物59种(27个地方性种)、两栖动物36种(25个地方性种)和鱼类76种(35个地方性种)。
(二)遗产旅游
保护区内不仅拥有许多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高山喀斯特、高山丹霞地貌、雪山、冰川、峡谷、湖泊、森林、草甸、湿地等,而且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古人类遗址、摩崖石刻、碑刻、石窟、古墓葬、古建筑、矿业遗址等。宗教建筑遗址有松赞林寺、东竹林寺、康普寿国寺、普化寺、白汉洛教堂等。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也是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纽带。保护区内有汉族、纳西族、傈僳族、回族、怒族、彝族、白族、藏族、傣族、独龙族、普米族等十几个民族,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文字、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多种风俗习惯并存的汇聚区。保护区内拥有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俗文化传统,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等。
“三江并流”区域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的生态复合系统。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陈锡诚,2003)。Mascari等(2009)提出的景观—遗产—文化相互作用系统,强调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三江并流保护区是以自然遗产资源而著称,保护区内的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所以,我们应该有序开展遗产地的科考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
目前,威胁三江并流保护区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地质灾害和生态危机,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温室效应、气候变暖、雪线上升、冰川消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开山筑路、建筑施工、水电开发、采矿、旅游开发等。
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核心区旅游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在核心区外围适当开展地质、生态、科考、探险、登山、民俗旅游,通过旅游积累资金,从而增加自然保护方面的投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后,其巨大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3年,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一)遗产特征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拥有辽阔的自然森林,位于怀俄明州(96%)、蒙大拿州(3%)和爱达荷州(1%)。地理坐标北纬44°27′38″,西经110°49′40″。面积为898349公顷(怀俄明州824263公顷,蒙大拿州61144公顷,爱达荷州12743公顷)。黄石国家公园含有世界已知的地热地貌的一半地貌形态,有10000多处。这里聚集了世界最大的间歇泉(有300多间歇泉,占地球上间歇泉的三分之二)。黄石国家公园建于1872年,它还以拥有一些众所周知的野生生物,如灰熊、狼、野牛和马鹿而著称。
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里面有一个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美国最大的高山湖——黄石湖,湖岸长达180千米。两岸峡壁险峻巍峨,其中有一段叫黄石峡谷,谷长大约24千米,深约400米,宽约500米,两侧从橙黄到橘红色的岸层色彩,绚丽多彩,“黄石公园”也由此得名。黄石公园有山峦、石林、冲蚀熔岩流、黑曜岩山等地质奇观。最独特的景观是被称为世界奇观的间歇喷泉,最有名的是老忠实喷泉。黄石公园不仅有间歇泉、温泉等地热资源,还保留了完好的生态系统,拥有森林、草原、峡谷、湖泊、瀑布和野生动物。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在1995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这个公园面临着各种威胁:违规引入非本地物种、伐木、筑路、采矿、游人压力和新的居民聚集点对黄石国家公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了威胁。克林顿政府于1996年以6500万美元收购了紧靠着黄石公园计划采矿的私人土地,有效地解除了将要开采金矿对黄石国家公园的威胁。在2003年召开的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黄石国家公园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上被解除。
(二)遗产旅游
黄石公园主要旅游景点:黄石公园大峡谷(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老忠实喷泉(Old Faithful)、猛玛温泉(Mammoth HotSprings)、黄石湖(Yellowstone Lake)等。
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热门的国家公园之一,在单一公园之中就有种类丰富的地质地貌和动植物景观,是相当罕见的。游人可以看到间歇泉、温泉、峡谷、森林、湖泊、野生动物等。黄石国家公园的旅游活动包括科考、露营、钓鱼、泛舟、野生动物观察等。这些年来,自助旅游越来越盛行,公园当局颇有远见地预设了一些基础设施来应对,与此同时,充分考虑保持公园内生态的平衡(安吉拉·艾朵斯等著,杨林玉译,2009)。1937年,到访公园的游客只有50万人次左右,但是如今,年平均游客量却高达300万人次(安吉拉·艾朵斯等著,杨林玉译,2009)。
黄石公园以其丰富的动植物、地热资源、间歇泉景观等闻名于世,游客到黄石的目的不仅仅是游览参观这么简单,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以更好地贴近自然,丰富自己的生活。针对这点黄石公园做得相当好,他们非常重视对游客的知识普及教育。
1978年,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Canyon National Park)
(一)遗产特征
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又名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地理坐标北纬36°06′03″,西经112°05′26″,占地面积493077公顷,坐落在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美国大峡谷由科罗拉多河切割开,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峡谷,亿万年来,奔腾的科罗拉多河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堪帕布高原流过,切割出这令人震撼的奇迹——科罗拉多大峡谷,大峡谷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地理奇迹之一。大峡谷全长约350千米,宽6~29千米,最大深度约1740米。大峡谷呈V字形,大体呈东西走向,东起科罗拉多河汇入处,西到内华达州界附近的格兰德瓦什崖附近。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这条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泻,经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湾入海。全长2320千米。大峡谷千姿百态的悬崖峭壁、奇峰异石、层峦叠嶂、光怪陆离的形态,显出大自然的苍茫迷幻。两侧谷壁呈现阶梯状,由各种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叠覆而成,在沉积岩层中含有不同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大峡谷的壮观景色举世无双,在阳光照耀下的大峡谷不同岩石呈现扑朔迷离而又变幻无穷的色彩。大峡谷中桧树、矮松郁郁葱葱,野花茂盛;此外,还有仙人掌、云杉、冷杉等植物。这里还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其中哺乳动物76种,鸟类299种、爬行动物和两栖类41种、鱼类16种。
(二)遗产旅游
长久以来,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一直是令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每年吸引着500万游客前往,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认识地球亿万年的神奇变化。大峡谷的地质学意义——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的岩层,记录了北美大陆早期几乎全部的地质历史,尤其是沿崖壁出露着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各个时期的岩系,它的水平岩层可以追溯到20亿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并含有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化石,被称为“活的地质史教科书”。
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来此游览时,曾感叹地说:“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大峡谷辟为国家公园。2002年,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进行了一次评选:在美国最刺激、最富有挑战性的100项探险活动中,沿科罗拉多河乘橡皮筏全程漂流大峡谷名列榜首。公园内可进行一系列活动,包括地质考察、攀岩、钓鱼、空中游览和徒步旅行。此外,大峡谷国家公园耗资3000万美元建造的悬空透明玻璃观景廊桥,于2007年3月20日起正式对外开放,当地印第安部落头领和一些前宇航员成为这个新观景台接待的首批游客。每年造访大峡谷国家公园的游人多达500万人次(安吉拉·艾朵斯著,杨林玉译,2009)。尽管全球已有数百万人游览过大峡谷,但至今无人见过它的全貌。凭借丰富的地质奇观和绚丽的自然风光,如今,大峡谷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
1979年,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 Morne National Park)
(一)遗产特征
加拿大的格罗莫讷公园位于纽芬兰岛的西海岸,地理坐标北纬49°36′45″,西经57°31′53″,占地面积180500公顷。这个公园展现了一个大陆漂移演变的罕见的例证,包括深部的洋壳和裸露地表的地幔岩石。近代的冰川活动形成一些蔚为壮观的景观,包括海岸低地、高山台地、峡湾、冰河谷、陡崖、瀑布和许多原始状态的湖泊。
格罗莫讷国家公园不仅有奇特而绚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拥有许许多多特殊的地质现象。这些地质现象为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宝贵的证据(孙克勤,2008)。
6亿年前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体的,但是已经逐渐开始分离,同时岩浆从地壳下喷涌而出,填满了两块大陆间的空隙。现在,在格罗莫讷地区西小溪湖的悬崖上可以看到已经凝固的岩浆。5.7亿年到4.2亿年以前,这个公园的位置是两块大陆之间被称为亚派图斯海的大洋。到4.6亿年前,欧洲大陆与北美大陆被挤压到一起,阿巴拉契亚山脉升起,填满了亚派图斯海,亚派图斯海消亡了。一部分大洋地壳与地幔板块向东移动并升起成为陆地的表面。地表又经过多年冰川的地质作用,改造了地表,形成了各种各样壮观的地质景观。
格罗莫讷国家公园还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生态特征。多样的地形给动、植物提供了各种栖息地,这里的野生生物包括陆地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植物等。
格罗斯莫讷国家公园被认为是一本关于板块构造学的很好的实例教科书。地球的表面在整个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发生碰撞与分裂,这种碰撞与分裂导致地球上的海洋形成和消亡。
(二)遗产旅游
纽芬兰省位于加拿大东北部,1949年加入加拿大联邦,它是加拿大最新的一个省份,同时也是该国的第十大省。该省面积共有405720平方千米,大部分土地都是人迹罕至的森林,沼泽、湖泊和山岭。因为临近大海,所以这里的居民多半都以捕鱼为生。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MorneNationalPark)是纽芬兰省的著名公园之一。该公园主要因它特有的史前风光、火山喷发形成的壮丽景观而著称。在公园内的格罗莫讷山(Gros Morne Mountain)是纽芬兰省的第二大高山。格罗斯莫讷地区的景色被认为是加拿大东部最引人入胜的,这里有高耸的山脊与陡峭的大悬崖、海岸沼泽与高地苔原,多变的海滩与湖泊。然而这个地区之所以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是因为这里独特而且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是由于这个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
格罗莫讷国家公园为游人们提供了徒步旅行、户外野营、科考探险的娱乐项目。游人可以通过格罗莫讷国家公园的实地考察,了解大陆漂移说对地球发展历史的作用和影响。人们还可以观赏到种类繁多的珍奇野生动物。喜好水上运动的人们,还可以在此一边划船一边赏景,高耸嶙峋的悬崖、蜿蜒狭长的峡湾以及壮观湍急的瀑布。从海港到沙滩,还有众多建造别致的小渔村。
1987年,格罗莫讷国家公园(Gros Morne National Park)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
(一)遗产特征
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位于加拿大西南部的艾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由班夫、贾斯珀、库特奈和约霍国家公园,以及罗布森山、阿西尼博因山和汉伯省立公园组成,地理坐标北纬51°25′29″,西经116°28′47″,占地面积2306884公顷。公园遍布着山峰、冰川、湖泊、瀑布、峡谷和石灰岩溶洞,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高山景观。著名的伯吉斯页岩化石遗址里的软体海洋动物化石也在这里被发现。
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完整的生态系统,山峰、冰河、湖泊、瀑布、峡谷、溶洞等。多姿多彩的地貌和风光旖旎的景观栖息着许多野生生物。在班夫和贾斯珀两处公园就有约996种维管植物被记录。公园里还有许多哺乳动物、鸟类等。1909年发现于加拿大落基山脉库特奈国家公园中寒武统的伯吉斯页岩动物群,该动物群距今约5.15亿年,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脊索动物,被认为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化石。
落基山最初为巨大的地槽地区,到白垩纪初期还只是浅海,第三纪时发生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曲与压缩,山脉再度隆起,形成了高大的花岗岩山系;第四纪时,冰川的作用又留下了陡峭的角峰、冰斗、槽谷等冰川侵蚀的地貌特征,再加长期的地壳变动,逐渐形成落基山的现状。庞大的落基山分布范围很大,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南北各部分差异较为明显,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这里的山体多为前寒武纪的结晶岩组成,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其中埃尔伯特山最高,是落基山脉中的最高点。高耸入云的山峰此起彼伏,在云雾中形成一片峰海。峰顶终年覆盖积雪,形成奇特异常的冰斗、冰凌,十分壮观。
(二)遗产旅游
在加拿大的落基山脉,有无数风景美丽的山岳、河流及湖泊,在这里,夏天可以露营、钓鱼,冬天可以滑雪、溜冰,一年四季适宜旅游。加拿大落基山脉库特奈国家公园伯吉斯页岩动物化石已成为研究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一个重要窗口,游客通过考察化石遗址,领略生物演化的奥秘。班夫是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公园,建于1885年。班夫国家公园旅游项目包括徒步、露营、攀岩、滑雪等。公园管理局要求使用露营场所、加拿大棚屋俱乐部和其他设施的人购买野外许可证,并要求保护这些地区的环境。在班夫国家公园游人可以观赏到野牛。班夫镇成立于1883年,是班夫国家公园的主要商业中心,也是文化活动中心。班夫是一些文化机构的所在地,这里拥有许多博物馆。班夫镇上开辟有艺术中心,每年入夏,有众多印第安人在这里搭起帐篷和舞台,穿上民族服装,向游客表演富有特色的民族歌舞。
贾斯珀国家公园是加拿大著名高山国家公园之一,包括山峰、冰川、湖泊、瀑布、峡谷和石灰岩溶洞。这里的户外活动包括徒步、钓鱼、野生动物观察、漂流等。
1984年,加拿大落基山脉公园(C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0年扩展。
六、巨人之路及其海岸(Giant’s Causeway and Causeway Coast)
(一)遗产特征
英国的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安特林高原(Antrimplateau)边缘海岸玄武岩悬崖的山脚下,地理坐标北纬55°15′00″,西经6°29′07″,占地面积70公顷。它由大约40000巨大的黑色玄武岩圆柱组成,从大海中伸出来。这一奇观就如同传说中的巨人跨过海峡到达苏格兰。300多年来,对这些岩石及岩层的地质学研究大大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研究表明这一引人注目的景观是在第三纪(大约50百万年~60百万年前)由火山活动形成的。
现代地质学家们通过研究其构造,揭开了“巨人之路”之谜。“巨人之路”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天然的玄武岩。白垩纪末,北大西洋开始裂开,北美大陆与亚欧大陆分离,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北大西洋开始持续地分裂和扩张,大西洋中脊就是分裂和扩张的中心,也是分离的板块边界。上地幔的岩浆从中脊的裂谷中上涌,一股股玄武岩熔流涌出地面,覆盖着大片地域,随着灼热的熔岩逐渐冷却、收缩,结晶,形成六边或四边、五边形的棱柱,通常称为“柱状玄武岩”地貌景观。
(二)遗产旅游
山依海势,海借山景,形成了这条自然的台阶石道,拾级而上,海天一色。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自然景观和地球科学研究的界限。“柱状玄武岩”地貌景观美轮美奂的造型,磅礴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是英国著名的旅游景点。英国的巨人之路及其海岸,近40000多根这种玄武石柱不规则地排列起来,绵延6千米,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不仅是峻峭的自然景观,也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巨人之路是这条海岸线上最具有玄武岩特色的地方。大量的玄武岩柱石排列在一起,形成壮观的玄武岩石柱林,气势磅礴。石柱不断受海浪的冲蚀,在不同高度处被截断,导致巨人之路呈现高低参差的台阶状外貌。根据2008年1月英国皇后学院的一份报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巨人之路这一世界遗产正在面临威胁。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海平面将上升1米,而更严重的是随之而来的海浪和风暴将更加猛烈地袭击巨人之路,预测在2050年到2080年,巨人石道上的石块将变得更加陡峭,到22世纪初,人们将难以见到部分巨人石道上的独特景观。
1986年,巨人之路及其海岸(Giant’s Causeway and Causeway Coast)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七、瑞士萨多纳地质构造带(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
(一)遗产特征
萨多纳地质构造带位于瑞士东北部,地理坐标北纬46°55′00″,东经9°15′00″,这一区域覆盖了32850公顷的山地,其中包括7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该地区展现了大陆碰撞形成造山运动的突出范例,构造运动在这里形成了极好地质剖面。自18世纪以来这里就一直是一处重要的地质科学遗址。
(二)遗产旅游
自18世纪末,这条长约35千米,宽约25千米的地表岩层带,受到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并且激励了很多旅游爱好者前来造访。今天,萨多纳地质构造区是瑞士重要的研究基地和自然景观旅游点。在这里,人们惊奇地看到了欧非大陆板块相互冲撞的结果,几十千米长的古老岩石层被叠加到较年轻的山脉上,是地质构造的最好见证。
2008年,瑞士萨多纳地质构造带(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麦夸里岛(Macquarie Island)
(一)遗产特征
澳大利亚麦夸里岛(长34千米,宽5千米)是位于南大洋的一个海岛,距塔斯马尼亚(Tasmania)东南部1500千米,地理坐标南纬54°35′41″,东经158°53′44″E,占地面积12785公顷。由于印度-澳大利亚构造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交汇,使得海底的麦夸里脊的最高部分隆升露出了海面,形成了现在的麦夸里岛。麦夸里岛是一处重要的地质保护意义遗址,是地球上唯一一处从地幔(海底以下6千米深处)开始向上运动而露出海平面的岩石,这些独特的岩石包括枕状玄武岩和其他喷出岩。
(二)遗产旅游
麦夸里岛公园堪称是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国家公园之一。麦夸里岛公园以其优美的景色、丰富的海洋资源、陆地资源以及考古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由于这个岛屿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特点,而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景色。这里是唯一的一处从海洋深处逐渐升出海平面的岛屿。这里的地质景观是板块运动的最好见证。此外,大量的土著人艺术遗址不仅代表了罕见的艺术成就,同时表明数千年来人类交往的辉煌成就。
1997年,麦夸里岛(Macquarie Island)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弗里德堡陨石坑(Vredefort Dome)
(一)遗产特征
南非的弗里德堡陨石坑位于西北省和自由邦省境内,距离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西南方约120千米,地理坐标南纬26°51′36″,东经27°15′36″,占地面积30000公顷。弗里德堡陨石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23亿年前,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陨石坑。它的半径为190千米,也是面积最大和撞击最深的陨石坑。弗里德堡陨石坑证明了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能量释放事件,这次事件导致毁灭性的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认为它还包括了主要的演化事件。它提供了地球地质历史的重要证据,对了解地球演变至关重要。尽管地球表面的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历史意义重大,但是也导致受撞击最严重的遗址证据的消失。弗里德堡陨石坑是地球上仅存的一处提供关于陨石坑的完整地质概况的遗址。
(二)遗产旅游
陨石坑是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他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南非的弗里德堡陨石坑是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陨石坑,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弗里德堡陨石坑丰富了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为探索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演化提供了证据。游人通过参观弗里德堡陨石坑,真正感受到“宇宙事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认识地质事件、宇宙(地外)事件和地内事件对地球的威胁。
宇宙事件是陨击、慧击、超新星爆发及小行星撞击地球等事件的总称。人们对宇宙事件的探索是与研究恐龙突然绝灭联系着的。恐龙为什么突然在白垩纪末消失了?单用地球本身原因(如生态环境变化、古气候变化、火山喷发或古地磁极性反转等)不能得到合理解释。恐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陆地脊椎动物,它们突然灭绝的谜团看来已经被慢慢地揭开。原因可能是因为6500万年前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小行星冲击地球引起了气候变化和某些元素的异常含量。撞击的影响是大量岩石粉末进入地球大气圈,快速分布到全球并在大气圈中扩散,撞击的碎片纷纷散落,不仅引起强烈地震、海啸、大洪水和大火灾,而且尘埃带来了黑暗,抑制了光合作用,因而破坏了食物链,直接和间接地导致许多动物物种灭绝,其中包括恐龙的灭绝。
当地政府正在规划弗里德堡陨石坑的旅游开发,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地区的科学价值,并遵循世界遗产保护的原则,对这一地区进行更好地保护。2003年,南非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南非自由邦省旅游局官方中文网站开通:http://www.lvyou168.cn/travel/za/FSTA/。
2005年,弗里德堡陨石坑(Vredefort Dome)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 地文景观类有哪些
尹泽生依据地貌学法则将地文景观分为主要六大类:一是综合类地文景观,包括山丘、谷地、沙砾石地型、滩地等综合自然景观;二是地质构造类地文景观,包括构造形迹、沉积与地层等;三是地貌过程类地文景观,包括侵蚀堆积形态、岩石形态、灾变遗迹等;四是水文作用类地文景观,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水域形态;五是生物作用类地文景观,包括林地、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六是人为作用类地文景观,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建设工程等。
D. 地貌景观与旅游地质
自然地貌景观的美是一种自然美,是大自然塑造的一种 “形体”语言,人们不仅可从中欣赏到自然界的风韵,陶冶情操,而且认识了自然界的神奇。我国幅员辽阔,地貌景观多样,有风姿不同的山岳地貌景观; 有银埂玉盘似的流水地貌景观; 有宛如旧堡古刹的风成地貌景观; 有礁石累累的海岸地貌景观; 更有色彩斑斓、独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观。种种自然地貌景观多姿多彩,神秘奇特,令人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由此带动了旅游地学的诞生和发展。
1. 地貌景观的类型
山岳地貌景观 山是风景的骨骼,它常构成各种雄、险、奇、秀之景,使人获得丰富的美感。山岳的各种形象特征,是在不同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形成的。雄伟、险峻的山岳,往往都处于地壳运动上升比较强烈、断层比较发育的地区。这类山岳,峰如斧削,崖似壁立,气势巍峨,尤其是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高山,更为突出,如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黄山。造型奇异的石灰岩峰林景观,属于以流水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态,具有瘦、透、漏、皱等特点。“赤壁丹崖”,显示了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山石风采。而层层叠叠宛如万卷藏书的梵净山,则属于千枚岩的风姿美态。
水体和流水地貌景观 我国河流如网,湖泊棋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众多的河流,有的咆哮奔流,有的迂回曲折,有的一泻千里,有的静谧含情,山水相依,气象万千。河流的主要景观有湍流涧溪、峡谷、三角洲等。湍流涧溪多发育在河流上游的高山地区; 峡谷是江河上最迷人的胜景,它是地壳构造运动和河流强烈侵蚀作用的产物; 三角洲是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或入湖处堆积而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平原。河流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网交错,湖泊广布,一片水乡泽国风光。沿着河道,处处风景如画,构成一条美丽无穷的旅游长廊。我国湖泊遍布各地,但它们的分布和形状各不相同。有的串联如带,有的 “孤芳自赏”,有的深居层峦叠峰之中,有的却安卧于平川沃野之上; 形状或长或圆,或呈漏斗,或呈弓形。它们为旅游者提供了不同的幽美景观。飞流而下的瀑布景观、宽广的海洋、美丽的海滨以及各种功能的泉水等,都以各自不同的特色风景和周围的秀岭、墨竹、翠花等一起构成一幅幅绝妙的自然美景画面。
岩溶地貌景观 岩溶地貌景观十分奇特壮观,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溶洞、溶斗、地下河、溶蚀洼地等同为岩溶地貌主要形态,它们组成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有 “林”无树、有 “画”无纸的画卷,如我国的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贵州织金的韩宏洞等。
风成地貌景观 在干旱内陆地区,由于强风、流沙和间歇性地表水等因素造成的特殊风化、侵蚀和堆积地貌,通称风成地貌。我国广大内陆地区广泛分布着深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是现代风沙地貌的雄厚沙源,这些沉积物经风力吹扬,移动和再堆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风蚀洼地等各种形态。浩瀚的沙漠,沙漠中的绿洲,神奇的沙丘、沙垄、沙丘链、风蚀城堡和风蚀蘑菇以及蜂窝石、雅丹地形等形形色色的风沙地貌景观,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内容,如广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克拉玛依的风城等。
海岸地貌景观 在我国的海岸沿线,有各种海岸地貌景观。主要海蚀地貌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和海蚀平台等。如北戴河的海蚀地貌,奇特壮丽。我国的海岸类型错综复杂,具有观赏价值的为平原沙砾质海岸和山地丘陵海岸以及南方热带地区的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等。它们或礁石累累,或海蚀洞成串,或珊瑚岛成群,或红树林茂盛,风光颇为奇美。
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就是在广泛出露在盆地中的红色砂砾岩,在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下,塑造成独具一格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往往以石峰、石柱、石塔、峰林、方山、“城堡”、天生桥等形状表现出来,奇石怪岭堆叠,V 形谷和 U 形谷屡现,形成种种奇观。尤其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一层红色的轻纱,有如丹霞,艳丽夺目。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韶关丹霞山。
冰川地貌景观 冰川是具有可塑性的固体物质,并且夹带着大量的砂石,因此具有强大的剥蚀能力,形成一系列特殊的地貌形态,如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冰川湖、鼓丘、羊背石、蛇丘等。这些地貌本身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和旅游资源。我国现代冰川全为山岳冰川,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运动和融冰作用,造成奇特的 “冰喀斯特”景观。有的如树枝,有的如漏斗,有的似舌头,有的如冰塔,等等。
火山地貌景观 正在喷发活动的活火山,暂时间断活动的休眠火山以及地质时期活动以后不再喷发的死火山,都形成大量的自然奇观。遥观活火山喷发出通红的 “火柱”,定然能得到惊心动魄的快感,静静欣赏休眠火山或死火山所造成的景物,如锥形匀称的火山锥,漏斗状的火山口,碧波荡漾的火山口湖,覆盖在地面的熔岩流,还有散落的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砂和火山灰等,都别有情趣。如我国著名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火山地貌,景观奇美,且具奇特的科学价值。
2. 地貌景观资源与旅游地学的发展
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把自然资源变成社会财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旅游业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提高旅游质量,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地质遗迹资源,尤其是景观地貌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特别是国际倡导的地质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貌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管理将是21 世纪人口、资源、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地貌景观资源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特别是在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丰富人们的生活。通过对地质遗迹资源美的欣赏,既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又可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人们审美想像力的高度发挥,也有助于孕育更多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2)重要的旅游资源。人们旅游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是为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获取美的享受。中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较广,种类多,风格各异,恰巧适应了旅游者的需求。
3)理想的地学科研基地。美的地质遗迹,在地质学及地理学上有其典型性。如褶皱成山,断陷成湖; 脆性岩石节理发展成陡壁峭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火山活动的遗迹,云南石林、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等。这些地质遗迹是审美、览胜的良好对象和场所,又是天然理想的地学科研基地。
我国有丰富的景观资源,有些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级的景观,对于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我们必须重点呵护,确保它们的优势和历史地位。这是确保国家和地区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前提。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在地球表层上建造的,一种是自然力塑造而成,一种是人工的巧夺天工,是人的意识的再现。景观资源是地球表面物质形态之集合,是地球表生的 “形态—过程”的遗产。
3. 旅游地质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geopark)是自然公园的一种,是由国际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开展 “地质公园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中创立的新名称。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特征是该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国土资源部发 [2000] 77 号文件给它下的定义是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丽观赏价值,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 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 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2000 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制定了 《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01~2010)》 和国家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计划在未来 10 年内,建成 310 处地质公园,目前我国已批准建立国家级地质公园 85 处。其中有 8 处已经申报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是自然界历史演变的佐证。地质遗迹作为永不再生的珍贵地质遗迹资源现在日益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它巨大的内在价值也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作为地质遗迹十分丰富的国家也正在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一资源。
我国有着丰富的地貌景观资源,这为建立地质公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广泛的资源基础。地质公园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典型性和稀有性原则; 代表性和均衡性原则; 原始性和兼容性原则; 安全性和通达性原则; 学术性与科普性原则。
思考题
1)第四纪地质学能解决我们生活中哪些与地质相关的问题?
2)如何理解中国的一句俗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目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第四纪地质问题是什么?
E. 地质景观分类及特征
昌乐县古火山地质景观可划分为矿物岩石景观、新构造运动景观、火山水体景观、火山与熔岩景观、古生物化石景观、地质生态景观、人类活动遗迹景观。
(一)岩石地层景观
昌乐火山岩主要有碱性橄榄玄武岩、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致密块状玄武岩等,其次见有少量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屑岩。其中碱性橄榄玄武岩和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为该地区蓝宝石的赋矿岩层。由于火山喷发的多期次、间歇性,造成古火山遗迹山体岩性的不唯一性,为该地区岩石地层景观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1.方山橄榄玄武岩垂直分层景观
方山橄榄玄武岩颜色多为暗绿—黑色,发育斑状结构、粗玄结构、致密块状等;斑晶(0~20%)一般为0.1~0.5mm,最大2~3mm。主要成分为橄榄石,其次为单斜辉石(钛辉石)及少量斜长石,局部含橄榄岩包体,大小不一;基质具粗玄结构和显微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单斜辉石、磁铁矿及少量橄榄石等,有时具褐色玻璃质,副矿物有钛铁矿、磁铁矿和磷灰石等。该处岩层垂直分层较为明显,产状平缓、层理清晰,厚层橄榄玄武岩呈水平状或近水平状产出(图版3-2-7)。根据余晓艳等人(1996)对该处野外产状及岩石结构构造的调查,将该处玄武岩从下至上大致分为8层:
1)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岩石呈褐红色或深紫色,层状构造,气孔发育,内有钙质物充填,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橄榄石、辉石、铁的氧化物等,厚度约10m。
2)致密状橄榄玄武岩,呈灰黑色,致密块状构造,气孔不发育。矿物成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长石等,本层构造作用明显,褶皱、透镜体发育,见有球状风化,风化后岩石呈松散粒状脱落,厚度约15m。
3)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呈灰黑色,层理不明显,气孔发育。受风化较轻微,矿物成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长石等,厚度约1m。
4)致密状橄榄玄武岩,呈紫灰色,球状风化强烈,层理不明显,厚约5m。
5)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呈紫灰色,气孔构造,层理明显。主要成分为橄榄石、辉石、铁的氧化物等,局部夹紫红色橄榄玄武岩,厚约10m。
6)致密状橄榄玄武岩,呈紫色,层状构造,偶见气孔。矿物成分主要有橄榄石、辉石、长石和铁的氧化物等。岩石节理发育,破碎较厉害,厚约3~5m。
7)伊利石化橄榄玄武岩,呈深灰色,中部有0.5~1.5m风化强烈的黄色、黄绿色深源包体,并含刚玉、辉石等巨晶矿物。其底部和顶部气孔较发育,中部气孔不发育,上部柱状节理发育,厚约10m。
8)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呈灰黑色块状岩石,气孔发育且气孔较大、较密。主要成分为橄榄石、辉石、铁的氧化物等,厚约12m。
2.火山碎屑岩景观
火山碎屑岩,碎屑大小不均,约1~5cm,呈菱形、次菱形状,主要成分为深黑色致密状玄武岩,其见有橄榄岩包体,大小约2~4mm,并见有少量尖晶石包体,粒度为4mm×5mm,代表了火山喷发沉积相环境。由于长期的剥蚀和风化作用,目前仅在黑山子东山(图版3-2-8)、黑山子东南山、猪山(图版3-2-9)三处保留有该类岩石,已成为该地区古火山旅游资源中的稀缺景观。
3.火山大角砾熔岩景观
研究区内火山大角砾熔岩见于马山北东山南侧挖掘断面处,该山体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五图街道事处罗圈村东南部,山顶最高点海拔169.09m,为一扁平小山包。山顶平坦,无植被,已开发为石料厂,山体西侧有采坑。北东、东侧主要发育槐树、杨树等植被,山坡以荆科类植物为主。山体上部岩性主要为尧山组深灰色玄武岩,见有多处球状风化;中部为火山角砾熔岩,为牛山组致密状玄武岩角砾被尧山组熔岩所覆盖,角砾较大20~50cm,表层风化强烈(图版3-2-10);底部为牛山组深灰色致密状玄武岩。该处为县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火山大角砾熔岩,具有较高观赏和研究价值。
(二)矿物岩石景观
县内火山岩内蕴涵着大量的蓝宝石、橄榄石、石榴子石等有较高价值的宝石矿物。昌乐蓝宝石资源丰富,有矿面积达450多平方千米,蕴藏量达数十亿克拉,该地区蓝宝石(图版3-2-11)具有颗粒大、结晶好、净度好、透明度高、色调纯正、亮度较大、饱和度较高、双色性(从截面和侧面看呈不同颜色)和特异宝石多等特点,矿体具有原生矿和砂矿并存特点。昌乐蓝宝石的原生矿产于新近纪尧山组橄榄岩玄武岩和碧玄岩中,与二辉橄榄岩包体和歪长石巨晶伴生,颜色有深蓝色、蓝色、橙色、浅蓝色、蓝灰色、蓝绿色、绿色、黄绿色、黄色、棕黄色、棕褐色等。在蓝色色调系列中,蓝偏紫色者约占70%~80% ,其中又以深暗色者居多。蓝宝石着色往往呈渐变不均匀,但也有截然突变的,即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条带或六边形环带呈规律性相间出现,晶形以六方双锥和板面的聚行最为常见,晶体呈桶状。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以及较高的经济价值。
(三)新构造运动景观
昌乐辖区内新构造运动的标志除了体现在新近纪古火山地貌外,还有体现在新近纪以来发生的断层构造上。较明显的断层主要见于乔官镇团子山古火山口南侧,分布于火山集块角砾岩中,呈北东向展布,宽约1.5m,长度不详,内充填第四系砂土及砾石,属新断裂构造,是该区新构造运动的见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四)火山水体景观
火山水体景观,主要是指火山口湖、堰塞湖、瀑布、喷泉等地表水与火山地质和地貌结合所形成的新景观。根据调查县内水域面积约20.6km2,主要分布在水库、塘坝、河道。县内发育有丹河、白浪河、于河、桂河四大水系,有32条河流长度超过5km,大中小型水库141座,其中大型1座:高崖水库,中型2座:荆山、马宋水库,小型138座,总库容2.5亿m3。县内火山水体景观主要以火山堰塞湖为主。在新近纪时期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多处堰塞湖,后因长期侵蚀、风化和人工改造,使其与主要河道直流相连,现已建为多处大中型水库,如高崖水库、荆山水库等,可用于游览参观、保健疗养、体育运动、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等,已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山水库景观:荆山水库位于乔官镇,弥河支流大丹河上游,始建于1966年10月,1967年10月建成蓄水,控制流域面积36km2,总库容1210万m3,兴利库容546万m3,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养殖及供水等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国家重点中型水库。影响下游15km内的胶王公路、胶济铁路、309国道、济青高速公路和昌乐县城,保护下游大丹河两岸22万人口和28万亩耕地。荆山水库四周被古火山所环绕,山体上植被茂盛,四周环视禁不住被其美丽的景色而吸引。宽阔的水面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平卧在群山之中,蓝天、白云、绿树、群山的倒影清丽地倒映在湖面上。欣赏水面闪烁的点点波光,水、小船和起伏的远山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在近处随便找一座小山爬上去,满山坡的荆子花和酸枣花,感觉被花的清香簇拥着,似是走入诗情画意之境(图版3-2-12)。
近年来,荆山水库根据昌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垂钓、度假等一体的水利风景区,特别是在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过程中,积极把“景观理念”融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从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等方面入手,着力抓好水利风景区建设。2011年10月被省水利厅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实现了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扎实推进了民生水利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五)火山与熔岩景观
1.古火山颈相原生节理景观
昌乐地区的古火山由于受到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上部暴露地表的火山口部分被剥蚀殆尽,目前遗留的主要是地壳浅部的火山通道(即火山颈),其内发育的原生节理,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古火山颈景观,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看点。昌乐地区古火山颈相遗迹主要发育三种节理(刘金华等,2008):面状节理、“倒扇形”柱状节理、“直立形”柱状节理。
面状节理是一种岩浆在冷却过程中内外岩浆形成一定的温度差而产生的平行于岩浆表面的平面状节理,又称为“等温面”,与柱状节理同时发生。面状节理与柱状节理通常呈垂直或近垂直接触,由于面状节理和柱状节理交错从而形成平面上类似于龟裂的现象,节理面中的“龟裂”形状主要有四边、五边和六边,代表了柱状节理横切面形状。该区面状节理多见于二姑山、桃花山、团山子(图版3-2-13)等处。
“倒扇形”柱状节理形态上以古火山口为中心向两边倾斜,中心柱状节理竖直,向两边逐渐倾角增大,在古火山颈横切面上显示部分柱状体的顶端部分由下而上直径逐渐变小,发育至一定高度而消失,剖面上整体呈现为上窄下宽的倒扇形。典型代表为团山子古火山地质遗迹、郝家沟古火山地质遗迹(原北岩古火山)等。
“直立形”柱状节理形态上下均为竖直发育,顶部与底部发育宽度相近,柱状体直径相对均匀,形态规则,常见有五棱柱、六棱柱。典型代表为桃花山古火山地质遗迹、郝家沟古火山地质遗迹(原北岩古火山)(图版3-2-14)、小苍山等。
2.古火山颈棱柱体景观
县内古火山颈地质遗迹中发育着大量的四棱、五棱、六棱柱状体,其中以五棱、六棱柱状体为主,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橄榄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深灰色致密状玄武岩等。其直径大小不一,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依据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的大小可分为:小棱柱体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在8~13cm,见于团山子古火山颈;中棱柱体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在15~25cm,多见于桃花山、二姑山、郝家沟古火山颈;大棱柱体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一般大于25cm,见于小苍山(又称刘家山子)(图版3-2-15),该处古火山颈棱柱体为昌乐地区古火山颈棱柱体直径最大者。玄武岩棱柱体粗大而挺拔、排列密集而整齐,横断面多呈较规则的五边形、六边形,犹如刀劈斧削一般,气势非凡、极为壮观。
3.交切火山熔岩景观
交切火山熔岩景观在昌乐地区内主要出现在柱状节理发育的古火山颈里,形态上以一种方向上的玄武岩棱柱体切割另一种方向上的玄武岩棱柱体,由火山二次喷发不同熔岩的相互交切,景观十分罕见。该景观在郝家沟古火山地质遗迹(原北岩古火山)(图版3-2-16)、桃花山等处均有发现。
4.次火山相景观
次火山相是火山物质潜伏于地下的侵入产物,由于岩浆的内压小于上覆围岩的静压力,使岩浆未喷出地表而在近地表处定位、固结形成的地质体,该类型较集中分布于火山活动的强烈地区,一般发生于一个火山喷发期的晚期阶段。它当时并未达地表,因此属于封闭系统,与火山活动有关的超浅成岩及隐爆角砾岩等均为次火山岩相。县内仅发现一处冯家沟西北山为该类型古火山地质遗迹,岩石出露主要为深黑色辉长岩,见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辉石,基质为半晶质(图版3-2-17)。
5.熔岩台地景观
熔岩台地是有火山熔岩喷溢后经风化及河流侵蚀而成,山顶通常呈平台状,主要分布在乔官镇西南靠近临朐县界处。农田不规则地分布在这些熔岩台地上,形成天然的水平梯田。由于地表径流的侵蚀切割,这些熔岩台地并不完整,形成一道道由近水平产出的玄武岩层组成的低缓山梁或孤立的方山。登高远望,熔岩台地就像一个个区域侵蚀面一样展现在眼前,在整体平坦的丘陵地貌上叠加了沟谷纵横、峭壁林立的山区地貌,加上周围的绿色植被和发电风车,不失为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杜家沟西北山(图版3-2-18)。
(六)古生物化石景观
县内火山岩分布区内的古生物化石主要赋存于新近纪临朐群山旺组,该组地层主要由泥岩、页岩、硅藻土、砂岩组成,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乔官镇姬家庄西山一带。古生物化石主要产出于硅藻土页岩的夹层中,曾发现了许多树叶、花草、鸟、虫等古生物化石,后来又陆续出土了鱼类、蛇类、鹿、狼、兔、古树等动植物古生物化石。
(七)地质生态景观
县内火山岩分布区内植被发育不均衡,品种呈多样性。地势平坦、低缓处,主要为杨树、刺槐树,山坡处主要以松柏、低矮刺槐为主,中间夹着有荆科类、乔科类植物;山顶少有植被覆盖或无植被覆盖,主要为荆科类植物。在观赏风景区内的乔山、黄山、隋姑山、豹山、团山子等地,山顶少有植被,主要生长荆科类、乔科类等低矮植物;山坡植被发育,主要为刺槐、杨树、黑松、松柏、水杉、长叶杉等;山脚处大多为基本农田区,农业种植田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苹果、大姜、大葱、芋头、草莓、芦笋、西红柿、辣椒等;形成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区内植被丰富,风景秀丽,是众多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之地。地上有山鸡、野兔、蛇等,天上飞有各种鸟类。嫣然一幅绿草丛生、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的生态美景。
(八)人类活动遗迹景观
1.人工采坑景观
早期昌乐县对古火山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主要为对火山岩的开采及蓝宝石原生矿及砂矿的露天开采,经过近几十年的开采挖掘,已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采矿坑。近几年随着政府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古火山地质资源加以有效的保护,废弃矿坑也得到相应的恢复治理,在注重恢复废弃矿坑生态系统的同时突出景观效益,注重合理利用采石遗留的独特地质地貌,利用景观艺术的手法,巧妙融合周边环境,营造独特风貌和人文情趣,所保留的采石遗迹和废旧采矿设备,不仅能作为景观观赏,还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可进一步分为火山岩采坑景观(图版3-2-19)和蓝宝石原生矿采洞(图版3-2-20)、砂矿采坑景观(图版3-2-21)。
2.探宝挖掘洞景观
方山探宝洞主要分布在县内蓝宝石原生矿产地——方山。位于方山顶东南的探宝洞是最先发生蓝宝石原生矿的地方,洞口外形呈圆拱状,矿洞长约10余千米。洞内蜿蜒崎岖,宽窄不一,洞壁岩石主要为深灰色致密状橄榄玄武岩、深灰色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为蓝宝石原生矿的含矿岩层,是旅游探险、寻宝的绝佳去处。
3.防空洞景观
县内有多处防空洞,如方山防空洞(方山战备防空洞)、卧虎山防空洞等,主要分布在玄武岩覆盖区,其中以方山战备防空洞最为著名。方山防空洞(图版3-2-22)位于昌乐县城东南10km方山东南侧山腰间,洞口呈拱形,隐藏于周围茂盛植被之间,防空洞主隧道长近百米,防空洞连接着许多暗道,在曲折蜿蜒的防空洞里穿梭,犹如迷宫般有趣。从主隧道可直通各个掩体室,设有休息室、指挥室、储存室、武器库等多个掩体室,组成一个完整军事防御网,是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F. 地质景观和地貌景观的区别
地质景观是由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的,具体有向斜、回背斜,答地垒、地堑,还有断层、褶皱等
地貌景观是由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作用)形成的,具体有沙丘(风力侵蚀)、块状山(风力侵蚀)、三角洲和冲积扇(流水堆积),以及河流的U型谷(流水切割),冰川地貌如冰蚀湖和冰渍湖都是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
个人认为地质景观和地貌景观共同构成地貌
构造地貌是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成的,宏观上会形成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差异,小范围来说会形成断层崖、火山锥等。外力也即外营力主要是各种侵蚀、搬运、风化等外力作用造成,经过常时间的外力作用,常常把山地剥蚀成平原等地貌。
因此现实中真正的地貌往往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
典型的地貌类型有:
坡地地貌
河流地貌
岩溶地貌
冰川地貌
冻土地貌
荒漠地貌
黄土地貌
海岸地貌
G. 地质景观资源
地质景观类型多样,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一)火山景观
地球上有1343座活火山,它是由熔岩穿过地壳,上升到地面或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山”,主要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火山爆发时,伴随着地震和雷鸣般声响与爆炸,滚滚浓烟如原子弹爆炸升起的蘑菇云,熔岩流咆哮奔流,映红天空(图7-32)。世界著名的活火山很多,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缔造的,如今还在不断地溢出岩浆,倾入大海。日本、冰岛都是多火山国家,此外还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意大利以及南极洲等。
火山喷发的主要形式有中心式、裂隙式和混合式。意大利是世界上研究火山最早的国家,许多火山类型都是以意大利和地中海火山命名的。火山是有寿命的,因此又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与死火山。
一般而言,地球上的地质作用非常缓慢,但火山的形成却很快。当地下岩浆穿过地壳上升时,就发生了火山活动。它主要喷发岩浆、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灰以及水蒸气、二氧化碳、含硫气体等。其喷出物堆积形成火山锥、熔岩台地、熔岩高原、熔岩堰塞湖等地貌景观。
近百年来,人们听到的关于火山喷发的消息,大多是从中国以外的地区传来的。国内有记载的最近一次火山喷发是在西昆仑山的阿什库勒盆地,那里的阿什火山也称卡尔达西火山(图7-33)。1951年5月27日突然一声巨响,一股圆柱形的黑烟直冲天空,随后,许多石块也从火山口中抛出……当时在附近修筑新藏公路的官兵身临其境,新疆日报对此也进行了报道。因火山喷发发生在海拔5000m人迹罕至的高山中,没有造成太大损失。
图7-32 火山爆发
图7-33 卡尔达西火山
中国曾经是一个多火山喷发的国家。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休眠了很长时间,1597年苏醒到1702年的105年间,连续爆发了3次。在我国,成群分布的火山区还有山西大同火山群(图7-34)、台湾大屯火山群、云南腾冲火山群(图7-35)、海南雷琼火山群、青藏高原火山群等。休眠火山再喷发的危险性和可能性依然存在。火山爆发具有一定的周期,火山何时苏醒是火山地质工作者应倍加关注的问题。
图7-34 山西大同火山
图7-35 云南腾冲火山
(二)地热景观
地热景观是指各种奇特的、绚丽多彩的、多姿多态的水热活动景观,如间歇喷泉、喷气孔、蒸气谷、沸喷泉、沸泉群、热水湖以及由各类泉华形成的“石蘑菇”、“天生桥”、“石林”等天然景观,也包括高温地热井放喷时形成的直径达数米、高可达数十米以至百米以上的汽水柱的壮丽景色(图7-36)。地热景观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发展进程中在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一旦在天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如地震、打井、过量开采、筑路、建房等影响下而遭到破坏或消失,要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如西藏羊八井地热田的热水湖、92℃泉和河心沸泉等景观在十多年前就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近年来,随着旅游地学的兴起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地热景观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的已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世界级自然遗产,受到有关法规的保护。
图7-36 地热景观
(三)地震遗迹
与强烈的构造地震活动有关的各种地震地质作用和地震效应等遗迹称为地震遗迹。一般而言,新近发生的地震遗迹清晰、点多;而时代愈久远的地震,随着岁月的磨蚀抚平,只有遗迹残留,且少而模糊。地震遗迹主要包括地裂缝、同发型滑坡、崩塌、地表堰塞湖、陆地(建筑)沉没,桥、塔建筑破坏,甚至劈山移石、地面鼓包、喷水涌沙、大树被地震撕裂等景观现象(图7-37)。
图7-37 地震遗迹(一)
图7-37 地震遗迹(二)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横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历史上有许多强震、大震,地震遗迹很多,尤其是西部各省区都或多或少有分布。但列入自然保护区的,目前仅有海南东寨港国家自然保护区中的“海底村庄”遗址。公元1610年琼州大地震使琼山县72个村庄沉没,形成今日东寨港,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陆陷沉海的地震废墟,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旅游价值。
图7-38 陨击作用示意图(杨世瑜等,2007)
(四)陨石坑
陨石是陨星穿过大气层尚未完全烧尽而降落到地面的残余体。它是人类直接认识天体的珍贵样品,具有重要科研价值,也是独特的观赏石。陨石从天外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作用,统称为陨击作用。图7-38表示陨石自天空落到地面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作用。首先高速穿插进入地面(图7-38a,b),产生向下和向周围的侧向压缩(图7-38c,d)。然后把撞击粉碎的岩石物质向高空溅射(图7-38e,f),部分物质回填到陨石撞击坑中和坑的四周。同时,陨击坑四周形成环形高地,陨击坑底部岩石发生了冲击变质作用(出现高温矿物焦石英)和破碎作用,形成击变石、角砾岩和裂隙带。在陨击的中心还会形成反弹的突起,形成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遗迹景观陨石和陨石坑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如我国新疆(图7-39)和美国亚利桑那州(图7-40)就有非常典型的陨石及陨石坑遗迹。
对于陨击坑地质地貌景观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我国起步稍晚,但已初步取得一些重要认识。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和正蓝旗境内的陨石坑,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陨石坑中最大的一个,其周围具有明显的环形地貌特征。多伦坑的生成时代是距今约1.4亿年的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其内环、中环和外环的直径分别为8km、82km和170km。内环为8km的安山岩,中环位于环形水系的外侧,地貌上表现为由太古宙花岗岩、变质岩和冲积熔融岩组成的环形山残丘。陨石坑还保存一些罕见的地质现象。多伦陨石坑是保存较好的陨石坑之一,对探索陨击坑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依据。
1993年,我国的遥感科技人员在分析山东栖霞县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时,发现一半圆形的亮环,经分析研究确认为陨星撞击遗迹,命名为唐家泊陨星撞击构造。经实地考察发现,那里有洼地和环形山的特征,中心区域反弹隆起,撞击震碎角砾岩广泛分布,局部岩层无序,中心还发现了震裂锥的熔融角砾岩。
图7-39 新疆铁陨石
图7-40 美国亚利桑那陨石坑
(五)地层与古生物景观
1.典型地质(地层)剖面景观
图7-41 梅树村小歪头山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
我国各个时代的地层出露齐全,并且很有特色,虽然许多剖面属于区域性,但也有不少剖面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许多国内外专家前来考察研究。有些剖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辽宁大连金石滩剖面,已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例如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图7-41)位于云南晋宁梅树村附近小歪头山。由白云岩、硅质白云岩、白云质磷块岩等组成。1984~1991年,此剖面曾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的最佳候选者。梅树村动物群富含腹足类、腕足类、软舌螺类等小壳动物化石和遗迹化石,其完整的演化系列和化石分布是国内、外同期地质对比的依据。已发现5万多件标本,共100多种、40多个门类的动物化石。梅树村动物群是在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的一个重要化石群,是研究5.3亿年以前地球历史和探索生物起源、生物演化的大课堂,已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另外,在该剖面附近的海口耳材村、马房等地发现丰富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包括海口鱼、昆明鱼化石。
2.古生物景观
古生物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一般概念中,将第四纪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生物称为今生物。当然,对此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大部分古生物已经绝灭,但有少数古生物物种在其同类大规模绝灭之后还残留至今,称之为孑遗或活化石,如银杏、大熊猫等。古代生物死亡后只有被迅速沉积掩埋,经过石化作用,才能成为化石(图7-42)。化石有大有小,凡是不需要显微镜即能观察清楚的化石称为大化石,需要显微放大后才能看清生物个体和结构构造的化石则称为微体化石。一般能够保存为化石的主要是古生物的硬体部分或者遗迹(足印、爬痕),或者遗物(粪便等),只有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古生物的软体才有可能保存下来。古生物化石记录了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对研究生物进化、确定地层年代、推断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等,是极为重要的证据。古生物钟即保存有可供计时标志的各种生长纹饰的化石,如树木年轮、珊瑚外壁纹饰等,更具科研价值。例如,对中泥盆世(约3.8亿年前)的珊瑚纹饰研究表明,当时一年大致有399天,13.04个月,当时一天的时数为21.6小时,借此可研究地球旋转速度的变化规律,结论是当时地球自转速度比现今快。有的化石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和珍贵的旅游商品资源。
图7-42 古生物景观
(1)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化石群(澄江动物群)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当代科学研究热点之一,也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中的未解之谜。在云南澄江帽天山发现的澄江动物群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见证。它广泛分布于云南东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黑林铺组玉案山段中上部黄绿色页岩中。它不仅包含了现生动物的几乎所有门类,而且还包含了一些已经绝灭的门类,甚至还保存有十分精美的软体化石,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唯一具软躯体、保存最早(比加拿大伯吉斯化石群(中寒武世)还早)、最丰富、最完整的多细胞后生动物化石群,被国际科学界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此外,在贵州台江县发现的“凯里化石群”(中寒武纪)是其后的动物群。
(2)万卷书——山旺古生物化石
位于山东临朐城东的山旺村,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出露的第三纪中新世山旺组硅藻土已开采多年,岩层中含有1800万年前大量珍贵化石。已发现的化石有十余个门类,400余种,其中有1/3是已绝灭属种,包括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及鱼、蛙、蛇、鸟和已绝灭的犀、貘、鹿等大型哺乳动物的祖先。这些化石不仅个体完整,保存精细,甚至还保存着动物生前挣扎的形态,实属世所罕见。这些化石为研究我国华北东部中新世动物群、古地理、古气候、地层对比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硅藻遗体与黏土构成的页岩薄似纸状,风化后会层层翘起,似“书页”状,“页”面上还保存有精细的化石,故称万卷书。目前已建立了山旺化石博物馆。
(3)鸟类化石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发现的鸟类化石种类越来越多。其中最重要的鸟化石产地是辽西地区,所发现的关键化石支持了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学说。原始鸟类演化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中华龙鸟期、始祖鸟期、孔子鸟期与真鸟期。四个阶段的代表在辽西都有发现。研究结果表明,从古环境来看,在距今1.4亿年前的晚侏罗世,辽西一带气候潮湿,地形起伏,河溪纵横,陆地生物与水生植物茂盛,为包括鸟类在内的各种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H. 断层景观有哪些
断层景观——一种地理景观,在岩层或岩体受力发生破裂时,地壳沿破裂面产生显著位移的现象和景色。
I. 地球上哪些是地壳变化引起的著名景观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红海、科迪勒拉山、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等。
J. 地质景观有哪些,地质景观有哪些知识
地质景观是由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的,具体有向斜、背斜,地垒、地堑,还有断层、褶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