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景景观 » von景观

von景观

发布时间: 2021-02-09 19:39:01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网络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
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
现代景观学研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强调分析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通过对景观各个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去解释景观的特征,综合研究则强调研究景观的整体特征,这一方向的景观学相当于综合自然地理;另一个方向是研究景观内部的土地结构,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景观。这一研究在苏联发展为景观形态学,在中国则称为土地类型学(中国大网络全书-地理卷,1990)。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科学,作为其分支的景观学当然也不例外。它们主要侧重于地理综合体空间水平方向的规律与综合研究。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从功能上去研究结构,只有如此,才能深入认识事物内部的规律,而这正是地理学所面临的困难之所在。 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st Haeckel)于1866年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约从1900年开始,生态学才被公认为生物学中的一个独立领域(奥德姆,1981)。从一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按其发展历程,可把生态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和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期。生态学的萌芽期大约由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描述为主,以朴素的整体观为其特点,如亚里士多德对动物栖息地的描述与按主要栖息地对动物类群的划分;Empedocles 对植物营养与环境关系的关注等等。从公元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可以说是生态学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奠定了生态学许多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例如Boyle(1627-1691) 的低压对动物效应的研究,Bufon(1707-1788)对积温与昆虫发育的研究;Humboldt(1769-1859) 结合气候与地理因素的影响,而对物种分布规律的描述;Malthus于1798年发表的《人口原理》,Liebig营养最小定律(1840)、Clements的顶极群落概念、Tansley的生态系统理论、Gause的竞争排斥假说以及J.Grinell、C.Elton、G.E.Hutchinson的生态位理论,Lindeman(1942年)的十分之一定律等等。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生态学建立、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可称之为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期。在这一阶段,生态学不断地吸收相关学科,如物理、数学、化学、工程等的研究成果,逐渐向精确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阶段生态学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整体观的发展,二是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更加明显,三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四是生态学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目前,生态学的发展正朝着综合化、交叉化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亦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转变;研究尺度从中尺度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扩展。
需要说明的是,景观学与生态学是各自独立地平行发展的。生态学的研究尺度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及其以下的群落、种群等水平,侧重于系统功能上的探讨。但在处理生态系统以上尺度的问题时,又显得乏力,因而迫切需要从其它学科中吸收营养。正是现代景观学与现代生态学各自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发展需求的互补性,才促使了这二门学科的结合,正是这一结合才诞生了今日的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一词是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从一开始,Troll就认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两种科学思想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另一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Troll,1983)。后来,Troll对前述概念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景观生态学表示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示出来(C.Troll,1984)。在提出概念的同时,特罗尔亦认为,景观生态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或是科学的新分支,而是综合研究的特殊观点(Troll,1983)。随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景观生态学研究处于停顿状态。二战以后,由于全球性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产生,才使得生态学一词开始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词汇,也大大促进了生态学的普及工作。同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与利用,从而出现了以土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热潮。在这一时期至80年代初这段时间内,中欧成为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地区,而德国、荷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又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德国在这时建立了多个以景观生态学为任务或是采用景观生态学观点、方法进行各项研究的机构。1968年又举行了德国的“第一次景观生态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同时,在德国的一些主要大学设立了景观生态学及有关领域的专门讲座。这些工作对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一时期,景观生态学在荷兰亦发展很快。I.
S.Zonneveld利用航片、卫片解译方法,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C.G.Leeuwen等人发展了自然保护区和景观生态学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准则。而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研究亦很有自己的特点。该国较早地成立了自己的景观生态协会,在捷克科学院内,亦设立有景观生态学研究所,而且Ruzicka倡导的“景观生态规划”(LANDEP)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方法体系,在区域经济规划和国土规划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陈昌笃等,1991)。
进入80年代以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球性的研究热潮。影响这一热潮的主要事件有二个,一个是1981年在荷兰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及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的成立;另一个是美国景观生态学派的崛起。“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的成立,使广大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人员从此有了一个组织,使得其国际性交流成为可能。1984年,Z.Naveh和Lieberman出版了他们的景观生态学专著《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该书是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而美国景观生态学派的崛起,大大扩展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领域,特别是R.T.T.forman和M.Godron于1986年出版了作为教科书的《景观生态学》一书,该书的出版对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与景观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87出版了国际性杂志《景观生态学》,使得景观生态学研究人员从此有了独立发表自己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进入90年代以后,景观生态学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一方面研究的全球普及化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该领域的学术专著数量空前。据肖笃宁的统计,从1990年到1996年的短短7年内,景观生态学外文专著即达12本之多(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通讯,1996,1)。其中影响较大的有M. G. Turner和R.H.Gardner 主编的《景观生态学的定量方法》一书(1990)和R.T.T.forman的《土地镶嵌-景观与区域的生态学》(1995)以及I.S.Zonneveld的《土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定量方法》一书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的进一步定量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在《土地镶嵌―景观与区域的生态学》一书中,一方面更系统、全面、详尽地总结了景观生态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另一方面还就土地规划与管理的景观生态应用研究进行了阐述,更重要的是,作者结合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景观尺度讨论了创造可持续环境等具有前沿性的问题。就以上所述的北美学派和欧洲学派而言,尽管他们都是在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工作,但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别还是相当大的。这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陈昌笃,1991)。
现在,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发展与日益普及,以及现代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景观生态学正在各行各业的宏观研究领域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接受和普及。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主要强调生物进化;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开始有了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思想萌芽。应该说,真正的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思想属于克里门茨。他的五段演替理论是大时空尺度的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共同进化的生态演替进化论,突出了整体、综合、协调、稳定、保护的大生态学观点。坦斯里提出生态系统学说以后,生态学研究重点转向对现实系统形态、结构和功能和系统分析,对于系统的起源和未来研究则重视不够。但就在此时,特罗尔却接受和发展了克里门茨的顶极学说而明确提出景观演替概念。他认为植被的演替,同时也是土壤、土壤水、土壤气候和小气候的演替,这就意味着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顺序,换句话说,也就是景观演替。毫无疑问,特罗尔的景观演替思想和克里门茨演替理论不但一致,而且综合单顶极和多顶极理论成果发展了生态演替进化理论。
生态演替进化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主导性基础理论,现代景观生态学的许多理论原则如景观可变性、景观稳定性与动态平衡性等,其基础思想都起源于生态演替进化理论,如何深化发展这个理论,是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空间分异性是一个经典地理学理论,有人称之为地理学第一定律,而生态学也把区域分异作为其三个基本原则之一。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但是生物进化论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生物分布多样化的生物地理学概念。二者不但是相关的,而且有综合发展为一条景观生态学理论原则的趋势。
地理空间分异实质是一个表述分异运动的概念。首先是圈层分异;其次是海陆分异;再次是大陆与大洋的地域分异等。地理学通常把地理分异分为地带性、地区性、区域性、地方性、局部性、微域性等若干级别。生物多样性是适应环境分异性的结果,因此,空间分异性生物多样化是同一运动的不同理论表述。
景观具有空间分异性和生物多样性效应,由此派生出具体的景观生态系统原理,如景观结构功能的相关性,能流、物流和物种流的多样性等。 岛屿生物地理理论是研究岛屿物种组成、数量及其他变化过程中形成的。达尔文考察海岛生物时,就指出海岛物种稀少,成分特殊,变异很大,特化和进化突出。以后的研究进一步注意岛屿面积与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的关系,提出了岛屿面积是决定物种数量的最主要因子的论点。1962年,Preston最早提出岛屿理论的数学模型。后来又有不少学者修改和完善了这个模型,并和最小面积概念(空间最小面积、抗性最小面积、繁殖最小面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更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方法。
所谓景观空间结构,实质上就是镶嵌结构。生态系统学也承认系统结构的镶嵌性,但因强调系统统一性而忽视了镶嵌结构的异质性。景观生态学是在强调异质性的基础上表述、解释和应用镶嵌性的。事实上,景观镶嵌结构概念主要来自孤立岛农业区位论和岛屿生物地理研究。但对景观镶嵌结构表述更实在、更直观、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 现代化学分支学科中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关系密切的有环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景观地球化学和化学生态学等。
B.E.维尔纳茨基创始的生物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平衡、变异以及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等宏观系统整体化学运动规律。以后派生出水文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波雷诺夫进而提出景观地球化学、科瓦尔斯基更进一步提出地球化学生态学,这就为景观生态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景观生态化学理应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在以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综合景观生态学研究实践,景观生态化学日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 景观生态建设具有更明确的含义,它是指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从而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
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是生态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区位本来是一个竞争优势空间或最佳位置的概念,因此区位论乃是一种富有方法论意义的空间竞争选择理论,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地理学主流理论。现代区位论还在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就是特殊区位论发展的两个重要微观方向。生态区位论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而更好地将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系统学方法统一起来重点研究生态规划问题的新型区位论,而区位生态学则是具体研究最佳生态区位、最佳生态方法、最佳生态行为、最佳生态效益的经济地理生态学和生态经济规划学。
从生态规划角度看,所谓生态区位,就是景观组分、生态单元、经济要素和生活要求的最佳生态利用配置;生态规划就是要按生态规律和人类利益统一的要求,贯彻因地制宜、适地适用、适地适产、适地适生、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对环境、资源、交通、产业、技术、人口、管理、资金、市场、效益等生态经济要素的严格生态经济区位分析与综合,来合理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配置、环境整治和生活安排。因此,生态规划无疑应该遵守区域原则、生态原则、发展原则、建设原则、优化原则、持续原则、经济原则等7项基本原则。现在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

⑵ 景观的基本含义

特定区域概念: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是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即自然地理区。
类型概念:类型单位的通称,指相对隔离的地段,按其外部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型单位,如荒漠景观、草原景观、景观学中指特定的区域概念。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景观的含义 同汉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语的“scenery”,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地表景象,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
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做资源;建筑师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
对景观 的理解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某一区域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人文诸方面。
(2)一般自然综合体:是指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结合而成的具有内部相一致的整体,大如地图(即景观圈)、小如生物地理群落(单一地段),他们均可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或类型单位。
(3)区域概念:是个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一级自然区,是相对一致发生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
(4)类型概念:用于任何区域分类单位,指相互隔离的地段按其外部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的单位,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这一概念认为区域单位不等同于景观,而是景观的有规律组合。
“景观”一词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希伯莱文本的《圣经》(the Book Psalms)中,用于对圣城耶鲁撒冷总体美景(包括所罗门寺庙、城堡、宫殿在内)的描述,他的这个观点也许与他的犹太文化背景有关。“景观”在英文中为“landscape”,在德语中为“Landschaft”,法语为“payage”在中文文献中最早出现景观一词还没有人给出确切的考证。但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景观”最早的含义更多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即与“风景”(scenery)同义或近义。文学艺术界以及绝大多数的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这一层含义(俞孔坚,1987)。各种词典(Webster’s,1963;牛津英语词典,1933;辞海,1979等)对“景观”的解释也是把“自然风景”的含义放在首位。
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地植物学家Von. 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Naveh and Lieberman,1984),这与后来地理学的地域综合体的提法很相近。Humboldt提出将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这其实就是人地关系研究思想的雏形。后来俄国地理学家贝尔格等沿这一思想发展形成了景观地理学派,实际上,随后索恰瓦的地理系统学说注意阐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以及自然界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景观生态学的的观点很接近(景贵和,1986)。景观一词被引入地学研究后,已不单只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含义,而是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肖笃宁,1998)。早期西方经典的地理学著作中,景观主要用来描述地质地貌属性,常等同于地形(Landform)的概念。俄国地理学家的贡献在于把生物和非生物的现象都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这也为地理学与生态学的融合、交叉打下了基础。
中国大网络全书(地理学卷,1990)概括了地理学中对景观的几种理解:
1)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
2)一般自然综合体;
3)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的一级自然区;
4)任何区域单位。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⑶ 怎样识别景观组分

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
地理学报,1998, Vol.53, Supplement: 12-18 俞孔坚

(摘自博士论文: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a Case Study in South China. Doctoral Thesis, Graate School of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MA. USA. 1995, 有较大改动)

摘要:景观中的某些点对控制水平生态过程有关键性的作用,占踞这些景观战略点,将给生态过程带来先手、空间联系及高效的优势。设想物种在景观中的水平运动是一个克服某种阻力而进行的竞争性过程,本文讨论了如何根据景观阻力表面特征来判别景观生态战略点的方法。文章论述了三种类型的景观阻力表面:岛屿型、网络型和高原型。相应于各种阻力表面类型,得出五种景观战略点的空间位置:鞍部战略点,交汇处战略点,中央战略点,边缘战略点和角落战略点。文章还通过一个案例来举例说明景观战略点识别方法论。GIS技术对本研究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空间分析,景观生态,景观格局,景观规划

1.引言
1。1 问题:战略点
如何判别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点,通过控制这些点而异常有效地控制或促进某种生态过程,如物种的空间运动,火灾和虫灾的漫延,养份及污染物的流动等等?这些关键性的点叫景观战略点(Strategic Points, Forman 1995, Yu 1995a-c 1996). 通过景观战略点的判别和改变及管理将异常有效地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
根据起源之不同,可分为两类景观生态战略点:一类是资源型的战略点,另一类是结构型的战略点。 资源型的战略点直接取决与地段的资源属性,如某一地段的地质、土壤,水文、热力,营养条件及人类活动决定生物多样性及物种的稀有性,从而决定该地段在生物保护中的战略意义。本文将论述后一类景观生态战略点。其战略性取决于该点在景观整体格局中的地位和其对水平生态过程的影响。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在某些关键地段设生物保护斑块对整体生物保护和形成景观基础结构(Landscape Infrastructure)有重要意义(Frankel and Soule 1981;Harris 1984; Forman 1990; Erwin 1991). 在异相景观中,有的景观战略点是显而易见的,如一个盆地的进出水口,廊道的断裂处(Merriam 1984; Forman and Godron 1986),一个具有"跳板"(Stepping Stone)作用的残遗斑块,河道网络上的汇合口及河谷与山脊之交接处(Harris, 1984, p141-165). Hardt和Forman (1989)的观察显示,在露天矿的生态恢复过程中,林缘的凹边部位比其它地段更易被林木所优先占据。位于景观中央的森林斑块比位于其它地段的森林斑块更易成为鸟类的栖息地(Liu et al 1994).一个联络岛屿的"陆桥"会比其它地段有更多的生物种类。这些都是可以根据经验识别的景观生态战略点。
但景观生态战略点,有时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它们往往是潜在的,这类潜在的战略点的判别依赖于对生态过程动态的理解和模拟。关于景观生态战略点判别的方法论,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讨论过,只是最近才被少数学者所注意(Forman 1995, pp310-317; Yu 1995a-c, 1996a)。相关的研究有Knaapen等人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来分析景观斑块的隔离程度。根据MCR表面来确定生物保护斑块的引入部位。观战略点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 SPs) (Yu 1995a-c, 1996a-b)的一个重要成分。游戏理论和游戏防御战略(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m 1947;Luce and Raiffa 1957),为判别景观安全格局提供了评价原则。有学者认为围棋及类似的棋类游戏会有助于景观战略点的讨论(Forman 与Yu 的讨论,见Forman 1995 p.316)。围棋是黑白双方通过竞争空间战略点而控制棋盘的较量(Boorman 1969),要想获得最有效地控制棋盘,每一棋子都必须落在关键的位置上,这些位置的战略性遵从三条原则(图1):
(1)先手原则,即通过某点的控制获得局部控制的主动权。
(2)空间联系原则,即通过某点的控制使我方取得整体空间优势。
(3) 高效原则,即通过某点的控制使我方用最少的棋子获得最大的棋盘控制。
图1中国围棋的基本空间战略
Figure 1 The strategies of Go game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这些原则同样可适于景观生态战略点的认识和判别。如生物的空间运动可视作是对景观的竞争性控制过程来讨论,实质上是一种"游戏"(game)过程 (Sigmund 1993)。生物能否成功地控制景观,取决于如何平衡空间扩散和维持两个方面。维持意味着生物个体必须依赖于既有的种群和群落生存,而扩散则意味着生物个体离开种群和群落生境向外部扩展。个体离开既存栖息地越远,其冒得风险就越大,但其对物种整体控制景观的潜在贡献就越大。在空间某些点上,当物种扩展所带来的潜在报尝达到最大,而个体为之所担的风险达到尽可能小的时候,这些空间位置就是战略点。这可以理解为是对搏弈论中的最小极大值原理(Minimax Theorem,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 1947; Luce and Raiffa 1957)在空间控制战略中的具体解释。从功能上讲,这些战略点对促进和阻碍生态过程有关键性作用。如何寻找这些景观战略点呢?围棋战略和理论地理学的表面分析模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2 水平控制过程与理论地理学表面模型
本文关于景观生态战略点的识别讨论基于对过程的如下假设:
(1)景观中的水平生态过程是一种对景观的竞争性控制过程。
(2)某种过程必须通过克服景观阻力来实现对景观的控制。
实际生态过程中,这两个假设基本上可以满足。如植物往往需要克服景观阻力达到对某地段的覆盖,灾害性昆虫的水平运动,动物穿越景观,仍至于人口的空间迁移,都带有对空间的竞争性控制和克服空间阻力的特性(Johnson 1988; Frelich et al 1993; Mack 1995; Liebhold et al 1992; Yu et al 1996; Williamson 1993; Boone and Hunter, 1996; Simberloff and Wilson 1969; Tobler 1981; Bracken 1991).有许多模型被用来描述这些水平运动过程,包括引力模型,潜能模型,扩散模型,随机模型等等(详细的综述见:Olsson 1965; Bartlett 1975; Sklar and Costanza 1990; Chou and Liebhold 1995).
生态过程对景观的覆盖和控制的可能性及动态,可用阻力或其相对概念来表述如可达性(Accessibility, 如Arentze et al 1994),可穿越性(Permeatibility,如Boone and Hunter 1996),费用距离(Costdistance,如ESRI 1991),最小积累阻力(M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 Knaapen, Scheffer and Harms 1992; Yu 1995a-b),景观阻力(Landscape Resistance, Forman and Godron 1986; Forman 1995),以及隔离程度(Isolation, MacArthur and Wilson1967; Simberloff and Wilson 1969). 所有这些阻力度量实际上都是距离概念的变型或延伸,在围棋棋盘中,阻力被理想化为距离,即棋盘方格网。在岛屿生态学中,类似的理想化距离用来描述空间隔离(MacArthur and Wilson 1967)。而在陆地景观中,阻力不只是几何学意义上的距离,基面特性也有重要作用(Forman, 1995)。这些阻力量度都可以通过潜在表面(Potential Surface)或趋势表面(Trend Surface)形象地表达出来(Warntz 1966;Chorley and Haggett 1968) 。
理论地理学家和区域科学家W. Warntz (1966,1967)等人在哈佛大学所做的大量关于表面一般特性和空间分析的研究,有助于对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的探讨。Warntz 用"峰"(Peaks)、"陷"(pits),"关"(Passes) 和"鞍"(Pales) (1966, 1967)等点的特征,和"脊线"(Ridges),"谷线"(Courses)等线的特征来分析趋势表面,类似于地形的分析,进一步认识过程之动态格局?quot;峰"是指表面的局部最大值,流动从此分散,"陷"是指表面的局部最小值,流动向此合聚。"脊线"是连接两"峰"的分流线,"谷线"则是连接两"陷"的合流线。"关"是指的脊线上之最小值,"鞍"则是谷线上之最大值。这对根据景观生态过程阻力表面来识别战略点有启发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根据景观阻力表面特性来判别景观生态战略点。而用启发于围棋战略的三项原则来评价这些战略点。论文将着重讨论控制物种水平运动过程的战略点,但方法论适用于其他水平运动和生态流战略点的判别。案例研究只作为对方法论的说明,实际应用还待进一步实地验证。

2

⑷ 德语 翻译

2楼翻译里面怎么有很多还没翻译出来 难道是机器翻译的?
我来试试:专
故宫又叫冬宫、属紫禁城,是传统中国的象征,是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经典建筑,由此故宫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有数百万中国和外国游客来到故宫,参观以前皇帝流传下来的奇珍异宝,以及无上权利,光辉的皇权。
故宫是明清朝皇帝的寝宫。15世纪初,自明朝第三个皇帝永乐帝决定把国家首府从南京向北迁移,故宫的建造工作就开始了。人们花了四年时间建造故宫,一直到1420年。明朝首都在1421年正式从南京搬到北京。从1421年到1911这500年时间里,有24个明清朝的皇帝统治过中国。
溥仪,中国最后一个皇帝,自从中国封建主义被推翻后还活到1924年。故宫的外部建筑在1914年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1925年故宫的内部建筑也开始对外开放。自从那时起故宫也可以算作一个博物馆,所以故宫在官方有称作故宫博物馆。

⑸ 明斯特的风景名胜

明斯特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部的一座集古典建筑艺术和自然田园风光于一体的美丽古城。近5万名大学生令这座城市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气氛,城中处处是咖啡馆,酒吧和夜间俱乐部。
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自行车是明斯特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这座只有三十万人口的城市拥有约五十万辆自行车,被称为德国的“自行车之都”,每天有十万人骑着自行车来来去去,环绕内城区的道路禁止汽车通行,在这条环城林荫道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成为欧洲城市绝无仅有的景观。
如果游客想切身体验一把明斯特风貌,建议骑着自行车观光城区。城里有十个左右大型自行车租借站点,每辆车每天租金约为8欧,火车站旁的自行车停车站是全德国最大的,有3500个停车位。
德国建筑师Wilhelm Ferdinand Lipper在1770年左右修建的林荫散步道(Promenade)是一条只允许自行车和行人通行的环形道路,从前,城墙就矗立在这里。这条长约4.5公里的环城道环抱着明斯特内城区,两旁种植着双排菩提树。从宫殿广场往Aa湖方向的这一段道路上,每年五次举办大型跳蚤市场。
昔日的工业区Am Hawerkamp和明斯特港口(Münsters Stadthafen)经过改建,今日众多画廊和餐厅坐落于此。 林荫道(Promenade)上的Zwinger作为要塞始建于1532年,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被作为监狱使用,在纳粹统治时期,从1938年起,它是“希特勒的青年人”的文化宫,1944年以后又被用作拷问和处刑的场所。1995年至1997年整修后作为纪念物保存下来。
林荫道北部的火药塔(Buddenturm)是明斯特1200年以前城防工事的遗迹,18世纪末城墙被破坏后,1878年它被改造成一座水塔,1945年后,被重新整修,又恢复了圆锥形的尖顶。
国王大街上的贵族宅邸Heereman’sche Hof,它向后延伸出去的石头结构建于1549年,而正前方有别于传统山墙式正面的石头立面建于1564年,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明斯特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市中心Prinzipalmarkt大街是人们喜欢闲逛和购物的地方,街道两侧山墙结构的房屋一栋挨着一栋,下方是可以通行的拱廊,这条街道讲述着中世纪,汉莎同盟和古老的商人家族的历史。
包括“和平大厅”的明斯特历史市政厅(MünstersRathaus)是一栋建于14世纪中叶的哥特式建筑,正面有着高耸的山墙。“和平大厅(Friedenssaal)”里装潢着文艺复兴时期华丽而珍贵的木头护壁镶板,1648年,欧洲各国在这里签订明斯特和约,这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一部分,也是全欧著名的三十年战争结束的里程碑。
18世纪的德国建筑师Johann Conrad Schlaun的众多作品:如明斯特大主教亲王宫殿(Fürstbischöfliche Schloss)——建于1767至1787年间,正面装饰着丰富的雕像—— 和巴洛克式的Rüschhaus伯爵庄园都值得一游。

德国保存最完好和最美丽的古堡之一Vischering城堡周围环绕着防御性城墙和护城河壕沟,城堡里的博物馆展示了明斯特地区中世纪的生活。
距市中心10公里处的水上城堡徽尔斯霍夫堡(Burg Hülshoff)15世纪时属于徽尔斯霍夫家族,德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1797年出生于此并在这里生活,直到她1826年搬往Rüschhaus庄园。徽尔斯霍夫堡里的德罗斯特博物馆展示了女诗人在世期间明斯特贵族家庭的生活。游客可以在城堡背后有鸟兽苑的广阔庄园里漫步。 建于1993年的明斯特市立图书馆由BOLLES+WILSON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砖头,水泥和玻璃组成的建筑呈现船舰的造型,金属入口的灵感源自罗斯托克船坞。
明斯特的第一栋高楼是矗立在塞尔瓦蒂广场(Servatiiplatz)上11层高的Ina大厦,建于1961年,今天属于受到保护的纪念物。
二战以后明斯特最宏伟的新建筑是明斯特走廊Münster-Arkaden,一栋购物中心。
明斯特最高的建筑是229.5米高的电信发射塔。 无数教堂勾勒出了明斯特的天际线,是这座城市鲜明的特点,它很早就有“北部罗马”之称。法比奥·齐吉(Fabio Chigi),后来的亚历山大七世教宗,在为威斯特法伦和平协议祝福时说:“教堂的尖顶直插云霄,所有人都能听见那里回荡着的钟声旋律。”明斯特人有这样一句俏皮话:“不论是下雨还是钟声响起——当它们同时发生时,就是星期天了。”
明斯特两座最著名的教堂分别是始建于805年的圣保罗大教堂(St.-Paulus-Dom)和建于14世纪到15世纪之间的圣兰贝蒂教堂(St. Lamberti)。
明斯特大教堂是旅游者必到之处,她是该州最大的教堂,今天游客看到的部分原建于13世纪,为罗曼和哥特式风格,二战中摧毁后于五十年代复原,教堂内部制造于中世纪晚期的华丽天文钟让人一饱眼福,它的日历一直设定到2071年,教堂塔楼的一对绿色铜顶从远处便能望见。
圣兰贝蒂教堂以其塔楼高处的三个护笼闻名,16世纪中叶时,施洗者运动三位领导者的尸体被吊在那里。明斯特位置最高的办公室就在圣兰贝蒂教堂中——它的塔楼房间。除周二以外,每晚9点到12点之间,身穿黑袍的圣职人员每隔半小时便在他楼上吹响铜号角,悠长的号角声响彻老城区。
明斯特圣母教堂(Frauenkirche)位于旧城墙以外,Aa河另一岸,建于14世纪,拥有威斯特法伦地区最壮丽的哥特式教堂塔顶。 除了整点敲响的教堂大钟以外,轻柔的钟琴音乐陪伴着人们在明斯特城中漫步,内城区里分布着六座钟琴,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响起,吸引着行人的注意力:
Landeshaus里的钟琴:从林荫道(Promenade)和Mauritz街拐角处可以清楚听见。
宫殿钟琴:最佳欣赏地点为宫廷花园(Schlossgarten)。
Schütte房屋上的钟琴:可以在圣兰贝蒂教堂聆听,是世界上罕有的陶瓷钟琴之一,欧洲最古老的Meissen瓷器出品。
市政厅塔楼(Stadthausturm)上的钟琴:可以走进市政厅内院欣赏,其特别之处是有时候会由演奏者现场演奏。
Nonhoff房屋上的钟琴:从罗腾堡街13号街对面可以清楚地听见和看见,特点是显示世界时间,随着钟声响起会走出人偶绕场一周。
圣保罗大教堂钟琴:可在教堂里欣赏,神圣的东方三王从天文钟里走出绕场一周。

⑹ 谈谈你对“景观”的理解,及对中国景观设计师职业的理解

历史:一词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希伯莱文本的《圣经》(the Book Psalms)中,用于对圣城耶鲁撒冷总体美景(包括所罗门寺庙、城堡、宫殿在内)的描述,他的这个观点也许与他的犹太文化背景有关。“景观”在英文中为“landscape”,在德语中为“landachaft”,法语为“payage”。在中文文献中最早出现景观一词目前还没有人给出确切的考证。但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景观”最早的含义更多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即与“风景”(scenery)同义或近义。目前文学艺术界以及绝大多数的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这一层含义(俞孔坚,1987)。各种词典(Webster’s,1963;牛津英语词典,1933;辞海,1979等)对“景观”的解释也是把“自然风景”的含义放在首位。 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地植物学家Von. 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Naveh and Lieberman,1984),这与后来地理学的地域综合体的提法很相近。Humboldt提出将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这其实就是人地关系研究思想的雏形。后来俄国地理学家贝尔格等沿这一思想发展形成了景观地理学派,实际上,随后索恰瓦的地理系统学说注意阐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以及自然界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景观生态学的的观点很接近(景贵和,1986)。景观一词被引入地学研究后,已不单只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含义,而是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肖笃宁,1998)。早期西方经典的地理学著作中,景观主要用来描述地质地貌属性,常等同于地形(Landform)的概念。俄国地理学家的贡献在于把生物和非生物的现象都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这也为地理学与生态学的融合、交叉打下了基础。
现代景观的含义:
(1)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2)景观作为生活其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物我一体;(3)景观作为系统,物我彻底分离,使景观成为科学客观的解读对象;(4)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辞海,1995);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如Naveh, 1984, Forman, 1995);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园林绿化和小品。而一个更文学和宽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Webster’s英语大词典,1996)。)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1976 )。

⑺ 园林景观设计的概述

具体的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专地形、种植植物、营属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总在刻意强调园林和景观的区别,但是事实上,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英文均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只是国内流派学术观点不同而已。园林设计、景观设计本就是同根同源的。 刻意区别二者是极其不利于本学科的发展的。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