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景观设计
1. 中国高校校园“生产性”景观设计有什么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对于教育的投入也日益增大,2010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4%,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比重。其中高校的建设成为重中之重。校园环境已经成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成为高校的名片,更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学习,生活,教书环境,优质的校园景观环境使人心情愉悦,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校园景观由教室、图书馆、宿舍、运动场、服务设施等硬质建筑,以及道路、绿地广场等开放场地组成。当下国内的校园景观环境,很多都是由市政或园林部门设计与实施,强调硬质铺装,道路宽敞,讲究气派。形成了与外界类似的市政环境,使得校园的景观文化特色难以体现。
高校作为高等学府,文化与知识高度集中的区域,应保持自身独特的校园景观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独到审美与品位。如:北京大学老校区的古典式建筑景观环境,以及与之协调的参天大树,绿荫遮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高校是象牙塔,就应该保持它的高尚的环境品格,继承和发展它的校园文化,并将其与校园景观的设计相融合。
目前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的绿地面积相对不足,在城市中生活,享受田园风光已经显得极为奢侈。校园景观的设计,应该回到质朴与平和上面来,形成自己校园的特色景观,“生产性”景观设计就是其中的一条比较好的路子。减少过多的硬质铺装,过大体量的构筑物,回归到乡土景观的设计中。环境的营造应该以简朴、经济、美观、实用为原则,而在绿化,应该尽量向“生产性”景观靠拢,甚至可以养殖一定数量的小型动物,展现真正的田园风光。
“生产性”校园景观,有诸多优势。首先是它的经济性,造价上来看,纯粹的观赏性苗木,树种,在培育,种植上面成本很高。往往为了追求华丽的效果,许多高校实用了不合时宜的植物搭配,使得后期管理维护成本巨大,最终只能选择粗放式管理,观赏性也就大打折扣了。生产性景观的植物选择,大多是经济作物。比如果树,浆果灌木,粮食作物,甚至块茎类的植物,种植成本较低,选用易于管理的,粗放型经营的生产性作物,时宜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光照等特点。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处理,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其次,是它的生态性。与大片的硬质铺装广场不同,有野菜,草地果树的覆盖,下垫面的吸热能力提高许多,比热容也相对硬质地面高。夏季升温慢,气温较低,增加了凉爽,冬季降温慢,不至于过于寒冷。形成了良好的小气候,周围的舒适度明显提高。同时,生产性作物,也吸引了许多虫鸟,校园内生气勃勃,那些在城市中消失的昆虫,鸟类等动物也许会回归。归向自然向来是中国人不变的情怀。第三,公众参与度的提高。现在的大学生,课余时间多是在宿舍内上网打发时间,网络的出现虽提供了方便,却使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生产性景观提供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可能性和公众参与。师生组织种植,养护,收获等生产活动,既愉悦了身心,又让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同学们有了良好的交流机会,在活动中,校园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形成,也就是校园独特的文化。第四,农业科普的机会。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许多城市的学生对日常的饮食的来源,农产品非常陌生。通过生产性劳动,给大家上一堂科普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无好处。
生产性校园景观,其目的不在生产,不在乎经济收入,在乎的是校园环境的改善和校园内良好的交流气氛。生产性景观元素的加入,当然不是完全抛弃所有观赏性的景观要素,两者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优美的环境。而且,在校园规划中,不同的区域也应补同对待,如在办公区应以观赏性为主,在生活区就可多增加生产性元素,这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生产性景观在国内的实例最著名的算是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虽是乡土景观,却也十分壮观。学生对于这样大胆新奇的景观设计大多给予肯定。相信生产性景观在高校中还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2. 校园稻田 是什么
类别:校园与科技园
规模:35公顷
建成:2004年9月
地点:沈阳市浑南新区大学城
特色: 获2005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 (ASLA,Design Honor Award)
这是一个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用最经济的途径来营造一个校园环境的案例,景观中应用了大量的水稻和庄稼,并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试图对庄稼、野草和校园做一个重新的认识。
景观设计特点:
(1)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作,和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显现场地特色。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以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
(2)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于稻田和绿地及庭院中的便捷的路网。
(3)空间定位:重复的九个院落式建筑群,容易造成空间的迷失,景观设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为此,应用自相似的分形原理,进行九个庭院的设计,使每个庭院成为空间定位的参照,使用者可以通过庭院的平面和内容,感知所在的位置。
(4)通过旧物再利用,建立新旧校园之间的联系。把旧校园的门柱、石撵、地砖和树木结合到新校园景观之中。
稻香飘校园 育米如育人
—— 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关文章:将稻香溶入书声——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设计
3. 请问谁知道哪里有俞孔坚的《人民广场——都江堰(野草之美)》知道的好心人给提供个网址呗,谢谢~~~~~~~~~
都江堰人民广场、中山岐江公园、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黄岩永宁公园,都获得了国际奖项,分别有不同的主题,“民主景观”“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丰产的景观”“漂浮的花园”,怎样看待系列主题与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这四个方案的外在形式上的变化是否受到了国际景观设计语境的影响?
YU:系列方案具有示范性的意义,解决的都是当前中国发生的重大问题。“漂浮的花园”黄岩永宁公园是关于生态防洪的,这一理念也可以用在长江黄河的防洪建设上,用生态的方式,而不是以破坏美与生态安全为巨大代价的传统的水利工程的方式来解决防洪问题;“丰产的景观”沈阳稻田的设计也具有示范作用,当时奥林匹克公园“田”的理念的提出在世界景观界中是轰动的,但是没能实现,沈阳稻田设计出来以后弥补了这一点。在中国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少的土地、这么多大学校园侵占良田,用青草地做成花园,为什么不能把稻子设计成花园。我们的土地很不节约,如果用节约的方式来解决,既能保持地域文化,又能解决粮食生产的重大问题,公园、校园、成片的土地都可以或多或少这样做;“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解决的是当代工业遗产的问题,工厂要搬迁,污染地要治理,要采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我们决定采用野草并保留生锈的厂房将其作为遗产,2006年4月18日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将发表《无锡建议》,提出工业遗产也是文物。岐江公园告诉大家如何尊重保留工业遗产,体现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野草既不需要浇水也不需要灌溉,野草的可持续概念在这里得到运用;“民主景观”即白话景观,都江堰人民广场是为普通人、普通市民而设计的,不是轴线的、一元化的,设计充分发挥了人性,这里包括对水的设计也反映了普遍的人性,以前曾批判大广场,所以在这个方案中告诉人们如何改造大广场。这几个主题都是在中国城市化和人地关系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我的设计肯定有国际语境的影响,但不是模仿和照搬国外的东西,只能说具有现代性,而现代性是共同的,功能的需求自然会形成这样的设计语言,设计摆脱不了地域性,尤其是景观,永远是有地域性的。沈阳稻田是中国的,永远不可能跑到美国去,而且欧洲也没有稻田,岐江公园的红盒子是中国的,都江堰的鱼嘴也是中国的,不可能没有地域性,受国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将功能作为基础,尤其是对生态与人文的关注,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
http://cache..com/c?m=9c4a962b6e3121&p=83759a46dd8633be1ea8c7710c00&user=
4. 玉林有什么能够景观改造的,作为景观设计的毕业选题,场地大概2万公顷到3万公顷,谢谢
玉林市桃源里景区项目,为占地约5平方公里的大型生态农业旅游综合项目,项目将从清湾江版沿岸约权18公里河道的综合整治入手,对沿岸的传统农业形态进行整体规划,打造绿色、经济、美观、和谐的新型现代都市农业。项目核心区控制范围面积约2000亩,流转用地面积约7500亩,主要规划建设万桃湖、高山古村、文笔岭、桃源水道、桃源里综合服务中心、南门综合服务中心、金色稻田等游览体验项目,同时重点对清湾江河道整治及沿岸环境提升、河道治污、堤岸硬化改造等,打造成为以碧水、古村、桃花、金色稻田为主要元素的玉林城区门户景区。
5. 土人景观公司 做过哪些校园的景观设计要实际案例
推荐你到土人景观的官网看看,最近的和获奖的案例都会在他们的网站做展示,ASLA获奖案例: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
景观设计特点:
(1)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作,和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显现场地特色。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以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
(2)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于稻田和绿地及庭院中的便捷的路网。
(3)空间定位:重复的九个院落式建筑群,容易造成空间的迷失,景观设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为此,应用自相似的分形原理,进行九个庭院的设计,使每个庭院成为空间定位的参照,使用者可以通过庭院的平面和内容,感知所在的位置。
(4)通过旧物再利用,建立新旧校园之间的联系。把旧校园的门柱、石撵、地砖和树木结合到新校园景观之中。
6. 俞孔坚的作品有哪些
成就荣誉
2005年至今
2010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颁发的景观设计类唯一最高奖项——杰出设计奖 2007 世界青年建筑师奖Ar Award Commended (The Architecture Review) 2007 世界滨水设计最高荣誉奖(Excellence on the Waterfront Top Honor Award) 2007 主持的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荣誉奖 2006 主持的飘浮的花园-黄岩永宁公园,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荣誉奖 2005 主持的黄岩永宁公园,获中国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5 本人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2005 主持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荣誉奖 2005 主持的台州“反规划”,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规划荣誉奖 2005 本人被北京市人事局授予“第二届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
2000年至2004年
2004 主持的中山岐江公园,获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金奖” 2004 主持的四川都江堰水文化广场,获国际青年建筑师推荐奖(Ar+d Recommended) 2004 主持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获第十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汇报展“城市环境优秀设计方案奖” 2004 主持的中山岐江公园,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 2003 本人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2003 主持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入选全球竞赛仅有的三个优选方案之一 2003 主持的中山岐江公园,获“中国建筑艺术奖--城市环境艺术优秀奖” 2003 主持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获“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第八届优秀工程勘察规划 设计一等奖” 2002 主持的中山岐江公园,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荣誉奖(中国首次获得此奖) 2002 主持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设计国际竞赛,获优秀奖 2001 主持的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项目,获中国建设部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0 主持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国际竞赛一等奖(中标) 2000 主持中关村丰台科技园规划国际竞赛一等奖(中标)
[编辑本段]著作成就
国内外发表论文250余篇,专著14部,译著多部,论题包括城市与区域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景观生态、文化与感知方面的研究。
[编辑本段]专著目录
2001年至今
2006, Kongjian Yu and Mary Paa, The Art of Survival, 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Victoria, Australia 2006俞孔坚,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俞孔坚, 李迪华,刘海龙著“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俞孔坚 刘向军 李鸿,田_人民景观叙事南北案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俞孔坚 石颖 Mary Pua人民广场:都江堰广场案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俞孔坚 王建 黄国平,土呷,李伟,陀罗的世界——藏东乡土景观阅读与城市设计案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俞孔坚 庞伟,《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俞孔坚 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俞孔坚 李迪华著,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俞孔坚 Davorin Gazvoda 李迪华等著, 多解规划---北京大环案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俞孔坚 编著,设计时代—国内著名艺术设计工作室创意报告:土人景观,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1,俞孔坚 等著,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年至2000年
*1998,2000,俞孔坚 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俞孔坚 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台湾,田园文化出版社。 *1998,2000,俞孔坚 著,理想景观探源: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俞孔坚 著,生物与文化基于上的图式――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深层意义,台湾,田园文化出版社。
[编辑本段]主要论文
2008年
2008, 俞孔坚,重建家园的精神孔坚,新建筑,04:28-30 2008,俞孔坚,熊亮,李青,刘文晋,李迪华,震后农民居民安置研究——以四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居民安置为例,新建筑,04:76-79。 2008,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适应性“水城”景观及其保护和建设途径,水利学报,2008(6):688-696 2008,俞孔坚 李迪华 李伟,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地理科学进展,2008(02): 2008,俞孔坚,一部泪水锈蚀的历史:为《锈迹——寻访中国工业遗产》序,发表在:《锈迹——寻访中国工业遗产》,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俞孔坚, 波士顿中国城公园:记忆与展望,城市环境设计,1:58-63. 2008,俞孔坚 奚雪松 王思思,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城市规划,03:87-92 2008,俞孔坚,新唐人街——波士顿的中国城公园, 建筑学报,(03):60-63
2007年
2007,俞孔坚,张蕾,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禁建区及绿地系统——以山东菏泽为例,城市规划,2007(12):89-92 2007,Kongjian Yu a; Mary G. Paa, China's cosmetic cities: Urban fever and superficiality, Landscape Research, Volume 32, Issue 2 April 2007, pages 255 – 272 2007,俞孔坚 凌世红 方琬丽, 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 建筑学报, 2007(2):27-31. 2007,俞孔坚,朱强,李迪华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设想及原理, 建设科技, No.11:28-31; No.13:39-41 2007,俞孔坚,田的艺术——白话景观与新乡土, 城市环境设计,2007(6):10-14 2007, 俞孔坚,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 风景园林,1:55-64. 2007俞孔坚 张蕾黄泛平原古城镇洪涝经验及其适应性景观,城市规划学刊,(05):85-91. 2007,俞孔坚,中国的自然保护工作亟待进行体制、规划方法和保护理念上的全面革新,人与生物圈,(1):78-79 2007,俞孔坚 韩西丽 朱强, 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 自然资源学报,2007,2(5): 808-816. 2007,俞孔坚 李迪华,可持续景观,城市环境设计,1:7-12。 2007,俞孔坚,陈晨, 牛静,最少干预——绿林中的红飘带 :秦皇岛汤河滨河公园设计,城市环境设计,1:19-27。 2007,俞孔坚,石春 尤文元,非常地方的寻常景观——中共中央党校东区景观设计,城市环境设计,1:47-53。 2007,俞孔坚,关于生存的艺术,城市环境设计,1:60-63。 2007,俞孔坚,国际性与民族身份:中国当代景观与城市设计实践,建筑与文化,1:12-15。 2007,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反规划”之台州案例,建筑与文化,1:20-23。 2007,俞孔坚 凌世红 马特,蔓延———上海世博园中心绿地 设计与工业遗产利用,建筑与文化,1:24-26。 2007,俞孔坚,李迪华 韩西丽 裴丹,网络化和拼贴:拯救乡土村落生命之马岗案例,城市环境设:02:26-33
2006年
2006, 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岗案例, 城市规划学刊,5:38-45. 2006,Kongjian Yu, Positioning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Topos,56:91-98 2006, 俞孔坚,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的陷阱和出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3:26-31。 2006, 俞孔坚, 高悬在城市上空的明镜——再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北京规划建设,3:97-98。 2006,俞孔坚,新农村建设宜先做“反规划”,北京规划建设,3:189-191。 2006,俞孔坚,20世纪中国景观设计学科大视野,全国高等学校景观学(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筹),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学术委员会,景观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p.38-42. 2006,俞孔坚,为中国而设计新景观,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鲁迅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编:为中国而设计: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论文集。Pp.237-238 2006,周年兴 ,俞孔坚 ,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生态学报,Vol. 26 ,No. 9:3108-3116. 2006,俞孔坚,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建筑学报,39-43. 2006, 俞孔坚, 方琬丽, 中国工业遗产初探, 建筑学报,8:12-15。 2006, 俞孔坚,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三个建议, 中国园林,8:08-12。 2006,俞孔坚 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景观设计, 4:70-71. 2006,俞孔坚 刘向军 张蕾 贾军,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 景观设计4:72-76 2006, 俞孔坚 石春 文航舰 取样天津:桥园设计方案, 建筑学报,5:80-81 2006,俞孔坚 金园园 轰伟 任冬丽平山漾——一个新都市公园——上海市宝山区绿龙公园设计方案,建筑学报, 5:78-79 2006,俞孔坚 张静 刘向军, 与大海相呼吸——秦皇岛滨海植物园和鸟类博物馆设计, 建筑学报,5:82-83 2006, 俞孔坚 贾军 石春 王浩, V-通道:北京燕山煤气用具厂旧址公园设计,建筑学报,5:84-85. 2006,俞孔坚, 走向新景观,建筑学报,2006,5:73 2006,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第二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特报告,建设科技, 7:28-31。 2006,周年兴, 俞孔坚, 黄震方,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 文化景观, 5:61- 05 2006, Kongjian Yu, Dihua Li and Nuyu Li,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76: 223-239
2005年
2005,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城市规划, 9:76-80, 2005,俞孔坚,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国家图书馆,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p271-313 2005,俞孔坚 王志芳 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华中建筑,04:123-126 2005,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论“反规划”,城市规划, 09:64-69。 2005,朱强 俞孔坚 李迪华,生态学报,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2005(vol.25 no.9):2407-2412 2005, 俞孔坚,张蕾,周菁,新苏州园林:运河工业文化景观廊道——苏州运河(宝带桥至觅渡桥段)两岸景观规划案例,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扬州,2005.5.30-3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5,俞孔坚,刘玉杰,刘东云,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中国园林,5:1-7。 2005,俞孔坚 韩毅,韩晓晔,将稻香溶入书声——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国园林,5:12-16。 2005,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石花洞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探讨,城市规划学刊,3:76-81。 2005,俞孔坚,李伟,李迪华,李春波,黄刚,刘海龙, 2005, 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 ——以台州市为例, 地理研究, 1:69-76
2004年
2004, Kongjian YU , Patricia Ruan, De astillero a parque. Habitar, Septiembre: 24-27. 2004,Kongjian YU, Birgit Linder, Ein eigener Stil. Garten+Landschaft, Dezember:20-22. 2004,Kongjian YU,Turenscape, Fishimouth-inspired Landscaping, Dujiangyan City, China. Architectural Review, December:98. 2004,俞孔坚,世界遗产概念挑战中国,中国园林,11:68-70. 2004,俞孔坚 李迪华,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俞孔坚 李迪华主编,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pp70-9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俞孔坚, 寻常景观的诗意,中国园林, 12:25-28 2004,俞孔坚 李鸿 李斌 庞伟,“福田”——试验田演绎——论深圳市中心区中心广场及南中轴景观工程设计,城市规划,09:93-96. 2004,俞孔坚,论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大视野, 上海美术 03:6-11 2004, 俞孔坚 李迪华,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115-124 2004, 俞孔坚 万钧 石颖,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成都都江堰广场案例,新建筑4:25-28. 2004,俞孔坚 李伟,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建筑学报,08, 5-8 2004, 俞孔坚,以城市美化的名义:当代中国城市“暴发户文”化现象剖析,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71-185。 2004,俞孔坚,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07:P37-40 2004,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现代城市研究.2003(5):29-32. 2004, 俞孔坚,李伟,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呼唤白话的景观与白话的城市,为中国而设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编,12-18. 2004, 俞孔坚 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导读, 中国园林,5:7-14 2004,俞孔坚 张蕾 刘玉杰,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 ——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中国园林 5:28-32 2004,俞孔坚 李迪华 李 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地理科学进展,1:1-12 2004,俞孔坚,土地的设计:景观的科学与艺术,规划师,2:13-17。 2004,俞孔坚 周年兴 李迪华,不确定目标的多解规划研究 ——以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的预景规划为例,城市规划,03:57-61 2004, 俞孔坚等(土人),中国建筑装饰装修,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设计A04方案,2004,02:136-143 2004,俞孔坚 刘向军,走出传统禁锢的土地艺术:田,中国园林,02:13-16。
2003年
2003,俞孔坚,论景观,中国建筑装饰装修,12 2003,俞孔坚,善待圆明园遗址——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恢复规划》座谈会上的发言,北京规划建设,增刊: 53-55 2003,俞孔坚,论建筑与景观的特色,杨永生,《建筑百家言续编——青年建筑师的声音》P112-114 。 2003,俞孔坚 建筑创作,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建筑创作,(7):18-29。 2003,俞孔坚 石颖 郭选昌,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都江堰水文化广场,建筑学报,9:46-49。 2003,俞孔坚 石颖 吴利英,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东段)国际竞赛获奖方案介绍,中国园林,11:14-16。 2003,俞孔坚 李向华,博雅西园景观设计,中国建筑装饰装修,11:74-77。 2003,都江堰广场,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景观设计,2003年亚太区景观建筑设计论坛特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P。1-6。 2003,俞孔坚,论建筑与景观的特色, 杨永生主编,建筑百家言续编——青年建筑师的声音,P.112-P.114。 2003,俞孔坚,凌世红,李向华,刘亦忻等,从区域到场所:景观设计实践的几个案例,建筑创作,2003(7):70-79。 2003,俞孔坚,土地的设计:景观的科学与艺术,《北大讲座》第三辑
2002年
2002,Yu, Kongjian, 5th 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Key Note speak.shengzhen. 2002,俞孔坚 李健宏,一个小庭院的设计-北京西洼高尔夫会所, 中国园林 2002, 俞孔坚,难忘的禁林——87年首届城市规划青年论文竞赛回顾,城市规划 2002,俞孔坚 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建筑学报, (08):47-53 2002,俞孔坚 刘玉杰 张蕾,与自然、城市及历史的对话--沈阳市北塔公园规划设计, 中国园林。 2002,俞孔坚 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55-68。 2002, 俞孔坚,王建,张晋丰,曼陀罗的世界:西藏昌都昌庆街设计与建设,建筑学报,3:41-45. 2002, 俞孔坚,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呼唤人性场所, 城市环境艺术,中国建筑学会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PP. 4-6. 2002,锈迹封存的记忆----中山歧江公园,城市环境艺术,中国建筑学会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PP. 57-59. 2002, 俞孔坚,胡海波,李健宏,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中山岐江公园案例,中国园林,1:33-36. 2002, 俞孔坚,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1:14-17。 2002,土人,哭泣的母亲河,时代建筑,1:33。
2001年
2001,俞孔坚 李迪华,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中国园林,6:03-10. 2001,俞孔坚 李迪华 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6:9-13. 2001,俞孔坚,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在全国人居环境发展研讨会上的报告(2001。10。25,北京)和21世纪绿色城市论坛上的报告(2001.11.9厦门) 2001,范文杰,俞孔坚,李迪华,2001,江南渠网景观的格局分析与生态规划—以江苏省扬中市为例。周光召主编,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668。 2001,俞孔坚,张东 等, 生命细胞、景观格局与创新网络---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建筑学报,1037-40。 2001, 俞孔坚 王建 张晋丰,西藏昌都中路设计与建设,中国人居环境发展研讨会主导报告,中国人居环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设部,pp6-13。 2001,俞孔坚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新建筑,2001(5):17-20 2001,俞孔坚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呼唤人性场所,城市公共环境论坛主导报告, 2001.7.19-21,成都 2001,俞孔坚, 曼驮罗的世界:西藏昌都中路设计,国际建筑中心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Building Centers)2001年大会主导报告, 国际建筑中心联盟2001年大会组委会,国际建筑中心联盟2001年大会论文集,47-51。 2001,俞孔坚 李迪华,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安全格局,新世纪中--欧大城市发展学术讨论会主导报告, 新世纪中--欧大城市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87-90。 2001, 俞孔坚,城市规划建设慎蹈百年覆辙:从国际城市美化运动看当今中国之城市化妆,首届世界规划教育院校大会主导发言, 2001-7-13,,上海。规划师, 2001,9。 2001,俞孔坚,黄国平,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与生态规划:广东省南海信息产业园案例,城市发展研究,3:58-64 2001,俞孔坚,张东 等, 生命细胞、景观格局与创新网络---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城市规划,5:76-80。 2001,俞孔坚,警惕: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城市美化运动及其危害,中国建设报,4月16日。 2001,俞孔坚,一个不散的幽灵: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城市化妆运动,雕塑,1:1-19。 2001,俞孔坚 李迪华 孟亚凡,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营造,中国园林,2:26-28 2001,俞孔坚 张东 李向华等生命的细胞与可持续的创新网络----《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实施方案,北京规划建设,2001,2:17-19 2001,俞孔坚,咸阳中华广场释注, 规划师,3:107 2001,俞孔坚 李迪华 段铁武, 敏感地段的景观安全格局设计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北京香山滑雪场为例,中国园林,1:11-16。 2001, 俞孔坚,警惕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城市美化运动及其对可持续城市的危害.中国可持续发展, 香港新闻出版社,德中传统文化研究会, 1:19-26
2000年
2000, 俞孔坚,张东, 一个创新的网络,生命绿树之果中关村软件园规划方案.北京规划建设,5:17-19. 2000, 俞孔坚,李健宏,张东, 从场地特征中寻找生态与文化主题---深圳宝安上合公园规划, 规划师,16(5):32-34. 2000,俞孔坚,为创新过程而设计----中关村西区规划方案,建筑学报 10:49-52。 2000,俞孔坚,从田园到高科技园园的涵义(之二),中国园林,8:37-41 2000,俞孔坚,从田园到高科技园园的涵义(之一),中国园林,4:46-51 2000 ,俞孔坚,吉庆萍,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中国园林,1:27-33. 2000, 俞孔坚,吉庆萍,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中国园林,2:32-35 2000, 李迪华,俞孔坚,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的灵魂------ 一份来自三峡移民新城规划建设调查的启示, 中国园林,2:26-28. 2000,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建筑学报 2:45-48。 2000, 俞孔坚,高技术中心设计的场所性---- 以中关村西区规划方案为例.城市规划,5:55-57。
[编辑本段]主持项目
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和参与了百余项较大的国际国内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其中,最著名的有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浙江台州黄岩永宁公园、秦皇岛汤河公园、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台州“反规划”、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水文化广场、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等。
7. 生产性景观该怎么设计
所谓的生产性景观,故名思义,是指以植物景观为基础的自古以来的具有专实用价值的生产性的,属劳动性的,可参与性的,还是可持续的景观规划途径。如稻田景观,荷田景观,甚至菜畦景观等等。再简单一些,自家门口或自家院子种的几丛菜叶,也算是生产性景观。
田地的玉米,麦子,稻谷都可以称之为生产性景观。
设想一下,如果城市道路系统的绿化可以是各种果树,菜地等,人们自食其力,丰衣足食,这样的景象何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