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景观
『壹』 有关陕西西安秦汉时期的景观文化有哪些
西安市现存或恢复重建的秦朝景点有: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阿房宫、秦二世陵。
陕西省现存或恢复重建的汉朝景点有:汉城湖、汉阳陵博物馆、汉武帝茂陵、未央宫遗址、丝绸之路群雕。
『贰』 秦始皇园林有多大
秦始皇陵复与秦始皇制园林区别很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
苑
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一种园林。又称宫苑。
大的苑广袤百里,拥有囿的传统内容,有天然植被,有野生或畜养的飞禽走兽,供帝王射猎行乐。此外,还建有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用的宫室建筑群。小的苑筑在宫中,只供居住、游乐,如汉建章宫的太液池、三神山,可称为内苑。
历代帝王不仅在都城内建有宫苑,在郊外和其他地方也建有离宫别苑。有的有朝贺和处理政事的宫殿,也称为行宫。著名的宫苑,汉有上林苑、建章宫,南北朝有华林苑、龙腾苑,隋有西苑,唐有兴庆宫、大明宫和九成宫,北宋有艮岳,明有西苑(发展为现今的北海、中海、南海),清有圆明园、清漪园(后扩建为颐和园)和避暑山庄等。
『叁』 秦朝的建筑及其作用
秦统一之后,各国都是他的领土了,当年属于燕国的这块地方也是秦的了。这个地方我想是被秦始皇看重了,海里有碣石山,就是秦帝国的东大门,想以这个宫殿为基础改造扩大成大工程。所以我怀疑这个秦碣石宫,秦再建的碣石宫是在燕的碣石宫基础上改建的。支持我的猜测的证据是出在这个遗址上。那时候我去的时间,距现在差不多快二十年了。当时试掘过这个大土墩,石碑地的四十米见方土墩,就是试掘已经发现燕瓦当。
其中有两块残破的,为什么说是燕代的呢?是从瓦片的瓦当上面来判断的。那种饕餮脸,像两个大眼睛一样,变形的,又像云纹,主要是饕餮脸变的这种纹样,这在燕国是常用的纹样之一。还有像植物纹的树叶这种,这是燕瓦当里常用的题材,所以这两块瓦应该说也是两块燕瓦。因此这个遗址出现燕瓦当,就又提供了一个佐证,我们推断秦碣石宫就是在燕碣石宫基础上扩大建成的。
原来,雄伟的碣石宫与碣石,并不是始建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的大一统时代,而是在燕代的基础上扩建的。显然,重建后的碣石宫与它的前身相比,更具蓬勃气势。其雄伟的排场,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使得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一统帝国东大门。
经历史学家分析,就在秦朝在燕国的碣石门基础上重修自己的东方大门时,似乎不知疲倦的秦始皇又于秦朝的首都咸阳展开了一座更为令人吃惊的巨大工程——阿房宫。如果说秦朝碣石门是东大门,碣石宫是迎接来自东方的贵客的前门脸的话,那么这座远在近千公里之外的建筑,则是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
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无情的战火和两千年的沧桑变迁卷走了它的全部辉煌,只留下千古名篇《阿房宫赋》供后人追思叹息。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庞大的秦帝国,随后他以举国之力开始了三项巨大的建筑工程:长城、秦始皇陵与阿房宫。两千多年后,人们仍然感叹于秦长城雄伟的身影和始皇陵地下军团的威严肃杀。然而和他们齐名的阿房宫却因为战火,还未全部完工就离开了人们的视野,它的传奇故事仅凭着唐人杜牧的一篇《阿房宫赋》而永远流传后世。
杨鸿勋:中国有一个传说可以验证杜牧的《阿房宫赋》。就说当时楚霸王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时候,足足烧了三个月,可以想见阿房宫当时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历史上的记载在《史记》里面有,是比较可靠的。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他就觉得旧的宫殿不适应了,太小了,而且他的首都咸阳也在扩大,他要把原来各国有钱的人弄到这儿来,免得各国要复辟造反。
很多有钱人都搬到咸阳来了,于是咸阳人很多,他的宫室人也多了,所以他就要扩大新皇宫,和他统一的大帝国相称的新皇宫,叫新朝宫。新朝宫的范围就是《阿房宫赋》写的“覆压三百余里”这么大的一片。其中一个前殿叫做阿房,前殿就相当于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
一般宫殿的命名,都是用吉祥的话。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元殿、含元殿,都包含一种国运长久的吉祥意思。但是,阿房是什么意思呢?阿的古音是一个大疙瘩的意思,大土包,土山冈。房呢?是因为它是一个大夯土台,筑的像山一样的大夯土台。所以我怀疑“阿房”是一个工程代号,还没来得及起名字,秦十几年就亡国了。
当时在工地它得有名称,那个大土包像山一样的房子,就叫阿房。这是我的一个猜想,它是前殿的一个代号,单体建筑的代号。因此这个新朝宫也没起名字,就叫阿房宫,大家也就这样叫开了,阿房宫于是就代表了这个宫殿的总体。
后人猜想,或许由于秦朝的工程保密,如此规模庞大的阿房宫竟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于是,在历代建筑师的眼中,这幅设计图成为了一个永远向往而不能触及的秘密。究竟阿房宫中隐藏着怎样的雄伟与奇妙之处,后人至今还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遐想。
杨鸿勋: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了一张清朝人画的一幅画《阿房宫图》。这张图画的是清朝的亭台楼阁,完全是清式的。这比阿房宫差着两千年啊。他也是凭想象画出来的,他想象的根据恐怕就是杜牧的《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所以它表现得高低错落,很多宫殿的样子全是清朝的样子。
后来,我根据一些经验,绘制了一张阿房宫图。但是,因为没有发掘,所以只能是一个阶段性的初步的设想。我们还不能叫复原图,可以叫复原的设想或者对原状的一个设想。它的依据就是那个时代前前后后盖房怎么盖,最高级的建筑怎么盖,以及它现在残留的遗迹是什么样子,再根据文献描述它的原状是什么样子,都放在一起经过综合研究提出的这个设想。这个时期应该是战国的晚期了,它所用的工人工匠全部都是战国时期六国的工匠。
他把这些能工巧匠都集中来了,他们给各国的国王,给周天子盖房怎么盖,盖宫殿怎么盖,给他也要照样子这么盖。顶多设计得更大,更花样翻新罢了,但是基本式样,基本的构思意匠是一样的。
因为那时候的建筑制式基本就那样,台上有建筑物,有房子叫做榭。可以肯定地说,它是台榭式的建筑。至于到底是几层,几层台,台上边的建筑群怎么布置的,有多少座,具体位置准确在哪儿,每一座多大,因为没有做过发掘,这些具体的情况说不出来。但是基本的印象是这样,这是没有疑问的。
由于残存资料的稀缺,后代的工匠只能通过历史记载中的只言片语找寻战国时期建筑的种种特点,通过寻求旁证的方法,尽量复原阿房宫的旧貌。
杨鸿勋:我们有些旁证材料距离它的时期很近,只有几十年,就是东周时期各国盖的高台建筑。有的已经发掘了,比如在河北省平山县,是当时战国一个小国家的所在地,发掘出中山国国王的陵墓。他的陵墓也是台榭式的,当时是相信人死后灵魂不死,所以国王的陵墓也盖成生前宫殿的样子。但是具体而言,他这个国家小,财力也弱,盖得就比较小,现在残存的只是这么一个土包。
老子有句话,他讲哲学,拿建筑打比方,他说什么事都是从第一步开始,即“九层之台,始于垒土”。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这就说明当时盛行高台建筑,甚至有九层之台。
『肆』 秦始皇兵马俑是建筑还是景观
兵马俑来,即秦始皇兵马俑,亦源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伍』 离秦始皇陵最近的景观是什么
秦陵地宫(人工景点),1.5公里。八大奇迹馆(人工景点),2.5公里。
『陆』 秦朝和汉朝园林的不同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中国园林 秦朝宫苑和汉朝宫苑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为便于控制各地局势,秦大修道路,并在道旁每隔8米植一株松,有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行道树。秦始皇将各国贵族带到了咸阳,顿时,咸阳周围宫室林立,渭南上林苑中仅阿房宫便“规恢三百余里”。 秦朝宫苑的兴建指导思想比东周又有发展,不单纯是骑射狩猎或筑台观景,而加入了思维意向的补充。对人生死的神秘感,使秦始皇在秦苑中按照齐、燕方士的描述,“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即仿照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对自然环境加以人工塑造。他将很大的建园精力放在人工整治山水上,这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秦朝虽只有15年,却对政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中国园林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汉朝继承了秦朝营园恢宏壮丽的特点,其最著名的上林苑即是利用秦之旧址翻建而成的。和商周的囿一样,汉朝的苑力图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生机勃勃的世界。它比囿的内容更为丰富,其主题已经由射猎场所转移到宫室。其中以建章宫最为著名。 据记载,建章宫有36殿,奇珍异兽充塞其中。高台林立,动辄高达数十丈。建章宫中的太液池、唐中池在当时负有盛名。太液池面积很大,池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象征海上仙山。周围除高台奇树之外,尚有雕胡等水生植物和龟、鳖等水生动物,池旁平沙之上落满雁群,生机盎然使人深为叹服。它以一池三山成为后世园林理水的重要模式,直至颐和园修建时仍在采用。 汉朝宫苑继承了秦朝宫苑华丽的特点,但因景色需要,各建筑不再追求完全对称而有高低错落,是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的复杂综合体。除建章宫外,还有赛狗用的犬台宫;赛马用的走马观;观鱼鸟、鹿、象的鱼鸟观、白鹿观、观象观;欣赏音乐用的宣曲宫、平乐观;赏葡萄、荔枝等亚热带植物的葡萄宫、荔枝宫。园中所种植物以槟榔、橄榄、柑橘、龙眼等果木为主。可以看出,汉朝的园林植物还是偏于实用,自然山水仍不是主角。但暖房设施的具备为培养奇花异木提供了条件,露地植物的栽培较为广泛。汉朝的铜雕石刻异常丰富,园中常立铜制仙人,托举一盘,仿佛承接雨露。由北京北海公园现存的仙人承露盘即可看出“求仙道”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柒』 秦时皇家园林有哪些
秦朝时没有皇家园林,只有阿房宫,秦亡后被项羽放火烧了,大火一连烧了三个月不灭
『捌』 商周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园林风格的比较
商周秦汉:由于阶级社会的产生,帝王贵族等奴隶主拥有极大的权势,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他们能征调许多劳力与财物,营建了一批以宫室为主体的园林;此类园林史籍亦有记载。如《诗经·鄘风·定之方中》载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爱伐琴瑟。”这是叙述卫文公于楚丘之地营造宫室的诗句。观察星象,当定星出现在天空正中之时,选择这天作为营造楚宫室的黄道吉日。根据日影,测出方位,确定建筑楚室的风水宝地。宫室完工,再种榛、栗、椅、桐、梓、漆各类树木;“椅”,系指一种树木名。这里提到的是大型的帝王、诸侯园林,或称宫苑。此类园林形式,规模较大;待树木长大,可提供果品和利于观赏,也可间伐树木,用来制作琴瑟之类乐器,以便宴饮或祭祀时歌舞伴奏。
囿是帝王园林的又一种形式,其规模则更大。统治阶级占有的财富日益积聚,他们为了寻欢作乐,便选择自然风景优美之处,圈占成片土地,大兴土木,营造囿苑,如《史记·殷本纪》记述:帝纣“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由此可见,囿苑从殷商时代就已产生。《诗经·大雅·灵台》提到周文王的灵囿:“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当时帝王有囿,方国之侯也有。毛诗对《灵台》篇注释为:囿,“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孟子》也有类似记载:周“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苑囿的营造,通常是利用自然地形,高处筑台,低处挖池,在河边修造房屋,并以一定地域加以范围,使其中草木繁殖,鸟兽鱼虫滋生,为帝王提供狩猎、游乐与栖息的场所。此种苑囿,有专人管理,据《周礼·地官》记载,周代设官管理园囿内事务:“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这些人分别掌管园林,并从事动植物的饲养与种植工作。后来,囿统称为园囿。
到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对宫室园苑竞相经营。当时位于太湖流域的吴、越二国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境内河道纵横,交通方便,山石资源丰富,花木繁茂,具有造园的优良条件。吴王阖闾在公元前514年任用伍子胥筑吴城(今苏州),吴王败楚后,建长乐宫于城中,筑高台于姑苏山。此后,夫差接位,在城南建长洲苑为游乐场所,扩建姑苏台,营造梧桐园与鹿园等宫苑。据《述异记》提到:“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周旋诘曲,横亘五里,崇饬土木,殚耗人力,宫妓千人,上立春宵宫,作长日之饮。”又载:“吴王于宫中作海灵馆及馆娃阁,铜勾玉槛,宫之楹楹,珠玉饰之。”据传,馆娃阁位于灵岩山;系夫差为宠幸西施所建。帝王为了享乐,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追求豪华建筑。然而,岁月流逝,事过境迁,昔日的宫苑,今已不复存在。但从文献中,依稀可见其气势之宏伟与风光之秀丽。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220~589 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转折期。此期不但在皇家园林之外,出现了士人园林、佛寺园林等新园林类型;还在园林本质上发生了重大飞跃,由秦汉时期的侧重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转向魏晋时代的作为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居所。这种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捩和升华,是魏晋南北朝园林的主要特征和重大价值,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审美为主题、以寄情赏心为旨归的独特精神气质和艺术风貌,由此逐渐显化和确立。长期以来,受形象资料严重匮乏的阻滞,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园林的研究始终没有深入展开,存在许多空白。实际上,园林的形貌取决于造园意匠,是园主精神需求的外在表现,通过剖析园林的营造理念和文化内涵,将可以合理推知其基本形象表征。循此思路,本文首先概述魏晋南北朝以多元交融为特征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由社会文化心理对审美取向和造园理念的影响入手,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魏晋时期空前高扬的理性精神和抽象思辩能力,以及与此互为表里的标举新意、张扬个性的人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揭示在其启发和推动下,社会文化各领域在理论水平、思想内涵、风格气质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发展和创新性成就。
『玖』 浙江湖州秦朝时有什么风景名胜
蛮夷之地0 0能有什么
经济重心是南北朝的时候才开始转移的
不是我诋毁...确实还没
『拾』 上林苑是中国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吗
皇家园林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土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隋代元明清的成熟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他在自己兰池宫的水池中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汉代上林苑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狩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