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景景观 » 拉斐尔风景画

拉斐尔风景画

发布时间: 2021-02-22 02:35:55

① 著名的希腊风景油画都是什么

希腊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也是一个非常具有魅力城市,希腊的众多地区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旅客朋友们总是喜欢在这里感受一下美好的风景,希腊是属于半岛区域南部的一个地区,希腊拥有很多不同王国之间的旅行,希腊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大家看奥运会也都知道,希腊另外还是最有风情的一个地方,这里有阳光,还有沙滩和海岸,在这里旅行,你可以尽情享受到无数的美好风景,此外呢,还有一些美丽的海岸线。最后呢,大家应该都对古希腊神话油画非常感兴趣,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几个着名的希腊油画。
王座上的拿破仑一世
王座上的拿破仑一世其实是由安格尔为拿破仑所画的第二张肖像图幅,画中的场景想知道是什么吗?是拿破仑一世登上皇帝宝座的那一瞬间,可以说是霸气十足。拿破仑24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将军,可谓是英雄出少年。他在征战的日子里相继占领了北意大利,然后呢,战胜了奥地利,并同时远征埃及、叙利亚。可谓是战功赫赫。但是最可悲的是在滑铁卢事件的发生,这次事件之后他被流放到圣海仑娜岛,然后自然而然就死于该岛了。安格尔先生通过赞颂的艺术语言,将这位仅仅比自己大一岁的枭雄描绘得像神灵一样,手执权杖,端坐在宝座上,可谓是对他的尊敬。笔触那还用说自然也是精微加细致,画面上的配饰也是比较的讲究,明显的表现了君主政体的皇帝权威。
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
《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这幅画于1971年呢,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首次被展示出来,画面场景中的四个女人的位置,涂料等等是相当的讲究。改图主要是赋予了人物形象某种神秘感。莱顿其实是运用了形式与色彩这两种方法来制造出了这幅画的灵感,同时他还用了自己擅长的色彩突出人物个性。这幅画呈现给的为朋友的是以希腊神话人物造型为基础戏剧场面,作者采用一种舞台布景的特殊技巧,让各位来看画的朋友们会产生很深的印象。拉斐尔前派艺术史专家和评论家弗雷德里克 乔治 史蒂芬在1871年的那次着名的画展上说道: 莱顿先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己的选题感到如此得意,因为就这个题目本身而言,它不具备任何象征性的意义。但是,经他的手这么一画,就变成了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人物画,画面美,画中婀娜女性的色彩美,她们的衣服在风中像是一直在飘动。
其实古希腊神话油画在世界各地也是相当的出名。这里还有许多希腊着名的油画,比如说:路易十三世的誓约、西斯庭圣母、美丽的女园丁、主显圣容等等。

② 拉斐尔的画---面包店的少女

1:文艺复兴时期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它是继古希腊、罗马后的欧洲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与文学的复兴。其变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在14世纪通过一系列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重新对古代文艺的发掘而得以建立的。当时的人们从古文献中发现了对自然和人体价值的重视,使他们对人和自然作出了新的评价。实际上,文艺复兴作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其含义还要宽广的多。人文主义的出现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或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
在15世纪前四分之三左右的岁月中,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美术家,摆脱着中世纪的规范,借助理性和科学的知识,力图在美术创作上开拓出新局面,使生动的形象和场景反映在美术作品中,让它成为一种再现性的美术。在绘画领域中,他们进行探索,尽力让二维平面具有三维空间感,并使人物活动立体化,从而实现古希腊人追求过的那种错觉性效果,让人们把美术品当成真实生活的写照,当成可感、可融、可知的事物。这种实践,从佛罗伦萨开始,渐渐在意大利各地展开。体现着新的精神,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为盛期文艺复兴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1) 佛罗伦萨早期文艺复兴美术
通过以下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可以看到佛罗伦萨早期文艺复兴美术的特点:
A:吉贝尔蒂
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是一位体现了从哥特式美术向文艺复兴美术过渡的人物。他具有较为广泛的才能,创作活动涉及不同领域,但最大的成就,还是在雕塑领域。 代表作品有《天堂之门》(1424--1452)是为佛罗伦萨洗礼堂大门完成的青铜浮雕。借鉴绘画手法,利用高低不同的凸起,细腻地塑造着一个个人物的形体和面目;利用透视手段来再现人物的位置、空间环境的深度。在人物动作和衣纹的处理上,仍然保留了一些国际哥特式的优美风格。
B:布鲁涅列斯齐
布鲁涅列斯齐(Fil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在开创新道路、新风格方面,做出了更大贡献。他是位多才多艺的人物,最初他从事雕塑和金银工艺制品的创作,是文艺复兴建筑艺术的伟大代表之一。他创造性地把古罗马建筑形式与哥特式结构融汇在一起。架在鼓形座上的教堂窜窿清晰地突出在空中,庄重、轻快、优美,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布鲁涅列斯齐希望使建筑设计建立在数学这门科学的基础上,把比例和谐视为古典建筑的本质。他利用古典建筑语汇获得了明快、单纯、优美、和谐的效果,使建筑具有一种理性的美。他对绘画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在线透视方面的研究成果,给新的绘画创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借助线透视制造真实空间的错觉,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的重大抱负和杰出成就。
C:多纳泰罗
多纳泰罗(Donatello,1386--1466)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第一代美术家,也是15世纪最杰出的雕塑家,对古典美术的推崇和借鉴,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家的共同特点。多纳泰罗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生气盎然、庄重从容的雕塑作品。 代表作品: 《大卫》(约1430--1432)是第一件复兴了古代裸体雕像传统的作品。多纳泰罗运用古希腊人创立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形体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形象。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圣乔治像》(1415--1417) 《加塔梅拉达骑马像》(1445-1450)
D: 马萨乔
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在文艺复兴绘画发展历程中却是一位影响重大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创作中,彻底摆脱了晚期哥特式绘画的优雅风格和装饰意味,把塑造真实形象和真实空间摆在了首位。
代表作品:《纳税金》(1425--1428)是一幅描绘宗教主题的大型壁画(当时壁画在意大利是十分流行的绘画样式)。不同人物、不同场景,都显得十分真实,富于体积感。人物各自的神态和动作都是从表现他们之间的不同关系和心理状态出发来刻画的。在那些合乎线透视法则的建筑和自然环境中,人物位于各自的位置上,就像生活的真实场面一样。这儿丝毫没有那种强调画面装饰性的安排、追求优美的线条和色彩的国际哥特式绘画的影子,饱满的人物形体也许有点儿笨拙,但却非常实在,直线性的造型节律,加强着壁画的纪念性。真实而有气势,正是马萨乔艺术的特色。
E:阿尔伯蒂
著名的人文主义者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学识渊博,是个典型的全才,他非常重视数学这门科学对美术的作用。关心理论问题,不把美术视为纯粹的技艺,而是把它当成智慧的体现,这种态度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的普遍态度,他写下了有关绘画、雕塑、建筑的著作,发表于1485年的《建筑十书》对文艺复兴建筑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对方与圆等几何形的偏爱,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和他本人艺术的特点。
(2) 意大利其它地区早期文艺复兴美术
佛罗伦萨在新的美术发展中发挥着无可否认的重要作用,但在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另一些城市中,也涌现出一些杰出的美术家,他们也在扩大新美术的成就和影响方面做出了不小贡献。
A:弗兰切斯卡
弗兰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1416?--1492),是在意大利中部城市从事创作活动的最著名人物。这位富于探究精神的画家也非常重视透视,把它看成是绘画的基础,曾撰写《论绘画中的透视》(1482)。在他一系列的宗教画上,几何形式的人物静静地呆在严格合乎透视法则的建筑和自然环境中,明丽的色彩创造出一种光的氛围,具有庄严静穆的感觉。
代表作品:壁画《真十字架的传说》(1452--1464)和《鞭打基督》(约1456--57)。
B:乔凡尼·贝利尼
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约1429--1516)是威尼斯15世纪最杰出的画家。在美术史上享有盛名的威尼斯画派,可以说是由他开始的。与强调用线造型和注重构图经营的佛罗伦萨画家不同,也与曼特尼亚不同,乔凡尼·贝利尼是位擅长运用色彩的画家。
代表作品:《心醉神迷的圣芳济各》(约1485)风景占据了绝大部分画面,一切都沫浴在阳光中,美妙的色彩似乎闪动着光泽。借助自然景色来渣染气氛,这种作法后来成为威尼斯画家的基本特色之一。
C:梅西纳
梅西纳(AntoneUo da Messina,约1430--1479)。在肖像画上有着不小的贡献,早期文艺复兴肖像画往往被处理成全侧面的,而他则把表现对象改成侧四分之三的样子,使画中的人物注视着观众,这种更自然、更亲切的方式,成为后来最流行的肖像画模式。梅西纳的作品,笔法柔和,色彩明快,情调宁静。
代表作品:《圣赛巴斯蒂安的殉难》(约1475--1477)。
3: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美术
16世纪头25年的意大利,是一个政局紧张、战事几乎连绵不断的时期。正是在这极其动乱的阶段里,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形成了。这是一种明朗而又高尚观念的、伟大而又有克制力的艺术,总而言之,就是古典式平衡的艺术。文艺复兴三杰--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1452--1519年),米开朗琪罗(1475--1564年)和拉斐尔(1483--1520年)出现了,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达到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他们每一位都是突出的个人主义者,尽管互相之间产生灵感碰撞的火花,却从未形成一个团体。他们三位都达到了超凡的技巧造诣和完美的心灵、眼与手的配合。不太费力地解决了早期艺术家们为难的问题。他们作品的艺术形式总是美妙地昭示出理智性的内容。 在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家,迸一步完善了15世纪意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美术品中获得了完美统一,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了高度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美术确立了一种经典样式,给后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范例。在以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无时不感到它的强大影响力。推崇也好,否定也好,都是因为意识到它的存在。通过这些美术家的介绍和作品,您可以看到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状况。
(l):达·芬奇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出生在芬奇镇,或许人类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达·芬奇这样全面发展的人。他涉猎的领域之广、取得的成就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美术只不过是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并没有占据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但他在这一领域内却获得了惊人成就。把自然科学知识引人美术,是15世纪意大利人的重大贡献,达·芬奇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大大完善了它。
代表作品:著名的《最后的晚餐》(约1495--1498) 完美的构图、和谐的形与空间、丰富的心理刻划、深刻的人性,昭示着古典美。《蒙娜·丽莎》(约1503--1506) 达·芬奇历时数年绘制的这幅半身像,他把这位商人妻子处理成两手自然交搭,身躯和头部不同程度侧转的方式,既克服了单调又显得从容。蒙娜·丽莎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及神秘的微笑,与宛如中国山水一般的淡远背景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余地,使后人可以进行不同的阐释。这种像现实生活一样复杂丰富、让人一言难尽的感觉,恰是最伟大的文艺作品特有的品质,为后人确立了一种半身肖像画模式。
(2):米开朗琪罗
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在致力于领悟古人成就时,也致力于解剖人体,研究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这使他成为量充分发挥人体.表现力的美术家之一。不同于充满深遂智慧之美的达·芬奇的艺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或许,他是一位最接近贝多芬境界的美术家。在他的雕塑上,在他的绘画中,一个个巨人般的宏伟形象挺立起来,就连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刚勇的气概,仿佛是神话中的阿玛宗女子。
代表作品:雕像《大卫》(1501--1504),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的作品。在用一块久被弃置的名贵石材雕刻大卫形象时,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
(3):拉斐尔
拉斐尔(Raphael Sanzio,1483--1520),作品一直被人们视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安格尔称他是绘画之神。拉斐尔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他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与精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是拉斐尔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他笔下,深刻的知识和精心的推敲全溶在用流利线条构成的轻松自如的艺术世界中,一切都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派天籁之声。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这些古典美术最推重的品质,在拉斐尔身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因而,那些推崇古典风尚的美术家,都把他当成理想的楷模,恰如雷诺兹说的:他本人成为所有后代画家的样板。
代表作品:《美丽的女园丁》(约1606),拉斐尔以圆润流畅的线条把圣母、耶稣和圣约翰的优美形象和谐地组合起来,创造出充满人间气息的、亲切的神的世界。这一世界远离了中世纪的精神,它那纯洁、明朗、单纯、自然的情韵更接近希腊的精神。
(4) :提香和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中,佛罗伦萨、罗马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15世纪的美术家,都是在这两座城市中活动的。其他城市如威尼斯这座意大利北方的城市,曾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它的共和政体,它的商业气氛,使它的社会生活中洋溢着浓重的世俗色彩和欢乐情调。在这种独特的形势下,威尼斯美术也呈现出与佛罗伦萨、罗马不同的独特面貌。它的绘画,大大发挥了富于感官魅力的色彩的表现力,与重视线条和素描的佛罗伦萨、罗马绘画颇有差异。
A:提香
提香(Titian,1488/90--1576)以其漫长一生的丰富创作,成为威尼斯画坛的泰斗。他在实践中创造出了洋溢着欢乐气息、生机盎然、富丽堂皇的风格。成为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一起象征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光辉成就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戴荆棘冠的基督》(约1570) ,威尼斯画派画家素以擅长用色著称,构成他作品魅力的主要因素,就是色彩。这是佛罗伦萨美术家与威尼斯美术家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使后代油画家能更直接地从提香等威尼斯画家作品中获得技法上的启示。油画这种能发挥光色表现力的形式,在意大利,是由提香等人完善起来的。在提香晚年的作品中,油画语言的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创作时,他运用阔大奔放的笔触涂抹着不同的色彩,用它们来塑造形体、渲染气势。在这儿已没有了清晰的形与线,也没有了以往他作品中的明朗欢快气息。浑厚凝重的色彩配置,成为表现强烈悲剧情调的有力武器。在这件展示提香炉火纯青的油画技法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精神和语言方面的发展变化。
(5)其它地区的美术家
A:萨托
萨托(Andrea del Sarto,1486--1530)真实姓名安德烈亚·达格诺罗·狄·弗兰切斯柯。文艺复兴三杰离开佛罗伦萨后,萨托就成为当地最著名的画家。萨托是位精于造型和用光的画家,他的精湛技巧为他赢得了完美画家的称号。
代表作品,是祭坛画《哈匹圣母》(1517)。那庄严的古典式构图和那典雅的形象,均具有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特征,然而在光线处理上却有一种不尽相同的意味。
4:样式主义美术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创作的一大批光辉灿烂的美术品,确立了一种完美的典范。在人们眼中,它们是最理想最完善的化身,后来的美术家面对它们不禁有面对沧海之感。意大利一些年轻美术家,受到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创作的鼓舞,不顾他们作品的内在精神,希图仿效和发展他们的风格;另一些更有才能和抱负的人,则致力于形式语言上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注重在作品中显示他们自己的特点。总的看来,他们的创作背离了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理想和基本原则,抛掉了它那种自然、和谐、单纯的艺术风貌。他们追求一种视觉效果独特的、形式感很强的风格。出自他们手中的作品,往往带有刻意雕琢、冷漠疏远的味道,颇具主观与幻想的色彩。但对那些口味别致的人来说,它们倒是相当有魅力的东西。这一美术现象,流行于盛期文艺复兴之后,巴洛克时代之前,史家称之为样式主义美术。国人也有据西文译成风格主义或矫饰主义美术的。佛罗伦萨是样式主义美术的发源地和最重要的中心。在萨托门下,出现了样式主义早期代表庞多尔莫和罗素。
(1)庞多尔莫
庞多尔莫(Pontormo,1494--1557)本名雅各布·卡鲁西,具有鲜明个人风格,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多新因素。
代表作品 《基督下十字架》(约1526--1528),塞满画面的人物几乎全平贴在前景上,这些色彩轻淡、线条流利的人物仿佛像云朵一样飘在没有真实空间感的虚空中。他们缺乏体积感和重量感,就像单薄的剪纸一样。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一种非现实的意味。
(2)罗素
罗素(Giovanni Battista Rosso Fiorentino,1495--1540)是位颇有才气、风格独特的画家。罗素曾应热爱意大利美术的法国国王法朗梭瓦一世邀请在法国工作,从而把样式主义留在了枫丹白露,影响着法国美术的面貌。
代表作品 《基督下十字架》(1521),虽与庞多尔莫上述名作题材相同,但却有自身的特色。几何形十字架、梯子和有棱有角的生硬人物形象组成了一个停滞凝固的绘画世界。画面上所有人物都仿佛中了妖法一样僵立在那儿,造成一种奇特的、惊恐不安的感觉,从而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意味。
(3)布隆基诺
佛罗伦萨画家布隆基诺(Agnolo Bronzino,1503--1572),是样式主义全盛期的代表人物。他在庞多尔莫教导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素以笔法精致、感情冷漠、色彩刺目著称。
代表作品: 《托莱多的埃莱诺拉及其子乔凡尼·德·美第奇》(约1550),就是鲜明体现他画风的完美例证。暗蓝色背景衬托着衣饰华丽的静止人物,刻画得十分精细的贵妇人神态冷漠,就像瓷人一样,具有冷冰冰的高雅气派。
5: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美术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在其影响之下,西欧各国也都先后萌发了文艺复兴。由于地理、历史、民俗传统等诸因素的差异,这些国家的美术受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传统的熏陶,宗教气息十分浓厚。文艺复兴精神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对世俗风情的描绘。与同一时期的意大利相比,它们的美术作品虽然缺少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所特有的那种磅礴的气势,但尼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等部为欧洲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1)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
尼德兰一词意为低凹的土地,它所指的地区,大体包括现今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 尼德兰的美术活动最初与法国有着密切的联系。14世纪时有许多尼德兰美术家受雇于法国宫廷,他们除了将尼德兰的美术风格带到法兰西外,同时也接受流行于法国的意大利美术风格的影响。百年战争(1337--1453)之后,勃良第首府迁入佛兰德斯境内,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开始在改造和发展晚期哥特式艺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佛兰德斯是14世纪尼德兰美术家主要的活动区域。在那里他们曾用绘画、雕刻来装饰教堂、宫廷和市政建筑,但这些作品大多遭到破坏,遗存极少。14世纪末,尼德兰出现了著名的雕刻家斯吕特(Claus Sluter,约135/1360--1405)。有关他的生平和早期的美术活动已无从考查,然而他为第戎修道院所作的精美雕刻《摩西井》,以出色的写实技巧一直为后世所称道。《摩西井》作于1395--1403年间,原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的基座,呈六边形,每边装饰有比真人还大的先知雕像。其中有手执诫律的摩西,魁伟庄严的大卫以及秃顶的以赛亚等人。这些人物雕像个性鲜明,艺术手法简洁写实。饱满健壮的形体,流畅飘逸的线条,使其成为尼德兰雕刻艺术中的上乘之作,并给绘画艺术以有力的影响。 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最初的奠基人是凡·埃克兄弟。他们绘制的《根特祭坛画》(1415--1433)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美术中著名的杰作。
(2)德国文艺复兴美术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发端于15世纪,滞后于同时期的意大利与尼德兰美术。这主要是因为德国当时依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微弱的王权不能给这些极分散的城市以有力的保护,哥特式美术依然占居主要地位。1420年至1540年间,德国出现了文艺复兴,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成为诸地方美术流派的中心。 德国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与雕刻受晚期哥特式美术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宗教祭坛画较为发达。画在木板上的单幅或多联的祭坛画被安置在肃穆的教堂中,以增加庄严的气氛。15世纪中叶开始,德国美术家表现出对人的生活环境的关注,喜欢描绘自然环境,人物造型则强调真实感。画家维茨(KonradWitz,约1414--1446)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他的《基督踏海》(又名《捕鱼的奇迹》)描绘了博登湖的真实景色,虽为传统的宗教题材,画面却十分生动自然。这时期有名的美术家还有施恩告尔(Martin Schongauer,1445/1450--1491)等,他们可称为德国文艺复兴美术的先驱者。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应该说以版画成就最为突出,对整个欧洲的美术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早期名画家中,施恩告尔的铜版画居于领导潮流的地位。他的后继者,德国文艺复兴大师丢勒则使铜版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德国文艺复兴第二代最杰出的画家是小荷尔拜因(HansHolbein the Younger,约1497--1543)。他早年随父学艺,与人文主义学者有着广泛的交往。荷尔拜因的艺术风格以冷静、客观著称,他大量的肖像画,准确地记录了16世纪各种人物的外貌及心理特征。现藏罗浮宫的《伊拉斯漠像》(约1523)是他的肖像画精品。作者精心处理画面的明暗关系,着力描绘画中人物的面部、双手与文稿,一位容智的人文主义学者的风采显露无遗。荷尔拜因的素描作品也极为出色,线条简约完美,虽然几乎不涂明暗,但却能充分表现体积和质感。1532年以后画家定居伦敦,成为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宫廷画家,为英国绘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法国文艺复兴美术
百年战争以后,法国收复了被英国占据的领土,形成了统一的局面,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卢瓦尔河谷地是法国宫廷建筑的诞生地。法王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法朗索瓦一世等都曾在那里兴建了大量的贵族府邸、猎场。其中著名的有舍农索府、尚博尔宫等。这些豪华建筑是新的风格和古老的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自从16世纪30年代开始,意大利艺术家来到法国参加枫丹白露的建筑工程,使得法国文艺复兴建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530年,意大利样式主义画家罗素来到枫丹白露从事装饰工作。罗索为了适应法国宫廷趣味,画风有所变化,人体除了仍被拉长外,画面显得格外精致优美。当地的雕刻家和画家在他及其它意大利样式主义画家的领导下进行枫丹白露宫的装饰,逐渐形成了枫丹白露派。这个流派创造了灰泥高浮雕与绘画相结合的新的装饰效果,追求优雅、抚媚。以著名的法朗索瓦一世长廊为例,绘画周围的高浮雕人物仿佛要从墙壁上跳出来。另外,缠绕在画框边上的如皮革般卷曲折叠的装饰母题也是由他们始创的,后来在整个欧洲都十分流行。 法国文艺复兴绘画及雕刻则起步较晚。15世纪驰名法国的大画家是富凯(Jean Fouquet,约1420--1477),他是法国早期绘画的骄傲,后来的法国艺术的发展颇具影响。富凯在艺术上是一位多面手,他留下的作品有油画、细密面、珐琅制品和一些素描。墨伦双联面中的《圣母子》(约1450)是他的重要作品。 16世纪的法国肖像画占有突出的地位,有名的画家是克卢埃父子。让·克卢埃(Jean Clouet,约1485/90--约1540/41)是法朗索瓦一世的宫廷画师和侍臣,他描绘了不少当时的显贵名流。《法朗索瓦一世像》(约1525--30)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儿子法朗索瓦·克卢埃(Frangois CloueL约1510--1572)也是一位颇受宫廷欢迎的肖像画家,《奥地利的伊莉沙白像》(1571)是他最优秀的一件作品。从克卢埃父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娴熟的绘画技法和善于捕捉人物神态、善于表现个性的能力,这也是法国肖像画家的长处。 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古戎和皮隆(GermainPilon,约1525--1590)。古戎的杰作足他为巴黎贞洁泉所作的六块浮雕《山林水泽女神》(1549)。作品取材干古希腊神话故事,古戎以精湛的技巧刻划了女神们的轻盈的姿态。人物造型充满活力,虽然构图的空间狭小,但无任何局促之感。雕刻家对衣纹的处理十分自然流畅,将女性的韵味展现得无比完美,整个浮雕洋溢着清新的古典气息。
(4)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
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最早出现在加泰罗尼亚和巴伦西亚。15世纪,这两个地区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出现,在艺术上与意大利、尼德兰交流密切。但真正代表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最高峰的是16世纪下半叶著名画家埃尔·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有名的如《圣家族》、《基督诞生》等。 格列何是一位有争议的画家,他以色彩和光线为主要表现手段,拉长的人物体态带有神经质的不安情绪,反映了没落贵族的忧郁的心灵。他的伟大之处还在于揭示了社会的矛盾,以哲学家一般犀利眼光洞察到了西班牙的危机。格列柯的艺术很长时期以来未被美术史家们肯定,直到本世纪初,人们又重新开始研究这位大师,日益发现他那独特画风的动人魅力,把他视为样式主义的最伟大代表。
回答者:小松博客 - 首席执行官 十四级 1-8 12:36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好长哦~~~~~~~~~~~~~~~~~~~~~~~~~~~~~~~~~~~~~~~~
评论者: newszhanghappy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嘎嘎~有图片没啊~~~~~
评论者: jyy215487 - 魔法学徒 一级

其他回答共 1 条
第六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文艺复兴运动是指14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开始而又遍及欧洲各地的一次文化变革。“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文学和艺术的复兴”。实际上文艺复兴作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其含义还要宽广得多。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一千多年统治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驱散中世纪的黑暗、建立新型的资产阶级文化的重要武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动摇了中世纪的社会基础,也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文化——人文主义。
第一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
乔托(Giotto,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
也是文艺复兴意大利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界线,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
约在1420年,佛罗伦萨的三位著名大师——建筑家布鲁涅列斯基、雕刻家同那太罗和画家马萨乔首先制定了现实主义原则,标志着文艺复兴的来临。
在绘画方面,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原则首先明确地体现在佛罗伦萨画家马萨乔的作品里。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出色地解决了乔托所提出的绘画上的一些重大课题,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代表作有壁画《纳税钱》和《出乐园》等。
修道士画家安日里科(Fra Angelico,1387—1455)
善于用细腻恬静的

③ 谈谈你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三位艺术风格的看法

达芬奇注重整体结构,抄虚实对比,画面主题突出,立意鲜明,用色比较阴暗,一般喜欢画成室内和弱光,画面柔和多变,立体感空间感强
拉斐尔的画气势磅礴,但是都太过于细腻,略显匠气,画面光感效果强烈,真实感强,空间感强,其中他的圣母像画的最好,其他的一些画也大多关于宗教,所以题材有点陈旧
米开朗基罗的画多为人物,形象生动,画面细致,虚实得当,动态感强,但是很少画风景或者场景,有点可惜

④ 尼德兰的第一个风景画家是谁

西方画派主要有: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尼德兰画派、荷兰画派、佛兰德斯画派、学院派、古典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巴比松画派、拉斐尔前派、桥派、欧尔飞派、巴黎派、达达派、形而上画派、抽象表现派、移动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下面就将这十九个画派进行分别介绍。佛罗伦萨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个重要画派。早期代表画家有乔托(约1267~1337)、马萨丘(1401~1428)、乌且罗(1394~1475)等。盛期代表画家有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基罗(1475~1564)、拉斐尔(1483~1520)。自14世纪起,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首先从当时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佛罗伦萨开始。这一画派,在绘画艺术方面,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改变中世纪绘画平面装饰的风格,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艺术的传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造型规律,形成以集中透视来表现的、具有明暗效果和三度空间感的绘画技法。题材虽多为宗教神话故事,但已用以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愿望。除油画外,多创作大幅湿壁画。16世纪下半叶后,随着佛罗伦萨的经济衰落、政治反动的趋势,绘画艺术也逐渐暗淡,画家们盲目崇拜前辈的结果,逐渐走向“风格主义”以及艺术家流落到其他城市,威尼斯、米兰、罗马等画派随之蜂起。威尼斯画派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最有艺术特色的画派。威尼斯共和国14世纪起成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给绘画艺术带来了新起色。原受拜占庭影响,15世纪吸收了以乔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的基罗等大师为代表的佛罗伦萨画派的经验,走上新的发展道路。该画派代表画家有乔尔乔涅(1477~1510)、提香(约1490~1576)、委罗内塞(1528~1588)等。他们于15世纪由维发利尼家族和伯利尼家族奠定基础,至16世纪成为欧洲油画创作中心,是其鼎盛时期。作品描绘豪华生活,歌颂人间幸福,充满乐天、欢快、狂热的情调,即使宗教题材也被世俗化,渗透着人文主义精神;构图新颖,色彩绚烂,形式优美,具有浓厚的装饰味,这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特色。尼德兰画派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北部尼德兰地区的绘画流派。尼德兰(相当于现在的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东北的一部分地区)在中世纪时,由于自由城市的建立及经济逐渐繁荣,至15世纪尼德兰美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反映现实生活、描绘客观对象,形成了独立的学派,创造了表现人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和写实的风景画,并改进了油画技法。代表作者有雕刻家斯柳特尔,建筑家、雕刻家德·富里安特(1414~1575),画家凡·艾克兄弟等。1579年荷兰独立后,尼德兰美术发展为北方的荷兰美术和南方的佛兰德尔美术两种不同的倾向,前者以林布兰特为代表,后者以鲁本斯为代表。荷兰画派17世纪荷兰民族绘画流派。荷兰原为尼德兰的北部,经过民族斗争,摆脱了西班牙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控制,于1579年独立,成立了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本国的经济和科学文化获得迅速的发展。绘画艺术的服务方向,从过去主要为宫廷贵族和教会转向为新兴资产阶级和一般市民阶层服务,绘画作为商品大量涌向市场,用来布置家庭的小型、精致的油画普遍地发展起来,题材、风格等也有了显著的变化。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动物画开始真正作为独立的艺术样式流行,并取得突出的成就;肖像画也十分发达,技术精湛,富有美感。他们的代表画家有佛朗斯·哈尔斯(约1580~1666),伦勃朗(1607~1669),鲁伊斯代尔(1628或1629~1682),维米尔(1632~1675),霍贝玛(1638~1709)等。以伦勃朗成就最大。荷兰画派不同于当时其他国家、地区盛行的豪华、艳丽的艺术倾向,而是充满着现实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以风格朴素、亲切著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风尚和情调,这是荷绘画流派的民族特色。佛兰德斯画派17世纪佛兰德斯民族绘画流派。佛兰德斯在今比利时、法国一带地区,原与荷兰统称尼德兰,属西班牙领地。荷兰经过民族斗争,于1579年独立,成为欧洲资产阶级共和国之一。它的艺术充满着新的活力,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风尚和情调,以及市民日常生活;而佛兰德斯却仍然受异族统治,绘画继续保持适应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的需要,艺术表现为豪华、铺张、浮夸的风格。题材的内容大量是宗教和神话传说。代表画家有鲁本斯(1577~1640)、约尔丹斯(1593~1678)、凡·戴克(1599~1641)、达维特·泰尼尔(1610~1690)等。以鲁木斯成就最大。这些画家的作品具有民族气节。因为独立斗争的失败,更加激起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地反映在艺术上的民主倾向和宗教题材的世俗化,这就是佛兰德斯画派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绘画的发展又带有民主性的倾向,这对欧洲美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学院派又称“学院主义”。是17世纪开始,在欧洲各国官美术学院形成的绘画流派。学院派的特点是标榜古代艺术传统,迎合官方统治者需要,多取材于宗教传说、神话故事,或创作奉承当代权贵的作品、形式死板、繁缛、浮华,艺术观陈腐、守旧。以古典传统的维护者自居,压制和排斥主张革新的流派和其他学派的艺术创造和革新。这是学院派数百年来沿袭下来的历史记实。学院派初创于15、16世纪的意大利,原系画家协会性质,17世纪上半叶法国始设官方学院,有一整套艺术观点、方法和数学的严密体系,并对此后其他国家创建的学院产生影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不断地影响学院,其内部艺术思想和风格也时有变化。今日官方学院亦聘请抽象艺术名流,已与旧时不同。学院派的代表画家有法国的勒布朗、席罗姆、布拉柔,及俄国的勃鲁尼等。古典主义画派在18世纪中叶西欧兴起的绘画流派。主要在法国。其代表画家有两位,前期以路易·大卫(1748~1825)为代表。他的作品一般从古代神话传说中选取严峻的题材,借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迸发现实斗争激情,这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紧密联系,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后期以安格尔(1780~1867)为代表,追求纯艺术,为宫廷服务,变成因循守旧的官方学院派艺术的准则,被称为“古典主义学院派”。虽然仍崇尚古典题材,但已失去了积极的意义。目的是为了回避现实,正好与现实主义绘画观相异,但严谨的画风对后世现实主义绘画派产生一定影响。古典主义画派在艺术形式上强调塑造性和完整性,严格按照古代艺术规范进行创作,重视理性而忽视感情,重视素描而忽视色彩。这就是古典主义画派特色。他们重视形式的统一与调和,表现明确,轮廓明晰,以理智的、调和的画法为理想。浪漫主义画派继古典主义之后,19世纪初叶在法国兴起的绘画流派。当时的法国人民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对现实不满,而又充满幻想和希望。要求“自由、平等、博爱”。浪漫主义画派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时达到了顶峰。这个画派在艺术上、哲学上的倾向,主张尊重个性,追求自由,注重想象。曾一度成为欧洲占主导地位的艺术思潮。这时有许多资产阶级艺术家一方面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在艺术上反对束缚创作发展的桎梏—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另一方面又对资产阶革命成功后的现实感到失望。故浪漫主义运动随着1830年革命的而渐趋衰落。法国的浪漫主义画派在艺术上打破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呆板、虚伪的画风,注重个性表现和革新创造。题材多从现实生活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的作品)中选择惊人事件,有一定的进步性。运用想像和夸张手法,从构图动荡变化、色彩丰富、色调饱满等多方面着手,充满激越的情感。这种浪漫主义的画风色彩,虽活动时间不长,但对西方近代绘画产生深远的影响。籍里柯(1791~1824)、德拉克洛瓦(1798~1863)等是此派的代表画家。他们的作品,笔触奔放,色彩强烈,画面富有运动感。巴比松画派19世纪法国风景画派。巴比松是巴黎近郊一个小村,紧挨着风景优美的枫丹白露森林。19世纪30年代后,对现实不满的画家,常到这里小住或定居下来写生作画,以描绘自然风光来寄托民族情感和自由理想的风景画家,被命名为“巴比松画派”。该派主张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写生,描绘真实、动人的自然风光。他们创作了许多出色地表现法国绮丽多彩的景色、赞美人民平凡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以新的精神作为法国印象派风景画的先导。该画派还博取荷兰、英国风景画之长,植根于法兰西本土,开辟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代表画家有罗梭(1812~1867)、迪亚兹(1808~1876)、杜普莱(1812~1889)、杜比尼(1817~1878)、特洛杨(1810~1865)等。拉斐尔前派19世纪中叶产生于英国的一个画派。1848年英国画家罗塞蒂·米莱司、亨特等为中心而兴起的美术运动,是反抗当时学院派艺术的革新运动。因认为真正(宗教)艺术存在于拉斐尔之前,企图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来挽救英国绘画而得名。并得到艺术批评家罗斯金的支持。它主张绘画应起宗教道德教育作用,题材应以圣经故事及富于基督教思想的文学作品为主,忠实地反映主题,描绘对象。代表画家有罗塞蒂(1828~1882)、亨特(1827~1910)、密莱斯(1829~1896)等。随后还出现了进一步把艺术变成理想的说教的“新拉斐尔前派”。代表画家有布·琼斯(1833~1898)、莫里斯(1834~1896)、克莱因(1845~1915)。这一画派的画风审慎而细致,用色较清新,反对学院派的陈规。这一艺术的革新运动,至19世纪末叶消失。桥派20世纪初德国表现派的一个组织。1905年在德勒斯登组成,创立者基尔比纳(ErnstLrdwigKirchner,1880~1938)、海格尔(ErichHeckel,1883)、施米特·罗特夫(KariSchmidt-Rottiuff,1884~)等。他们都是德勒斯登工业大学建筑科学生,因热心绘画而聚合在一起,年少气锐反对当时受印象主义影响的分离派,受到民间艺术、原始艺术的启发,并受梵谷、孟克画风的影响。他们强调绘画必须表现画家内在的自我,有些作品带有象征主义倾向。1906年邀请诺尔德、佩比修坦因(MaxPechstein1881~1955)加入为会员。1908年梵邓肯加入。桥派活动至1913年,因彼此不和而解散。但是,这个运动却成为表现主义的端绪,感动年轻一代的画家。欧尔飞派由希腊神话中的音乐名手欧尔飞(Onpheus)之名而来,立体派的指导者诗人阿波里内尔,对德洛涅在1911年开始的新画风,而称为“立体主义的欧尔飞”。德洛涅原是立体派的一个分派“SectionDOr”,画风脱离说明式的形象,进入纯粹的立体主义方向,而企求凭想像与本能去创作,以抽象的形与色,组成律动感,在音乐的韵律与构成中,表现速度感与运动现象,等于结合立体派与未来派的一些要素。此派的代表者有:德洛涅、毕卡匹亚、克普卡等。巴黎派泛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活跃在巴黎的一群国际画家。如意大利画家莫迪利亚尼(AmedeoModigliani)、荷兰画家梵·邓肯(CorneliusVanDongen)、俄国画家史丁(ChaimeSoutine)、波兰画家基斯林格(MoiseKisling)、保加利亚画家巴斯金(JnlesPascin)、夏卡尔(MarcChagall)及日本画家藤田嗣治。20世纪初叶到第二次大战前,法国绘画的发展与这群外国画家有很大关连。他们活动于巴黎画坛,每个人的艺术体质仍潜流着地域传统、并富有个性与情感,画风独树一格。达达派1920年代欧洲各大都市兴起的绘画、雕刻和文学上的反抗运动。“达达”一词的由来,原是札拉(TristanTzara)、巴尔(HugoBail)与希森白克(RichardHiilsenbeck)在法语词偶尔发现dada一词,他们即以此语作为反抗既成艺术运动的称呼。1916年5月他们在自己发行的达达派杂志上首用此语。此派的兴起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般人对人类希望的幻灭、产生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的背景下。达达派是对艺术传统中所认为神圣的东西的一种抗议,它愤世嫉俗,对一切传统价值都加以贬抑。此派的作品可说是幻想的、象征的、嘲讽的,也是无定形的构成,采用一些艺术家普遍都不使用的材料。达达派先出现在瑞士的苏黎世,后来发展到德国和法国,一直到1924年导致超现实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除上述几人外,尚有杜象、阿尔普、曼雷伊、艾伦斯特、修维达士、李比达等。60年代美国又出现了艺术趋向一新达达主义。杜象指出新达达主义是达达主义的死灰复燃,因为此派艺术家采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通俗物品来构成艺术品,将达达主义的观念更推向极致。形而上画派意大利近代绘画的一支流派。基里诃(GiorgiodeChirico1888~1978)是此画派的开创者。他说:“真正的艺术,应该是更完整、更深奥而复杂的,换言之,就是形而上学的艺术。”此即形而上绘画名称的由来。基里诃在1915年从巴黎回到意大利后,开始作画,他爱好以人体模型、器具、几何体组合成的画面,追求形而上形态的特质,描绘谜样的孤独空间,在作品中牵引着梦幻与现实的观念。形而上绘画流行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4、5年(1915~1920),但它确实是与超现实主义有着关连,甚至有人说形而上绘画是超现实主义的雏型。除了基里诃外,莫朗迪(GiorgioMorandi1890~1964)也是代表画家。抽象表现派亦称“纽约画派”。(AbstractExpressionism)。从20世纪40年代纽约的抽象画派运动发展而来,独立于欧洲画派之外,具有影响力的第一个美国画派。亦称“纽约画派”(TheNewYorkSchool)或“行动画派”(ActionPainting)。抽象表现一词,原是德国批评家霍洛吉(OswaldHerog),在1919年时用来称呼康丁斯基1910年代所作的主观表现绘画。到1944年,美国批评家詹尼士(SidneyJamis),首次以“抽象表现主义”称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所崛起的一群美国年轻的抽象画家。这群画家包括:帕洛克(JacbsonPollock1912~1956)、杜库宁(WillemdeKooning1904~)、高尔基(ArshileGorky1904~1948)、马查威尔(RobertMatherwell1915~)、葛特莱布(AdoiphGottlieb)、罗斯柯(MarkRothko1903~1970)、克莱因(FranzKline1911~1962)等人。后来,他们都成为抽象表现派代表画家。美国批评家哈罗德·罗塞堡(HaoldRosenberg)认为这群美国画家的创作,只是行动的结果,所以他把这种绘画命名为“行动绘画”。又因为他们都以纽约为活动的据点,而且在精神上也有共通的特点,因此又称为“纽约画派”。此派绘画特点是使用巨大的画布,画面的任何部分都被认为同等重要,即构图是没有中心的满篇幅;以线条、痕迹、斑点为符号去表现作者主观的意识,展示出笔触和质感,以及强烈的动作效果;利用作画过程中的偶发事故,表现作者和作品间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关系。这种注重内在心理表现的抽象艺术,促成美国现代绘画第一次获得世界绘画领导权。移动派译“巡回展览画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俄国一批现实主义画家组成的艺术团体,以在俄国各大城市进行美术展览活动而著名。认为写实绘画要关注社会问题。他们在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美学观点指导下进行创作。有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农权制度的残余及反映俄国人民的生活。创始人和领导是克拉姆斯柯依和彼罗夫,代表画家还有列宾、苏里科夫等。他们的作品对我国绘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野兽派也称作“野兽主义”,法国现代画派之一。20世纪初叶法国兴起的绘画运动。1905年马蒂斯等青年画家参加“秋季沙龙”,批评家沃克塞尔指着被这群青年画家作品包围的雕刻家马尔克所作的一件近于杜纳得勒风格的学院派雕刻《小孩头像》带讥讽的口吻说:“看!一群野兽里的杜纳得勒。”这句“野兽”的称呼,便被一般人用来称呼这群青年画家。野兽派的历史很短,1907即已达到顶点。他们强调绘画要表现主观感受,多用大色块和线条构成夸张变形的形象,以求得单纯化的装饰效果。此派的名称后改为“巴黎画派。”其画风和技法因人也各不相同。代表画家有杜菲、马蒂斯、德朗、卢奥、马尔肯、凡邓肯、甫拉曼克等。超现实主义1924~1929年法国作家布鲁东(Breton)在巴黎先后发表两次“超现实主义者宣言”,之后产生了超现实主义画派,曾在伦敦、巴黎举行画展。此派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受到精神分析学影响,认为“下意认的领域”,包括梦境、幻觉、本能是创作的源泉,否定文艺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规律,反对美术上的一切传统观念。表现在艺术上则是潜意识中的世界,将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真实和幻觉等在所谓“绝对的现实”的探索中统一起来,完全违反正常的思维规律。代表画家有米罗、达利、马松、艾伦斯特等。后来从绘画、文学上的运动,影响到戏剧、摄影、电影、建筑、雕刻和商业美术。在致力于追求纯艺术的现代派画家看来,传统绘画搀杂太多的“非艺术的杂质”。实际上,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传统绘画在艺术上的这种不纯粹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和描述性等方面。西方传统画与现代绘画差异,还反映在对于所谓再现的不同态度上。对于传统绘画来说,再现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目标。虽然相对于现代绘画而言,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性”为其主要特征,但是这种再现绝非对自然一成不变的描摹,这种写实带有浓厚的风格特色:时代的、民族的,以及艺术家个人的风格特色。

⑤ 这幅油画是谁画的,叫什么名字

这幅画是罗伦斯.阿玛.泰德玛的作品《比较》 Comparisons,1892年,油 画 45.7 x 61 cm

下面是他的介绍:

罗伦斯.阿玛.泰德玛(Lawrence Alma Tadema,1836-1912)是个荷兰人,而且只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来英国待过。然而,这位伟大的亲英派画家,不仅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更在一八九九年获颁骑士爵位。他早期的艺术风格,深受George Ebers,著名的埃及古物学家的影响,而阿玛.泰德玛自己也画了一些古埃及风景画,其中一幅即是著名的“Pastimes in Ancient Egypt”(1864)。然而在他造访了庞贝之后,他的画作主题,完全转到了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生活写照。艺术买卖家,Ernest Gambart,鼓励他专注于市场上有高度需求的古典画作,并且受他之托,负责其画作的买卖交易。 在伦敦,当阿玛.泰德玛的第一任老婆过世之后,他娶了第二任老婆,Laura Epps。而她红棕色的卷发、玫瑰般的面颊、和强健的体态和女儿们的身影也常出现在阿玛.泰德玛的画中。大理石则是其画中的另一个特征,而他也是这项素材最重要的画家。Ruskin对他画中充满了精确的考古学上的考证,更是大加赞赏。 他的画没有繁复的主题,或者是道德上的教诲;关于这点,被批评为“缺乏精神层面的”,后来,更有人说这是“现代人穿古装”的表现(可怜的模特儿,被说成是脚踝太粗)。在阿玛.泰德玛活着的时候,他的作品是很受大众喜爱的,然而当他一死,他的声誉就迅速的下滑了。 阿玛.泰德玛的画包括了“Phidias and the Parthenon”,这幅以呈现上色的大理石而著名的画;“The Picture Gallery”,包括了其作品中介商Gambert的肖像;“The Sculptor's Model”中,一丝不挂全裸的女神,曾在作品展出的时候,引发了一些争议;“The Roses of Heliogabalus”、“A Dedication to Bacchus”、“A Favorite Custom”,以罗马浴场为主题的一系列画作;和“Silver Favorites”,几幅在精美大理石远方展现蔚蓝海洋的画。 阿玛.泰德玛可说是古典主义画家的原型,在他声誉达到巅峰时,甚至可以和Leighton匹敌。在他死后,同Leighton、Millais、Holman Hunt被葬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土窖中。阿玛.泰德玛有很多的跟随者和模仿者,其中最有名的莫如John William Waterhouse、John Collier和美国的Elihu Vedder,他们继续以他们的方式,发展古典的主题。John William Godward则致力于大理石阶上着古典服饰的女孩的简单概念。其它次要的跟随者,如Henry Ryland,以水彩图解的方式成名;其它还有Arthur Hill、T. R. Spence、和某些程度上的,Herbert Schmalz。 由于阿玛.泰德玛风行了好一段时间,因此许多画廊都以他的画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画。如伯明翰的“Phidias and the Parthenon”、Tate画廊的的“Silver Favorites”、Lady Lever画廊的“Tepidarium”、Glasgow的“The Art Lover”、Bristol的“Unconscious Rival”、费城艺术博物馆的“Reading from Homer”、和Walters Art Museum的“Sappho”;还有其它较小件的作品,收藏于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馆。
阿尔玛-达德玛(Alma-Tadema 1836-1912)是英国皇家学院派画家中的世俗装饰大师,他把拉斐尔前派掀起的古典主义风潮推向前进,首先以饱含情韵的笔触描绘着梦幻般的古典世俗题材,并使得这种题材创作发展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艺术的中心。他生于荷兰,1873年,阿尔玛-泰德玛获得了英国国籍。

阿尔玛-达德玛虽不是拉斐尔前派协会的成员,但他的绘画与拉斐尔前派主义理想比较接近,但比之拉斐尔前派画家,他的技法上有更多古典主义成分,题材也更宏大,但少了些文学性,拉斐尔前派美术可以比作清新的牧歌,那么阿尔玛-达德玛的作品就应该说是华丽的史诗(只是说气势上,而非思想内容上)。

阿尔玛-达德玛的绘画多以古希腊,古埃及为背景,描绘浮艳奢侈纵欲的生活。(这便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之处,也不符合中国古典的审美观道德观)在他的晚年,维多利亚时期美术不再流行时,阿尔玛-达德玛的作品常被批评为浅薄的没有灵气的,评论家认为阿尔玛-达德玛画中的人物没有感情和智慧,这浪费了他的技巧与天赋。但维多利亚时期的美术在今天又重新流行起来。

⑥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最善于画宗教画吗

是的,他有许多画是关于圣母之类的,例如《西斯廷圣母》。。

⑦ 历史风景画《四季》,是十七世纪法国画家谁的作品

普珊 较晚年的风景画,其中组中的《冬季》最为记忆深刻。

⑧ 拉斐尔·桑西的作品介绍

《圣玛利亚的婚礼》
《圣玛利亚的婚礼》是拉斐尔的成名之作,创作这幅大型祭祀画时他还不满21岁。 这幅画的构图样式、环境和人物配置皆模仿老师的佩鲁基诺画的《圣女的婚礼》,人物造型除带有老师娴静优雅的风格特征外,开始显露自己独特的柔美风格。画面取对称式布局,背景是顶天立地的多边形洗礼堂充满天堂。大量使用水平线、垂直线和半圆形曲线,造成刚中有柔、简洁明快、整体变化和谐的美感。画家巧妙地运用透视使空间深远。
画面前景仍以对称式布满人物,视觉中心是代表神的意志的主教主持仪式,约瑟将订婚戒指戴在玛利亚的手上,左右两边分别两组男女青年。
玛利亚后面的一组女子是她的女友,而约瑟背后的男青年则是求婚者,他们手执求婚标志的棍棒,谁的棒头开花,谁就是命中注定的玛利亚的未婚夫,正是约瑟的棒头开出一朵小花,这一神的意愿使其他求婚者陷入痛苦和不安,有的甚至激愤,前景中的青年就绝望地折断了手中的求婚棒。
这是一幕充满戏剧性的场面。画中无论男女,形象都塑造得俊美,作者大量使用变化多样的曲线,人物的体态面貌、衣服的褶纹变化,都给人造成秀逸柔美之感。画家自己对这幅画很满意,第一次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
《圣乔治与龙》
1504年,英王亨利七世授予拉斐尔故乡的乌尔比诺公爵以“嘉德勋章”,公爵为了答谢英王,委托21岁的拉斐尔绘制一幅歌颂英国守护神圣乔治的小型图画,并要求他在画中把圣乔治画成杀死毒龙的嘉德骑士。
这个题材拉斐尔画过几幅,这一幅最为杰出,显示出拉斐尔自己的艺术个性。画家以对角线安排形象,腾跃的白马呈向上趋势,圣乔治举刀作欲砍之势,动作十分英武优美。画家更多关注绘画的造型形式,而对人物的内在精神、生死搏斗的勇武气质刻画缺乏力度,达不到达芬奇所作《安加利之战》中人物和马的精神表现。
《雅典学派》
在雄伟庄丽的大厅里,汇聚着人类智慧的明星,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杰出学者、思想家,古今同堂,自由热烈地进行学术讨论,可谓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天才智慧的精华。画面构图宏大,视觉中心人 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围绕这两位大哲学家画了 50多个学者名人,各具身份和个性特征。他们代表着古代文明中七种自由学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等。画家借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过去文明的赞颂,对未来发展的向往。我们欣赏这幅巨作,如同进入人类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这个思想领域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争论展开的。他们两人从遥远的历史走来,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
从一上一下对立的手势,明显地表达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分歧。两边的人物成众星捧月分列两旁,表情动势向着两位争论学者,有的注目倾听,有的用手势欲表达自己的看法,强化了画面的中心。画幅左面一组的中心人物,是身着长袍,面向右转,打着手势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苏格拉底;下面身披白色斗篷,侧转头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的青年人,是画家故乡乌尔比诺大公弗朗西斯柯;大公身后坐在台阶上专心写作的秃顶老者,是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身边的少年在木板上写着“和谐”和数学比例图;身后上了年纪的老人,聚精会神地注视毕达哥拉斯的论证,准备随时记录下来;那个身子前倾伸首观看,扎着白头巾的人,据说是回教学者阿维洛依;画面左下角趴在柱墩上、戴着桂冠正在专心书写的人,有人定为语法大师伊壁鸠鲁;画中前景侧坐台阶、左手托面、边沉思边写作的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身后站着一位转首向着毕达哥拉斯的人,他一手指着书本,好像在证明什么,他就是修辞学家圣诺克利特斯。
画面中心显眼处的台阶上横躺着一位半裸老人,他是犬儒学派的哲学家狄奥根尼,这个学派主张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一切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这位学者平时只穿一点破衣遮体,住在一只破木箱里。
画的右半部分又分几组。前景主体一组的中心人物是一位老者,他是几何学家欧几里德,他正弯腰用圆规在一块石板上作几何图,引来几位年轻学者的兴趣;欧几里德后面那个背向观众手持天文仪的人,是天文学家托勒密:对面的长胡子老人是梵蒂冈教廷艺术总监、拉斐尔的同乡勃拉曼特;那个身穿白袍头戴小帽的是画家索多玛,在索多玛后面的只微露半个头颈,侧面看着我们的就是画家拉斐尔本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最善于在画中描绘自己崇敬或诅咒的人,也爱将自己画到画中,借以表明自己对画中事件的态度,或代表签名。这幅壁画画家巧妙地利用拱形作为画面的自然画框,背景是以勃拉曼特设计的圣彼得教堂作装饰,两边作对称呼应,画中人物好像是从长长的、高大过道廊走出来,透视又使画面呈现高大深远。建筑物的廊柱直线和人物动态的曲线相交融,产生画面情境柔中有刚,加之神像立两旁,使画中充满深层的古典文化气息。
画家极善利用台阶,使众多人物组合主次前后有序、真实、生动、活泼,画面将观赏者带进先哲们的行列。这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生动的姿态表情,具有肖像性人物个性刻画,布局的和谐、变化且统一的节奏,可谓把绘画创作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顶峰。
《椅中圣母》
画家特别着意于圣母的目光,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一双眼睛可以窥视到画中人的灵魂。拉斐尔画中的圣母情深意长,关于这双动人的目光,有个传说:有一次画家从梵蒂冈出来,在门口廊柱下见到一位抱着婴儿的少女,酷似他的心上人芙纳蕾娜,看到她的目光令他神魂颠倒,他满怀激情地拾起一块木炭,想把这动人的瞬间永驻在画布上,他环顾四周,见到旁边有一只朝天的空桶,画家没加考虑,就跑过去把桶翻过来,在桶底上急速地画下这位多情而美丽的少妇,有人认为《椅中圣母》的创作灵感源于此。拉斐尔极善运用曲线塑造形象,这幅画从画幅圆形外框到人物的组合、体态、衣着、褶纹都以长短不等的各种曲线构成,整个画面形象给观赏者以丰满、柔润与高度和谐的完美之感。画家造型的色彩配置,基本仍遵循基督教的观念,以红、蓝两色为基调。因为在基督教中,红色是象征天主的圣爱,蓝色是象征天主的真理。所以在宗教画中,圣母的衣着一般以红蓝两色相配搭。在这幅画中,圣母上衣为红色,斗篷为蓝色,小耶稣的黄色上衣,与圣母衣着的红、蓝色构成了调和的三原色,从而强化了艳丽的色彩和画面的华贵。
在拉斐尔所处的年代,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既主张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也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美的创造。而在人文主义大师们的艺术创造中,更为重视的是对生活美的发现,他们在艺术描绘的一切美中都具有现实美感。
《西斯廷圣母》
《西斯廷圣母》是32岁的拉斐尔在他的创作黄金期绘制的,是他的重要代表作。 在拉斐尔过去创造的圣母中,总是极力追求美丽、幸福、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而这幅《西斯廷圣母》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她决心以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13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对这位天神降临人间的女王唱出了至尊至敬的赞歌:她走着,一边在倾听颂扬,身上放射着福祉的温和之光;仿佛天上的精灵,化身出现于尘壤。这幅画没有丝毫艺术上的虚伪和造作,只有惊人的朴素,单纯中见深奥。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来。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欢迎圣母驾临人间。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代表着平民百姓来迎驾,她的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从天而降的圣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初看丝毫不觉其动,但是当我们注目深视时,仿佛她正向你走来,她年轻美丽的面孔庄重、平和,细看那颤动的双唇,仿佛听到圣母的祝福。拉斐尔在《西斯廷圣母》中出色地表现了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对抗。

《巴尔达萨雷伯爵》
比拉斐尔小5岁的巴尔达萨雷伯爵,是画家的挚友。在这幅肖像中,画家不仅细腻刻画了伯爵的形象和性格特征,更出色的是运用微妙变化的色彩,把伯爵身上那天鹅绒的银灰色,外衣和帽子描绘得淋漓尽致、质感鲜明。画家更着意于挖掘这位真实人物深沉、善良、智慧的内在气质,作为外交家、政治家、作家和学者的伯爵的形象,在画家的笔下得到活灵活现的表现。构图采用正三角形,使画面沉稳和庄重,这与人物身份,修养和心态十分吻合。
《披纱巾的少女》
又名《唐娜·维拉塔》,据说是拉斐尔的情人菲娜丽娜的肖像,在这位女子肖像中,画家不仅描绘了她的美丽和多情,更是运用了一种极为丰富的色彩语言,把芙纳蕾娜的面孔和袒露的酥胸描绘得十分细腻,华贵的衣裙上,繁复精致的褶纹与单纯的披纱形成对比,更加衬托出肉体的温柔与魅力。银灰色调的衣裙与白皙肌肤的色彩交相辉映,使画面产生了一种纯洁的主旋律。在这个形象上,宗教的神秘意味荡然无存,突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活生生的人,这无疑是画家描绘真实对象的结果。
《基督显圣》
又名《基督变容图》,是拉斐尔应红衣主教朱利奥·美第奇邀请为法国纳博纳教堂绘制的祭坛画,也是拉斐尔临终前的最后一幅杰作。内容取材于马太福音: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突然间就在他们的面前变了形象,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此时,忽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 现,并同耶稣说话。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从云彩里传出来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门徒听到了,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耶稣进来,抚摸着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这里。
在拉斐尔的这幅画中,地面上的光线虽然是阴暗的,但人群却被基督显灵的光所照亮。在空中卷起的风暴中,圣光和云朵将基督托起,犹如从天而降来到人间。在基督两边飞腾着的是摩西和以利亚,在山顶上躺卧着的是吓坏了的门徒。
画家在这里运用了螺旋形造型技法,造成一种旋转的运动感,三个门徒中姿态各不相同:雅各掩面伏地,彼得惊恐万状,而约翰则被惊吓得晕头转向,都表明在神力面前无能为力。 画面划分为天上和人间两部分,据记载,画的上部分出自拉斐尔本人手笔,而人间的人群则是以罗马诺为首的学生们画的。但据考证,画面左下角的那位圣安德鲁是拉斐尔所画,他的姿态动作前伸转首,身体的明暗对比强烈,这种大反差造型,为70年后的卡拉瓦乔所发展。画面色彩鲜明、响亮且丰富,这表明他吸收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成就。
《教皇利奥十世与两位红衣主教》
1513年,新教皇利奥十世继位。与朱理二世一样,也聘请名艺术家为他歌功颂德,绘制壁画。利奥十世要求拉斐尔为他的梵蒂冈办公室作壁画。这使拉斐尔穷于应付,后来他不得不招收大量徒弟以为帮手。有些大构图壁画就是由他起草让学生们绘制的。然后再由拉斐尔作些修改与润饰。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拉斐尔的独立构思,但肖像画必须由他亲自去完成。
这是拉斐尔在去世前3年完成的一幅杰作。从1518年开始画,至第二年正式完稿。画上的三个形象呈垂直式端坐姿势,但脸部转侧的角度不同。光线是从右边射来,人物的受光范围不一样,从而构成了人物空间的深度感。主要人物是利奥教皇。从教皇身上的猩红色 披肩,到桌布的红色与桌上的书本杂物,红色被渐次地分成四个层次。它们又被背景上那一大片大理石般冰冷的暗影所调和。教皇形象被刻画得较为细致,他手持放大镜,在阅读一本用细密画装饰起来的大手抄本。 目光凝滞,两手自然地搁在桌边。
据说,利奥十世对人文主义哲学很感兴趣,平时也爱从古典哲学中寻求真谛。教皇那张浮肿的脸,显露出疲惫的精神状态。拉斐尔似乎洞察这一切,以神来之笔把人物对经学与哲学矛盾的痛苦思索的精神刻画得很透彻。
据史料所述,拉斐尔对这位教皇一度怀有期望,因而对他表示异常的谦恭。1519年,拉斐尔在致利奥十世教皇的一封长信中曾这样说:“很多教皇有您老人家的这种称号,但是从来不像您那样具备如此伟大的学识、勇气和精神……有许多教皇只知肆意破坏,歪曲古代教堂、雕像、凯旋门等建筑……而您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关怀那些不多的建筑如何得以保全,它们是古代祖国和伟大的意大利的光荣。”从这一段话中,使我们理解拉斐尔之所以敬重这位教皇的原因,是在于期望他能珍惜古代文物,不再像前任那样肆意破坏和掠夺。
拉斐尔不仅以描绘妇女与圣母像著称,其他人物肖像在他的绘画中占一定地位。但从性格刻画得出色的肖像来看,则要数这一幅《教皇利奥十世与两位红衣主教》最为典型。这是一幅群像画。画上三个人物是新教皇利奥十世、红衣主教路易兹·德·罗西、教皇的外甥枢密官米里奥·德·美第奇。这种以多人物出现在一个画面上的肖像画格式,为后来欧洲出现的群体肖像作出了范例。这一幅画在拉斐尔的全部肖像画中也是破格的。
《草地上的圣母》
这幅圣母像上一共画了三个人物,圣母、耶稣与约翰。但人物没有一点宗教标签。 圣婴与约翰都画成幼儿形象。年轻的圣母,就象带着两个孩子的民间母亲。构图取金字塔式,据说这是他效法达·芬奇的结果,因为这种构图在当时正是达·芬奇的成功首创,它具有很强的稳定感。这个时期拉斐尔画的圣母与圣子,都以风景为背景,人物的数目也雷同,而且具有共同性的母爱主题。
这幅画上的色彩,选择得比较严格,圣母的红色上衣与蓝紫色披风,两个婴孩的皮肤暖色,构成稳定的画面。幼婴的天真烂漫与圣母脸上的爱抚,组成形象的基本内容——吟诵天伦的心曲。
拉斐尔是善于驾驭色彩的。这幅画也是他来到佛罗伦萨后进入成熟期的艺术表现。不过,这里一些效法性的笔法仍然未能遮掩,可能拉斐尔太崇拜达·芬奇了。此画作于1506年。约为107×77厘米。以蛋胶粉加油绘制在板上的。 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
1504年,拉斐尔来到佛罗伦萨,有一段时间主要是完成圣母像。这些圣母像给他带来了巨大声誉。凡是拉斐尔画的圣母像,人们都争相观看,以饱眼福。他的圣母画得实在太美了,每一幅都不同凡响,观者为之流连忘返。他的圣母像的特点是:具有意大利民间女性的魅力,有着人间最能感同身受的母爱情调。以致几百年后欧洲各地 流传着一句赞美女人的话:“象拉斐尔的圣母一样。” 他完成的圣母像的数量之多,迄今仍难以计数。美术史上一般用画面上的细节特征或画幅的归属来区别,如《花园里的圣母》《椅中的圣母》《大公爵圣母》《 阿尔巴家圣母》《藤皮圣母》《金翅雀圣母》等。这一幅即是因其画上有一抓在婴孩手里的金翅雀而得名。
《圣切奇莉亚》
祭坛画原系红衣主教劳伦佐·普契及其侄子、主教安东尼奥·普契所点题,是为意大利北部波伦亚(旧译波洛尼亚)大教堂绘制的一幅“圣女”肖像画。
切奇莉亚是波伦亚一位虔信基督教的妇女,因抗婚,立志在自己家里建造祈祷室,以求终身贞洁。传说她每次祈祷时能听到天国的圣乐,这在当地被传为圣迹。她死后,教会将其主要遗物埋在罗马特拉斯特弗的祭坛底下。波伦亚教会本拟请拉斐尔绘制她的肖像,然而,拉斐尔把这一肖像性题材绘制成一幅寓意画。
拉斐尔在这幅画上,把圣女画在被耶稣信徒的包围之中,周围有圣保罗(左侧第一人)、福音书撰者圣约翰(左起第二人)、切奇莉亚正仰首在倾听天国圣乐,那种凝神谛听的状态,带有某种神秘性。
从教会的要求看,平凡的波伦亚妇女,由于她虔信上帝,受神启迪,已能聆听天国的悦耳乐音,于是人间的乐器对她来说,成了凡俗无用之物,被她散乱地抛掷一地,弦乐器砸碎了,手上那件吹管乐器,也将被她弃置于地。然而,从画中大地的背景看,隐伏着当时波伦亚人民生活的阴影,外族的侵略与政治的动荡,就象前景上散乱地被破坏的一堆乐器,已不能发出满意的乐音了。另一点,据说切奇莉亚为抗不满意的婚姻,她立誓终身事奉上帝,保护贞洁,这不等于她弃绝世俗,而是借对美好的事物——天国乐音的向往,暗示 这位少女在期待更美好的理想生活。这里,虚伪的天国之声被画家用淡淡的色彩处理在画的上半部。切奇莉亚的迷醉状态,倒是急切地表达出一个少女对人间欢乐的强烈渴求。
这幅画上有几个形象是刻画得很成功的。圣切奇莉亚俨然一个福里尼奥圣母,歪着头盼望听到真正超脱凡俗的美的乐声,从而表达出少女心灵的神秘欲望。左侧的圣保罗就象一个冷眼旁观者,低头看着地上这一切破败不堪的景象;右侧的抹大拉画得极美,也许是全画最理想的一个形象,她虽然也是旁观者,但眼睛一直注视着画外,似乎关心眼前这一切的结局。 抹大拉有一张鹅蛋脸,身姿婀娜,所穿的袍服象退了色的一般,略显淡淡的红色,圣保罗体格壮实,象征着正义的希望。 拉斐尔以向往人类最美好的事物来代替这种虚伪的传说,这是他的审美观的独特表现。
拉斐尔在为皮阿钦察圣西斯庭教堂绘制祭坛画的同时,又为梵蒂冈各“施坦查”(教皇在梵蒂冈拥有若干办公室,称“施坦查”,意即房间)绘制了一组流芳百世的著名壁画。梵蒂冈二层楼上这些壁画的总构思,规定必须颂扬罗马教皇权威。拉斐尔在这些画上,除了采用寓意性形象和圣经人物以外,也通过人物象征性地表现了罗马教廷的历史,这是拉斐尔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批艺术成果了,我们在名画《雅典学派》和《圣体辩论》的欣赏中已作了分析。就在这时,拉斐尔还繁忙地为西斯庭教堂绘制了著名的《西斯庭圣母》,并额外应红衣主教等人的委托,完成了两幅祭坛画,一幅是《福里尼奥圣母》,另一幅就是《圣切奇莉亚》。这后一幅约作于1516年。
《圣体辩论》
这一幅壁画底边为769.5厘米,即属于罗马梵蒂冈宫第一室内的《神学》主题。拉斐尔用基督教会展开对圣体的“学术研究”的形式来展现一幅宏伟的多人物场面。
所谓“圣体辩论”(又称 “圣典辩论”)即是基督教的“圣事”。但天主教、东正教两者仪式不一样。基督教认为圣事是耶稣基督亲自订立,并具有一定形式的宗教礼仪。圣事有七件,即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和婚配。画家在这里描绘的是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神圣不凡与神甫们在隆重圣事上谈论圣典细节的场面。这里有作为圣餐(即圣体)象征的圣饼,它放在全幅构图中间的祭坛上。画上展开的事件共分两大层次,即两个不同场面——人间与天上。在天上,象征圣父的形象是在圆拱形画面的最高处,两侧有诸神与天使长加百列;在他的下面是处在光芒万丈的圆形光环之中的耶稣,他以裸体形象展现。在耶稣两边,是圣母与施洗约翰,在耶稣的云彩下有一球形,内有一只鸽子,它是圣灵的象征,如此来构成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圣经中所述的各路先知与使徒们分坐在两侧,气势十分庄严,脚下彩云翻滚,形成一个天上人间的大间隔。在这一长条的浮云下面,乃是数量众多的人间著名人物形象。这里有神父、主教、祭司、老人和年轻人。
每个形象都画得极其生动。观者可以从中找到但丁、萨伏纳罗拉、虔诚的僧侣画家安哲里柯,等等历史人物。拉斐尔运用卓绝的造型技巧,极有条 理地、节奏感强烈地布置了这些真实人物形象,给人以鲜明难忘的超历史聚会的印象。下面的凡人画得要比天上的圣人生动得多。有的显得潇洒从容,有的体形结实严谨,有的落落大方,一派学者风度。
这里的色彩十分饱满、深沉,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签字大厅是梵蒂冈内一间规模较小的房间,纵向仅9米长,横向约6米。外形线是半圆形拱门。远看上去它象半圆形的弧窗,所以壁画只有顺其墙壁本来的造型进行描绘。
拉斐尔利用上部的半圆拱弧作了恰到好处的处理。他画成拱形建筑细部,使画面 与墙面本身顺乎自然,这是拉斐尔的匠心独运。
另一个特点是,所有四幅壁画,除了“诗学”以外,都是与宗教哲学有关的。可是“诗学”恰好与“神学”这幅壁画毗邻而居,这种基督教与异教(希腊神话被视为异教)和平共处的现象,正说明了当时教会对于异教文化的容忍态度。在这里既可见到亚当与夏娃获罪的事迹,也能领略阿波罗如何战胜马尔斯的神话。它们与作为上帝儿子的耶稣求同存异,恐怕不是讽刺,也不是闹笑话,乃是拉斐尔时代的一种思想进化的现象。当时人们,甚至连教会司职人员也对一些宗教清规戒律持阳奉阴违的态度。历史总是这样,当年基督教被罗马军百般镇压,最后和解了。现在这座教皇办公的官方大厅里,基督教也与古代罗马文化趋于和解。不管怎样,拉斐尔在这里是有意无意地注入了一种战胜禁欲主义的入世思想。
16世纪初,负责圣彼得大教堂与梵蒂冈宫的总建筑师是拉斐尔的叔父布拉曼特。为了让拉斐尔来罗马一显身手,建筑师说服了教皇尤里乌斯二世,请这个年仅25岁的画家前来罗马完成教皇办公室内一系列壁画。按照教皇原来的意图,在这间办公室内绘制的壁画有一个总主题,即赞誉天主教及首脑们。这意味着用富丽堂皇的壁画来宣扬罗马教权的威望。所有壁画的内容都必须涉及罗马教廷的历史,并且要把尤里乌斯二世及其继承人利奥十世的肖像画进去。按照这种要求,拉斐尔来到罗马后,对四面墙上的壁画作了认真的思考。现从这四幅大壁画的构图内容来看,要比原来钦定的纲领要广泛些,或者说,拉斐尔的构图基本上是与教皇的意图相矛盾的。画家在这里借助于不同的题材情节,试图表现一种人类智慧与文化的最高境界。因而尽管与教会的宗旨是不符的,却也难以反对。画家把当时社会崇尚的“神学”、“哲学”、“诗学”、“法学”4种学问用宏大的绘画来加以赞美,正符合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
《拉芙娜·莉娜》
拉斐尔画笔下的女性面容清秀、体态丰腴、性情温和。该画中的玛格丽特肌肤丰韵洁白,她右手揽着一块透明的纱巾,结实、健康的小腹在薄如蝉翼的纱巾下清晰可见。拉芙娜·莉娜面容安详,嘴角上扬,百媚而生。该画透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人性之美的赞叹。
《阿拉贡的约翰娜》
是拉斐尔众多肖像画中的经典之作。紫红色与褐色融合的深色调突出了人物高贵的身份,面部的神态也描绘得很精彩。,画中女子衣着华贵绚丽,面容端庄文雅,秉承了他柔美的画风;只是手的姿式僵硬紧张,从结构关系看更象是宽衣大袍下另有他人隐藏在其身后,更加之右边背景的黑暗中伸出的两只兽头,使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邪气;这是他众多作品中极为罕见的风格,也表现出拉斐尔对于女性之美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厚的理解。

⑨ 介绍一下拉斐尔,梵高和莫奈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困扰其多年的精神病发作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台湾译名梵谷。
拉斐尔(1483年——1520年)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也是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拉斐尔谢世时年仅37岁,但由于他勤勉的创作,给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贵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手法主义的代表人物,也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除此之外,莫奈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莫奈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 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克劳德·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光影之于风景的变化的描绘,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⑩ 拉斐尔前派有哪些典型的艺术家

在布莱克之后,英国历史画陷入低潮。到1840年,皇家美术学院的一批青年学生要求复兴英国历史画传统,以拉斐尔以前的早期文艺复兴艺术为榜样,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和观念,为此他们组织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拉斐尔前派在欧洲美术史上最先反映出现代工业文明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困惑,它所包含的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内涵对欧洲19世纪末期象征主义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福特·马道克斯·布朗(Ford Madox Brown,1821—1893)出生于一个海军军需官的家庭,1837年进入安特卫普的巴伦·瓦波斯美术学院。他并没有以拉斐尔前派的名义参加过展览,但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一直把他视为真正的前导。他在意大利期间最先深刻领会了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并将它们介绍给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劳动》(1852—1865)和《告别英格兰》(1855)是他的主要作品。

威廉·霍尔曼·亨特(Wiuiam Holman Hunt,1827—1910)是一个伦敦批发商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在1844年进入皇家美术学院。他的作品往往是在真实的生活画面中包含着哲理寓意。他的《牧羊人》(1851)标志着拉斐尔前派艺术的全面成熟,也是拉斐尔前派的代表作。在这幅画中他以真正的农民为模特儿,配上色彩明丽、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约翰·埃佛雷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出生于南埃普敦,幼年时就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天赋。1840年他11岁时进皇家美术学院,1843年获银质奖章,1847年获金质奖章。米莱斯的作品有很强的表现力,多以圣经故事和文学作品为题材,色彩富于装饰性,在构图上能处理复杂的生活场面,画面上总是有股淡淡的悲剧气氛,以日常生活为题的作品也同样笼罩着一层哀愁,代表作品有《基督在双亲家中》(1847—1850)、《劳伦佐和伊莎贝拉》(1849)、《奥菲莉娅》(1825)。

罗塞蒂(Gabriel Charles Dante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尔前派的核心和灵魂。他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个意大利政治流亡者,皇家美术学院的意籍教授,他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浪漫气氛的熏陶。他于1847年进入亨特的画室,随后参加了拉斐尔前派的活动。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尔前派兄弟会解体之后,抛弃了早先的风格,沉迷于柔和抑郁的情调与装饰风格,以神话为题材的绘画带有一层梦幻色彩,在感伤的情绪后面还有性爱的目的。代表作品有《圣母领报》(184—1850)、《牧场聚会》(187)、《珀尔赛福涅》(1874)。

1856年罗赛蒂有了两个追随者,一个是莫里斯(William Norris,1834—1896),另一个是伯恩一琼斯(Edward Bume—Jones,1833—1898)。

莫里斯是诗人和艺术家。他与伯恩一琼斯是在牛津学习时的同学,后又同为罗赛蒂的学生。他主张复兴英国的手工劳动,并在他的倡议下开办了工业艺术作坊。他著述的《没有出处的消息》一书,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幸福蓝图。

伯恩-琼斯的早期作品受罗赛蒂的影响较大,如《梅林和尼姆》(1858—1859)。后来在意大利受15世纪画家菲利普-利皮和波提切利影响,在其后的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神秘情绪。他画了许多女性题材的作品。1877年,他展出《创世纪》、《梅林的诱惑》、《维纳斯的镜子》,1884年,他又画了《考费杜阿王和乞丐女》。他还是英国19世纪后期工艺设计的领导人之一,他提出的复兴“美术一工业设计”思想,对20世纪工艺美术起了推动作用。他曾自己设计过基督教堂的彩色玻璃画,设计过金属装饰、瓷砖和石膏圆雕,设计过钢琴、风琴的外形和挂毯。

1862年J.A.M惠斯勒(Jaames Albott Mcnelu Whistler,1834—1903)加入了罗赛蒂身边的小圈子,他后来成为英国19世纪末期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艺术家。

惠斯勒生于美国,童年在俄罗斯度过,1855年到巴黎学画,最初受库尔贝写实主义影响。60年代初在创作上与马奈接近,也参加了后来法国印象派画家的活动。1863年他定居伦敦,给英国画坛带来新鲜的气氛。惠斯勒早期作品以肖像画为主,如《母亲的肖像》(1871)、《亚历山大小姐肖像》(1872—1874)。这些肖像以构图的严谨、色调的调和为特色。70年代后期他开始更多地从事风景画创作,描绘伦敦泰晤士河上黄昏中的桥和岸边雾气笼罩的景色,他以大胆的构图表达自然界光和空间的复杂变化。代表作品有《灰色与金色的和谐》、《蓝色与银色的夜曲》等。惠斯勒的版画受日本浮士绘的影响较大,装饰性较强,以突出“调子”的和谐为主。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