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景景观 » 城市建筑景观

城市建筑景观

发布时间: 2020-11-23 17:52:44

⑴ 城市景观要素及其特征

组成要素: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

特征:整体性、多元性、复合性、历时性、地方性、文化性

⑵ 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城市景观设计概况及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独具特色。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应是长期型的建设,而不是突击式的装璜。国内外大量城市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城市的统一性和建筑的协调性是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质。
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形成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环境则是这个总和的外在表现。本文所论及的仅仅指城市文化环境的硬体部分,即城市建设涉及的范畴。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美国建筑大师沙里文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说:“建筑是石头的书”。雨果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其实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高标准、高层次的课题。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从城市规划建设自身来看,20世纪追求城市理想的诸多主义—从以1933年的《雅典宣言》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到新城市主义、生态主义、多元化主义、女权主义等,虽说是各有侧重,但也确实揭示了现代城市发展中诸多重大问题。应该说,这些重大问题对于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提出:“新世纪的城市将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并预言:“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和乡土建筑的现代化将殊途同归,而现代城市将更为讲求整体的环境艺术”。

⑶ 城市规划,建筑 ,景观具体有什么不同,都是在怎么样工作,学习

根据你的情况,如果从那三个专业里选的话,建议选建筑学。我当年就是抱着你这样的心情进选了建筑。

这三个专业里,建筑更符合你的兴趣,当然它不是很多人所想像的那种纯艺术,事实上更偏重于理性思维。

城市规划更偏重于理论,概念和一些与社会,人文相关的知识以及人际处理能力。

景观对于美术的要求应该高过前两者。个人觉得没有建筑有意思。

综合来看,建筑学是能让你拥有稳定工作的,更加扎实,做出东西了也会更有成就感。对于女生来说,可能会觉得很累,既然你是兴趣决定一切,投入了精力也无妨啊。

你的分数还是可以冲刺一下天大或者东南的。

真的来学建筑的话,你面对的难题可能有:1.要学会表达与沟通;2.要学会理性思考问题而不能限于浪漫地遐想;3.要学很多作图软件,练习手绘和计算机作图,以后会花大量时间在图纸上,很辛苦。
你将得到其他专业没有的东西:1.摆脱高数,大物,C++那些难缠的理工科目;2.同样是面对忙和压力,学建筑不需要应付很多恐怖的考试,平时都很忙,但是做设计很有意思,画图和做模型你应该都会喜欢;3.建筑学院学生的生活会比其他学院更生动。

⑷ 中国城市建设繁华度(景观)排名前十的城市有哪些

1、北京
2、上海
3、重庆
4、天津
5、广州
6、深圳
7、杭州
8、珠海
9、成都
10、厦门

⑸ 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有什么区别

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城市设计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的。

⑹ 城市景观中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还包括服饰、建筑、音乐等。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为城堡、宫殿,以及各类宗教建筑景观,具有历史性。
人文景观包括的范围很广,涉及面很宽,类型多样。归纳起来,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历史古迹、古典园林、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文学与艺术、城镇与产业观光等类型。

历史古迹景观
历史古迹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留存下来的活动遗址、遗迹、遗物及遗风等,遗存形式和表现内容十分丰富。狭义的历史古迹景观,主要包括人类历史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古代陵寝和历史文物。
(1)人类历史文化遗址
①古人类文化遗址
包括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和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母系氏族公社遗址、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②社会历史文化遗址
包括古代城池遗址、古代道路遗址和古代战场遗址等。
③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
我国保存较好的多为近代时期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④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地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地,按照时代可以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纪念地、辛亥革命纪念地、北伐战争纪念地、土地革命纪念地、抗日战争纪念地和解放战争纪念地等。
(2)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遗存十分丰富,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①宫殿、衙署建筑
我国目前保存较好的宫殿建筑主要有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拉萨布达拉宫。
中国的宫殿建筑辉煌灿烂,文化价值无与伦比,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是中国宫殿最杰出的代表。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沈阳故宫做为明清故宫的扩展项目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衙署,即古代各级地方官府衙门的住所。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省级、地市级和县级衙署,分别是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霍州署衙和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另外,河南省现存较为完整的衙署还有南阳府衙和叶县县衙。
②坛庙祠堂建筑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中,形成了一整套宗法礼制思想,其中包含着浓重的对祖先的崇敬,对土地、粮食、天地、日月的崇拜,对各种文神、武神以及其他各种神的尊敬。为了寄托这种崇敬和感恩的心情,产生和形成了许多用来祭祀天地鬼神、山川河岳、祖宗英烈、圣哲先贤等的坛庙建筑,也称之为礼制建筑。
礼制礼仪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祖庙与社稷坛
尊从《周礼 *考工记》规定“左祖右社”之制,建于皇城前,作为帝王主持祭祀的“太庙”和“社稷坛”。北京太庙位于天安门左侧,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太庙建筑,过去是明清两代帝王行祭祀祖宗之礼的地方,与宫殿同为级别最高的古代建筑。北京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右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地方,祈求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b.天、地等坛
祭祀天、地、日、月、山神等活动,是历代帝王登基后的重要活动。因为君权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国家,所以皇帝必须亲自去天坛祭天。尊从“郊祭”古制,建在都城近郊,多由帝王主持祭祀的天、地、日、月坛等,以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由帝王亲自或帝王派出官吏主持祭祀的岳庙、镇庙、渎庙、海岳等。著名的有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东岳庙、西岳庙,山东泰安岱庙等。
c.奉祀人文始祖、圣人先贤的庙
人们祭祀传说中的人文始祖或早期帝王的庙宇,如黄帝庙、炎帝庙、伏羲庙、尧庙、舜庙、禹庙等。
人们为了纪念那些为中华民族各项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名人的功德,而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各种祭祀的庙宇、祠堂等。如孔庙、关帝庙、南阳武侯祠、司马迁祠、张良庙、包公祠等。
d.家族宗祠
宗祠为一族一姓祭祀祖先的建筑,过去几乎遍布城乡各地。特别是,一些显贵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宗祠,往往规模很大,装饰精巧,华丽富贵,成为地方上最突出的建筑。典型代表有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和广州陈家祠。
e.祭祀民间神的庙
民间祭祀的神庙,如城隍庙、龙王庙、关帝庙、妈祖庙等。
庄严而神秘的坛庙建筑在古人心目中是神灵与苍生的感应场,是进行人神对话与交流的圣域,它们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
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8年北京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③会馆建筑
会馆,是中国古建筑中具有特殊用途的一种类型,它源于汉代的邸舍,其修建目的是为了某一省、一州、一府、一县或几个省县,或某些地区的同乡、同业、同行的人们能够在外省外地相互联系,沟通信息,以保护本集团的利益。著名者有四川自贡西秦会馆、天津的广东会馆、山东聊城山陕会馆、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南阳社旗山陕会馆、洛阳潞泽会馆等。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历来是南北货物的运转、集散地,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商业活动活跃,跨地区贸易增加,全国各地的商人在河南的各个商埠建立会馆,迎客接士,商贾联谊,行业间进行活动,另外也为同乡提供聚会、联络和居住的场所。会馆一般分布在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贸易发达、商人云集的州、府、县等地。
河南现存的会馆多创建于清初或清中期,建筑形式不同于民居,而是参照寺庙、宫殿的建筑布局形式。戏楼、春秋楼是最具有会馆特色的建筑。关羽是商人崇拜敬仰供奉的对象,所以会馆在一些地方被称为关帝庙。
会馆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公共建筑,富商巨贾为了显示富裕和行业兴盛,不惜巨资,广招各地能工巧匠,将会馆建得富丽堂皇。会馆的各类雕刻文饰繁复,雕工精美,色彩华丽。
④楼阁建筑
楼阁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古代木构建筑。我国古楼分布广泛,形制多样,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山西永济鹳雀楼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其中前三者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⑤亭台建筑
亭为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古建筑类型之一,尤其以园林中多见。亭之造型最为丰富,亭可赏景,亭可佐景。除景观亭外,还有纪念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念亭等。河南登封元代的古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保存较完整的古老天文台。
⑥军事防御工程
A.城防工程
筑墙护城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洪武年间在“高筑墙”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各地大建城防工程,我国目前现存的古城墙,基本上都是形成于这一时期。为了加强城防能力,城墙建筑十分完整。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吊桥控制出入;城墙上有敌台、敌楼、角楼、垛口、射孔;城门为防御重点,设有瓮城、箭楼、城楼、屯兵洞、马道等。
目前,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城防工程主要有西安古城墙、南京古城墙、山西平遥古城墙、辽宁兴城古城墙、湖北荆州古城墙、湖北襄阳古城墙、安徽寿县古城墙、福建惠安崇武古城墙、云南大理古城墙等。
1997年,山西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长城
长城是我国最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其修筑和使用年代之长久、规模之宏大、形制之复杂、体系之严密、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
长城修建始于春秋战国,一为防御其它诸侯国,二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秦统一全国后,以燕赵秦原边墙为基础,构筑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
汉为防止匈奴南侵,于秦长城以北筑外长城,西起罗布泊,东止鸭绿江,绵延长达两万里,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城。
明长城为最后一次修建,也是最为坚固的万里长城,东起辽东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6300多公里,并形成了由墙体、城台、烽燧、关隘等所组合的边疆军事防御体系,在冷兵器时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长城不仅具有防御扰掠的军事功能,长城还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的重要的对外开放功用。万里长城“上下二千年,纵横十万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长城和大运河是中国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所刻划的两条有形的线,它们的长和大,存在的恒久,功能的显赫,影响的深远,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所无可比拟的”(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以其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强烈地激发着国内外人们的旅游兴趣,人们都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勇敢登临长城,热情赞美长城的博大雄姿,倾吐对中华民族的爱慕与崇敬的心情。可以说,“长城热”推动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有17个省(市、区)保留有较为完整的长城遗址,形成了河北老龙头、山海关,天津黄崖关,河北金山岭,北京古北口、司马台、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黄花城,山西雁门关、平型关,甘肃嘉峪关,浙江省临海市的南长城,河南南阳方城楚长城、湖南湘西凤凰县的苗疆长城等许多著名的长城旅游景区(点)。
⑦古代桥梁
桥梁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建筑,又具有高超 的艺术成就。我国遗存的古代桥梁甚多,不胜枚举。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广东潮州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另外,还有悬锁桥、悬臂木梁桥、廊屋桥等。
⑧古代水利工程
我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现存的古代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也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古代伟大水利工程。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广西灵渠、京杭大运河、新疆坎儿井也是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
⑨古代民居建筑
民居,是各地民众的居住形式和居室结构的总称。古代民居,则是指民居系列中既富有地方风格,又具有历史文化色彩的部分。所谓地方风格,是指它适合当地的环境条件,采用当地的材料,营建别具一格的居室形态(包括造型、雕刻、绘画、色彩等);所谓历史风格,则是指它在不同朝代的建筑格式和格调。
古民居的时代越古老,保存越完好,其科学、文化价值和对游客的吸引力也越大。
中国古民居中,元代以前的很少保留至今,现存的绝大多数都是明、清两代的。诸如徽州古民居、山西古民居、北京四合院、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云南丽江古城古民居、江浙地区的江南水乡古民居、粤东围垅屋等,都堪称中国古民居的杰作。河南也保存有巩义康百万庄园、安阳马氏民居、卫辉小店河民居等。
2000年,徽州古民居中的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安徽古村落美不胜收,其中,西递被誉为“桃花园里人家”,而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⑩官学和书院建筑
官学和书院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术与文化机构,分为官办国学和民办书院。
我国保存有明清时期的国家和地方的官办国学——北京国子监、山西平遥县学;而民办书院以宋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最为著名。
(3)古代陵寝
丧葬习俗是人类重要的生活习俗,“事死如事生”在中国古代墓葬中表现十分突出,墓地建筑豪华,陪葬品奢侈;并深受“堪舆学说”的影响,墓地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中国古代陵寝形制由坟丘、墓穴及葬具、寝殿、祠堂、墓阕、神道等墓地建筑所构成。
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主要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景帝刘启阳陵、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北宋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和景泰陵、湖北钟祥明显陵、清朝关外盛京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以及吉林集安的高句丽帝王陵墓及贵族墓葬、宁夏银川的西夏王陵等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帝王陵墓。另外,还有悬棺崖墓、塔葬墓等特殊墓葬。
1987年,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做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沈阳盛京三陵做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以及辽宁省桓仁县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历史文物
主要有原始社会的文物、古代青铜器、古代陶瓷器、古代雕塑、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等。

古典园林景观
园林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和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并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按照园林的构景艺术风格,可将园林分为西方园林、东方园林、中西混合式园林三种类型。按照园林的营建功能和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坛庙、祠馆园林、大型湖山园林等类型。按照园林所处的区域,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少数民族园林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主要有主景与配景,前景、中景、背景、全景,借景,对景与分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点景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主要有厅、堂,楼、阁,榭,轩、馆、斋、室,舫,廊,亭,塔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小品主要有园门、景墙、景窗,花架、花坛,园林雕塑,园桥、汀步、水池,园凳、园桌等。

宗教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包括宗教建筑景观、宗教活动景观和宗教艺术景观。
(1)宗教建筑景观
①佛教文化建筑
包括佛教寺院建筑和佛塔。佛教寺院建筑是佛教徒供奉佛像、僧众居住、修行和举行各种法事活动的地方,也是信徒进香朝拜,参加宗教活动的中心。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在汉族地区、藏族、蒙古族地区和傣族地区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大系统,各地佛教寺院的建筑也分别吸收了本地、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A.汉地佛教寺院的建置。明清时期以来,佛寺建筑格局已成定式,一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毗卢阁、观音殿。其中,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体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为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祖师堂,观音殿与药师殿相对应。比较大的寺院一般还建有五百罗汉堂和佛塔等建筑。
B.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置。藏传佛寺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文物荟萃,金碧辉煌。藏传佛教寺院一般由札仓、拉康(佛寺)、囊欠(活佛公署)、印经院、藏经楼、灵塔殿、僧舍等组成。
C.云南上座部佛教寺院的建置。云南上座部佛教寺庙主要由佛殿、藏经室、僧舍及佛塔四部分组成。
D.殿堂中的佛像设置。天王殿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像,东西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佛教至高无上的本尊释迦牟尼佛像,有供一尊、三尊、五尊三种形式;大雄宝殿两侧多供奉十八罗汉。观音殿又称大悲殿,主要供奉佛教中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像。
中国著名的寺院主要有河南洛阳白马寺、郑州登封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河北承德普宁寺、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等。
1994年,西藏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最初佛塔是佛门弟子为藏置佛祖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佛塔按供奉对象分,有佛舍利塔、菩萨塔、阿罗汉塔、高僧墓塔等。我国佛塔的共同建筑构造有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四个部分。中国著名的佛塔主要有开元寺塔、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大雁塔、小雁塔和妙应寺白塔,少林寺塔林等。
②道教文化建筑
道教活动场所一般称为道宫、道观。道教宫观一般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我国现存道教宫观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前有山门、华表、幡轩;山门以后正中部分是中庭,中庭是宫观建筑群的主体,分布在宫观的中轴线上,主要有三清殿、玉皇殿、灵官殿三大殿堂;三大正殿两侧有配殿,祀奉一般道教诸神。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我国最大的道教文化建筑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宗教活动景观
佛寺中主要宗教活动有僧尼的日常行事、忏法和法会以及佛教节日活动等。寺院内重要的佛事活动有水陆法会、焰口施食、斋天和放生等。佛教最重要的节日是佛陀诞生、成道、涅盘纪念日。
道教节日主要是纪念道家神仙的诞辰,如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圣诞,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农历二月十五为太上老君圣诞,农历三月初三为王母娘娘圣诞等等。每逢节日,各宫观内都要举行隆重斋蘸,盛大的节日则要举行庙会活动。
(3)宗教艺术景观
宗教艺术景观主要包括宗教雕塑艺术、宗教壁画艺术、佛教石窟寺艺术、宗教摩崖造像艺术等。
佛教塑像名目繁多,分别有四大天王,弥勒菩萨、韦驮菩萨、释迦牟尼佛、三身佛、三世佛、观音菩萨、罗汉等塑像。
道教宫观中的塑像,诸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道教三尊、三官、老子李耳、八仙、四大神将、张道陵、王重阳、丘处机等。
佛教壁画按其内容可分为尊像画、佛教史迹画、佛教故事画、经变画、反映传统故事的画及其他内容的画等六类。
佛教石窟寺大约始于公元三世纪,公元五至八世纪是中国石窟寺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为中国佛教四大石窟。
佛教摩崖造像在我国南方地区较多,如重庆大足石刻、四川乐山大佛、浙江飞来峰造像和栖霞千佛岩等。而道教现存的摩崖造像却不多,其中著名的有福建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

民俗风情景观
民俗风情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下,在生产、生活与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风俗习惯。民俗风情景观主要包括我国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和特色民居、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婚丧习俗、民族歌舞和节庆活动等。

文学与艺术景观
文学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并渗透在其它旅游景观中,具有旅游文化审美的价值和功能。旅游文学艺术的主要形式有游记、风景诗词、楹联、题刻、神话传说、影视、戏曲、书法、绘画、雕塑等。

城镇与产业观光景观
城镇与产业观光景观主要包括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小城镇、现代都市风光和产业观光景观等。
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有重要传统文化价值的,在军事、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独特地位,有不同程度影响力的各类城市。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特点进行分类,可分为古都类、地区统治中心类、风景名胜类、民族地方特色类、近代革命史迹类、海外交通、边防、手工业等其它特殊类。
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安阳、杭州为中国七大历史古都。
现代都市风光包括都市标志性建筑,现代商业、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活动现象与设施,都市休闲娱乐设施等。
产业观光景观主要包括现代生态农业观光,现代工业观光,高新科学技术观光,现代伟大建设工程观光(包括现代化建筑、交通桥梁工程、水利枢纽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各种景观)等。

⑺ 地域文化是如何影响城市建筑景观的(表现、原因)

1、各地的风俗、民俗、宗教、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造成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直接表现为北京的四合院,到苏州就是拙政园这样无规则型建筑。
2、北京...还是四合院。杭州的古建筑多江南水乡风格,庑殿都比较陡,更利于排水。华盛顿的建筑(说纽约的还行)...在下不甚了了,惭愧惭愧...
3、建筑的实用性非常强,观赏性则在其次。一种建筑往往就是一个地区最明显的标志,比如北京天安门,悉尼大歌剧院,古罗马竞技场,等等吧。
4、宗教、地理、民俗、经济发展程度、等等多元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经济发达、军事滞后的国家一般人口都呈现负增长现象。在我国,越是欠发达地区,往往人口都是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又恰恰是外来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谢谢。

⑻ 建筑类 城市规划 园林景观等等 得进~~~~~~

【摘要】从城市设计对城市整体环境改善而带来
的城市复兴来认识城市设计除空间塑造和规划管
理外的深层作用,并通过对英国城市设计应用实
例的介绍,力求在我国目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对
城市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复兴;
1 概述
1.1 城市设计的概念
近代城市设计理论与传统建筑学及形态艺术
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近代城市设计兴起
之初,实际上是继承了传统建筑学和形态艺术的
方法来设计和塑造现代的城市。
城市设计包含了实体设计层面和管理控制层
面。城市设计既能形象地设计城市空间环境,还
能作为一种控制成果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当它与
城市经济、文化目标联系起来时,就可以成为振
兴或复苏经济、文化的一种手段。一方面是一种
直接表达设计实体的具象设计,从设计成果中,
人们可以非常直观地体会设计实体建成后的空间
环境和效果,感触到对经济、文化复兴的实效;
另一方面城市设计也是导则和管理政策的形式,
作为一种对城市规划的合理充实指导和约束后续
设计,通过城市设计,能够更好地控制城市开发、
改善投资环境,同时还能维护、延续城市文脉,使
城市发展两个关键因子较好地协调发展,为人类
营造舒适的城市环境。
1.2 城市复兴的提出和含义
城市中心衰落是指 1990年代初的西欧国家
尤其是英国,在经历了制造业持续不景气之后,
由于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城市居民人口下降,
多迁移至别处居住,导致城市中心房屋闲置、中
心区失去活力、居民生活呈钟摆式(commuter)而
带来交通不便、城市失去竞争力的现象。为了摆
脱城市的衰落,使居民重新回到城市中来,在英
伦三岛及欧洲大陆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它包括
了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重塑与保护,比如重拾丢
失的空间环境、恢复破碎的社区、提供城市居民
学习和锻炼的场所,它还是个相当巨大的任务,
于多方面、不同层面影响着城市建设,并且已取
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为此,整个“革命”称之
谓城市复兴。
1.3 城市设计的深层作用
在索斯沃斯(M.Southworth)研究的设计项
目中有2/3设计方案的目标直接有助于经济、文
化的复苏和发展。城市设计作为一项科学技术工
作不能直接地解决城市问题,但是它能直接提供
经济发展的合适环境,从而间接地带来经济效
益,提供就业岗位。此外它还能够通过对城市文
化环境建构来形成城市居民趋向,塑造城市个
性,推进城市发展。本文试从城市设计对城市整体环境改善而带来对城市经济、文化复兴的作用
来深化认识城市设计的角色,通过对英国城市设
计应用实例的介绍,对我国城市建设起到一定的
借鉴作用。
2 城市复兴中经济、文化的引入
2.1 经济与城市复兴
城市复兴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经济复兴,由于
工业发展,使城市经济效益提高,带动一系列相
关产业发展,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随
之增多,为城市带来的外部效益也越大。哈维
(Harvey,1989)认为,全球经济变化的一个很重
要的结果就是政府从提供本地福利和服务转向外
向型的做法,回过头来再更多地培育和鼓励本地
经济增长。在城市运行中也可以看出公共部门角
色的转变——承担风险、具有创新性、具有利益
动机,更加具备了私人部门的一些特点。从全球
范围来看,这种越来越多的政府运行模式可以看
作是在国际化的市场中的一种吸引手段,带有更
多的市场化机制,能够鼓励地方政府与私人部门
相互竞争有效资源,减小对中央政府的依赖,通
过刺激私人部门投资,带来城市经济逐步复兴。
哈维称这种政府模式为“企业化”(entrepreneurial)
政府。
在这种策略的前提下,过去的设计与社会和
经济发展脱离的做法已经受到许多城市政府置
疑,他们认为城市设计在城市复兴过程中是一种
非常重要的手段。西方所谓的“锈带”(rustbelt)
工业,比如钢铁、汽车加工、纺织、化学等,这
类工业在外来竞争和新的投资面前会逐步合理
化,但往往造成大量失业,城市经济失去活力。在
这种残酷的竞争下,许多城市只有再三强调自身
与众不同,突出比其他城市更具优势,更有特色,
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
会,这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是主要面临的问题,也
是城市复兴的关键。
2.2 文化与城市复兴
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很复杂的实体,一个过
程,一个产物,一种生活方式,一件艺术品,一
种生产模式,一种消费模式(Montgomery,1990)。
文化是某种方式和价值的表达,不仅仅是艺术和
学问,还包括普通的和法律的行为(Williams,
1981)。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全
部文化的集中体现以及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文化在西方城市复兴中的作用日益增加,地
方政府为城市发展和复兴所采用的文化策略的实
际原因也很复杂,但是从许多方面都明确了文化
在城市政策中的重要角色。在英国,随着中央政
府对文化的重视,地方政府也开始着手于这个方
面。第一个制定成功的艺术政策的地方权威机构
称为大伦敦议会(GLC),它不仅提供许多公众性
艺术活动的资金,而且也意识到文化政策的制定
应当直接服务于文化产商。因此,为本地文化事
业提供服务成为本地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尽管
1986年大伦敦议会被废止了,但它为文化策略提
供的模式仍为地方政府树立了榜样。
最主要的一点是,文化战略发展的原因是文
化在经济发展和场所营销方面越来越重要。城市
政府会牢牢抓住本地特有的艺术和文化生活,重
塑城市形象,强调本地生活对官员、经理、技术
人员的吸引力,并以此作为区别于其他城市,击
败对手、吸引投资商的手段之一。这一点通常能
带来城市的发展和复兴,因为在公司、商店、咖
啡店、餐馆和其他文化设施的共同运作下,游客
和本地人通常被这种多功能化的文化区发展所吸
引,地区消费量也会随之增长。
这种文化发展模式十分奏效,可以带来建成
环境自然面的很大变化,一些文化中心,如音乐
厅、艺术品陈列馆和博物馆都可以成为有成效的
或旗舰性(flagship)的项目。这样一来,文化就
变成了城市景观中一个更为明显、更为具体的特
色。同样,通过文化来展示城市,在场所营销中
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更好地表明了城市的
质量,从而能更好地吸引投资和增强市民自豪
感。
城市复兴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比如交通地
位突出、生产布局调整、国际关系改善等。但可
以比较明显地看出,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的复
兴,作为城市复兴中的关键因子,都与构筑城市
建成环境有关,在这一点上,两者又有解决手段
上的交叉,这便是城市设计。
3 城市设计的角色
3.1 城市设计与城市经济复兴
城市经济复兴中传统工业急需调整,投资环
境、人口回归都有待改善,城市设计起着一定的
作用,它提供了一种城市中心土地和生产投资的
界限,它通过一种正确的刺激来激发开发的潜
力,创造一种条件,引起人们对市中心开发的兴
趣。
对城市意象的操作,包括了重拾和复兴城市
空间,从而创造一个安全、愉悦的城市环境,最
重要的还是要能效益化。目前英国城市面貌差主
要是针对1947-1973年这段时间建造的大量交通
设施遗留物,典型的是现代化再发展模式和无法
抵制的高速公路项目。尽管有人认为这种再发展
模式带来了商业活力,但它往往导致了一种缺乏
公共需求的城市景观的出现,就像一句强烈的批
评语说的:“城市变成了一座只有汽车才感觉是
自己家的巨大水泥迷宫。”(HRH prince of Wales,
1989)
城市设计对于促进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影
响至少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工业开发需要建造大量的厂房和
提供工人住房,不仅刺激了设计需求的产生,而
且城市开发成为一项资本积累的必需过程;第
二、建筑业可以成为主要的经济支柱,并带动相
关产业的发展,间接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当然,
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能为城市开发提供良
好的条件,如城市有能力投入资金建造基础设
施、交通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然后,这一切又
促进了城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城市的经济
发展和城市设计构成了良性循环。
从根本上讲,城市努力吸引经济投资、增强
内部城市竞争力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城市设计
质量这种做法被认为是许多地区的特征之一。在
英国伯明翰(Birmingham)城,历史性主题的提出
表明对传统的保护,对于缓解从工业化城市经济
向后工业化城市经济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还
为城市不断注入生机活力。这样看来,城市设计
还可以看作是一项创造合适的经济环境和加强本
地经济的竞争优势的顺摄性(proactive)的战略。
在策略层面,与以前普通的广告、宣传等初
级的方法有质量上的不同,不仅仅是简单地赞美
一个城镇,现在采取的方法是重塑(re-image)或
是重制(re-invent)城镇,比如编织“地区神话”
(place myths)来吸引外部投资。
在设计层面,新的城市意象塑造的尝试并不
是局限于广告大战的开始,而往往是手把手地创
造新的城市景观,这些引人注目城市景观的营
造,特别是在一些荒废用地或港口地区,在后工
业化国家的城镇有普遍的反响。
3.2 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复兴
城市文化复兴常常以大众文化艺术、社区和
经济政策等形式表现,即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
法,形成一种充分体现城市深刻的历史文化内
涵,突出主题,提升城市品味,打造城市特色,城
市居民自身素质得以提高和发展,城市创造力和
创新性继续保持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实际操作中,许多用来实施文化复兴的手段并没
有标准,其改善的过程也不是显而易见的。只有
城市设计实践与艺术和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才能
成为一种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易见性的手段。
城市景观可以认为是一个社会的代表,是由
个人或团体图式化(mapped)构建的(constructed)
空间,是营造一种共享的、注重实际的、彼此相
关的对一个地方体验的框架。不仅仅传递纯空间
的信息,也包括了个人从不同角度获得各种感知
和信息。作为社会代表的阶级团体的产生,他们
共同创造环境的特色,最终明确某一个场所的特
征,而这个共同营造的结果往往随时间产生互动
的关系,因此,不同团体间意志的综合又会到达
一个新的平衡点,从而要求新的城市景观的形
成,这就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如何发展的过程。
如果建成环境是两种类型设计的产物(一种
是主导社会团体强加的,一种是每天使用者要求
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即必须有某
种模式或样板,来指导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的设
计,这样所有的城市和建成环境才会井然有序。
能使城市和文化一样,基于共同的图则,共同活
动的守则。因此,社会团体在对城市文化营造的
同时,也应该注意城市建成环境的一致性构筑。
城市设计是连接两种主体的一个比较好的技术方
法,由此,融入了文化因素的城市设计对城市建
设的干涉更为有效。
为地区文化复兴的城市设计首先要符合当地
的情况,这是一切设计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
在。城市设计在文化复兴中的角色包括艺术政策
与其他服务方面的合并,比如公共交通、犯罪防
治、街道保护,以及硬件设施设计与用途的合并,
比如集体事件、活动(Montgomerg,1990)。此外,
城市设计控制中包括一系列框架,强调城市建成
环境的进程同样可以和文化战略相结合,但这种
框架只是对实际操作上的一个比较宽松的限定
(表 1)。总之,通过城市设计营造良好的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为地区文化复兴创造前提条件比
通过设计强加给地区文化概念要好。
4 英国的经验
英国伯明翰城就是应用城市设计手段从而
实现城市经济复兴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图
1)。弗朗西斯·提百茨(Francis Tibbalds,1990)所
著的伯明翰城城市设计研究一书中,建议该市应
该改造一些如同水泥丛林的地区,同时应该提供
一种未来健康的形象和战略导则便于后续规划以
此为依据。研究还强调了通过加强可达性
(accessibility)和增加街道一级的交往活动来提高
城市的易识别性(legible)和友好性(friendly),同
时还要提供一些作为城市标志性(landmark)的场
所,规划和建设部门还利用研究的成果作为环境
改善计划的依据和框架,包括街道的整修和人行
系统的构建。
研究最具创新性的方面是划定了城市中心周
围的许多所谓的“区”(quarter),对保护和美化地
区也是非常重要的。珠宝(Jewellery)区位于城
市中心北部,区内多是随伯明翰珠宝业发展起来
的 18-19世纪的建筑,随着工业化进程,历史
性的建筑都被严重地破坏了。通过城市设计框架
的制定,该区被控制为文化遗产区,重建了新区
中心,更新服务业设施,整个地区的结构被重新
整修和美化,许多具有价值的建筑保留了起来。
到目前为止,城市设计在该地区制定了300多项
许可(grants),同时政府投入了160万英镑用于
建设,带来的是私人部门超过300万英镑的投资。
伯明翰城在它的长期经济战略中采用了很独
特的做法,就是承认城市设计和投资之间的亲密
联系。其发展战略声称:“高品质的城市中心环境
的改善是刺激和吸引投资的关键……城市中心是
我们最有价值的地方”(伯明翰城市市政议会,
1987)。这种做法在《整体发展规划》(Unitary
Development Plan,1991)杂志中反复提及,指出
在力求经济复苏和城市更新方面,市政议会在创
造最大机会上具有先进性。同时又声明,一个吸
引人的环境不仅能刺激投资,而且还能改善城市
居民的生活质量。这种取代了以前规划的城市设
计意图的先进性在于,提供了城市设计在城市经
济和城市复兴方面的一个典型实例(Punter,
1994)。
北区(the Northern Quarter)是英国曼彻斯特
城东北部一个相对比较紧凑的区域,面积为
56hm2,紧邻城市零售中心(图2)。19世纪末20
世纪初该地区是个仓库区,曾经一度繁荣,但到
1980 年代,地区经济随产业结构调整而逐步衰
退,建成环境也受到破坏。直到1993年,该地区
被命名为“文化地区”(cultural quarter),其通过
城市设计,对城市建成环境进行改造。该地区强
化建成环境的改善,而不是大规模兴建,一方面
在实体设计中,加强空间整体感和公共领域的活
力,比如地面植被的保留、街道家具、软环境的
提供,以及街道照明的利用,城市政府还在不同
的地点设置120个陶瓷路标,从而加强地区易读
性,通过此举强化公众的地区感。另一方面,依
据一定的控制导则,在实施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地开展城市建设管理。
英国通过城市设计,达到了城市经济、文化
的复兴,也推动了城市的整体复兴,可见城市设
计的作用极其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①维持市中心的经济活力;②维持市中心的社会
和文化活力;③保证市中心能更好、更有效地被
人们接近;④保留了市中心的建筑价值;⑤改善
了环境;⑥使市中心能安全容易地完成市中心的
购物功能、工作功能和娱乐功能;⑦使市中心作
为值得参观的地点。
5 结语
有学者认为我国今后 50 年城市发展大体将
按三个阶段持续前进,而第三个阶段(2031 —
2050年)居民生活水平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中上
等水平,在郊区化不断扩大的同时,大城市周围
出现区域性的城市群,而原有的一些城市中心
区,为了推动第二次城市复兴,普遍进行大规模
更新,这时的中心区人口规模,便开始出现负增
长势态(徐巨洲,1998)。但是,这只是根据经济
总量发展的前景,对未来城市作三个阶段的不同
方式、不同速度的趋势分析。
目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很难对
今后的发展做出什么十分精确的预测,在城市建
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城市整体
空间环境营造的手段,是对城市发展的正向促
进,引导一种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同时,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高强度更新和功能快速置换
也势在必行,对功能的复合性,保护、利用与更
新、发展以及公众参与和居民自建等都需要具备
高瞻远瞩的城市设计观,通过这样的途径与方
法,使当前的城市更新创造一个既适应现代生活
需要、满足市场机制要求,又使文脉得以流传、品
质得以提高的新的城市环境。
对城市设计在城市经济、文化复兴过程中作
用的探讨,也进一步充实了城市设计理论中对城
市设计角色的再认识:
(1)借助于城市设计,能够实现设计与现实
目标较好的融合和衔接,在创造城市高超的艺术
水平和环境品质的同时,带来城市经济投资环境
的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振兴本地区经济发
展,同时也体现出了城市设计自身的效益外部
化。
(2)通过精心的城市设计,创造舒适、优美
的城市生活环境,带来的是与市民息息相关生活
质量的提升,突出了城市的易识别性和凝聚力,
有利于城市文化氛围的形成,进而通过对文化复
兴的作用带来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Phil Hubbard. Urban Design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J〕.Cities,1999(12):243-251.
2 Matthew W. & Andrea M. The Role of Urban Design
in Cultural Regeneration〔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00(5):181-197.
3 Towards an Urban Renaissance〔Z/OL〕.http://www.
odpm.gov.uk/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4 刘树成.西方企业在经济衰退期的对策〔J〕.世界经
济,1995(1):28-31.
5 吴晨.城市复兴中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3
(3):58-62.
6 郝娟.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
社,1997.
7 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
城市规划汇刊,1997(6):1-11.
8 徐巨洲.理性看待中国21 世纪城市发展〔J〕.城市
规划,1998(2):17-21.
9 唐子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设计控制〔J〕.城市
规划汇刊,2002(6):1-8.
10 赵健,刘苏,宿一峰.城市设计与控制规划〔J〕.山东
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12):80.
11 万艳华. 论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相契合的方法与
途径〔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12):26、

⑼ 什么叫做城市景观

简而言之,就是人类在城市的某个地方为了章显某种文化现象而建造的一种艺术建筑
包括雕塑,建筑物,广告等等
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景观的含义也有些变化,现在的城市景观含义更丰富一些,包括的内容也更多,几乎所有可以章显一个城市特点的文化现象都可以叫做城市景观,比如,公园,广场,大型建筑,甚至桥梁,河流都可以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

⑽ 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有哪些区别

建筑学,一画效果图等,建筑设计图,以后出来,主攻设计院,进后参加建筑设计,考试一般考注册建筑师。我个人认为好学校的建筑学非常吃香。而且学的非常全。工作好找,工作环境也好。
城市规划专业,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研究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合理选择城市的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
建筑学、规划和景观是三位一体的,共同构成了“人居环境学”,规划倾向于理性,景观倾向于感性,建筑居中。他们都是“以空间形式回应人类的居住与生活的需求”的专业,只不过有技术上的专攻和价值观上的不同倾向——这个倾向并不是应该有的,但基于三种职业的设计师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争取,普遍存在。

建筑师经常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强调区别、创新、格调、理想,以造物者(单词同为architect)的姿态自居,也许是倾向于炫耀无中生有的神通的,也许是倾向于对人类生活的细致构筑的,也许是倾向于以建筑形式同哲学和信仰作出交流。虽然从业时必然要和甲方、规划局、施工队等方面进行周旋,建筑师的设计总是能(相对)精确地如同自己的描述那样从无到有落成宏伟而不虚的厚重实物,这也许是建筑师的骄傲所在。建筑师是能够单凭自身或者带领从属于自己的团队开展工作的,设计作品也经常与唯一的某个主创建筑师的姓名挂钩,并且建筑师只需要向唯一的甲方负责(甚至连甲方也看不起)并实现甲方与自身的利益、理想和诉求,不像规划师受制于各方势力,也普遍有着令与自己姓名挂钩的建成作品与众不同、高贵冷艳、技压群雄、扬名立万的野心或说欲望,所以建筑师比规划师容易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有时候建筑师不愿受到束缚,斥责业主的品味低俗、成本的限制和城市规划的干涉。当然,好的建筑师都知道,能协调而非排斥这一切并照样做出精彩作品的,才是合格的建筑设计师。
规划师更强调“公众利益”,强调“效率、功能与社会秩序”,建筑师和景观师所强调的“形态”在规划师的价值观中同样有,但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规划业务有很多种,从宏观到微观,只有最微观的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才有形态的介入,才有大型建筑设计的影子,许多规划业务都和形态无关,直接讨论利益。城市本身就能顺应着技术、经济、政治的发展去演变,只不过会产生问题,所以规划师和其他两个专业不同的是,规划的工作通常并不是精确的、从无到有的“创造”或“设计”,而是对城市的“引导”和“干预”。规划师比建筑师更倾向于“合作”与“协调”,规划师既不能凭一己之力开展复杂的城市工作,也没有机会进行从零到一的“造物”,并且通常不精通规划工作中的所有各项具体技术,只是各方参与者的协调者。所有的规划师都必须对政府、豪强、公众、自然环境等各方各面的诉求做反复的调和工作,并且经常遭受有力人士的干预并因此无奈地偏离更正确的结果(规划师自嘲是以技术手段实现着恶势力的不当欲望,掉一地的节操),并且规划是一个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形的变化随时应变。因此规划师比起建筑师来说,几乎所有的情形下,难以将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义无反顾一意孤行地彻底落实,也不会拥有一个与自己姓名相联系的尘埃落定的结果(确实有昌迪加尔和巴西利亚,但设计者事实上也是建筑师)。由于要和各方进行沟通并且不至于在博弈中受压制,规划师必须掌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经济学、社会学、交通、市政等方面的常识,因此不管最专精的是其中哪一种,规划师通常是最为博学的,而建筑师和景观师更加专精。
景观师主要的工作,顾名思义,是外部景观空间的设计,包括了提供优美的人类视觉感受,组织人性化的空间使用,往往前者更被强调,但其实不应分出高下。这些工作是要落实到厘米为单位的微观尺度的,是要讨论具体的材料、树种和施工手法的,所以单纯懂得手绘的环艺背景的人员并不是完全合格的景观师。景观师比较窘迫的,可能是他们的工作不太带来经济和政治的利益,价值和被配套的建筑不成比例,所以容易被当成建筑设计的附庸,“建筑就这样了,帮忙做个广场种些树吧”。景观师做梦都会咒骂“你才是种树的你全家都是种树的”……最好的情形不应该是这样,从建筑方案阶段其实就应该有景观师介入了。城市规划其实也是,不应该是规划用地都划分与定性之后要求景观师设计广场和公园,而是做规划机构的时候就应该与景观师有合作,共同探讨城市形态和景观结构。景观师在设计的过程里经常都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景观师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未必像建筑师和规划师一样讲道理、讲逻辑、讲理性,容易凭借感性能力进行艺术创作。克服这一个限制的景观师,则能有更好的作为。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