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石景观
A. 阳江八景的景观
鼍山遥映一津红:鼍山春晓
阳江八景之首是“鼍山春晓”,又名“鼍山春树”。鼍山,位于现在的江城一小和县公安局旧址之后面,以山形似“鼍”而得名。阳江因有此山而名为鼍城,漠阳江亦因流经其西而名曰鼍江。此鼍山顶上,有南宋时所植的两棵木棉树,至明清时代,树姿巍峨,枝干挺拔,直插云霄,高达三四十米。树身苍劲雄伟,宽达数十围。
每年仲春二月,两棵木棉树鲜花盛开,花红似火,蕊黄如焰,英姿勃发。特别当朝阳升起之时,阳光与红花交相辉映,云霞尽赤,春满江城。最奇的是,相距三十里外的北津港口,海面上亦映照得一片通红。清人林乙莲有诗云:“木棉千古直撑空,花放年年送暖风。曾道火烧天二月,鼍山遥映一津红。”
几百年来,鼍山顶上的两棵红棉树,一直作为阳江的象征,群众亦视之为神树。可惜几十年前的一次暴雷轰击毁损了其中最大的一棵,而致两棵均被砍掉,“鼍山春晓”一景也就从此泯灭。
龙涛秋月烂如银:龙水秋澄
龙水秋澄,又名“龙涛秋月”,是阳江古八景的第二景。
江城北五公里处,有一条龙涛村,漠阳江流经其北。据《清一统志》记载:古时江水流至此处时,颇显汹涌澎湃之气势,水声哗啦直响,涌起堆堆雪白波涛,后浪紧推前浪,上下翻滚,把此处河床冲击成为深渊。仿若蛟龙腾跃其间,故“龙涛”村名由此而来。
这里两岸树影婆娑,远处烟树朦胧,画意诗情,景色怡人。特别是当中秋之夜,碧霄万里,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倾泻下来,给龙涛村这一段江面照耀得白晃晃一片晶莹。江水银波闪闪,有如蜿蜒白练。这时,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映照江心,天上江中,形成两轮明月,堪称奇绝!夜半之时,岸边神庙钟声传来,激响清越,更增诗意。民间还有着美丽的传说:当此秋月照临的静夜之时,江中“双石”即化为采莲小船一只,船中承载着仙女数名,各捧琵琶箫管,一边划船玩月,一边合奏吹弹。清风轻拂,仙袂飘飘,乐声起处,音韵悠扬。而两岸村舍,在月色水光的反照之中,光亮如同白昼,即使持针穿线也不感困难。所以还传说古时龙涛村民夜晚是靠月光照明的,不需购买灯油点灯。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高中进士的阳江才子曾跃麟,曾就此景色吟诗一首曰:“龙涛滚滚饮双虹,凉月清秋万里风。映水桃花丹潋艳,缀林霜月玉玲珑。樵惊落雁催残照,渔傍浮鸥听晚钟。几度临秋耽野趣,无边诗思许谁同?”这是现存的咏赞阳江风景最早的一首诗。此后各个时期均有诗人的佳作传世,如 “龙涛秋月烂如银,泛棹前来特问津。万里清风千迭浪,空江何处觅重轮。”等等。
留得瑶池一片春:王母仙踪
阳江城东三里处原有一小山冈,约在鸳鸯湖以西,相传古时王母曾经到此处停留过,故名之曰“王母冈(或王母岗)”。
后来,人们就在山冈上建起了一座王母殿,周围种满果树花卉,成为一景。“王母冈”也因此而得名。王母殿前,刻有曾跃麟的一副对联曰:“翠竹影摇湘浦夜;碧桃香霭武陵春。”清人冯兰阶亦有一联:“不信瑶池嫌寂寞;爱从鼍海辟行宫。”前人还有不少咏赞的诗作,如“寻踪何必向瑶池,东郭墦间尚有之”;“仙凡隔绝路难通,王母缘何此驻踪”;“荒山有幸来仙驾,”等。
清道光十一年(1831),王母冈上建起了麻风院,从此游人不敢涉足。1934年夏,王母冈上庙宇被焚毁,“王母仙踪”久成陈迹。
碧涧铮琮琴韵声:罗琴雅操
距离阳江城二十多公里的罗琴山,高448米。相传,晋朝尚书郎罗含曾携琴到此山漫游,因而得名。
罗琴山峰峦重叠,有百重岭之称。在南北岭之间一系列巨石自西北向东南垒叠而下。碧水清泉在岩石的裂缝中涌出,滔滔不绝地奔流直泻。岩石凸凹不平,泉水流经其间,与棱起之石急激撞击,水波腾跳,铮琮发声,音韵悠扬,有如琴鸣。“罗琴雅操”之名即由此而来。
流泉下面,有一方潭,四周巨石围绕,直径约20米,水深而清,名曰“龙潭”。龙潭上方的山岭有一石刻如琴形,另一石上刻有“捷如形响”四字。历代文人对此一景点题咏颇多。明代著名戏剧家、礼部主事汤显祖,于万历十九年(1591)被贬往广东徐闻县当典史,道经阳江,题罗琴诗中有云:“何得罗琴隐君子,海风吹绝夜弦清。”罗琴山顶有石像棋盘,传说古时有仙人在此处对弈。龙潭涧水下流入石河,解放后已于石河口筑水库,方圆十余里,集雨面积28公里。远望石河水库,水中山岭如海中孤岛,别有风光。
健笔一枝撑碧汉:东山石塔
东山石塔,又称北山石塔,位于阳江城东半里的东山(今北山公园)上。曾用名有“东山泉石”、“北山耸翠”、“红陵古塔”等。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石塔建于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光绪二年重修,1983年重修,是阁楼花岗岩结构,为省内唯一无灰砌石塔。高18.5米,共九层,由1000多块重达几百公斤的长方石条垒成,塔身往上逐渐缩小,美观大方,造型巧妙。上有“福禄来朝”四字。塔旁有著名的瑞禾石,又叫莲花石,它像一朵巨大的莲花。瑞禾石高、宽各5米,上面刻“瑞禾”两字,直径1米。石塔如健笔一枝直撑碧空,富有民族传统特色,是阳江唯一现存的珍贵古代建筑物。1983年,再重修,以花岗岩石材更换塔刹,于塔基周宽8米铺筑花岗岩条石,筑建双重石雕围栏,稳固塔基。再遭雷击,1991年,再重修塔刹,并加筑避雷装置。清人林乙莲有赞石塔诗云:“嶙峋石塔屹城东,怪石苍松点缀工。健笔一枝撑碧汉,独留鼍海作文峰。”
北山石塔旁的烈士陵园占地面积5千多平方米,1957兴建,1984年重修。烈士纪念碑内藏革命烈士骨灰盒120多个,是我市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北山公园内还有摩崖石刻、亭台楼阁等景点。
摩崖石刻位于烈士纪念碑后山,现存《瑞禾》、《恩平歌》、《熙春亭诗》、《塔纲纪兴》、《瑞禾捧月》等刻字。
北山石塔、革命烈士纪念碑、东山摩崖石刻、“熙春亭”等与东山嶙峋怪石、参天浓绿等自然环境连成一片,共同构成江城著名的历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观。
西浦渔人唱晚歌:西浦渔歌
西浦,本应是整个西濑,但“西浦渔歌”则是指下濑一带。古时阳江城渔洲路和河对岸的下濑都是漠阳江冲积的沙洲,也是当时渔民集中生活的地方。每当夕阳西照,渔舟返航,渔民引吭高歌,此唱彼和。天光水色帆影渔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景。
每晚的渔歌,总要唱至二更时分方止。当时河边沙洲长满榕树,树荫里结网的渔民女眷,也参加进这渔歌晚唱之中。所唱渔歌多属咸水歌,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味。
“西浦渔歌”,最早时原名“渔洲晚唱”。后因渔洲这一边已建起了众多店铺,于是渔舟返航时便集中于西濑那边,故又改称为“西浦渔歌”。
历代文人对此一景点均有赞咏。清人林乙莲诗:“烟笼西浦夕阳过,信宿渔人唱晚多。掩映灯红迷蓼岸,隔江声杂采菱歌。”清人李春元诗:“潮来西浦听渔歌,乘兴江中拨棹过。夜半月高弦索响,问谁携得月明多。”
古时“西浦渔歌”原址,正是现在阳江船厂和水上学校一带,而今楼台屋宇鳞次栉比,另是一番景象了。
石泉且作流觞醉: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一景在北山上。
“觞”,是酒杯。古代文人雅集时,置酒杯于流动的泉水上,泉水流亦载酒杯漂流,当酒杯流至某一坐客之前,则罚客饮酒或罚赋诗填词以助兴。此举是从晋代王羲之兰亭修禊中学来的,谓之“曲水流觞”。
北山上不仅风景优美,且顶端还有一葫芦形巨石,可坐十余人,俗名“仙人石”。宋代州守王亘在此石面上凿环形沟渠,渠中每隔三尺又凿一大碗形的凹坎,统称为“流杯池”。当时文人游览北山时,多喜欢在此石上环坐,引山泉流入石面渠中,谓之“石泉”。再置酒杯于石泉上,激水使杯漂流,仿古代文人“曲水流觞”之雅兴,因而此景也就得此雅名。
流觞石南边的一巨石上,刻有诗二首。其一云:“古昔相传望海楼,谁知此地有蓬莱。流觞曲水裁成巧,瑶草琪花次第开。”由于北山上石刻众多,“曲水流觞”这一景点亦名为“北山泉石”。又因北山松竹幽森,树木苍翠,故亦有所谓“北山耸翠”景名。名称虽不同,实际均指北山这一地点。
碧桥映眺一天秋:碧桥玩月
碧桥村,距离阳江城八公里左右。漠阳江西支流经该村附近。古时,横跨河面建有石桥一座,是一色青石板构筑,日光映照,翠绿发光,因名“碧桥”。碧桥村乃因此桥而得名。
碧桥桥头古木参天。每当夜晚明月升起,此处更是一片清凉寂静。碧桥青石,发出银光,宛如用银子铺成的桥。桥下河水本来清澄,清风吹来,河水闪著明亮的光波。桥上桥下,都如水晶体般剔透晶莹。使人如置身于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古时,不少人专程从城里雇船夜泊碧桥玩月。所以前人有诗赞曰:“碧天裁作一天横,小艇摇波泛月明。牛女迢迢看不厌,遥闻牧笛动幽情。”
然而,物换星移,昔时碧桥的原址在很早以前就已无从寻觅了。所谓碧桥之美景,即使在清代后期,也仅仅是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之中罢了。清代诗人林乙莲,因慕碧桥美景,专程雇舟夜傍碧桥村,想来一番寻古探幽,但大为失望,发出了“何处是”的询问。他写有《碧桥玩月》诗云:“一泓明月浸寒潮,凉夜乘舟傍碧桥。风景依稀何处是?也应携酒问渔樵!”另一诗人冯兰阶,也曾亲自到碧桥村寻访,同样失望地写下:“自昔碧桥风景好,可怜风景逐时新。只今唯有空中月,照尽当年玩月人!”
B. 景观设计布局形式有哪几种
园林布局形式的产生和形成,是与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分布开的。英国造园家杰利克(G.A.Jellicoe)在1954年国际风景园林家联合会第四次大会上致词中说“世界造园史三大流派: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上述三大流派归纳起来,可以把园林的形式分为三类。这就是: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几何式、建筑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街道、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在18世纪英国风景园林产生之前,西方园林主要以规则式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和19世纪法国勒诺特(Le Notre)平面几何图案式园林为代表。我国的北京天坛、南京中山陵都采用规则式布局。规则式园林给人以庄严、雄伟、整齐之感,一般用于气氛较严肃的纪念性园林或有对称轴的建筑庭院中。
1.中轴线
全园在平面规划上有明显的中轴线,并大抵以中轴线的左右前后对称或拟对称布置,园地的划分大都成为几何形体。
2.地形
在开阔、较平坦地段,由不同高程的水平面及缓倾斜的平面组成;在山地及丘陵地段,由阶梯式的大小不同的水平台地倾斜平面及石级组成,其剖面均为直线所组成。
3.水体
其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主要是圆形和长方形,水体的驳岸多整形、垂直,有时加以雕塑;水景的类型有整形水池、整形瀑布、喷泉、壁泉及水渠运河等,古代神话雕塑与喷泉构成水景的主要内容。
4.广场和街道
广场多为规则对称的几何形,主轴和副轴线上的广场形成主次分明的系统,街道均为直线形、折线形或几何曲线形。广场与街道构成方格形式、环状放射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
5.建筑
主体建筑群和单体建筑多采用中轴对称均衡设计,多以主体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成与广场、街道相组合的主轴、副轴系统,形成控制全园的总格局。
6.种植设计
配合中轴对称的总格局,全员树木配置以等距离行列式、对称式为主,树木修剪整形多模拟建筑形体、动物造型,绿篱、绿墙、绿柱为规则式园林较突出的特点。园内常运用大量的绿篱、绿墙和丛林划分和组织空间,花卉布置常为以图案为主要内容的花坛和花带,有时布置成大规模的花坛群。
7.园林小品
园林雕塑、瓶饰、园灯、栏杆等装饰、点缀了园景。西方园林的雕塑主要以人物雕像布置于室外,并且雕像多配置于轴线的起点、焦点或终点。雕塑常于喷泉、水池构成水体的主景。
规则式园林的设计手法,从另一角度探索,园林轴线多视为是主体建筑室内中轴线向室外的延伸。一般情况下,主体建筑主轴线和室外轴线是一致的。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中国园林从周朝开始,经历代的发展,不论是皇家宫苑还是私家宅园,都是以自然山水园林为源流。发展到清代,保留至今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宅园,如苏州的拙政园、网狮园等都是自然山水园林的代表作品。从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后传入英国。自然式园林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相互关系较隐蔽含蓄。这种形式较能适合于有山有水有地形起伏的环境,以含蓄、幽雅、意境深远见长。
1.地形
自然式园林的创作讲究“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主要处理地形的手法是“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得景随形”。自然式园林最主要的地形特征是“自成天然之趣”,所以,在园林中,要求再现自然界的山峰、山颠、崖、岗、岭、峡、岬、谷、坞、坪、洞、穴等地貌景观。在平原,要求自然起伏、和缓的微地形。地形的剖面为自然曲线。
2.水体
这种园林的水体讲究“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园林水景的主要类型有湖、池、潭、沼、汀、溪、涧、洲、渚、港、湾、瀑布、跌水等。总之,水体要再现自然界水景。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折,水岸为自然曲线的倾斜坡度,驳岸主要用自然山石驳岸、石矶等形式。在建筑附近或根据造景需要也部分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驳岸。
3.广场与街道
除建筑前广场为规则式外,园林中的空旷地和广场的外形轮廓为自然式的。街道的走向、布列多随地形,街道的平面和剖面多为自然的起伏曲折的平面线和竖曲线组成。
4.建筑
单体建筑多为对称或不对称的均衡布局;建筑群或大规模的建筑组群,多采用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全园不以轴线控制,但局部仍有轴线处理。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类型有亭、廊、榭、坊、楼、阁、轩、馆、台、塔、厅、堂、桥等。
5.种植设计
自然式园林种植要求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之美,不成行成列栽植。树木不修剪,配植以孤植、丛植、群植、密林为主要形式。花卉的布置以花丛、花群为主要形式。庭院内也有花台的应用。
6.园林小品
假山、石品、盆景、石刻、砖雕、石雕、木刻等。其中雕像的基座多为自然式,小品的位置多配置于透视线集中的焦点。 西方流传着许多希腊神话,神话把人神化,描写的神实际上是人。结合西方雕塑艺术,在园林中把许多神像规划在园林空间中,而且多数放置在轴线上,或轴线的交叉中心。而中国传统的道教,传说描写的神仙则往往住在名山大川中,所有的神像在园林中的应用一般供奉在殿堂之内,而不展示与园林空间中,几乎没有裸体神像。上述事实都说明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园林形式的影响。
采纳下,谢谢
C. 园林景观水景设计有哪些综述
园林景观水景设计有哪些综述?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水是自然风景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园林之美的基本要素之一。自周文王挖“观鱼池”至今三千多年来,水与山一样,一直为造园家所重视。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等著名的江南名园借以水趣取胜:沧浪亭三面环水;拙政园的池水面积占园内面积五分之三;网师园占五分之四。即使地处北方,以山景为特色的承德避暑山庄,在康熙、乾隆命名的七十二景中,其中也有三十多处为水景,如“水芳岩秀”、“濠濮间想”、“风泉清听”等。古代造园家们说:“园无山而缺骨,无水而不活”。水使园林具备活力,富有生气。
水景之设,有静观、动观二法。凡造影无不牵涉及水体,水是环境艺术空间创作的一个主要因素,可借以构成各种格局的园林景观,艺术地再现自然。水有四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日流水,其有急缓、深浅之分;二为落水,水由高处下落则有线落、布落、挂落、条落等,可潺潺细流,悠然而落,亦可奔腾磅礴,气势恢弘;三是静水,平和宁静,清澈见底;四则为压力水,喷、涌、溢泉、间歇水等表现一种动态美。用水造景,动静相补,声色相衬,虚实相映,层次丰富,得水以后,古树、亭榭、山石形影相依,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水池、溪涧、河湖、瀑布、喷泉等水体往往又给人以静中有动、寂中有声、以小胜多、发人联想的强感染力。
一、城市水系与园林水景
城市水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为保护、开发、利用城市水系,调节和治理洪水与淤积泥沙、开辟人工河湖、兴城市水利而防治水患,把城市水体组完整的水系。
城市水体具有排洪蓄水、组织航运以便进行水上交通和游览。调节城市的气候等功能。河湖近期与远期规划水位,包括最高水位、常水位和最低水位,这也是确定园林水体驳岸类型、岸顶高程和湖低高程的依据。河湖在城市水系中的任务,如排洪、蓄水、交通运输、调节湿度、观光游览等。水工构筑物的位置、规划与要求应在水系规划中体现出来。园林水景工程除了满足这些要求外,应尽可能作到水工的园林化,使水工构筑物与园林景观相协调,以统一水工与水景的矛盾。
1、水池、驳岸、护坡
A、水池水池在城市园林中可以改善小气候条件,又可美化市容,起到重点装饰的作用。水池的形态种类很多,其深浅和池壁、池底的材料也各不相同。规则的方整之池,则显气氛肃穆庄重,而自由布局、复合参差跌落之池,可使空间活泼、富有变化。池底的嵌画、隐雕、水下彩灯等手法,使水景在工程的配合下,无论在白天或夜晚得到各种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观。水池设计包括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及管线设计。其平面设计主要是显示其平面及尺度,标注出池底、池壁顶、进水口、溢水口和泄水口、种植池的高程和所取剖面的位置。水池的立面设计应反映主要朝向各立面的高度变化和立面景观,剖面应有足够的代表性,要反映出从地基到壁顶层各层材料厚度。
水池材料多有混凝土水池、砖水池、柔性结构水池。材料不同、形状不同、要求不同,设计与施工也有所不同。园林中,水池可用砖(石)砌筑,具有结构简单,节省以模板与钢材,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近年来,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水池结构出现了柔性结构,以柔克刚,另辟蹊径。目前在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有:混凝土水池、砖水池、玻璃布沥青水池、再生橡胶薄膜水池、油毛毡防水层(二毡三油)水池等。
各种造景水池如汀步、跳水石、跌水台阶、养鱼池的出现也是人们对水景工程需要的多样化的体现,而各种人工喷泉在节日中配以各式多彩的水下灯,变幻多端,增添了节日气氛。北京天安门前大型音乐电脑喷泉,无疑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体现。
B、驳岸与护坡园林水体要求有稳定、美观的水岸以维持陆地和水面一定的面积比例,防止陆地被淹或水岸倒塌、或由于冻胀、脬托、风浪淘刷等造成水体塌陷、岸壁崩塌而淤积水中等,破坏了原有的设计意图,因此在水体边缘必须建造驳岸与护坡。园林驳岸按断面形状分为自然式和整形式两类。大型水体或规则水体常采用整形式直驳岸,用砖、混凝土、石料等砌筑成整形岸壁,而小型水体或园林中水位稳定的水体常采用自然式山石驳岸,以作成岩、矶、崖、岫等形状。
在进行驳设计时,要确定驳岸的平面位置与岸顶高程。城市河流接壤的驳岸按照城市河道系统规定平面位置建造,而园林内部驳岸则根据湖体施工设计确定驳岸位置。平面图上常水位线显示水面位置,岸顶高程应比最高水位高出一段以保证湖水不致因风浪拍岸而涌入岸边陆地地面,但具体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修筑时要求坚固稳定,驳岸多以打桩或柴排沉褥作为加强基础的措施,并常以条石、块石混凝土、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作为基础,用浆砌条石或浆砌块石勾缝、砖砌抹防水砂浆、钢筋混凝土以及用堆砌山石作墙体,用条石、山石、混凝土块料以及植被作盖顶。
防坡主要是防止滑坡、减少地面水和风浪的冲刷,以保证岸坡的稳定,常见的有:编柳抛石护坡、铺石护坡。
二、小型水闸
水闸在园林中应用较广泛。水闸是控制水流出入某段水体的水工构筑物,水闸按其使用功能分,一般有进水闸设于水体入口,起联系上游和控制水出量的作用)、节制闸(设于水体出口,起联系下游和控制水出量的作用)、分水闸(用于控制水体支流出水)。在进行闸址的选定时,应了解水闸设置部位的地形、地质、水文等情况,特别是各种设计参数的情况,便进行闸址的确定。
水闸结构由下至下可分为地基、闸底、水闸的上层建筑三部分。进行小型水闸结构尺寸的确定时须了解的数据包括:外水位、内湖水位、湖底高程、安全超高、闸门前最远岸直线距离、土壤种类和工程性质、水闸附近地面高程及流量要求等。
通过设计计算出需求的数据:闸孔宽度、闸顶高程、闸墙高度、闸底板长度及厚度、闸墩尺度、闸门等。
三、人工泉
人工泉是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水景布置。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各种诸如喷泉、瀑布、涌泉、溢泉、跌水等,不仅大大丰富了现代园林水景景观,同时也改善了小气候。瀑布、间歇泉、涌泉、跌水等亦是水景工程中再现水的自然形态的景观。它们的关键不在于大小,而在于能真实地再现。对于驳岸、岛屿、矾滩、河弯、池潭、溪涧等理水工程,应运用源流、动静、对比、衬托、声色、光影、藏引等一第列手法,作符合自然水势的重现,以做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旷奥由之"。
喷泉的类型很多,常用的有:
(1)普通装饰性喷泉:常由各种花形图案组成固定的喷水型。
(2)雕塑装饰性喷泉:喷泉的喷水水形与雕塑、小品等相结合。
(3)人工水能造景型:如瀑布、水幕等用人工或机械塑造出来的各种大型水柱等。
(4)自控喷泉: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或电子技术将声、光、电等融入喷泉技术中,以造成变幻多彩的水景。如音乐喷泉、电脑控制的涌泉、间歇泉等。
喷水池的尺寸与规划主要取决于规划中所赋予它的功能,但它与喷水池所在的地理位置的风向、风力、气候温度等关系极大,它直接影响了水池的面积和形状。喷水池的平面尺寸除满足喷头、管道、水泵、进水口、泄水口、溢水口、吸水坑等布置要求外,还应防止水在设计风速下,水滴不致被风大量地吹出池外,所以喷水池的平面尺寸一般应比计算要求每边再加大0.5-1.0m。
喷水池的深度:应按管道、设备的布置要求确定。在设有潜水泵时,应保证吸水口的淹没深度不小于0.5m,在设有水泵吸水口时,应保证吸水剌叭口的淹没深度不小于0.5m。水泵房多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式,应考虑地面排水,地面应有不小于5‰的坡度,坡向集水坑。水泵房应加强通风,为解决半地下式泵房与周围景协调的问题,常将泵房设计程景观构筑物,如设计成亭、台、水榭或隐蔽在山崖、瀑布之下等。
喷泉常用的喷头形式有:单射流喷头、喷雾喷头、环形喷间、旋转喷头、扇形喷头、多孔喷头、变形喷头、组合喷头等。在进行喷泉设计时,要进行喷嘴流量、喷泉总流量、总扬程等项设计计算。由于影响喷泉设计的因素较多,故在安装运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甚至作局部的修改以臻完善。
喷泉中的水下灯是保证喷泉效果的必须措施,特别是在现代技术发达的今天,光、机、电、声的综合应用将会使喷泉技术在园林景观中更具有魅力。
四、水的协调
中国园林之水,宜静不宜动。“清许周生筑园杭州,名‘鉴止水斋’,命意在此,源出我国哲学思想,体现静以悟动之辩证观点”(陈从周《说园》)。水静,水不见了,但水面上有岸边物体的倒影,水下可见游鱼、水藻等物。在这种现象的背后,还有其哲理内涵。《老子》中说“上善若水”。《庄子》中说“水静犹明”(“天道篇”)“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庚桑楚”)。这种深邃的内涵,对于赏园者来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是近时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总觉得静水似乎太平淡无奇,便要搞点喷泉、水造型之类。殊不知这与中国传统园林格格不入。
水面可以植荷,使它更有生机。园中植荷,一面能意象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调;另一面也能意象到西子湖之美景,曲院风荷,“映日荷花别样红”。但若植荷,往往数年后,夏日则满池荷叶,失去了水面。这也须用手法:可用大缸数只,植荷于缸内,然后连荷带缸一起沉入池底(事先设计好沉于何处),缸中之藕便不会疯长。理水之法,贵在意境,故虽有法,亦不能拘于法,还须提高园林艺术修养。但更须提醒的是:水的处理不是孤立的,水须与山结合,也须与建筑结合,如平台、水榭、水廊、旱船等,都须作整体考虑。
园中之水,水面要静,但水源要活,需要有来龙去脉。如苏州网师园之大水池西北有一曲桥,池水经桥下寄畅园一直伸向小沟,有不尽之意;同样,在池之东南也有一桥,水流向南越来越狭,似流向深远处。拙政园中部大水池,其南、北两处,也效此法。南京瞻园,南北两池,在静妙堂之西有小溪相连,勾活了池水。无锡寄畅园,水池之西的八音涧处有泉眼,确为水源,而又在池之北端做出水湾,似为池水流出之处。这种做法实例不胜枚举。
五、水景鉴赏性
园林水景设计,要起到听、视、意会并用的效果。或瀑声悬雷,或微波拍岸,或小溪轻湍,或禽鸟交鸣,这是听;轻风细彀,水面初平;芙蓉出水,小荷如钱;游鱼呷浪,细草穿沙;曲廊高亭,回清倒影,这是观;听观之际,品赏其风情,体察起含蕴,参悟其哲理,这则是意会。
例如寺观园林太原晋祠,虽处黄土高原之上,则以水景著称。祠内泉眼众多,以泉组景。在难老泉流经的主殿圣母殿前,凿一方池“鱼沼”以蓄泉水。游客至此,听四方泉水汩汩滔滔汇聚于此,这是“听”。此处有诗刻石:“潺湲作远波,湍激知下就。源源去有来,滚滚夜复昼”,即是听泉所得。鱼沼上有座十字形小桥,组成一景曰“鱼沼飞梁”。从桥上俯视,水清草碧,游鱼穿梭于急泉静沼之间,这就是“观”。由难老泉顺石阶而下,有流碧亭建于水边。水面上有一石舫随碧波荡漾,题额曰“不系舟”,暗寓老子所说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欲者无所求,泛若不系之舟”。他也会使人想起中唐诗人韦应物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皆是“意会”。
D. 片石、块石、条石、料石怎么区分
一、概念不同
1、片石指符合工程要求的,经开采选择所得形状不规则的,边长一般不小于15cm的石块。
2、块石,经过粗糙加工,形状上上下面大致平整,其余四面打凌峰锐角。适合砌墙,由于只对上下面做了要求,所以外表看起来依然参差不齐。
3、条石是料石中的一种。从露出外面的凹入深度来看要求≤10mm,属于半细料石或细料石,而在长度方面条石则额外要求2m-4m。
4、料石除了对上下面要求平整外还要求外露面和接砌面平整,简单来讲六个面都要大致平整。按照露出外面的凹入深度来划分可以分为粗料石,半细料石,细料石。其中粗料石要求凹入深度≤20mm,半细料石要求≤10mm,细料石要求≤2mm。
二、用处不同
1、片石:适用于基础、勒脚、墙身、挡土墙、护坡、道路垫层。
2、 块石:适用于基础、勒脚、墙身。
3、条石:适用于墙面、地面、柱面、栏杆等。由于具有很长的长度,条石可以做景观小品,可以做为功能石凳,可以做汀步等等。
4、料石:粗料石可以用于墙身、墩台、扶石、饰面石料。细料石可用于要求较高门厅、墙身、勒脚、扶石、外部饰面。
三、质量要求不同
1、片石:经开采选择所得形状不规则的,中部厚度达要求,边长一般不小于15cm。
2、块石:外形大致方正、上下面大致平正、其余四侧面打棱锋锐角。
3、条石:外形方正、六面体、尺寸按设计要求
4、料石:粗料石要求外形方正、六面体、尺寸按设计要求;细料石要求较细加工方正、六面体。
E. 厂区的景观设计要注意些什么
园林布局形式的产生和形成,是与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分布开的。英国造园家杰利克(G.A.Jellicoe)在1954年国际风景园林家联合会第四次大会上致词中说“世界造园史三大流派: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上述三大流派归纳起来,可以把园林的形式分为三类。这就是: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几何式、建筑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街道、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在18世纪英国风景园林产生之前,西方园林主要以规则式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和19世纪法国勒诺特(Le Notre)平面几何图案式园林为代表。我国的北京天坛、南京中山陵都采用规则式布局。规则式园林给人以庄严、雄伟、整齐之感,一般用于气氛较严肃的纪念性园林或有对称轴的建筑庭院中。
1.中轴线
全园在平面规划上有明显的中轴线,并大抵以中轴线的左右前后对称或拟对称布置,园地的划分大都成为几何形体。
2.地形
在开阔、较平坦地段,由不同高程的水平面及缓倾斜的平面组成;在山地及丘陵地段,由阶梯式的大小不同的水平台地倾斜平面及石级组成,其剖面均为直线所组成。
3.水体
其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主要是圆形和长方形,水体的驳岸多整形、垂直,有时加以雕塑;水景的类型有整形水池、整形瀑布、喷泉、壁泉及水渠运河等,古代神话雕塑与喷泉构成水景的主要内容。
4.广场和街道
广场多为规则对称的几何形,主轴和副轴线上的广场形成主次分明的系统,街道均为直线形、折线形或几何曲线形。广场与街道构成方格形式、环状放射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
5.建筑
主体建筑群和单体建筑多采用中轴对称均衡设计,多以主体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成与广场、街道相组合的主轴、副轴系统,形成控制全园的总格局。
6.种植设计
配合中轴对称的总格局,全员树木配置以等距离行列式、对称式为主,树木修剪整形多模拟建筑形体、动物造型,绿篱、绿墙、绿柱为规则式园林较突出的特点。园内常运用大量的绿篱、绿墙和丛林划分和组织空间,花卉布置常为以图案为主要内容的花坛和花带,有时布置成大规模的花坛群。
7.园林小品
园林雕塑、瓶饰、园灯、栏杆等装饰、点缀了园景。西方园林的雕塑主要以人物雕像布置于室外,并且雕像多配置于轴线的起点、焦点或终点。雕塑常于喷泉、水池构成水体的主景。
规则式园林的设计手法,从另一角度探索,园林轴线多视为是主体建筑室内中轴线向室外的延伸。一般情况下,主体建筑主轴线和室外轴线是一致的。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中国园林从周朝开始,经历代的发展,不论是皇家宫苑还是私家宅园,都是以自然山水园林为源流。发展到清代,保留至今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宅园,如苏州的拙政园、网狮园等都是自然山水园林的代表作品。从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后传入英国。自然式园林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相互关系较隐蔽含蓄。这种形式较能适合于有山有水有地形起伏的环境,以含蓄、幽雅、意境深远见长。
1.地形
自然式园林的创作讲究“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主要处理地形的手法是“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得景随形”。自然式园林最主要的地形特征是“自成天然之趣”,所以,在园林中,要求再现自然界的山峰、山颠、崖、岗、岭、峡、岬、谷、坞、坪、洞、穴等地貌景观。在平原,要求自然起伏、和缓的微地形。地形的剖面为自然曲线。
2.水体
这种园林的水体讲究“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园林水景的主要类型有湖、池、潭、沼、汀、溪、涧、洲、渚、港、湾、瀑布、跌水等。总之,水体要再现自然界水景。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折,水岸为自然曲线的倾斜坡度,驳岸主要用自然山石驳岸、石矶等形式。在建筑附近或根据造景需要也部分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驳岸。
3.广场与街道
除建筑前广场为规则式外,园林中的空旷地和广场的外形轮廓为自然式的。街道的走向、布列多随地形,街道的平面和剖面多为自然的起伏曲折的平面线和竖曲线组成。
4.建筑
单体建筑多为对称或不对称的均衡布局;建筑群或大规模的建筑组群,多采用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全园不以轴线控制,但局部仍有轴线处理。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类型有亭、廊、榭、坊、楼、阁、轩、馆、台、塔、厅、堂、桥等。
5.种植设计
自然式园林种植要求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之美,不成行成列栽植。树木不修剪,配植以孤植、丛植、群植、密林为主要形式。花卉的布置以花丛、花群为主要形式。庭院内也有花台的应用。
6.园林小品
假山、石品、盆景、石刻、砖雕、石雕、木刻等。其中雕像的基座多为自然式,小品的位置多配置于透视线集中的焦点。 西方流传着许多希腊神话,神话把人神化,描写的神实际上是人。结合西方雕塑艺术,在园林中把许多神像规划在园林空间中,而且多数放置在轴线上,或轴线的交叉中心。而中国传统的道教,传说描写的神仙则往往住在名山大川中,所有的神像在园林中的应用一般供奉在殿堂之内,而不展示与园林空间中,几乎没有裸体神像。上述事实都说明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园林形式的影响。
F. 博望区的风景名胜
博望区下辖三镇都是千年古镇,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人文景观,境专内现存古迹有属博望西林禅寺、大王庙、新市横山石门石刻、澄心寺、叶家桥、丹阳炼丹老炉、灵光禅寺、龙泉禅寺。
马鞍山市智峰生态园
马鞍山市智峰生态农业园座落在博望区内美丽的横山脚下,智峰生态园占地面积1000多亩,园区内主要有:以酒店餐饮服务为核心的休闲垂钓区;葡萄园和珍稀苗木种植园;绿色大棚果蔬园;珍禽家禽养殖园和特色水产养殖基地等多个特色生态农业项目。该生态园建有全市首个开心农场。
横山风景区横山又称“横望山”,因四望皆横而得名。横山主峰“太阳宫”为市区最高点(459米),登上主峰太阳宫,三十五峰依次环立。
叶家桥
叶家桥横跨丹阳河,连接薛津、新市,是历史上当涂至溧水官道上的重要桥梁。桥身为青条石板结构,5个桥孔,长44米、高8.5米、宽8米。叶家桥建于明弘治年间,清代和民国时期曾3次重修。
G. 景观石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园林中的“山”,即有真山亦有假山。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天平山高义园,即为真山园林的代表。而绝大多数的古典园林中的山是假山;人工造山在中国传统造园中便自然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假山石在园林造景中大规模的运用最早可以追述到秦汉时期,之后景石在园林造景中的运用不断得到提升,堆山叠石的手法技艺和意识也得到升华。秦、汉时期假山之风大为盛行,而且规模很大,这时的假山是远景式的土山和土、石结合之山。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的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这种“海上三神山”水中岛屿的造园艺术手法,几乎历代帝王宫苑无不采用,就连一些私家小园也纷纷效仿。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构土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界的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园林艺术发展史上的转折期。造园由秦汉的圈地式开始向写意式的山水经营方向发展,逐渐注重造园的精神功能。造园设计开始精致化。在一些私园中开始有了单块美石的特置。而且此时自然风景已经被许多文人雅士所认识,并被他们组织到园林中,尤其在两晋之后,山水风景园林更为盛行。假山叠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并开始转向近景写实的风格。隋唐时期风景园林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已跨入一个新的境界,筑山理水刻意追求一种缩移模拟天然山水,以小观大的意境。尤其在造园意境方面,因为文人参与造园活动工程与艺术的结合注重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引导来开发欣赏者的想象来进行二次创造。筑山既有土山也有石山,但以土居多,纯用石块堆叠的石山尚不多见。园林中由单块石料或者若干石料组合成景的置石已经比较普遍了,总之这一时期,人工造山并不多见,但已普遍认识到山石的审美价值,并将“特置”于园林或供于盆中珍赏。明清时期园林石景:明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朝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弯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经过历代匠师的艰苦创造和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假山叠石业已成为中国园林中最富表现力和最有特点的艺术形象。它的一脉相承,盛行不衰,甚至当今依旧出现“假山热”,表明它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是癖爱山石这种审美情趣的生动写照。它对于中国园林,就像雕塑对于西方园林一样同等重要。如果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要一个最主要的特点的话,那么,造园艺术之所以能够体现“高于自然”这一方面,主要即得之于叠山这种高级的艺术创作。
H. 古代长城有哪些景观
头墩营 张掖城 位于甘肃省张掖市。
索桥堡 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
芦塘堡 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现称芦阳。多被毁掉。有些地方虽有墙址残存,但多已毁成土脊状的夯土堆。
大靖城 位于甘肃省古浪县境内。现称大景。墙体多已坍塌,堆土仅主同于地面3~4米。过朱家湾后至赵家地沟段,夯土城墙风化严重,有些地方仅高于地面1米多。
土门堡 位于甘肃省古浪县境内。黄土夯城墙由土门东向北行,至常家庄段,毁坏十分严重,只很少的地方留有遗迹。
黑山堡 位于甘肃省民勤县境内。这段夯土城墙保存状况较好。
板桥堡 位于甘肃省临泽县境内。过去曾有夯土墙残迹,今基本无存。
四坝堡 位于甘肃临泽县境内。今已无连贯的墙体遗址。
胭脂堡 位于甘肃省高台县境内。城大部已不可寻。
居庸关 北京 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公里长的关沟中,距市区50公里。
司马台 密云县东庄乡。目前已开发旅游。司马台长城关口处建有水库一座,库容57.2万立方米,长城的制高点望京楼海拔986米。
慕田峪关
沿河城 北京市门头沟区沿河城乡。1991年北京市文物局对沿河城进行保护性修建。
将军关 将军石关,北京市平谷县东北约40公里的明长城线上,东靠茅山,东南临黄崖关,西北近墙子路关,是平谷东北的重要隘口。保存较好。
白马关 北京市密云县境内。墙体较好,白马关西南亦以险为障,只筑有空心敌楼。
鹿皮关 北京密云县城北20公里处。现在关口设施已全部毁损。
河防口 北京怀柔县境内。今关口及关城均毁。关口遗址,仅公路西侧存一敌楼的条石基础。
莲花池关 北京怀柔县境内。
黄花城关 古称黄花路,亦叫黄花镇,北京怀柔县西北约35公里。地处京师北门,东有古北口,西有居庸关,北邻四海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今关口已所剩无几。
撞道口关 也称镇虏关。北京市怀柔县城西北,东临磨石口,南近黄花城
九孔楼 北京怀柔县与延庆县的交界处。楼今已圯坍。九孔楼北原立有一石碑,存于延庆县文物保管所,是长城沿线十分罕见的题诗碑刻。
四海冶口 又名北口子。北京延庆县境内。关口外可通珍珠泉。关口南五里为四海冶堡,居四山之内,上通独石口,下连横岭,今此堡已毁坏无存。
山海关 河北省 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
井陉关 河北省 又叫土门关,位于鹿泉县正太路旁的土门村。
娘子关 河北/山西省
位于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雄踞于晋冀两省的交界处,为三晋东面的门户和交通的咽喉,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素有天险之称,是大行山上一个著名的关隘。因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曾驻兵于此而得名,
史称万里长城第九关。现存关门、城墙及古车马道。关城座落在悬崖之上。位于东门附近还有悬流百尺的娘子关瀑布。
雁门关 山西省 又称西陉关,位于代县西北20公里处,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
偏头关 山西省 今晋西北的偏关县城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
平型关 山西省 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
古北口 北京 古北口镇是首都的东北大门,京承公路纵贯全境,为北京市对河北、内蒙古等地的重要窗口,自古有"燕京门户"、"京都重镇"之称。
喜峰口 河北省
河北迁西县境内西北50多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上一座雄关险镇。历史上多次在这里发生大战。走通县,穿大厂,过马兰峪。喜峰口雄踞滦河河谷与长城相交,左右高山对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在燕山山脉首建的32座重要关隘之一。
瓦桥关 河北雄县
马水口 河北省涿鹿县狼烟山脚下。马水口关口建筑已毁,两侧长城层叠而上,随山势蜿蜒起伏,十分壮观。墙体多为条石砌筑,今存毁各半。
倒马关 河北省
倒马关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内三关之一,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杨六郎曾在此镇守,御辽兵于千里之外。如今,旧的城墙已所剩无己,孤零零的城门洞也显露着悲剧的色彩。
九门口 山海关城东北15公里处。九门口,又名一片石。1992年已全面修复,并对游人开放。
老龙头 山海关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家口 河北省抚宁县东北。现关口已毁,关城尚存。刻有“忠义”、“报国”等字。
刘家口 河北省卢龙县。今关口两侧城墙已拆毁,过水楼尚保存较好。
马兰关 马兰关简介 马兰关图片
新开口 河北省万全县境内。现关已残毁,但关口一带长城墙体尚保存较好,存高约5米。
插箭岭关 河北省涞源县。今关城毁坏严重,东侧城墙砖被拆走,夯土墙尚存。所辖长城的空心敌楼多保存较好,敌楼的门额上嵌有汉白玉石匾。
金山岭 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县交界处,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隆庆、万历年砖砌。敌楼是金山岭长城重要组成部分,在 20
公里长城的范围内修建有100多座各式敌楼。修复后的金山岭长城已成为长城旅游胜景,并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石口 河北省赤城县北,因关口处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
张家口 河北省张家口市。
马市口 河北怀安县马市口村。今关口防御建筑已荡然无存,附近长城尚残存为黄土夯筑。
羊房堡关 河北省宣化县境内。多以碎石砌筑,今均已坍塌。关口已毁,在关南2公里处有羊房堡城。
水口关 河北省怀来县,建于明隆庆年间。该关今尚存一砖券拱门。除个别地方圮残外,大部分较好,很多地方的石砌垛口尚存。
紫荆关
位于易县城西15公里的紫荆岭上,海拔1080米,东连云蒙山,北傍拒马河,南临宽南湖。紫荆关有九关门之称(秦汉称上谷关,北魏称予庄关,隋唐称白壁关,宋称金坡关).
宣化城
明长城宣府镇镇城。今河北省宣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宣化城历史悠久,历来为北方军事重镇,素有“北方古城”之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原宣德府土城的基础上,将宣化城扩展为城周12公里左右的规模。现尚存城墙长1万米左右。
三屯营 河北省迁西县三屯营镇驻地。
三道关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北。第一道关仅存遗址可辨。第二道关为正关。第三道关是用块石于沟谷之中横砌的一道障墙,作拦截用,原墙上设有一座石砌拱门,今拱门已成豁口,但墙体尚残存。
大毛山关 河北省抚宁县与辽宁省绥中县交界处。今关门已全毁,仅存遗址,城堡尚残存,为大毛山村。
义院口 又名义宛口,河北省抚宁县。口东西的长城建筑坚固,但今毁坏严重。义院口东北的板场峪和西南的花场峪保存有很多明时守戍长城所用的雷石和石炮。
界岭口 河北省抚宁县,因关隘坐落于界岭山下而得名。月城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轮廓犹存。
重峪口 河北省卢龙县,为弘治十三年(1500)所建。仅在上兴隆庄北有不足百米的砖墙较为完好。
徐流口 河北省迁安县境内。关口双侧山坡较平缓,关口建筑已毁。城现虽已残毁但遗址尚存。
冷口关 河北省迁安县东北35公里, 现关城城墙砌砖被人拆毁,但夯土墙残址仍可看出原建筑规模,城南门砖券拱门洞尚存。
白洋峪关 河北省迁安县境内。今除东墙存约200米外,其余全部被拆毁。
青山关 又称青山口
河北省迁西县境内。南门额上有一石匾阴刻楷书:“青山关”三个大字,并题有“万历二年(1574)十月,吉旦创建立”。青山口南的长城为砖砌,保存很好。
铁门关 铁门关简介 铁门关图片
潘家口 潘家口古称卢龙寨。河北省迁西县场面北60余公里。今关及关城已完全沦于潘家口水库。
龙井关 河北省迁西县。龙井关向西南的长城多为石结构,砌筑坚固,保存较好。龙井关向东的长城大部分为石砌,坍毁较严重。
洪山口 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现关隘建筑设施已荡然无存,关城则仅存残址。
上关 河北省遵化境内。今关口全部淹没于上关水库之中。
常峪口 河北省宣化县境内。关口建筑设施全被破坏,只存零星的夯土遗址。口南约3.5公里处筑有城堡今堡城大部分已被拆毁,只存部分夯土残墙。
狼窝沟口 河北省万全县境内。狼窝沟口在张家口西北,接近坝上。
新河口 河北省万全县境内。坍塌严重,关口处长城已破坏殆尽;但渔儿山一带长城却保存得很好。
白石口关 河北省涞源县下北头乡白石口村. 关城南门楼在河西侧,保存较好,现仍可通行。
浮图峪关 河北省涞源县境。今城堡已毁无存。今除个别地方零星略存遗址外,均已被毁掉。
乌龙沟关 河北省涞源县境内。今城墙城门均保存较好,南、西城门均有瓮城环护,瓮城门额各嵌一匾。南瓮匾阴刻横书“栩荆门”,西瓮城匾阴刻横书“镇朔门”。
飞狐口 河北省涞源境内。飞狐口两壁陡峭,一线微通,逶迤蜿蜒,形势险要。
襄城驿 河南省襄城县西城垣北段呈“匚”形者即是。
鲁阳关 河南鲁山县交口村石羊山下,山顶屯兵城堡遗址依稀可见。建筑已废,地面散存有陶、瓷、瓦残片等。
叶邑关 位于河南叶县旧县镇。城垣遗迹今尚残存,高3米,长2000余米。
缯关
又名大关口、仙翁关,位于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大关口村。两面山坡上仍存有土石墙和要赛设的遗迹,1981年出土之铜戈、铜镞均为上战国器物,是考证楚长城的可靠依据。
野牛岭关 位于河南省南召县塔湾村野牛岭。附近墩台为楚方城遗迹。
郦城堡 河南省内乡县郦城村仍有一段长200米,高2.5米,宽8米的残垣和瓦、陶片等遗物。
黄崖关 天津
寡妇楼 天津蓟县境内。
虎山长城 丹东市
抚顺关 位于辽宁省抚顺市东前甸乡。今关已毁,现存台堡遗址。抚顺城,为沈阳中卫所辖千户所城,城建于明洪武年间。
鸦鹘关 明长城辽东镇重要关隘,位于辽宁省新宾县西南苇子峪乡。又称三道关。
牛庄城 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镇。
分水关 辽宁省北宁市北15公里。清代改称分税关。分水关城已毁,沿北关门遗址两侧有长城遗址,向西直抵医巫闾山,山上尚存石筑烽火台。
宁远城 辽宁省兴城县兴城镇。
阳关 阳关简介 阳关图片
平定堡城 辽宁省铁岭县平定堡乡,堡城已毁,现存有城下镇远南墩台遗址。
清阳关 辽宁省昌图县清阳堡东4公里关门山的隘口处,关城已被采石场拆毁,只存遗迹和关城两翼的长城。
新安关 辽宁省开原县庆云堡乡西4公里的双楼台。双楼台即新安关城东门遗址。
镇远关 辽宁省黑山县白土厂乡。当地人称双棒台,实际为关城被毁后南关门和北关门遗址。北关门两侧长城仍存有两米多高的土筑城墙。关外有晾马山墩台和清柳条边遗址。
锦州城
明辽东镇卫城,明称广宁中屯卫,位于今辽宁省西部,在大凌河之西小凌河之北岸,为山海关通向辽东的枢纽,亦是关内外走廊的要塞,它南临渤海的辽东湾,北依虹螺山,地势十分险要,是明辽东镇长城海防系统的重要屯兵城。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指挥曹奉在元朝时的永乐县旧址上修筑。并于天启五年(1625)重新修缮。
居延塞故城 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北,今遗址尚存。
鸡鹿塞 内蒙古
I. 长城的主要景观有
头墩营 张掖城 位于甘肃省张掖市。 索桥堡 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 芦塘堡 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现称芦阳。多被毁掉。有些地方虽有墙址残存,但多已毁成土脊状的夯土堆。 大靖城 位于甘肃省古浪县境内。现称大景。墙体多已坍塌,堆土仅主同于地面3~4米。过朱家湾后至赵家地沟段,夯土城墙风化严重,有些地方仅高于地面1米多。 土门堡 位于甘肃省古浪县境内。黄土夯城墙由土门东向北行,至常家庄段,毁坏十分严重,只很少的地方留有遗迹。 黑山堡 位于甘肃省民勤县境内。这段夯土城墙保存状况较好。 板桥堡 位于甘肃省临泽县境内。过去曾有夯土墙残迹,今基本无存。 四坝堡 位于甘肃临泽县境内。今已无连贯的墙体遗址。 胭脂堡 位于甘肃省高台县境内。城大部已不可寻。 居庸关 北京 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公里长的关沟中,距市区50公里。 司马台 密云县东庄乡。目前已开发旅游。司马台长城关口处建有水库一座,库容57.2万立方米,长城的制高点望京楼海拔986米。 慕田峪关 沿河城 北京市门头沟区沿河城乡。1991年北京市文物局对沿河城进行保护性修建。 将军关 将军石关,北京市平谷县东北约40公里的明长城线上,东靠茅山,东南临黄崖关,西北近墙子路关,是平谷东北的重要隘口。保存较好。 白马关 北京市密云县境内。墙体较好,白马关西南亦以险为障,只筑有空心敌楼。 鹿皮关 北京密云县城北20公里处。现在关口设施已全部毁损。 河防口 北京怀柔县境内。今关口及关城均毁。关口遗址,仅公路西侧存一敌楼的条石基础。 莲花池关 北京怀柔县境内。 黄花城关 古称黄花路,亦叫黄花镇,北京怀柔县西北约35公里。地处京师北门,东有古北口,西有居庸关,北邻四海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今关口已所剩无几。 撞道口关 也称镇虏关。北京市怀柔县城西北,东临磨石口,南近黄花城 九孔楼 北京怀柔县与延庆县的交界处。楼今已圯坍。九孔楼北原立有一石碑,存于延庆县文物保管所,是长城沿线十分罕见的题诗碑刻。 四海冶口 又名北口子。北京延庆县境内。关口外可通珍珠泉。关口南五里为四海冶堡,居四山之内,上通独石口,下连横岭,今此堡已毁坏无存。 山海关 河北省 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 井陉关 河北省 又叫土门关,位于鹿泉县正太路旁的土门村。 娘子关 河北/山西省 位于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雄踞于晋冀两省的交界处,为三晋东面的门户和交通的咽喉,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素有天险之称,是大行山上一个著名的关隘。因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曾驻兵于此而得名, 史称万里长城第九关。现存关门、城墙及古车马道。关城座落在悬崖之上。位于东门附近还有悬流百尺的娘子关瀑布。 雁门关 山西省 又称西陉关,位于代县西北20公里处,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 偏头关 山西省 今晋西北的偏关县城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 平型关 山西省 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 古北口 北京 古北口镇是首都的东北大门,京承公路纵贯全境,为北京市对河北、内蒙古等地的重要窗口,自古有"燕京门户"、"京都重镇"之称。 喜峰口 河北省 河北迁西县境内西北50多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上一座雄关险镇。历史上多次在这里发生大战。走通县,穿大厂,过马兰峪。喜峰口雄踞滦河河谷与长城相交,左右高山对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在燕山山脉首建的32座重要关隘之一。 瓦桥关 河北雄县 马水口 河北省涿鹿县狼烟山脚下。马水口关口建筑已毁,两侧长城层叠而上,随山势蜿蜒起伏,十分壮观。墙体多为条石砌筑,今存毁各半。 倒马关 河北省 倒马关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内三关之一,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杨六郎曾在此镇守,御辽兵于千里之外。如今,旧的城墙已所剩无己,孤零零的城门洞也显露着悲剧的色彩。 九门口 山海关城东北15公里处。九门口,又名一片石。1992年已全面修复,并对游人开放。 老龙头 山海关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家口 河北省抚宁县东北。现关口已毁,关城尚存。刻有“忠义”、“报国”等字。 刘家口 河北省卢龙县。今关口两侧城墙已拆毁,过水楼尚保存较好。 马兰关 马兰关简介 马兰关图片 新开口 河北省万全县境内。现关已残毁,但关口一带长城墙体尚保存较好,存高约5米。 插箭岭关 河北省涞源县。今关城毁坏严重,东侧城墙砖被拆走,夯土墙尚存。所辖长城的空心敌楼多保存较好,敌楼的门额上嵌有汉白玉石匾。 金山岭 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县交界处,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隆庆、万历年砖砌。敌楼是金山岭长城重要组成部分,在 20 公里长城的范围内修建有100多座各式敌楼。修复后的金山岭长城已成为长城旅游胜景,并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石口 河北省赤城县北,因关口处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 张家口 河北省张家口市。 马市口 河北怀安县马市口村。今关口防御建筑已荡然无存,附近长城尚残存为黄土夯筑。 羊房堡关 河北省宣化县境内。多以碎石砌筑,今均已坍塌。关口已毁,在关南2公里处有羊房堡城。 水口关 河北省怀来县,建于明隆庆年间。该关今尚存一砖券拱门。除个别地方圮残外,大部分较好,很多地方的石砌垛口尚存。 紫荆关 位于易县城西15公里的紫荆岭上,海拔1080米,东连云蒙山,北傍拒马河,南临宽南湖。紫荆关有九关门之称(秦汉称上谷关,北魏称予庄关,隋唐称白壁关,宋称金坡关). 宣化城 明长城宣府镇镇城。今河北省宣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宣化城历史悠久,历来为北方军事重镇,素有“北方古城”之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原宣德府土城的基础上,将宣化城扩展为城周12公里左右的规模。现尚存城墙长1万米左右。 三屯营 河北省迁西县三屯营镇驻地。 三道关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北。第一道关仅存遗址可辨。第二道关为正关。第三道关是用块石于沟谷之中横砌的一道障墙,作拦截用,原墙上设有一座石砌拱门,今拱门已成豁口,但墙体尚残存。 大毛山关 河北省抚宁县与辽宁省绥中县交界处。今关门已全毁,仅存遗址,城堡尚残存,为大毛山村。 义院口 又名义宛口,河北省抚宁县。口东西的长城建筑坚固,但今毁坏严重。义院口东北的板场峪和西南的花场峪保存有很多明时守戍长城所用的雷石和石炮。 界岭口 河北省抚宁县,因关隘坐落于界岭山下而得名。月城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轮廓犹存。 重峪口 河北省卢龙县,为弘治十三年(1500)所建。仅在上兴隆庄北有不足百米的砖墙较为完好。 徐流口 河北省迁安县境内。关口双侧山坡较平缓,关口建筑已毁。城现虽已残毁但遗址尚存。 冷口关 河北省迁安县东北35公里, 现关城城墙砌砖被人拆毁,但夯土墙残址仍可看出原建筑规模,城南门砖券拱门洞尚存。 白洋峪关 河北省迁安县境内。今除东墙存约200米外,其余全部被拆毁。 青山关 又称青山口 河北省迁西县境内。南门额上有一石匾阴刻楷书:“青山关”三个大字,并题有“万历二年(1574)十月,吉旦创建立”。青山口南的长城为砖砌,保存很好。 铁门关 铁门关简介 铁门关图片 潘家口 潘家口古称卢龙寨。河北省迁西县场面北60余公里。今关及关城已完全沦于潘家口水库。 龙井关 河北省迁西县。龙井关向西南的长城多为石结构,砌筑坚固,保存较好。龙井关向东的长城大部分为石砌,坍毁较严重。 洪山口 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现关隘建筑设施已荡然无存,关城则仅存残址。 上关 河北省遵化境内。今关口全部淹没于上关水库之中。 常峪口 河北省宣化县境内。关口建筑设施全被破坏,只存零星的夯土遗址。口南约3.5公里处筑有城堡今堡城大部分已被拆毁,只存部分夯土残墙。 狼窝沟口 河北省万全县境内。狼窝沟口在张家口西北,接近坝上。 新河口 河北省万全县境内。坍塌严重,关口处长城已破坏殆尽;但渔儿山一带长城却保存得很好。 白石口关 河北省涞源县下北头乡白石口村. 关城南门楼在河西侧,保存较好,现仍可通行。 浮图峪关 河北省涞源县境。今城堡已毁无存。今除个别地方零星略存遗址外,均已被毁掉。 乌龙沟关 河北省涞源县境内。今城墙城门均保存较好,南、西城门均有瓮城环护,瓮城门额各嵌一匾。南瓮匾阴刻横书“栩荆门”,西瓮城匾阴刻横书“镇朔门”。 飞狐口 河北省涞源境内。飞狐口两壁陡峭,一线微通,逶迤蜿蜒,形势险要。 襄城驿 河南省襄城县西城垣北段呈“匚”形者即是。 鲁阳关 河南鲁山县交口村石羊山下,山顶屯兵城堡遗址依稀可见。建筑已废,地面散存有陶、瓷、瓦残片等。 叶邑关 位于河南叶县旧县镇。城垣遗迹今尚残存,高3米,长2000余米。 缯关 又名大关口、仙翁关,位于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大关口村。两面山坡上仍存有土石墙和要赛设的遗迹,1981年出土之铜戈、铜镞均为上战国器物,是考证楚长城的可靠依据。 野牛岭关 位于河南省南召县塔湾村野牛岭。附近墩台为楚方城遗迹。 郦城堡 河南省内乡县郦城村仍有一段长200米,高2.5米,宽8米的残垣和瓦、陶片等遗物。 黄崖关 天津 寡妇楼 天津蓟县境内。 虎山长城 丹东市 抚顺关 位于辽宁省抚顺市东前甸乡。今关已毁,现存台堡遗址。抚顺城,为沈阳中卫所辖千户所城,城建于明洪武年间。 鸦鹘关 明长城辽东镇重要关隘,位于辽宁省新宾县西南苇子峪乡。又称三道关。 牛庄城 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镇。 分水关 辽宁省北宁市北15公里。清代改称分税关。分水关城已毁,沿北关门遗址两侧有长城遗址,向西直抵医巫闾山,山上尚存石筑烽火台。 宁远城 辽宁省兴城县兴城镇。 阳关 阳关简介 阳关图片 平定堡城 辽宁省铁岭县平定堡乡,堡城已毁,现存有城下镇远南墩台遗址。 清阳关 辽宁省昌图县清阳堡东4公里关门山的隘口处,关城已被采石场拆毁,只存遗迹和关城两翼的长城。 新安关 辽宁省开原县庆云堡乡西4公里的双楼台。双楼台即新安关城东门遗址。 镇远关 辽宁省黑山县白土厂乡。当地人称双棒台,实际为关城被毁后南关门和北关门遗址。北关门两侧长城仍存有两米多高的土筑城墙。关外有晾马山墩台和清柳条边遗址。 锦州城 明辽东镇卫城,明称广宁中屯卫,位于今辽宁省西部,在大凌河之西小凌河之北岸,为山海关通向辽东的枢纽,亦是关内外走廊的要塞,它南临渤海的辽东湾,北依虹螺山,地势十分险要,是明辽东镇长城海防系统的重要屯兵城。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指挥曹奉在元朝时的永乐县旧址上修筑。并于天启五年(1625)重新修缮。 居延塞故城 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北,今遗址尚存。 鸡鹿塞 内蒙古?口市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东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率兵北击匈奴,由此塞出长城。 高阙塞 内蒙古杭锦后旗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一个缺口。 大同城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杀虎口 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北,明称杀胡口。 威鲁堡口 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境内,明称威虏堡。今城堡毁严重,但四周围墙均有遗址。 金锁关 位于山西省汾阳市黄芦岭。长城遗址尚存石砌关和瓮城券洞。 黄泽关 位于山西左权县。关城已废,仅残存关门遗址和新建的标碑。 黄榆关 位于山西省和顺县,因关建于黄榆山上而得名。今关城遗址尚存,关券拱门洞较好。关北依山为障,关南有两段各长百余米石砌成墙,坍塌严重。 北楼口 位于山西省应县,为翠微山麓的一个最大隘口,东接平型关,西连雁门关。北楼口楼峪河两侧长城墙体尚存,高约6米以上。 宁武关 宁武关简介 宁武关图片 利民堡口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今城堡夯土墙残存,城东砖券拱门完整,门额上嵌有一匾,阴刻横书“利民塞”。 得胜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今城堡砖墙多已不存,仅南关内砖砌券拱尚好,关门洞外十分精巧的砖雕图案。关门内外各有一匾,分别书有“得胜”、“保障”。门洞内东西各嵌存一块石碑。 镇宏堡口 位于山西省阳高县。今堡城已毁,由镇宏堡至边堡长城尚存黄土夯筑墙体高2--5米。 平远堡 位于山西省三镇县境内。今堡包砖已被拆,只残夯土城墙。 新平堡口 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堡墙多被毁。堡东门尚残存砖券拱。城堡中有一座砖木结构的鼓楼。 保平堡口 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 桦门堡 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当地又称花面墙,居红土沟村东一里的山顶上.城四周均有残存的包砖,还有砖券城门,宽9米,高约6米。 瓦窑口堡 位于山西省县境内。瓦窑口堡今只存残圮的夯土围墙。 镇宁堡口 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距白羊口长城南500米。今镇宁堡已废毁。 镇口堡 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距水磨口长城周岁500米。今已废毁。 守口堡口 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今城堡已毁。长城由守口堡至镇宏堡,破坏较少。 镇边堡 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今城堡已毁。长城出镇边堡向西约4公里出阳高而进大同市。这段黄土夯筑的长城墙体较为完整。 镇川堡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镇川口长城南2.5公里。破坏严重,砌砖全部被拆毁,夯土城墙西侧、南侧已毁为平地,东侧墙半毁,仅北侧墙多残存。 宏赐堡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今堡城砌砖早已被拆光,残土墙亦破坏严重,城南侧墙基本已平,南门原为砖砌券拱门,今已成豁口状。 镇羌堡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今长城外侧紧傍长城尚存马市围城遗址。 拒墙堡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今已十分残破。仅砖砌券拱南门尚残存。 拒门堡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堡城今已废毁。 助马堡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今堡城南墙、东墙有多处残圮,北墙高大坚固,保存较好。 破鲁堡口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破鲁堡城北墙、西墙今尚残存,南墙,东墙破坏极为严重。 保安堡口 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境内。西距长城1公里。今城堡包砖早已被拆毁,只有夯土城墙残存。 宁鲁堡口 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境内。原名宁虏堡。城墙包砖虽早被拆光,但整体堡城尚存。 破虎堡口 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境内。原称破胡堡。黄土夯筑墙尚残存,城南砖砌券拱城门亦存。 残虎堡口 位于山西少左云县境内。今只残存砖砌券拱南城门,及已残损的黄土夯城墙。 马堡口 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境内。今堡城砌石已被拆毁,只残存夯土城墙。 云石堡口 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境内。云石新堡今为一村庄,城堡包砖早被拆毁,仅存夯土墙。 少家堡口 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长城内约1.5公里。今城堡包砖已被拆毁,夯土残墙尚存。 大河堡口 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居山坡之上,四面黄土夯筑残墙尚存,砖石几乎被拆光,已无人居住。今尚存一方庙碑,仅可辨认为“大同平鲁路”,“大水口堡”等字。还有一块石匾,阴刻楷书“汤永固”三个大字。据说原嵌在关门额上。 败虎堡口 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城堡仅存夯土残墙。 迎恩堡口 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城堡仅存夯土残墙。 阻虎堡口 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阻虎堡城包砖早已不存,夯土墙亦无城状,仅零星残存几段。 将军会堡 位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堡城全部为石砌,大部分已被拆毁。 丫角山 山名,现废而不用。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东。虽残破,但墙体尚连贯,远看十分壮观。 老营堡 位于山西省偏关县境内。只存夯土。从高大的夯土墙尚可看出城堡原来的规模。 红门口 位于山西省偏关县东北40公里。红门口南0.5公里设有水泉堡,今亦毁,仅零星存有夯土残墙。 老牛湾堡 位于山西省偏关县境内。东接滑石堡,西临黄河岸。今堡城尚存。 阳方口 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北约13公里。阳方口堡城今已残毁,尚存城北砖券拱门,用横木支撑着,供行人来往。 白草关口 位于山西省代县境内。今尚存一座关楼和一个关便门。 广武城 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境内。尚存夯土墙体和北门砖券拱门洞。 北楼口亦称碑楼口。位于山西省应县境内,是翠微山麓的一千最大隘口,东接平型关,西连雁门关。城堡破坏严重,砖包墙仅西北角部分残存。从残存的夯土残墙尚可辨出原堡规模。 狼牙口 位于山西省灵丘县龙须台村和河北省沂涞源县狼牙口村交界处,因建在海拔1700余米的狼牙口而得名。关两侧建有石砌城墙,今多较好。关门尚存石砌券门,今仍为南北通道。 龙泉关 位于河北省阜平县西部的龙泉乡,距县城约35公里的太行山一出口。东临阜平县城,西界五台山,北近平型关。遗存北门向南开,砖拱门洞,宽3.5米,深10米,大型条石砌基。 固关 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境内。由娘子关南约6公里,有固关(旧关)遗址。尚好 鹤度岭口 位于山西省昔阳县皋落乡长沟村东南约1.5公里的山梁上。石城基本完好,有少许圮残。 马岭关 位于山西省昔阳皋落乡圪瘩店村东南2.5公里处。东西墙砌有券门,今仍存,城墙及垛口大部较好,西城墙长于东城墙。 支锅岭口 位于山西省和顺县小董坪村东1.5公里处。关城南侧为山涧,深不可越,西侧为壁立悬崖,陡不可攀,所以只在北、东两面筑有石墙。 峻极关 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城东约60余公里。南北峭崖陡不可攀,关门北约50米处是一深涧,石砌城墙由陡崖起止临涧的一座小山顶,现已全坍成堆。 榆林塞 陕西榆林 吴旗秦长城 位于陕西省吴旗县。墙体、墩台仍保存较好,遗址周围散布有大量绳纹陶瓦残片。 魏长城南起点 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华山峪口。 定边城 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现北、南、东三面夯土城墙有部分残存,西城墙及四座城门均毁。 高家堡 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境内。今城堡尚残存,城东北两面条石墙体较完好,城东门券拱门洞仍为出入城之通道。 镇北台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红山最高处,东西有长城相连,为榆林南北往来的咽喉之地。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是榆林镇巡抚为保护红山马市贸易设立的一个观察哨所。镇北台是万里长城中最大的一座城台。 统万城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村。现城址四周不同程度地为流沙所淹没,但高达24米的西南城角敌楼却赫然挺立于沙漠之中。 韩城魏长城 位于陕西省韩城市。 黄甫川堡 位于陕西省府谷县。居黄甫河下游,西北据山,南北临川,距长城10公里。黄甫川长城为黄土夯筑,保存多较好。砖砌空心敌楼多被拆毁。 清水营堡 位于陕西省府谷县,清水河下游。黄土夯筑,多保存较好,一般高在2~4米,保存好的地方,尚存5米余。 孤山堡 位于陕西省府谷县,因居孤山川北侧山坡之上,故名。今城堡外侧包砖及条石基均已被拆光,只内部夯土墙残存。城东、西、南、北各开有一门,南、北门外还圈有瓮城。除东门已毁外,其余三门砖券拱洞尚存。 镇羌堡 位于陕西省府谷县新民堡村。今城堡围墙包砖及条石基已被拆光。城东墙南部、南墙西部遭较大破坏。其余部位夯土城墙基本尚存。城开东、北、南三门,均筑有瓮城。东北二门已毁,南门砖券拱门洞保存尚好。 永兴堡 位于陕西省神木县。今永兴堡附近夯土长城圮坍严重,但遗迹尚连贯,夯土墩台多存,砖石包砌的墩台已全被毁,个别的只残存些砖墙石基。 大柏堡 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大柏堡今为小学校舍,四周堡墙尚残存条石及砖包砌部分。 建安堡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境内。现存夯土墙部分,基本保存原规模。堡城原东、南、北各七一门,门外均有瓮城。今东、南二座砖券门洞尚存。 常乐堡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境内。仅南墙保存稍好,城西门已毁,尚存东门及瓮城砖券拱门洞。 波罗堡 位于陕西省横山县境内。今堡城砖石砌筑部分,仅西墙和南、北两城角及北墙稍有残存。夯土墙除南门以东基本被毁掉外,多残存。今尚存砖砌券拱同洞及北门洞 怀远堡 位于陕西省横山县境内。夯土北城墙保存稍好,其余三面均成断续的残存状。城南门已毁。东门砖券洞被农民改为窑洞居住。北门尚存,现为农民盖杂草的库房。堡内原有鼓楼已毁,仅存楼台。 威武堡 位于陕西省横山县境内。今该堡内全是积沙,城堡砖石已被拆光,仅夯土墙断续残存,基本轮廓可辨。 清平堡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境内。 龙州堡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现该堡为龙州村所在地。 镇靖堡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境内。距长城约2公里。仅残存内部夯土。 镇罗堡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境内。此城堡已于清同治六年(1867)毁。 靖边营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现靖边营为新城乡所在地。 宁塞堡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境内。宁塞堡倾塌已久。 柳树涧堡 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城堡遗址在今柳树涧南的山坡上,堡内辟为农田,砖石早已拆光。所有夯土虽有坍塌,但还保存原堡形状。 安边堡 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城堡砖石早已拆光,夯土墙体除北门向西那段大致存有原规模外,其他均残塌的七零八落。北城墙中部墙上旧筑有“魁星楼”,已毁。今呆存一约30米见方的夯土基座。 砖井堡 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今三门均毁成豁口。 固原秦长城 位于宁夏固原县张易、红庄、中河、西郊诸乡。固原秦昭王长城,保存最好的地段有两处,一为固原城西南10公里,由孙家庄东侧起,至城北6公里石羊洼,分长18公里。另一处为固原城东南茹河北岸长城梁,全长约7公里。 下马关 位于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下马关附近长城是明固原镇长城中保存最好的地段。 胜金关 位于宁夏中卫县东30公里。 广武营 位于宁夏青铜峡市。今已青铜峡水库淹没于水中,尚有城附近的108塔保存完整。 横山堡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境内,旧名红山堡。今横山堡城已废弃,夯土城墙尚残存。 花马池营 即宁夏盐池县城关。 三关口 位于贺兰山中部,在银川市东北约40公里,银川至内蒙巴彦浩特公路正由关口穿过。 贺兰口 位于宁夏贺兰县境内。两侧的山崖上,仍保存着明朝摩崖刻记两方。沟谷北壁石刻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钦差大臣巡视贺兰山边防题记,南壁为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修贺兰口时官兵所刻。 镇远关 位于宁夏石嘴山市郊区。镇远关遗址尚存,关城居宁夏旧北长城里侧,关城北墙即是利用的长城城墙。 打?口 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区北,今称打武口。 兴武营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今砖石被拆为民用。存夯土墙。 长城关 位于宁夏盐池县城北。今关城建筑已毁无。长城关附近长城亦多只存遗址,成土脊状。 清水营堡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境内。今城在清水营村西1公里处,已废弃无人住。城堡砖石部分早被拆为民用。现仅存夯土城墙。 横城堡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境内。砌筑横城堡的砖石,仅城南门及附近尚存一些,其余多被拆走,残剩夯土。 固原城 位于宁夏自治区南部。今西北角处仍留有残垣。城西5公里处有秦长城遗址,部分土城和碉堡仍旧存留。 银川城 位于宁夏平原中部。老城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西夏朝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 防门 位于山东省平阴县广里乡。 铜陵关 位于山东省沂源县张家坡乡。铜陵关及沂源县齐长城建筑已所存甚少,但石砌墙残迹仍时有可见。辘轳岭长城较好地段尚存高1-2米,宽6-9米的残墙。 锦阳关 位于山东省莱芜市上游镇。镇阳关长城,今尚存0.6公里较为完整的石砌墙体,残存城墙最高为7.5米,最厚为6米。 三岔口 位于泰安市上港乡的蒿滩村,是泰山山脉长城岭下一个隘口。其地处莱芜市、章丘县和泰安市的交界点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今尚有部分遗址残存。 大关 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大关镇,穆陵关北10余公里,有大弁山。 穆陵关 穆陵关简介 穆陵关图片 临淄齐国故城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今临淄故城地面上仍保留着不少断壁残墙。国务院1961年将其公布为国家级保护单位。 齐长城入海处 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东北的于家河。今仅在小珠山附近的六汪镇存有部分长城遗址。 桃林关 位于山东省胶南市黑溜顶北侧。胶南县有齐长城约55公里,多已圯塌,但遗址尚清淅连贯。 绕紫窝长城 位于诸城市桃园乡台家沟南岭上,隘口处极具特殊的一段城体,部分存高5米,基宽约15米。 黄草关 位于山东省五莲县松柏镇前长城岭村,居马耳山与喜鹊岭之间,村因长城而得名。长城岭段残墙高约1.5米,基宽约6米,东西山上各有一座直径20米、高5米的峰火台。 东莞长城 位于山东省莒县东莞镇九顶莲花山上。现存遗址高约2米左右,宽近10米,长约8公里。 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即现存郑韩长城的主要部分,始于郑筑,韩灭郑后,续修沿用,故称郑韩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