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十大景色
⑴ 灞桥风景的段落
秋;秋天;秋日;秋季;金秋;三秋<书>(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九秋<书>(九秋风露);劲秋<书>(悲落叶于劲秋);雁天<书>;旻天<书>; 旻序<书>(请尊对旻序,高宴有余欢);阴中<书>(秋为阴中,万物以成);白藏<书>
初秋; 新秋; 早秋; 头秋; 小秋<书>;孟秋; 上秋<书>;仲秋;暮秋;深秋;清秋;晚秋;残秋;季秋;寒秋<书>;凛秋<书>
解释:
残秋:秋之末尾。
寒秋:深秋。
季秋:秋之末。
孟秋:秋季开始的第一个月。
秋令:秋天。也指秋天的气候。
秋收:秋季的收成。秋收季节。
秋景:秋天的景色。同义的有:秋色(秋色宜人);秋光(大好秋光)。“秋景”也作“秋收”解:今年秋景很好。
秋风:入秋后吹的风。秋风萧瑟天气凉。
金风:秋风。还有:商风<书>(商风肃而寒生兮);商飘<书>(岁暮商飘飞);寒商<书>(寒商动秋闺);鲤鱼风(九月鲤鱼风)阊阖风<书>
秋风萧萧;秋风萧瑟;秋风瑟瑟;金风送爽 春花秋月;秋月春风;秋月春花;秋月寒江;晴云秋月;天高云淡;红衰翠减;霜天红叶;枫林尽染;一叶知秋;霜叶知秋;秋阳杲杲;丹枫迎秋;秋风红叶;天高气清;秋高气爽;秋高气肃;秋高马肥;金桂飘香;桂子飘香;稻谷飘香;无边落木萧萧下;春华秋实
北雁南飞:雁是侯鸟,北方进人深秋时,雁便往温暖的南方飞去。
寒蝉凄切:天冷蝉不再叫或低声叫,发出的声音凄凉悲切,象征着深秋季节。例:“寒蝉凄切,冷雨初歇。”
金风送爽:金风,秋风。秋风送来凉爽,是仲秋以前的气候。金,秋风吹拂过的树叶都逐渐呈现出金黄色,继而脱落、飘零。所以用“金”来形容秋风。也有的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秋风瑟瑟:瑟瑟,风吹物的声音。秋凤吹物发出瑟瑟的响声,借此表示秋天的景象。
秋高气爽:秋天空气清新,天也显得很高很蓝。这是秋天的特有景色。也常说成“天高气爽”。例:“秋高气爽,牛羊肥壮。”
天高云淡:云淡,指天空晴朗、少云。天空晴朗,云彩很少。这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梧桐叶落:古代传说人秋第一天梧桐有落叶,叫一叶知秋。所以用“梧桐叶落”表示秋天来临。
玉露生寒:晶莹的露珠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也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相关词语(Artsdome 汇编)
凋谢;凋;零;落;谢;凋零;凋落;凋谢;零落;飘零;枯;蔫;萎;干巴;干枯;枯黄;枯槁;枯干;枯萎;枯朽;萎蔫
凋零:草木凋谢零落。“秋霜过后,草木凋零。”
飘零:花叶凋谢坠落。“黄叶驿零,已是深秋时节了。”也比喻遭到不丰,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
枯黄:干枯焦黄。“过了中秋,树叶逐渐枯黄。”
一叶知秋,秋高气爽 秋日肃杀 春露秋霜
秋扇见捐 春华秋实 多事之秋
秋高气爽、秋水伊人、秋风过耳、秋竹有节、千秋万代、平分秋色、一叶知秋、叶 落知秋、春花秋实
秋风萧瑟天气凉(三国魏·曹丕)、秋来处处割断肠(唐·柳宗元)、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秋声无不搅离心(唐·杜牧)、秋风有意染黄花(宋·渭老)、秋风秋雨愁煞人(清·陶澹人)、秋菊有佳色(晋·陶渊明)、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宵月色胜春宵(唐·戎昱)、秋收万颗子(唐·李坤)、秋水明净而如妆(宋·戴熙)、秋气堪悲未必然(宋·杨万里)等秋收冬藏 春蛙秋蝉 金风玉露 明察秋毫 秋毫无犯 秋毫之末 秋风扫落叶 秋荼密网 望秋先零 叶落知秋 一叶知秋
⑵ 陕西省都有哪些风景名胜
华山风景名来胜区 (国家级) 华阴市
2. 骊山源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 临潼县
3.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 宜川县
4. 黄帝陵风景名胜区 (省级) 黄陵县
5.宝鸡天台风景名胜区 (省级) 宝鸡市
6.黄河龙门一司马迁祠墓风景名胜区 (省级) 韩城市
7.药王山风景名胜区 (省级) 耀 县
8.凤翔东湖风景名胜区 (省级) 凤翔县
9.潘溪钓鱼台风景名胜区 (省级) 宝鸡县
10.香溪洞风景名胜区 (省级) 安康市
11.柞水溶洞风景名胜区 (省级) 柞水县
12.唐玉华宫风景名胜区 (省级) 铜川市
这些都是值得去的风景名胜,出门旅行一般我找不到路就用手机地图,你可以试试,下载个腾讯地图就行,那样就很方便,路线比较清晰,不管是步行还是坐公交都可以,有不知道的路就用地图搜一下目的地,就能找到具体路线,通常我出门找不到路都是用地图搜地点的。
希望解决你的问题,给人与善~升级需要您的采纳!谢谢了!
⑶ 灞桥湿地公园的景色作文三百字
八月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和表姐骑着自行车去灞桥湿地公园玩。
灞桥湿地公园的柳树可多了,那许许多多细细的枝条又绿又嫩。灞桥湿地公园来自于陕西省西安市,那里还是个很著名的地方 。 我们 带 着小狗白白和黄黄一起到湿地公园骑自行车,白白和黄黄在篮子里玩耍,一刻也停不下来,真可爱!
我们来到了荷花池边,白白和黄黄就迫不及待地跑出来玩了。我和表姐也情不自禁地玩了起来。爸爸和妈妈在观赏荷花,荷花散发出了一种淡淡的清香,让人感到非常的舒服。
啊!这就是灞桥湿地公园。你喜欢么?要是有空的话,就可以去看一看那里的风光美景了!
⑷ 描写灞河的美句美文
《灞桥风雪图》
年代: 宋 作者: 释居简
桥滑驴僵噤不嘶,诗穷弗死反穷诗。
华山出是吟疆土,更欲烦君写倒骑。
《雪景四画·灞桥骑驴》
年代: 宋 作者: 姚勉
飘飘风中雪,沥沥桥下水。
雪寒换清骨,水浅漱尘耳。
诗情散天壤,妙处乃在此。
得句欲似谁,岸梅是知己。
《灞桥待李将军》
年代: 唐 作者: 长孙无忌
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
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
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
诗词《沁园春灞桥》
沁园春
陆游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
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
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
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駸駸。
当时岂料如今。
漫一事无成霜鬓侵。
看故人强半,沙堤黄阁,鱼悬带玉,貂映蝉金。
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
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关于灞桥飞雪的诗句
应该是“灞柳飞雪”吧。人们在 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网络),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
柳永《少年行》:“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
朱集义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韦应物《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李白 灞桥送别诗
灞陵行送别
作者:李白
原文: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灞桥折柳相送的诗
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当时长安东有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灞桥, 是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人送客至此,都折柳而别。
裴说《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曲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由这些诗中可见,当年长安灞桥折柳送别盛况可窥一斑。
杜甫 灞河诗句
折柳赠别始于汉朝,亦是我国流传甚久的送别习俗。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在都城长安东门外有座灞桥,灞河两岸柳树成行,被世人称之为灞桥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送别离长安东行的亲友故旧,多在灞桥停步告别。 这里的岸柳排排,柔丝荡荡,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谐音,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到了隋、唐时期,折柳赠别更为盛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记述这种习俗。隋朝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对折柳赠别之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灞桥不知送别了多少离别情,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
犹酣新丰酒,尚带灞桥柳是谁的诗
是“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吧,出自韦应物《相和歌辞·相逢行》
《相和歌辞·相逢行》
唐 韦应物
二十登汉朝,英声迈今古。适从东方来,又欲谒明主。
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宁知白日晚,暂向花间语。忽闻长乐钟,走马东西去。
⑸ 写灞桥区风景的作文
八月的一天,复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制和表姐骑着自行车去灞桥湿地公园玩。
灞桥湿地公园的柳树可多了,那许许多多细细的枝条又绿又嫩。灞桥湿地公园来自于陕西省西安市,那里还是个很著名的地方 。 我们 带 着小狗白白和黄黄一起到湿地公园骑自行车,白白和黄黄在篮子里玩耍,一刻也停不下来,真可爱!
我们来到了荷花池边,白白和黄黄就迫不及待地跑出来玩了。我和表姐也情不自禁地玩了起来。爸爸和妈妈在观赏荷花,荷花散发出了一种淡淡的清香,让人感到非常的舒服。
啊!这就是灞桥湿地公园。你喜欢么?要是有空的话,就可以去看一看那里的风光美景了!
⑹ 灞桥一般有什么象征意义
灞桥位于长安城东抄12公里处的灞袭河上面。古代长安人向东送行,往往以灞河为界,送人出长安城到灞河后就要在灞桥上分别了。 若是在古代长安,这个地方应该是一派柳色空朦,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似冬日雪花飞扬。到了隋唐,这里已是“柳色如烟絮如雪”的风景名胜之地了。于是“灞柳风雪”作为灞桥一道独特的景致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此后,以“风雪”作为比喻,成为诗人们咏柳的一种常用手法。 按照《西安府志》的记录,当年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摩肩接踵,是长安十分壮观的景象。当时,在灞桥旁还设有灞亭,供人话别。起身告别时,人们折柳相赠。 折柳与送别相联系,最早出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表达出对亲人、朋友的恋恋不舍。美丽的景色令人留恋,而杨柳低垂也使灞桥成为最有诗意的送别的桥。
⑺ 西安的著名景色
【西安旅游简介】
西安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著名的世界历史名城。从100 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西安的建城史已有 3100 多年,众多王朝在此建都,历时 1100 多年。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西罗马,东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
西安还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联结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从此,中国的使臣、商贾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使节客商往来络绎不绝,中外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友好往来不断加深。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全省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4 处,其中陕西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9 处,陵墓 8822 处,古遗址 5700 余处,文物点 21100余个。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西安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 6000 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历史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大清真寺,以及西安周边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法门寺,唐大明宫遗址等驰名中外的景点。自然景观峭拔险峻,独具特色,境内及附近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辋川溶洞等风景名胜区,更有周边的森林公园十余个。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近年来,西安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业已成为西安市真正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西安市还首批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综合介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公里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及具影响力。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俑阵经发掘对外开放后便轰动世界。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发掘情况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并相继进行发掘和建馆保护。三个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三个坑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
·一号坑
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
·二号坑
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金属兵器。
·三号坑
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出土68个陶俑和4 马1 车。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2155.htm#1
⑻ 陕西的八大景有哪些
陕西的八大复景分别是制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关中八景,所在地长安,又名长安八景,是八处关中地区著名的文物风景胜地。西安碑林中有一块碑石,用诗和画的形式描述了关中地区的锦绣河山。这块碑石刻于清康熙十九年 (公元1680年),作者朱集义,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碑面书、画、诗为一体,分十六格,一景一画。
(8)灞桥十大景色扩展阅读:
关中八景之说形成于明、清。其命名,有些是文人学士赋传记胜,有些则是民间传说。
西安碑林中有一块碑石,用诗和画的形式描述了关中地区的锦绣河山。
碑面书、画、诗为一体,分十六格,一景一画,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西岳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东120公里的华阴市南。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奇峰突兀、巍峨壮丽,以“险、奇、峻、绝、幽”而名冠天下。
骊山位于陕西临潼区城南地区,西距西安市25公里。是秦岭东端的一个支脉,海拔800米,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系秦岭山脉一个支峰,最高峰仁宗庙海拔1256米。
⑼ 谁知道灞桥6000年来的历史人物和文化风光——-——-四万 十万一千万火急
历史人物:
灞河为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蓝田县的蓝谷之中,汇纳于古代长安风景胜地——辋川西漳涧而北流,穿过灞陵原谷地,横贯长安东郊,西北流浐水汇入,又北流注入渭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为了显示称霸西戎的武功,连河名也带上了霸权色彩。然而后世的地理学家似乎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不经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个三点水,而成了灞水。从此,长安东部就形成了一种“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头”、“灞桥折柳”、“灞柳风雪”、“灞桥伤别”等等,都与灞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作家陈忠实写过的“白鹿原”,古来是称作“灞上”的,还叫“灞陵原”,以汉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记》上说:“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就其水名以为陵号。”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代皇帝。吕后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刘恒在汉惠帝绝嗣的情况下迎立为汉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节俭,体恤民苦,致使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较长时间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称为“文景之治”。灞陵原正是他的无字碑。
宋代京都东移,过往灞桥的文士学子大大减少,但这里折柳送别的习俗相沿不辍,其中以柳永《少年游》词里的描绘最为动情:“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还有贺铸的《连理枝》:“想灞桥春色老于人,恁江南梦杳。”明人徐复祚《红梨记·再错》也说:“则看他迎风袭袭,笼烟袅袅,肠断灞桥滨。”然而到了清代,文人们离别相送似乎已没有了折柳的习惯,骑射民族从来就不欣赏这种一段柳枝牵就的儿女情长。因此,灞桥在他们的视野里变得逐渐缈远。乾隆皇帝四巡东北、六下江南、九进曲阜,却很少涉足关中,因为那里是汉唐时代的辉煌,终究寻不出一丝衣锦还乡的乐趣。慈禧太后倒是临幸过灞桥,但那是危急之际逃难陕西途中,是过也得过,不过也得过的不得已。清王朝在她手中早已是灞陵原上的西风残照、古道音尘了。
抚摩斑驳古锈的桥栏,我的眼前忽闪过许多清晰且模糊的画面。它告诉我,灞桥不仅仅是伤别,还有更多的壮举与悲歌—— ——战国末期,秦王政掌权,大将王翦东出伐荆,三军浩荡直指潼关,秦始皇亲自送行到灞桥,表现了一代雄主统一中国的伟志。 ——公元前227年,高渐离击筑,荆轲赋《易水歌》而别,过灞桥入咸阳刺秦不成被杀。荆轲遂成为战国游侠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率军由武关经蓝水一路破秦,从灞桥西入咸阳,秦王子婴在函谷关内虽有数十万兵力,但还是素车白马,“衔璧迎降于轵道旁”。 ——汉时灞桥上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一夜,被“贬为庶人”的大将军李广猎归路过此桥,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拦住不准过去。李广的随行人员说:“这是原李将军。”灞陵尉并未买账:“今将军也不得夜行,还说什么原将军!”李广无奈,只得在桥头的稽查亭过了一夜。后来李广官复原职,汉武帝拜其为右北平太守,走马上任时,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与他同去。待灞陵尉一到军中,即寻机杀之。看来,威名赫赫的飞将军也难免小肚狭肠。这件事后来让司马迁写在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 ——东汉末年,长安大乱,帝都百姓纷纷由灞桥东逃他乡。著名文学家王粲在逃出长安后,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长安,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诗》,然后从灞陵岸古道南奔荆州。 ——灞桥的东边,就是举世闻名的骊山华清池。唐时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灞桥上,年年龙凤辇,皇帝与皇妃哪里会想到人间的伤别? ——公元880年末,黄巢起义军占领临潼,唐王朝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带领文武官员数十人到灞桥向起义军“迎降”。随后,黄巢起义军浩荡过灞桥进长安。 ——1936年末,“西安事变”前,爱国学生为了表达至死不渝的抗战决心,平躺在灞桥上,挡住张学良从华清池开往西安城的小汽车,要求他当众表明抗战心迹,否则宁可被汽车压死在灞桥上。 ……
文化风光:
灞河为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蓝田县的蓝谷之中,汇纳于古代长安风景胜地——辋川西漳涧而北流,穿过灞陵原谷地,横贯长安东郊,西北流浐水汇入,又北流注入渭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为了显示称霸西戎的武功,连河名也带上了霸权色彩。然而后世的地理学家似乎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不经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个三点水,而成了灞水。从此,长安东部就形成了一种“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头”、“灞桥折柳”、“灞柳风雪”、“灞桥伤别”等等,都与灞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作家陈忠实写过的“白鹿原”,古来是称作“灞上”的,还叫“灞陵原”,以汉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记》上说:“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就其水名以为陵号。”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代皇帝。吕后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刘恒在汉惠帝绝嗣的情况下迎立为汉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节俭,体恤民苦,致使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较长时间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称为“文景之治”。灞陵原正是他的无字碑。
“灞”字文化中,最著名的当属灞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中国,水是一种景观,甚至是一种哲学,而非路的延伸。南人舟楫,北人架桥。由舟楫而进化为桥,标志着科学水平及生产力的提高。 灞水上何时有桥,史无确切记载,只知到了西汉时这里才建起了木桥,地点在今桥西北十余里处。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遂将桥名改为长存桥。名曰长存,以后却在宋、明、清期间先后几次废毁。不过南北朝时期的《三辅黄图》和《水经注》都说到了“灞桥”,可知已经恢复旧名了。到了隋文帝开皇三年,也就是公元583年,又在今桥稍北处建了一座石桥,形成南北两桥。 中国人造桥的本事是很大的。华夏的桥乡应在南方而非北方,当以河网如织的水乡绍兴为最。今日绍兴市共有桥梁一万零八百一十九座,是举世独一无二的“万桥市”。以多桥著称的水城威尼斯,每平方公里建桥不过0.66座,而绍兴市境内每平方公里竟有桥31座。其中古桥有廊桥、亭桥、塘桥、闸桥……等等,功能与造型各异,有的桥梁还可以搭戏台,船家在舟中、耕家在岸上,都可一览兴亡故事与人间种种恩爱情仇。难怪曾孕育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千古绝唱的江南水乡人,不屑一顾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里那条歪歪斜斜的烂木桥,朽木之侧如何能擦出爱情的火花?然而中国最知名的桥却都是在北方而不在南方,比如赵州桥,那是世界桥梁史的一座“宗祠”,它的双拱造型,至今仍为各国的桥梁工程师所沿用。当年灞桥的设计水平应不在它之下,1994年考古发掘证实古灞桥始建于隋初,废弃于元,为中国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宏伟、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考古学家还在桥拱腹中清理出瓷器等一批隋至元各时期的填充物,此事曾列入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宋以后,灞陵旧道和秦汉故桥都荒废了,南桥因灞水东徙,被搁置在平陆上。元朝时,山东堂邑人刘斌重建石桥,位置大约就是现在灞桥这个地方。据《关中胜迹图志》说,此桥15孔,阔24尺。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同治十三年(1874),又用巨石改建,长150丈,阔三丈。可惜的是这座桥在1957年被拆除,就像当年北京、西安拆除古城墙一样。人类就是这样在一个怪圈中生活,不断地为自己竖立文化丰碑,又不断地毁灭这些文化丰碑,然后再回过头来拨乱反正,最后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去凭吊永远也难以复原的废墟。遗憾的是古灞桥连废墟也不复存在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灞桥只不过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钢筋混凝土桥。
若是你有更多的兴趣了解的话,可以参考一下:http://ke..com/view/107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