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风景审美
A. 风景美学在美学中的地位
讨论风景美学的地位是为它在美学领域争得一席之地,故需对美学有所了解。为此,将张法著《美学导论》中关于西方美学历史中的一段话录于此:“从现在回头去看,西方美学史就像一部美学各部分争取独立和自由的历史。古代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美的本质统帅一切。近代,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哲学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现代,美的本质被否定,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哲学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在这两种美学之外的其他美学也纷纷崛起,如20世纪20年代兴起后声势一直很大的技术美学……到后现代,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哲学本身的整体性也遭到解构的命运……一方面可以说美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小,美学家并不需要研究以前庞大美学帝国的所有对象;另一方面可以说美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大,任何一个具体对象,不仅在美学的视阈被单线研究,而且被置于一个跨学科主体透视之中……西方美学因有美的本质而诞生……又因失去美的本质而解构和转向。”“在后现代思维中,美学呈现为不能还原为 ‘整体’ 的东一块西一块的碎片,或者不能被一个整体逻辑所统摄的多样性片断”。风景美学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孕育和诞生的。
传统美学认为社会物和自然物不是审美对象,即它们不是为审美而存在,它们作为审美对象是偶然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美无所不在,任何事物,只要达到美的程度,具备了美的功能,人们便能从它获得美的享受,自然也就成为审美对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时时与人接触,它们给人的美,无论在时间上、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了专门的美产品。因为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或从事家务劳动,不可能一天到晚看戏、看电影。事实上无论什么生产行业,为了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都会在产品的美观性、艺术性上下工夫。正是这一原因,才使得技术美学迅速发展。关于这方面,中华文化在古代就已经有所实践。例如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无不是精美的艺术品。贾谊的《过秦论》,气势恢宏,音韵铿锵,读来朗朗上口;诸葛亮的《出师表》,情词恳切,读之令人泪下;苏东坡的《石钟山记》,对景物的描写惟妙惟肖。这些文章都不是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但却都是美的典范。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专门的美产品——旅游业迅速兴起,人们已将风景区作为获取美的场所。风景区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自然也就进入美学领域。因此,扩大美学范围会使许多事物的功利性、认识性、使用性、审美性统一起来。从现实需要出发,回顾整个西方美学,大体可分为3类:①从美的本质到自然、社会、艺术、科学、制度……所有美的现象,即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的美学;②从美的本质到美感的本质,即以主客观为基本结构的美学;③以美——艺术为基本结构的美学。我们认为,完整的美学应以①、②两种内容为主,即在范围上是概括所有事物的美,而将③作为这个完整美学的一部分;但在主客观的关系上,认为事物的美是脱离主观美感而独立存在的,美感只是客观的美在人的主观感觉上的反映,这样符合于美无所不在的事实。以前没有找到一个能概括一切事物、横跨一切领域的美的定义或本质,少数美学家更是企图把美学局限在艺术这样一个小范围内。然而事物总是要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的,美无所不在的特点,使得各种美学纷纷崛起,各自向其应有的方向发展。如此,则可以把美学分成两大部分: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属于美学的总论;对各个不同领域美的研究则是美学的各论。因此美学的问题是,以什么为依据来组织这些内容,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把美学统一起来?也就是如何才能使现今呈分裂碎片的美学还原为一个整体?方法就是回到起点,用美的本质、美的定义来统一这个分裂的局面。认识发展的规律,本来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去进一步深化,当各种美学发展起来以后,一个更加丰富、深刻、统一的美学定义必将诞生。
美并非实体,而是抽象的概念,是某些事物所表现的一种功能,故美学的各论必然要以该类实体事物为载体,因而“各论”可以按载体的性质来划分。首先分为“物质的”与“非物质的”。“物质的”再分细为:未经人为加工之自然物,称为自然美学,虽经加工,但未改变自然物的基本性质和位置者(如石窟艺术、庙宇、楼阁、栈道)亦归自然美学;制造有使用价值的用品、仪表、设备等器物可称为技术美学;无实际使用价值,完全供人欣赏的工艺品、饰品、玩具可称为工艺美学。“非物质的”如文学、诗歌、戏剧、音乐、绘画、杂技……可称为艺术美学。过去西方的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物质领域。自然美学又可再分:山水之美可称为风景美学,人体之美可称为人体美学。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1)雕刻、书法、绘画等,如创造于自然山体之上,则无法从当地移走,与自然之间无法分离,如敦煌的壁画、塑像,龙门、云岗、大足石窟或崖壁上雕刻的佛像,镇江焦山岩壁上的书法(尤以《瘗鹤铭》为文人们所重视),阴山崖壁上原始人的岩画,都江堰、灵渠等水利工程。一些塑像虽可移开,但早已融入风景之中,成为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丹麦湖边根据安徒生童话雕塑的美人鱼,我们将其视为对自然风景的加工,是自然美的深化和提高,因而置于风景之中,当然这不会影响人们研究和欣赏雕塑之美。
2)建筑向来被列于艺术之列,但是如从使用价值来看,其应属技术美学的器物之美的范畴,城市乡村的住宅及办公、商业活动、文化活动等场所属之,但风景区内的庙宇、亭榭等建筑则属于风景范畴。风景美学在整个美学中的位置见表2-1。
表2-1 风景美学在美学中之位置
在表2-1所示5类美学研究对象中,技术美学研究有使用价值的器物之美,生产它们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它们带给人类的美,只是一种副产品,让人们在使用时多几分快乐和美的享受;风景美学、工艺美学、艺术美学以及人体美学研究都没有实用价值的对象,这4类美学的研究,纯粹是为了美,是纯粹的美的产品,其中风景美学和艺术美学的性质更为接近。
风景美学不仅与艺术美学在性质上最接近,而且风景是艺术的重要源泉。绘画和摄影相当部分是以风景为直接研究对象,故绘画是向大自然学习的结果,即使是高水平的画家也必须对自然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有灵感,画出好的作品。所以郑板桥说:“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化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又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即使以人物或事件为中心的绘画与摄影,亦需用景物作背景,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以增强所需要的气氛。
文学作品也离不开风景,且不说那些专门的写景文章,如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姚鼐的《登泰山记》。即使寄寓某种感情或志向,也要通过风景的描写来表达,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者向往一个公平和谐的理想社会,却是通过对风景的描写来表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了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全篇几乎都是对风景的描写,最后才画龙点睛地写出这两句话。许多科学文章也成为写景文的范例,如郦道元的《水经注》,虽是地理著作,却是华美的写景文,“三峡”一段脍炙人口,堪称写景文的巅峰。
董其昌说:“诗以山川为境”,诗词等虽以传达抒怀某种感情或意志为目的,但篇中几乎全是对风景的描写,是将情感、意志、哲理寓于风景之中,不对风景有深刻的了解,绝对写不出好的诗词。因为只有人人都熟悉的景物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勾起读者自己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些尽人皆知的名句,哪一句不是通过风景的描写来表述情感?李白的《蜀道难》应是其浪漫主义达到巅峰的代表作,蜀道难是对秦巴地区险阻的如实描绘,李白如果没有对这一地区的深刻了解和观察,绝对写不出这篇不朽的著作。不但古人如此,现代人亦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文学家、画家、摄影家……不去风景区向自然学习、获得灵感实难达到较高境界。所以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董其昌还说:“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前面一句的意思是,某一山水风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源泉,是因为人们从中可以获得感悟,而摄影、绘画、诗歌、文章……无论多么精炼、多么出神入化,无论怎样达到了“韵外之趣”,怎样掌握了“力的式样”、“表现性”,无论怎么抓住了“肉、骨、神”,也只能是表现出这一风景的一个侧面,不可能表现出其全部精华。苏东坡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可以说把西湖写绝了;杨万里写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是另一番情趣。同写庐山,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幅美妙的图画,“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恢宏的气势;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则寓意着深深的哲理。大自然是一个风景艺术无穷的庞大宝库,只要你善于观察,信手拈来,便是佳作。后面一句话的意思是,源自自然的艺术品,它的美可以高过自然,因为作者将自然的美、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灵感全部融入了作品之中,并能激发出阅读观赏者潜在的审美感应。郑板桥画的竹,寥寥数笔,能引起人无限的深思、无穷的遐想,使人爱不释手。大自然的风景受具体地貌、空间的限制,不同的美有时难于汇聚一处,但是《长江万里图》却能把雄伟、险峻、巍娥的大山和江南平原柔媚、明丽的景色展现在同一幅图内。牡丹的华贵,菊花的淡雅,桃杏的繁茂,梅花的高洁,各有其时,百花争艳图却能把它们组合成姹紫嫣红的春色。园林、盆景是向自然学习的一种形式,一块石头,一棵小树,能显示出丘壑山林的韵味。苏州的沧浪亭,墙外水面是开阔明快敞亮的景色,墙内却是宁静幽深的另一番情趣,相距不远的厅廊内却又是高雅的家居陈设。艺术家能打破自然条件的阻碍,按照人的主观愿望,把自然难于或不可能共生的美组合在一起,显出高于自然的妙思,来源于自然风景,却又超越自然。
风景和艺术都给人以美感,如果艺术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品,那么风景就是大自然创造的艺术品,是质朴、本源、宏大的艺术。因为绘画、摄影、文学、诗歌、园林、盆景等都是对风景的仿造、复制,它们都是由风景派生出来的次生艺术,因此,风景是原生的艺术,是艺术的本源,是美的本源。
风景还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例如青城山上快到山顶之处有一个景点,称作洗心池,什么叫“洗心”?就是洗去人们企图占有一切的欲望,洗去心灵丑恶的一面,变得更加善良、纯洁。常建的诗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处“空”是一个动词,表明丑恶的心灵已被洗得空空如也。所以中国的佛教、道教都主张在优美的风景中修持,这使得景区的美得以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B. 桂林山水的审美特征
桂林山水风景诱人,山清水秀,以奇山,奇水闻名世界,使中国四大美景之一
C. 结合旅游美学的知识谈谈对桂林山水的审美特征
桂林山水风景诱人,山清水秀,以奇山,奇水闻名世界,使中国四大美景之一
D. 三峡中对山水景色特点的概括有哪些
1、一是奇特。可以说,三峡山水无处不奇,真是山奇、水奇、云奇、岩奇、洞奇。山的形状奇特,有的如黄牛,有的似仙女,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金盔银甲,有的如兵书宝剑,有的如巨大屏障,有的像硕大的风箱,有的像牛肝马肺,有的如柱顶天,有的似飞龙,有的如舞凤,有的如群仙聚会,有的如苍鹰,有的如香炉……无奇不有。
江水亦奇,三峡之水,或遇巨崖夹峙而如万马奔腾,或遇险滩礁石而急湍奔流,或与众溪汇合更为浩浩荡荡,或遇宽谷而静静流淌。云之奇,奇得天下闻名,或从崖畔如卷而出,或如直柱袅袅而上,或色彩斑斓如少女的罗裙,或亮丽如干爽的丝绢,诗人元稹为此写出了“除却巫山不是云”绝句。
岩之奇,或独立山巅,或偃卧江边,或如条条游龙依附于山体,或如书页层层叠堆,或立或卧,或斜或直,或凸出或凹陷,或堆集如众人聚会,或孤立如望夫归来。溶洞之奇,奇如地下迷宫,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特色各有,风姿各异,或藏于深山之中,或与江水相连,或曲折下行,或沿山体上升,组成了一个奇特的地下世界。
2、二是变幻。三峡山水的美,具有四季之变,昏晓之变,朝晖夕阳,气象万千的特征。春日的峡江,佳木繁荫,万紫千红,盛开的桃花向你微笑,满山的杜鹃花向你献媚;夏日树林郁郁葱葱,阳光充足,青山赤水相映衬,煞是壮观;秋日明净艳丽,峡江柑桔、脐橙带着金黄色的面庞向你点头,山崖青黄相间,枫叶泛红,好似水彩画卷;
冬日彤云密布,乌云常聚山间,有时飘来阵雨,有时飞溅冷霰,有时雪花飘飘,远山白头,近山敷粉,煞是好看。其昏晓之变也十分明显,清晨山重重,雾蒙蒙,江水浩淼奔流,金色的太阳从群山的山脊间露出,有时隐入淡灰色的云层,在云层边缘上镀上亮晶晶的光芒,给人变幻多姿的美感;夕阳欲坠之时,江面愈来愈暗,山影愈来愈重,景色雄壮而阴沉。
3、三是壮美。三峡山水是壮美的典范,群山气势磅礴,壮阔雄浑;巫山十二峰巍峨挺拔,朦胧深远;大溪小溪回漩激荡,或奔涌,或潺潺,或与群山撞击;长江主流更是气势澎湃,或惊涛拍岸,或狂涛卷雪,或舒缓平和,或翻滚沸腾,一派雄伟景象。
作家刘白羽在《长江三日》日描写三峡的壮美十分传神:“天空江上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使人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赫赫声势,而且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象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的胸前。
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象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在和江流搏击而前。”“透过闪闪电炬,从惊涛骇浪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途经,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啊!”
三峡山水的这些美的特征,给旅游者带来了无限的审美感受,更熏染、陶冶、影响着三峡人,成为三峡人寄托情感的底色,创造文化的载体。水的瑰伟奇丽
(4)山水风景审美扩展阅读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
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E.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应掌握怎样的方法
中国园林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这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在植被、水体、建筑位置等方面注重对园林的小气候条件的改善,目的是为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山石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风景式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风格特点。建造园林所用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重在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将自然中存在的山、水、石、花草等元素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加以提炼和微缩收纳至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其目的是为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这些对现代园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在中国园林的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中国园林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具体说来,中国园林特点主要为以下四点。:
1.1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设计者寓情于景,同时园林中的景色也体现着人文情怀。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的水体、错落的山体、迂回的园路、参差的山石、幽奇之岩洞构成一个被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是将自然界的景物集中荟萃在一处。
1.2 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
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1.3 浓郁的诗情画意
园林设计中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情趣,而有些园林的设计者就是由画家直接担当的,在对园林的空间布局、植被设置、山石堆叠上,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审美特征。此外,园林中楹联、匾额中的书法作品也是与这种审美情趣相一致的。石谈及楹联、匾额及对景色园区的命名等等也都体现着深厚文学底蕴,同时也对园景起到了点睛作用。这些综合的表现形式流露出的是浓郁的诗情画意,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1.4 深邃高雅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通过人工的方法营造了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还在园林设计中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内涵通过视觉与文学等形式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让身处其中的欣赏者不仅满足了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还在欣赏过后在心灵与精神上受到激发,产生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深层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上述特征正是通过设计者将设计思想经由园林构造中所有涉及的这些视觉要素,在局部细节到整体的安排中遵循一定的审美思想和人文背景下体现出来的。
2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中每个单独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很多组成要素,而且每个园林根据园主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兴趣爱好在园林设置组成要素中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普遍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动植物。在构园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要素采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而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这些构园要素是为了在现代环境景观的设计中更好的借鉴、利用。
2.1 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讲的是建筑与园景的整体配合关系。另―方面,说的是植物与山石等作为点缀的细节要注意与建筑内外部位置的经营一致。在中国园林中,建筑的特点是散点式分布。建筑本身并不作为整个园林中的主体物和构图中心。建筑除满足休息、居住、娱乐的基本功能外,要与园林的整体相互穿插、交融,使建筑在风景园林中不显得突兀。这就要在园景的布置中服从整体需要,使建筑与园林中的山石水体互相映衬。此外,中国园林的设计中很多采用借景的手法,无论是象岳麓书院中近借窗前的几杆翠竹还是如同拙政园远借北塔寺景色,这些都是应当在园林的设计中考虑的因素,只有因地制宜、借的巧妙才能体现出设计者的妙思。
2.2 庭园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正是有水的存在才使得园林得水而活。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使得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而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学习水体布局是为了要学习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同时结合植物与地形布局,能够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另外,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要讲究动静变化,古典园林在水池中或池塘沿岸栽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在水中放养鱼类,都是为了增加整个园区内各个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动静
F. 描写山水景色的诗句
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黄河回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答复回.(李白《将进酒》)
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7、“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
8、“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9、“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G. 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在审美特征上有哪些区别
可以从文来化上联系考虑,中国文化讲源究“天人合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中国园林以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境界,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独特风格,它强调天然美胜过人工美,体现博大的文化和复杂的精神。
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驾驭自然。相对应,西方园林艺术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强调秩序,认为人工的美高于自然的美。它以科学、技能为主,在明确轴线的引导下作前后左右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则的几何形状。形式上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大面积平整的草坪、修剪的形态规则的林木和花卉构成了西方园林的主体。西方园林艺术体现精确和对称,整体简洁而清晰,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
H. 我为什么很喜欢山水风景
我也很喜欢,看到大自然,就觉得有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这不是天内生的感觉,而是大自然容就能赋予人的一种力量,如海上日出的壮观,雪山的伟岸,还有黄河的气势 ,大草原的广阔……风景本身就会给人一种很好的视觉效果,当你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时候,就有说不出的喜悦,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心旷神怡。
I. 古典园林的审美要素和造园手法分别有哪些
中国园林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这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在植被、水体、建筑位置等方面注重对园林的小气候条件的改善,目的是为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山石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风景式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风格特点。建造园林所用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重在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将自然中存在的山、水、石、花草等元素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加以提炼和微缩收纳至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其目的是为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这些对现代园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在中国园林的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中国园林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具体说来,中国园林特点主要为以下四点。:
1.1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设计者寓情于景,同时园林中的景色也体现着人文情怀。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的水体、错落的山体、迂回的园路、参差的山石、幽奇之岩洞构成一个被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是将自然界的景物集中荟萃在一处。
1.2 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
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1.3 浓郁的诗情画意
园林设计中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情趣,而有些园林的设计者就是由画家直接担当的,在对园林的空间布局、植被设置、山石堆叠上,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审美特征。此外,园林中楹联、匾额中的书法作品也是与这种审美情趣相一致的。石谈及楹联、匾额及对景色园区的命名等等也都体现着深厚文学底蕴,同时也对园景起到了点睛作用。这些综合的表现形式流露出的是浓郁的诗情画意,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1.4 深邃高雅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通过人工的方法营造了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还在园林设计中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内涵通过视觉与文学等形式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让身处其中的欣赏者不仅满足了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还在欣赏过后在心灵与精神上受到激发,产生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深层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上述特征正是通过设计者将设计思想经由园林构造中所有涉及的这些视觉要素,在局部细节到整体的安排中遵循一定的审美思想和人文背景下体现出来的。
2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中每个单独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很多组成要素,而且每个园林根据园主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兴趣爱好在园林设置组成要素中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普遍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动植物。在构园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要素采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而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这些构园要素是为了在现代环境景观的设计中更好的借鉴、利用。
2.1 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讲的是建筑与园景的整体配合关系。另―方面,说的是植物与山石等作为点缀的细节要注意与建筑内外部位置的经营一致。在中国园林中,建筑的特点是散点式分布。建筑本身并不作为整个园林中的主体物和构图中心。建筑除满足休息、居住、娱乐的基本功能外,要与园林的整体相互穿插、交融,使建筑在风景园林中不显得突兀。这就要在园景的布置中服从整体需要,使建筑与园林中的山石水体互相映衬。此外,中国园林的设计中很多采用借景的手法,无论是象岳麓书院中近借窗前的几杆翠竹还是如同拙政园远借北塔寺景色,这些都是应当在园林的设计中考虑的因素,只有因地制宜、借的巧妙才能体现出设计者的妙思。
2.2 庭园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正是有水的存在才使得园林得水而活。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使得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而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学习水体布局是为了要学习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同时结合植物与地形布局,能够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另外,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要讲究动静变化,古典园林在水池中或池塘沿岸栽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在水中放养鱼类,都是为了增加整个园区内各个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动静结合,处处成景。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多是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就能给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增加不少灵气。
2.3 步移景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上讲究步移景异。这是由于园林本身占地面积有限,若要在其中构建如同自然的山水景色,比较困难。而且,平直的空间分割容易造成景色尽收眼底的弊端,降低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追求的“曲径通幽”的视觉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要在园林的地理环境设计中找到突破点,即通过人工改造地势的高低起伏,加上对山石、植被的精心布置。而相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对于一些在空间上比较有局限性的景观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向人们更好地展示景观,是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可供参考的一种解决方法是为在设计过程中突出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将景观中的焦点性景点作为道路变化的对景,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紧密结合这些能够吸引人们视线的对景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方面可以丰富环境景观的空间的层次变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证了园区内的各个景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所形成的完整性。
2.4 植物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的精巧性在于常将遵循画理诗情目的与景观中建筑物的布置融合在一起考虑。植物还常常被人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的品格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并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例如牡丹的雍容富贵、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梅花的坚强高洁、竹子的虚心有节等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传统中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比如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以,现代的景观设计中针对植物的配置要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同时熟悉身边唾手可得的植被特性,将生活中常见的野草、具有乡土特征的树木、植被重新赋予新的特征,这样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也能让我们的作品更有人情味道。
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对现代人来讲,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个能够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环境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人心灵的渴望。园林作品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才能与人们心中的美很好地交流,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中华民族有落叶归根,尊重祖先的习惯,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研究明了的,她是现代环境景观设计者学习的宝藏。
3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类园林,从建园的设计思想角度分析,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而且对于园林设计的水平高低也是以是否“宛若天成”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山水为创作的摹本,造园者在感受其自然之美之后,将山石、水体和植物的美浓缩、提炼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造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与古典园林设计者相比我们现在能在比过去优越得多的条件下去感知和认识自然,也能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展现自然之美。古典园林注重四时得节,也就是将大干世界的万千景象,例如日月光影、山形水貌、绿植树木、春花冬雪等视作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加以充分利用,结合建筑形成蕴含一定意境的园林景观。所以,设计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己的审美水平就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正的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总结提炼这些素材中的美的本质,并将他们独特的美感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炼抽象后再利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受众的过程。师法自然的具体方法不同,从设计思路上看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去夸大突出自然中的景观特点以增强其视觉效果,比如景观中常见的喷泉的设计。它们在自然界比较少见,但却能体会到它们源于自然的神韵。第二点就是在现代新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使人类更能感到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中国园林崇尚“自然”源于中国的古代文人往往将自我情感通过对山水的描摹、吟咏抒发出来。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不仅是文人墨客以景抒怀的载体,也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构园要素,是为了把从中吸取的有用的观点、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现代的景观设计之中。但是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也不能盲目地把中国古典园林直接搬到现代的景观设计中。这是由于中国的园林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样也有着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我们提倡的针对中国本土的景观设计也不是只针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而言。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
虽然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应了解其弊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局限性之一在于习惯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较弱,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中国园林受其他园林风格影响较小因而能够形成独特的园林特点,自成一派的原因。面对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园林文化特色,在当今西方思潮的冲击下,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开阔思路,思考变通之法,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应用意义,把中国传统园林的建造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蕴含的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使中国园林的精髓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2
从造园的风格来看,现代景观设计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从设计的发展角度讲,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对古今中外的园林史、造园手法以及它们包含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等进行探讨,批判的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同时,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的内涵与西方现代的生态景观观念于一体,来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景观。当然在设计过程中也要沿袭本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设计。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设计思想不成熟的体现。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或者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以适应现代生活对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
J. 形容“山水景色优美”的诗句有哪些
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内》
译文:竹林外容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译文: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译文: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译文: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五、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宋·杨万里《小池》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