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景观
在景观规划中如何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与环境伦理观由于对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一知半解和望文生义,已经在公众中造成了对生态学的误解,在伤害着景观设计学专业的发展。房地产楼盘,尤其是遍布各地的景观大道大量引种非乡土观赏植物,采取高密度苗圃式种植方式获取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摧毁城市河流自然河床和岸线打造的滨河公园,制造的是反生态的'景观生态'假象,完全违背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城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专家李迪华略带忧心的表示。 很多人认为所谓的景观生态学就是“景观”加“生态”,这犯了概念性错误。而导致这一系列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业内对“景观”概念理解混乱。关于景观,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解,一是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同义,作为审美对象,以人的美学体验为评价依据和标准,因此对视觉效果尤为重视;二是地理学上的,指地球表面的地貌、气候、土壤、生物和人类活动共同构成的综合体,反映的是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特点,是用格局表述其空间的相互关系;三是生态学上的,指特定地域空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复合体,通过对过程和格局的研究,揭示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学是景观设计学重要的学科基础,景观生态学学科发展为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了与生态学知识相结合的途径。人类遇到的问题不都是生态问题。生态学不能解决人类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现在很多人认为生态学的发展会使人类健康发展,会使天蓝水绿,会使自然界鸟语花香,落英缤纷。人类大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思想与价值观指导下,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然而,尽管是有了生态学,但并没有使我们的环境变好,相反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我们所处的世界环境与区域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生态学越热门,环境问题越大,相反相成。 利益驱动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的永恒动力,虽然我们正在提倡自然的权利与环境伦理。要我们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生物,但是还没有成为决策者的自觉行动。 从旧社会的石器时代发展到现在的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生态问题从旧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突出的时代发展。我们要正视一切突出的生态问题,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共存,我们在利用自然去获得生态价值的同时,要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在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也要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特别的对于我们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要建立好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与环境伦理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动物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并重,在大自然中,一切生物拥有同等权力。作为学生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在景观设计中正确地建立生态价值观与环境伦理观呢。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改变人类生存的价值观,需要更新发展的理念;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区域概念,不是局部问题;生态问题涉及人类需要改变目前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1 美学欣赏价值 园林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美的自然与美的生活环境。园林是自然景观的再现与提炼,又是人工环境的创造。园林植物包括姿态美、色彩美、嗅觉美、听觉美和意境美。使人感到亲切、自在。园林意境使人们产生联想,形成“景外之景,弦外之音”,融会了人们的思想情趣与理想、哲理的精神内容,激发人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激情。 2 游览观赏价值 对城市居民来说,回到大自然中去休闲度假,欣赏大自然的瑰丽风光是人民的迫切需要。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发表的《雅典宪章》指出城市的四项基本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游憩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休闲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是人们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环节 3 社会价值 美化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4 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美国研究表明,70年代,仅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每年损失100亿美元。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研究报告,1995年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占当年GDP的3.27%。其中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总损失的16%。 印度一教授估算,一颗正常生长到50年的树,其生态价值为19.62万美元。其中,50年产生氧气的价值为3.12万美元,防治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5万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土壤肥力的价值为3.12万美元,涵养水源,促进水分再循环的价值为3.75万美元,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栖息地的价值为3.12万美元。 5 保健疗养价值 园艺疗法在国外一些大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在研究。城市园林绿地被称为城市之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释放出杀菌素,有效的净化空气。绿地空气中的负离子较多,能改善神经功能,调整代谢过程,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经常处在优美、洁净、安静的绿色环境中,皮肤温度可以降低1~2℃,脉搏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慢,心脏负担减轻。 绿色植物绚丽的色彩以及释放的芳香物质,能解除焦虑,稳定情绪,消除疲劳,有益健康。 建立人与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空间资源,)合适的比例关系,适度发展速度,适度的消费量 是生态规划的实质。要用生态足迹法计算生态承载力,以便确定各类土地利用的性质、强度与利用途径问题。而不是武断划出“非建设用地”。 科学不可能解决人类的欲望问题,要用科学、宗教与伦理来解决消费压力的问题。来合理确定人类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强度与发展力度。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占有、开拓和改造过程,也是对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认同、协调与适应过程。 如果人类对自然利用与占有,其的副作用与效果在人类的掌控制下,应该就是利用,不是破坏;人类总是要生存与发展。 环境伦理的实质含义:就是在道德意义上,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生物的相互关系。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态中心主义。提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与其他生物与生态系统一律平等。这个也遭到很多数科学家的质疑。也属于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过于理想主义和矫枉过正。 讨论环境伦理问题,必须解决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人文价值定位问题。科技不是什么凌驾于伦理和法律之上的事业,科技本身也负载着价值。科技服务于人的途径不是为自己披上价值中立的外衣,而是自觉反省自己的价值导向。这并不是哲学家在一厢情愿地为科技制定规范和指引方向,而是由当代人类生存境遇所显示的结论。科技若不能来一次根本转向,人类就会在生存危机中越陷越深。现代科技的强大救不了人类,根本方向不变,科技越强大,人类越危险。
② 没有景观,谈什么价值观仿写
没听懂,不过我也是学景观的。只要喜欢就好好做设计
③ 人文景观是什么意思
人文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3)价值观景观扩展阅读:
学术界对人文景观的定义:
1、是历史形成的、与人的社会性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它包括建筑、道路、摩崖石刻、神话传说、人文掌故等 。
2、是历史、文化的古迹如文物古迹、宗教胜地、民族风情和古建筑等。
3、是可以作为景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的景观。
4、是旅游资源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人文景观带给游客的是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色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④ 又没和我一样的价值观我就是一切其他所有人和事情都是我存在的风景!甚至亲情友情都是我存在的点缀!
小时候,孩子们都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都是为自己而存在。如果你是理性的成年人,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别人并不是你的点缀。
⑤ 旅游者价值观体系对其旅游审美的影响
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注: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年1月17日。)
此外,还涉及到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的综合领域。
从旅游文化的结构体系来看,应包括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服饰等,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
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包括旅游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法律、规章以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它是旅游行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团、机构等运用强制手段制订和实施。
旅游行为文化,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和服务方式等。它实际上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
旅游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态文化,它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于模仿和创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须在物态化的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和追求。
心态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为人所了解,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
而行为文化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务人员标准、优雅的服务,能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的莫大快乐;旅游者良好的行为举止,既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能减少和接待地居民间的不必要的冲突。
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是我们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它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
回答者:luoiu - 助理 二级 10-10 14:37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⑥ 文化景观有几个特点
功能性
文化景观(不管是残破的还是完好的)对人类社会都具有功能意义. 例
文化景观
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学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传递信息;寺庙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许多文化景观具有多种功能,如城市既是人们居住的聚落,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场所.中国故宫既反映了当时封建等级,皇权,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科学文化水平等.
空间性
具体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一)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不同文化景观占据的空间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如城市与烽火台 2,同类文化景观,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如同是雕塑景观,美国拉什莫尔山的雕塑高约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钥匙"的许多倍. (二)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由于文化景观具有这样的特点,人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相对稳定的文化差异和自然环境差异.如"北方旱作与南方水田景观" 。
时代性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创造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化石" . 文化景观的功能可能一直没有变化,也可能发生了某些变化.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反映了所在地区文化的变迁. 例一: 唐诗《枫桥夜泊》中提到的苏州城外寒山寺,该寺是宗教文化景观.佛教文化在当地一直在延续. 如今寒山寺的功能更为丰富(佛教圣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例二: 北京的居庸关历史上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即为军事功能的文化景观;是作为旅 游观赏的对象.即军事功能消失,而具有新的功能(旅游景观)。
物质性
物质文化景观(物质性)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凝聚物,与人类的生
文化景观
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农田、道路、城市、乡村、建筑、园林等,其主要的特征是可视性。它是是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造的实物景观,跟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一个地区人群的特征可从其居民的衣着特点上判断出来。中国西藏地区的居民穿的藏袍就与当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已经成为西藏的一个标志。在受法国影响的达喀尔的建筑中,从沃拉弗人修长、优雅、飘逸的长袍中可以确定这里是西非,而不是地中海地区。印度男子喜好穿短衣,而妇女喜欢长披肩(莎丽),穆斯林男女都穿一种能遮住裤子的白色长衫;西方人所穿的半正式服装、裤子、裙子和上衣基本相同,领带已变成西方文化的一种标志。服装是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它不是文化景观的“固定”特征,它却是文化景观的形成要素。建筑方面的成就可以与文化中其它方面最辉煌的成就相媲美。在云南西双版纳林海中的傣家村落,建筑形式是当地典型的竹楼,竹楼的材料和结构既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记录了建筑技术水平。古代埃及人建造巨大的金字塔来纪念死去的法老,时至今日,这些建筑学上的奇迹仍是埃及文化的标志。以钢材和玻璃为建筑材料的摩天大楼,大型圆顶式的体育馆都显示了现代文化的技术力量。因此,建筑是文化的特性与价值的反映,体现着文化的重点和追求,也是技术与经济的反映。在美术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中,雕塑是最强烈的。埃及的纪念性建筑和雕塑一直是尼罗河两岸的主要景致。
非物质性
精神文化景观(非物质性)是在客观物质环境的作用下,人的文化行为所创造的那些虽看不见、却可以感知
汉莫拉比法典—精神文化景观
的文化创造物,如语言、法律、道德、宗教、价值观、某些艺术如音乐等,它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氛围,如同文化区的个性一样,是一种通过联想实现的抽象而真切的感觉。其为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语言、科学思想、哲学、教育等,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法律、信仰等内容,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连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如法律制度属精神文化,它的物质形式表现为法律文本、律师事务所和法院等。不能错误地认为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没有物质形态的。实际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没有物质形态,如街头雕塑。
⑦ 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化景观的理解
企业文化的概来念不太好理解,源它属于企业管理中行为层面、精神层面的软管理。说得通俗一点,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骨子里的东西,是一个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已经养成和具备的风格、习惯、特质、是非观等等。很多企业在整理企业文化价值观时,通常的做法就是去搜别的企业的写法,然后凭感觉做做文字功夫,就说自己有企业文化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⑧ 什么是欧陆式景观
什么是欧陆式呢?这是一种不存在的风格,所谓“欧陆式”,从字面上看,是欧洲大陆的建筑风格,那就至少会牵扯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建筑风格,就这个范围而言,至少还要看是哪个历史时期的风格,哪个地区的建筑风格,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建筑风格等等。最近,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在上海的西南地区城郊结合部推出了所谓的“德式景观休闲住宅”,仔细阅读这家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后,可以发现,这又是一种商业的炒作。实质上,开发商并不是要在住宅小区的建设过程中寻求什么建筑风格意义上的创造,而是要用“欧陆式”作为幌子,吸引一定社会阶层的人,那些对真正的建筑风格并不关心,而对自己的身价、住房的档次关心的人。因此,这并不是风格问题,而是价值观问题。
自从80年代美国电视连续剧《鹰冠庄园》播出后,其时也正逢改革开放的形势,国内有了不少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先富起来的人,有一些暴发户追求那种伪贵族的生活方式,以豪华的外表掩饰底蕴的贫乏。这股所谓的“欧陆风”刮遍了中国的大地,连黄河之滨的古老城市也出现了“欧陆式”的建筑。笔者于1995年到河南的登封县,住在县政府的招待所里,主楼旁边正在兴建一栋新楼,就采用了“欧陆风”的式样,立面上做了许多线脚烦琐的窗套。登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中心,那里有著名的北魏时期的嵩岳寺塔(523)、唐代的永泰寺塔、法王寺塔、净藏禅师墓塔(746)、始建于唐代的周公庙的测景台和观星台等。这样的城市文脉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欧陆式”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的,之所以出现这种“天外来客”是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所起的作用。
这股“欧陆风”的原因表面上看来在于开发商的炒作和误导,建筑师的媚俗,但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价值观念。许多售楼处挂出的广告牌上都用“尽显欧洲贵族气派”一类的词语和诸如凡尔赛、威尼斯、维纳斯、王朝、豪都等的贵族化的名称来吸引买主。太阳都市花园在不合章法,不合比例的柱式、雕塑和细部装饰的堆砌上比其他的楼盘走得更远。在太阳都市花园的广告上竟然还大言不惭地宣称:“当前上海楼市劲吹欧陆风,这反映了进入小康时期的上海人对美的追求,对文化品味的需求。但是有些楼盘建两根罗马柱,造一个喷水池,就自称欧陆风格,欧陆风格用得太多太滥,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真正的欧陆风格。”其实作这个“俑”的开发商和建筑师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显示名门豪宅的尊贵与荣耀”,这就一语道破了他们的价值观。2000年建成的上海闵行区法院大楼大楼
小红 给分
⑨ 景观设计给人们带来哪些心理上的变化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才有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随后的巴洛克广场及园林设计,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机器成为万能的主宰,因此,才有了柯布西埃的快速城市模式,城市为机器而设计,并最终也变成了机器。 20世纪60~70年代开始,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即“创世纪”本身,而Garrett Hardin 的“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源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Donella Meadows则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产生了In McHarg的“ 设计尊重自然 ”,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等等。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景观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证法。系统观、辨证观和科学观组成了自然辨证法理论体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景观设计进行哲学的思考,以启迪思维,开阔思路。 一.系统观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这一观点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自然界没有废物 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第二、 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 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Gaia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如景观设计师Michael van Valkenburgh 设计的General Mills 公司总部(位于Minneapolis,Minnesota).的项目中,设计师拟自然播撒草原种子,创造适宜于当地景观基质和气候条件的人工地被群落,每年草枯叶黄之际,引火燃烧,次年再萌新绿.整个过程,包括火的运用,都借助了自然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洪水这样的自然力,应因势利导而不是绝对的控制,古人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充分认识自然的能动性,用竹笼、马槎、卵石与神为约,造就了川西平原的丰饶。大自然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上的山青水秀。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第三、 边缘效应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缘效应结合在设计之中。在城市或绿地水系的设计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 第四、 生物多样性 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曾一度被观赏花木和栽培园艺品种和唯美价值标准主导的城市园林绿地,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最重要的设计指标。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乡土杂草比异国奇卉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价值;五星瓢虫和七星瓢虫是同样值得人们珍爱的,勤于除草施肥、城市绿地管理者的形象不应是打药杀虫的小农。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二. 辨证观 辨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三.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具有交叉性科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新兴的交叉学科来拓展生态景观设计的实现途径,提高景观设计的质量。 其中景观生态学就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朝气的学科,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与参与。景观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研究领域中,尤其是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的学科。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学科,分析各种景观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分布特征、演变规律、空间镶嵌关系及其对不同景观格局的模拟研究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核心,而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分析和空间模拟上的强大功能,为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基础。 合理规划和管理景观,对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要借助于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四. 结论 景观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辨证法,景观设计者要学习自然辨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景观的内在自然规律,早日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飞跃,使景观设计开发由传统迈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