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景景观 » 民族对地理景观的影响

民族对地理景观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3-14 11:15:22

『壹』 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什么影响

影响极大。

1、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2、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3、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五千公尺.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4、中国的气候,也影响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伦,埃及,罗马,印度等文明,都发源于暖温带逐渐向寒冷地带发展,中国则相反,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雨量由东南至西北递减,而地势由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增高,多数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这种自然条件,往往决定收获的丰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气温,造成南长北短的农作物生长季节,这些条件对农民的垦殖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

『贰』 地理环境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着同这一区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着这一区域之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国虽然多次分裂,但最终总能归于统一,而且每次统一的版图都大体相似,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联。总之,这个地理区域的环境特点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走向统一。

中国北方有辽阔的蒙古高原,高原上以草原为主要景观。草原被横亘于中间的大沙漠、戈壁和阴山分割为内蒙古(漠南)和外蒙古(漠北)两片;在蒙古高原的北方,则是东西向绵延数千公里的山脉,山脉以北就是寒冷的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南部,与蒙古草原相邻的山地中,有一些零星的部落居住在一些向阳的山坡和谷地中,如古代的丁零、黠嘎斯(柯尔克孜人的祖先)等部。他们世世代代千方百计地向南发展,以图进入平坦辽阔、水草丰美的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则相继有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等部,盘马弯弓,四处游牧。他们向往长城以内的富庶与繁荣,钦慕中原的文化,一直具有南下的趋势。

中国的东北,西有兴安岭与蒙古草原相隔,东边则是浩淼的太平洋,北边东西向横列着外兴安岭,把中国的东北与千里冰封的东西伯利亚划分为两个区域。在这片由山海隔出的地域内,有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丘陵地带。这里森林密布,沃野千里,北部宜于狩猎放牧,南部可以农耕。相继有东胡、肃慎(满族祖先)、乌桓、鲜卑(锡伯族祖先)、室韦(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居处。东北与华北大平原之间,沿着渤海之滨,有一条狭长的走廊,由长城东端的山海关控扼其间。几千年来,起源于东北的民族,有的西向越过兴安岭,进入蒙古草原,如鲜卑、室韦;但更多的则相继沿着这条走廊南下,向温暖富庶和更为辽阔肥沃的中原发展。

中国的西北边陲,古称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地区。新疆由一系列祟山峻岭和难以逾越的荒漠戈壁构成天然的屏障。其北方是唐努山与阿尔泰山,阻挡着西伯利亚的寒流;西边是葱岭和海拔 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南边是巍巍喀喇昆仑山,阻断了与青藏高原的交通。可见,这里是一个南北西三面环山的区域,只有东边敞开,向东北可进入蒙古草原,向东南沿河西走廊可直达甘、青地区和富庶的关中平原。这里自古相继有塞人、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回纥和蒙古准噶尔部等部居处。这些古代的部落与民族,或来自于蒙古草原(匈奴、突厥、回纥、蒙古),或来自于河西走廊(乌孙、月氏),在此定居之后,也都以东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为主要的交流和发展方向。

葱岭以西的中亚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在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古代,也曾经长期是中国的疆域。它处于平行流入咸海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由一些山间盆地和绿洲组成,居住着粟特等经商务农的民族,这里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由于其西、北两边是干旱的草原与荒漠,活跃着强悍的游牧民族,南边是高山雪岭,为了经商和获得军事上保护的需要,使得粟特人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为主要外出活动的区域。

中国的西南边界,则由世界最高的一列山脉,海拔5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和谷深水急的横断山脉连接而成,构成世界上最难以逾越的天险屏障。在古代,这里是中国交通最不方便的区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由千山万壑组成的云贵高原。在这片区域中,自古就生活着吐蕃(藏族祖先)、门巴、羌、白、苗、傣等几十个民族。受西南方天堑屏障的阻挡和中原的吸引,这些民族活动和发展的方向也都是东北方的中原。

中国大陆的东南,则由一万余公里的海岸线组成,东南方的滔滔大海,长期被古代祖先们视为陆地的尽头。

中国这种变化多样而又具有内聚型的地理环境,对各民族的历史面貌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造就了文化各异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差距的各民族。如北方的游牧族,东北的狩猎族,天山以南的绿洲文化,西南藏、羌等民族半农半牧的高原文化。而连接着中国各地的江河水网,山间草原上的自然孔道,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又把各地区和民族日益紧密地联结起来。

自古生活于中原四边的少数民族,一方面他们向外发展受到各种天然屏障和自然环境的阻隔与限制,另一方面中原温和的气候,辽阔肥沃而平坦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物产,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对他们有无限的吸引力。于是,几千年来,中国四边的少数民族,他们各种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活动,都是向着中原的方向,即黄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发展。这种地理环境因素,产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总体趋势。

『叁』 地理环境对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处于平原或者沿海的民族由于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经济文化交流比较方便,也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处于高原山地,或者海岛的民族由于交通不便,大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经济比较闭塞
求采纳

『肆』 谈中国地理环境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着同这一区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着这一区域之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国虽然多次分裂,但最终总能归于统一,而且每次统一的版图都大体相似,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联.总之,这个地理区域的环境特点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走向统一

『伍』 民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划分的必备条件至关重要,同时对民族的产生及民族的特性有着极大作用。我认为世界范围内按地理环境可主要区分为草原民族、大河流域民族、山地沿海民族三类。
草原民族依赖游牧,逐水草而生,例如蒙古。当本民族控制区水草丰茂时其与同类民族及其它类民族间很少发生冲突,但当遭遇天灾、水竭草枯时则与同类民族及其它类民族间经常发生冲突乃至战争。一个例外是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其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动因前期时是掠夺,后期则是征服。这些草原民族闲时游牧、战时掠夺,生活形态单一,其发动的掠夺和征服战争带来的是对其它民族的灭绝和对文明的破坏。草原民族是历史发展的破坏力量。

大河流域民族围绕大河流域形成,例如历史上围绕黄河长江的汉民族、围绕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围绕中东地区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这些流域的民族往往从原始氏族时期就有着较为严密的等级制度,本人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大河的治理。不管是黄河还是尼罗河都会有泛滥和洪水的问题,而居住在这些大河流域的民族只有通过并且接受一个有力的首领和阶层的指挥和领导才能治理好大河。而伴随着对大河的治理,特殊权力阶级出现了,他们作为民族首领享有极高声望并逐渐演变为帝王。中国的大禹及其建立的夏就是例子。大河流域民族因为有充足的水和丰腴的土地而主要从事农耕和粮食生产,在辛勤的农业劳动中创造财富,同时接受特权阶级的管理,此类民族大都顺从,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在政治上即便一个王朝倒台还是会有另一个同样性质的王朝替代,而生产生活方式总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大河流域民族是历史发展的迟滞力量。

山地沿海民族居住在陆上交通不便的沿海地区,这类民族既没有可供游牧的草场也没有可供耕作的土地,例如希腊的雅典城邦。这类民族主要依赖渔业、手工业和从事商业交易,航海业发达于其它类民族,并且富于探险精神,在制度上则很少有集权统治,多为较为民主的公民会议或元老院制度。这类民族逐渐通过与其它类民族的交易积累财富,积极对外扩张贸易圈,对世界各地的联系也有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着对新科技和新思想的渴望,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力量。

这三类民族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因此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性。匈奴、蒙古等草原民族国家在历史上除了对外侵伐造成破坏没有贡献,这些国家大多成为当今世界的边缘国家。中国、埃及等大河流域民族国家则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因农业需要而确立的先进天文历法,这些国家大多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高山沿海民族国家则通过贸易逐步扩大势力,有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并且对当今的民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这类民族及受这类民族特性影响的民族国家大多成为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

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到,上述由于地理环境差异而分出的三类民族及其建立的民族国家在世界形成一体前是很有解释力的。在地球正日渐成为一个村落的今天,上述的地理环境作为一个解释变量虽然仍然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民族特性,但很难解释这些民族国家的行为模式和发展走向。因为世界变小了,原来由于地理和技术而相对隔绝的几大区域已经没有了界限,各种民族文化和特性彼此冲突、交融,各个国家基本都有或者即将有相似的社会阶层,这使得上述三大类民族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总的来说,地理环境造就民族特性和国家行为的论点在古代和近代历史上是有解释力的,但是对于现在,我们只能通过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来比较有力地解释民族国家的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而地理环境只是作为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解释的一个重要因素。

『陆』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影响

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形(高原、山川、草原等)、气候(冷、热、干、湿等)、地理位置(内陆、没海)等地理环境因素都会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了某些风俗习惯。如蒙古族居住地在大草原,自然环境决定了其生产、生活方式,住帐篷游牧,善骑马、射箭、歌舞,性格豪爽等。仔细分析,维吾尔、藏族等莫不如此。

『柒』 民族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划分的必备条件至关重要,同时对民族的产生及民族的特性有着极大作用.我认为世界范围内按地理环境可主要区分为草原民族、大河流域民族、山地沿海民族三类.

草原民族依赖游牧,逐水草而生,例如蒙古.当本民族控制区水草丰茂时其与同类民族及其它类民族间很少发生冲突,但当遭遇天灾、水竭草枯时则与同类民族及其它类民族间经常发生冲突乃至战争.一个例外是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其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动因前期时是掠夺,后期则是征服.这些草原民族闲时游牧、战时掠夺,生活形态单一,其发动的掠夺和征服战争带来的是对其它民族的灭绝和对文明的破坏.草原民族是历史发展的破坏力量.

大河流域民族围绕大河流域形成,例如历史上围绕黄河长江的汉民族、围绕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围绕中东地区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这些流域的民族往往从原始氏族时期就有着较为严密的等级制度,本人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大河的治理.不管是黄河还是尼罗河都会有泛滥和洪水的问题,而居住在这些大河流域的民族只有通过并且接受一个有力的首领和阶层的指挥和领导才能治理好大河.而伴随着对大河的治理,特殊权力阶级出现了,他们作为民族首领享有极高声望并逐渐演变为帝王.中国的大禹及其建立的夏就是例子.大河流域民族因为有充足的水和丰腴的土地而主要从事农耕和粮食生产,在辛勤的农业劳动中创造财富,同时接受特权阶级的管理,此类民族大都顺从,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在政治上即便一个王朝倒台还是会有另一个同样性质的王朝替代,而生产生活方式总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大河流域民族是历史发展的迟滞力量.

山地沿海民族居住在陆上交通不便的沿海地区,这类民族既没有可供游牧的草场也没有可供耕作的土地,例如希腊的雅典城邦.这类民族主要依赖渔业、手工业和从事商业交易,航海业发达于其它类民族,并且富于探险精神,在制度上则很少有集权统治,多为较为民主的公民会议或元老院制度.这类民族逐渐通过与其它类民族的交易积累财富,积极对外扩张贸易圈,对世界各地的联系也有着重要作用,并且有着对新科技和新思想的渴望,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力量.

这三类民族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因此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性.匈奴、蒙古等草原民族国家在历史上除了对外侵伐造成破坏没有贡献,这些国家大多成为当今世界的边缘国家.中国、埃及等大河流域民族国家则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因农业需要而确立的先进天文历法,这些国家大多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高山沿海民族国家则通过贸易逐步扩大势力,有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并且对当今的民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这类民族及受这类民族特性影响的民族国家大多成为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

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到,上述由于地理环境差异而分出的三类民族及其建立的民族国家在世界形成一体前是很有解释力的.在地球正日渐成为一个村落的今天,上述的地理环境作为一个解释变量虽然仍然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民族特性,但很难解释这些民族国家的行为模式和发展走向.因为世界变小了,原来由于地理和技术而相对隔绝的几大区域已经没有了界限,各种民族文化和特性彼此冲突、交融,各个国家基本都有或者即将有相似的社会阶层,这使得上述三大类民族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总的来说,地理环境造就民族特性和国家行为的论点在古代和近代历史上是有解释力的,但是对于现在,我们只能通过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来比较有力地解释民族国家的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而地理环境只是作为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解释的一个重要因素.

『捌』 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首先不同民族的民居不一样,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地理景观。
其次是不同内民族有不同的宗容教信仰,例如汉族偏向于佛教就会建很多寺庙,而回族的人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居住的地方会有很多清真寺。这样很大程度上形成不同的地理景观。
还有就是不同民族生活习惯不一样,民俗和节日不一样,饮食习惯不一样,在土地上面种植的粮食作物也不一样,这也会影响到地理景观。

『玖』 地理环境与居民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的影响(急需~)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第一,从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之一问题上看,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显而易见,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艺术差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文学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方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等。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文文化,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上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从人文文化上看,我国的地域语言便最完美的阐释了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即便北方地区中的两地相隔较远,两地语言有一些差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这是因为,在北方地区,多为广阔的平原地区,老百姓们来往交流较为便捷,为更好的沟通,促使了语言的相近或相同,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语言融合。相反的,在我国南方地区,地形较多为山地丘陵,交通相对闭塞,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为困难,地区之间有一定的隔离性,因此导致了相近地区间的语言也有较大的区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色各样的方言。从政治与经济文化方面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我国北方,历朝历代以来都是政治中心,也是政治活动活跃频繁的地区。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此,北方居民较为关心政治,对政治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而南方居民较多为经商,有精明得经商理念与经济头脑。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在南北两大区域中,又以中国北部内蒙古地区游牧文化和中国南部岭南文化的差异最为显著。如果用历史的眼光从整个地理环境来看,就可以看出,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阴山山脉为界与汉民族的中原文化隔开,以东以绵延的大兴安岭为界与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满洲文化隔开。西南以阿尔泰山为界,与羌藏山岳文化隔开;以北与西伯利亚草原边成一片;以西与广大中亚草原相通。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游牧圈。由于其内部地域极为辽阔,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天然屏障可以明显划分,因此在政治、军事上较易于统一,也较易于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如匈奴帝国,突厥汗国等,虽然这些国家都是昙花一现式的,但这种统一的传统却被后来的民族继承下来。在广阔的内蒙古草原上,人们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生活节奏缓慢惬意,人民性格豪爽朴素,纯厚老实,与蒙古开阔的草原平原有着潜的不可隔离的联系。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博大精深。岭南地区开发较迟,长期处于蒙昧时期,尽管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本土文化仍然原始。《新唐书》提到,“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义,则无以变风”,这说明,较早的岭南文化的发展受政治或外域的影响比较小,能随其地理环境的布局相对自然地发展岭南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台地、平原交错,且山地较多,岩石性质差别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这就使岭南文化注定是多姿多彩的文化。根据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分为粤府文化,客家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侨乡文化, 雷州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这里以潮汕文化为例进行讲解。它的地形大势为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绵延起伏,东南瀚海连天,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它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它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地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潮汕人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第二,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上看,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因此,伴随着地理环境发展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域的地区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如同百花争艳般灿烂夺目。在这之中,有各具特色与地域特点的民族歌曲,有特具风情的民族服装。这种种,都与我国多样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无法分割。下面分析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各地民歌。例如极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疆民歌,唱起来能够很好的带动听众。这是因为由于新疆地形原因,大多数民歌由牧歌发展而来,普遍带有呼唤性音调。民间音乐表演多有载歌载舞特征。每每唱起都有一股发自内心的感召力,让听众也能够全身心的陶醉于新疆民歌热情奔放的情绪中。又如听起来千回百转的四川民歌,听起来总让人有回肠荡气的感觉。这是因四川地跨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多山歌民歌特点钢筋、幽默、体现出汉文化的传统,自然而然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了。再如地处中原的河南,他们的民歌也带有着他们的地域特色。由于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大部分为平原地带。其民歌特点呈现语言音韵和生活化特点。这样的民歌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容易让听众产生同感。可以看出,民间音乐以地域文化的理论作指导,是依托地域文化中多姿多彩自然景观、人文社情和风俗习尚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对于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饮食,衣着,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甚至是民歌民曲,无一不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或明显,或隐藏,却时时刻刻的默默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情,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变化,也时常主宰着这一地区文化的形成与变化。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地理环境也将影响着这一地区文化的繁盛与衰退。恶劣的地理环境,常常容易引发文化的没落与消失,并较易导致文化的单一与刻板。反之,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上的优势,这一地区的文化也往往容易繁荣壮大,多姿多彩起来。第三,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这一方面看,我国不同地区的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之中,沿海地区往往最先开放,开放程度也较为领先。这是受益于沿海地区开阔的地理界域,容易开展对外交流以及对外贸易,从而能够较容易地促进这一地区的发展。同时,沿海地区的良好天然气候,给这一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例如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再如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也都遍布着我国发展最快的城市。首先是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本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而南部沿海地区也毫不逊色,这一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它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于沿海地区返查较大的地区,便是我国的大西北地区了。从地势来看,我国西部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其他还有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等海拔也比较高。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来往,使得给地区文化往往较为原始纯朴,也使得该地区的对外开放往往发展得较慢。从交通来看,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山高路险,山地多平地少,交通不发达,不临海,也没有江河航道,只有重庆有一个长江口岸,导致区域市场分隔,资源流通不畅,运输成本高,人们的商品意识不强,封闭意识浓厚。从边境条件来看,西部边境线长达20000公里,相邻国家有十多个,边境国家中除俄罗斯外,都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国家,贸易互补性不强,边境口岸开放程度低,这些使得边境贸易条件难度加大,边境贸易额非常小,边境贸易层次不高,从而利用国外市场难度加大,创汇能力大打折扣。从这些例子中都可看出,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是多么关键的部分。 地理环境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影响之比较钱穆曾谈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致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塞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可见,地理环境确是人类文化历史的舞台,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那么,对于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地理环境是怎样对它们产生影响的?地理环境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方式和结果又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将对此进行分析和比较。 首先从整体地理环境看,希腊本土三面环海,它们分别是东部的爱琴海、西部的爱奥尼亚海和亚德里亚海(他们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只有北部与欧洲大陆相连,这使希腊成为典型的海洋文明。而中国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五千公尺,这造就了中国的大陆文明。希腊的土地较为贫瘠,很不适于种植农作物。而且,荒凉的山坡把平原分割成块,使得陆地交通和交往极其困难。但是,爱琴海参差的海岸线为船只提供了大批港口,并且海岸线特别的长。因此,海洋成了古希腊人的生命线,他们靠驾船捕获海生动植物和进行远航贸易以维持生活。因为希腊和爱琴海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扼欧、亚、非三大洲交通的要冲,便于古希腊人与西亚、北非的海上贸易往来。所以,古希腊奴隶制经济与其它地区的奴隶制经济的显著差别就是在于发达的工商业经济。这个差别是海洋赋予古希腊的:海洋的多变,时而凶险、时而平静,使得游历在海洋上的希腊人具有勇敢、现实、自由、多思、探索、富于进取的精神。而在希腊的每一个山顶上都能看到岛屿和大海,这大大的减少了人们的恐惧心理。与古希腊独特的海洋性地理环境相比,古代其他地方由于不具备相同的条件,因此那里的人民较少拥有希腊人所拥有的自由思想。不仅如此,发达的海上贸易还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建立,并由此培育了精神的自由;而且还给予人们较多的闲暇时间,以便于自由地追求各种学术。与外界的海上贸易,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增长了希腊人的见识,接触了城邦以外的文化,丰富了希腊人的思想,使他们对自由更加渴求。与海洋和贸易具有直接关系的、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文明本身就是开放的、外向型的、竞争性的,这决定了希腊人的精神是向上的、自由的、思维是发散性的。相反,中国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但四周除东面沿海一方外其余三面皆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专心于农耕经济,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的特征。同时,这种地形状况也使中国在面对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时,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爱琴海地区气候温和,很适宜人居住。夏季信风从东北部刮来,温暖了炎热的天气;冬季的西风虽然覆盖了希腊半岛,带来了雨和雪,但并不寒冷,很少会结成冰。从希腊人的服饰和住房可以看出希腊的气候状况。他们穿着宽松的衣服,经常光着脚。其民房和家具十分简陋。由于气候宜人,希腊人喜爱在露天活动。希腊的公民大会就是在露天广场举行的。人们聚在露天的公共场所里,褒贬民主政治,评论人物,阐发自己的政治见解。这种社会生活有助于推动民主政治和自由精神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人处于空旷的天地间时,其心胸往往十分开阔,思维活跃,整个人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而中国气候复杂而多变,虽然大部分地区也适宜人民居住,但不时的自然灾害常常使人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使人们不得不常常为安居乐业而担忧;且农耕经济使农民专心于在所分得的狭小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的条件下,虽然忙碌辛苦,也仅能糊口,这便养成了安土重迁,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这种经济上对土地的依赖,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则表现为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厚情怀。这种文化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时期,有时地理环境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这两大文化体系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无一不是受地理环境作用的产物。总述 综上可见,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无处不有的。它作为文化的一根重要的指向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特色,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有着不同地域环境的地区,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典型文化,如海洋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等,在这之后进一步地产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这是因为地理文环境作文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在人类繁衍和进化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在人类创造生产资料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限制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从而导致了文化在发展和兴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独特的地理环境的特点

『拾』 地理环境对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处于平原或者沿海的民族由于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经济文化交流比较方便,也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处于高原山地,或者海岛的民族由于交通不便,大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经济比较闭塞
求采纳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