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朦胧
A. “朦胧”、“蒙眬”、“蒙眬”的区别
汉语中的“蒙眬”是指“眼睛看东西模糊”。因此,表示刚睡醒时眼睛“视物不清”,或表示饮酒过量而导致眼睛“视物不清”,或表示因流泪而致使眼睛“视物不清”等,都要用“蒙眬”。例如:睡眼蒙眬醉眼蒙眬泪眼蒙眬两眼蒙眬“朦胧”用来表示客观景物模糊,也用来表示语言表达不清晰,还用来表示人的神志不清醒。因此,说到暮色、月色等客观景物模糊,说到各种话语表达不清晰的情况,以及说到各种情况下人的主观意识不清楚的时候,都要用“朦胧”,例如:(1) 在朦胧的暮色中,他匆匆赶路,半夜才回到家里。 (2) 这天晚上,月色朦胧,没有风,四周静悄悄的。 (3) 这是一首新潮的朦胧诗,我不太懂,但觉得挺有意思。 (4) 感觉这一段话意思有些朦胧,建议修改一下,使意思表达更显豁。 (5) 我趴在桌子上打盹,朦胧中有人推了我一下,抬头一瞧,原来是老王。(1)至(2)中,“朦胧”指客观景物看不清楚。(3)至(4)中的“朦胧”是说书面语表达的意思不清晰。(5)中的“朦胧”是指说话人的主观意识不清楚。 应当注意,表达跟(1)至(5)中几种用法相同的意思时,都要用“朦胧”而不宜用“蒙眬”。反过来说,表达“眼睛视物不清楚”的意思时,要用“蒙眬”,不宜用“朦胧”,这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个错误。
B. 是景物蒙蒙还是朦胧
景物萌萌还是井固朦胧,我觉得在接景物朦胧的用的比较好,因为朦胧一词更添神秘色彩,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C. 朦胧、蒙眬、曚昽、蒙眬有什么区别
1、主要区别是应用对象不同:
朦胧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蒙眬常专用来表达视线或者属心理状态不清楚,而曚昽现在多用于事物模糊不清。
2、释义有所不同:
朦胧:指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或者人所表达的感情思想不太清晰,多含蓄。
蒙眬:意为模糊,不清楚,朦朦胧胧,不是很清楚。
曚昽:以前用于形容日光,现在多用于事物模糊不清。
(3)景色朦胧扩展阅读:
1、朦胧
【词性】:形容词、动词。
【近义词】:模糊,迷糊,含混等。
【反义词】:清楚,清晰,透彻等。
【词语搭配】:月光朦胧、景色朦胧等。
2、蒙眬
【解释】
一、眼睛欲闭又开。形容醉态或睡态。
二、模糊,不分明,被遮住,不清楚。
注:蒙眬不同于朦胧,朦胧形容不清楚,蒙眬形容神志不清或不分明,被遮住,不清楚。
3、曚昽
【解释】
一、指日光不明;
二、指解释和引证模糊不明。
D. 朦胧一共有几种写法
朦胧(月字旁):月光不明,引申为景色不清楚、模糊,如“暮色朦胧”、“烟雾朦胧”
曚昽(日字旁):日光不明。没有记录引申义。
蒙眬,又作蒙眬(目字旁):眼睛看不清楚。如“睡眼蒙眬”。
曚昽:①日光不明。②见“蒙眬”②。现在一般写作“蒙眬”。
朦胧:①月光不明 ◇月色~。②见“蒙眬”②。现在一般写作“蒙眬”。
蒙眬:①形容两眼半睁半闭,昏昏欲睡的样子 ◇睡眼~。②形容景象模糊不清 ◇眼前~一片。◆不要写作“蒙眬”。
E. 朦胧是什么词
朦胧
ménglóng
词性:1、形容词
2、副词
1、形容词:月光不明;看不清
如:朦胧的月色
看不分明,不清楚。
2、副词:
80岁的张大爷朦胧地记得年轻时的事情。
词典里的解释
①:月光不明。如描写快要入睡或刚刚醒时,两眼模糊。
②:不清楚,模糊。
美学意义上的朦胧文学上的朦胧(ambiguity)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二是指一种美学境界
【近义词】:模糊
【反义词】:清楚
【词语搭配】:月光朦胧、睡眼朦胧、景色朦胧
F. 形容景物朦胧的词语-如()如()
如梦如幻
G. 什么是朦胧
朦胧是指模模糊糊、不太清楚的意思。
比如月亮朦朦胧胧的,就是说月亮因为云层等的遮挡而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
比如朦朦胧胧的爱情,少年的爱往往是朦朦胧胧的,自己也不太清楚到底是不是爱还是喜欢,也不清楚自己的爱到底是否只是基于性的冲动。
H. 油画怎样画出朦胧风景景色
风景写生与静物写生的方法大同小异。但由于大自然景色仪态万千,我们不可能像对一组静物那样对其进行预先的设置自己的需求。
我们进行风景写生时应当特别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立意
进行风景写生时应首先有一个明确的立意,即营造出一种意境,其他的一切如色调、造型、用笔和强弱处理都无不围绕着这个立意进行。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会借用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我们可以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
2.色调
把握色调是画好一幅风景写生的关键。如果把一幅风景画比作一首交响乐,那么色调就应该是这首乐曲的主旋律。要认真分析物体的色彩变化,同时又将大自然的万紫千红纳入一个统一的色调之中,这似乎是个矛盾,同时也是我们进行风景写生的意义所在。
在把握色调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动作迅速,首先将那些繁杂的景物概括成几个大的色块,特别是对那些彼此非常接近易于混淆的色彩更要注意一定程度上的区分,如人们常说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水和天,细看之下二者之间的区别还很明显。
3.层次、空间
在进行风景写生的时候应特别注意画面的层次和空间。一般说,一幅完整的风景写生应当包含有远、中,近三景。主体景物往往是处于中景的位置上,而近景多作粗略的处理。
4.细节刻画
风景写生时对于细节的刻画应当适可而止。由于户外写生时一般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将精力放在对景物的精雕细刻上。我们只需画出物体的基本造型特征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去提炼和体会那种用笔的意趣。
5.阳光作业
阳光作业是风景写生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阳光照射的角度变化极大,在一、两个小时内就会完全改变它的色光关系。因此这就更要求我们能够快速地对景写生。
阳光的颜色从早到晚不时地在发生变化,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它也可被分为正面照射、侧射和逆光,在每一种光线下其色彩的反应也全然不一样。我们从莫奈对着不同时间阳光照耀下的草垛写生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仔细地观察和区分各种光照下所产生的不同的色彩关系,可以使我们避免那种概念化的“阳光处理”。
6.四季景色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以其全然不同的色调映入我们眼帘,作为油画学习者应当学会在认识到它们彼此之间的明显差别的同时,也应感知到同一个季节里不同天气、不同景物和不同环境使人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些也只有通过大量的对景写生去慢慢体会。
7.小风景稿练习
画巴掌大一幅的风景练习,是我们学习风景写生的最为便捷的途径。由于都是袖珍画幅,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抓紧一切空闲去进行练习。如果以平均半小时画成一幅的话,那么不论多忙的人平均每天半个小时的时间总是抽得出来的。如果平均每天以一幅画计,那么天长日久几年下来就会有上千张作业的量的积累。这样我们就可以极大地锻炼自己敏锐的把握那些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不同色调的能力。
I. 作文远处那朦胧的风景
那日去爬山。山很低,我一口气跑到了山顶,环顾四周,发现一切都是那么让人泄气:一圈矮矮的树,密密地排列着,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刺眼的光,实在没有什么可称得上风景的地方。
我颇有些不耐烦地向边上走了走,突然发现:不远处有座山,山顶上蓊蓊郁郁,棵棵树姿态不同,叶子亭亭如盖。在浓浓的树荫下,有一张灰色的石桌,四周几块石头可以当凳子,坐在那儿看看书或与友人聊聊天,真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一时,我兴奋不已,急匆匆地下了山,又向那座山的山顶冲了上去。
当我气喘吁吁地到了山顶上,准备饱览秀色时,眼前的一切却让我大吃一惊:枝叶间结满了蜘蛛网,叶子上蒙着一层灰,桌下撒满了瓜子壳,一切都是那样毫无特别之处,甚至有些杂乱灰暗。我有些怀疑,但这确是刚才遥望中的那座山。可为什么刚才远望时是那样风光无限,景色独好呢?
疑惑间,我环顾左右,又看到了刚刚来时爬的那座山。当目光掠过山顶时,我猛然发现上面是一片葱郁幽深的绿荫,地上撒满斑驳的树影,是那样清幽怡人。我恍然大悟:都是因为距离。远望时并不了解它真实的模样,有了距离才觉得美丽,所以眼前的风景总也比不上远方的迷人。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也屡见不鲜。A小姐是一位中学教师,千辛万苦到了美国。当她踏上这块在她眼里遍地是黄金的土地时,她发现了这个社会的现实。为了生存她白天洗盘子,晚上送外卖,但最无法忍受的是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承认和尊重。两个月后,身心疲惫的她哭着打电话给国内的亲人,说她一定要回来,哪怕是回来洗盘子也行。
美国,曾经就是A小姐眼中远处的风景。远处的风景,由于它的远而看进来充满神秘和诱惑。眼前的一切却因为它的近而显得平常无奇,甚至黯淡无光。同样的事物,由于距离,会在人们的感觉上造成如此的差别!
让我们欣赏并珍惜自己身边的风景吧,因为,它可能正是别人眼中远处的风景。
J. 形容景物朦胧的成语
隐隐约约 [yǐn yǐn yuē yuē]
基本释义
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出 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只见山坡旁隐隐约约,倒象撺出一箭,直向大虫面上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