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景景观 » 清华大学风景

清华大学风景

发布时间: 2020-11-24 13:34:24

1. 清华北大有什么著名景点

1,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

2,博雅塔

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造通州燃灯佛舍利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

3,自清亭

清华大学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1978年改名“自清亭”以纪念朱自清先生。“自清亭”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原清华大学书法协会会长、北京清美珑琥艺术馆副馆长金德年教授题写。

4,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校园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其中提到,因已确定清华园为校址,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

5,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是北京清华园中的景点,位于清华大学工字厅的北侧。水木清华被称作清华园“园中之园”。 水木清华的主体景观是工字厅后面的一个荷塘,荷塘之畔垂杨山水之中掩映着一幢秀雅的古建筑,常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

2. 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主要是做什么的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考研科目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 或 203日语 或 241德语 或 242法语
③632风景园林史④513景观规划设计。
清华大学,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3. 北京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哪个风景好

清华大学的面积要比北京大学大不少。清华大学的风景是很好的,就像一个景点一样,其中最著名的就属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了。
北京大学里面有未名湖,博雅塔等景点,《北京欢迎您》MV中,韩红的那个场景就是北京大学博雅塔下面,还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一塔湖图”很好的概括了北京大学风景和人文特征。
总体来说风景都不错,都值得去看看。

4. 北京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哪个风景好

清华大学的面积要比北京大学大不少。清华大学的风景是很好的,就像一个景点一样,其中最著名的就属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了。

北京大学里面有未名湖,博雅塔等景点,《北京欢迎您》MV中,韩红的那个场景就是北京大学博雅塔下面,还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一塔湖图”很好的概括了北京大学风景和人文特征。

总体来说风景都不错,都值得去看看。

5. 清华大学位于哪,有什么特别值得欣赏的景色

清华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内所容以它的校址清华园本来就是一处风景名胜区,清华园原为皇家园林,清朝康熙年间称熙春园,雍正、乾隆、咸丰先后居住于此,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清华校园按照南门主路(学堂路)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中心景观,图书馆(一、二、三期工程)、科学馆、清华学堂、同方部、西体育馆及理学院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园遗址)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1950年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以及建筑馆、明理楼、经管学院、逸夫科技馆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为当年国学研究院师生为纪念王国维而立,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6. 清华大学在那里

清华大学地址在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该校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7. 有考清华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么

清华大学风景园林学:所在学院:建筑学院专业目录:01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02园林与景观设计03地景与生态规划04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 或 203日语或 241德语 或 242法语③632风景园林史④513景观规划设计(6小时)推荐参考书目:《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向荣 《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英]杰弗瑞·杰里柯//苏珊杰·里柯 译者:刘滨谊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周维权2012年复试资格线:政治50,外语50,专业一90,专业二90,总分345复试考试科目:风景园林学理论招生人数:2012年实际录取1人-- 一臂之力艺术考研辅导/艺博考研教育

8. 清华大学风景

清华北大风景异

北大、清华被人们谈论得很多,但很少有人把这两座校园当作“值得一游”的景观去观
赏。作者不仅这样做了,而且为读音设置了游览的路线,绘制了游览图。更有意义的是,作
者对两座校园的景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
一个西洋味十足,一个是中国古典园林,但这一中一洋的设计竞都出自一位美国建筑师
墨菲之手。为清华园、燕园定下首期校园风格的,是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Murphy)。
清华园因为他而西洋味十足,燕园则因他而透着中国古典文人园的诗情与画意。

1914年,大概是初到中国罢,墨菲在规划清华校园时,将保存完好的中式园林“清华园
”(工字厅)轻轻地避开了,作现状保存。而在它的东边和北边,操起了他所熟悉的西方园
林的手法:大大的草坪、长长的轴线、西式的建筑。于是,1911- 1920年间,由大礼堂、科
学馆、同方部、清华学堂、体育馆及图书馆等西式院落组成的早期建筑先后落成。这批建筑
大都采用红砖砌筑,为校园中心区定下了一个明显的基调,清华师生喜欢形象地称之为“红
区”。

到 1920年,已在中国“摸爬滚打”数载的墨菲大概已经对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有所了
解,且为其所吸引。在为燕京大学校园作规划时,他熟练地运用起了中国的古典造园手法:
因地制宜、多轴线穿插、散点地布置建筑院落。他将校园主入口(西门)及主教学楼群(贝
公楼一带)朝西布置,借景西山围绕着未名湖,北部安排男生宿舍(现德、才、均、备等斋
),东部安排体育活动场地与公共设备用房,南部广阔地带布置公共活动房(现南、北阁)
、教学用房(现俄文楼)、女生宿舍(现一至六院)及教工宿舍(燕南园);建筑采用中国
传统风格,亭、台、楼、阁兼有,甚至将校园的制高点水塔也设计成通州一座密檐砖塔的样
式,放在未名湖东南角。这样,到1929年,一座有山有湖,有塔有亭,粉墙红柱、古色古香
的中国园林式校园便基本落成。

墨菲最初规划的部分,可谓一锤定有,如今已分别成为两校最具特色的环境景观。这种
特色也分别得到两校新规划者的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校园环境。

清华的科学馆和北大的红楼是最值得瞻仰和留恋的所在,是中国科学文化史上的重镇清
华园内,横贯东西的主校道旁,有一座白色三拱的“牌坊”,大拱两侧各嵌两根陶立克西式
立柱,上有清末要臣那桐书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它便是清华建校之初的主校门——二
校门。这座建筑造型奇特,线条流畅精细,外形挺拔清丽,在背后两棵古柏的呵护下显得美
丽而有内涵。钱钟书被破格录取从这里走过;受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特许,由杂货店小伙
计身份直接进入数学系当文书的华罗庚也曾从这里走过……。文革期间,这座具有象征意义
的建筑物曾经被巨大的毛主席雕像所取代;改革开放后,毛泽东走下神坛,二校门得以重立。

二校门往里,穿过林阴道,前面豁然便是一方绿色的大草坪。草坪那端,稳稳当当端端
正正坐落着的是巍峨的大礼堂泛着铜绿的圆顶、红色敦实的墙身,四根汉白玉大石柱撑起的
白色门廊以及泛着金光的大铜门。在蓝天绿草之间,大礼堂给人一种不屈不挠、雄浑踏实的
感觉。它是清华园的标志,也是长期以来清华师生认为是清华人性格的象征。而位于大草坪
正南端, 1920级校友赠送的日咎上刻着的“行胜于言”,也将清华师生这种朴实进取的性
格特征表露无遗。

大草坪东侧,有“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同方部,及清华学堂。清华学堂是二层
的德国古典风格式建筑,青砖红瓦,坡顶陡起,细部精美。入口设在转角处,上有那桐书写
的“清华学堂”四字,春天有校花——紫荆花迎风摇曳。1925年起,学校在这里增设“国学
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格、赵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学家
李济、文学家吴宓等人在这里举聚,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建国初期,梁思成为
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迁入此楼,曾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那时,一走进大楼的门厅及长廊,一
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便随着满目的名画奇雕扑面而来,令人心怡。

大草坪西侧,大礼堂的西南,有一座外观普通的三层建筑暗红的砖墙,灰色的坡顶,除
大门上方刻有金字:“SCIENCEBUILDING”及“科学”以外,装饰极少。它却是20世纪中国
科学史上不能忽略的建筑物——清华科学馆。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赵忠尧、周培源、
钱三强、王涂昌、王竹溪、钱伟长、林家翘、朱光亚、周光召、李政道、杨振宁、赵九章、
陈省身、华罗庚……单从这些在中国乃至世界灿若群星的科学家名单上,我们也会不由自主
地对这栋建筑产生敬意。站在这座建筑前,很容易使人想到著名的北大红楼,北京沙滩那边
连系着蔡元培、胡适、李大利、鲁迅、陈独秀、毛泽东、钱玄同、辜鸿铭等名家的红楼。确
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清华科学馆与北大红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是一样的。

杨廷宝和关肇邺主持的清华图书馆扩建,是新建筑与老建筑对话的典范。

大礼堂后面的图书馆散发着浓郁的书香。师生们匆匆走过的背影,闪烁着学术的薪火传
递。清华图书馆的首期工程始建于1916年,后经1930年及1989年两次扩建。两次扩建都表现
出了设计者对老建筑的高度尊重,同时又不无创新,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享有盛誉。第一次
扩建的设计师是清华校友杨延宝,他与梁思成并称“南杨北梁”,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
第二次扩建则由清华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院士主笔设计。虽然经过了两次扩建,但设计者在
体量及材料细部上充分注意了与老建筑的协调,如采用温暖的红砖墙,砖迭的拱形门窗符号
等,整座建筑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杨延宝通过高起的入口门厅实体与旧建筑连接,而关肇
邺则通过新老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即虚体避让的入口空间与老建筑形成对话,两者都非常
巧妙,令人叹绝。杨廷宝设计的入口空间(门厅)通过门前台阶拾级而上直到二层,门厅不
大,却有古色古香的拱券及地板细部及优美的弧形楼梯,让人感觉一种温馨的文化氛围。而
关肇邺设计的入口院落风格突出的是宁静,特别是早晨,排队入馆的学生以及清澈见底的大
喷水池更显得这院落有股醇香的人文气息,令人陶醉。

7O年前,朱自清在清华近春园遗址,面对月色下的满塘荷花,写下了文学史中的散文名
篇《荷塘月色》

大礼堂往西,有一处幽静的池塘,人称“水木清华”。晋人谢琨诗云“惠风荡繁囿,白
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清华”一词即来源于此。工字厅的后厦至此一变
为“水木清华”一区的正廊,上悬一联日:“滥外风光历着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
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瞻荡洵是仙居。”不大的池塘因此而让人感到空间开阔不小。洁白的朱
自清坐像端坐池塘北边,静观一池静水里春夏秋冬的万千变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提起朱自清,不禁让人想起《荷塘月色
》里写的情景。1927年的一个夏夜,朱自清先生站在清华园的近春园遗址(荒岛)旁边,面
对月色下的满塘荷花,心有所触,回去写就了《荷塘月色》这篇清丽脱俗的美文。如今的荒
岛,四面环水部分依然满种莲藕,夏天六月荷花开时,全岛飘香。岛上有高大的柏、杨,掩
映着“荷塘月色亭”、“晗亭”等建筑物,树丛竹影下,还有孔子、吴晗等雕像以及埋头看
书的老师学生。在月朗星稀的夏夜,晗亭旁临塘的露天舞场荷香袅袅,舞曲悠悠,是清华人
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当下北大清华的学生出国留学几乎成了风尚。我曾经戏言这跟美国人MurPhy当年设计的
两校“风水”有关。你看:清华园的建筑几乎都是西方的式样,在如此环境下成长,心能不
“洋”么?而北大的燕园,虽然建筑全是中国传统式样的,而主校门偏偏朝向西边,朝西者,
西游去也!

当然这只是戏言。

不过,由西校门等组成的燕园东西主轴线,可以说是墨菲的神来之笔。这条主轴线由当
时的主楼贝公楼定位,跨石桥,穿西门,直指京西玉泉山顶,从而使未名湖畔的博雅水塔与
玉泉山上的玉泉塔遥遥相望,形成巧妙的借景关系。看来,墨菲当初不仅因地制宜地解决了
校园的功能关系,而且,他竟深谙了明朝米万钟在经营勺园“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
西山”的浪漫,从而一反北京坐北朝南的传统,将燕园的主校门定向西边。顶好!

贝公楼为主的院落前,修剪整齐的松柏围出绿绿的草地,石雕的华表麒麟在阳光下透出
些许威严与古朴。贝公楼前两侧的二层教学楼均为庑殿顶建筑,往北是同样屋顶的考古博物
馆,贝公楼是歇山加庑殿顶式样,显得与众不同,当年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就在这
里办公,至今这里仍然是北京大学领导的办公楼。

贝公楼东北角,是两组“品”字形的原燕大男生宿舍楼(现为德、才、均、备等斋),
与南边湖山背后原燕大女生宿舍楼群(现一至六院)遥相呼应。男生宿舍品字形院落中间部
分是食堂与公共用房,其庭院与建筑有女生宿舍小院的两倍大,气势开敞、豪放,建筑体型
雄浑有力,这很像男生的性格特点。而面向未名湖园林空间的南山墙则设计成透空的柱廓形
式,为课余休息的男生们提供了一个敞胸舒怀的观景交往空间,湖面也因这些透空的柱廓,
飞出的翼角增添了美丽。

女生宿舍则不同,6个小院落对称朝内地布置在第二体育馆为主轴的长方形草地两侧,
小巧而宁静。每一小院都是由二层小楼围成的三合院,向草地一边由小巧的门楼及短墙相隔,
建筑精致亲切,院落安全而温馨,这又很适合女生的喜好。朝向草地的硬山墙上开两扇六方
形的窗,仿若女生明亮淘气的大眼睛;而屋下轻轻开了扇圆形的小窗,则像是为女生的眉宇
间点了一粒美丽的朱砂,妩媚之极。好的建筑跟人一样,是有性格的。能让人看起来兴致勃
勃,甚至浮想联翩。

走过开敞豪放的男生宿舍,仿佛能听见费孝通先生从这里开始走向中国乡土的重重足音
;站在精巧温馨的女生宿舍前,恍若可见冰心女士曾在这里留下的清丽梦影,不禁想自己也
作它一个……

未名湖是燕园风景最美的地方。这里湖光潋滟,塔影婆娑;亭立湖心,石船横卧;石鱼
翻尾,欲含塔影;垂柳环湖,岗峦起伏;小桥流水,松柏叠翠。未名湖周围路面高低不平,
曲折回环,很符合崇尚自然的中国古典造园精神。这曲折幽深的线条吸引了北大学子对新思
想新知识的探求;路面的高低左右则振荡出他们活跃的思想火花及对自由的深刻理解那湖光
塔影、钟亭落霞,则让他们生出诗情与画意……

古板”的清华人生活在中式、美式、德式、希腊、罗马式、苏联式的“多元自由”的建
筑环境里,而“自由”的北大人却生活在‘千篇一律”的中国式大屋顶之下。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从此以理工科专业为主,而北京大学则偏重文理科。
因为专业的差别,清华师生给人的感觉是“工程师”、“科学家”型的,踏踏实实,行胜于
言;而北大人给人更多的感觉是“文人骚客”,崇尚思想自由,富有反叛精神。虽然这几年
两校已经大力营造多种学科,往综合性大学发展,但传统形成的这些“性格特点”依然存在。
这些“性格特点”与他们各自所生活的环境有如下有趣的对比:“古板”的清华人生活在由
中式、美式、德式、希腊罗马式、苏联式等各类建筑构成的“生动”的建筑环境中;而“活
跃自由”的北大人却活动在“千篇一律”的中国式大屋顶之下。

现代科学发源于西方国家,而“科学家”清华人就在西式的清华园里工作学习;中国古
典园林从某种意义讲就是“文人园”,而作为“文人”的北大人恰好就生活在按中国古典园
林手法规范的燕园里。

有建筑系的清华园建国后发展脉络清楚,有条不紊,由西往东可明显地分为:“灰区”
(中国古典园林区)、“红区”(西方古典建筑区)、“黄区”(仿苏建筑区)、“白区”
(新科技教学区)。基于西方古典式的建筑环境,有西式建筑作参考,清华园内建筑的发展
可以说相对容易协调。

9. 清华大学景物介绍,简单点

神啊未名湖是北京大学的
清华大学景物。。。自然的有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荷塘、情人坡之类的
人文的有二校门、清华大学百年礼堂、各个系的主楼
其实漫步在清华园中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是风景了

10. 清华大学风光

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由新馆和老馆两部分组成,整个图书馆的建成共分三期工程进行,时间跨度长达75年。一期工程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设计,1916年4月始建,1919年3月完工,建成的老馆东部是建校初期"四大建筑"中最先动工和建成者,当时的馆舍面积仅有2114平方米。二期工程始于30年代初,因学校发展需要,在有"南杨北梁(梁思成)"之称的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主持下,建成了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馆舍面积扩建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三期工程(新馆)开始于九十年代初,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关肇业院士设计,1991年9月建成。新馆既保持了同老馆风格上的一致,同时又在许多细节上有所创新,因而获得了1993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至此,清华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2.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馆藏总量已经超过400万册(件),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25000种。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把清华园的建筑当成一首曲调优美、旋律高昂的乐曲,图书馆无疑是这首乐曲中最动听的音符之一。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无论旭日东升还是红轮西坠,每当你走进清华大学图书馆,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书香,映入眼帘的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身影。这里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是求知的天地,这里是通向彼岸的精神家园,这里是走向辉煌的成功之路……

气象台
天文台的前身是建成于1931年夏的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为了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办出一流的气象学,学校投资三万三千余元修建了此气象台,并按照国际标准条例配置仪器、设备。当时在华北地区,清华大学气象系的资料是最完整、最准确、最全面、最可靠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营造建设单位常到清华气象系收集资料,咨询问题。遗憾的是,到了1952年,随着清华的院系调整,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由于长时间的无人照看、维修,气象台越来越破旧。直到1997年,清华大学才改变了"无法无天"(法律和天文)的状况,随着天体物理学科的逐步建成,气象台也更名为天文台。新天文台的外观设计是由建筑系的关肇邺院士组织,为使其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在天文圆顶下面、原气象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几年来,从这座白色八角形的塔中走出了哈佛、MIT等美国超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及博士后十几名,短短的几年间,清华天体物理在评估中胜过了许多天文学研究历史悠久的学校,名列前茅。天文台的建筑也被注入了水晶的纪念碑,向世人昭示"清华速度"。
二校门
二校门位于清华主干道之一清华路,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

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春夏秋冬,年年岁岁,时光荏苒,矗立在校园主干道上的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文化大**"中,二校门曾被摧毁,后恢复重建。

古月堂
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这处独立的小庭院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门前两只白色石狮,最具特色的垂花门至今保存完好。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院内宁静幽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1928年,清华初招女生,古月堂被辟为清华女生宿舍。汪健君先生有诗记曰:"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济聚群英。一从女禁开黉畲,两度繁花共月明。"古月堂目前为学校总务机关与外事部门办公所在地。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位于工字厅北侧,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夏季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冬季白雪落于池面,周围琼枝环绕,别有一番景致。荷塘南侧之畔垂杨掩映着的秀雅古建筑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荷塘西侧可见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断,远远可闻水声,令人心旷神怡。因其幽雅的环境,水木清华常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

近春园
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及其包围着的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每到夏天,便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寻找"荷塘月色"的胜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在默念着朱自清的名句时,游客们还可以在近春园东山上看到1982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写下的名篇《荷塘月色》而建的 "荷塘月色亭"。

近春园原为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
工字厅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庭院中既有曲廊萦回、雕甍绣槛之景,又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之姿。朱栏画栋之内,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相互勾连,水杉、石榴、海棠、樱花、松柏等一干花草林木欣欣向荣,禽鸟穿梭其间,相映成趣,令人更觉清幽异常。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工字厅为清代康熙帝的长子所建,在乾隆时期为皇帝御园。后道光皇帝将其赐给他的第五个儿子,是称"小五爷园"。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匾额,上书"清华园",乃咸丰皇帝御笔。而清华园也由此得名。作为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无论在"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还是"清华大学",工字厅都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

闻亭钟声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闻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七七事变后,清华园落入日寇之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及亭下铜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蓝天白云之下,闻亭高耸颇有君子之风;水木清华之侧,钟鸣瓦釜宛若天籁之音;苍松翠柏之间,友山提笔尽抒爱国之志。美哉,闻亭!壮哉,钟声!伟哉,友山!
理学院楼
它占地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是理学院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座楼。全楼整体采用西洋古典建筑形式,并具有现代化气息,建筑周围有大片绿地,环境幽静,建筑典雅,是校园建筑的又一佳作。楼内共设5个机构:理学院院部、物理系馆、数学系馆、高等研究中心和化学系分析中心实验室。
清华路
清华路是清华大学的两条主干道之一,笔直的大道从清华西门一直延伸到学校的最东部,将校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贯穿学校东西方向的清华路连接着学校教师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和教学区,连接着校园东西部,连接着清华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也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从西门沿着清华路前行,沿途可见标志性建筑二校门,从二校门可遥望大礼堂、日晷草坪和清华学堂,穿过清华路和学堂路两条主干道交汇处,路左侧便是新清华学堂、音乐厅和校史馆几个百年校庆标志性建筑,经过东主楼,就可到达主楼广场。清华路两侧种植着银杏树和法国梧桐,校河从南侧蜿蜒而过。秋日的清华路,金灿灿的银杏叶在路两旁随风摇动,为清华园增添了一份秋日的浪漫。满地的落叶,如同在路上铺了一条金黄色的毯子,漫步其中,更可感受校园的美丽与宁静。每天早晨,很多在校园东区上课的清华学子在朝阳中骑车前往系馆,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甲所、丙所及园林
从二校门、日晷等景点稍往西走几步,仅一座小山相隔,风物却与前大不相同。面前豁然开朗,一片美轮美奂的园林顿时迎面呈现,让人仿佛觉得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见银杏、珙桐、法桐、松柏、核桃树连同那些不知名的许多树种和花草连绵起伏,阳光斜斜地穿过枝叶,静静地洒在这片园子里,洒在专心致志做瑜伽的少女身上,洒在锻炼身体的银发老者身上,洒在蹦跳着的小松鼠身上……这里便是甲所和丙所所在。

建校初期供校领导居住的甲所、乙所和丙所(现仅存甲所和丙所)位于工字厅以南,1917年~1919年建。均为西式单幢砖木结构,其间树林成荫花草拥簇,草木山冈、溪流环绕、环境幽雅。梅贻琦曾在甲所居住多年。乙所曾是冯友兰的居所,据宗璞(冯友兰次女)回忆:"在乙所的日子是父亲最有创造性的日子"。这里也是冯友兰掩护进步学生的庇护所,"一二•九运动"期间黄诚和姚依林在这里度过了搜捕之夜。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