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咸海生态环境措施
⑴ 地理:咸海的保护措施
前苏联
看到咸海缩小的负面影响之后,前苏联还曾想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拯救咸海,修建巨大的引水渠把西伯利亚河流里的水引到咸海里,结果这个工程太过浩大,最终不了了之。[3]
哈萨克斯坦
2000年以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分别宣布采取一系列措施挽救咸海的命运,但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咸海的命运。[1]
咸海
哈萨克斯坦政府采取行动,致力于拯救北咸海。该国政府重修了锡尔河的水渠,减少了水流的浪费。2003年,该国政府又修建了大坝,它阻断了咸海两部分的流通,以保护北咸海。[3]
北咸海恢复的速度让人喜出望外。北咸海的深度已经从不到30米上升到了38米,达到42米的合理深度指日可待。如今,这里恢复了渔业生产,许多渔夫恢复了他们一度中断的工作,捕到的鱼还被出口到乌克兰。这种变化甚至可能使多年不见的积雨云又回到这个地区,给当地农业的复苏带来一线希望。[3]
乌兹别克斯坦
南咸海由于乌兹别克政府财政紧缩,至今水位仍在不断下降。暴露出来的河床有大量盐沙,大大增加了沙暴的吹袭。不幸的是,2003年南部咸海在水面持续下降之后成东咸海和西咸海两部分。它们水中的含盐量已经达到了每升水100克,而一般海水的含盐量只有每升水35克,东西“两咸海”的含盐量正快速向死海的每升水300克的水平靠近。[3]
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决定定期打开河流上的闸门,让一部分水流进南咸海。
⑵ 解决咸海逐渐萎缩的措施
1.退耕复还林还草,合理种植棉制花甜菜等农作物
2.保护山林、草原,使上游河流水源有保障
3.合理捕鱼,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
4.发展新型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农业用水
5.取缔湖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整改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企业
6.修理水利设施,保护水资源
⑶ 咸海面积不断缩小的救治措施
1.退耕还林还草,合理种植棉花甜菜等农作物 2.保护山林、草原,使上游河流水源有保障 3.合理专捕鱼,保护属湖泊的生态环境 4.发展新型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农业用水 5.取缔湖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整改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企业 6.修理水利设施,保护水资源 本人才疏学浅,就想到这么多,见谅
麻烦采纳,谢谢!
⑷ 青海省为保护生态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包括:三江源生态恢复、三江源生态回移民、全面禁止三江源矿答产资源开发等。
二、实施更加严格的工业生产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保准入标准。
三、全面禁止燃煤,改用天然气。
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种草种树,绿化南北山、绿化海东。
五、设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
六、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把超过70%的国土面积确定为禁止开发区,约20%的面积确定为限制开发区。
七、大面积实施人工增雨,改善和增加植被面积。
八、实施大范围的荒漠化治理工程。
九、禁止河流截流、禁止垦荒。
还有一些,想不起来了。这些够了吧?
⑸ 为什么咸海被称为最有戏剧性的消失事件
咸海消失是源于咸海所在板块的不断运动,最开始咸海是由于板块的变局不断形成的,因此它的消失也是不可避免的而是,由于它所处的位置天气条件比较特殊导致它的蒸发量远远高于径流量。
据估计咸海在未来的10年里会完全消失,到时候咸海也只是一个历史了。人类是否应该思考下对环境的保护,如果继续这么破坏下去,消失的就不只是咸海这一处风景了。
⑹ 咸海缩小原因对周围环境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1)气候变暖,咸海的水蒸发量增大,咸海水量减少,面积缩小;(2)咸海内的水源补给来源于阿姆河容和锡尔河,近些年来了,这两条河流域的人们为了扩大农业规模,大量引河水灌溉,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加之蒸发,咸海的面积不断缩小;(3)大面积农垦,导致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1)咸海面积缩小,周围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导致大面积耕地土地肥力下降,甚至丧失可耕性;(2)咸海周围沙尘暴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危害很大;(3)咸海生态平衡遭破坏,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1.退耕还林还草,合理种植棉花甜菜等农作物
2.保护山林、草原,使上游河流水源有保障
3.合理捕鱼,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
4.发展新型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农业用水
5.取缔湖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整改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企业
6.修理水利设施,保护水资源
⑺ 解决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
专人巡逻看管 保持生态
⑻ 咸海缩小原因对周围环境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1)气候变暖,咸海的水蒸发量增大,咸海水量减少,面积缩小;(2)咸海的水源补给来源于阿姆河和锡尔河,近些年来了,这两条河流域的人们为了扩大农业规模,大量引河水灌溉,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加之蒸发,咸海的面积不断缩小;(3)大面积农垦,导致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1)咸海面积缩小,周围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导致大面积耕地土地肥力下降,甚至丧失可耕性;(2)咸海周围沙尘暴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危害很大;(3)咸海生态平衡遭破坏,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1.退耕还林还草,合理种植棉花甜菜等农作物 2.保护山林、草原,使上游河流水源有保障 3.合理捕鱼,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 4.发展新型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农业用水 5.取缔湖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整改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企业 6.修理水利设施,保护水资源
⑼ 咸海的盐度增加会会破坏怎样的生态环境
咸海编辑词条已关注编辑摘要
摘要目录
1咸海
2简介
3现在的咸海
4地理
5鱼类
6渐渐消失
展开
目录
1咸海
2简介
3现在的咸海
4地理
5鱼类
6渐渐消失
7消失原因
8拯救咸海
9自然灾害
10面积缩小的主要…
收起编辑本段咸海编辑本段简介咸海(AralSea)在俄语作AralskoyeMore,亦作AralskojeMore。
中亚地区的咸水湖。旧译"阿拉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面积5万余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3米,最深处水深64米。有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北部和东部湖岸曲折,分布有许多小湖湾和沿岸岛屿,南岸为阿姆河口三角洲,西岸为陡岸。湖盆地区属极端大陆性气候。历史上受周期性干旱气候影响,湖水位变比较大。20世纪60年代初,湖面海拔53米,面积6.45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四大湖。此后,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用水,加之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积急剧下降和湖水盐度增高,鱼产量减少,多种鱼类灭绝,湖盆附近地区大量干盐堆积,植物受到破坏。湖内可通航,通航期7个月。
在里海以东,哈萨克和乌兹别克之间。海拔53公尺(175呎),南北最长435公里(270哩),东西290公里(180哩),面积68,000平方公里(26,300平方哩),平均深度16公尺(53呎),在西海岸外最深处达69公尺(226呎)。
海中散布著1,000多个小岛。北岸地势高低不均,海岸线曲折,有许多大大小小海湾。东海岸的北部是巨大的锡尔河(SyrDarya)三角洲,南海岸也有同样大的阿姆河(AmuDarya)三角洲,西海岸是乌斯秋尔特(Ustyurt)高原。海岸线一带有海洋沉积层和大陆沉积层,海底平坦,从东到西倾斜,海底沉积有石英石、石灰石、沙、黏土和黏土-石灰石淤泥,都是河道急流冲刷和风、冰侵蚀海岸而产生。
咸海是在上新世(700万∼250万年前)末期形成,当时地壳下沉,地面水汇潴。从更新世(250万∼1万年前)以後,锡尔河与阿姆河的河水都注入咸海,使水位保持经常不变。咸海的气候属沙漠大陆型。平均气温︰1∼2月,北部为-12℃(10.4℉),南部为-6℃(21℉);7月,北部为23.3℃(73.9℉),南部为26.1℃(79℉)。全年降雨量100公釐(4吋)。7月水温是23∼25℃(73∼77℉);11∼12月水温-0.7℃(30.8℉),海面冰冻。海水的蒸发量与流入量大致相同,但从长时间来看,水平面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海水含盐量8∼15。东北的阿拉尔斯克(Aralsk)和南方的穆伊纳克(Muynak)是重要的经济中心。水产有鱘、鲤、鲱、鲻等鱼类。居民除捕鱼外,还饲养牲畜、繁殖麝鼠、种植甜瓜。
编辑本段现在的咸海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交界处,离塔什干市约640千米。在这里,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灾害。灾难起源于将该湖周围地区用来种棉匹配的决策。这一规模工程,计划将河水改道,流入农田,以灌溉农作物。结果是以前排入咸海的河水不再流入。自1960年以来,咸海水平面下降14米以上。现在咸海面积已经不到最初面积的10%。
此外,大量的杀虫剂以及其他农用化学品被用于增加农作物产量,而这些化学品也排入湖底。当咸海的水平面下降后,这些化学品便暴露在岸边,损害了该地区居民的健康。
咸海水面经历了多次变化。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水面都在下降,但从1880年起它开始升高。到1908年,水面已升高将近3米。后来种植棉花的决策将这个上升势头逆转。
这里曾经是咸海的主体部分,现在成了一片大面积的烂泥地。如图所示,一年中有很长时间泥土干裂。更有甚者,杀虫剂排入土壤中,使这里的土地几乎无法耕作。
一件可怕的事实是,在咸海周围地区,每10个婴儿便有1个出生后第一年内死去。
专家们说,如果咸海继续以目前速度缩小,那么到2000年它将所剩无几。原来咸海每升湖水中含盐量为9克,而现在是22.5克。由于咸海沿岸沙漠化严重,所以大风把大量盐份吹入大气之中,使咸海沿岸居民的健康受到威胁。
咸海水面的急剧下必由图中的船舶可显示出来。曾经载舟的水不见了,船舶毫无用途地搁浅在岸边。
编辑本段地理地质
咸海是在上新世(700万∼250万年前)末期形成的,当时地壳下沉,地面水汇潴。从更新世(250万∼1万年前)以后,锡尔河与阿姆河的河水都注入咸海,使水位经常保持不变。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积急剧下降和湖水盐度增高,湖盆附近地区大量干盐堆积。气候咸海的气候属沙漠大陆型。平均气温︰1∼2月,北部为-12℃(10.4℉),南部为-6℃(21℉);7月,北部为23.3℃(73.9℉),南部为26.1℃(79℉)。全年降雨量100毫米(4吋)。7月水温在23∼25℃(73∼77℉);11∼12月水温-0.7℃(30.8℉),湖面冰冻。湖水的蒸发量与流入量大致相同,但从长时间来看,水平面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海水含盐量8∼15mg/L。东北的阿拉尔斯克(Aralsk)和南方的穆伊纳克(Muynak)是重要的经济中心。物产水产有鱘、鲤、鲱、鲻等鱼类。居民除捕鱼外,还饲养牲畜、繁殖麝鼠、种植甜瓜。
编辑本段鱼类(2007年秋季,以渔获量多寡排列)1.鲤鱼2.咸海鲷3.咸海拟鲤(Aralroach)4.暗斑梭鲈(pikeperch)5.比目鱼6.咸海赤梢鱼(Aralasp)7.咸海白眼鲷8.黑鲫(cruciancarp)9.带鱼10.狗鱼11.鲈鱼12.红眼鱼(rudd)13.阿拉油白鱼(Aralshemaya)14.欧鲶(silurusglanis)15.鳢鱼16.土库曼雅罗鱼(Turkestanide)曾经的大湖因为流入的水量(径流量)小于湖水的蒸发量,咸海的含盐量比淡水湖高得多。在咸海全盛的时候,曾经是中亚第一大咸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积将近7万平方千米。在全盛时代,咸海曾经有发达的渔业,沿岸的从业者超过4万人,捕捞量占前苏联总捕鱼量的1/6。咸海的英文名字“AralSea”可以大致翻译成“岛之海”,因为它曾经在一公顷的范围内有过1500个岛。海中散布着1,000多个小岛。北岸地势高低不均,海岸线曲折,有许多大大小小海湾。东海岸的北部是巨大的锡尔河(SyrDarya)三角洲,南海岸也有同样大的阿姆河(AmuDarya)三角洲,西海岸是乌斯秋尔特(Ustyurt)高原。海岸线一带有海洋沉积层和大陆沉积层,海底平坦,从东到西倾斜,海底沉积有石英石、石灰石、沙、黏土和黏土-石灰石淤泥,都是河道急流冲刷和风、冰侵蚀海岸而产生。
编辑本段渐渐消失在1960年,这个咸水湖的面积是6.8万平方千米,是一个大湖;1987年,咸海分成两部分:北咸海和南咸海;在1998年,已经缩小到2.9万平方千曾经活跃在咸海湖面的渔船米,并且被分割成了两个小湖,成为世界第八大湖,它的含盐量从10g/L上升至45g/L;而到了2003年,南咸海分成了东咸海和西咸海。“咸海”其实已经不复存在,而到了2004年,就只剩下1.7万平方千米了,成了由3个小湖组成的湖群。到了2007年,3个小咸海的面积综合只是咸海极盛时的10%。不但如此,因为水量缩小,咸海的水也越来越咸,3个小湖中的两个已经把所有鱼都咸死了,活鱼都上了天堂,剩下的只有咸鱼了。最近,科学家们发现每年有4立方千米的地下水会涌进咸海。丰富的地下水量出乎专家的预料,但这也没法阻止咸海的干涸。从2003年起,南咸海的水面开始以始料未及的速度下降。现在咸海南部底部的水的盐度大于上部,而且两者不再融合,这样只有上部的水在夏天被太阳烘烤,温度上升得比整个湖的水充分对流要快得多,所以蒸发速度也惊人的快。根据现在的数据估计,东咸海将会在15年内消失。随着河水蒸发量持续加增,西部预计会在十年内干涸。
编辑本段消失原因1918年,刚成立的苏维埃政府设想将咸海南部的阿姆河和北部的锡尔河改道,以灌溉水稻、瓜类、谷子和棉花。这是前苏联的“棉花计划”,或者叫“白金计划”的一部分。当时,计划的制订者希望棉花能成为新兴的苏维埃国家重要的出口产品。上世纪40年代,大规模的水渠工程开始兴建。不过,水渠的很多区段质量很差,很多水蒸发或泄漏,白白浪费掉。有人估计,中亚最大的水渠“夸拉昆”(Qaraqum)渠中流过的水中有30%-75%都被浪费掉了,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水渠中只有12%是防漏水的,由此可见咸海两大水源周围水渠漏水现象也会相当严重。在上世纪60年代,每年大约有20-60立方千米的水从阿姆河和锡尔河改道,流向咸海附近的沙漠地区。1961年到1970年间,咸海的水平线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下降;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个速度达到了每年50-60厘米;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个速度达到了每年80-90厘米。从1960年到2000年,从阿姆河和锡尔河抽出用于灌溉的水量增加了一倍,相应棉花产量也增加了一倍。1980年,水位的下降暴增至每年80-90厘米。然而,这个现像却令棉花的种植量大大加增。时至今日,乌兹别克仍是一棉花出口大国。1987年,咸海分成两部分:北咸海和南咸海;而到了2003年,南咸海分成了东咸海和西咸海。“咸海”其实已经不复存在,而“各自为战”的几个“小咸海”处境更加危险。实际上,过度取水会让咸海成为无源之湖,使之快速消亡,这很容易想到。但是政策的执行者依然不考虑修改此前的计划,并在上世纪60年代初把取水列入“五年计划”。一些参与该计划的前苏联专家甚至认为,咸海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错误”,消亡不可避免。与其把它放在那里任凭太阳把水蒸发掉,不如动手利用这些水。
编辑本段拯救咸海看到咸海缩小的负面影响之后,前苏联还曾想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拯救咸海,修建巨大的引水渠把西伯利亚河流里的水引到咸海里,结果这个工程太过浩大,最终不了了之。现在,干涸的咸海成了一个大盐库,风把这些盐吹到周围,严重地污染了农田,并且含盐量奇高的空气也对周围的居民健康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很多人因此患了各种癌症和肺病。乌兹别克斯坦因为渔业的倒闭造成6万人失业,渔船在干涸的湖床上随处可见。还有人认为,水面积的缩小已经严重改变了当地的气候,让当地的夏天更干热,冬于更长更冷。现在哈萨克斯坦政府采取行动,致力于拯救北咸海。该国政府重修了锡尔河的水渠,减少了水流的浪费。2003年,该国政府又修建了大坝,它阻断了咸海两部分的流通,以保护北咸海。北咸海恢复的速度让人喜出望外。现在北咸海的深度已经从不到30米上升到了38米,达到42米的合理深度指日可待。如今,这里恢复了渔业生产,许多渔夫恢复了他们一度中断的工作,捕到的鱼还被出口到乌克兰。这种变化甚至可能使多年不见的积雨云又回到这个地区,给当地农业的复苏带来一线希望。另一方面,南咸海由于乌兹别克政府财政紧缩,至今水位仍在不断下降。暴露出来的河床有大量盐沙,大大增加了沙暴的吹袭。不幸的是,2003年南部咸海在水面持续下降之后成东咸海和西咸海两部分。它们水中的含盐量已经达到了每升水100克,而一般海水的含盐量只有每升水35克,现在东西“两咸海”的含盐量正快速向死海的每升水300克的水平靠近。现在仍存在一线希望。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决定定期打开河流上的闸门,让一部分水流进南咸海。有人督促乌、哈两国政府共同恢复咸海,不过看样子近期实现这个计划的可能性不大。咸海引发灾难位于中亚的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泊。由发源于天山山脉的锡尔河和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姆河输水。1911年至1960年,咸海入流量平均每年560亿立方米,平均水位保持在53.3米绝对高程,水面面积6.6万平方公里,水体总量l万亿立方米。前苏联国土辽阔,但大部分处于寒冷的高纬度地区。为开发新垦区种植棉花、稻谷、蔬菜等,早在沙俄时期,就梦想在中亚地区开垦荒地、扩大水浇地种植棉花,以解决棉花依赖进口的问题。对锡尔河的利用,1937年,前苏联兴建了全长220公里的大费加拉运河,用来浇灌棉花田。对阿姆河的利用,1906年就有人曾提出用阿姆河水开发卡拉库姆沙漠东南部的设想,但限于当时条件,该设想未能实施。1925年,为发展中亚经济,修建卡拉库姆调水工程动议又被提出,经大批专家实地考察、调研、论证,调水工程于1954年正式开工。工程目标是将阿姆河和锡尔河天然水道改道,引人土库曼斯坦东部和乌兹别克斯坦中部,以扩大水浇地面积。特别是修建了卡拉库姆列宁运河,该运河东从阿姆河(凯尔基市开始),把阿姆河的水从上游截出,经过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向西延伸,总长达1400公里。这是一个世纪性的工程,前苏联几代科学家、几代人都在为此而努力。两条新运河建成后,在1960年代,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阿姆河、锡尔河及新运河流域,开垦和灌溉了660万公顷的水田和棉田,使该流域成为新的粮棉生产基地。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是最主要的调水工程,可灌溉350万公顷的荒漠草场和100万公顷的新垦农区,改善700万公顷草场的供水条件。以新建运河为代表的调水工程建成后,该地区棉花丰收,水稻高产,农业出现连年跃进局面,农作物年产量比调水工程兴建之前提高4倍。至1980年,前苏联棉花年产量达99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其中95%产于该地区。当时,全苏联40%的稻谷,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产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丰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已由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700万人猛增到3600多万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改造,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收获,这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然而,人们始料不及的是,农业生产车收,地区经济繁荣并没有持续多久。咸海是一个内陆湖泊,当锡尔河、阿姆河的入湖水量急剧下降的时候,咸海的水位也急剧下降。据实际观测,1971年至1975年,锡尔河、阿姆河人湖水量分别为每年53亿立方米、212亿立方米,而1976年至1980年,下降为每年10亿立方米、110亿立方米。1981年至1990年,锡尔河、阿姆河的人湖水量总计仅为每年70亿立方米。当1987年水浇地发展到730万公顷时,阿姆河和锡尔河已基本不能再为咸海输水,咸海水面下降15米,水域面积从6.6万平方公里缩小到3.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后退150公里。现在,咸海水面面积只剩下2.52万平方公里。由于远距离引水,大规模开垦,不适当灌溉,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带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生态灾难。一是“白风暴’和盐沙暴频繁。咸海的大面积于涸,一方面引起湖水含盐浓度增加,从1960年的11克/升增加到2001年的68克/升;另一方面导致湖底盐碱裸露,在风力作用下,大量盐碱撒向周围地区,使咸海周围地区的沙质平湖平原逐渐沙漠化,流沙迅速发展,形成“白风暴”(含盐的风暴)和盐沙暴,每年要发生几十起盐沙暴。二是农田盐碱化加剧。咸海地区每年约有4000万吨至1.5亿吨的咸沙有毒混合物从盐床(湖底、河滩)上刮起,从北向南吹去,吹向中亚草原,吹向农田和城镇,覆盖了阿姆河河谷丰腴的农田,加剧了中亚地区农田的盐碱化,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出现高度盐碱化。随沙尘和雨落向地面的盐,因区域不同而异,大约每年平均1公顷达450-600公斤。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咸海萎缩导致有毒沙尘暴的形成2010年3月下旬,咸海干旱的湖床沉积层上升起大量的沙尘羽状物,形成沙尘暴。美国宇航局“Aqua”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于3月26日拍摄了咸海上空沙尘暴的真彩色照片。照片显示,一股浅褐色的沙尘羽状物从南咸海的湖床沉积层上升起,并沿着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边境向东南方向吹去。在沙尘羽状物的东北方,两个红色圆点说明这两处区域可能发生野火。在“Aqua”卫星拍摄时,由于沙尘暴遮挡了大片天空,南咸海的东部水域几乎看到踪迹。咸海水位的下降和水域的萎缩,导致原有的湖床沉积层大面积干涸,极易形成沙尘暴。此外,局部沉积层中还含有大量的盐、化肥和杀虫剂等物质,这些化肥和杀虫剂都来自灌溉区的农田。咸海地区不断形成的沙尘暴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和关注。沉积层中包含的大量化学物质会随沙尘羽状物升起,可能对该地区人们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编辑本段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位于中亚地区的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泊,咸海地区也曾是地球上最富饶地方之一,不过,由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问题,咸海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危机。
拉贝克和阿曼是生活在南部村庄的渔民,每天他们都要驾船在咸海海面上捕鱼。过去,他们所居住的村庄就坐落在海岸线附近,而现在,由于海岸线后退了100多公里,他们不得不花上几个小时才能赶到岸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咸海水域出现如此大面积萎缩呢?
咸海的水源主要靠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河上游地区的人们开展的大规模开荒造田运动使大量的河水被用于灌溉农田。由于缺乏科学的灌溉系统,水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阿姆河和锡尔河已基本不能再为咸海输水,咸海面积因此迅速缩减,最终被分为北部的小咸海和南部的大咸海两个部分。随着海洋面积不断缩小,沙漠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相继出现,生活在咸海附近的人们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人为原因)
另外,咸海深处内陆环境,蒸发量大,降水量少,这更加剧了其面积的缩减。(自然原因)
为了拯救咸海,世界银行出资8500万美元,准备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小咸海”附近修建一座水坝,以便将锡尔河的水逐步引入“小咸海”干涸的湖底。拉贝克和他的邻居们希望,这一努力能让咸海重回到自己的村旁。
- 参考资料:1.
http://ke..com/view/26955.htm
http://ke..com/view/26955.htm
⑽ 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与治理的方针和主要对策
1.人口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保持低生育水平,2010年后人口增长率低于5‰。2030年前人口数量实现零增长,人口总量不高于1.21亿。
以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为重点,坚决抑制农村和流动人口出生率。
城市二胎率有上升趋势,应严格依政策控制。
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行更严厉的奖惩制度,杜绝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人情”失控和腐败现象。大力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工作,解决独生子女、双女户与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在不破坏环境前提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富裕程度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必要途径。
2.土地资源
坚持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坚决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及系列配套法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保护耕地总量基本动态平衡。既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用地,又要注重保证我省粮食与食品供给安全。我省实现小康水平需人均耕地0.08 hm2,警戒水平人均0.073 hm2(据王国强),联合国最低警戒线人均0.053 hm2。依此标准,我省2010年达1.03亿人口时所需耕地分别为8240000 hm2、7550000 hm2和5490000 hm2。长远而言,我省人均耕地不宜小于0.066 hm2,人口总量不可突破1.21亿,依此计算,我省耕地总量不宜小于8050000hm2,其中基本农田不小于6900000 hm2。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切实搞好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近期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规定。积极探索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大型、重点建设工程用地单项审批,城、乡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通过提高土地利用质量、盘活存量。要整顿回收城市闲置与低效建设用地,严防小城镇建设一哄而起,大片圈地。城市绿地不宜无限制扩大,尤其不宜大片建设空间利用率低的草地,建议城市建成区绿化率不超过35%。全省林木覆盖率不宜大于34%,土地绿化率不宜大于37%。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林地建设要适度,不可占用或荫蔽大量耕地,影响耕地质量。农村建设要消除“空心村”,提倡城镇化、高层化,压缩人均建设用地。
耕地总量稳定或增加的主要途径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实现。要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土地整理要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要正确处理耕地开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用地不宜计入后备耕地。在开垦后备耕地时不应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或生态破坏,禁止在15°以上较陡坡地和湿地、滩涂、沙丘地开垦耕地。
3.矿产资源
坚决贯彻《矿产资源法》及配套系列法规,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保护与开发并重。依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总量,遏止无序违法开采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障资源供给安全。
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强我省经济急需大宗矿产(优质煤、油气、富铝矿)、后备资源不足矿产(金、银、铜、铅、锌、锑、萤石)、资源短缺矿产(富铁、氧化锰、富磷、钾盐、硫铁矿、铬、镍、铂族)、洁净能源矿产(煤层气、地热)的勘查,尤其要加强资源面临枯竭的大中型矿山周边地区的勘查。满足矿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对钼(钨)、锑、金、富铝、萤石、重晶石等矿产实行保护性开发,避免无序竞争,保护资源价值。
鼓励到省外、国外风险勘查,利用省外、国外资源弥补省内短缺。探索资源战略储备制度,逐步建立矿产资源可持续安全供应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提高煤、金、铝土矿等大宗矿产采选回收率,节约利用资源。开展中低品位铝土矿、铁矿、金矿尾矿、煤矸石、粉煤灰、钼矿中的钨、铁矿中的钴与放射性矿产、铝土矿中的镓、粘土矿中的锂等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优势非金属矿产如沸石、膨润土、珍珠岩、高岭土、耐火粘土、高铝耐火三石、含钾岩石等深加工利用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处理好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搞好矿山和矿业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矿业塌陷区与矿业废地复垦改造,推行矿区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如水电、地热、天然气、煤层气、太阳能、风能、煤制气、煤制甲醇等;强化坑口电厂的消煤除尘技术,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煤尘排放。禁止平原开采砖瓦粘土,切实保护耕地。禁止在交通干线两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进行露天开采,保护地面景观资源。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减轻地面沉降及其损失。
4.水土保持、绿地建设与国土整治
坚决贯彻《水土保持法》。坚持中央“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停止毁林草和湿地开荒,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粮食。农业综合开发由改造中低产田与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十五”内实现25°以上陡坡耕地与活动性、半固定性沙丘沙地的退耕绿化。15°~25°较陡坡耕地除小部分土质肥厚者改造成标准梯田外,应大部分退耕绿化。2°~15°缓坡耕地改造成标准梯田,实行林、草、田间作,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人工草地。处理好退耕与农民经济利益的关系。
组织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如黄河中游生态治理工程,汉江水系上中游防护林工程、太行山二期、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及黄土丘陵沟壑区等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工程、农田防护林与农田林网恢复与建设工程、城郊生态防护林工程、农村“青山绿水”工程等。平原适度建设林地与林网,尽快扭转我省山区山秃水枯、平原沙尘肆虐现象。
以科技进步促进水土保持与国土整治。加强天然林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技术、生态网络建设技术、林业品种与林产品开发技术、防沙治沙林草新品种开发技术、沙漠化监测与预警技术等。借鉴邻省成功水土治理经验、选育适宜林种、草种与先进种植技术和多种经营等措施,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认真编制国土整治规划,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结构,既保证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好转,又留足耕地与建设用地,保证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
5.湿地保护、恢复与建设
履行《湿地公约》签字国义务。“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来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合理利用湿地是为人类利益而对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贯彻国务院“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泄淤除障、疏浚河湖”的方针,正确处理湿地蓄洪行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经济发展间矛盾,有计划开展大规模湿地保护与整治工程。
禁止在现有湿地开垦耕地和进行开发建设,为干涸湿地引水补源,低洼易涝耕地与泄洪区腹地湿地化(建塘或培育湿地植被),适度发展湿地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建设良性湿地生态系统。
建立常设湿地保护机构,投入必要资金研究与保护湿地环境、珍奇禽、鱼种类与生物多样性。新建小浪底、丹江、宿鸭湖、南湾水库、淮河干流、淇河、小南海珍珠泉、郑州花园口、商丘黄河故道等8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黄河下游滩地、淮河干支流谷地等大型国家级、世界级湿地保护区,提高湿地保护与建设力度。
6.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
依法进行自然保护。坚决贯彻《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规;履行《生物多样性条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义务,切实保护好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区。
加大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依照《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和《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9~2010)》中提出的目标,至2005年自然保护区达全省土地面积3.29%,2010年达3.65%。重要的是要尽快使分散的珍稀动植物栖息地连片规模化管理,保证物种与生态系统的生存完整性,以利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建设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熊耳山、黄河下游与淮河干流滩地湿地等大型自然保护区,给野生动植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繁衍空间。在近期争取申报成功2~3处世界自然遗产、国际生物圈计划和世界地质公园,提高保护级别与知名度。
实行加强动植物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政策体系。保护区内坚决禁伐、禁猎和限制药材采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以恢复原有物种正常繁衍为主,应保持自有特色,慎重进行新种引入和驯养,避免异种入侵造成生态灾难。
完善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出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湿地保护办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规。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多方面开拓引资渠道,加强自然保护的物质基础。
7.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系列环境法规,争取城乡环境质量的全面好转。
建立节约资源、高效益、低污染型经济。在工业结构改革中,彻底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型企业与生产工艺,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仅单项工程建设要做环境评价,所有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划也应通过环境评价,从起点上杜绝产生新污染源的机制,以环境容量界定发展速度与规模。
改变污染监管治理观念,从末端治理、浓度控制变为全过程总量、浓度双控制;由单纯行政手段变为自我约束、完善,主动发展生态工业,进行清洁生产;由单纯防治污染变为防治污染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统一,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三效益的统一。当前迫切需要调整我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控制轻工、化工等污染大户的污染物质产生量,尽快减轻污染强度。
加强江河污染治理力度,协调与上、下游各省的治污规划、措施,尽快实现地表水质好转。“十五”期间除继续加强淮河治理外,重点治理黄河水质,保障沿黄城市合格饮用水与灌区合格农灌水。
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切实限控机动车数量与排放标准,限期清理烟囱等点污染源;发展公交事业,提高集中供热、供气比例;改造城市结构,果断关、迁有污染倾向的工厂与开发机构;实施最严格的城市水源保护办法,让人民喝上“放心水”;尽快实行污水集中处理与垃圾无害化处理;注重城市噪声、电磁、光、热污染等特有污染类型治理,创造舒适、安全、安静的生活工作环境。
注意治理农村地区面源污染,实施生态农业,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与地膜使用量,坚决制止乡镇企业污染回潮。查清地方病病因,对症采取治理措施,实行严格的肉、蛋、奶、粮食、蔬菜等的质量检测标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研究制定环境价格及税(费)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杠杆。
加大环境保护科技投入,尽快开发出有效治理造纸、制革、化工、印染等重污染废水和煤矸石等矿山尾矿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
8.自然灾害类防御
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坚决执行《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水法》、《防洪法》等法规,争取切实提高自然灾害预报和防治能力。
科学配置自然灾害防治力量。制定全省《自然灾害防御规划》,建设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统一指挥机构,统筹协调民政、气象、水利、地震、地矿、国土、建设、林业、农业、社会保障等各部门。以高技术综合手段建设自然灾害预期预警与中长期预报信息网络系统。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超前预报、实时监测、随时监控、及时决策,促使自然灾害防治手段现代化。
注意经济建设、自然灾害防治与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把“人定胜天”的意识变为“天人合一,和谐相处”。农业要停止山地开荒、围湖造田;工程建设与矿山建设要进行地质灾害评价,慎重选址,严格遵循地质规律施工,预防重大灾害损失;水利建设要注意拦疏有度,留够行洪滞洪空间与下游用水,要考虑洪水资源化利用,变害为利。
均衡投资政策,把过多强调的防洪抗洪投资部分转移至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滑坡泥石流防治、气象、地震预报等方面来。这样可收到综合防灾减灾效益,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