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生态植物
㈠ 野生植物对生态有哪些作用
有一种植物消失了,以这种植物为食的昆虫就会消失。某种昆虫没有了版,捕食这种权昆虫的鸟类将会饿死;鸟类的死亡又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影响。所以,大规模野生植物毁灭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严重后果,所以保护野生植物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㈡ 白塘生态植物园的景区介绍
“白塘植物公园”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最具现代化气息的景观大道——现代大道中段的北侧,它的辖区内的“金鸡湖”和“沙湖”互为犄角并优势互补。四周市政道路环绕,交通便利快捷。 概念与扩初设计——荷兰NITA园林景观设计院,主设计师尼克·诺森。
施工图设计——城市建设研究院 1、“市”“野”之间
用人工手段去创造一个自然环境,形成有湖泊、河谷、溪流、湿地、山林、坡地、树林等多种形式的自然生态环境,突显城市绿洲境界。
2、“山”“水”之间
以山水为构架,充分利用原有水系,并通过人工堆土造山,形成山环水、水绕山的山水园林空间。
3、“动”“静”之间
运用传统与现代造园林理念,环绕公园主环道布景,并在主要景点及主环路旁营造小游园,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4、“林”“木”之间
充分利用植物造景,塑造出山地密林的森林空间,体现季相变化特色生态空间,充分展示观赏空间、草甸空间、苗圃种植林等不同的植物景观。
5、“传统”“现代”之间
借鉴中国传统园林中“步移景异”的空间组织形式,形成动线和视线上的变化多样,运用现代材料和设计手法,塑造出贴近大自然气息的生态公园。 整个公园从西往东形成南北条块状规则式人工种植展示区、岛屿生态自然区、湖区和山地自然生态林这四个区域。穿越这四个条块的东西向主游览线两侧,用人工化的设计手法,布置名贵花卉园、五觉园等,形成线条与点的序列穿插,与自然化的大背景形成对比。
1、人工种植展示区
在此区域内,靠南施街一侧种植苗圃林地,一方面考虑今后公园内苗木更换需要,另一方面作为后期商业开发预留用地。在苗圃林地东侧南北向的狭长地带布置花灌木展示区,以各种低矮的特色花灌木为展示主题,并通过东西向的直线形水渠和小园路进行分割,形成几何形布局,游人来回穿梭与花境之间,体验花木色彩的缤纷和自然的芳香。靠水一侧,布置音乐喷泉广场和亲水平台,作为集散活动空间。
2、岛屿生态自然区
利用原有白塘湖的两个岛屿,通过人工筑岛和水系改造,形成四个错落变化的岛屿和一片湿地,每个岛上种植突出季相变化的生态林,突出春、夏、秋、冬不同的植物种类。岛屿与湿地用木栈桥相连,使游人时而临水、时而入林,游、赏、憩相结合。
春季岛:以柔和松软的缓坡草坪为基调大面积种植樱花、玉兰等春季观花植物,突出春天的活力。
夏季岛:种植广玉兰、紫薇、合欢等树木,与湿地景观一起,创造出宁静安闲的气氛。
秋季岛:通过种植银杏、元宝枫、桂花、金钱松等树种,创造浓密、幽深的气氛。
冬季岛:选用湿地松、黑松、赤松等常绿针叶树种,表现冬季植物傲立雪霜的生命力。
3、湖区
利用原有白塘湖,形成公园中部最大的水面,在湖面上组织划船等水上活动,使游人欣赏湖光、山色、林木之美。
4、山地自然生态林区
在公园的东部,运用人工手段,堆土叠山,形成海拔约10—16米高低错落的人工山体,并模拟出原始山林生态系统,对山体进行大面积绿化。在山林中设计出溪流、水塘、岩石园、鸟类栖息园、草甸、儿童游戏场等多种景观和活动空间,形成地形起伏变化,林木葱茏、山地自然景观多样的游憩空间。 整个公园可大致分为西、中、东三大地块区域,地势也从西向东逐渐提高。
西区:地势较为平坦,布有“公园西主入口、综合服务建筑1(音乐雾广场)、综合服务建筑3、租船管理处”以及观光游览车起(终)站点,这些均为公园游客活动相对集中的聚散地。
中区:以“春夏秋冬”与中心湖为界。地势较“西区”有所提高且起伏不平,一是为了适当遮挡入园游客的视线,同时也是根据“春夏秋冬”季节与适宜植物生长的特征而筑。其中“游船车辆修理处”布置于“春岛”,“VIP贵宾接待室”布置于“秋岛上”。
东区:地势最高。采用机械堆筑主峰高度为14.8米、次峰高度为11米的人工山体。其间布置“综合服务建筑2、综合服务建筑4 ”以及“山顶茶室”。为了体现城郊野外山林的原始旷野情趣,在山体上还构筑二条“人工溪流”,一条为“水溪”,另一条为“旱溪” 。同时在山体上的适当位置,还涉及布置了面积大小不等的三个“儿童游乐场”。 出入口:
公园设三个入口。其中游人出入口为二个,分别布置在临南施街与星塘街东、西两侧,管理出入口一个,不只在靠南施街一侧。在两个出入口大门旁设停车场。
游路系统:
围绕公园四周布置一条人、车(电瓶游览车、工程管理车)共用的环形主路。连接东、西两个出入口,不止一条弧线型主游览步行路,其它支路、小路穿插与主路之间。
㈢ 什么是植物的生态特性生态特性包括什么
1
植物的生态特性
:
阳性、阴性、耐阴、耐旱、耐水湿植物
2
植物群落
:某一地段上全部植物的综合。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外貌,一定的种类的组成和中
间数量比例,一定生境下执行一定的功能,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分类:
1
》观赏
性人工植物群落(季相变化)
2
》抗污染型人工植物群落(抗污染乡土树种、复层)
3
》保健
型人工植物群落
4
》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5
》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3
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
:统一原则(变化统一原则或多样统一原则)
、调和原则(协调和对
比的原则)
、
均衡原则
(
体量和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均衡的配置原则
)
、
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有
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严格韵律和自有韵律)
、层次和背景的原则、比例和尺度原则
(比例是指园林景物在体型上具有适当的关系,
既有景物各部分之间的长、
宽、
高比例关系
又有景物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4
植物配置的应用形式
:植物配置的方式
(
自然、规则、混合
) 1
》孤植(园林中用一株或两
株树,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卉木的动势、姿态、线条、色、香等)
2
》对植(对称种植大致
相等数量的数目,多用于园门、入口、广场、桥头两旁)
3
》丛植(园林中
3-9
株单一树种
或多种树种不等距的组合种植,树木多种植在不等边的角点上)
4
》列植(带植,成行、成
带栽植树木的形式,一般要求树种具有高大挺拔、端庄、冠大荫浓的特点)
5
》群植(
20-30
株以上及数百株左右的乔灌木组合配置)
6
》花坛(在一定的场地上,按照整形式或半整形
式图案栽植观赏植物,
表现花卉植物群体美的园林设施)
可分为平面花坛和立体花坛。
平面
花坛:
a
构图形式:自然、规则、混合
b
季节:春夏秋冬花坛
c
栽植材料:一、二年生草花
坛、球根花坛、水生花坛、专类花坛
d
表现形式:花丛花坛(中间高、边缘低的花丛组成的
色块图案)模纹花坛(以花纹图案取胜,矮小具有彩叶的植物为重要材料,不受花期限制,
观赏期长)
7
》花镜(以树丛、树群、绿篱、矮墙或建筑物为背景的带状自然式花卉布置,
是根据自然风景的林缘野花自然生长规律,加以艺术的提炼而应用的园林种植形式)
8
》绿
篱(乔木或灌木密植成行的篱垣,又称植篱、矮篱、中篱、高篱)
5
园林植物的配置: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各种植物之间相互的配置种类的选择、
组合、
平
面的构图、色彩、季相、意境等;
2
园林植物与园林要素的配置
建筑
小品
山石
水体
地
形等
6
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
1
)功能性原则(污染区、居住区、旅游区、医院疗养区、街道绿
化)
2
)生态性原则(
a
尊重植物生态习性和当地自然环境、
b
尊重生物多样性
(乡土树种、
新种、驯化来丰富园林景观)
b1
挖掘植物特色,丰富植物种类
b2
构建丰富的复层植物群落
结构)
3
)植物配置的色彩性原则(
1
、植物色彩美的常用形式
园林植物色彩表现形式一般
体现为:对比色、邻补色、协调色
2
、植物的色彩美和色叶树的应用
3
、植物色彩美与色块
配置)
4
)文化性原则:
1
、市树、市花的应用
2
、地带性植物的应用
3
、古树名木的保护与
应用
7
园林古建筑中植物配置
:
布局形式:
规则式和自然式
1
、
亭
(供游人休息的园林建筑常玉
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植物配置上经常应用对景、框景、借景的手法)
2
、园廊(屋
檐下的过道或延伸成独立有顶的过道
植物配置上以藤本植物结合开花植物为主)
3
、
水榭
(供
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
植物配置常以柳树等耐水湿乔木和荷花睡莲水生植物组
景)
4
、园墙(在园林中起到划分区域、分割空间和遮挡的作用其植物配置应做到
a
注重墙
内外景观的统一性通过墙内外植物的种植搭配,
避免园墙生硬的隔断两侧景观的效果
b
尽可
能种植密集植物,
使墙体隐藏于红花绿树之间,
削弱墙体的单调
c
对于特殊造型的景墙根据
造型进行相应的植物配置)
8
、现代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
:
1
现代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绿化的关系现代建筑分类(
1
、建
筑占主体地位
高度上无法抗衡的设计重点应该放在绿化和建筑文脉的相关性上
2
、单双层
小型建筑
这类建筑把绿化看成景观的一部分
结合起来考虑
3
、
建筑类型处于这两种情况之
间
建筑和绿化密不可分,既要考虑整体构成又要考虑局部绿化的问题)
2
现代建筑中植物
配置的原则:
a
自燃式配置
b
规则式配置
c
保护型配置
d
季相型配置
3
现代建筑不同区域的
植物配置
a
门区、
b
建筑入口的外部空间
c
窗前区
d
围墙
e
建筑角偶
4
居住区建筑植物的
配置原则
a
绿化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
b
植物景观布局的集中与分散
c
绿化设计的实用性和艺
术性
d
植物与建筑布局协调一致
5
居住小区建筑周边植物配置原则:
a
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
布局
b
模拟自然
c
变化与统一
d
线性变化,
疏密有致
e
空间处理
f
季相变化
6
桥梁景观植物
配置
a
绿化保证良好的安全性、
引导性和观赏性
b
创造一定的意境通过植物的衬托让人联想
到
“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
c
植物选择上
桥下耐阴
攀援植物
7
标志性建筑园林景观的植物
配置
a
要符合建筑物所表现的主题
b
要注意体量、
重量等比例的协调
c
加强建筑物基础种植
d
不能喧宾夺主
9
植物与地形
地形概念和意义:园林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它是在一定范围内
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物等物体的地面。
1
园林微地形处理原则
a
充分利用自
然地形地貌
b
因地形而异造景
c
融建筑、植物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
求采纳
㈣ 植物的生态
陆生植物和藻类所行使的光合作用几乎是所有的生态系中能源及有机物质的最初来源。光合作用根本地改变了早期地球大气的组成,使得有21%的氧气。动物和大多数其他生物是好氧的,依靠氧气生存。植物在大多数的陆地生态系中属于生产者,形成食物链的基本。许多动物依靠着植物做为其居所、以及氧气和食物的提供者。
陆生植物是水循环和数种其他物质循环的关键。一些植物(如豆科植物等)和固氮菌共演化,使得植物成为氮循环重要的一部份。植物根部在土壤发育和防止水土流失上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植物分布在全世界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层的底部,随着不同气候区而有不同的数量,其中有一些甚至生长在大陆棚极北端的冻土层上。在极南端的南极上,植物亦顽强地对抗其凛冽的环境。
植物通常是它们栖所上主要的物理及结构组成。许多地球上的生态圈即以植被的类型而命名,因为植物是此些生态圈中的主要生物,如草原和森林等等。它们通过遗传分化和表型可塑性来适应不同环境。 实际上,所有人类的养分来源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着陆生植物。绝大多数的人类的养分依靠谷物,尤其是玉米、小麦和稻米,或者是其他主食如马铃薯、木薯和荚果等。其他被食用的植物部份还包括水果、蔬菜、坚果、香草、香料和食用花卉等。由植物制成的饮料包括咖啡、茶、葡萄酒、啤酒等。糖主要是由甘蔗和甜菜中得到的。食用油和植物牛油来自玉米、大豆、芥花籽油、红花、向日葵、橄榄等等。食品添加剂包括阿拉伯树胶、瓜尔胶、刺槐豆胶、淀粉和果胶等。
粮食作物
粮食指植物可供人类食用的部分。狭义的粮食单指谷物(cereal),即禾本科作物的种子(以及例外情形的非禾本科的荞麦种子)。广义的粮食还要包括豆科植物的种子,以及马铃薯等植物可供食用的根或茎部。粮食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淀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粮食的定义包括三大类谷物,包括麦类、稻谷、粗粮(又称杂粮,即经常被用作动物饲料的粮食,包括大麦、玉米、黑麦、燕麦、黑小麦、高粱)。中国在先秦即有五谷之说,指稻、黍、稷、麦、菽物种作物,其种子称作稻米、黍米、粟米、麦粒、菽豆。
蔬菜
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除了谷物以外的其他植物(多属于草本)。生活中所指的的蔬菜,常和“水果”分开讨论。不过也常和水果合称为“蔬果”。另外,和“野菜”不同的地方,在于蔬菜经过人类长时间的育种,提高了口感、营养价值,甚至抗病力等特征,和原本的野生种已有明显差异,人类食用的频率也高得多;而野菜则多半未经过人类驯化,几乎均为野生种,人类也较不常食用。
水果
水果是指可以生食,多汁液,有酸味或甜味的果实,像苹果、橙、葡萄、草莓、香蕉及柠檬、蓝莓等。但在植物学的定义上,也有一些不视是水果的果实,例如豆子、玉米粒、小麦的麦穗及番茄。
香料
香料,又名辛香料或香辛料,是一些干的植物的种子、果实、根、树皮做成的调味料的总称,例如胡椒、丁香、肉桂等。它们主要是被用于为食物增加香味,而不是提供营养。
用于香料的植物有的还可用于医药、宗教、化妆、香氛、或食用。香料很少单独使用,大部分以数种数十种成份调和构成。有时,香料也指制造香味用的材料。
油料作物
人们做饭时使用的烹调油是从一些油脂含量很高的油料作物的果实或种子中提炼出来的。常见的油料作物主要有油棕、花生、大豆、芝麻、油菜、向日葵等。花生豆类以及一些干果的仁都是很好的油料。我国种植较广泛的油料作物有花生、大豆、油菜等。
糖料作物
用于制糖的作物称为糖料作物。糖料作物主要有两种:一是甘蔗,它是一种高高的绿色的茎;一是甜菜,它是一种长在地下的膨大的根。人们榨取他们的汁液,把汁液收集起来转化为糖的结晶。在我国,北方一般以甜菜为原料制糖,南方则常以甘蔗为原料制糖。 成千的植物物种被种植用来美化环境、提供绿荫、调整温度、降低风速、减少噪音、提供隐私和防止水土流失。人们会在室内放置切花、干燥花和室内盆栽;室外则会设置草坪、荫树、观景树、灌木、藤蔓、多年生草本植物和花坛花草;植物的意像通常被使用于美术、建筑、性情、语言、照像、纺织、钱币、邮票、旗帜和臂章上头;活植物可用于绿雕、盆景、插花和树墙等。
观赏植物有时会影响到历史,如郁金香狂热。
植物是每年有数十亿美元的旅游产业的基本,包括到植物园、历史园林、国家公国、郁金香花田、雨林以及有多彩秋叶的森林等地的旅行。 植物也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基础需要。每天使用的纸就是用植物制作的。一些具有芬芳物质的植物则被人类制作成香水、香精等各种化妆品。
许多乐器也是由植物制作而成。而花卉等植物更是成为装点人类生活空间的观赏植物。
㈤ 沙湖生态公园的植物栽培
东沙湖公园的植物,是经过精心选择,精心施工而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园栽植品种338种,乔木45565株,花落木81400余株,草坪444477平方米,各标段除了种植常见的乡土树种外,还引进了一批稀有树种及色叶树种,品种多样,如雪松,香樟,广玉兰,樱花,枫香,马桂木等。根据兄弟单位成功的经验,开始试种了红豆树,红果冬青,青冈栎,浙楠等常绿和稀有树种,但公园面积大,这些品种还不能满足需要,我们还从省林科引进了一批中山杉,墨西哥落羽杉,池杉等新品种,对湿地环境的改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增加园内的开花植物,除了常用的樱花、梅花、桃花外,我们还从邻省引进了乐昌含笑、深山含笑以及红油茶、黄花玉兰、二乔玉兰等树种,植栽在沿湖的四周。中山杉系南京中山植物新培养的一种新品种,据介绍是由墨西哥落羽杉与池杉杂交选育而成的,生长迅速,是生态湿地生长的理想树种;这次又从浙江山区大量引进红果冬青,代替了黑色的女真树;红豆树目前生长良好,生枝发芽,为我市树木品种上又增加了一位新兵;木荷树是散落在我市光福山区的少量稀有树种,为了打破局限的生长地域,我们利用东沙湖的东侧地块,根据木荷能在群林中生长的特点,选择了已种植较多乔木常绿与落叶的林子中间种了90余株,目前生长良好。对于稀有品种,我们采用科学态度,根据树木特性,栽在适当的地块,进行精心培养,获得了成功。
为了丰富色叶树种,使东沙湖具有生态及科学观光四季变化的要求,我们还组成专家组在园区规划局领导的亲自率领下,到上海新品种引进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友好协商,上海同行给了我们无私的援助,共支援新品种42种400多株。例如,灯台树,二叶树,红叶树,红叶椿,美国红橙木,云宝枫,美人梅,观光槭,秀丽槭,水果生,白千层,红千层,肥结果等40余种品种,为生态园的种源丰富增加了内容。从目前引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是成功的,可喜的。
竹子在公园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品种,从景观效果看,它是挺立在园中的骄子,从实用价值看竹子浑身是宝,竹叶,竹植,竹根,竹笋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竹子是理所当然的首选树种,如紫竹的秀美,早园竹的江南春晓,刚竹(黄金镶碧)的实用价值,早就被我市人民所称道。难的是毛竹培植,它要土壤深厚,排水良好,肥料立足,含微酸性土壤方能生长良好,因此我们一开始便重视毛竹种植的准备工作。
首先从地势改造做起,达到种植毛竹的要求,第二赴浙江安吉山区,和当地竹农商讨种植选拔种植时间。受到了当地竹农的极大欢迎,我们种植的时间是定在3月20日开始,3月底全部完成16000株种植任务,对竹苗、竹鞭运输提出了具体要求,就这样在10天的时间内,完成了16000株毛竹的种植任务。从目前检查,成活率达到95%以上。
在东沙湖公园内,除了大面积绿化树木外,还遇到了水生植物的种植。对于水生植物我们是比较陌生的,甚至连品种也叫不上来。我们对当地的水生专家,当地的老农进行访问,好在苏州的东边,素有种植水生植物的经验。我们又二次赴杭州西湖进行实地考察,初步学到了湿地植物、平水植物、深水植物的分类与品种的知识。苏州传统的水八仙更是充实了东沙湖水生植物的内容。
102种地被植物的配置,使东沙湖充满了鲜花及绿色,运用地被植物之多,品种之广,是从事园林绿化以来的首次尝试。东沙湖生态公园,如一座植物世界,是工业园区休闲、游览的一个绝佳美景。
㈥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适宜种植的植物是什么
西北地区的城市由于干燥缺水,气候寒冷,再加上土壤贫瘠、盐碱化、空气污染等,一些在其它城市表现较好的树木花卉却难在这里生存。对公园广场、小区、道路等城市绿化中的景观配置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一、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
休闲广场、楼间空地、小区以及路旁绿化一般采用观花、观景、观叶植物,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效,强调整体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合在该地生长的植物,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抵抗自然灾害,从而保持稳定的绿化成果。西北城市绿化植物要求: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抗病虫害、抗污染;生长快、寿命长;根系深、耐修剪;树体整洁、落叶整齐。除此之外,选择树种(植物)一定要考虑所植植物的地段和环境,一方面要考虑植物是否能正常生长,另一方面要预侧评估植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因子有:整体协调性,通视状况、遮光、遮荫状况、飞絮落叶状况,但保持植物健壮生长是发挥其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在不影响周边环境的状况下,应尽量突出特色并多选用乡土树种。乡土植物最能适应当地环境,而且具有地方特色,对于绿化具有深层次的意义。
适宜于西北城市绿化树种:①常绿乔木:红皮云杉、白杄、青杄、油松、樟子松、侧柏、桧柏、西安桧、龙柏、蜀桧、女贞。②落叶乔木:银杏、毛白杨、旱柳、垂柳、馒头柳、金丝垂柳、白榆、垂枝榆、西府海棠、紫叶李、山桃、山杏、刺槐、火炬、槐树、龙爪槐、臭椿、千头椿、丝绵木、鸡爪槭、栾树、枣树、梓树。③落叶灌木:珍珠梅、平枝栒子、水栒子、贴梗海棠、品种月季、地被月季、重瓣黄刺玫、重瓣棣棠、碧桃、山碧桃、垂直碧桃、紫叶碧桃、重瓣榆叶梅、毛樱桃、紫叶矮樱、锦鸡儿、柽柳、沙棘、红瑞木、连翘、紫丁香、白丁香、蓝丁香、小叶女贞、水蜡、宁夏枸杞、金银木、金叶接骨木。④常绿灌木:铺地柏、鹿角松、粉柏、沙地柏、洒金柏、大叶黄杨、北海道黄杨、胶东卫矛。⑤落叶藤木:紫藤、山葡萄、美国地锦、地锦、金银花。
二、绿化植物的配置
城市广场、游园和一些小区绿化大多数采用自然式配置,利用植物不同的地姿、线条和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配置成高低错落,层次参差的树丛。用树冠饱满和色彩艳丽的孤立树、花地、岩石小品等各种植物景观,配置出四季有景,富于变化的休闲环境。冬天寒冷,为增添城市色彩,可多选用些常绿乔木,如:油松、樟子松、云杉、松柏、杜松等苗木,地面可用沙地柏及耐阴的藤木、地被植物地锦、五叶地锦等花木。为增加层次,选一些耐阴且花色较早、较艳的花灌木丁香、珍珠梅、连翘、黄刺玫、红刺玫等花木作为下木。北方宿根花卉资源丰富,鸢尾类、百合类、地被菊、景天类等都可点缀草地。许多色彩艳丽的秋色叶树种或双色叶树种,如:火炬、紫叶小檗、五角枫、毛白杨、银白杨、红瑞木等都可配置在绿地显眼的位置上,或分巷道上,更能增加其景观特色。植物的配置方式多种多样,但都需要处理好建筑与绿地、交通与景观的关系,如小区游园要避免绿化物遮光、堵视野,在交通要塞如路尽头,拐弯处不宜配置有碍视线的乔木,应种植草坪、花卉及低的灌木。
在配置植物景观时要考虑季节变化。由于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具不同的景观效应,充分利用植物种类多样性、植物季节变化多样性进行多层次配置来实现观赏景观的动态变化。在西北地区,由于常绿阔叶树极少,因此,在树种的配置上要考虑常绿针叶树所占的比重。另外,要达到良好的季节景观效应,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灌木及花卉草本植物等。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长期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植物的高度及外部形态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周围的建筑物、交通及景观欣赏会有哪些影响应考虑在内。选择合适的植物,形成良好的配置,可以减少管理的投入,还可以维持景观的持续性和生态效应的累积性。
城市绿化以其绿化地不同的功能性和目的性进而绿化树种的选择和配置也随之有所侧重,大型广场绿化要结合其它构筑物,如体现出宽广、恢宏、肃然的气势。休闲广场和小型游园则以城市居民小憩、休闲、晨练和观水赏花为主。除留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外配置一些树形美观整洁,可赏叶、花、景等的树木和花草,街道两旁绿化要考虑树木的隔离、防噪声、防污染、能给人们遮阳乘凉的作用,同时又不应有妨碍交通视线或阻碍空气流通等副作用。
三、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城市绿化的生态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城市绿化设计中,要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究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观赏、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应当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切实地关系到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绿化规划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该经常更换移植。
四、城市绿化的景观效应
弥补建筑物色彩、质感的单一,绿色作为一种生命色可增加建筑物的活力感。通过园林植物对各种设施的分割,配合园林植物的外部形态,如乔灌木、花卉和藤木等,所形成的绿色带、片、簇、以及隔离带、行道树、绿篱等。可以使城市显得更加舒适、充实、流畅,避免各种混凝土、大理石的生硬之感,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更适合人们休息和视觉享受,从而丰富了城市景观的观赏性和生命力。
城市绿化景观的季相美。由于植物的外部形态、色彩等随时间而变化,利用植物所形成的目标,道路景观也随时间形成不同的风景,特别是伴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利用,开花期的延长,多种开花方式,叶色的多变等等,使得不同季节甚至不同时间间隔都会有不同的景观表现,人们所能观赏到的各种植物景观也越来越丰富。
㈦ 园林树种有哪些生态功能
园林树种特有的生态功能应用中,净化空气、减轻污染、调节气候等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人类征服自然及高度文明象征的城市,从建设初期就必须重视其生态系统的完善,尽可能避免因城市发展造成的自然生态毁坏。
城市,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极大改变着自身及邻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城市的新建、改造或扩充,都将无一例外地改变原有的自然地貌。无论是平原、丘陵,还是湖畔、海滨;无论是山坡、谷地,还是莽林、高原;都将失去往日的宁静、和谐,代之以喧闹、抗争。鳞次栉比的各类建筑,纵横交错的大小街道,星罗棋布的广场、小区,代替了参天蔽日的森林、广袤覆盖的植被;骄横的烟尘、沙暴搅乱了湛蓝的天空。自然植被的消失,自然生态的失衡,自然环境的恶化,这就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现代城市发展规划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保证有一个足够的绿色植物群落的存在,因为自然植被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不是人为控制所能取代的。充分发挥以园林树种为主体的城市“肺腑”和“生态型空气调节器”的生态功能,有助于维护城市运营过程中的生态平衡,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条件,有益于建设花园式城市的现代发展趋势。
(一)清新空气,调节、改善空间环境
大气中氧的正常含量为21%,二氧化碳的正常含量为0.03%。但是由于现代城市人口集中,人的呼吸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且各种生产和生活燃料燃烧时也要消耗大量氧气、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所以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城市打破了大气的自然平衡状态,氧气的含量不足20%,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达0.5%~0.07%,已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特别是二氧化碳,虽为无毒气体,但在空气中的浓度达0.05%时,人的呼吸已感不适。此外,因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导致的地球“温室效应”,也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灾难。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特殊功能,在园林树种的选择和应用效果上是建植草坪的数倍至数十倍之多。通常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每天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50千克氧气。如以成人每日呼吸需要吸进0.75千克氧气、呼出0.9千克二氧化碳计算,需人均10~15平方米的林木面积或25~30平方米的草地面积。如果加上城市运营过程中各种燃料对氧气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人均绿地面积还应增大,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58%,人均绿地面积达70平方米。美国政府提出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指标为40平方米。联合国早在1969年出版的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报告中就提出,市内人均绿地要达到60平方米,住宅区的绿地定额为人均28平方米。
园林树种的主要光合作用器官为叶片,因此枝繁叶茂、叶片表面积大的树种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调节作用较为明显,特别是常绿阔叶树种的选择应用尤显重要。不但在街道两侧、住宅小区和厂矿、机关等人口密集的区域应广植乔灌木,增加光合作用面积,而且要大力发展近郊公园、开发市郊风景区、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最大限度地营造绿色空间,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如日本就规定,有500万人口的城市,必须配备一个面积为1000公顷、每天可容纳10万游客的市郊风景区。以每平方米叶面积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化指标,将树木清新空气的能力分为三类。第一类指标值高于2000克的有:柿、刺槐、合欢、泡桐、栾树、紫叶李、山桃、西府海棠、紫薇、丰花月季、碧桃、紫荆、凌霄。第二类指标值在1000~2000克的有:桑、臭椿、槐树、火炬树、黄栌、白蜡、毛白杨、元宝枫、核桃、山楂、白皮松、木槿、小叶女贞、羽叶丁香、黄刺玫、金银花、连翘、金银木、迎春、卫矛、榆叶梅、太平花、珍珠梅、石榴、猥实、海洲常山、丁香、天目琼花、大叶黄杨、小叶黄杨、蔷薇、金银花、紫藤、五叶地锦。第三类指标值低于1000克的有:悬铃木、银杏、玉兰、杂交马褂木、樱花、锦带花、玫瑰、棣棠、蜡梅、鸡麻。
我国前几年风行的“草坪热”,误区在许多地区不顾自身城市建设的水平,特别是没有考虑有无市郊森林植被的条件,一味盲目砍树植草,无异使本来就入不敷出的大气环境更加失衡,其负面效应要远甚于表面靓丽所带来的虚荣。目前,从园林生态来看,视觉景观需求,在植物选择与配置上虽已考虑到适应性问题,但群落与群落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显而易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草地规模。客观地说,从空间组合(美学的)和市民需求(社会的)看,草地和疏林草地是不可缺少的。但从生态学看,草地是单一物种的脆弱的生态系统,其维系须有相应的管理并适时更新,这种投入是必要的,但应有个度。那种惟草地为美、惟草地才有现代感、草地越多时代感越强等不顾实际需求、一味追求时髦的偏见,在一些规划师、环境设计师甚至少数园林设计师中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决策者的偏见则很自然地助长了这类现象的蔓延,其依据就是国外如此,感觉好极了。某市滨海绿地的建设,且不说砍伐了大量防风林,危及从生态观点看的产投比、生物多样性、单位叶面积系数、绿视率等,单就“临海见海”与“临海用海”而言,“见”海当然是追求视觉效果,作为海与沙滩,包括外地游客在内的市民是最直接的利用者,即观光、休闲、游泳等活动,大片的草地少了乔木庇荫,已给游览者带来烈日肆虐下的不便。如何恰当地解决看与用的问题,其实质仍然反映了生态与景观的统一问题,缺乏生态依据的单纯的景观美是难以持久的。现阶段开始的退草还树措施,就是认真反思后的积极举措。而我国目前正在升温的“市民广场”,多以建筑小品和道路铺装为主,则更加美丽有余、绿化不足,从根本上违背了营造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宗旨,较前述误区有过之而无不及,必须认真加以纠正。
园林树种具有吸热、降温和蒸发水分的作用,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等都有良好的调节和改善功能。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从根部吸进的水分99.8%都要蒸腾掉,只留下0.2%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树木能有效提高林地上空的相对湿度。春季树木开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然后蒸腾散发到空气中去。同时林地降低了风速,水气不易扩散,因此林地内相对湿度可增加20%~30%。夏季树木庞大的根系像抽水机一样,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由枝叶蒸腾到空气中去。1公顷阔叶树林,在夏季能蒸腾2500吨水,相当于同等面积的水库蒸发量,比同等面积的土地蒸发量高20倍。据测定,每公顷油松每日蒸腾量为43.6~50.2吨,加拿大杨的蒸腾量为57.2吨。由于树木的强大蒸腾作用,使水汽增多、空气湿润,绿化区的空气湿度比非绿化区高25%~35%,这就是林地内空气清新的重要原委,并以此为人们创造了凉爽、舒适的生存气候环境。秋季落叶前,树木生长逐渐停止,但蒸腾作用仍在进行,绿地中空气湿度虽不如春夏季大,但仍比非绿化地带高。冬季林地里的风速较小,空气中乱流交换较弱,土壤和树木的蒸发不易扩散,因此林地里的绝对湿度普遍较高,相对湿度也高于未绿化区10%~20%。
植树地区的环境气温常较建筑物地区低,是由于树荫可以减少阳光的直射,并消耗许多热量用以蒸腾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尤其在夏季,林地内的气温较非林地低3~5℃,而较建筑物地区甚至低10℃左右。森林公园内或浓密成荫的行道树下,降温效果更为显著。炎夏,无树的裸地地表温度,远远超过当时大气温度。当空旷的广场在1.5米高度的最高气温为31.2℃时,地表最高温度可达43℃,而绿地中的地表温度要比空旷广场低得多。据同一时间的温度实测,柏油路面为36~45℃,农田土壤地面为28~32℃,城市中心气温为27.5℃,树林中的气温为24.5℃。因为树体要制造1克碳水化合物,就得吸收16.7千焦太阳热能,吸收相当于2500升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所以凡是有树木的地方都比较凉爽。由于冷空气比重大,下降至地表,导致大片林地与其他地区的温差加大,从而促进了空气的流通,因此绿地可为人们创造防暑降温的良好环境。
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城市中心地区温度高于周边地区的现象称为热岛效应。如北京7月平均气温,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比市郊高1.6℃;上海约有60千平方米的“热岛”较郊区高1℃;美国洛杉矶市区温度的年平均值要比郊区农村高1.5℃。与农村具疏松湿润且多有植物覆盖的下垫面不同,城市下垫面多由砖块、水泥、沥青等铺设而成,热容量大;疏密相间、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其墙面增加了辐射热的成分,其密度减低了反射热的扩散,其结果形成了城市平均温度增高和昼夜温差减少的热岛效应。
1995年7月6日15时左右,广州市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随即大雨倾盆,然而市郊却基本无雨,一派平静。气象专家认为这是由“热岛效应”造成的。广州中心气象台专家说,前一天14时左右,原来在三水市南部至南海市西部一带形成的对流云团,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偏东方向移动,15时30分左右进入广州市区后迅速发展加强,产生强雷雨和1.5米/秒的6级阵风,持续2小时,降雨量46.1毫米。雨带移至东北面时即以极快的速度减弱并消失。
1996年7月11日中午,上海西南有一云雨团进入西郊后便迅速增强,到市区上空时刚好变成一场暴雨当头砸了下来,24小时市区最大降水量超过160毫米。然而就在它使市区大范围积水的同时,一些郊县如奉贤、金山却只下了十几毫米。上海中心气象台领班姚志展指出,大气环流是首先要加以考虑的因素。然而雨带的位置并不能解释一切,城市本身的环境对雨的大小确实有重大影响。由于绿化少、钢筋水泥建筑多等原因,使市区气温明显高于周郊的所谓“热岛效应”已是众所周知。“混浊岛效应”则是指由于市区的工矿企业集中,排放出的污染使空气中的尘埃积聚都较严重,而尘埃等污染物恰恰是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结核”。此外,由于市区建筑物集中,因而地面状况要比郊县“粗糙”得多,市区风速就会大为减少,强雨带等天气系统在市区上空停留的时间就比较长,从而使总降水量增多。
(二)净化环境,减缓、监察大气污染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各类能源消耗量超负荷膨胀,三废排放量超标准骤增。当其超越城市自净、自治的能力时,就会造成危害该系统正常运行的环境污染问题,人类生存将受到自身发展带来的威胁,城市发展将受到自身建设带来的毁坏。
据联合国1995年发布的一项报告中称,目前全球只有20%的城市居民呼吸空气达到可接受的标准,而约有18亿城市居民呼吸着含有过高二氧化硫、烟尘的空气。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最高的城市是:意大利的米兰,伊朗的德黑兰,韩国的汉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马德里,中国的北京、沈阳和西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对全球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种完全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量,并重新推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其中包括我国的北京市、兰州市。沈阳市作为一个历来“榜上有名”的老污染城市,已退出此列。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有毒气体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二氧化硫是冶炼企业产生的主要有害气体,数量多、分布广、危害大。氟化氢则是窑厂、磷肥厂、玻璃厂产生的另一种剧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比二氧化硫大20倍。据《’98中国环境统计》资料: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并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微克/立方米之间,全国平均值为66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均值浓度在4~140微克/立方米之间,全国平均值为45微克/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浓度在32~741微克/立方米之间,全国平均值为291微克/立方米,全国降尘量年均值15.3吨/(平方千米月)。1997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66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1772万吨,余为生活排放。
造成空气中含有过高二氧化硫的原因,是由于城市中高大的建筑物、密集的公用设施和纵横交错的街道所形成的特殊的下垫面,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排放出大量的热量、废气、烟尘等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特殊气候条件。当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0.001%时,人就感到呼吸困难,不能持久工作;达到0.04%时,人的声门痉挛、窒息,就会迅速死亡。而通过燃烧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并随雨水一起降落而形成酸雨(指pH<5.6的降雨)。据浙江省环保局监察,1997年该省酸雨覆盖面积已达80%以上,酸雨率达63.3%,即平均每下三场雨就有两场是酸雨。我国平时食用醋(有机酸)的pH为3,该省某地曾测到过pH为3.32的酸雨(无机酸),其酸度已接近食醋。
很多园林树种可以吸收有害气体,1公顷的柳杉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柑橘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硫比柳杉还多。经对一些常见的园林树种的吸硫量测定,发现臭椿和夹竹桃不仅抗二氧化硫的能力强,并且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也很强。臭椿在二氧化硫污染情况下,叶片含硫量可达正常值的29.8倍,夹竹桃可达8倍。其他如珊瑚树、紫薇、石榴、厚皮香、广玉兰、棕榈、胡颓子、银杏、桧柏、粗榧等也有较强的抗二氧化硫特性。刺槐、女贞、泡桐、梧桐、大叶黄杨等抗氟和吸氟的能力都比较强。另外,木槿、合欢、黄檗、杨树、紫荆、紫藤、紫穗槐等对氯气、氯化氢气体有很强的抗性。紫薇可以吸收低浓度的汞。大多数树种都能吸收臭氧,其中银杏、柳杉、樟树、海桐、青冈栎、女贞、夹竹桃、刺槐、悬铃木、连翘等净化臭氧的作用较大。有些树木还能吸收氨、铅及其他有害气体。因此,在可能造成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气体污染的地区,根据具体场合,选择抗性强的园林树种栽植,可以起到很好的“有害气体净化场”的效果(表)。
表 园林树种对有害气体的抗性一览表
树体受大气污染物质的影响后,通常会在叶片上出现伤斑,污染物质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受害症状各异。有时污染对树体危害不使其表现出叶片症状,而是对内部的生理代谢活动发生影响,致使生长量减少、植株矮化、叶面积变小、叶片早落和落花落果等。在污染条件下,树体吸收的污染物质还会使自身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树体产生的这些可见症状、生理代谢或内部成分的差异性变化,就成为判断大气污染有害气体的种类、浓度和范围分布的初步依据,可供分析判断环境污染的状况,以便进一步详细测定、处理。利用园林树种对有害物质的敏感性监测环境污染,既经济便利,又简单易行,可以起到净化大气、保护环境的“绿色卫士”的积极作用。
(三)防风固土,消噪减震,阻燃避灾
园林树种的防风效果是显著的。冬季,林地不但能降低风速20%,而且静风时间较长,在严寒的冬季可减少冷风的吹袭。风速越大,树木的防风作用越显著;树木越多,防风的效果就越好。春季多风,气流穿过林地时,经树木的阻截、摩擦和过筛作用,消耗了气流的能量,从而起到减低风速的作用。林木的防风效果,防护林带迎风的一面,保护范围为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的一面,则可达林带高度的20~25倍。防护林树种的选择,要求根系稳固,枝干坚韧,抗风性能强;树形高大,枝叶繁茂,防风效果好;树体寿命长,耐瘠易管理。如意大利杨、加拿大杨、常山核桃、落羽杉、池杉、水杉、楮、栲、银杏、北美鹅掌楸、湿地松、黑松、马尾松、油松、樟子松、青冈栎、木麻黄等。
园林树种的水土保持作用,表现在有树木的地方,土壤不易被雨水冲刷侵蚀。下雨时,树冠可以截留10%~20%的雨水,减弱雨水对土壤的溅击。林地内的枯枝落叶层又可以提高地表的汲水性和透水性能,拦阻地表径流。1公顷林地较无林地多蓄水300立方米。据测试估算,陆地上20厘米深的表土层,因不同的植被覆盖而被雨水冲刷殆尽所需的时间差异很大:林地57万年以上,草地8万年以上,耕地46年,裸露地只需18年(即当代人便可身受其害)。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非常缓慢的,1厘米表土的分化形成需经100年以上的自然变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见缝插绿无疑是对生态规划不周密时的一种应急补救措施,特别是对公路两侧或河塘周岸陡坡,尤其要重视园林树种的适当选择和应用,以加强水土保持功能。
城市中人口集中,车辆运输交通频繁,工程建筑此起彼落,各种机器马达的轰鸣尖口嘈杂声响,不仅令人烦躁不安、易感疲劳、降低劳动生产率,而且会导致听力减弱、神经衰弱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据测算,噪声超过70分贝时,人体健康受到损害;噪声达到90分贝时,人就不能持久工作。我国的城市区域噪声污染仍十分严重,多数城市居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全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67.3~77.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71.0分贝(长度加权)。在监测的49个城市道路中,声级超过70分贝的占监测总长度的54.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3.5~65.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56.5分贝(面积加权)。此外,各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
茂密的树木能吸收和阻隔噪声。据测定,14米高、20~30米宽的林带可基本消除高速行驶车辆形成的噪音。又如临街房屋退后建筑红线5~7米,植树绿化,可以减低噪音15分贝左右。树木对噪音的吸收和阻隔功能,是由于树体对声波有散射作用。声波通过时,枝叶摆动,使声波减弱而逐渐消失。同时,树叶表面的气孔和粗糙的茸毛,具有吸收声波的功能。实践研究证明,分枝低、树冠矮的乔、灌木的防噪能力比高树冠的乔木强。同等树木量的防护林设置,疏散的树群或多重间隔的狭窄林带,其防噪效果要比一个完整的宽林带为好。
热核武器的散落物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与地形、地物有很大的关系,树林就是一个很大的屏障,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的辐射性传播,同时起过滤和吸收的作用。栎树林可将15戈瑞剂量的中子一伽玛混合辐射射线全部吸收而不影响生长。园林树种的合理选择和应用还可减轻因爆炸引起的震动而减少损失。
许多园林树种还有防火功能,可以起阻挡火势蔓延的作用。有防火功能的树种通常具备下列特点:树体含树脂少,枝叶含水量多,着火时不易产生火焰;树体萌芽再生力和根部分蘖能力强,遭火焚烧后,能迅速再生。防火能力较好的树种,常绿树有珊瑚树、厚皮香、山茶、油茶、罗汉松、蚊母树、八角金盘、夹竹桃、海桐、女贞、青冈栎、大叶黄杨、枸骨、棕榈等;落叶树有银杏、麻栎、臭椿、刺槐、白杨、柳树、泡桐、悬铃木、枫香等。其中尤以珊瑚树的防火功效最为显著,即使它的叶片全部烧焦,也不会发生火焰。银杏的抗火能力也很突出,夏季即使将它的叶片全部烧尽,仍能萌芽再生;冬季即使树干烧毁大半,也能继续存活。
园林树种栽植比较茂密的地段如公园、街道绿地等,也是地震避难的极好场所。1976年7月北京市受唐山地震波及,总面积400多公顷的15处公园绿地,疏散居民20余万人。同时地震不易引起树木倒伏,树下是避震的安全场所;震后并可充分利用树木搭棚,解决临时户外生活的燃眉之急。故现代城市建设中,园林树种在防震抗灾作用上的选择和应用不可忽视。
(四)益体强身,增进、显现社会功能
城市空气中通常存在杆菌37种,球菌26种,丝状菌20种,芽生菌7种。据江苏常熟市调查,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林区相当于居住小区的3.35%,林缘为14.11%,而市中心高达309.94%。
园林树种的选择和应用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一方面由于植树地区空气中的微尘减少,从而减少细菌的携带量;另一方面树体能分泌大量的杀菌素,可杀死病原菌或致病原生动物(如赤痢阿米巴、阴道滴虫等)。桦木、银白杨的叶片在20分钟内可杀灭全部原生动物,柠檬桉只要2分钟,悬铃木需3分钟,圆柏需5分钟,白皮松需8分钟就可杀灭原生动物。柠檬桉叶释放的杀菌素可杀死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结核菌及多种致炎症的球菌、流感病毒。1公顷的刺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千克杀菌素,可以杀灭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菌。地榆根的水浸液能在1分钟内杀死伤寒、副伤寒A和B的病原菌和痢疾杆菌。0.1克磨碎的稠李冬芽,甚至能在1秒钟内杀死苍蝇。还有某些树种释放的挥发性油类,如丁香酚、天竺桂油、肉桂油、柠檬油等也具有杀菌作用,尤其是松树林、柏树林及樟树林对空气的灭菌功能较强。
当人们从喧闹的劳动场所、紧张的工作岗位来到幽静、自然、安逸、休闲的林下绿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领略着怡人的景色,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放松、精力上的恢复。人们在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交流情感,修身养性,有利于身体健康。据测定,人处于绿色环境
㈧ 沙生植物有哪几种生态类型
这些沙生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风沙大、雨水少、冷热多变的严酷气候下,练就了一身适应艰苦环境的本领,生就了种种奇特的形态。它们那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异。
由于沙漠地区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日照强烈,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植物,其叶片面积大大缩小,有的甚至完全退化。如仙人掌的叶子完全变成针刺状;红沙茎枝上的小叶退化成圆柱形;梭梭和红柳的叶子成了鳞片状;盐爪爪和霸王的叶子长成肉质状;白柠条的叶子两面都长满了银白色的绒毛。这些千姿百态的叶子,对于适应沙漠严酷的环境十分有利。鳞片状叶子可以减少蒸腾耗水;肉质状的叶子可以贮存大量的水分;那些白色的绒毛可以保护叶子免受高温强光的威胁;而胡杨的叶子更为奇特,为了缩小叶子面积以减少蒸腾,胡杨在一棵树上就有40多种叶型,甚至同一枝条上就长了5种不同形状的叶子。
由于水分和营养物质缺乏,加上风大和强烈日照等,沙生植物的地上部分生长受到限制,多数植株较低矮,有些植物的枝条硬化成刺状,如木旋花、骆驼刺。有些植物的茎枝上长了一层光滑的白色蜡皮,如沙拐枣、梭梭、白刺,这种蜡皮可以反射强烈阳光的照射,以避免植物体温度升高所带来的蒸腾过旺。一般植物都用绿色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而很多沙生植物因为叶子退化,只好靠绿色的枝条来进行光合作用,如梭梭、花棒等。
生长在沙漠城的植物还具有耐沙暴沙埋的能力。红柳、沙蒿和花棒的枝干被沙埋后可以生出不定根以阻拦大量流沙。白刺受风蚀后,其根大量露出地面,在暴露的根系上能长出不定芽。当风沙将其枝条全埋起来以后,它向下能长出许多新的不定根,向上长出好多嫩的枝条,如此枝上发枝,枝上长枝,风沙越凶,生长越旺,天长日久,自然形成一个突起的像坟堆似的白刺包,它可以积沙几立方米或几百立方米甚至上千立方米。
沙漠雨量稀少,高温干旱,水分蒸发很快,所以沙生植物都具有强大的根系,主根扎得深,侧根铺得广,而地上部分则大大缩小。一株不足半米高的白刺,它的很深达3米多,主根长13米,侧根长6米以上,根幅14米,根深为株高的7倍以上。梭梭的主侧根也很发达,它的根系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5~7倍。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几米,只要地面上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充分吸收。
在繁殖方面,沙生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多属风播植物,随流动的沙子一起移动,并保持在流沙的上层表面,而不被沙埋得太深。
有些沙生植物还有耐盐的特性,可生长在盐分高的沙漠里。如梭梭在土壤含盐量达2%的条件下生长最好,其嫩枝含盐达14~17%。这种高浓度的盐溶液,形成高渗透压,更有利于从沙漠中吸收水分。红柳吸收带盐的水分,然后通过泌盐腺体再把盐排出体外。
沙漠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植物,它们在春季或秋季的短暂降雨期间迅速生长发育,在1~2个月内完成生活史,这类植物叫短命植物。短命植物以种子或以鳞茎、块茎、根状茎等器官度过漫长的干旱季节,待来年雨季再形成新的植物体。这是这类植物对沙漠生活长期适应的结果。
㈨ 生态浮床是什么
生态浮床,又称人工浮床。通常用于生态修复城皮举市农村水体污染或建设城市湿地景区等等。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让水生植物得到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由此水生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富营养物质,降低COD(化学需氧量);同时人工营造一个动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修复水生态系统,达到自然生态的平衡。可以说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新利器。
生态浮床作用
1、经济实用、治污效果明显
生态浮床,在全国各地广泛用于城市湿地建设。其治污原理是利用生物的自然生态习性,在受损水体中吸收、吸附消化和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因此,无需专业的机械设备以及化学药剂的投入,可以大量的节省费用开支,减少动力、能源和日常维修管理费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节约能源、运行性能稳定、日常维护简单等优点。另外,有类似湿地之功能作用,而与建设和维护同等面积湿地,费用实在低廉。
2、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再造自然生态平衡
使用环保材料生产产品,产品具有良好的自然适应性。生态浮岛是一种生物和微生物生存繁衍的载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浮岛上植物悬浮于水中的根系,除了能够吸收水中的有机质外,还能给水中输送充足的氧气;为各种生物、微生物提供适合栖息、附着、繁衍的空间,在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吸收、摄食、吸附、分解等功能的共同作用下,兄凯使水体污染得以修复,并形成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平衡环境。
3、打造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浮岛除具有显著的污水治理效果外,同时具有强烈的环境景观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周围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正朝着高层次、高品位的方向发展。由于水面绿化景观的效果生动、新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目前,水景园林建设和水生花卉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热点。
生态浮岛,在碧波涟漪之上,花繁叶茂、姹紫嫣红,随波起舞,充满无限的生机,应用于水景观即可修复水体、治污防污,还可以美化水域环境,打造靓丽的城市水上景观,提升城市园林建设的整体档次和品位,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生态环保设施。
4、可用于鱼塘水体种植无公害蔬菜
现代都市土壤污染严重,用工业废水灌溉菜田,在堆满毒垃圾的田地种菜,污染毒物转移到人体,影响健康。使用生态浮床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有效降低鱼塘中因为饲料的富营养化现象。且有效为水中微生物提供繁衍场所,提供养殖水活性,鱼塘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
5、消波护岸作用,保护水利设施
产品原名:感潮河流用生态浮床,大面积生态浮岛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风浪对坡岸的拍击与冲刷强度,对于河流、湖泊的坡岸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水上生物浮岛的应用,既是水面景观设施又是水质净化和水利防护设施。
3生态浮床组成结构
浮床固定木桩
由于浮床只是通过其框体自身的浮力作用悬浮于水面,需要通过木桩将其固定。设计通过直径150毫米,长度为4米的木桩对浮床燃尘碧进行固定,木桩浮出水面10-20cm,其余部分打入水中,作为固定。
浮床框体设计
浮床框体材质选用成型环保PE材料。考虑到浮床的单体形状必须容易组装,组装后需要便于植物的种植、收割,布设后要方便检修通行,单体与单体之间连接的便利性和组合后的组合单元的经济性。
㈩ 光强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光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包括光强、光质和光照长度。光因子的变回化对生物有着深刻答的影响。
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植物的光合器官叶绿素必须在一定光强条件下才能形成,许多其他器官的形成也有赖于一定的光强。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就会出现“黄化现象”。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和花芽开始分化的基础上,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有利于花的发育。光强还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
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达到一定强度后实现饱和,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中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