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服务
1. 湿地公园的管理
根据《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湿地公园分为以下两级:
(1)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湿地景观特别优美,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且生态旅游服务设施齐全;
(2)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且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湿地景观有特色,有一定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具备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 1.湿地土层结构改造
土壤结构对湿地公园的营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
2.湿地护岸生态设计
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虑。混凝土砌筑的护岸破坏了湿地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的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强调的是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展示,突出湿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属性。其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要注意几点。 保持湿地的完整性
依托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群落,是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植物、动物等构成状况进行调查,在准确掌握原有湿地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配置与湿地原生态系统相互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在考虑人的需求之外,湿地景观设计还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整体和谐。通过调查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期望等情况,在设计时才能统筹各个因素,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
这样也才能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持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三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而且与水体污染物的处理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其原则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从而完善植物群落。 科学配置植物种类
植物的配置设计,要从湿地本质考虑,以水生植物作为植物配置的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
从生态功能考虑,应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
从景观效果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
从植物特性上考虑,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保护生物多样性。 因地选择植物品种
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选用银杏、香樟、水杉、樱花、落羽杉、池杉、楸树、黄连木、乌桕、苦楝、石楠、枫杨、榕树、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水生植物可选用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芦苇、金鱼草、水竹、水蓼、水葱、金鱼藻;草坪草可选用冷季型的早熟禾、黑麦、剪股颖,暖季型的狗牙根、地毯草、马蹄金等。 此外,设计中还应设置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在湿地公园内的水体一侧尽量不安排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
2.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界中的湿地对自然气候的调配具有很强的作用,并且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物种贮存、气候调节和保护生态的作用,对自然生态的调节和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是河流和湖泊蓄水调洪的重要贮库。湿地具有很好的容纳性,这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巨大的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和沉积物具有很好的蓄水性。每到一年期间的汛期洪水到来时,湿地就会对其起到很好的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等作用,对全中国的天然湖泊和各类水库调洪能力不下2000亿立方米。湿地在汛期蓄存的洪水,等到汛期过后,就会适当的排出多余的水量,随着河川径流流走,有利的保持了河流和湖泊流域的水量平衡。
在自然界中,除了江河、溪沟、湖泊、水库、池塘等处可以很好的蓄水外,湿地也是一个重要的蓄水基地。湿地主要是通过渗透等方法,对地下蓄水层的水源水源进行不断地额补充,对维持自然中地下水的水位,保证地球水资源循环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为湿地的地域面积比较的大,所以湿地可以通过蒸腾作用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据调查现实证明,湿地周围的空气湿度比远离湿地地区的空气湿度要高5%~20%以上,降水量相对也多。同时生长在湿地环境中的水生植物,还可以对其周围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气体,做到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湿地对调节区域小气候,优化自然环境,减少风沙干旱等,都具有很强的功效,是大自然天然成就的过滤器。
中国的湿地地域板块较多,大部分的湿地分布在高原、平川、丘陵、海涂等地域,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所以造就了其特殊而多样的生态系统特征。中国的湿地分布广泛,跨越寒、温、热等多种气候带,形成生物种类多样,物产资源丰富的生态系统体系。据调查显示,生活在中国内陆湿地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淡水鱼类有770多种,鸟类300余种。在这其中,还生长着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的鸟类品种,以及不少的珍稀物种。如中国有50种雁鸭种类,占世界166种雁鸭种类的30%;世界共有15种鹤类鸟类,中国就有其中的9种,占总数的60%,而且在每年的冬天,都会有占世界总数的95%的白鹤在鄱阳湖越冬。湿地不仅对自然环境的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人类研究自然生态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研工作者取之不尽的资料库。
3. 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湿地具有哪些生态功能
作为界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客体,湿地兼有水、陆特征,是自然界中最富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之一,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价值:
首先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在多雨或涨水的季节,过量的水被湿地(象海绵)储存起来,直接减少了下游的洪水压力。然后,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里,再慢慢地释放出来,补充给河流或下渗补充地下水,有效地缓解枯水期河流缺水或断流的问题。
其次是调节气候。通过蒸发,湿地可持续不断地向大气输送大量的水气,调节区域的气候,降低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拉萨气候干燥,有那么一大片湖泊和湿地,水分蒸发,可使城市的空气湿润,没有这片湿地,拉萨的气候条件就更加干燥。专家们呼吁,高原都市拉萨旁有一大片湖泊和沼泽地,千万要保护好,不仅有利于城市市民的生活,而且也有利旅游者的身体健康。
第三起到净化天然水体的作用。水流经过湿地,流速减缓,有助于污染物的沉淀,特别是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有毒、有害和矿化物质,对水体起净化作用。因此,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成为一种简便、节省、实用的初级污水处理技术。
第四,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海岸线。湿地及其植被,可稳固基地和削减海浪和海水的冲击力,有效防止海岸线、河口湾和江河堤岸的侵蚀。
第五,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特殊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造避敌的良好条件,是大量珍稀濒危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哺乳类和高、低等植物生长和栖息的好场所。湿地保护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大领域之一。
如果把森林比作“大地之肺”,那么湿地则常常被誉为“大地的肾脏”、“天然水库”和“天然的物种库”。保护湿地成为国际环境保护的热点和各国防洪的一项重要生态措施。而湿地也开始成为一些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目标。
中国有多少湿地被确认为国际重要湿地?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全国各地都分布有湿地,总面积达25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6%,世界排位仅次于加拿大、俄罗斯。而且,中国具有独特的青藏高原湿地,是两大江河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同时,位于山东黄河出海口的三角洲地区,大面积的湿地也是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的地区。
象黄河源头和出海口的湿地一样,分布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湿地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统计,亚洲57种濒危的野生鸟类中,在中国湿地就有46种;全世界有鹤类15种,在中国湿地就占有9种,约占2/3。因此,我国的湿地保护在国际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国际自然保护界对此十分关注。
根据国际《拉姆萨尔公约》的规定,签约国必须善用逼供保护其境内具有生态价值的湿地,以保护其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目前,中国共有7处湿地被《拉姆萨尔公约》确认为国际重要湿地,它们是:青海湖鸟岛、江西鄱阳湖、吉林向海、黑龙江扎龙、湖南东洞庭湖、海南岛东寨港、香港米浦及后海内湾。
目前中国湿地被破坏的现状严重吗?
近几十年来,中国湿地的面积急剧减少,生态功能日趋降低。近40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大约丧失海滨滩涂100多万公顷,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不仅如此,内陆湿地破坏情况也较严重。例如,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区,自50年代垦荒以来,已有300万公顷湿地变为农田。目前所剩的200万公顷自然湿地也面临消失的危险。三江平原湿地是一个巨大的温湿调节器,对调节当地的气候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巨大的天然水源,旱可以蓄水,涝可以分洪,使三江洪 水不能肆意为虐。现在,这种功能已随湿地大面积的开发、森林覆盖率急速降低而趋衰退。湿地的破坏,威胁着珍稀濒危和经济动植物的栖息地。其东北部是野生动植物的王国,这里生长着1000多种药用植物、纤维植物、蜜源植物及饲料植物等。作为东北亚候鸟的繁殖中心,这里栖息的鸟类超过150种,兽类3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如丹顶鹤、白鹳、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白头鹤、梅花鹿,二级保护动物18种,还大量出产乌苏里貉、麝鼠、环颈雉和狍子等经济动物。在国际湿地、水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据不完全统计,仅三江平原东北部可直接利用的动植物的价值即达20亿元。
但是,随着湿地的大量开发,一些珍稀动物已濒临灭绝。根据国际鹤类基金会1994年5月的航测,三江平原西部七星河流域和嘟噜河流域湿地面积比1979年前分别缩小了3/5和2/3,候鸟的栖息地正被大量压缩,数量急剧减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三江平原的开发虽然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但开发中带来的生态破坏应该给予充分的估计。据有关专家的测算,由于工业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其直接环境损失价值达40亿~60亿元之多。80年代以前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尤其是对湿地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特别是早期的开发,盲目性较大,加之林木乱砍滥伐,野生动物大量捕杀,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也影响了农业自身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造成湿地严重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合理围垦,包括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截留水源、滩涂开垦等;二是过度开发生物资源,包括屡禁不止的猎杀、捕捞、采挖,以及大量开采泥炭;三是污染日趋严重,主要是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已经远远地超出净化水体的能力。 <收起
4. 湿地生态的特征是怎么样的
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是一种生态交错带。生态交错带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湿地的这一定义是狭义的,只包括部分水体,即大多数人认为具有挺水植物的地区,而不包括开阔水体,例如,生长有挺水植物的湖滨地区被看做湿地,而大面积的开阔水体就不属于湿地。由于湖滨地区和开阔水域是紧密联系的,在资源与环境管理上应视为一个整体,这一定义将二者分割开来,不利于保护和管理等实际工作。
1971年《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国际公认的,是一种广义的定义,即“湿地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这一定义包括了整个江(河)流域,对于保护和管理都有明显的优点,因为土地利用计划是针对整个集水区或流域的,而整个流域从上游到下游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上游地区任何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都将影响下游地区。因此,提出这一广义的湿地定义,有助于从系统的角度确保对集水区所有水资源的良好管理。
5. 怎样保护湿地生态
1998年,“绿色营”为保护湿地生态,奔赴东北三江平原。
当时,“湿地”这个名词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一般说来,湿地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河口以及海岸地带的滩涂、红树林和珊瑚滩,还包括生态功能有限的人工湿地。湿地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科学研究越来越表明它的重要,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量较大的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气候、蓄水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有其特别功能,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二是湿地还向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鱼、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以及湿地所特有的鹤类、鹳类、鹮类等大型水禽和湖沼海岸风光所具有的美学源泉。
此次“绿色营”考察的东北三江平原就是重要湿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三江平原地貌广阔低平、降水集中、径流缓慢,以及季节性冻融的黏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了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这里的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当人们还不认识湿地之前,把三江平原称为“北大荒”,看做“不毛之地”,并且把它当成了开发的首要对象。三江平原被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有农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开垦的同时,该区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气候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增加,风害加重,水土流失严重,珍稀动植物减少。这种开发的规模和速度,和人们对湿地保护必要性的认识,刚好相悖。
因此,“认识湿地,宣传湿地,保护湿地”是1998绿色营的基本任务,也是1998年的环保焦点。“绿色营”在选拔营员的时候,要求每个人都要收集和学习有关湿地的资料,写一篇学习心得。出发之前,营员们听了“湿地国际”组织陈克林、刚从湿地考察归来的沈孝辉、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马逸清研究员的报告,对湿地的生态、现实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再加上出发之前的讨论和野外拉练,为此次活动都做好了精神准备。
1998年7月24日是绿色营出发的日子。每个人的营服上都印着四个大字“保护湿地”。其实,怎样保护湿地?只是一个抽象的愿望,谁也拿不出什么意见和建议。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和调查研究,大家脑子里就开始有些想法了。在营员开会的时候,唐锡阳提出了三点看法:
(1)我们不能等湿地没有了,再来认识和保护湿地。在当前保护和开发日益矛盾的情况下,新建和扩大保护区的面积是个有力的措施。尽管保护区目前存在各种问题,改进和完善还需要时间,但毕竟多了一个阵地,多了一个实体,也就少了一点可惜和遗憾。
(2)政府应该和湿地学家合作,总结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在保护湿地方面搞个立法。譬如什么地方可以开发,什么地方不能开发,如何开发,都要以科学为依据,有章可循。如有的地方营养土层很薄,若把下面的沙层和黏土翻上来,不仅粮食产量很低,而且造成风暴沙暴,后患无穷。即使允许开发的地区,也应该改变单纯农垦的方式,以开发稻田为主,努力创建稻-苇-鱼、稻-鱼-麻、草基鱼塘、垛田鱼塘、果基鱼塘等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模式,以迈入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使在开发的区划之内,也应该划出一定比例的自然湿地保护区或保护小区,这不仅能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也有益于改善农业生态的局部环境。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由于接触国内各地知识分子以及日本、美国的专家比较多,环境意识比较强,所以在建立现代化洪河农场的同时,又划出32.7万亩湿地建立了洪河自然保护区,还在农场内大幅度扩大水田,以增加人工湿地面积。这种举措,就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范例。
(3)加强对湿地的宣传。保护森林,保护动物,道理比较好懂;保护湿地,就不那么好说了,特别是要让群众听懂,领导听懂,让他们懂得保护湿地与目前和长远的利益都是攸关的大事,就真要下一番工夫。也只有群众懂了,领导懂了,湿地才能真正保护下来。但从我们接触的群众、领导,甚至包括湿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来看,多对湿地缺乏认识,因此创造多种形式宣传湿地,是当务之急。特别是今年江河横溢,早在意中,名曰天灾,实为人祸。道理很简单,树被砍了,湿地被占了,长江和许多河流“发话”了,使许多人猛省。我们应该借助于大自然现身说法,努力宣传好保护湿地。我们今年把绿色营开往东北三江平原,我也努力把这篇文章写好,也是一种形式,如果大家重视,形式会是很多的。
1998年8月12日,是“保护湿地”活动临近结束的日子,好几个营员在“营员日志”上深情地写着,或者亲口对唐锡阳说:“希望绿色营永远不结束。”唐锡阳便翻出了东北林业大学送给他的一个漂亮的小本,并且在上面写了一段话:
亲爱的营员:
我们来自昆明、南宁、重庆、成都、上海、北京、哈尔滨。我们的心愿是共同的,相逢是偶然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我们阅读了祖国东北的湿地景色,看到了乌苏里江、野荷和白鹳。各种经历、困难、碰撞以及思想的火花,将永远镌刻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
在即将分手的时候,我希望在“东林”送我的这个小本上,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1998年,8月17日,在返回北京的火车上,唐锡阳收回那个小本的时候,它已经写了多半本,不同的字迹,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不同的心情。唐锡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页一页读下去。唐老师:
一路风尘,我们又走过了二十多个日夜,绿色营再次让我感动,您再次让我钦佩!
1996年,是马霞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于是1997年我报名参加了绿色营,有幸在您的带领下走过拉萨。那次西藏之行,不仅让我结识了许多有着一样的理想和热情的朋友,更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西藏之行,将是我一生的财富。正因为如此,当您提出想让我筹备1998大学生绿色营的时候,我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几个月来,我经历了从营员到队长的成长,经历了从参与者到组织者的变化。由于我个人的能力实在有限,这次绿色营的活动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此,我感到非常内疚和遗憾,但是我真诚地请您相信,我尽了最大的努力!
这次绿色营让我结识了更多的朋友,让我更深刻地体验了自然的美和人性的善,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经过思想的交流、碰撞和融会之后,我们确实长大了,成熟了。
(北京师范大学)郎艳
唐老师:
我衷心地感谢您和马霞女士创办了绿色营。
绿色营给每个营员以走进大自然的机会,不仅欣赏自然,更重要的是看望伤痕累累、问题重重的自然母亲,去感受她经历的痛苦,她给人类骄横行为的教训。绿色营给每个营员以这样的使命与任务——唤醒人的良知,深爱自然,保护家园。
(云南大学)您的学生:陈雪凛
唐老师:
一个68岁老人,应该颐养天年,但却仍在为中国的绿色事业,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奔走呼号。您的性格、您的修养、您对大自然的信仰,让我由衷地敬佩。
真的很感谢绿色营,感谢唐老师给了我和全国15所高校的同学们相识的机会。希望唐老师身体永远这么硬朗。
(哈尔滨工业大学)您的学生:苗红波
唐老师:
从马霞的感人事迹中,让我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去看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从和您的亲切交谈中,让我领悟到了真正、纯粹的环保主义思想,感悟到了什么才是人类的至真、至善、至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论我将来走到哪里,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都会高举绿色旗帜,让绿色融入我的人生!
(东北林业大学)您的学生:郭旭光读完这个本子里营员们的话后,唐锡阳说:“人近七十,我还需要什么,要钱?要名誉?要地位?都不要,就要这种缘于大自然的至高无上的情谊,字里行间充溢着亲切、真挚和共同的抱负。这种人和自然相互交汇与默契的情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力量,意味着事业,意味着绿水青山千秋万代。”
6.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什么功能
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全国天然湖泊和各类水库调洪能力不下2000亿立方米。长江22个通江湖泊尽管面积锐减,目前容水量仍达600多亿立方米,洞庭、鄱阳两湖蓄洪能力不少于200亿立方米,对于调节长江洪水、消减洪灾依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
湿地之水,除了江河、溪沟的水流外,湖泊、水库、池塘的蓄水,都是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据估算,我国仅湖泊淡水贮量即达225亿立方米,占淡水总贮量的8%。某些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据一些地方的调查,湿地周围的空气湿度比远离湿地地区的空气湿度要高5%至20%以上,降水量相对也多。因此,湿地有助于调节区域小气候,优化自然环境,对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有利。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
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我国湿地分布于高原平川、丘陵、海涂多种地域,跨越寒、温、热多种气候带,生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在湿地物种中,淡水鱼类有770多种,鸟类300余种。特别是鸟类在我国和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反映,湿地鸟的种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种。世界166种雁鸭中,我国有50种,占30%;世界15种鹤类,我国有9种,占60%,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世界总数的95%。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我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这些物种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
广阔多样的湿地,蓄藏有丰富的淡水、动植物、矿产及能源等自然资源,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水产、禽蛋、莲藕等多种食品,以及工业原材料、矿产品等。湿地水能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水电、水运,增加电力和交能运输能力。许多湿地自然环境独特,风光秀丽,也不乏人文景观,是人们旅游、度假、疗养的理想佳地,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此外,湿地还是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
7.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湿地在全球的价值的多少万亿
湿地对于人类生活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类生活、工业和灌溉农业用水的水源直接来源于湿地,同时湿地也可向蓄水层(如地下水)补充水源,是最主要的水源存储地。(2)湿地作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过渡地带,可以调节流量,在汛期可以调蓄洪水,在旱季可以补充水源,如鄱阳湖平均可消减长江湖口河段20%左右的洪峰,在枯季可以向长江补充400~500m3/s的水量。(3)在沿海地区湿地保持正常的淡水水位和流量,可以防止盐水侵入。(4)沿海湿地的植被,如红树林,可以防止自然力(海啸、风暴潮等)对海岸的侵蚀和破坏。(5)湿地具有滞留沉积物、营养物、降解有毒物质的功能。湿地生长的各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浮游和食腐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有益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与分解、化学合成与分解作用等,可以将进入湿地的污水、污染物中的有害有毒物种降解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同时减少经湿地流向下游水体中的有害物种的数量,达到净化自然水体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6)湿地具有保护生物遗传和多样性的作用,由于湿地集聚了丰富的生物种类,是天然的基因库和种子库。(7)天然湿地不但为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提供优良的生存场所,而且也为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为野生水禽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栖息、迁徙、越冬、觅食、繁殖的场所。(8)湿地是发展水运、休闲和旅游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科学研究和教育基地。如美国每年到湿地观鸟旅游的收入就达几亿美元。(9)湿地直接为人类提供泥炭、木材、水果、肉类(鱼、虾、蟹、禽等)、芦苇、药材等天然产品源,为人类生活提供食物,为人类生产提供原料。(10)由于湿地有大面积的水面、植被和湿润土壤,水面、土壤的水分蒸发和植物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广泛的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因此在增加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调节气温以及降低大气含尘量等气候调节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
8. 湿地生态问题有哪些
首先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在多雨或涨水的季节,过量的水被湿地(象海绵)储存起来,直接减少了下游的洪水压力。然后,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里,再慢慢地释放出来,补充给河流或下渗补充地下水,有效地缓解枯水期河流缺水或断流的问题。
其次是调节气候。通过蒸发,湿地可持续不断地向大气输送大量的水气,调节区域的气候,降低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拉萨气候干燥,有那么一大片湖泊和湿地,水分蒸发,可使城市的空气湿润,没有这片湿地,拉萨的气候条件就更加干燥。专家们呼吁,高原都市拉萨旁有一大片湖泊和沼泽地,千万要保护好,不仅有利于城市市民的生活,而且也有利旅游者的身体健康。 第三起到净化天然水体的作用。水流经过湿地,流速减缓,有助于污染物的沉淀,特别是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有毒、有害和矿化物质,对水体起净化作用。因此,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成为一种简便、节省、实用的初级污水处理技术。 第四,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海岸线。湿地及其植被,可稳固基地和削减海浪和海水的冲击力,有效防止海岸线、河口湾和江河堤岸的侵蚀。 第五,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特殊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造避敌的良好条件,是大量珍稀濒危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哺乳类和高、低等植物生长和栖息的好场所。湿地保护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大领域之一。 如果把森林比作“大地之肺”,那么湿地则常常被誉为“大地的肾脏”、“天然水库”和“天然的物种库”。保护湿地成为国际环境保护的热点和各国防洪的一项重要生态措施。而湿地也开始成为一些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