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湿地的生态效益

湿地的生态效益

发布时间: 2020-12-21 06:45:49

A.  湿地功能及其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湿地的作用一直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排干湿地进行农业生产或其他活动,获得了不小的利益。但近几十年里,湿地锐减也带来了人们不愿看到的恶果,如地下水储量降低、灌溉用水需求增加、洪水肆虐、区域气候变干燥、污染物积聚、湿地资源及其内的各种生物资源减少等,人类遭受的损失甚至比获得的利益要大得多。一些热衷于保护水禽和鱼类的自然保护工作者,首先呼吁发达国家制止对湿地的破坏,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以充分发挥湿地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湿地的功能

湿地是目前自然界中物种最丰富、结构最复杂、功能最齐全的一种自然生态结构,能产生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代替的。湿地不仅储存大量的水土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其生态旅游的价值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巨大的涵水功能和促进“三水”积极循环和转化的作用,被人们称之为“自然之肾”。湿地还潜藏着尚未被人们认识到的功能和用途。

湿地的功能和作用首先体现在生物多样性,是许多动植物的家园和避难所,因为湿地隐蔽性强,食物丰富,活动范围广,水土条件好。三江平原湿地中的植物有117种,多为水生和沼生植物,比较著名的有芦苇、乌拉草、莲花、蜜源植物、毛水苏草、蘑菇、药用植物、泥炭等。其中芦苇分布面积有7×104hm2,有莲花泡不下30处,泥炭储量12×108 m3,兽类20多种,鸟类120多种,鱼类50多种。其中有不少是濒临灭绝的动物,如梅花鹿、猞猁、丹顶鹤、白尾海雕、红肚囊鲫鱼等。

有人测定:7月份积水湿地的蒸发量平均为河水的1.3倍。夏日,湿地的蒸发量比裸地大2倍多。而蒸腾的水分将有50%再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降水量20%以上。再者湿地白天的温度低,要比裸露耕地低8~13℃。夜间虽然湿地地面温度有时高于裸地,但空气温度因受植物本身辐射冷却的影响,温度仍比开垦后的裸地低,因为湿地湿度也大,接近地面的气流进入湿地内与温度低的植物接触,很容易凝结成雾、露、凇等。这样就增加了空气湿度,有利于防止环境趋干。而疏干后形成干涸的湿地,由于地面增温较强烈,加之有时植物对湍流交换的减弱超过对辐射的削减作用,则日间气温要比裸露耕地高,这样环境生态恶化速度也比耕地加快。

湿地可以涵养水源,这种功能是由湿地草根层和泥炭层具有含水性质所决定的。水在草根层和泥炭层中以重力水、毛管水、薄膜水、渗透水和化合水5种形式存在。而草根层的结构呈海绵状,孔隙度大,保持各种水分的能力也大。据长春地理研究所试验,本区草根层的孔隙度达72%~93%,最大持水量148%~555%,饱和持水量达830%~1 030%;而一般矿质土的饱和持水量仅为43%~65%,因而称湿地草根层为“蓄水库”。所以一片湿地就是一座水库,“水多它能蓄,水少它能吐”。目前三江平原湿地储水量达21×108 m3,相当于21个1×108 m3的大型水库,生态效益十分可观。

湿地的另一作用是能有效地控制径流,使暴发性和破坏性的洪水大大削弱,使径流过程逐渐变缓。如挠力河在洪水期的8~9月份,上游宝清和保安水文站以上湿地分布很少,则挠力河最大流量达537m3/s。而在宝清、保安至菜嘴子之间发育大面积湿地,湿地率达33%,则挠力河最大流量仅为262m3/s。由此可见,由于湿地作用使菜嘴子水文站夏季洪峰削减一半多,并使汛期向后推迟。湿地率较高的别拉洪河流域,其径流自然系数φ值为0.647,调节作用与森林湖泊相当。一般情况下,湿地水基本上是静止不动的,而在汛期湿地表面全被水淹没,并有一定水力坡度的情况下才发生径流,但这种径流速度较小,冲刷作用微弱,悬移质少。这几年来,三江平原的洪水规模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防洪压力越来越重,与湿地的破坏有直接关系。另外湿地对年际间径流也有影响。根据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办公室资料,挠力河在1960~1975年期间,有4年出现上游宝清站年平均水量大于中游菜嘴子站出水量。这种现象表明湿地吸收大量水分,一部分消耗于蒸发,一部分跨年度流出,影响年际径流。

二、湿地存在的效益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湿地的生态效益

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中国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亚洲有57种处于濒危状态的鸟,在中国湿地已发现有31种。全世界有鹤类15种,中国湿地鹤类占9种。中国许多湿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鱼类的栖息地,天然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利用野生稻杂交培养的水稻新品种,使其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粮食生产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

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中科院研究资料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蓄水达38.4×108 m3,由于挠力河上游大面积河漫滩湿地的调节作用,能将下游的洪峰值消减50%。此外,湿地的蒸发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

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二)湿地的经济效益

三江平原湿地提供的鱼、虾、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一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有许多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间接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

(三)湿地的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价值。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三江平原的湿地也是水草丰美、景色秀丽的,这里水波荡漾、苇草萋萋、鱼虾踊跃、候鸟盘旋。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三、湿地退化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前,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多样性的气候,使三江平原成为中国湿地类型较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据统计那里有沼泽、湖泊、滩涂等地近×104km2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对湿地资源的重视,过量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使湿地自身调节生物圈、大气循环的能力大大减弱。大量的湿地在艰苦创业的一代人手中消失了。从而导致湿地质量下降,沼泽干涸,林草锐减,湿地面积减少,所栖息的鸟类、鱼类、野生动物群体失去了家园,进而带来负面效应。

从本次实地调查来看,湿地退化主要引起以下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气候干旱、雨量减少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比较湿润的地区,平均年降雨量在500~650mm左右,最大年降雨量可达800mm,可见,近些年来,一方面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另一方面在人为活动的作用下,特别是由于湿地的大面积开垦、水面减少,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据气象资料表明,近十几年来,三江平原的年降雨量比过去减少了180mm左右,比其他可比地区多减少了100mm,在同一纬度带内松嫩平原降水量每年递减4mm,俄罗斯远东地区每年递减5mm左右,而三江平原每年递减9mm左右。在此期间空气相对湿度也比其他可比地区多减少2%左右,在同纬度带内三江平原逐年递减得最多,为-12%,而松嫩平原变化很小,为-1%;同期,夏季气温逐年升高,比20年前升高2℃左右,而其他地区则降温。三江平原夏季气温明显递增,其斜率达0.04,而松嫩平原微变或略有递减。

(二)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谈不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更谈不上向土地要粮食、要效益。如前所述湿地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水库,未开发之前,三江平原原有湿地34 000km2,平均水深30cm,储存地表水100×108 m3。而如今人们在向土地要粮食的同时,湿地面积也在骤减,现仅存湿地4 489.93km2,这相当减少地表水水量87×108 m3,这对像以色列那样缺水的国家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而我们却让其付诸东流了。还有区内的200多条河流多为湿地性河流,与湿地的命运休戚相关。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少,较大河流也呈现河床变宽,河道淤积,水位大跌,河水断流,枯水期延长;较小的河流有的仅以湿地的形式存在,有的甚至出现干涸,成为历史。如前述三江平原原大小泡沼4 000余个,因水位下降而干涸者不下2/3。

由于湿地的退化,引起气候变干,地表水减少,人们为了高产增效,大量开采浅层地下水,从而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据本次调查资料分析,本区地下水平均降速为0.5~1m,局部地区2.2~2.8m。水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台地区下降了10~12m,二级阶地地区降了4~9m,一级阶地地区降了2m。局部地段由于超采,还出现了降落漏斗,面积达680km2

(三)环境污染加剧

松花江水系每天容纳污水量为863×104 m3,污水流量为99.9m3/s,在同江口总流量为336m3/s,污水约占27.19%。由于湿地的退化、污水量大,加之冬季冰雪覆盖时间长,江水几乎失去了自净能力,如松花江通河断面溶解氧达0.28mg/L,到同江口有时甚至趋近于零。据水质分析资料,在枯水期每升水中含汞高达0.1mg,超过标准100倍,含酚0.29mg,超过标准140倍,氯苯0.012mg。除此而外,还有硝基苯、苯胺、氰化物等不下几十种有毒有害物质,这种水虽经自来水厂简单处理,仍然不能除去上述有害物质,饮用这种水,无疑对人体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四)珍贵和稀有的动植物显著减少

三江平原地区,本来是“棒打獐子瓢舀鱼”的地方,这里有东北虎、丹顶鹤、梅花鹿等珍禽异兽,有红松、三大硬阔等高贵林木,也有人参、刺五家等贵重药材。乌苏里江的大蚂蛤,松花江的鳌花,黑龙江的鲟、鳇鱼,挠力河的红肚囊大鲤鱼等都驰名中外。随着人类的增加,湿地的减少,自然资源的开发,这些珍贵的动植物正在显著减少。

湿地的退化对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土壤流失、土壤风蚀沙化、土壤盐渍化、洪涝灾害、地下水位区域性下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详见第六章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概述。

B. 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截至2009年11月,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7处。其实中国独特的湿地何止37处,许多湿地因为养在深闺无人识,至今仍无人问津。 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即:森林、海洋、湿地。“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C. 三江平原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有哪些

保护区地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为三江平原东端受人为干扰最小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少见的淡沼泽湿地之一。区内泡沼遍布,河流纵横,自然植被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并间有岛状森林分布,均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脊椎动物29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白鹳、丹顶鹤,白尾海雕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天鹅、白枕鹤、雷鸟、水獭、猞猁等32种;有高等植物近500种,其中野大豆、黄菠萝、水曲柳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D. 雨林,湿地,湖泊等具有的生态环境效益有哪些

都有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雨林有的: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音。
湿地和湖泊(湖泊属于湿地)净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E. 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

功能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物质生产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七里海沼泽湿地是天津沿海地区的重要饵料基地和初级生产力来源。据初步调查,七里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水生、湿生植物群落100多种,其中具有生态价值的约40种。哺乳动物约10种,鱼蟹类30余种。芦苇作为七里海湿地最典型的植物,苇地面积达7186公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不仅是重要的造纸工业原料,又是农业、盐业、渔业、养殖业、编织业的重要生产资料,还能起到防风抗洪、改善环境、改良土壤、净化水质、防治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另外,七里海可利用水面达10000亩,年产河蟹2000吨,是著名的七里海河蟹的产地。
大气组分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湿地生境也会排放出甲烷、氨气等温室气体。 沼泽有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CO2和其他气体,特别是一些有害的气体。沼泽地上的氧气则很少消耗于死亡植物残体的分解。沼泽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沼泽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通过沼泽能吸附金属离子和有害成分。
水分调节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七里海湿地是天津滨海平原重要的蓄滞洪区,安全蓄洪深度3.5-4米。
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发育在负地貌类型中,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潜育沼泽一般也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 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
净化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沼泽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假如没有了湿地,好比一个人被割去了肾脏。
如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生物体贮存起来,或者通过生物的转移(如收割植物、捕鱼等)等途径,永久的脱离湿地,参与更大范围的循环。
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例如,水葫莲、香蒲和芦苇等被广泛地用来处理污水,用来吸收污水中浓度很高的重金属 镉、铜、锌等。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有人作了如下试验,将废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让它流经 一片柏树沼泽地(湿地中的一种),经过测定发现,大约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净化排除了, 湿地惊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印度卡尔库塔市(Calcutta)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该城所有的生活污水都被排入东郊的一个经过改造的湿地复合体中。这些污水被用来养鱼,鱼产量每年每公顷可达2.4吨;也可用来灌溉稻田,每公顷年产水稻2吨左右。另外,还在倾倒固体垃圾的地方种植蔬菜,并用这些污水来浇灌。大量的营养物以食物形式从污水中排除出去。卡尔库塔城东的湿地成为一个如此低费用处理生活污水并能同时获得食物的世界性典范。
动物栖息地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沼泽湿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却不是哺乳动物种群的理想家园,只是鸟类能在这里获得特殊的享受。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
在湿地内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有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 燕鸥、苇莺、掠鸟等约200种。而且该湿地是西伯利亚和东北地区鸟类南迁越冬的中途站。
局部小气候
以天津市东北部的宁河县为例: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使宁河县成为天津市气候较为湿润的地区之一。

F. 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对环境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环境效益抄:湿地与人类的生袭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环境影响:气候变干,气候恶化;旱涝灾害频发;径流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G. 湿地公园坚持"什么相结合,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思路

搜一下:湿地公园坚持"什么相结合,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思路

H. 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主要的湿地包括:天津的八门城、尔王庄、大黄堡、七里海、团泊洼、北大港等共计 50207hm2,河北的永年洼、文安洼、白洋淀、南大港、衡水湖、杨埕共计56518hm2,河南的豫北黄河故道、花园口黄河河滩共计4530hm2,三者合计111255hm2。近年来由于这些地区城市和工业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上述湿地面积迅速萎缩,造成其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严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以减少城市和工业用水对受水区湿地水源的挤占,遏制其萎缩趋势,恢复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于上述事实,本研究假定如果不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将迅速萎缩、消失,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实施可以阻止这种情况出现。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及其一期工程可研报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受水区湿地可增加的面积共计为7787.85 hm2,据此推测出河南受水区湿地可增加的面积共计为317.1hm2。根据式(6.21),则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能够给河南受水区在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带来的年度生态环境效益价值为3891.31万元(表7.8)。

表7.8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

I. 分洪蓄洪生态效益

①湿地能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①正确.
②湿地内能控制土壤侵蚀,容自然净化污水,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②正确.
③湿地成为鸟类的栖息地,能保护物质多样性,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③正确.
④工业用水的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④错误.
故选:C.

J. 湿地具体哪些生态环境效益

1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身之所。2蓄水防洪抗旱 3净化水质涵养水源 4调节气候增加大气湿度净化空气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