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英语
① 如何践行小学英语生态课堂
一、改变问候方式以往的问候方式不外乎Class begins.Good monrning. 学生早以对这种呆板的问候方式感到厌倦。结合本校学生身在农村的实际,缺乏英语语言氛围,可以从对话开启一节课。Pep教材每个单元都从和学生有联系的话题着手,围绕此话题开展词汇和句型教学,所以课前的自由对话素材可以从学生在上一个年级、上一个学期、上一个单元、上一节课等学生学过的或者正在学的内容入手,便于学生开展对话。形式可以是师生、生生,或者辩论等。自由对话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英语的口语水平和听力水平,另一方面也调节了课堂氛围。二、注意恰当的提问方式传统的提问方式是教师以命令的语气指名道姓地叫某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被叫起来的同学往往战战兢兢机械化的回答问题。在这种情景下,交际英语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更不用说发挥学生对问题的主体作用了。从生态的角度来看,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例如问:“Can you swim?”其声调到表情都要你日常问话,而不应该是审问.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用鼓励性语言,(如:Trust yourself/try you best/It doesn’t matter/Excellent/Great/Very good/That’s interesting/Good idea/I’m glad to hear that……)和适时地插话,进行圆场和启发。例如:“…but I can’t swim。I’d like to ask someone to teath me.Who can swim?And who are willing to teach me?教师这样的插话,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减轻被问学生的紧张感。教师提问的技巧在于保证学生能够回答并乐于回答。当学生提出或发表意见时,教师的应答应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多样,并具有交际表率作用。三、活跃课堂讨论气氛讨论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途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讨论通常在学生中两人或多人之间展开的。小组讨论就是让几个学生围绕某个话题,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交换看法或展开辩论。小组讨论给学生提供了可得语言的自然环境。在讨论中,小组成员通过互相交流和互相传递信息完成口头,笔头表达的任务。这种任务既能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流利性,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情感,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小组讨论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起指导作用。四、布置合理的作业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布置一些难度不同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做。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难度高一点的题目,以拓宽加深其知识结构;对中低层次的学生,则要以“本”为本,在推荐作业之前,教师需精选一些示范题进行讲解,做些必要的指导;在布置背诵对话时,可以让学生在听说的基础上不断巩固所学的内容。对于阅读课,可以提示给学生课文的一些线索,比如以时间或地点为线索,根据线索来复述课文。本学期在三、四年级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三年级通过做英语卡片和果园手抄报,学生把字母和单词写的很不错;四年级办的是农场手抄报,学生做的还不错,兴趣也比较高。当然对于一些手抄报办的也不怎么样而又懒散的学生,可让让其抄写单词和句子这样的任务。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它的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有良好的生态氛围。具有良好生态氛围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其过程应是老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互相影响的交际过程。
② 中国生态养生英语怎么说
Natural Health Preserving of China
③ 生态的英语怎么说
简单啊ecological
④ 生态建设英语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⑤ 如何让"生态教育"理念贯穿到英语课堂生活
1、生态教育是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的塑造,依赖于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开展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和塑造生态文明三者之构成了一个相互辐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金字塔”范式,而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生态教育,它为我们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我们要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固然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但更离不开人们生态意识的强化和生态文明的完善;而要全面地强化生态意识和提升生态文明,使每个公民自觉维护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从“物的开发”向“心的开发”转换,建立多维的生态教育体系,进行全民生态教育. 2、生态教育状况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生态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为解决日渐严重的生态问题,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设立专门机构、采取经济和立法及技术手段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中,英、德、美、俄及南非等国较早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教育,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绩显著,从“寂静的春天”已变成鸟语花香的人类家园;而另一些国家由于忽视或放松公民的生态教育,人们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薄,缺乏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人们的观念偏差和行为不当,逐级引发了一系列具体问题,最终综合体现于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不能不认识到:一个没有生态教育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 3、生态教育可以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资源. 西方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的社会活动的规模、程度不断扩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对自然生态干预的能力也日益增强,致使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生态破坏正在逐步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教育逐渐走出生态学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生态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态教育不仅仅能使人们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而且更具有突破“知识本位”,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态情感的功能.因为只有热爱大自然,才能自觉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因此说,生态教育是“防范胜于救灾”的最有效且最持久的生态保护手段. 1、生态课堂是“生本”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下四种要求.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第二,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第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美国心理学家H·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促进学生具有自身特征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2、生态课堂是“情境”的课堂.生态总是和环境联在一起,关心生态就是着意改善生态环境.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布朗、科林斯等学者认为,认知是以情境为基础的.由于忽视了认知的情境性,传统教育阻碍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数学教育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日常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上升为学校数学的知识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独立地解题,学生的差异和资源就会逐渐显著.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努力搜集和捕捉学生中生成的有用资源和问题资源,呈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课堂. 3、生态课堂应是“体验”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要想牢团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因此,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体验性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进行内省体察,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它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1)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能促使学生发展.当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不得不提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2)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 4、生态课堂应是“合作”的课堂.班级是一个群体的集合,群体动力是最常见的生态现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态表征,因此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也就当然地应该成为知识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 就小学阶段而言,“合作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愿合作”与“‘能合作”上.即:学生有合作的意愿,不抵制合作,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并扮演积极的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与人相处,怎样妥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怎样帮助、协调同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与质量等.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在预习中合作交流——质疑问题;(2)在新知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3)在练习中合作交流——拓宽思路;(4)在评价中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5、生态课堂是“愉悦”的课堂. 愉悦是一种幸福、快乐的心理状态.给儿童以幸福的童年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成为教学过程的追求.愉悦来源于心理的满足,来源于创造的成功,来源于个体为群体的接纳. (1)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巧妙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来摄取新的知识. (2)满足学生“好动”、“娱乐”的需要.教学中要以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如皮亚杰所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兴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 (3)满足学生“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从小学生情感发展来看,随着学习在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学习兴趣、学习成败相联系的情感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他们害怕学业上的失败、害怕测检不合格、害怕比不上同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反应的正面强化,既对学生认知评价全面及时,又使之情感激励,达到鼓舞士气,继续努力的效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4)满足学生“依恋”、“被爱”的心理需求.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基本社会需求是怕家长老师指责、怕同学讥笑、怕没有好朋友同他玩耍.他们十分崇敬教师、热爱老师,也喜欢取悦教师,以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种爱是非常单纯、纯洁的.数学课堂要努力诱发学生产生快乐情绪,引起学生产生相应情感,对学生的关怀、人格的尊重、学习的严格要求融入每一爱的行为之中,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这种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课堂中不应有体罚、生硬、冷漠,应让学生有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
⑥ 生态的英文
生态
ecology
生态 [ shēng tài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hēng tài ]
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平衡。
⑦ 杭州早教TOBY美语生态英语培训怎么样
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以便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是每个家长梦寐以求的目标。怎样为你的孩子选择一所最适合他就读的学校(要知道,最好的不一定非得是重点学校。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你的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才是最有利的)。
有一个教育的误区,可以说我们的整个社会以及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深陷其中并深受其害。有关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你的孩子究竟是适合上什么学校好的问题。
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我们不应该只看它对外公布的升学率是多高,考上一本线、二本线的比例有多少,而更应该看它的出口质量(高考的成绩)和它的入口质量(进入这个学校的生源质量即中考成绩和中考排名)之比。这个比值大于1,则表明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比较高;等于1说明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在学业上没有取得什么进步,教学质量平平过;如果小于1则表明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差,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比下降了。重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一般学校的教学质量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他们之所以有那么高的高考升学率和上线率,只是因为它的生源质量高,是因为它垄断了高质量的中考生源。
从有利于孩子成长及学习成绩的稳定提高的角度上而言,我个人认为相对适合孩子进入的高中阶段的学校应该是以孩子自己的真实成绩能排在你想让孩子进入的这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至少靠中游的位置(能靠前一些当然更好),比较理想的是能位于这所学校的所有考生的前百分之二三十以内的位置或所进入班级的前10-15名以内,而不必在意这所学校是不是重点!
如果你的孩子真实的学习成绩比我说的这些条件还差一点儿,不要说重点了,就连一般学校的中游水平都达不到,那就顺其自然,能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孩子能快快乐乐的进入一所新的学校,又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从这所学校毕业,不论孩子能否考上大学,只要毕业后在社会上能自食其力,不惹事生非,做父母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
如果你确实觉得你的孩子天资聪颖,比同龄孩子的学习基础好很多,属于特别优秀的那一类孩子,那不妨在小学阶段最迟在初中阶段就给他选择一所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当然前提是他的学习成绩应该在你为孩子所选择的这个学校的同龄孩子中名列前茅,而在高中阶段就完全没有必要花钱去择校了。
所以说,做父母的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决不能苛求孩子要达到什么什么水平,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什么什么学校,否则很可能不但连你想要达到的目标都达不到反而还会适得其反。
请记住:只有最适合你的孩子就读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最大限度的提供给你的孩子以最适合他成长的土壤。
⑧ 何为初中英语生态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生态的课堂”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生态课堂的主体和主人都是学生,因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不是老师展示演讲的大讲堂。生态课堂讲究学习的快慢有序,张弛有度,而不是视学生如发条,拼命地上紧和一味地加压。生态课堂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只有把教与学看作一个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才能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地生长,并以此构建整体、多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模式。
下面以初二下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Section A ----Organize a party.为例,进行生态课堂模式的探索。
一、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两者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习的引导者、潜能的开发者,要做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教助学,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达到互动、交流、合作的目的。
课前,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并选好组长。而且一开始上课,以一首歌曲”If you are happy”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为交流互动打下基础。
二、 以一系列的任务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建构主义提出互动的教学方式,强调新概念的形成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如在“Organize a party”的任务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录音的”Organize the class party”,然后,让每一个小组都组织一个聚会。通过多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展开互动,促进学生自得自悟。运用交流、讨论、小结、报告等方法,让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运用知识,完成技能和知识的建构。
⑨ 生态教育和自然教育的英文缩写
生态教育和自然教育
Ecological ecation and natural ecation 。
⑩ 求英语作文,有关生态学校的
Let's Bulid More Ecological Schools
今天写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