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生态
1. 生态学专业哪个方向比较热前景如何
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比本科生还是十分好找工作的。将来可以到大专院校当老师,回可以进环保局,答气象局,农林部门。
推荐楼主几个比较好的,在国内领先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不过这里的竞争很激烈,而且硕士比较少。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华南农业大学,骆世明比较厉害
中国农大的资环学院
另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都有生态专业的
现在恢复生态学比较热。楼主多打听一下吧,好好为自己选一个方向
2. 生态热能是什么
热能,就是内能.阳光属于光能.这里的热能主要是由光能转化成的.(地球有地热能也能释放热量)
热能与光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3. 城市热岛效应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影响城市气温和降水,从而影响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热力环流,城市的清空气可以进入市区,使得市区空气变得清新
4. 生态学上热常数是什么
呵呵,如果我把“热常数”分为两个词,即“热+常数”,我想你就会明白了,其实“热常数”就是指一个热量恒值,有可能是总能量大小,有可能是发育有效积温,但数值是恒定的就是了~
5.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深海热泉中有抄一种“吃”硫的细菌,在袭氧化硫的过程中,细菌提取了化学能,所以,这种细菌是深海生态群落的初级能量生产者。
大洋深处漆黑一片,阳光透不过那么厚的海水。
摘抄一段:
在这些炽热的“黑烟囱”的周围活跃着一个崭新的生物群落——热水生物,比如长达三米而无消化器官,全靠硫细菌提供营养的蠕虫,加上特殊的瓣鳃类、螃蟹之类,说明地球上不仅有人们所习惯的,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依靠地球内源能量即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黑暗食物链”。从而构成了繁荣的深海生物圈。换言之,因为处在海洋深处,阳光无法照射到那里,它们不能依靠光合作用来合成生命物质,只能通过自身的化学反应类合成生命物质来生存。
6. 城市热污染的运用生态学原理改善城市热环境
城市生态学方法是通过调节城市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平衡、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方法。改善城市热环境的任务就是对生态系统施加有益影响,建立合理的热平衡系统结构,创造舒适的热环境。 制定排放标准,加强管理,对温室气体及废热水的排放加以限制。强化环境监测。依靠科技,改善能量利用,加强点源余热的综合利用。例如,发电厂采用新技术,提高发电效率,减少废热排放;改善冷却方式,使冷却水达到排放标准。另外,综合利用温排水中携带的巨大的潜在热能,运用生态学能量转换的原理,在水产养殖、农业及林业等领域充分利用温排水余热,变废为宝。
美国、日本、前苏联以及德国等许多国家,利用余热开展水产养殖业已有很多成果。温水养殖多是高密度的工厂化精养,这不仅可减少对土地的占用,与其它方式相比,还具有投资少、收益多的优点。美国、前苏联、瑞典及原联邦德国还发展了以生产电能和供热为双重目的的电厂。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已有1000多座这样的电厂,为800多个城市、工业区和人口集中区供热。瑞典在许多城市的市区也装备了利用电厂热能的供热体系,使电厂的热效率达到85%。
温排水作为一种低热水源,用于农林灌溉、温室种植,既能提高产量,又能使这部分余热得到利用,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如美国的俄亥俄州,采用铺设地下管道的方法把温排水余热输送到田间土壤中,用加温土壤来促进作物的生长或延长生长时间。在法国,人们还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果园和林业生产中,或采用温水喷灌法使花芽免受春季的低温冻害,初期急速生长,增加产量。对于城市热环境的监测可以用现代化手段“遥感”来完成,既迅速又准确。用红外遥感获得瞬时信息,可以对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7. 您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这个单位好不好呢办
当然好啦。这是集国家的科研、生产、推广的精英单位啊。没本事的人还进不去呢
8. 城市热岛效应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城市热岛的生态环境效应温度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城市热岛改变了城市热量环境,影响区域气候、城市水文、空气质量、城市土壤理化性质、城市生物的分布与行为以及诸多城市生态过程如物质代谢、能量循环等,引发出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气候特征城市气候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有别于郊区的局部气候特征。各个气候因子如日照、辐射、气温、风向、湿度、云、雾和降雨等之间相关联系、相互制约,呈现一定规律性。城市热岛与城市干岛、湿岛、混浊岛和雨岛等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换[9]。由于城市蒸发、蒸腾量都远比郊区小,而城市气温又比郊区高,使得城市中空气的平均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都较小。
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夜间的绝对湿度又会较高形成“城市湿岛”。城市热岛效应会引起局地环流,使得城市风场特征极为复杂。热岛的存在使得城区凝露量、结霜量、霜冻日数、下雪频率和积雪时间都小于郊区[9]。一项在纽约的试验表明:在中心区曼哈顿冬季降雪不足30% ,低于都市区周围的40%45%[10]。另外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L indquist在瑞典的L und城, 1965年冬季测得郊区降雪量为68cm,而城市中心仅为3cm;中午时刻市中心和郊区气温分别是015℃、- 110℃;等降雪线几乎是以市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
城市热岛还改变着其它城市气象,例如云和雾的发展,闪电的频率等。城市水文特征热岛效应影响着云的形成和运动,对局地降雨及降雨机制产生影响,使得城市区域水文特征发生变化:城市地区的降水量、地表径流明显大于周围农村地区;但蒸发量、地下径流明显小于周围农村地区。一般认为,城市热岛可以增加城市的降雨,增加的区域集中在市中心及其下风向范围。主要是由于在静风的条件下,热岛使得城区气压相对较小,乡村较冷的空气流向城区,形成局部空气对流,产生降雨。但城市热岛效应只是增加了降雨量而不会引起降雨,即它不会提高降雨次数,只是刺激降雨量。热岛效应引发的降雨并不是发生在热岛强度最大的时候,而是发生在空气湿度相对很高、城市边缘气团不稳定的时期[17]。这是因为当空气太稳定时,不会发生对流;而空气十分不稳定时,大范围的空气对流又会掩盖城市热岛的影响;所以只有在微弱的气流下,有相对较高的空气湿度,不规则的热岛才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城市热岛影响降雨格局一贯被认为是由于城市污染导致浓缩核(condensation nuclei)增加、高耸建筑使得地表粗糙度提高等引起,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提高浓缩核不会引起降雨增加。Rosenfeld声称由于城市污染可以提高浓缩核,但很少会合并(coalescence)形成雨滴。
对上海研究表明:不同的热力背景对下垫面降雨分布有不同影响,降雨量依次从自然背景、低温背景、高温背景递增。在自然背景下,年降雨为97412mm,在低温背景下则为102712mm,增加53mm,增加幅度为514% ,而高温背景下年降雨则为107517mm,增加了1015mm,增幅为1014
9. 热环境生态建筑实例
玛拉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双屋顶(图片在http://travel.sohu.com/20050601/n225785285.shtml)、林倬生的瓦联住宅、B.V.多西的桑伽事务所、内C.科里亚的甘地纪念馆(容图片在http://project.zhulong.com/proj/detail2593.htm)
还有很多,不知楼主想要哪方面的?觉得能帮上的话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