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0-12-22 18:18:37

A.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到底是什么关系

两个单位没什么关系,至于分数就不好讲了,各个招生单位的专业试卷的难度不同,无法从分数线来比较,另外,中科院生态中心在水质净化方面是很牛的,其他的也一般吧,呵呵

B.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科研条件

据2015年9月研究中心官网显示,生态环境中心设有11个研究室(机构),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6个所级重点实验室,组建有“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形态、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环境微界面过程与污染控制”、“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等4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3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团队” 以及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
另设有文献信息中心、环境评价部、大型分析仪器实验室、二恶英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二恶英实验室通过了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水质分析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POPs分析示范实验室落户中心。中心与浙江嘉兴市共建生态中心-嘉兴市生态环境研究基地、与挪威共建中-挪环境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设在中心。中心是农业部批准的农药登记残留试验认证单位之一。
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所级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科学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土壤环境科学实验室、环境纳米材料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中心。 设备设施 据2015年9月研究中心官网显示,所级中心拥有通用型前处理及分析检测仪器设备61台/套,价值5500万元。包括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联用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扫描探针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一大批大型分析仪器。
涵盖总有机物分析、痕量持久性有机有毒污染物分析、重金属分析、元素分析、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及生物毒性毒理分析评价。

C.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好考吗怎么复习,有什么资料推荐

公共课抄政治肖秀荣+红宝书袭就够用了,如果觉得自己基础不够可以报班。数学、英语基础还不错的话主要就是看书加做真题,反复做。专业课的话要看该校推荐的经典参考书,不要局限于一本书,另外真题和答案也很重要。资料的话推荐网上环境考研中心,他们有提供参考答案,感觉含金量还是挺高的。

另外,初试过了以后,千万不能在复试松懈。往年初试成绩很高复试被刷的比比皆是。主要还是考察你的科研水平以及兴趣,还有本科做过哪些相关项目。

D.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楼上的那位回答真的太不负责了。根据别人的报考经验就这么下定论,你不是在拿别人的前途开玩笑么!?如果人家采纳了你的意见,堵上的可是一生的前途。
同学,我不知道你是要考研还是考博。如果从外校考研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话,难!如果是到研究中心考博的话,更难!!而且环境工程水处理是最难的!你的眼光不错!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招生是这样的,大部分名额已经是在考研之前导师在各高校选好了学生保研的。是一些中科院的研究院或副研究员在各高校做本科教师时所带的学生,直接保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所以这里比较难考。这只是其一。
其二,中科院有很多的研究所,想必你也很了解。而研究中心位于北京,正如考大学时候北京的学校最难考是一样的。
其三,正如你所说,即使你初试分数很高,人家也不会要你,这是必须的。我到那里考了两年,最终我回到我大学本科的学校念的研究生。
给你几点建议吧,考清华的这个专业也比那里容易许多,或是其他高校,现在高校的研究条件不必研究院差,甚至超过研究院。你也可以选择中科院其他研究所,会比研究中心容易很多的。另外,并不是中科院好,中国农科院也很不错的,这个专业方向也很好。
最后,只是希望你做好决定,我没有考上,并不是我的能力不行,实话跟你讲,本科时我拿了不少奖学金,但是...也许人才太多,那里的门槛太高。
还有,我没考到那里也算幸运,听说那里的条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包括你的学习工作和导师的态度,要斟酌。
你也没有悬赏分~ 跟你说这么多 只是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走我走过的老路,荒废了时间和精力,考研也很熬人的,现在回头想想....呵呵
祝你前途光明!!!

E.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属于中科院吗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最早是叫环境化学研究所,属于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机构(与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等研究机构一样),归中科院管理。

F.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科研成就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创刊于1989年,主要报道保护自然资源、生态学、环境健康、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内容,被SCI、IM等数据库收录。
生态学报 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
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CSPTCD 2014年数据显示本刊影响因子为1.421,被引频次14807。
生态学学科排名:总被引频次第1名,影响因子第2名,综合评价指标第1名。
全国科技期刊排名:总被引用频次列全国1989种核心科技期刊第1名。
获奖情况
200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2002年中国科协“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2002年“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
2004年“第三届国家期刊提名奖”;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连续13届CSPTCD“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2006、2007、2008 、2009、2010、2011、2012、2013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
2008科技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期刊;
2009年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期刊”
2012、2013年获“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科学学报》是中国国内环境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1981年创刊,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该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该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新近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另外,该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美国《Chemical Abstracts》(《化学文摘》)、联合国《Aquatic Sciences and Fisheries Abstracts》(水科学和渔业文摘)等收录。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新近出版的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影响因子0.954,在中国国内资源与环境类期刊中名列第2位(在环境科学类期刊中名列第1位)。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创刊于1976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是中国环境科学领域最早创刊的学术性期刊,并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和科学技术部的“中国期刊方阵”,并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的资助,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2002-2014年连续13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2年和2013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5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连续3次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
另外,该刊被中国国内外一些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如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P;美国医学索引IM;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数据库JICST;英国动物学记录ZR;剑桥科学文摘(CSA):Environmental Sciences;剑桥科学文摘(CSA):Pollution Abstracts;剑桥科学文摘(CSA):Life Sciences Abstracts等;中国国内的检索系统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学文摘等。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于1982年创刊,并被美国的《化学文摘》、《中国化学文摘》、《中国化工文摘》、《中国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分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并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网上刊登。 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刊始创于1980年,原名《环境科学丛刊》,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曾于1993年和2000年先后更名为《环境科学进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该刊自2007年1月起正式更改为现名。
《环境工程学报》及其前身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国内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并被中国国内外一些重要检索系统和引文数据库收录,如美国化学会的化学文摘(CA)、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的Scopus全学科引文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是为顺应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学科发展趋势,推动中国国内环境风险研究领域的发展而创办的,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并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6年起正式创刊、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
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美国化学会的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IOSIS Previews);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英国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 Record)等多家检索机构收录。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4版)》统计,该刊影响因子1.518。

G.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到底是什么关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两者为隶属关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始建于1975年,时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是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管辖。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学科方向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控制、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污染水体修复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人与自然耦合机制、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环境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应用。

(7)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扩展阅读: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主要机构与功能: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

2、根据2016年1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通过合作研究课题、联合申报课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共建实验室等方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咨询方面的合作。

H.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机构领导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姓名职务任职时间吴学周 所长(兼) 1979.07.11—1983.05.11 宫震 党的领导小组组长 1975.01—1983.05.11 刘静宜 所长 1983.05.11—1986.11.24 马世骏 名誉主任 1986.02.19—1991.05.30 何世寰 书记 1983.05.11—1986.02.18 庄亚辉 主任 1986.11.24—1990.11.30 刘中兴 书记 1986.02.18—1998.04.06 黄骏雄 副主任主持工作 1990.11.30—1992.10.24 赵景柱 书记 1998.04.06—2001.06.06 单孝全 主任 1992.10.24—1999.06.21 沈颖 书记 2001.06.06—2003.05.08 赵景柱 主任 1999.06.21—2006.07.28 胡仁桥 书记 2003.05.08—2011.09.02 资料来源:

I.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好考吗

我也想考中科院生态中心呢,不过不和你一个专业,我考环境科学,中科院的特点在于一个导师每年只收一个学生,这就比较玄,别的都还好~~~

J.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人才培养

学科概况 据2015年9月研究中心官网显示,中心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点,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硕士学位点。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生态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学科发展 环境化学研究所成立初期,在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关怀和领导下,边筹建边工作。主要科研任务有环境中有机、无机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发现、分析检测仪器的研制、以及污染物造成的实际危害的研究。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又逐步开展了大气污染化学、水体重金属及有机污染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到1985年,环境化学研究所形成了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分析化学三大研究方向。
1986年,环境化学研究所和当时正在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合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面向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专业性的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形成了以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系统生态学新的三大学科研究方向,中心的科研方向是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关键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学科有:系统生态与生态工程、环境化学、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工艺与工程、环境分析化学、生态环境信息和分析测试技术等。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学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创建发展阶段(1975-1986)
创建初期(1975-1978)主要配合国家环保工作的急需,从兄弟单位调入一批化学和非化学专业科技人员,开展环境分析、环境情报、重要污染源治理技术等研究工作。主要学科有:环境分析化学、分析监测仪器研制、主要污染源治理技术、环境情报研究。
1979年到1985年,从单一的环境分析化学中拓展出环境污染化学学科,使环境分析化学学科的研究方向更加丰富,包括痕量分析、光谱分析、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以及统一分析方法和标准参考物质的研究。
调整提高阶段(1986-1998)
1986年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与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此阶段,已形成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和系统生态学三大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所方向有:环境污染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毒理学、区域环境问题、系统生态与生态工程、宏观环境政策、国情问题研究、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膜技术与膜材料、标准分析方法和标准参考物质、分析仪器研制。
1986年成立了以青年科技研究人员为主的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1989年与清华大学等4个单位共同建立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两个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学科结构优化和研究方向调整奠定了基础。
创新跨越阶段(1999年以后)
1999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首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的研究所,总体学科领域框架:优势学科---环境化学,强化学科---环境工程,交叉学科---系统生态与生态工程,发展了生态毒理、土壤环境等学科。 据2015年9月研究中心官网显示,中心有在学博士生442人、硕士生262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48人。
自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共招收研究生2808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105名,博士研究生1703名;已授硕士学位640人,授博士学位1168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4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62名,在站博士后148人。自2004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有来自美国、尼泊尔等留学生9人,另有外籍进修生和外籍博士后数名。
自1990年以来,4名毕业生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名毕业生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3名毕业生入选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有282人次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和冠名奖等各类奖励和表彰。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