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排沙清淤
⑴ 水库如何清理淤泥
1、水力学方法清淤主要是指采用水力学方法疏浚水库。这种方法是最为常用的,而且一般是在水库修建之初就由设计单位将其考虑在了主体工程之中。其形式有这么几种:用异重流排沙、设冲沙孔冲沙、用泄水底孔排沙。水力学方法的优点是:清淤工程不需要预先排空水库,也不需要停止运行。在清淤过程中,水库可以照常运行。该方法的缺点是:疏浚只能对挖淤进行有限控制,在洪水期间,已开挖的都分可能再淤塞。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挖淤需要淤泥运输装置和堆料场。
因此,必须在淤积物中预先设置排水系统。用水力冲沙法排沙通常是行之有效的,但这些方法的缺点是耗水量大,此外还须保证水库的重新蓄水量。
干清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将水库完全排空后进行清淤。而且这种方法弊多于利。该方法优点:易于掌握清淤方量(可见坑底,也能准确了解边坡的清淤量)。清除的淤积料可直接运走和堆放。缺点:这种清淤方法本身没有弊端,只存在不可估算的风险,下雨时,现场机械装置无法操作;很难估计淤泥深处的排沙速度,这会导致工程开工时间的不确定性;在整个清淤过程中水库必需停止运行。本方法适合于个别条件特殊的小型水库。
2、虹吸式清淤指虹吸式放水涵管工作时,先排除管内空气,使管内形成真空,此时涵管起虹吸作用,使水库的水沙从涵管进口上升到涵管的顶部,从而源源不断向下游涵管出口流出。虹吸式清淤一般设计成放水涵管的形式。虹吸清淤装置( 水力吸泥装置) 的优点在于:不需泄空水库 , 不必专为清淤消耗水量,清淤不受来水季节限制,可以结合各季灌溉常年排沙。缺点在于: 依靠上下游水位差决定输出流量的大小,清淤范围局限在坝前一定范围,且耗水量大,本方法适用于较大坝高的水库。
3、横向冲蚀是利用死库所特有的高滩深槽形态,依靠强烈的重力侵蚀与水力冲刷作用对淤滩进行破离与输移。其具体做法是在库首河床或库区支流沟口,设低坝(闸)挡水,截引河水到沿库周修建的渠道或管道内,居高临下,对淤滩进行冲蚀。横向冲蚀辅助工程包括三部分:一是取水设施,主要形式有低坝(闸)或扬水机械,其作用在于抬高水位,满足冲蚀所需要的流量,二是输水设施,一般形式有渠道,明槽或管道,其作用在于输送水流至待冲库段,三是冲滩设施,主要包括泄水口与集流槽,其作用在于将输水设施中水流有计划地分配和导引至淤滩表面,以利冲滩拉淤。
实践证明,横向冲蚀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清淤效率高;
(2).清淤成本低廉;
(3).耗水量少;
(4).应用范围广。对泥沙淤积严重,且水资源贫乏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库较为适用。
4、引水冲滩法清淤
引水冲滩,其实质就是利用库区高滩深槽的淤积形态,截引河水到沿库周修建的引水渠内,人为地增大水流势能,依靠重力侵蚀与水力冲刷作用对淤滩进行破坏与输移。
在中小型水库内进行引水冲滩,首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要有放空水库或低水位运用的机会。以使滩面能够充分暴露;
(2)要有较低的排沙底洞;
(3)要有一定的清水基流;
(4)下游最好有浑水淤灌的条件,使出库浑水和泥沙能充分得到利用。
引水冲滩的工程设施主要包括三部分:
(1)挡水低坝或水闸,它位于水库末端或靠近水库末端的地方,其作用在于调蓄一定的水量,抬高水位,导水入渠;
(2)引水渠或输水管道,它的作用是将水流输送到滩面上;
(3)冲刷沟沿滩面的最大坡降方向布设在滩面上,从引水渠延伸到主槽,其作用是集中水流,加大单宽流量,提高冲蚀效果。本方法适合于中小型尤其是小型水库。
⑵ 长江三峡大坝如何清理泥沙
蓄清排浑。
"蓄清排浑"是水库的一种运用方式。三峡水库上游来水量和来沙量在年内分配是很不均匀的,以寸滩水文站为例,每年主汛期7~9月的来水量和来沙量分别占全年的52.3%和78.2%。根据这一来水来沙特点,每年汛期水库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使含沙量较大的洪水(俗称为浑水)能够顺畅地排至下游;汛后水中的含沙量小了,变清了,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三峡水库汛期排出"浑水"(实际上是排沙),汛后蓄满"清水",这种运用方式就叫做"蓄清排浑”。
"蓄清排浑"是我国泥沙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运用方式。采用这种运用方式,可使多泥沙河流上水库的大部或全部兴利库容得以长期保留,它已在三门峡、闹德海、黑松林等多座水库运用,均取得了良好的、预期的效果。现以三门峡水库为例稍微展开说几句。黄河上的三门峡水库是一座高坝大库,由原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按蓄水拦沙(基本上不排沙)运用方式设计,1960年9月建成后水库经常保持在高水位,造成泥沙大量淤积在水库内,淤积末端向上游延伸的速度很快,影响了陕西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到1964年10月,三门峡水库330米水位以下的库容已由58.9亿立方米减少到22.1亿立方米,损失库容62%。这时,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三门峡水库进行改建,主要工程是将大坝内低高程的、已封堵的导流底孔打开,改建成泄洪排沙底孔。至1972年二期改建工程完成后,不仅使库水位315米时的泄洪能力从4000立方米/秒增加到10000立方米/秒,还使入库泥沙可以完全排出库外,并冲刷了以前的泥沙淤积,水库水位330米以下库容也由22.1亿立方米,恢复到31亿立方米,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1972年到现在,水库虽然经过多次滞洪运用,水库库容没再受到影响。三门峡水库的运用实践有力地证明,"蓄清排浑"是迄今惟一可行的长期保留多泥沙河流水库兴利库容的运用方式。?
三峡水库的特点使其具备了应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更优越的条件。一则三峡水库是一座典型的峡谷型水库,主要是槽库容,滩库容所占比例很小,更有利于"蓄清排浑"方式的运用;二则长江的年径流量和洪峰流量都要比黄河大得多,而含沙量又比黄河小得多,既便于汛期大流量"排浑",也有足够的水量能满足汛后"蓄清"。
⑶ 水库清淤需要办什么手续
水库清淤需要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写清淤申请书等待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灌溉、排涝、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在容易发生盐碱化和渍害的地区,应当采取措施,控制和降低地下水的水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土地或者承包土地上投资兴建水工程设施的,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管理和谁受益的原则,对水工程设施及其蓄水进行管理和合理使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水库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清淤前的准备工作:
1、根据施工总平面图,进行平整场地,畅通道路,对实地进行勘查,复核标高及与周围建筑的相互位臵关系,对施工生活用水、施工用电、场内临设用房等进行统筹合理安排。
2、施工前,施工管理人员准备好安全牌、安全禁令牌以及七牌一图、施工现场的各管理物品,及消防器材。
3、落实技术资料,在施工图纸接到以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熟悉施工图,在看图时必须抓住主要施工图环节,尽量在施工图纸会审得到解决,减少今后有施工时出现的设计变动,以便加工订货和组织施工。
4、组织加工订货:根据本工程进度及各材料品种及时同有关专业部门提出施工部位及要求,并提出加工订货,派专人落实货源和供货日期。主材在购买前应得甲方认可后方可进货使用。
5、开工前,施工人员准备好施工质量评定表,施工日记等有关书面资料及标准管理各种台帐资料。
6、落实施工机械提高现代化施工水平。
(3)水库排沙清淤扩展阅读:
水库清淤的常见方法:
1、水力学方法清淤
主要是指采用水力学方法疏浚水库。这种方法是最为常用的,而且一般是在水库修建之初就由设计单位将其考虑在了主体工程之中。其形式有这么几种:用异重流排沙、设冲沙孔冲沙、用泄水底孔排沙。
2、虹吸式清淤
虹吸式放水涵管工作时,先排除管内空气,使管内形成真空,此时涵管起虹吸作用,使水库的水沙从涵管进口上升到涵管的顶部,从而源源不断向下游涵管出口流出。虹吸式清淤一般设计成放水涵管的形式。
3、横向冲蚀
利用死库所特有的高滩深槽形态,依靠强烈的重力侵蚀与水力冲刷作用对淤滩进行破离与输移。其具体做法是在库首河床或库区支流沟口,设低坝(闸)挡水,截引河水到沿库周修建的渠道或管道内,居高临下,对淤滩进行冲蚀。
横向冲蚀辅助工程包括三部分:
一,取水设施,主要形式有低坝(闸)或扬水机械,其作用在于抬高水位,满足冲蚀所需要的流量。
二,输水设施,一般形式有渠道,明槽或管道,其作用在于输送水流至待冲库段。
三,冲滩设施,主要包括泄水口与集流槽,其作用在于将输水设施中水流有计划地分配和导引至淤滩表面,以利冲滩拉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河道清淤
⑷ 黄河历来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都有哪些
1.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
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2.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3.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4.金元至明嘉靖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4)水库排沙清淤扩展阅读:
黄河洪涝灾害的原因:
1、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河堤两侧地势低洼,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2、黄河下游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3、黄河流域常年干旱,草原森林面积稀少,人类逆自然的大量活动是黄河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