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就是好
① 什么是生态养殖,生态养殖的好处是什么
生态养殖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生态养殖的好处:
而采用生态技术生产的动物食品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前景非常广阔。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早就运用人工养殖蝇蛆和蚯蚓处理养殖场的粪便和城市垃圾,再以蝇蛆和蚯蚓代替精饲料来投喂经济动物。
养殖原料来源丰富。每家每户人、畜、禽的一些有机垃圾就是最好最廉价的原料。通过生态养殖,能不断地循环利用这些原料,整个过程无废物生产。
能生产出大量供各类养殖利用的优质的活体蛋白产品蚯蚓富含蛋白质,若把蚯蚓按一定比例添加到经济动物的词料中,经济动物的生长就会加快,肉质也好。
养殖成本大大降低。可以建起一座占地106亩的生态苍蝇农场,该农场利用猪、鸡、鸭、牛、马等的排泄物先养殖蝇,生产沼气,用沼气加温四季生产蝇蛆,得到大量蝇蛆后,再把养过蝇蛆的粪用来生产蚯蚓,生产完蚯蚓后,把变成了蚯蚓粪的粪土再用来种植庄稼,用鲜蛆词养5000只鸡和30亩鱼等。这样就能把1吨价值几十元的东西转变成价值几百甚至上千元的蝇蛆、蚯蚓、蚯蚓粪、鸡、生态蛋、生态鱼等10多个产品,经济效益提高10倍以上。这是一项生物链式的生态农业养殖模式。这种模式不但投资少,且大大降低了各种风险。不但能生产出纯绿色的动物食品,且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
② 生态学的就业前景是不是很好
本人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我用我的看法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生态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实验技能,初步具备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生态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生态学专业扎实和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和坚实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动向;具备独立申请、主持科研项目和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操作技术与先进的生态学实验技能。
③ 描写良好生态环境的诗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霜叶红于二月花
3.天街小雨润如酥
4.千树万树梨花开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下
8.山气日夕往,飞鸟相与还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0.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3.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崖沓嶂凌苍苍
④ 生态铝是好的吗
是好的吖
它具有突出的环保功能,可以循环利用,几乎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毒气挥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装饰材料,因此被称为“生态铝”。
⑤ 什麽才是符合生态的良好居住环境
一、传统居住环境的构成
传统居住环境是由传统住宅建筑及其周围的物质要素共同营造而成的一种生活环境,相对于规模大、密度与容积率高、居民高度集中的现代城镇住宅区环境而言,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构成特征与文化内涵。
从物质要素构成来讲,居住环境包括自然和人工的物质实体,自然的物质实体包括气候、地理、水文、地质、土壤、地形、植物等,人工的物质实体包括路径、种植、堆山、叠石、水池等。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的巧妙、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人工的手法,追求写实性的自然景观,模仿自然,再现自然,将自然的与人工的物质实体巧妙地统一起来,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从社会构成来讲,我国传统住宅可分为百姓住宅、文人住宅、官商宅第,直至王宫府邸。阶层、生活爱好或信仰的不同、以及审美情趣的各异,使得传统居住环境异采纷呈。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文人住宅。古代文人深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传统思想熏陶,他们可能是高官富商,亦可能是布衣百姓,只是相对于普通的官宦或百姓来说,他们的知识分子身份及文化成就更为突出。在传统居住建筑的演化过程中,由于普通百姓住宅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的严格制约,王宫府邸又需恪守制式,文人住宅则相对活跃,对传统居住环境、对古典文化的影响也更为深刻。
二、传统居住环境奠定古典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古典文化素以其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隐喻手法,与西方文化相映成辉。强烈的人文意识、细腻的审美体验、曲折的隐喻手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而这个价值取向,可以说最初是由传统居住环境奠定的。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住宅是各类建筑构成与形象表现的一种原型。无论是庙宇、祠堂、庄园、宅第、城镇,其格局都基本遵循了住宅的范型,通过轴线而渐次延伸展开,等级秩序分明。传统住宅及居住环境对于传统文化、艺术创作和百姓的精神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1.强烈的人文意识
在古代,人们视住宅为“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黄帝宅经》序)住宅把天与地、阴和阳契合为一个适于人居住生活的整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宅经》卷上,所引出自《子夏金门宅经》之佚文)。房屋的格局中蕴涵着一种宇宙的结构,并加入伦理的观念,“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渊鉴类函》卷一),使住宅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双重意义,从而创造了一种“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秩”的环境(《渊鉴类函》卷十四)。
这与中国古典文化中始终包含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汉唐以来儒道佛学说,还是宋明理学,都是纳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宇宙生成模式。它立足于人,指归于人,始终关心人的精神发展和道德发展,关心人的生活意义,主张“厚德载物”的价值理性。
传统居住环境对于奠定古典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扎二》有极其精到的论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居敬而持志”正是我国古典文化中强烈的人文精神的准确写照。
2.细腻的审美体验
长久以来,中国人对于美好居住环境的营建是不懈的,富贵之家叠石理水,普通人家莳花种草,或繁或简,都力求将宅院装点得有声有色,古代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与体验在居住环境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传统居住环境中,人们获得了最原始的直觉体验:在听觉上,他们陶醉于自然界的天籁清音,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绕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宋·陆游);在视觉上,他们饱览自然的华彩绚烂,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唐·韩wò@①)、“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宋·苏舜钦);在嗅觉上,他们沉迷于自然的清新芬芳,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在一切可以感受到的琐事细节上,他们体验着生命的愉悦,体察出自然的物性事理,正所谓“耳闻之而得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宋·苏轼)。
居住生活中的闲情逸致,逐渐转化为古典文化的美学主张。儒、道、禅中的重体验、重直觉、重诗化的体验审美心理学,古典绘画中讲求的“师法造化,中得心源”,文学中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都与传统居住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厚渊源。
3.曲折的隐喻手法
传统居住环境中通过建筑、山、石、水、植物等物质要素的精心配置,一则娱观者之目,二则益人情性,三则寄托精神追求。例如植物的选择,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记述木本、藤本、草本、众卉、竹木69种,或品位高雅,或取意吉祥,大多有其寓意。
我国古代花鸟画的兴盛,并非为了单纯的赏心悦目,更有一定的寓意。宋代黄休复在《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中论道,“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抉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所以,堂前宅后配置的、笔墨描绘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无不曲折、隐晦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和性情操守。
三、传统居住环境是古典文化的表现内容
我国古典文化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文学、绘画等艺术上。文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但是传统居住环境作为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表现内容,却始终没有改变。绘画中的花鸟画、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发展源远流长,与传统居住环境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花鸟画起步于人物画、山水画之先,也因草木虫鱼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对象之故。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之前,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虽然着重于山川自然的描绘,但是也不乏山居环境的表现。
古典文化对传统居住环境的表现,可以剖析为三个层面:在基本层面上,自然的居住环境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直接成为刻画表现的对象;在中级层面上,艺术家借助于特定的居住环境的描摹,达到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及情趣品位的目的;在更高层面上,艺术家所处的生活环境跟他所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个性化的居住环境成就了艺术家作品的标志与特征。
1.自然的居住环境直接激发创作灵感
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诠释了环境与创作的关系,“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他认为,感情的抒发,是对自然的相赠;兴会的到来,便有如得到了自然的酬答。面对具体可感的居住环境意象,文人或艺术家由衷地生发出对生活、对自然的感受,因而留下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诗文或灵秀疏淡、生气弥漫的画卷。
“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人吟讴”(清·张宜泉《题芹溪居士》)是对居住环境的直接表现,居住环境本身就是主题。诗文如晋代陶潜的《归园田居》:“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等,恬静优美的居住环境跃然纸上。画作有唐代王维《辋川图》、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明代杜琼《南村别墅图册》等等。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晋·陆机《文赋》),则是借客观居住环境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一切景语固然皆情语,写景与抒情、说理熔于一炉则更能直抒胸臆。
以居住环境在诗歌中的创作而言,在唐末有一个重要转机,即写景诗由为大自然山川的浑灏的歌咏,转入对人的居住环境更为细腻的描写。宋代以表现居住环境为主要内容或涉及到居住环境的诗作数量更多,描写亦更为细致,这与宋代人诗材料广泛且诗人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的风气大有关联。
2.特定的居住环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及情趣品位
住宅作为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最贵重的不动产,显然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外在象征,不同阶层的人们很自然地在居住环境上分出贫富尊卑。此外,居住环境也是居住者文化涵养、情趣品位的真实体现,可谓“居如其人”。
正因为如此,传统的文艺作品才不遗余力地刻划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作为背景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凸显作品的主旨。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清代小说《红楼梦》,书中对于衣食住行的描述一应俱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种种活动都是在大观园的背景上展开,书中对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都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重点的描绘,其中,怡红院之于贾宝玉,萧湘馆之于林黛玉,蘅芜苑之于薛宝钗,景物与人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被明清文学批评家称赏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以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市井世俗情态,展示了明代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既写家庭生活,就必然写西门庆房屋。评注者认为,“凡看一书,必看其立架处,如《金瓶梅》内,房屋花园以及使用人等,皆其立架处也。”“故云写其房屋,是其间架处。犹欲耍狮子先立一场,而唱戏先设一台。”居住环境的描写成为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至于绘画作品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世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揭示了北宋汴梁(开封)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图中有官府宅第,也有茅篷村舍,整体展现了各个阶层的人物居住环境及活动场景。
此外,古典小说中的插图对传统居住环境也常有刻画,如明代《西厢记》的版画插图、冯梦龙的“三言”插图等等,直观而细致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居住环境。
3.个性化的居住环境标识艺术家作品的特征
大凡文人墨客,其名声总是与作品连在一起,而其作品的主题又与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结果居住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并决定了他们的艺术成就。
五代、北宋花鸟画有两大画派,即南唐、西蜀的徐(熙)黄(筌)异体,对于后世花鸟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徐是“江南处士”,所见无非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或者园蔬药苗之类;黄筌年少即入宫中画院,长期见到的是禁中奇花怪石、珍禽异兽。居住环境不同,生活感受各异,意趣也大相径庭,所以取材侧重不同,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亦各成一家。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在《板桥题画·竹》中记述,“余家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做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宋代有“湖州派”之称的文同也是画史上有名的墨竹画家,他生平喜爱竹,认为“竹如我,我如竹”。他常在住的地方广栽竹木,并将住所命名为“墨君堂”、“竹坞”等。
一方面典型的住宅环境景物要素寄寓了居住者的品行操守,另一方面,个性化的居住环境也成为文人墨客成就的重要标志与独特特征。
四、古典文化引导传统居住环境的风气
我国的传统住宅及居住环境,横向来看,在辽阔的疆域内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色,但是纵向来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则表现为缓慢的嬗变过程。引发这种更替的缘由,并非自然地理因素,更多地则是古典文化的浸润,集中地表现为:文化哲学思潮对传统居住环境革新的催化作用,同时代的文化艺术风尚对居住环境整体风格的渗透作用,和专业文献对传统居住环境实践的指引作用。
1.文化哲学思潮催化传统居住环境的革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哲学思想的重要转折时期,由于民族、阶级矛盾交织,战乱分裂,社会动荡,文人们对功名利禄避之不迭,谈玄盛行,佛学、玄学合流。六朝始,文人画家不但受儒家的教养,而且接受道、佛思想的薰染,他们的美学观点,往往熔合儒、道、佛为一炉。这种思想风气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了居住环境上。
北魏末期,贵族住宅的后部往往建有园林,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等。两晋时,一些士大夫标榜旷达风流,爱好自然野致,聚石引泉,植林开涧,营宅造园,追求一种比较朴素自然的意境。南朝谢灵运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他因仕途失意,转而喜研佛学,据《宋书·谢灵运传》记载,他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曾“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放纵为娱,有终焉之志。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谢灵运的“始宁墅”标志着我国山水住宅的开始。
此后,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山水住宅。中年以后,他因政局变化,且深依禅宗,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隐居于陕西蓝田县西南二十里的辋川别业,专意山水诗作。此处本是宋之问的别墅,据《唐画录王维传》记载,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泮、辛夷坞等。
唐代另一著名诗人白居易,因慕庐山山水,修庐山草堂,著有《草堂记》。“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庐山草堂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对后世山水住宅的思想却影响颇深。
两宋以后,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思想禁锢与束缚越来越严,文人出世之风盛行,好清逸隐避,陶冶于山村田野,寄情于山水。据南宋绘画描写,当时江南一带有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建造住宅的,既是住宅,又具有园林风趣。这时期作为住宅空间扩展延伸的私家园林发展已较为成熟。
正是这一代又一代、一次又一次文化哲学思潮的催化,推动着传统居住环境的革新并趋向丰富多彩。
2.时代文化艺术风尚渗透至居住环境的整体风格
住宅和居住环境,作为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时代的文学、绘画、书法、工艺等文化艺术相互密切影响,因而时代的审美风尚及工艺水平必然反映到居住建筑及居住环境上。
以明清两代为例,清代手工艺美术较明代更为繁荣,砖雕、木雕、石雕等技艺都十分精湛。明代家具以简洁素雅著称,清代家具在造型与结构上仍然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但宫廷和富贵之家的家具,造型繁复,装饰华丽,木家具的装饰和雕刻大量增多,这种趋向到清代后期更为显著。这些都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居住环境的整体风格。从现存的住宅实物资料来看,在住宅建筑质量较高的地区,整体上,清代住宅较明代住宅的装饰意味明显加重。以徽州民居为例,清代木装修木栏杆的雕刻风格较明代更为纤细繁杂;苏州砖门楼的雕刻自清乾隆时期以后才大量增加花卉、人物、戏剧等复杂雕饰的内容。由此可见,其他门类工艺的风格对居住环境艺术的渗透还是显而易见的。
3.专业文献指引传统居住环境的实践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既是长期积淀、自发形成的结果,也不乏相关的理论指引。从历代文献来看,这些理论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是专业著作论述。如明代计成著《园冶》,讲的虽是造园理论,但是明清园林绝大多数是私家园林,原是住宅不可分离的部分,宅与园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居住环境。
二是笔记、散文之类。多为文人雅士所作,且仅是文集的部分章节。有的偏重于史实的记叙,如北魏杨xiàn@②之《洛阳伽蓝记》、西汉刘歆《西京杂记》、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等;有的作专门论述,如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卷九居室部、清代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等。它们不及第一类专业著作论述那样全面、完整。
三是小说、词赋等。侧重于文学性的表现,现实基础上的想象夸张与虚构中的现实并存,是对专业理论灵活性和具体化的展现。如晋陶潜《桃花源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等。
四是绘画理论中有所涉及。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从绘画的角度,对山、石、水、花木等景物均有极其精辟的论述,反过来可以视作居住环境的布置要领。也有画家亲自设计宅园,相传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即为元代大画家倪瓒设计。
上述文献论述多数零碎分散,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们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大凡国家经济繁荣,社会财富积累增加,人们就会有大量的金钱花费在居住环境的改善方面。有些文人兼具官僚或商贾身份,家境殷实,有可能将理论付诸现实。流风所及,社会上免不了竞相仿效,从而推动着传统居住环境整体品质的提升。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与古典文化的互动,包涵着庞杂精深的内容,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与探寻,是挖掘传统居住环境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关注与追求现代居住环境文化价值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2]王明贤、戴志中主编:《中国建筑美学文存》,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3]孙宗文:《中国建筑与哲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4]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5]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海燕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7]《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8]孙大章:《评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民居的新发展》,《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二辑),陆元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⑥ 什么是生态组织,生态组织好不好
真正的生态组织进化是能够自适应“一切皆有可能”的变化,即动态的用户体验需求,不断自增强以实现边际收益递增。在去中心化的组织中,海尔小微作为基本的创业单元,保持积极自主性,在社群基础上的“链群”,又具备可加持的凝聚性,进而让小微和链群,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实现协同,进而形成动态的非线性平衡,进而满足物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
⑦ 就考研来说,选生态学好还是自然地理学好
首先,生态与地理有一定的关系,但普通生态学不是很大,其次,我们必须依赖回于您的研究生教育的方答向是什么,如果你更注重生态规划需要使用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准确的说是。最后,你是一个学生的生物技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分子生态学,你可以试着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老师说,如果做得好,也不是很困难的。
⑧ 生态红利解释是指生态环境变好
不仅仅如此。
生态红利还包括通过生态环境改善所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更新,以及带动的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都是非常庞大的,从国家的大气十条、水十条已经表明。
此外,则是生态红利所提供的良好的生活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等等一系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