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生态建设
Ⅰ 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简答 )
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应当承认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各主体的生态环内境权,明确目标导向和标准约束两容个功能评价体系且评价体系应具有预防性特征。实践中,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面临许多困惑,如环境权未获法律确认,公众参与举步维艰;环境立法缺少纲领性文件,没有总体规划;问责制度缺失、监督不足、处罚较轻,未建立有效的救济体制等。因此,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必须完善生态立法,规范生态司法,严格生态执法。
Ⅱ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法治建设,一个重要的服务和保障对象,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切实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历史性地成为环境法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Ⅲ (一)生态建设模式的选择方法
为进行本地区海岸带生态体系建设模式的选择,我们对烟台地区的昆嵛山、艾山、塔山、牟平沿海防护林、莱山沿海防护林、栖霞林果种植区、夹河沿岸、沁水河沿岸、辛安河沿岸、鱼鸟河沿岸已经烟台市区植被绿化景点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主要针对已有的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通过生理测定、树种比较、和生产力评价等方法,筛选出一批抗盐风、耐干旱瘠薄,以及防护效能和经济价值均较高的造林树种。然后遵循树种配置的原则,根据树种生长情况及生态功能进行优化组合,选择优化模式。
1.树种生长量比较
沿海岩质海岸主要树种林分生长量列于表5-16。从表中可以看出,马尾松混交林生长量显著大于马尾松纯林。另据徐英宝等(1993)报道,烟台市昆嵛山林区同龄8年生的马尾松纯林与马尾松刺栲混交林,当混交比例4:1时,混交林的马尾松树高、胸径及单株树积分别提高19.3%、26.3%和10.3%;烟台牟平沿海防护林16年生马尾松木荷混交林蓄积量比马尾松纯林大82.7%,林分生物量大31.1%;塔山6万株35年生的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蓄积量较马尾松纯林大1.0倍。
表5-16 烟台沿海岩质海岸主要树种林分生长情况
从生长量情况看出,常绿阔叶混交林与落叶松阔混交林的生长量起码比纯松林高30%~80%,从生长量方面佐证了混交林模式是一种林分优化模式。
2.树种生物量比较
(1)不同树种生物量及地上部分生物量比较
从四个树种总生物量调查结果来看(表5-17),其大小排序依次湿地松、杨树、刺槐、和枫香,其中枫香总生物量仅为湿地松的18.82%,同时,也仅为杨树的40.06%、刺槐的47.45%;而从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总量比值来看,杨树和刺槐地上部分生物量明显占优,而湿地松和枫香则相对较平衡。
表5-17 烟台沿海岩质海岸不同树种总生物量比较
(2)不同树种地下部分生物量比较
对四年生各种树种地下部分不同土壤深度根分布生物量的调查和测定结果(表5-18)表明,就根生物总量来看,以湿地松为最高,且与其他三种树种差异明显,其余依次为杨树、刺槐和枫香,而从根在不同深度土壤分布量来看,湿地松和枫香属根生物量以在浅土层(0~10cm)中分布为主,其比值为3.0:1~2.3:1;刺槐、杨树在浅土层中的生物量和在深土层中的生物量和在深土层(10~30cm)中的生物量相对均衡,其比值为1.1:1~1.3:1。
表5-18 烟台沿海岩质海岸不同树种地下部分总生物量比较
3.林分生态效能比较
(1)提高地力和改善土壤分布循环
对烟台市昆嵛山林场松(16年生)、刺槐(14年生)混交的标准地养分状况分析表明,混交林比纯林的土壤理化性状有所改善。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混交林乔木层的养分总贮量比纯林高,氮、磷、钾、钙、镁和灰分分别比纯林大21.17%~185.55%;混交林的年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均大于纯林。混交林0~20cm土层的土壤,除氨化细菌量、嫌气性固氮菌数量比纯林低外,土壤的微生物生理群落数量、生化强度(氢化、硝化、固氮、纤维分解作用)、酶活性(蛋白酶、转化酶、接触酶、脲酶)以及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均比纯林高。
这一切充分表明,混交林具有良好的养分转化和生物循环机制,能够改善局部环境条件,对马尾松的速生丰产有利。
(2)混交林与纯林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量的削减作用及其比较
从表5-19可以看出,由于年龄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量的削减作用较小;地表径流比对照平均削减6.41%,湿地松×枫香混交林的削减率大于湿地松纯林。
表5-19 烟台沿海岩质海岸不同树种总生物量比较
不同植被类型的侵蚀模数比对照平均削减40.08%,对削减率的排序依次为:杨树×桃形李>湿地松×枫香>湿地松纯林。
Ⅳ 如何以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内设、政治建设容、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法治建设,一个重要的服务和保障对象,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切实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历史性地成为环境法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Ⅳ 道德与法治:请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人大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相关法律。
2.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接受回监督。履行好生答态建设职能。
3.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对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加以惩罚。
4.广大公民应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不易望采纳一下哦
Ⅵ 生态建设方面,法律提倡什么理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主要内容是:
1、在文化价值观上,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内,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容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普遍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3、在生活方式上,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人类个体的生活既不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
4、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但这只是社会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诸如在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5、在制定决策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对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期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
Ⅶ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论科技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生态文明,从广义上讲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科技进步是指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持续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手段和成就。本文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内涵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影响力的增强。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进步在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和征服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到以西方工业革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再发展到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界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刻的手段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发明了许多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事物,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空前繁荣和发展。但同时,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匮乏,尤其是核技术的滥用,可能会对人类生活的整个地球造成毁灭性的潜在威胁。因此我们要科学地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合理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造福人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的发展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员看待社会,改造社会的基本的理论基础,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之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科技的进步会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
近几年我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生态环境灾害,2013年芦山地震(中国地震局定名为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是一场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13年4月20日(星期六)上午8时02分46秒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距离省会成都市约100千米。中国地震局测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为Ms7.0,震源深度13千米。中国科学院评估此次地震的烈度为IX度,受灾范围约15,720平方千米(按照地震烈度6度区域计算)[15]。除了雅安市及成都市外,四川省其他地区及周边的重庆市、甘肃省、陕西省、贵州省及云南省也有震感。地震造成四川省直接经济损失851.71亿,灾区的地貌、水利、生态、通讯、 电力、 交通、 铁路、 航空、 公路、文物古迹等亦收到影响或破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还有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等一系列我国最近几年发生的自然灾害,
都深深的危
及我们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们有必要更好的防治这些灾害,
这就需要科技
的发展和进步。
科技的发展能够让我们更好的预测这些自然灾害,
能够给人们流
出更多的生命时间。更准确的预报,能够更好更积极的防御。同时,科技的进步
能为我们的救灾提供更好的,
更适合的,
更有效的救援工具,
能够在灾害发生后
更及时,更有效的救出被困的群众,能节约宝贵的救援时间,救出更多的人们。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发
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
事物的发展是在
不断的否定中不断发展的,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肯定与否定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2005
年
11
月
13
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一
车间发生连续爆炸。
在这之后,
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该车间附近的第二松花
江(即松花江的上游),造成水质污染。
14
日
10
时,吉化公司东
10
号线入江
口水样有强烈的苦杏仁气味,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
过国家规定标准。松花江九站断面
5
项指标全部检出,以苯、硝基苯为主。随着
污染物逐渐向下游移动,
这次污染事件的严重后果开始显现。
特别是黑龙江省省
会、
北方名城哈尔滨市,
饮用水多年以来直接取自松花江,
为避免污染的江水被
市民饮用、造成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市政府决定自
2005
年
11
月
23
日起在全
市停止供应自来水,这在该市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停水之后,苏家屯断面(哈
尔滨市饮用水源取水口上游
16
公里处)
硝基苯浓度
24
日
18
时为
0.4417
毫克/
升,超标
25
;
19
时为
0.5177
毫克/升,超标
29.45
倍;
25
日零时为
0.5805
毫
克/升,超标
33.15
倍,达到最大值,随后浓度开始下降。在松花江水各项指标
符合国家标准之后,该市于
11
月
27
日恢复供水。
工业技术的发展,大量工厂的建立,造成了大量废弃物、污染物。废水、废
气、废渣。污染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活,损害者我们的身体
健康。
这是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
生产力提高,
同时它也带来了环境的污
染,
生态的破坏。
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与否定中朝着正确的、
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
及生存环境的方向发展,
科技的进步也将在破坏生态和保护生态的博弈中不断推
动生态建设,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科技的发
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一方面,
科技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
生态,
人们有更好的技术来改造自然,
同时也可能破坏了自然,
人们大胆的改造
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自然地行为,科技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立的关系;
另一方面,
科技的发展也为人们更好的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方
式。
总而言之,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发展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正确
的利用现有的科技和以后待发展的科技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同时,
生态文明
建设的需要也将推动科技的发展
Ⅷ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下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4分)
②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与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它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4分)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有利于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观念,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4分)
(2)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分)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3分)
③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正确的的思想意识为指导,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3分)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建设美丽中国。(3分)⑤事物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客观规律办事。(3分)
Ⅸ 自然辩证法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何重要意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Ⅹ 公需科目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简单地说,有四点应落实。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