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端生态管理

端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0-12-26 08:18:44

1. 为何说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区域将获生态补偿

26日从市政府获悉,《西安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正式印发。

据了解,生活垃圾终端处理生态补偿费主要用于设施周边地区环境美化和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周边地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和维护。周边居民的就业、社会保险、居民环境诉求协调和环境污染补偿等。《办法》从1月17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

2.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及管理体系

摘要:面对日益严重的海洋资源衰竭、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境破坏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的立法倍受关注,在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海洋环境污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等方面均有了相应的法律。本文认为需要遵循生态系统规律,从海洋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立法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海洋环境污染;建立健全科学的海洋生态法体系需要注重研究海洋生态规律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性,由三个层次的海洋生态法律有机地形成海洋生态法体系。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法体系

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由此给人类和整个海洋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探讨海洋生态系统法律保护,重点是关注围绕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海洋生物资源衰竭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生物成分而引发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海洋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其生物产量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物资源,在人口迅速上升和陆地资源有限的矛盾之下,人们期望海洋生态系统能够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有力工具,而海洋生物稳定的生产量对人类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人类过去未能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规律及其生物产量的有限性,在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时过度捕捞鱼类等海洋生物资源,致使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出现了海洋生物资源衰竭的现象,时至今日,海洋生物资源衰竭已成为重大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与生物成分之间通过物质能量流动、循环构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整体,当非生物成分的物质发生异变超过一定程度时,会防碍海洋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能量流动过程,结果是:难以维持海洋生物成分对物质能量的需求而降低生物量;一部分非生物成分通过海洋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进入并残留于海洋生物中,进而进入人体;海洋生物成分发生变异,异种海洋生物取得优势发展而彻底毁坏原有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所谓的海洋环境污染就是人类活动增加了某些海洋非生物成分物质而防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物质能量循环,发生上述三种结果的现象。重金属元素,如汞、镉、铅、铬(总铬和六价铬)、铜、锌、镍以及过渡元素砷、硒等,是地壳的天然成分,在海洋非生物成分中有一定比例,人类活动使过量的重金属元素进入海洋,逐渐富集,并最终造成污染。

石油烃进入海洋生态系统,首先是海洋生物的毒性作用,石油烃可以粘附在海洋生物甚至鸟类的身体表面,妨碍其正常的呼吸和运动。其次,石油可以在海洋生物,特别是经济生物体内累积,进而影响到其食用价值。无机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海洋生态系统,浓度过高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其本身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系统危害不大,但高浓度的无机营养盐却给海水中赤潮生物,特别是藻类赤潮生物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大量生长则导致了世界性的海洋灾害——赤潮而使海洋生态系统生物成分异化,对原有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危害。

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机物种类繁多,其中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等最终进入海洋生态系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高毒性、难降解、易于生物积累等特性给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及海洋生物生产数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致癌或类似激素的功能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殖过程,也给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海洋生境破坏也是一类严重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如过度开采珊瑚礁资源,不仅对依赖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使其丧失了护岸功能,导致海岸蚀退。

红树林区创造了海洋生物或其他生物栖息、繁衍、避敌害、生长发育的极为有利的生态环境,是鱼虾、蟹贝类动物栖息繁殖的重要场所,水产资源丰富,生物生产力较高。红树林形成一道缓解或抵抗风暴、海浪对海岸冲击的天然屏障,消浪、促淤、护岸作用明显,但红树林破坏也相当严重。

总之,由于海洋生物资源衰竭、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境破坏等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危害到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直接表现为海洋生物成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能力下降。如在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潮间带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明显下降,由耐污种类取代了敏感的生物种类,甚至出现无生物区。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法律保护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一系列活动已造成日益严重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人与海洋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将人类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行为纳入法律调整也已形成一定规模,从1867年的《英法渔业条约》到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生态法律保护正不断发展。已有的众多涉海的国际公约、条约、协议等法律文件以及多边协议、双边协议等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其中多数都是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角度来进行法律保护。

在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方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各国对海洋和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各国之间的竞争,各国所提出的对海洋的空间要求,许多都是针对资源的。是对资源的需求引起对空间的要求,对空间的要求是为了达到对空间中的资源的占有或者得到资源取得上的某种便利。[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各国占有、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及其海洋权益维护形成了重大影响,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法律制度的确立,使各国占有海洋空间的范围扩大,各国之间划界重叠,导致各国海域划界矛盾日益突出,对海岛的争端也更加尖锐,对海洋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一方面在海洋资源的占有、开发、利用上形成全球性的法律秩序;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海洋安全问题,如中日钓鱼岛列岛之争,中国与东南亚沿海各国围绕南沙群岛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纠纷。这也推进了世界各国围绕海洋资源空间分布积极进行双边和多边协议而划界,通过协议划界进一步明确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开发、利用,逐步形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序化。

中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为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要求,维护中国对海洋资源占有、开发、利用的权益,相继颁布实施了《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法》,向世界宣布中国12海里领海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努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签订划界协议以进一步明确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开发、利用的权益范围。

在对海洋资源占有、开发、利用过程中,世界各国也关注了海洋资源的保护。十九世纪中叶的《英法渔业条约》就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保护;《公海捕鱼及生物资源养护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频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了规定;《21世纪议程》也对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规定;各国之间也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共同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如《中日渔业协定》、《中韩渔业协定》、《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等对中国与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合作开发、利用、保护渔业资源进行了规定。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中国颁布实施了《渔业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并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也适用于保护海洋资源。如《渔业法》对保护渔业资源的规定,包括禁渔区、禁渔期、休渔制度以及许可证制度等;《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了海域及其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以及使用许可证制度等;《矿产资源法》的采矿许可证制度也同样适用于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此外,《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等法规也对中国海底油气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保护进行了规定。

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开发、利用和保护也涉及到人类共同继承遗产问题。如国际海底资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此进行了专门规定,并成立国际海洋管理局来负责国际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多金属锰结核为主的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势必影响到底栖海洋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进而导致海底生态系统变化,这也需要引起海洋生态系统法律保护的重视。

海洋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防治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环境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就成为全球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涉海的国际立法都对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给予了高度重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以往的“海洋法”相比,明显的区别之一是规定了大量环境保护和保全内容。[1]除专门有一部分是“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外,其他部分也有一些条款涉及保护海洋环境问题。在《海洋倾废公约》、《船舶防治污染公约》、《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各种议定书、《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干预公海非油类物质污染议定书》,《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等十几个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公约、协定等国际法律文件中均对防治海洋环境污染进行规定。在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立法中,保护环境的义务是核心问题。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各国有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各国按照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职责来行使开发其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此外,污染管辖权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进入海洋的陆源污染物由沿海国管辖;国家管辖范围以内的海底活动造成的污染,也由沿海国家管辖;来自船舶和飞机的污染,受沿海国和船舶(飞机)国双重管辖;在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倾倒废物,受沿海国管辖,在公海倾倒废物为受船舶国管辖;来自国际海底区域的污染,受国际海底管理局管辖。上述各种海洋污染管理工作,都要遵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有关国际法规的精神进行。

在防治海洋环境污染方面,中国立法已注意到了海洋生态环境与陆地生态环境的差异,除了《环境保护法》外,专门制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并经过修改完善。修改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特别强调了对海洋生态的保护,增加了“海洋生态保护”一章。第一,强调了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沿海各级政府的责任。如要求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岛、入海河口、重要渔业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第二,规定了一些有效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和措施。如在管理制度方面,规定了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海洋特别保护区制度和新的扩建海水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凡具有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以及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区域,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和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都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第三,严格对破坏海洋生态违法者的制裁措施,不仅规定了单位和个人保护海洋生态的义务,而且对违反规定者规定了具体的制裁措施。[2]《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污染防治也做了规定。如通过制定国家海洋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加强海洋环境管理,并规定征收的排污费、倾倒费必须用于海洋环境污染的整治,不得挪作他用等。此外,《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法规都对防治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进行了规定。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在海岸带或海域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各国保护一些特定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将世界各国的一些特定的海洋自然保护区联系起来统一协调保护行动。海洋自然保护区有多种类型,如海湾、珊瑚礁、岛屿、红树林等。保持原始状态,允许旅游观光而不允许其他开发利用活动等。通过各种适当的保护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活场所,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观光、科研、教育场所。中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虽然只是部门规章,其法律地位和约束力相对较低,但毕竟表明了中国为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立法而进行的努力。

三、海洋生态法体系

海洋生态系统是由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按照一定的物质能量流动规则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海洋生物资源衰竭不仅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有关,也与海洋环境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有关,海洋生物资源衰竭与海洋环境污染有内在的联系,这就是生态系统规律的作用,对其立法保护应充分考虑这种联系,从整体上遵循海洋生态规律来创设相关法律制度。但是,目前的国际国内立法,包括中国的立法均单方面强调了对海洋某些特定资源的保护和某些污染的防治,不论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生物成分的单方面保护或是对非生物成分的单方面保护都不全面,更谈不上将它们按海洋生态系统规律有机地协调起来了。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也只是对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并未涉及从生态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规律出发进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这一一般性立法。由于海洋生态法律保护方面立法不充分,许多领域就只好适用保护陆地生态系统的法律法规,这必然带来诸多问题,如将《自然保护区条例》适用于海洋自然保护区不能满足复杂艰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特殊需要,《森林法》无法适用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法》也难以适应海洋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变化的需要等。不仅如此,适用法律多样而混乱,执法主体也众多,容易发展成都管都不管的局面,表面上有许多法律法规,而实际上又无法可依,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而真正实现海洋生态法律保护,必须将遵循海洋生态规律落到实处,从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特性出发来构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生态法体系,创设相关法律制度。

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型复杂的大系统,其内部又可按组成成分划分若干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也由若干组成成分构成,可继续划分子系统。如,海洋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因而海洋生态系统可分为海洋生物子系统和海洋生命支持子系统;海洋生物子系统又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相应划分为生产者子系统、消费者子系统和分解者子系统;消费者子系统又由鱼、虾、贝等构成,仍可划分为鱼类子系统、虾类子系统、贝类子系统等……如此不断划分下去,最终可将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层层划分为若干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子系统,随着海洋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这种按组成成分划分的子系统仍将延伸下去。这就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类型进行的分层,是海洋生态系统层次性特性的体现,形成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层次结构。

当我们将海洋生态系统纳入法律调整范围时,我们对海洋生态系统层次性的关注不可能象海洋生态系统研究那样不断深入而具体到穷尽所有子系统,这个研究过程仍在进行中,我们必须在某个层次上截断这种分层,这取决于法律自身的发展,并非海洋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法律主要规范人类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行为,遵循海洋生态规律来构建海洋生态法体系时需要正视海洋生态系统的层次性特性,考虑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应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层次性,需要构建三个层次的海洋生态法体系。第一层次是针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生态法,是整体性、综合性的法律。整体性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本质特性,整体性揭示各组成成分协调而获取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成分功能的简单相加之和,各个组成成分的质和量都需要限制在保证整体功能实现的一定范围内。对各个组成成分进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海洋生态规律——整体性发展规律的事实,将相关成分纳入法律保护时遵循这一规律。如为保证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鱼类成分需要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以保证对藻类等生物成分的消费,为大型海洋动物提供食物,以及为人类提供可持续捕捞的鱼类资源,相关的渔业法就需要禁渔区,禁渔期,限制捕捞渔具等规定。再如为保证海洋生态系统非生物成分为生物成分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向海洋生态系统排放各种污染物需要加以限制,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就需设立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这一系列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法律都需要相互协调以保护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需要制定综合性的从整体出发全方位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生态法,以统领海洋资源法律、海洋环境保护法律等。

第二层次由四类法律部门组成:一是针对海洋生物子系统的法律保护,主要围绕人类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生物资源而进行立法,可称为海洋资源法。二是针对海洋生命支持子系统的法律保护,其中某些化学元素是作为海水化学资源而开发、利用、保护的,如Nacl(食盐),应将其立法纳入海洋资源法范畴。保护海洋生命支持子系统是对非生物成分的保护,考虑到人类向海洋排放的各种物质,包括重金属元素、营养元素、放射性元素、有机物质等可能改变非生物成分的数量及其比例,破坏海洋生命支持子系统而成为污染物质,因而将防止污染、保护海洋生命支持子系统的法律统称为海洋环境保护法。三是针对所有生物成分的法律保护。所有生物成分都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某个级别上的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的某一环节,某种生物的缺失都会防碍物质能量循环过程而影响到其上、下环节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即是说所有生物成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都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对其科学研究是有价值的也是可能的,但对所有生物成分都制定具体的法律去保护它们,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但考虑到法律价值和成本,实际上却又是不可行的,因而我们只能对所有生物成分的法律保护采取综合性立法,即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四是针对一些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的法律保护。在海洋生命支持子系统中,对某些海洋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须的生存环境——海洋生境进行保护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连同保护其上的生物成分,为人类保存下原始的海洋生态系统及其自然过程、海洋生物遗传基因库等,此类立法可称之为海洋自然保护区法。

第三层次是有选择地针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第三层次子系统及其以下子系统的各种具体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进行立法保护。在海洋资源法范畴,如针对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制订渔业法;石油、天然气被认为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对其堪探、开发、利用、保护、节约,我们都创设了相关的法律制度,如探矿、采矿许可证制度,节能制度等,也可制订海洋石油天然气保护法;研究天体之间引力变化,揭示海水潮起潮落的规律并遵循之,创设法律制度开发、利用、保护可再生的潮汐能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是有意义的,探讨波浪形成进而转化为能量的机理,遵循其规律创设法律制度来开发、利用、保护可再生的波浪能资源也是可取的,时机成熟时可制订海洋可再生能源促进法等。在海洋环境保护法范畴,为防止人类输入海洋生态系统的废弃物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创设防治污染的法律制度时就需要针对重金属污染、化学营养元素污染、人造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油类污染、养殖污染、船舶污染等各种污染行为创设一系列防治污染的法律制度及相关法律制度。如建设工程、养殖项目等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清洁生产制度等法律制度,条件成熟时可分别立法,如船舶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面对海底地震、火山爆发而突然加强波浪、潮汐的强度,产生风暴潮等海水剧烈运动,形成海洋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飓风、台风、风暴等强降雨、大风天气,强风助浪、波浪汹涌也可演化为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而造成人类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对这些海洋灾害需要进行研究,探寻规律,创设法律制度对其运动进行监测、预测,对其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预防,减少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时机成熟时可制订海洋灾害防治法等。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范畴,如针对濒危物种制订海洋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在海洋自然保护区法范畴,如针对珊瑚礁及其它海岛生境的海岛保护法;针对红树林生境的红树林保护法等。针对稳定性被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是我们面临的难题。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重在保护少数海洋生态系统,从生态恢复的角度看仅是自然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次生演替)。有些破坏是自然恢复难以完成的,这需要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负反馈机制,利用生态恢复技术来达到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目的。生态恢复强调人类的主动作用,需要法律进行规范,以防止进一步破坏,创设海洋生态系统生态恢复制度,对生态恢复的目标、评价方法、成功标准、相关限制等进行规范。从重建(即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改良(即改良立地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一般指原有景观彻底破坏后的恢复)、改进(即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改进,以提高某方面的结构与功能)、修补(即恢复部分受损的结构)、更新(指生态系统发育及更新)、再植(即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3]等角度出发设计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法律制度。从恢复技术来看,需要设计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技术法律规范体系,包括非生物成分的恢复技术,生物成分(包括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恢复技术,海洋生态系统(包括结构和功能)的总体规划、设计与组装技术等,并明确相关的技术标准。关于恢复成功的标准,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将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纳入法律调整范围,也需要认真考察恢复成功的标准,将成熟的有益于海洋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标准引入法律中,如可考虑从可持续性、不可入侵性(像自然群落一样能低制入侵)、生产力(与自然群落一样高)、营养保持力、具有生物间相互作用等方面来确立恢复成功的标准。[3]

以上三个层次的海洋生态法律有机地形成系统的海洋生态法体系。

3. 什么是Hadoop生态圈

1. hadoop 生态概况

Hadoop是一个由Apache基金会所开发的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

用户可以在不了解分布式底层细节的情况下,开发分布式程序。充分利用集群的威力进行高速运算和存储。

具有可靠、高效、可伸缩的特点。

Hadoop的核心是YARN,HDFS和Maprece

下图是hadoop生态系统,集成spark生态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hadoop将于spark共存,hadoop与spark

都能部署在yarn、mesos的资源管理系统之上

下面将分别对以上各组件进行简要介绍,具体介绍参见后续系列博文。

2、HDFS(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

源自于Google的GFS论文,发表于2003年10月,HDFS是GFS克隆版。

HDFS是Hadoop体系中数据存储管理的基础。它是一个高度容错的系统,能检测和应对硬件故障,用于在低成本的通用硬件上运行。

HDFS简化了文件的一致性模型,通过流式数据访问,提供高吞吐量应用程序数据访问功能,适合带有大型数据集的应用程序。

它提供了一次写入多次读取的机制,数据以块的形式,同时分布在集群不同物理机器上。

3、Maprece(分布式计算框架)

源自于google的MapRece论文,发表于2004年12月,Hadoop MapRece是google MapRece 克隆版。

MapRece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型,用以进行大数据量的计算。它屏蔽了分布式计算框架细节,将计算抽象成map和rece两部分,

其中Map对数据集上的独立元素进行指定的操作,生成键-值对形式中间结果。Rece则对中间结果中相同“键”的所有“值”进行规约,以得到最终结果。

MapRece非常适合在大量计算机组成的分布式并行环境里进行数据处理。

4.HBASE(分布式列存数据库)

源自Google的Bigtable论文,发表于2006年11月,HBase是Google Bigtable克隆版

HBase是一个建立在HDFS之上,面向列的针对结构化数据的可伸缩、高可靠、高性能、分布式和面向列的动态模式数据库。

HBase采用了BigTable的数据模型:增强的稀疏排序映射表(Key/Value),其中,键由行关键字、列关键字和时间戳构成。

HBase提供了对大规模数据的随机、实时读写访问,同时,HBase中保存的数据可以使用MapRece来处理,它将数据存储和并行计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5.Zookeeper(分布式协作服务)

源自Google的Chubby论文,发表于2006年11月,Zookeeper是Chubby克隆版

解决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管理问题:统一命名,状态同步,集群管理,配置同步等。

Hadoop的许多组件依赖于Zookeeper,它运行在计算机集群上面,用于管理Hadoop操作。

6.HIVE(数据仓库)

由facebook开源,最初用于解决海量结构化的日志数据统计问题。

Hive定义了一种类似SQL的查询语言(HQL),将SQL转化为MapRece任务在Hadoop上执行。通常用于离线分析。

HQL用于运行存储在Hadoop上的查询语句,Hive让不熟悉MapRece开发人员也能编写数据查询语句,然后这些语句被翻译为Hadoop上面的MapRece任务。

7.Pig(ad-hoc脚本)

由yahoo!开源,设计动机是提供一种基于MapRece的ad-hoc(计算在query时发生)数据分析工具

Pig定义了一种数据流语言—Pig Latin,它是MapRece编程的复杂性的抽象,Pig平台包括运行环境和用于分析Hadoop数据集的脚本语言(Pig Latin)。

其编译器将Pig Latin翻译成MapRece程序序列将脚本转换为MapRece任务在Hadoop上执行。通常用于进行离线分析。

8.Sqoop(数据ETL/同步工具)

Sqoop是SQL-to-Hadoop的缩写,主要用于传统数据库和Hadoop之前传输数据。数据的导入和导出本质上是Maprece程序,充分利用了MR的并行化和容错性。

Sqoop利用数据库技术描述数据架构,用于在关系数据库、数据仓库和Hadoop之间转移数据。

9.Flume(日志收集工具)

Cloudera开源的日志收集系统,具有分布式、高可靠、高容错、易于定制和扩展的特点。

它将数据从产生、传输、处理并最终写入目标的路径的过程抽象为数据流,在具体的数据流中,数据源支持在Flume中定制数据发送方,从而支持收集各种不同协议数据。

同时,Flume数据流提供对日志数据进行简单处理的能力,如过滤、格式转换等。此外,Flume还具有能够将日志写往各种数据目标(可定制)的能力。

总的来说,Flume是一个可扩展、适合复杂环境的海量日志收集系统。当然也可以用于收集其他类型数据

10.Mahout(数据挖掘算法库)

Mahout起源于2008年,最初是Apache Lucent的子项目,它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是Apache的顶级项目。

Mahout的主要目标是创建一些可扩展的机器学习领域经典算法的实现,旨在帮助开发人员更加方便快捷地创建智能应用程序。

Mahout现在已经包含了聚类、分类、推荐引擎(协同过滤)和频繁集挖掘等广泛使用的数据挖掘方法。

除了算法,Mahout还包含数据的输入/输出工具、与其他存储系统(如数据库、MongoDB 或Cassandra)集成等数据挖掘支持架构。

11.Oozie(工作流调度器)

Oozie是一个可扩展的工作体系,集成于Hadoop的堆栈,用于协调多个MapRece作业的执行。它能够管理一个复杂的系统,基于外部事件来执行,外部事件包括数据的定时和数据的出现。

Oozie工作流是放置在控制依赖DAG(有向无环图 Direct Acyclic Graph)中的一组动作(例如,Hadoop的Map/Rece作业、Pig作业等),其中指定了动作执行的顺序。

Oozie使用hPDL(一种XML流程定义语言)来描述这个图。

12.Yarn(分布式资源管理器)

YARN是下一代MapRece,即MRv2,是在第一代MapRece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原始Hadoop扩展性较差,不支持多计算框架而提出的。

Yarn是下一代 Hadoop 计算平台,yarn是一个通用的运行时框架,用户可以编写自己的计算框架,在该运行环境中运行。

用于自己编写的框架作为客户端的一个lib,在运用提交作业时打包即可。该框架为提供了以下几个组件:

- 资源管理:包括应用程序管理和机器资源管理

- 资源双层调度

- 容错性:各个组件均有考虑容错性

- 扩展性:可扩展到上万个节点

13.Mesos(分布式资源管理器)

Mesos诞生于UC Berkeley的一个研究项目,现已成为Apache项目,当前有一些公司使用Mesos管理集群资源,比如Twitter。

与yarn类似,Mesos是一个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的平台,同样支持比如MR、steaming等多种运算框架。

14.Tachyon(分布式内存文件系统)

Tachyon(/'tæki:ˌɒn/ 意为超光速粒子)是以内存为中心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拥有高性能和容错能力,

能够为集群框架(如Spark、MapRece)提供可靠的内存级速度的文件共享服务。

Tachyon诞生于UC Berkeley的AMPLab。

15.Tez(DAG计算模型)

Tez是Apache最新开源的支持DAG作业的计算框架,它直接源于MapRece框架,核心思想是将Map和Rece两个操作进一步拆分,

即Map被拆分成Input、Processor、Sort、Merge和Output, Rece被拆分成Input、Shuffle、Sort、Merge、Processor和Output等,

这样,这些分解后的元操作可以任意灵活组合,产生新的操作,这些操作经过一些控制程序组装后,可形成一个大的DAG作业。

目前hive支持mr、tez计算模型,tez能完美二进制mr程序,提升运算性能。

16.Spark(内存DAG计算模型)

Spark是一个Apache项目,它被标榜为“快如闪电的集群计算”。它拥有一个繁荣的开源社区,并且是目前最活跃的Apache项目。

最早Spark是UC Berkeley AMP lab所开源的类Hadoop MapRece的通用的并行计算框架。

Spark提供了一个更快、更通用的数据处理平台。和Hadoop相比,Spark可以让你的程序在内存中运行时速度提升100倍,或者在磁盘上运行时速度提升10倍

17.Giraph(图计算模型)

Apache Giraph是一个可伸缩的分布式迭代图处理系统, 基于Hadoop平台,灵感来自 BSP (bulk synchronous parallel) 和 Google 的 Pregel。

最早出自雅虎。雅虎在开发Giraph时采用了Google工程师2010年发表的论文《Pregel:大规模图表处理系统》中的原理。后来,雅虎将Giraph捐赠给Apache软件基金会。

目前所有人都可以下载Giraph,它已经成为Apache软件基金会的开源项目,并得到Facebook的支持,获得多方面的改进。

18.GraphX(图计算模型)

Spark GraphX最先是伯克利AMPLAB的一个分布式图计算框架项目,目前整合在spark运行框架中,为其提供BSP大规模并行图计算能力。

19.MLib(机器学习库)

Spark MLlib是一个机器学习库,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算法,这些算法用来在集群上针对分类、回归、聚类、协同过滤等。

20.Streaming(流计算模型)

Spark Streaming支持对流数据的实时处理,以微批的方式对实时数据进行计算

21.Kafka(分布式消息队列)

Kafka是Linkedin于2010年12月份开源的消息系统,它主要用于处理活跃的流式数据。

活跃的流式数据在web网站应用中非常常见,这些数据包括网站的pv、用户访问了什么内容,搜索了什么内容等。

这些数据通常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统计处理。

22.Phoenix(hbase sql接口)

Apache Phoenix 是HBase的SQL驱动,Phoenix 使得Hbase 支持通过JDBC的方式进行访问,并将你的SQL查询转换成Hbase的扫描和相应的动作。

23.ranger(安全管理工具)

Apache ranger是一个hadoop集群权限框架,提供操作、监控、管理复杂的数据权限,它提供一个集中的管理机制,管理基于yarn的hadoop生态圈的所有数据权限。

24.knox(hadoop安全网关)

Apache knox是一个访问hadoop集群的restapi网关,它为所有rest访问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访问接口点,能完成3A认证(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uditing)和SSO(单点登录)等

25.falcon(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工具)

Apache Falcon 是一个面向Hadoop的、新的数据处理和管理平台,设计用于数据移动、数据管道协调、生命周期管理和数据发现。它使终端用户可以快速地将他们的数据及其相关的处理和管理任务“上载(onboard)”到Hadoop集群。

26.Ambari(安装部署配置管理工具)

Apache Ambari 的作用来说,就是创建、管理、监视 Hadoop 的集群,是为了让 Hadoop 以及相关的大数据软件更容易使用的一个web工具。

4.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管理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标志着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表明了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一、生态文明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必然

文明是人类这一智能生物主体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对象,在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发展和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不仅代表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状态,也代表着人类从认识自然、依从自然的蒙昧状态发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自主创造状念,进而进步到尊重自然、人和自然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过程。

表1 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和环境影响

(来源:斯塔夫里阿诺斯,1988。麦迪森,2003。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等,2007)

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以生产力发展为推动力,通过阶梯式发展,迄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三次文明进程速度越来越快,持续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文明成果积累迅速。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打破了可再生资源固有的更新周期和自然物质生产的自我修复能力,使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以及化石能源等日渐枯竭。而庞大的生产以及人口带来的废弃物质排放也远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功能退化。

图1 环境污染与人均GDP的库兹涅茨曲线(来源:网络)

工业文明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化特征。尽管不同地域文明程度不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人类文明开始逐渐融合、趋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共同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共同面临着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共同存在发展生态文明的诉求。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标志,人类文明开始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时代的哲学意义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哲学表达。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两极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拜物神教。而在工业文明时期,人被作为价值核心“自由”存在,而自然处于从属地位而失去“自然性”。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和与之适应的发展实践,已经造成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人类生存的危机。

生态文明时代需要从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哲学的表述。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自然是孕育人类的空间基础与物质能量基础,是人类永远的家园。人类不过是处在食物链末端的一个普通生物群体,只是人类具有智能这一特征,使其具备了缔造文明的能力。在这个家园中的万物与人是平等的关系,不是功利的和主与奴的关系,自然家园毁灭,人类文明焉附?20世纪8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学哲学是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同发展,改变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把自然视作与人类平等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劳动对象,不只从中索取,更要保护,并能促进自然的发展。这不仅仅是认识上的进步,更意味着行为方式的全面改变。

生态文明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同、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文明发展方式,文明形态不仅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存在与发展状态上。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在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对象创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促进自然资源环境的循环、更新、稳定、持续发展,形成共生,包容、协调、统一的人地关系。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时代新形态的哲学。生态哲学是以自然生态系统存在问题为基础的世界观,以资源环境价值为核心的价值观,以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伦理观和受生态引导约束的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是发展的哲学。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不可能退回到人与自然原始统一的古文明中去,不是古代社会那种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始统一。实践与人类与生俱来,没有实践,人类是不能存在的,也更不会发展的。人类不能用停滞的办法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已经具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创造文明的能力,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更新与发展中,实现人地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哲学把这种“实践论关系”放到“存在论关系”之下,把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动态的平衡作为评价实践与理论的最高准则。这既是对立统一原则,也是阶梯式发展、螺旋式上升规律。

图2 天人地统一的中国古典哲学理念(来源:网络)

三、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

1.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创新

生态文明时代需解决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问题。资源环境一体密不可分,资源赋存于环境之中,环境即是空间资源。

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劳动,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联系的反映,是为了解决商品交换标准而提出的概念和界定的计量工具。劳动价值论以生产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效用价值论以补偿消耗等量资源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格。无论劳动价值论抑或效用价值论,都是以人类社会活动为出发点,以人类的主观视角来探讨和判断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或产物有没有价值、价值的大小,而对资源环境的价值也出于资源环境是否参与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是否经过人类劳动,是否对人类有用来判断。

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理论提出两个挑战,其一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范畴及其作用问题的质疑;其二是对于有些自然物质以及环境,因为没有参与社会劳动,没有在商品交换中体现出实体性,导致部分价值的缺失,造成的恶果是对资源环境的无节制使用却没有相应补偿,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与破坏。

理论的缺陷和实践的需求急需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创新。劳动价值论以劳动决定价值立论,效用价值论以物质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决定价值立论。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应建立在人地和谐、“天人合一”的基础上,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为尺度,寻求保障发展、保护生态平衡的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图3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来源:网络)

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能量及其所处环境,有些需要通过人类劳动,有些根本不需要经过人类劳动,都能够被人类利用,只要能够被人类利用,就具有使用价值。资源环境不仅对于人类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具有使用价值,这是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的根基和出发点。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按其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可以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

2.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

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是生态系统的维生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依靠自身的组织机制,通过空气,水、阳光、土壤、生物等生态要素的运动,完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发展。这一过程无需人类劳动的参与,依靠自然本身的机制实现,创造价值的“劳动者”是自然生态系统本身。资源环境对于自然系统来说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价值,但却有着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发展的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保证人类拥有充足的资源、良好的环境的前提条件,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需要的维生价值。

资源环境作为生产力要素进入社会生产所发挥的作用称为生产力价值。生产力是在人类利用资源环境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资源环境进入社会生态系统,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经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加工,最终形成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财富基础,其效用或价值体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基础与环境基础,称之为生产力价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程度,促进了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实现的过程正是文明进步的过程。

3.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对立统一

资源环境具有相对于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相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价值。生产力价值附于生态价值存在。二者统一于资源环境本身,互为矛盾,不可兼得,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人地观必然产生不同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文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诉求不同,导致资源环境价值的实现不同。文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自然为中心的人地观使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以被动依赖为主,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只能靠石器、动物角骨、树枝等简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质为生活资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微弱,资源环境以实现生态价值为主。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慢慢出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开始从被动依赖到主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社会物质生产表现为利用蓄力、水力发展农业、畜牧业,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此消彼长,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蒸汽机、电动机、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三次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工业文明时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社会物质财富讯速积累,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而伴随出现的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价值严重损毁。

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人类中心的人地观导致了资源环境价值实现的逆转,生产力价值逐渐扩大,而生态价值日渐被侵蚀和忽略。生产力的进步实现了资源环境生产价值最大化,带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却使得生态价值大大降低。这是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根源所在。要形成协调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需要合理处置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的矛盾关系。人类要在生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生存,若生态受到破坏,生存质量无从谈起;人类更要在生产力价值实现过程中寻求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只有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实现平衡,才能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管理

1.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的问题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愿景的问题。

(1)发展方式战略转变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32年保持GDP平均年增9.9%,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三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走过的路。但这种高速发展付出了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尽管我们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不能抵消粗放、快速经济增长带来的不良影响,仍然无法有效地避免许多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长期以来,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是转型工业化道路只是停留在战略理念和规划层面上,停留在文字上和口头上,过度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仍然在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道路,是资源和环境长期处于高强度的经济增长压力之下。追求短期超速增长,忽略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带来沉重的、难以承载的资源环境代价。

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适度控制(指导性的)增长指标,确定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的刚性指标。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同时,同样对社会发展也确定刚性指标,真正做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2)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没有处理好市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公共管理问题,没有理顺经济体制和环境保护公共体制关系,就是说长期没有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公共服务远没有到位。以GDP增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干部管理和以增值税为核心的财税体制促使各级地方政府追求增投资、上项目,追求以投资和各种能源、资源投入拉动地方产值和税收的快速增长,忽视了各种公共事业的发展。

市场经济具有经济活动自主性、经营环境竞争性和经营目的趋利性等特点,一方面可以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出于盈利的内在动机往往做出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污染环境、偷税漏税等。要抑制市场主体的消极作用,还要靠行政权力,靠政策法规。目前很多产业结构失调,资源环境问题突出,是“先增长后环保”的执政思路和环境保护公共管理职能缺失造成的。

环境的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单纯市场本身不能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需要必要的行政干预。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做好公共管理,做好服务。

(3)依法依规保护资源环境和强化经济政策调控问题。当前中央和许多地方在许多方面仍然没有有效实现“法制”,“人治”仍然非常盛行。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严”问题仍然严重;另一方面,没有健全完善通过法律法规监督市场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包括环境规划,法规、标准、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制度和办法。

经济调节政策不完备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30多年来,主要运用了命令-控制型的环境管理措施,起到重要作用,也存在许多缺陷,如惩罚性手段多,激励性手段少;行政管理性手段多,经济激励性手段少;执行法规代价高,违法违规成本低。经济手段在降低环境保护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府补贴和扩大财政收入等方面具有行政手段无法取代的显著优点,环境保护要扩大应用经济手段,要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建立法定的环境保护税体系,建立污染物总体控制及排污交易制度,在资源定价政策中,完善有关环境成本内部化定价机制,通过试点,将有关环境保护的信贷、证券、保险等上升为法律规范、全面推行。

2.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重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资源环境管理要服从于、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工作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战略性、全局性问题。资源环境工作要以实现保障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要服务于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服务于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与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格局中,资源环境管理工作的目标定位,通过科学配置资源环境,实现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的协调平衡,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的平衡。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解决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矛盾,通过生产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来实现。

要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不能因保护而制约发展。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是一对矛盾,矛盾的解决要通过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来实现。

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是有限的,其循环更新也是有其自身规律和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完成的,因此其能维持发展的总量也是有限度的,发展的速度必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更新周期吻合。不合理的规模与速度,必然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必然反馈到对经济社会问题的连锁反应。

工业文明时代,对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已经实现了最大化,相应是生态价值大大受损。生态文明时代,生产力价值实现以不破坏自然生产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即不破坏生态价值为底线。要在两种价值实现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价值平衡点”,确定合理的生产力发展速度、生态保护的约束强度,达到两种价值实现最优化。只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保持和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图5 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

(来源: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7)

(3)做好资源环境价值平衡的基础工作。资源环境工作要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目标,首先要进行资源环境调查,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为调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奠定科学基础。

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承载体,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资源环境所要承载的对象。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确保生态可恢复与可持续,并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能够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环境各种要素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用以指导确定承载对象活动的范围、强度、规模等,通过对人口数量、经济总量、排放总量的控制,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一方面考量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另一方面考量社会需求的总量,同时考虑经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政策制度及管理体制和法制等因素对人类社会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方式、规模和速度等的影响,最终确定承载力大小。资源环境承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约束双重作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实际上界定了生产力价值开发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最低下限值,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调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调节资源环境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的平衡。

(4)发挥国土规划调控功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要通过国土规划来实现。国土规划是最高层次的空间发展规划,主要是通过资源、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调整空间结构,协调不同空间单元的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规划对于保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国土开发和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过程中保护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建立科学开发秩序和宏观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公共管理工具。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编制国土规划可以有效调控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科学统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格局,科学设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一个地区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类型与规模,确保生态系统自我更新与恢复周期,避免过度开发,从而实现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确保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5)改革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完善经济调节政策,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改革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形成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和代际补偿制度,建立反映市场关系、资源环境稀缺程度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及相关政策。改革完善有关资源环境配置相关利益分配政策,协调中央、地方社会公众和企业的利益关系。

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矿产资源配置方面,协调、处理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与中央、地方财政分灶吃饭这样一对矛盾。界定矿产资源集中统—管理与分类分级管理的事权,明确中央、地方、企业和当地民众在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责权利。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解决土地产权虚置问题,建立城乡土地统一市场,严格区分公益性的用地征收和经营性的用地征购,解决土地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

(6)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环境利用率。停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自然旧有的平衡,建立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自然的动态平衡,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建立开发与补偿双向机制,形成科学的、合理的良性资源开发方式是建立平等、共生、和谐发展的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进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通过制定推进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加大激励与约束机制,改进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推进清洁生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产业,鼓励支持节能、减排、降耗项目,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政策鼓励和技术创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发现新用途。同时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科技进步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提高资源环境利用率,同时相对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原载《地学哲学通讯》2013年4期)

5. 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和运营方案

建立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就需要有一个中心 三套体系 多种应用形成一张图。

指间科技的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是以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应用系统为核心框架,以智能监管体系、精准监测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以11个子系统多种应用形成环保一张图,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环境问题。
一、智能监管体系下的部分子系统
1. 生态环境天地立体视频监控系统:从天地两个角度,在饮用水源地、小流域、湖库、生态红线保护区的敏感位置设立地面高清视频监控点,对敏感区域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监视监控和数据采集,并根据业务需求采用无人机技术巡视巡航监控,来弥补固定位置的监控点不足之处,实现随时随地、实时、便捷地查看每个区域实际情况,为监督、应急指挥提供了犹如亲临现场的高效的视频平台。
2. 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通过GIS技术将网格中的网格划分、网格员、污染企业、网格事件、空气质量监测、水质量监测等内容在地图上进行叠加并集中展示,进行环境监管资源整合,逐步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监管网络。
二、精准监测体系下的部分子系统
1. 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利用网络、通讯、信息技术、3S(GPS GIS GRS)技术,整合各类环境信息资源,建立统的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将环保数据中心汇集在各级各类环保业务信息,完整准确地定位在信息相关的地理环境中。
2.环境质量(水、气、土)染源监测应用系统:通过对生态环保区、环境敏感区域、企业污染源排放点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整合融合现有污染源监控系统数据,将环境数据和视频监控数据实时传达到政务外网云平台,为用户提供在PC端、移动端进行实时查询、报警提醒、远程查看、远程取证管理等功能。
三、公共服务体系下的部分子系统
1. 公众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将管辖区域进行统一区域化管理,通过GIS技术将地理区域单元的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污染源监管、排放清单、风险源等相关的数据跟气象、人口、交通、敏感点等数据进行关联汇通、交互共享。为公众显示实时的兴趣点和周边区域环境质量等信息。
2. 企业服务平台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对省环保厅企业信息填报的现有系统的有效整合,形成面向企业的统一窗口,方便企业网上办事。

6. 为什么微软对自己的软件生态系统控制力这么弱

微软习惯性的使用版本授权分发的形式发布和售卖软件,
软件生态系统控制力肯定不如云端验证和分发的saas软件,
不过微软也在做出改变,比如office365、windows10等,

7. 我有个生态园,想安装一个实时监控管理,怎么做

WinXP下用Modem巧妙接收传真(转)
随着宽带网的大量普及,原来拨号时代的Modem们已经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它们,它们有的被遗弃在角落里,有的留在了机箱上,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风采。但很多朋友的Modem当时买来时也都是身价不菲,现在就这样放着,总感觉有点浪费,怎么样才能让这些Modem发挥一下余热呢?这就是今天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话题 —— 在Windows XP下用Modem巧设传真。

其实,现在我们能见到的绝大多数Modem都支持传真功能。而我们平时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 (包括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XP)也都内置了传真组件,只不过因为当时大家只想着用Modem上网,买“猫”也只注意这个目的,很少有人注意它的传真功能罢了。今天,笔者就以 Windows XP操作系统和ECOM EM-56HAMi内置Modem为例和大家探讨一下传真功能的配置步骤。

第一步 检查硬件是否支持

第一步首先要检查您的Modem是否支持传真功能。检查的方法很多,可以看说明书,查询Modem厂商网站。其实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通过系统的“设备管理器”来检查。

右键点击“我的电脑”图标,选择“属性”,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硬件”标签→“设备管理器”按钮,系统将弹出“设备管理器”对话框。双击展开“调制解调器”一项,如图1所示,如果在您的画面中红框位置有Data Fax字样即代表此Modem支持数据传真功能。
图1

【小提示】 必须保证安装的是原配Modem驱动程序,否则有可能显示不准确。

第二步 配置传真软件

打开“开始”菜单→“设置→控制面板→打印机或传真”,在弹出的“打印机和传真”对话框中点击“文件”菜单→“安装一个本地传真打印机”。此过程可能会提示插入XP安装光盘,等安装完成后,当前对话框中就会出现一个传真机(Fax)图标,如图2所示。
图2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使用传真功能时,随后会自动弹出“传真配置向导”对话框,点击下一步进入发件人信息编辑区,按照提示输入相应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再次点击下一步,出现传真设备配置区,如图4所示。因为我们要使用Modem作为传真设备,所以要在“选择传真设备”一栏中选择欲设置成传真的 Modem,本例为“ECOM EM-56HAMi V92 Data Fax Voice Modem”,然后选中“允许接收”复选项,以实现传真机的自动应答功能,同时根据自己单位的情况决定让电话铃响几声后由传真机自动接听。
图4

“下一步”按钮,传真配置向导会要求我们输入TSID和CSID,这里一般填入我公司的传真号码或公司名称即可。它的作用是当进行传真机进行收发工作时,TSID或CSID的中设置的信息会出现在对方传真文件的页眉位置,以便让对方知道我公司的传真号码或公司名称。

随后是设置是否收到传真后用打印机打印,以及是否将收到的传真除保存在收件箱以外还保留一份副本到指定的文件夹中。这两点,您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情况自行设置,如图5所示。

图5

最后点击“下一步”后,将出现一个类似于邮件客户端的“传真控制台”,用户以后就可以利用它来管理接收和发送出去的传真了。

第三步 传真的接收

接收传真是件很简单的事情,由于我们在图4中已经将传真机设置为自动接收,所以只要打开电脑,Windows XP就会自动检查是否有传真信号,并在设定的铃响次数后自动接听,同时弹出如图6的传真监视器,无须我们运行任何额外程序。如果我们想查看收到的传真,只需点击“开始”菜单→“通讯→附件→传真→传真控制台”,在“收件箱”中就会清楚地看到收到的传真,同时这里还有详细的接收时间、页数、大小、呼叫方等信息以方便我们查询。

图6

第四步 传真的发送

大家从图2中可能已经发现,在Windows XP中,传真机就像一台打印机。因此,发送传真时,只需在编辑软件中选择打印到传真机就可以了。这样,常用的编辑软件像写字板、画图、 Photoshop、Word、WPS等几乎都可以用Modem传真直接发送出去。接下来,笔者以Microsoft Word 2003为例为大家演示传真的发送。

一. 直接发送传真

首先打开欲发送的文档,然后点击“文件”菜单→“打印”,在“打印机名称”中选择“Fax”传真机,点击确定。这时Word 2003会弹出“传真发送向导”对话框。点击下一步后,出现如图7的对话框,我们可以在位置1处手动输入收件人的姓名以及传真号码,也可以点击位置2的 “通讯簿”按钮,将常用的传真号码输入进去,以便以后发送时可以直接调用。而如果想把这份传真一次性发给多人,可以点击位置3处“添加”按钮依次将几个接收者的传真号码添加进去。然后执行下一步,出现首页选择对话框,要求我们选择一个适合的首页,它会出现在传真件的第一页,包含着发件人姓名、收件人姓名、发送日期、页数等必要信息。最后,再次点击“下一步”按钮,出现如图8的计划发送画面,就可以在位置1处选择何时发送,位置2处设置发送优先级。

经过上述几步操作后,我们的传真就可以顺利发送出去了。

图7

【小提示】如果想给外地发送传真,请选中“使用拨号规则”前面的对勾,就可以在“传真号码”框前输入电话区号了,此外,如果您的单位里有电话总机,这时可能需要先拨 0,并等待1秒钟让电话交换机转接到外线上,这时,就需要在图7位置1的传真号码中输入“0,7777777”,代表先拨0,然后稍等1秒钟(一个“,” 代表延时1秒),再拨后面的“7777777”号码

图8

【小提示】经过实验,优先级一项(图8位置2)必须设置为“高”,否则会因为显示传真监视器而不能正常发送传真。

二. 传真模板发送

看完上述介绍,常用传真的朋友也许会说,上面这个首页的设置和我们平时使用的传真不太一样。平时的传真一般不会将整页纸全显示发送信息,而一般就是写上收件人和发送人姓名后就是传真正文了。其实,这点微软已经考虑到了,我们可以不使用“传真发送向导”中的“首页设置”,而通过Word 2003自带的传真模板来实现我们的目的。

在Word 2003中点击“文件”菜单→“新建→本机上的模板→信函与传真”,然后选择一款适合的传真模板,这时您会发现,新建的传真模板里除了开头是一些关于发件人、收件人、传真号码、发件时间等必要的信息外,剩余的空间就是可供我们书写传真内容的备注栏了,我们可以把需要发送的传真内容拷贝到备注栏中。然后和上面一样,点击“文件”菜单→“打印”进行传真发送,只是在“传真发送向导”中关闭“首页发送”功能就行了。

Modem传真与普通传真的区别

【优 势】

与电脑集成,便于提高工作效率

Modem传真可以实现与办公软件的无缝集合,编写好的电子文件直接通过Modem发送出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发送效果更清晰

Modem传真由于直接与对方传真机数字传输,少了传统传真机中“先打印再扫描”的过程,清晰度远高于传统传真机

多人发送更方便

传统传真机给多人发送文档非常麻烦,必须一次次重复发送,只有少数高档传真机才具有多人发送的功能,而Modem传真却可以轻松地实现一次性向多位用户同时发送

传真管理更容易

类似于邮件客户端的传真控制台可以方便地对发送和接收的传真进行管理,比起传统纸质传真来,自然方便很多

节省传真耗材费用

在整个过程中根本不需要任何传真耗材,常年使用也是一份不小的节约

中文操作简单便利

Modem传真基于中文Windows XP和中文编辑软件,而发送传真也和打印文件非常类似,相对于传统传真机上晦涩难懂的英文来讲,上手更加容易

【缺 点】

传统传真机可以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而Modem传真机必须保证电脑打开,这无疑在某种情况下限制了Modem传真机的使用范围,但如果企业内部有一台常开的服务器的话,把Modem传真机接在服务器上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对于发送传统纸质传真较多的企业,Modem传真机必须先使用扫描仪将文稿扫入电脑,再进行发送,相对于普通传真机来讲,显得麻烦了很多。因此,这类企业不太适合使用Modem传真机。

8. 企业管理学问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华为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生态战略的战略逻辑!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2013年超过爱立信成为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商,此后华为又在通信业务的基础上,在制造链领域往下发展终端业务,向上布局云端业务,同时搭建自己的服务链,云、管、端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前言
华为作为目前国内ICT行业的融合性创新龙头企业,其多年经营探索的“云管端一体化”模式,可以成为ICT产业的标杆。
从长期而言,终端与网络边界日益模糊,终端将成为广义网络的毛细血管,或者终端有可能成为移动通信的基站一部分,实现信息转发与传递。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都不成熟的当下,重大技术革命也没有爆发,未来通过已有的技术进行的云网融合,是提高网络资源使用效率的最佳途径。
三大业务与时俱进是公司增长动力源泉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华为约有18万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2010到2016年华为主营业务收入由1825.48亿元增长至5215.7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19.1%,公司净利润由247.16亿元增长至370.52亿元,年均复合增速21.4%。2016年华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2%和0.4%,营收增幅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业务的快速增长,净利润微增是因为公司持续加大消费者业务面向未来增长的品牌和渠道建设的投入。2016年华为持续投入未来,研发费用达764亿元,消费者业务全年智能手机发货量达到1.39亿台,销售收入1798亿元,同比增长44%。

从华为的组织结构图可以看出其对三大业务的布局: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

分业务来看,2016年华为运营商、企业、终端三大业务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905.61亿元、406.66亿元和1798.08亿元,分别占比主营业务收入的57%、8%和35%。

2010到2016年,华为运营商业务由1458亿元增长至290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12.2%,主要涵盖了:无线网络、固定网络、云核心网、软件、IT、网络能源以及全球服务7大细分领域。目前,华为运营商业务围绕数字化转型,抓住云、视频、物联网、运营转型等重大机会,稳步增长中。
在无线网络领域,华为无线家庭宽带解决方案(WTTx),覆盖全球超过100家运营商、3000万家庭,以更快捷、更低成本的部署方式帮助更多家庭实现从数字家庭向智慧家庭的演进。作为窄带蜂窝物联网(NB-IoT)标准的提出者之一,华为持续引领NB-IoT标准制定与推行,在2016年创建了5个开放NB-IoT实验室,联合GSMA推动成立NB-IoT产业联盟,已发展50个重量级联盟成员。华为引领NB-IoT布局,在中国、日韩、欧洲、中东、非洲等与18家运营商展开战略合作,建设超过20个商用测试局。
在固定网络领域,云服务及视频,尤其是4K视频,给超宽带网络发展带来蓬勃生机。对运营商而言,2016年为视频的爆发年。据调研,2020年运营商管道中75%的流量将来自于视频业务,华为从咨询、合作、平台、网络等方面,助力运营商打造以视频为基础业务的端到端网络。
在云核心网方面,基于全云化架构,华为帮助运营商实现网络云化, 在软件领域,华为持续为运营商提供数字内容聚合、视频、企业B2B等云服务,累计引入超过4000家合作伙伴,聚合超过60万数字内容和应用 。
在IT领域,基于云化战略,携手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中国电信为企业提供便捷安全的公有云服务,加速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务云化;政企托管云解决方案已助力中国运营商建设50余个政务云平台。

华为的企业业务涵盖了:智慧城市、公共安全、金融、能源、交通、制造、媒体、教育、互联网等领域。2010年到2016年,华为企业业务由58.38亿元增长至406.6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38.2%。
华为协同超宽带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出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平安城市解决方案,全联接电网解决方案、智慧机场解决方案、应用边缘计算物联网(EC-IoT)解决方案、媒体云解决方案等均走在世界的前列。此外,加大在IT、网络、云服务、云通信、物联网、网络能源领域的布局,并在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与埃森哲联合发布企业应用云化解决方案,为全球企业客户的核心应用云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与ESI集团合作,提供创新的工业制造解决方案 ;与Oracle合作提高企业关键业务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2016年华为消费者业务由309.14亿元增长至1798.0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34.1%。
2010年到2016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由300万台增长至1.39亿台,年均复合增速90%,2016年华为智能手机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1.9%,稳居全球前三,奠定了龙头地位。
在芯片方面,作为全球首款搭载ARM Cortex-A73 CPU和Mali-G71八核GPU的SoC芯片,麒麟960性能得到了全面优化,CPU性能提升18%,GPU处理性能提升了180%。
其UI系统解决了Android用户的卡顿问题,并与麒麟芯片深度结合,通过智能感知学习系统,结合精细化资源调度,突破性解决了Android系统久用卡顿的问题。

华为生态链整合,云管端一体化格局凸显
华为以通信设备运营商起家,位于ICT产业制造链的管道层,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大趋势下,华为制造链向下深入终端,向上走向云端,同时搭建服务链,业务涵盖IaaS、PaaS、SaaS,逐渐形成云管端的一体化格局。

1.制造链向下深入终端,向上走向云端
华为以通信设备运营商起家,其通信业务涵盖了无线网络、固定网络、电信软件、核心网络与服务,在2013年就已经成为全球通信设备的龙头。但随着移动宽带与互联网联结,ICT行业已经跨入“移动互联网” 时代,终端重要性日益凸现,已成为驱动网络增长的发动机和向导,并在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朝综合化、专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终端布局:2010年,华为智能手机快速增长,全球出货超过300万台,迅速打入包括日本、美国和西欧在内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到2016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由300万台增长至1.39亿台,年均复合增速90%,2016年华为智能手机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1.9%,稳居全球前三,奠定了其龙头地位。随着移动宽带向消费电子领域渗透,越来越多的MP3、PMP、Digital Camera和Tablet等电子设备被连接, 由此带来 MI(Mobile Internet)模块以及 Pocket WiFi 等数据终端的巨大发展空间。华为聚焦家庭融合解决方案, 围绕家庭通信、娱乐和控制构建Connected Home的智慧家庭终端。
2011年,华为成立了消费者业务BG,2012年,推出了最强四核10英寸平板电脑,以及Media Q突破了单一终端产品的性能局限,实现手机、平板、电视、家用电脑等设备的多屏互动(Air Sharing TM)。在家庭终端领域,华为加强以“三个中心、两朵云”(接入中心、媒体中心、自动化中心、开放的业务云、高效的管理云)理念为核心的互联家庭解决方案的投入,贴近消费者,推出系列化的互联家庭终端。
2014年,华为战略投入智能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等领域,首款可穿戴产品Talk Band B1实现全球上市,跨界平板手机荣耀X1、华为秘盒、荣耀立方均获畅销。创新型产品CarFi,首创车载Wi-Fi产品,引导MBB进入车载后装领域,打通运营商、政企客户和车联网管道,并奠定车载业务全球战略格局。
云端布局:在以个人电脑取代大型机为代表的第一次IT产业革命之后,云计算已经引发第二次 IT产业革命,互联网的发展,真正地带动数据从终端向云端迁移,从而使得云端数据数量级地增加,驱动了计算和存储架构的创新。以虚拟化、并行计算、分布式存储和自动化为核心特征的云计算架构就在这样背景下诞生,彻底颠覆传统的计算架构,引领继大型机、client/server之后第三次IT的变革。
2011年,华为成立企业业务BG,构建云计算新IT系统,并规模部署云计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2012年,华为提出基于网络级云化、设备级云化、运营互联网化以及NaaS(网络即服务)的理念,将云计算和SDN(软件定义网络)的思想引入电信网络。
2013年,在IT基础设施领域,华为打造云操作系统Fusion Sphere,推出超强性能一体机,重构ICT融合基础设施,实现规模增长116%。高端存储突破中国三大运营商,在中国移动集采中高端存储测试排名第一。基于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应用的数据中心得到迅猛发展。
2014年,在电信业务云化、公有云和云数据中心整合等领域,华为成功帮助全球TOP 50运营商实现基于云数据中心的ICT转型,并携手全球TOP运营商规模部署数据中心,满足ISP行业快速增长的IDC需求。在网络能源产品方面,融合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光伏技术,推出智能光伏电站解决方案,已得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应用。
2015年间,华为作为云架构的领导者,与全球400多家运营商客户合作。根据Gartner报告,2015年华为服务器出货量稳居第四,云计算的企业级合作伙伴达500多家,服务于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家客户,覆盖政府及公共事业、运营商、能源、金融等行业,部署超过140万台虚拟机和660个数据中心,其中,云数据中心225个。

2.开启服务链的云端、终端的演进之路
云端布局:2011年,华为把握云计算与ICT 产业融合的历史机遇,成立企业业务BG,为全球政府及公共事业、金融、交通、电力、能源、商业企业及互联网等行业客户提供全面、高效的 ICT 解决方案和服务,包括企业网络、统一通信协作、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及垂直行业应用等。截至2011年末,在云计算与数据中心领域,华为与33个国家的85个机构开展了云计算商用合作。
2012年,华为在企业业务BG开辟了IT产业领域,推出创新IT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并助力建设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且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桌面云系统(超过7万人的规模)。除了IT领域,在媒体资讯、互联网、金融、医疗等领域均实现全面突破。
2013年,华为在IT产业领域,首创分布式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以及开发了首款支持超过1000公里异地容灾的Fusion Insight企业级大数据分析平台,并在政府与公共事业领域,华为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应急指挥、教育、医疗等解决方案支撑了全球64个重大项目。
2014年是华为云服务爆炸式增长的一年:在智慧城市领域华为携手合作伙伴,采用新一代eLTE移动宽带集群系统和可视化指挥平台,构建平安城市解决方案,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城市;在交通领域,华为数字铁路解决方案服务里程累计达8.7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在能源领域,华为数据中心网络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石油建设亚太地区最大的企业云数据中心,满足其集团层面数据灾备需求;在互联网领域,为法国第一搜索引擎Qwant构建高效安全的云平台;此外,在教育、媒体资讯等各领域,华为均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化等ICT创新技术对各个行业的影响持续加强,2015年,华为继续聚焦ICT基础架构,与合作伙伴在技术、硬件、软件、服务、上市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2017年,华为顺应业务发展,成立了Cloud BU,凸显了云服务的战略定位,目前Cloud BU下涵盖了基础软件、商业软件和专业服务三大领域,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安全、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云等云计算产品。

终端领域:华为在服务链的终端业务主要体现在其操作系统上,2013年,华为专注打造的情感化用户界面Emotion UI的用户体验大幅提升,云服务用户数突破千万,活跃用户数超过百万。
2014年,华为借助其在移动宽带连接领域的优势,MBB & 家庭终端。抓住车联网、物联网机遇,结合大数据和云服务,构筑“硬件+软件+服务”商业模式,围绕“人、车、家”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智能生活服务。

基本结论
华为作为目前国内ICT行业的融合性创新龙头企业,其多年经营探索的经营模式和宝贵经验使得其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标杆,而对于新兴企业,能够越过坎坷的探索之路,直接嫁接华为的“云管端一体化”经营模式,可能成为一个成功捷径。
本文从梳理华为主业—通信设备入手,结合行业演进趋势,探索华为持续增长和转型模式,有以下三大阶段:
一、制造链基于管端,向下深入终端,向上布局云端。终端直接面向消费者,逐渐渗入智能手机、消费电子、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领域,自我研发,并突破单一终端产品的性能局限,实现了设备之间的多屏互动,同时,利用云端服务,贴近消费者,推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云端主要面向企业,携手各大运营商布局数据中心,并构建基于云计算的IT系统,深入各大行业,为其提供配套的解决方案。
二、在制造链的基础上延伸服务链,成立的企业业务BG,仅云计算领域投入科研人员达6000人,自我研发手机操作系统,解决了安卓手机操作系统卡顿的问题。在服务链的云端,平台、企业私有云、公有云领域,与各大机构开展商业合作,助力建成全球最大数据中心,并首创分布式云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成立了Cloud BU,凸显了云服务的战略定位。
三、从长期而言,终端与网络边界日益模糊,终端将成为广义网络的毛细血管,或者终端有可能成为移动通信的基站一部分,实现信息转发与传递。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都不成熟的当下,重大技术革命也没有爆发,未来通过已有的技术进行云网融合,是提高网络资源使用效率的最佳途径。
希望采纳!!

9. 互联网生态圈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互联网生态圈最大的价值,跟企业传统的互联网结构相比,互联网生态圈能够一站式解决企业所有的互联网问题,可以减少企业大部分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整体的解决方案,去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能够去实现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中小企业互联网+全国普及工程”活动承办单位、普及工程负责人、鸭梨科技董事长吴金军认为,企业只有建立起自己的互联网生态圈,才能去实现真正的互联网化,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去解决今天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

10. 农村污水是如何收集的,采用生态塘处理污水是否经济有效

问题一:
生态塘很难在中国广泛使用。原因:1占地太大,目前国内土地所有制体制很难给哪个用户这么大的地方做生态塘,除非把现有的鱼塘进行升级改造。2生态塘效率毕竟不高,不能指望只用这个东西来处理生活污水等高浓度污水,我见到的处理养猪废水已经是个极端的个案,缺乏广谱性。正常运行的生态塘出水一般都很好,可以就近排放到附近水体,关键是看水体的规划水质,一般自然水体的排放要求都很高,起码也是地表水水质标准的IV类水水质标准,低浓度的污水来说生态塘肯定没问题,生态塘主要是用于污水深度处理,例如生活污水用常规工艺处理后,其出水COD一般也就是40-60之间,难以达到地表水IV标准的30mg/L水平,所以此时用生态塘是个不错的选择。

问题二:
你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人工湿地工艺流程+生态塘后深度处理的典型流程。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竖流式、潜流式几种。其中竖流式和潜流式都有底部过水垫层(石子层),都可以实现水的集中收集。竖流式的水是用垫层+管道收集的,层流式是石子层+U型塑料管的连通器原理出水的,表面流比较简单就是水直接从表面走并出来的,这些湿地的出水一般工程上都会有主干管道或者主干渠道沟槽之类的可以统一收集并出水的,这样可以直接送到生态塘中。
对于没有管道的湿地,一般都是渠道出水,你可以把主干渠直接接到的生态塘入水口处,如果标高不够可以适当使用低杨程大流量的农用轴流泵来抽水进来,很省电很经济。
生态塘的流程比较单一,基本就是“进水→塘→出水”,进水对水质较为挑剔,尽量控制水中的SS浓度,越低越好,毕竟这个塘底泥太多了不好管理,前端是人工湿地,湿地的出水一般SS都在5mg/L以下,还算是比较靠谱的。

问题三:
做这个塘很困惑的就是让它发挥经济价值,很多时候以养殖为目的的做这个塘可能难以找到很好的鱼类和禽类组合,这些动物对水质水深水温都很挑剔,一般都是找现成的鱼塘特别是养不怕肥水的鱼,如唐狮、鲶鱼等。
对于污水来水浓度较高的项目,为确保鱼类适应水质,你的水塘应分级设置,每级之间宜明显隔开甚至是用水泵进行调水,尽量不要让水相互串。分级管理可以自由控制水质和曝气量,同时可以控制鱼类的种群溶解氧和投喂方式。这一点你最好请教当地的养鱼的人,或者找农业方面的专家帮你解答。从环境工程角度来说,水塘分级利于水中的菌群控制,做水处理善于分级是很重要的,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同,菌差异很大,如果不分级容易相互干扰甚至是抑制。
曝气很有必要,生态塘污水BOD氨氮等的处理很好氧,自然通风不给力的时候,用鱼塘曝气设备增氧务必保持4mg/L以上,否则鱼容易死。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