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江保昌生态
❶ 生态摄影的概念是什么
2月26日下午2时45分到3时45分,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生态摄影师徐健做客搜狐,谈什么是生态摄影。
奚志农,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实践着用影像的力量促进自然保护的信念。
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他将鲜为人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展现在大众面前,并由此保住了它们所栖息的一片原始森林;他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机状况以及“野牦牛队”为保护藏羚羊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长江源头生态及藏羚羊保护的关注;他首倡举办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为在自然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了技术和设备的帮助,进一步壮大了以影像保护自然的队伍。他的作品在《中国摄影》、《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大量发表,并且成为各大国际环保组织宣传资料;获得英国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濒危物种"大奖、英国 “自然银幕电影节” “TVE奖”,是首位在这两项比赛中获奖的中国摄影师。这些优秀作品也为他赢得了《中国摄影》优秀摄影师、2004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年度摄影人物乃至 “地球奖”“保护母亲河奖”等大量荣誉。他还因为自己的贡献被云南省环保局聘为 “云南省环境大使”。
徐健,野性中国工作室图片库项目总监、摄影师。“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指导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曾任BBC自然历史部&中视传媒,中国自然和野生动物纪录片“美丽中国”节目组调研员。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杂志 编辑部主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野生动物栏目编辑、摄影师。
❷ 找一篇关于破坏生态平衡的真实事例
1、和谐共处,保护自然
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
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
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我大学毕业后,干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某杂志社当编辑。这是家小杂志社,只有八九个人、四五间办公室、一辆破汽车。不过杂志社上有财政拨款,下可以通过系统发行,日子还算过得去。大家整天都是嘻嘻哈哈地混日子,没有人主动干工作,更不愿意多干工作。我那时心高气傲,不愿意这样混下去,再加上急于“立功”表现自己,于是整天琢磨来琢磨去,终于发现了突破口:杂志在社会上没有影响力,很长时间也难有一个广告。我爸爸有个朋友,是某国有企业的一把手。他单位效益不错,更重要的是这位老伯特别爱出名。我想,反正他也干了不少工作,要是在我们杂志上给他搞个专访,进而让他的企业做几次广告,没准儿能成。我跟主编一汇报,主编喜出望外,当即让我坐着单位的破汽车上门采访。
我对这位老伯很熟悉,所以没费什么劲就写出了一篇让他心花怒放的专访。然后又在封三上发表他的3幅书法作品,并配有短评。几天后,我去给他送清样,他非常高兴。我本来希望他能连做3期广告,没想到他开口就定下了一年的封底,先给6期的钱,余下的半年后一次到位。
第一笔钱到账后,主编在全体会上狠狠地表扬了我一番,还说:“过去让大家去联系广告,有些同志说杂志知名度低,没有人愿意做,现在看来,还是工作没有做到家……”并宣布给我提成1000元。我本以为大家应该对我刮目相看,可是我却发现大家对我的态度微妙了起来。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办事回来,大家正在热火朝天地聊着什么,见我进门,突然都不说话了。我只听见小王说了一句“这个小姑娘不简单”。我看了看小王,小王有些尴尬。
不久,我去看望大学时的一位老师,跟她说起了这事。老师提醒我不要破坏单位的“生态平衡”,别让大家因为我而产生不安全感。我当时年轻气盛,虽然一时觉得如坐针毡,但很快就又觉得自己作为新人,就是要给单位带来新气象。
后来,我又干了一件傻事。杂志社的废纸很多,落选的稿件、旧报旧刊,隔段时间就要处理一次,每回都是一个姓马的老头上门来收。这事以前由高姐管,我来后,卖破烂这种脏累活都由我干。这天,我在上班的路上,看见一个收废纸的老头,就随口问他废纸多少钱一公斤。老头说一块。我想也没想就把他领到了办公室。见到高姐,我像立了大功似的,大声说:“高姐,咱把废纸卖给这老爷子吧!”高姐说:“咱从来都是卖给老马的。”我说:“老马只给6毛,人家给一块。”高姐不再说什么,在一旁冷冷地看我收拾各处的废纸。
下午,主编来找昨天的报纸,高姐指着我说:“找她,她上午刚卖的报纸。”我清楚地记得,我上午专门把最近的报纸放到了柜子上。新报纸不能这么快就处理掉,这道理我懂。可是,我怎么找也找不到,主编皱着眉走了。高姐满脸的幸灾乐祸。
杂志社的考勤制度执行得并不严格,特别是下午,可以提前溜号。有一天我有事提前走了,第二天发现有人在考勤表上给我画了早退。考勤制度执行得虽然不严格,但只要画上了迟到、早退,就要被扣20元的工资。我心里很窝火,悄悄打听是谁干的,后来才知道是高姐。我到底哪里得罪了她?“明眼人”给我“指路”了:收废纸的老马,是高姐先生的远房亲戚,单位的破烂都是半卖半送给老马的。
这以后,我表面上蔫儿了,可心里还是不服气,一直努力工作尽量表现自己。见习期满,我要转正、定级了。单位开了“背靠背”会议,让大家评议。我本以为是走过场,可是没想到,会后主编严肃地找我谈话,说大家不同意我转正,说要让我继续锻炼一年。我知道我没有办法再在这里待下去了。
现在,我离开这家杂志社已经好几年了。关于这段经历,我渐渐少了怨恨,多了理性的反思:我当时的一些同事的确不够大度、磊落,但我当时似乎也有不妥的行为。每个小环境,都有摆在桌面上的规则,也有伏在暗处的潜规则。不摸清人家的游戏规则,就自作聪明地按着自己臆想的牌理出牌,不输得一塌糊涂才怪呢。
❸ 功能性灭绝的白鱀豚重现长江是真的吗
5月14日一共有三名科考队员拍摄到疑似白暨豚的影像。对于其中一名队员拍摄到的视频,专家们首先用肉眼识别判断,然后又使用计算机对图像放大,在视频画面中发现是江豚。但对于其他两名科考队员拍摄的视频,专家们尚在分析研判中。
“就是说,现在即使在野外发现零星的个体,也不足为奇;即使发现零星的白鱀豚个体,也不会改变其‘功能性灭绝’的命运,”张先锋表示。
❹ 关于生态环境或自然资源被破坏的事例
森林面积锐减
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丧失了85%,上游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初30%,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曾经吸纳雨季大量雨水的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
建国初期,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存在较好的植被覆盖。后由于几次较大的森林破坏,特别是长期以来掠夺性的、超计划的、以现代化工具为手段的木材采伐,加之一些地区毁林开荒,致使流域内各省森林郁闭度大幅度减少。50年代到80年代,流域12个省区有林地面积年均下降率为0.6-0.8%,有林地降为疏林的面积以年均9.8%的速度增大,上游地区荒山荒坡面积已达到1.7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3%。1994年,川、滇、陕、甘四省的国有林区采伐森林面积达178.8平方公里,而同期造林仅42.7平方公里。重庆市巫山县1949年至80年代森林覆盖率由23.6%下降到11.7%,每年由于森林过度砍伐而新增加的土壤流失量已占到该区域土壤流失总量的8-12%。
水土流失扩大
50 年代,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 29.95万km2,目前已达到 39.3万km2, 占流域面积的 39.1%。长江上游以年平均 6.8亿吨 的泥沙输入中下游,大部分沉积在荆江段和洞庭湖内。目前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55.18万km2,占流域土地面积的 36.2%,年平均侵蚀土壤 24亿吨。每年都有几百万公顷土地退化,甚至形成裸岩,长江河道河床每年以 1cm 的速度抬高。
研究表明,长江泥沙主要来源于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乌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据宜昌站测定,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 5.3亿吨, 水土流失主要物质来源于耕地,占入江泥沙量的 60%~78%。宜昌站以下,汉口站的年均输沙量为 4.3亿吨。宜昌和汉口间的差值主要是淤在洞庭湖。根据研究,洞庭湖平均每年入湖淤积量高达 0.984亿m3,其中 82% 来自长江中上游,而通过湘、资、沅、澧四水的淤积仅占 18%。湖南省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水土流失面积从 50 年代的 1.1万km2 增加到 90 年代的 4.72万km2,有些地方形成了红色沙漠,湘、资、沅、澧四水输入洞庭湖的泥沙 80 年代比 90 年代增加了 34.4%。在四川省,泥沙淤积使400余座水库报废,大渡河龚嘴水电站13年 来累计淤积泥沙2.32亿立方米,占库容的2/3,乌江渡水库的淤积已 占库容的1/2以上,水库调蓄库容的损失,使洪水暴涨暴落,加剧了洪涝灾害与水土流失灾害。由于长江夹带泥沙在长江入海口大量沉积,使得长江入海口北渊航道几乎近于闭塞,使行洪能力大大减低。
公路、铁路、矿山开采等开发建设过程中忽视水土保持,随处乱采乱挖,乱倒乱弃,破坏地貌植被,是水土流失加剧的又一重要原因。四川省每年仅因修公路一项就增加水土流失2678万吨。据统计,长江中上游地区每年因开发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上游约800平方公里),由此产生了约1.2亿吨(上游约1.0亿吨)的人为新的水土流失。
萎缩的湖泊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平原和高原地区均有分布。平原地区的湖泊都是淡水湖,总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全国五大淡水湖中,长江流域占四个,即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聚纳赣江、抚河、信江、鄱江、修水五条河流的来水,烟波浩渺,枯水期面积达3500多平方公里,汛期湖面可达5000平方公里;第二大淡水湖是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调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吞吐长江;第三大淡水湖是太湖,第五大淡水湖为安徽的巢湖(淮河流域的洪泽湖为第四大淡水湖)。此外,还有著名的云南昆明滇池、湖北的洪湖等。
长江岸边的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50年代有湖泊1066个,总面积达8 300平方千米,但目前仅存309个,总面积缩小到2 656平方千米。武汉三镇亦有"百湖之城"之誉,但现在已名南符实,湖泊数量锐减为27个。
清代中叶时,洞庭湖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著名的"八百里洞庭"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此后,水域不停地受到泥沙的侵犯,20世纪60年代以来,每年经荆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入湖泥沙约12300万吨,经"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入湖泥沙为3460万吨,合计15800万吨。而在出口城陵矶流回长江的泥沙仅为3800万吨,湖区每年淤积12000万吨,上百年的淤积,其严重程度可想而知。加上人为的筑堤垦影响,结果洞庭湖已缩至2820平方公里了,萎缩成"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惨景。1949年到1983年的34年间,湖面缩小38%,围湖造田使湖面减少2 000万亩,湖水容量减少40%以上。
鄱阳湖,原来比洞庭湖小,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由于洞庭湖受长期的泥沙淤积和围垦影响,湖面由6000平方公里逐渐缩减至如今的2820平方公里,结果鄱阳湖成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由于鄱阳湖的平时水位高于长江,长江水进不了鄱阳湖,汛期长江水位增高,江水倒灌入湖,可吞吐部分洪水,所以长江泥沙进入鄱阳湖的很少,而鄱阳湖主要对"五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即潘江、修水)起调蓄作用。因此,鄱阳湖主要受"五水"的泥沙淤积和人为的围垦影响。
❺ 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破坏的事例、数据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2%。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33万立方米,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需毁掉146平方公里的森林。一次性木筷的广泛使用,给森林资源带来较大的压力。我国是世界上用水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水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产同样的粮食,我们比美国多用一倍的水。据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介绍,农业用水是我国用水的大头,约占总用水量的72%,但真正被有效利用的水只占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的1/3左右,多半损失在送水过程和漫灌之中。工业上,我国万元产值的耗水量是225立方米,发达国家却仅有100多立方米。另外,城市生活用水的数量虽远远低于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但生活用水中人们对水资源的毫不吝惜和肆无忌惮的浪费却与前二者相差不大。据统计,北京市仅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的蓄水量。人们不仅浪费着正在用的水,还在无形中破坏着那些尚未用的水资源。目前,全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湖, 使得全国90%的城市水环境恶化,加剧了可利用水资源的不足。80年代末期,昆明的一个农民往盘龙江里倾倒一小板车废旧染料,把整个江染成红色,使自来水厂停产一天,“一个人就污染一条江”。破坏水、污染水容易,而要治理污水却很不容易。全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淮河地区每年有180万吨严重污染物COD进入淮河,1998年实施“零点行动”后,COD量降至90万吨,而要真正达到治污标准,则需将COD量降到30万吨,这至少还需要投入1万亿元。
除了浪费水和污染水外,由于不明水规律,对水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城市规划与工业布局未能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造成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水源枯竭。在河西走廊的甘肃省石羊河上,位于下游的民勤盆地80年代尚有6亿立方米水资源, 90年代猛降至0.8亿立方米,缺水危机笼罩着民勤人,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相距仅百公里的上游武威盆地占据了1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生活在这个丰衣足食时代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深远含义呢?也许没有多少人还记得了吧。事实就是如此。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是很严重的!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每人浪费一度电,就有多少的发电厂一天的发电量啊。积沙成堆,积水成河。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节约一点点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巨大的浪费了。全球最权威的独立环保机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9日发表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该报告预测,由于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国政府再不进行干预,2030年后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下降。
❻ 地理上的自然状态什么意思
自然状态指没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状态。
1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增强
2不是,
❼ 生态学这方面的著名成功人士有哪些成就怎样
阳含熙,中科院院士,生态学家、林学家,我国生态学开拓者之一。http://museum.nju.e.cn/yc/renwu/yhx.html
李博,中科院院士,植被生态学和草地生态学家,参阅http://www.esc.org.cn/st_mx.asp?xh=494
马世骏,中科院院士,昆虫生态学家,参阅网络。
庞雄飞,中科院院士,昆虫生态学家,参阅网络。
蒋有绪,中科院院士,森林群落学家,参阅http://www.forestry.ac.cn/newcaf/top/jyx.htm
孙儒泳,中科院院士,动物生态学家,参阅http://www.cnnb.com.cn/gb/node2/channel/node13890/node18707/node46725/node46728/userobject7ai1152915.html
刘建康,中科院院士,鱼类生态学家,淡水生态学家,参阅http://www.suda.e.cn/ShowNews.aspx?Id=a830de04-2519-4a05-bd05-d3673ca0eb64
张新时,中科院院士,我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和国际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创始人,参阅http://www.pyskx.org.cn/news_view.asp?newsid=536
冯宗炜,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我国酸雨研究创始人之一。参阅http://www.rcees.ac.cn/dse/cn/team/show001.php?id=19
林鹏,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岸生态学家,参阅http://news.fjii.com/2002/10/15/73369.htm
金鉴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生态学家,参阅
http://www.mep.gov.cn/tech/zxwkjw/wyjj/wy/200707/t20070720_107012.htm
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家,参阅http://www.cma.gov.cn/ysfc/jl/200804/t20080425_1018.html
李佩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生态学家,参阅http://www.cuaa.net/cur/xyb/yuanshi/gcjj.jsp?id=504
孙铁珩,中国工程院院士,wuran生态学家,参阅http://www.chinacses.org/CN/News/2006-08/EnableSite_ReadNews118111151156176000.html
辛德惠,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生态学家,参阅http://xyh.cau.e.cn/see_personality.jsp?loginid=539
可参照名人网-环保名人-生态环境部分,http://www.mr699.cn/mr_list_64.html,
我所列的都为科研领域所指生态学范畴。不知你所指的生态学范围是否和我指的一样。
❽ 请问期刊 人民长江 和 生态环境 哪个比较好,
不知道你说的生态环境是不是生态环境学报?如果是的话,那就《人民长江》好,这两个刊物都是中文核心,是同一级别的。生态环境学报以前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但是现在不是了。既然都是核心,那就比主管和主办单位。人民长江是水利部主管的,环境是广东科协主管的。不是一个级别。如果不是《生态环境学报》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可以比较的了,因为在正式出版物中,没有《生态环境》这个刊物。刊名: 人民长江Yangtze River主管: 水利部主办: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周期: 半月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4179CN: 42-1202/TV邮发代号: 38-2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人民长江创刊时间:1955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百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刊名: 生态环境学报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主管: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广东省土壤学会;中国土壤学会;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周期: 月刊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4-5906CN: 44-1661/X邮发代号: 46-27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生态环境学报曾用刊名:土壤与环境;生态环境;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创刊时间:199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请问期刊 人民长江 和 生态环境 哪个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