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的变化
Ⅰ 身边生态环境情况变化
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道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回可持续发展。在河流源答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全市森林资源常年性管护;完成退耕还林和配套荒山造林3万亩。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2.8%。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89866.67公顷。
工业企业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加强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努力实现工业“增产不增污,增效不增耗”。对不能达标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对位于市区严重扰民的高污染、高载能工业企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迁移或关闭。
全面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物处置为主要内容的效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和垃圾处理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通过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生产有机肥料等方式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有效维护农村生态环境。
Ⅱ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什么
1、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中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
2、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 平方公里,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亿吨是耕地土壤。
3、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 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20.5万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公里,土壤盐渍化23.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4、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程度占世界第9位。中国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9.8%和9.9%,中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有1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中国陆地的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物种在森林中生存。
(2)环境生态的变化扩展阅读:
一、保护措施:
1、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实施绿色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保护长江黄河源头,严禁在江河源头采金、挖草(甘草、虫草、发菜);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严格实施生态脆弱区的禁采禁伐、禁渔、禁猎,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还海,封山育林、风沙区造林植草。
2、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的一大创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自然保护区制度尽可能地保护了典型的生态,保护了动植物种质遗传资源。
截至1997年底,中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6.98万k㎡,占国土面积的7.64%。其中1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网络,6个被列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因此,进一步加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必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
3、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比所得回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付出,同时还得忍受数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态灾难。为此,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无偿占有、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绿色经济模式。
承认并正视生态环境资源的资本的属性,在经济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旧”费,要提生态资源税,还要分得相应红利——即利润中的台理分额,以保证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经济基础。
4、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绿色消费是人类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应尽快取代一味追求享乐的高消费而毫无节约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费观。当前,应提倡适度消费,要减少一次性消费,要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种看作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伙伴。
绿色消费就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留下青山绿水,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等)、农田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
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Ⅲ 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
近几年是拉尼抄娜现象主导袭,取代了前些年的额厄尔尼诺气候.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Ⅳ 简述东北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表现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森林采育失调,可采森林资源枯竭,生态功能严重衰退;
②东北平原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
③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质量退化;
④湿地大幅度萎缩退化,生态功能严重衰退;
⑤松辽流域水质污染严重,城市河段尤其突出;
⑥大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严重,部分地区酸雨污染突出;
⑦部分资源型城市矿山环境问题严重。
Ⅳ 景观变化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第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第三,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城市或绿地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第四,生物多样性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
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生态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Ⅵ 成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的变化
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及其毗邻的岷江上游地区,共同组成了中国西部唯一的一片“森林-水田农业生态区”,也是中国西部最发达的经济区。近50年来,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成都平原缺水,天气变得干而热,岷江上游森林植被萎缩,干旱河谷扩大,水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等。在考察中发现了以下事实:成都市区近60年来,降水量减少25%;地下水位由1-3m下降到10-20m;都江堰供水区年缺水量达12亿m3。而岷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则由40年代的39.5%下降到目前的29.6%;干旱河谷扩大到流域面积的1/5,其中有30%的面积已出现荒漠化;
Ⅶ 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
(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2)抵抗力 小 (3)恢复力 (4)森林生态系统
Ⅷ 身体生态环境的变化作文800
朋友们,当你们坐在茂盛的树木下看书时,当你们在青山绿水中泛舟时,当你们在青专草丛间嬉戏时,你属想没想过绿树、碧水、青山……
这一切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吗?当你在飞机上鸟瞰这一切,他们只是小绿点,而我们眼前的是惊心的沙漠和荒山。现在,我们的环境还算可以,天空还是蔚蓝的,天上白云朵朵,晚上可以看见星光闪烁。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生活的都很舒适。
可内蒙古前几天有2300万人被沙尘暴害死。我们将会经常来沙尘暴,是人类正在不断的砍伐树木,使绿地变得沙化了,将会很糟糕。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高,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环保出现了大问题。整洁的街上绿树苍苍,而以后会变得到处漂着白以塑料带,一次性筷子,泡漠等等。如果咱们保护大地,她就会像慈母一样对待咱们。如果咱们破坏大地,她就会像一个冷酷的屠夫一样对咱们,对咱们冷冰冰的。
请大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千万不要让咱们的生态环境再变化下去了,要保持现状。
Ⅸ 人类对生态环境做了哪些改变
如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禁止扑杀稀有动物。种草植树,兴修水利建立自然保护区
Ⅹ 成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的变化
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及其毗邻的岷江上游地区,
共同组成了中国西部唯一的回一片“森林-水田农答业生态区”,
也是中国西部最发达的经济区。近50
年来,
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成都平原缺水,
天气变得干而热,
岷江上游森林植被萎缩,
干旱河谷扩大,
水量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等等。在考察中发现了以下事实:
成都市区近60
年来,
降水量减少25%
;
地下水位由1-3m
下降到10-20m
;
都江堰供水区年缺水量达12亿m
3。而岷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则由40年代的39.5%
下降到目前的29.6%
;
干旱河谷扩大到流域面积的1/5,其中有30%
的面积已出现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