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评估
❶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具体方法,指标
千年生态系统抄评估(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旨在为推袭动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系统对满足人类需求所作的贡献而采取后续行动奠定科学基础。这是联合国于200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同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等组织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是首次对全球生态系统进行的多层次综合评估。目的是评估世界生态系统、植物和动物面临的威胁。这一活动需4年才能完成,估计耗资2100万美元。大约有1500名科学家、专家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加这一活动。
❷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3.2.1 国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美国国家环保局在其发起的综合风险评价研究项目中有关风险评价研究和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研究的两个次一级课题中,在地区、流域以及国家等不同空间尺度上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框架,提出了十分复杂和庞大的指标系统。欧共体统计部门也提出了面向欧洲国家的环境压力指标清单,以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比较。Bertollo 等就意大利东北海岸地区生态风险问题建立了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等不同系统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 Villa等就区域风险评价的生态脆弱性问题,在综合全球范围内有关环境风险/生态脆弱性以及生态系统或环境要素质量状况评价的现状基础上,通过 SOPAC 的环境评价计划研究,建立了可以在国家间进行对比评价的生态脆弱性指标体系。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安全生态系统,因此生态安全问题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NRC)、美国 EPA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以及众多致力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科学家对风险测度的定量化技术和评价方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1 年启动了 “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全球性生态评估计划,旨在通过国际的合作,对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预测未来生态系统的变化,提出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对策。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在生态风险分析基础上迅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安全评价实践中,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3.2.2 国内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在生态安全评价方面,国内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大部分是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李晓秀 (1997)从山区生态环境的特征入手,提出了北京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杨伟光 (1999)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研究入手,建立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叶亚平 (2000)从生态环境的形成机制出发,指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应该包括 3 个方面,即生态环境背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宜度需求。吴国庆 (2001)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讨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左伟 (2002)建立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对 PSR 框架模型做了扩展,制定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框架,据此建立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周金星 (2003)以多伦地区为例,提出了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和构建原则,并采用数量化原理与方法,对各指标进行了具体量级划分,利用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了指标的系数,并提出了衡量生态安全程度的数量化指标、生态安全系数及其计算方法,对多伦地区荒漠化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采用 GIS 平台得到了多伦地区的生态安全评价图。秦建成 (2004)以重庆忠县为例,讨论了三峡库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安全评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对三峡库区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的途径和对策。杜巧玲 (2004)从水安全、土地安全、经济社会安全角度出发,选取 3 类共 17 项指标建立了绿洲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然后,应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 GIS 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在绿洲尺度上对黑河干流中下游地区的张掖、临泽、高台、鼎新和额济纳等 5个绿洲进行了绿洲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卢金发 (2004)从起沙角度出发,借鉴风蚀理论,建立了锡林浩特市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计算了 44 个样地的生态安全系数; 利用 GIS 技术,运用模糊聚类法,进行了全部地块生态安全等级评定,编制完成了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图;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
❸ 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比较评估
关于这个研究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手:
1、相同生态系统的不同群落结构和环境专因子的生态服属务功能价值比对。
2、不同生态系统的相同条件同一生态圈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比对。
3、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条件下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比对,但这种比对最好有一个中间比对或者过渡比较好。
以上意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❹ 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6.2.1 地表生态系统总效益评估方法
6.2.1.1 地表生态系统总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程序
根据前面的研究,地表生态系统总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程序可用图6.1表示:
图6.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程序
Fig.6.1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valuation proceres
6.2.1.2 地表生态系统总效益分类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南受水区的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环境影响效益评估。其中,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水源涵养、调节小气候和杀菌等方面;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水资源调节、水质净化、大气调节等方面。
6.2.1.3 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总效益评估方法
根据已有研究,提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对受水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及其价值计算公式。本研究区生态环境影响效益总价值可用式(6.1)表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为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效益总价值;Bij代表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第j项生态环境效益价值;Dij代表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第j项生态环境效益的单位价值;Ai代表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的面积;Cij为单位面积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每年产生的第j种生态环境效益的能力;Sij为在利用市场价值法或非市场价值法等计算第i类典型生态系统产生的第j种生态环境效益时,采用的替代价格或成本。式(6.1)是总体思路,具体到每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时,因生态系统服务本身的特点,本书选取了多种具体计算方法。
地表生态系统主要针对受水区的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环境影响效益评估。将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分别表示为B1、B2、B3,则有如下公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总的来说,生态环境效益物质量的评估方法比较一致,物质量评价方法在后面具体介绍;生态环境效益价值量的评估方法比较灵活,且结果具有可加、可比性。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的货币价值一律通过物价指数换算折合为按 2005年价格标准价计算的价值。“5.1.6”中,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作了介绍,本书根据这些方法的适用性结合研究区内生态系统特点,提出了对应的价值量评价方法。价值量评价方法主要运用了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费用分析法,具体的价值量评价方法如下:
(1)影子价格法
如“5.1.6”所述,经济学家利用替代市场技术,先寻找“环境商品”的替代市场,再以市场上与其相同的产品价格来估算该“环境商品”的价值,这种相同产品的价格被称为“环境商品”的“影子价格”。影子价格法的数学表达式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V为生态系统某项服务的价值;Q为该项服务的量;SP为该项服务的影子价格。
例如,评价水土保持林提供氧气的经济价值时,先计算出水土保持林每年提供氧气的总量并假设这些氧气可用于市场交换,再以氧气的市场价格作为“影子价格”,计算出水土保持林提供氧气的经济价值。碳税法是将生态系统每年固定CO2的量乘以碳税的影子价格,从而得出生态系统固定CO2价值的一种方法,也属于影子价格法。另外,本研究在计算净化空气效益时也采用本方法进行评估。
(2)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指的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把一定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或利用一定的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本研究在林地或绿地固持土壤效益中采用了机会成本法。
(3)费用分析法
用恢复或防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的费用来作为环境资源破坏带来的最低经济损失,即恢复费用法和防护费用法。
本书运用了费用分析法中的恢复费用法来评估林地或绿地保持土壤肥力的能力。林地破坏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随着水土流失,损失了土壤中的养分。为了恢复流失掉的土壤养分,可以通过施用化肥的办法进行补偿,则所施用的化肥的数量乘以化肥的市场价格之积,就可以作为林地或绿地保持土壤肥力的价值。
(4)影子工程法
又称替代工程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影子工程法是在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用建造新工程的费用来估计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其数学表达式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V为生态系统某项服务的价值;G为替代工程的造价;Xi为替代工程中i项目的建设费用。
当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价值难以直接估算时,可借助于能够提供类似功能的替代工程或影子工程的费用,来替代该环境的生态价值。如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这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很难直接进行价值量化。于是,可以寻找一个影子工程,如修建一座能储存与绿地涵养水源量同样水量的水库,则修建此水库的费用就是该绿地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价值。另外,在绿地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的效益时也运用了此方法。
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具体评估方法如下:
6.2.2 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根据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森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即对森林服务功能开展的实物量与价值量的评估。
本研究中的水土保持林是指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保护环境在干渠沿线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中增加的水土保持林。由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水土保持林是线性分布在供水线路两侧,沿线长度较长,但并未形成大片林地,涵养水源作用对于线形的防护林来说并不突出,故不考虑其涵养水源的效益。另外,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的仅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对河南受水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故不考虑其积累营养物质、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的功能。经分析,本研究仅探讨水土保持林的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三方面的生态环境效益,其评估指标如图6.2所示。评估即对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的实物量与价值量进行评估,评估方法和单位价值量参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不足部分结合国内相关区域研究成果进行补充。
图6.2 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Fig.6.2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nefit eval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效益(B1)主要包括土壤保持(B11)、固碳释氧(B12)、净化大气环境(B13),用公式可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具体评估方法如下:
6.2.2.1 土壤保持效益
水土保持林土壤保持效益(B11)主要包括固持土壤效益、保肥效益及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效益,评估方法如下:
(1)固持土壤效益
A.固持土壤实物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1实为林分年固土量,t/a;A1为水土保持林面积,hm2;C11为单位面积林地每年防止土壤侵蚀的能力,取值为11.11t/hm2。
B.固持土壤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1价为固持土壤效益值,万元/a;ρ为土壤容重,取1.39t/m3;B11实为林分年固土量,t/a;根据土壤侵蚀量和土壤耕作层的平均厚度来推算土地面积减少面积。以我国耕作土壤的平均厚度h=0.5m作为林地的土层厚度,则可计算出每年可能保持的土壤面积S,hm2。根据调查,我国林业生产的平均收益取S11=263.58元 /hm2/a,对林地采用其生产的机会成本,即可估算林地固持土壤的经济价值。
(2)保肥效益
A.减少养分流失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B.保肥效益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3)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的效益
A.防止滞留和淤积的泥沙量
据统计,全国土壤侵蚀流失的泥沙有24%淤积于水库、河湖,则水土保持林防止滞留和淤积的泥沙量可用式(6.10)表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B.防止泥沙滞留和淤积的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6.2.2.2 固碳释氧效益
固碳释氧效益(B12)指水土保持林固定CO2和供给O2的经济价值。
(1)固碳释氧实物量
根据植物光合作用方程式,植物形成1t干物质需要1.63t CO2,放出1.2t O2。据测定,中国北方森林的CO2吸收率为l12=13.6t/hm2。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2实为固碳释氧实物量,t/a;A1为增加的水土保持林面积,hm2。
(2)固碳释氧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2价为固碳释氧效益值,万元/a;S12为固碳价格,采用瑞典碳税率,即S12=1200元/t;
6.2.2.3 净化大气环境效益
(1)吸收污染物和滞尘效益(
吸收污染物和滞尘效益主要包括吸收有害气体SO2的效益(B131)、吸收氟化物的效益(B132)、吸收氮氧化物的效益(B133)和吸收粉尘的效益(B134)。
A.吸收污染物和滞尘的实物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13实′为吸收污染物和滞尘的实物量,kg/a;A1为增加的水土保持林面积,hm2;C131为单位面积林地吸收SO2 的能力,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中的数据,阔叶林吸收SO2平均值为88.65kg/hm2,针叶林吸收SO2 平均值为215.60 kg/hm2,本书取其较小值88.65 kg/hm2;C132为单位面积林地吸收氟化物的能力,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测定,阔叶林和常绿树吸收氟化物平均值分别为4.65kg/hm2、0.50 kg/hm2,本书取其较小值0.50 kg/hm2;C133为单位面积林地吸收氮氧化物的能力,据测定,当氮氧化物的发生量为1067000t时,森林的吸收量为6.0 kg/hm2;C134 为单位面积林地吸收粉尘的能力,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中的数据,针叶林的滞尘能力为33.2t/hm2,阔叶林的滞尘能力为10.11t/hm2,本书取其较小值10.11t/hm2。
B.吸收污染物和滞尘的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2)降低噪音效益(
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降低噪声价值的估算方法是以造林成本的15%计,本研究也以此作为估算减弱噪声效益的标准。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
6.2.3 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B2)主要包括土壤保持(B21)、固碳释氧(B22)、净化大气环境效益(B23)、水源涵养(B24)、调节小气候(B25)、杀菌(B26)等方面。前3种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与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类似,下面仅介绍后3种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1)水源涵养效益(B24)
A.水源涵养实物量
涵养水源的物质量可以由受水区城市绿地面积和单位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得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24实为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m3/a;Ai为引江水可保育的某一城市的绿地面积,hm2;C24为单位面积城市绿地每年的水源涵养能力,据调查可以取值为1105m3/hm2。
B.水源涵养价值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24价为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效益值,万元/a;S24为影子工程成本,采用目前的单位库容造价,根据 1993~1999年《中国水利年鉴》平均水库库容造价为 2.17 元/t,计算当年价格指数为 2.816,则单位库容造价为6.11 元/t。
(2)调节小气候效益(B25)
城市植被改善小气候效应最明显表现在降温和增湿两方面。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绿化能使局地气温降低3~5℃,最大可降低12℃,增加相对湿度3%~12%,最大可增加33%。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25为调节小气候效益值,万元/a;Ai 为引江水可保育的某一城市的绿地面积,hm2;CS25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每年调节气温的影子价格,取78019元/hm2。
(3)杀菌效益(B26)
杀菌效益的评估方法采用《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一书中的估算方法,即北京市森林资源杀菌效益占总环境效益的1%。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6.2.4 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包括水资源调节、水质净化、大气调节等功能。用公式表示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式中:B3为湿地生态系统效益值,万元/a;A3为北调水可保育的湿地面积,hm2;CS3 为湿地每年能产生的公益价值。根据Costanza的研究并结合国内关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具体特征,CS3 为122715.5元/hm2,这里以此作为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单位价值。
❺ 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主要的湿地包括:天津的八门城、尔王庄、大黄堡、七里海、团泊洼、北大港等共计 50207hm2,河北的永年洼、文安洼、白洋淀、南大港、衡水湖、杨埕共计56518hm2,河南的豫北黄河故道、花园口黄河河滩共计4530hm2,三者合计111255hm2。近年来由于这些地区城市和工业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上述湿地面积迅速萎缩,造成其生态系统服务损失严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以减少城市和工业用水对受水区湿地水源的挤占,遏制其萎缩趋势,恢复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于上述事实,本研究假定如果不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将迅速萎缩、消失,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实施可以阻止这种情况出现。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及其一期工程可研报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受水区湿地可增加的面积共计为7787.85 hm2,据此推测出河南受水区湿地可增加的面积共计为317.1hm2。根据式(6.21),则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能够给河南受水区在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带来的年度生态环境效益价值为3891.31万元(表7.8)。
表7.8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
❻ 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概念与原则
6.1.1 概念界定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区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指的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使河南受水区内各种地表生态系统在原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础上所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增量。这里的地表生态系统主要是指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河南受水区干渠沿线人工水土保持林、受水区城市绿地和湿地生态系统。
6.1.2 评估原则
本研究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区具体情况,开展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评估应遵循以下原则:
6.1.2.1 生态环境影响效益值是预测值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进行评价的基础数据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使河南受水区城市绿地、湿地和水土保持林等主要的典型生态系统所增加的水量和绿地面积,而所增加的水量和绿地面积主要来源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总体报告》,均是预测值,因此所计算出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值也是预测值,是潜在效益。这些潜在效益能否实现不仅依赖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而且依赖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营和相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尤其依赖于北调水的调配使用和受水区的生态环境管理。
6.1.2.2 生态环境影响效益取较小值
本研究只考虑北调水和河南受水区当地水源联合调配的情况下,该受水区各种生态系统可获得的水量和绿地面积增加后能使这些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各自增强多少,并不考虑系统间的连锁反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多种多样的,本研究主要讨论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根据具体情况,仅针对其中一些主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另外,出于谨慎原则,在面对北调水在某些生态系统服务上可以产生一定范围的效益时,均采用其中的较小值。
6.1.2.3 生态环境影响效益为年度效益
为了充分发挥价值量评估具有可加、可比性的特点,本研究所做的是年度效益评价,即北调水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每年可以为河南受水区带来的年度生态环境效益。
❼ 生态环境影响效益评估体系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跨流域和跨省市的基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的实施将对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有关南水北调工程对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已取得大量有益成果,然而有关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却很少,并且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也远不够完善。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北调水除用于必需的生产、生活和工业外,也将用于生态环境方面。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以及用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北调水给受水区,特别是河南受水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即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即指的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使河南受水区各种地表生态系统在原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础上所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增量。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水利学、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等基本理论,以受水区生态水文分区为基础,从物质量与价值量两个层面定量研究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对河南受水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旨在为制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策略以及为进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总体评估提供科技支撑。
本书探讨的河南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主要指的是该研究区的地表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包括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水土保持措施而增加的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北调水可保育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及北调水补给的湿地生态系统(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北调水对河流增加的供水量缺乏数据支撑,故地表生态系统中的河流生态系统未列入本研究的范围之内)。
❽ 生态评价是什么
生态评价是对一个区域内各个生态系统,特别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本身质量的评价。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对自然生态系统许多重要功能上系统评价,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对复合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即自然或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执行的整个系统功能的评定。
1主要任务:
生态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认识生态环境的特点与功能,明确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明定为维持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而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基本方法:
当前,常采用的生态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图形叠加法、生态机理分析,类比法,列表清单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生产力评价法和数学评价法等。
3意义:
生态学是自然保护的基础,所以,要了解一个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对其进行生态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对一个保护区进行生态评价,实际上是对其中各个生态系统特别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本身质量的评价,因此,生态评价本身既是对自然的客观认识,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家都知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所组成的,因此,要评价生态系统和整个保护区,首先要分别对动植物物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然后对生态系统和保护区进行整体性评价,这样才能对保护区有分析的和综合的认识。
❾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24项生态服务是哪些
你好...同问 你知道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具体方法吗 指标是啥
❿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在生态水文分区的基础上,推算受水区各城市生态环境的配水量,这是进行生态环境影响效益评估的重要一环。根据7.1.1中河南省各县(市)绿地用水量比例及表7.1可以知道北调水用于保育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水量(表7.4)。
表7.4 中线一期工程北调水中用于保育河南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水量
据此,结合南水北调河南受水区生态水文分区结果,可以得出各分区的绿地用水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研报告中北调水量的分配仅具体到地市级,而本研究分区是以县为分区单元的,所以,当同属某个地市的县分别位于不同生态水文区时,本研究综合考虑该县(市)的人口、经济等因素,将该地区的分水量进行了细分。单位面积城市绿地年用水量,本研究取值为 2000m3/hm2。根据绿地用水量以及单位面积用水量可得出北调水可保育的各城市绿地面积(表7.5)。
表7.5 河南受水区北调水可保育绿地面积
根据式(6.5)~式(6.20)可计算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过保育河南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能够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物质量和价值量(表7.6,表 7.7),则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能够给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年度生态环境效益价值为301627.76万元。
表7.6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区受保育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物质量
表7.7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区受保育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价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