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举例
㈠ 简述生态平衡的含义【举例说明】
中文名称:生态平衡 英文名称:ecological balance;ecological equilibrium 定义: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的相对稳定的平衡。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环境保护(二级学科) 定义2:生态系统各组分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反馈等作用而处于结构与功能相对协调的稳定状态。 应用学科:昆虫学(一级学科);昆虫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3:生态系统处于成熟期的相对稳定状态, 此时, 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接近于相等, 即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态系统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4: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渔业环境保护(二级学科) 定义5: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生态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脆弱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目录
概念简介
特点动态平衡
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
破坏因素环境因素生改变
生物种类改变
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
影响意义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概念简介
特点 动态平衡
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
破坏因素 环境因素生改变
生物种类改变
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
影响意义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
展开 编辑本段概念简介
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又称“自然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地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栖动物的数量开始锐减,到了1980年已有129个物种灭绝。2005年初,一份全球两栖动物调查报告“全球两栖动物评估”显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种两栖动物有32%都处于濒危境地。但是科学家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导致两栖动物如此锐减,目前主要的理论根据就是栖息地减少。
编辑本段特点
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这是因为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生态系统这个自然界复杂的实体,当然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例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链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由一种类型演替为另一种类型等;环境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生态平衡不是静止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相对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当这种干扰或压力去除后,它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恢复;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衰退,甚至崩溃。通常把生态系统所能承受压力的极限称为“阈限”,例如,草原应有合理的载畜量,超过了最大适宜载畜量,草原就会退化;森林应有合理的采伐量,采伐量超过生长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否则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 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编辑本段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代,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编辑本段破坏因素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环境因素生改变
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
生物种类改变
生态
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害虫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
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雌虫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编辑本段影响意义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列惨痛的后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引起这个平衡被打破。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 当然,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这同时也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当生态系统的某个要素出现功能异常时,其产生的影响就会被系统作出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以多种渠道进行着,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会发挥补偿作用。 对污染物的入侵,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也是系统调节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是脆弱生态系统的例子。 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比如一些物种的种群规模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消失,也可能产生新的物种。但变化总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这种超限度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长远性的,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编辑本段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这种影响的典型代表; 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分,包括人类自己,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工业三废和城市三废是其代表。
㈡ 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应当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为了保护鹿,下令捕杀一个地区的狼,全部捕杀版之后,鹿由于没有了天敌,大权量繁殖,且没有狼的追赶,体力下降,鹿的种族开始衰败,出现大量的鹿生病无力,最终大量死亡。
我们不应该用人力、物力来改变任何生物的生存环境,否则将造成生态不平衡。我们应该让一切的生物自由生长,不去改变它们原来的生存环境。
㈢ 举例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和被捕食而构成的食物上的联系,如螳螂捕蝉、版黄雀在后、捕食链权式最常见的食物链,可进一步构成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
如在一条河流中生活着的水草、鱼以及水中的各种矿质元素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
(3)生态平衡举例扩展阅读:
对于外界的干扰和压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就演变为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由人类造成的,除去人为因素,还有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一般都是一些不可抗力的作用,比如说地壳变动、海陆变迁、冰川移动、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
由于这些自然因素的影响面广、作用效果大,很容易造成某个地区生态因子的缺失,从而使其生态平衡被破坏。
㈣ 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
整个生物圈,需要在一个平衡状态下,才能正常的发展,生态系统为人类提版供资源,权能源。人类的生活物质基本上是取自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氧气是由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制造的,所以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繁衍都密不可分。
㈤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生态平抄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袭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
生物链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现象,维系着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链而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
生物链的例子常常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使人类受益非浅.比如: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才会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鼠类才不会成灾…….当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回归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会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使其长出新的叶和果.就这样,生物链建立了自然界物质的健康循环.
生物链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现象,维系着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
㈥ 举例说明生态平衡的例子
有报道说,自从把大抄自然中的狼消灭后袭,梅花鹿过上太平的日子,不用为了躲藏狼的伤害而东蹦西走,它们开始发胖..出现了心血管疾病..反而寿命缩短.人类发现了个中原因,于是引进了狼的品种,从此大自然恢复的平衡,梅花鹿恢复了健康.
㈦ 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生态平衡的原理来解决环境问题请举例说明。
生态来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自能力。
利用生态系统这种自净能力消除环境污染,是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的一种手段。如利用绿色植物净化大气污染,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化石燃料大量开采和燃烧,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加剧了温室效应。为了控制全球变暖,使世界各国除了采用工程手段进行固碳以外,一个更经济的方法就是利用植物净化的能力,消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利用生物净化污水,也是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手段,此方法称为生物化学法。生物化学法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微生物,将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仲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及其他无机盐等无害的物质,从而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
㈧ 谈谈生态举例说
比如说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上述定义表明:
(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条);
(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列惨痛的后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
其他定义: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
又称“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地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有关《鹿和狼的故事》的故事
1859年一个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放养了13只兔子用以打猎,繁衍至今已产生了6亿只后代,这些兔子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导致其他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我国常见的庭院绿化植物葛藤,到了美国却像野马狂奔,迅速占领了佐治亚、密西西比、亚拉巴马等州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许多植物没有了栖身之地。
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
在英国人刚刚进入澳大利亚时,随船将老鼠带到了澳大利亚,于是引进猫来捕鼠。猫是把老鼠消灭了,可是由于澳大利亚缺乏大型肉食动物,使得引进的猫没有天敌,于是泛滥大量繁殖,后来不得不人为猎杀。
中国大陆50年代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害虫的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
原产于南美的仙人掌,当初被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澳大利亚,没料到这些植物迅速蔓延开来,飞快地占领了澳大利亚2500万公顷的牧场、田地,人们用刀切、锄挖、车轧,均无济于事。
在英国有个小岛,岛上的田鼠比较多,人们为了除去田鼠,就在岛上放养了一批蛇。短短两年时间,岛上的田鼠全部让蛇吃光了。而这时岛上的蛇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威胁到人们的生活……
水葫芦原产南美,大约于20世纪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被引入我国大陆,并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由于其无性繁殖速度极快,现已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7个省市,尤以云南昆明、江苏、浙江、福建、四川、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最多。
到过昆明的人都看到过水葫芦的威力。滇池内连绵1000公顷的水面上全部生长着水葫芦,盖度近100%,由于水质污染和因此而导致的水葫芦的疯长,滇池内很多水生生物已处于灭绝的边缘。据资料记载,20世纪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但到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继消亡,水生动物仅存30余种。
人怕老鼠、耗子吃猫、老鼠吃鸡——生态平衡的故事
太湖中的最大的岛——西山岛,朋友的岛是太湖中的小岛——大沙岛。朋友派了快艇来接我们,快艇不到20分钟就到了大沙岛。
大沙岛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原来是太湖中的秃岛,长满茅草,湖边长有芦苇。20多年前我登过一次岛,是为了土壤普查去的,留下的记忆是岛上老鼠非常多。所以,我一上岛就问他们,你们是怎样战胜老鼠的?然后,他们讲述了在岛上所有恳荒故事多与老鼠有关。其实,就是岛上的生态平衡问题。
他们刚上岛的时候,岛上老鼠非常多。而且,因为岛上是没有人居住,老鼠没有见过人,所以老鼠是不怕人的。当岛上老鼠是主人,人碰到到处是不怕人的老鼠的时候,你想人会有什么样感觉?人会怕老鼠!
他们捉了小猫上岛去养,没有过几天,小猫不见了,找到猫的尸体后,分析小猫可能是被老鼠咬死的。后来捉了数只大猫上岛,经过半年的猫鼠战争,老鼠明显减少。2年后,猫繁殖到了几十只,老鼠很少了。
开始的时候在岛上养鸡500多只,有300只是被老鼠咬死的。到了3年以后每天都发现猫在吃鸡。而且,还经常发生在猫追鸡的时候,有许多鸡被吓死了。他们发现,猫开始吃鸡是猫看到老鹰吃鸡以后,发现老鹰吃剩鸡,猫去尝了味道可能不错,就开始吃鸡了。但最大原因是,猫多了,老鼠少了,猫的食物链发生了变化。
当猫开始吃鸡的时候,开始治理猫了。但猫是功臣,不想赶走猫,于是,保护鸡作为措施。他们想到了养狗,用狗来看管鸡,不让猫吃鸡。狗很尽责,管住了鸡,饿坏猫,半年以后,有许多猫病死了。现在的猫已经很少见了。
现在岛上有3只狗,已经发现狗在追鸡了。
唯一没有变化的是老鹰还是那么4、5只,每个月都会发现有鸡被吃和被吓死。
真不知道今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呵呵!
蜣螂的故事
蜣螂,俗名屎克郎,以牲畜粪便为食。在人们心目中,这是一种臭不可闻的无用的昆虫。可是1982年,它们却远涉重洋,从中国去到了澳大利亚,并在那里安家落户,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了作用。为什么澳大利亚不顾千山万水要从我国引进蜣螂呢?原来,澳大利亚这个畜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饲养着几千万头牛,这些牛每天要排出几亿吨粪便,覆盖着百万英亩草场,同时牛粪还滋生蝇蛆,很不卫生。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问题。他们从我国引进这些屎克郎,就是让它们在那里吃牛粪。那么澳大利亚原来没有蜣螂吗?有,但他们那里的土著蜣螂不吃牛粪,而只吃袋鼠粪。澳大利亚现在引进了我国的蜣螂,打破了原来的生态平衡,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
从这个事例可知,所谓生态平衡,是指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相对平衡阶段。在自然界,维持这种相对平衡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一个棉花产区,其棉蚜虫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受瓢虫、草蛉、蚜寄生蜂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数量可以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不致影响棉花的产量,但如果长期使用农药,大量杀灭了天敌,棉蚜也产生了抗药性,就破坏了棉蚜与天敌之间的自然的生态平衡,导致棉蚜大发生,从而影响棉花的产量。但这并不是说,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平衡,都是合理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某些情况下,人类为了自已的需要,可以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主动地去打破旧的生态平衡,建立符合人类需要的新的生态平衡。上述蜣螂南行就是一个实例 。但在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由于长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破坏了生态平衡,倒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比如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十万二千平方公里,占西北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百分之二十四,年输沙量五亿多吨,等于平均每年有五至六毫米厚的一层肥沃土壤白白流失掉了。我国目前仅长江,黄河每年带走的泥沙就有26亿吨,相当于损失了沃土良田六百万亩,所以有的科学家说,它流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蛇与庄稼
几十年前,广东沿海发生了一次海啸,是台风引起的,许多田地和村庄被海水淹没了。这场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把蛇放到田里。说也奇怪,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老农把秘密说破了,原来那场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给淹死了,田鼠却游到树上和山坡上,保住了性命。后来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庄稼,没有蛇来捕捉它们,它们繁殖得特别快,庄稼都让田鼠给糟蹋了。现在田里又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猫和苜蓿的故事。他说在英国的好些地方,看村子喂的猫多还是少,就可以知道那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地里田鼠太多,土蜂的活动就受到影响。村子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因此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的关系。
天上下雨,地面就湿;太阳出来,东西就容易晒干;火会烧毁东西,水可以灭火。这些事儿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除了这样简单的联系之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一个人不讲卫生,在马路上吐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
挽救了澳大利亚的蝴蝶
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有一座蝴蝶雕塑纪念碑,并建有一座蝴蝶纪念馆。这是因为当地人将一种夜蝴蝶视为“澳大利亚的救星”,特意为它它修建的。
1860年,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从美国、墨西哥引进了两种仙人掌,人们想用它作为牧场四周的绿篱栅的。可万万没有想到,生命力极强的仙人掌一遇到澳洲极为适宜的温度和肥沃的土壤,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蔓延开来,几棵仙人掌不用多久便成为一大片“带刺的丛林”。只20年时间,3000多万公顷的土地全被这些多刺植物占领,并且以每年50万公顷的惊人速度向外扩展它的地盘,大片的沃土变成对畜牧业和农业毫无用处的荒野。
当地政府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展开了对仙人掌的大规模斗争。人们用刀砍,用火烧,连根拔,但都收效甚微。没等老的除尽,新的又生长起来。用尽了各种方法之后,陷入困境的人们将眼光转向专吃仙人掌的昆虫。一位昆虫学家发现阿根廷有一种专门在夜间活动的蝴蝶,它翅长4厘米左右,灰褐色,它只以仙人掌为食,而且胃口很大。于是他将几千粒这种夜蝴蝶虫卵带回澳大利亚繁殖、放养。果然,夜蝴蝶成为有效的仙人掌克星,它们所到之处,成片的仙人掌被吞噬、消灭。到了1935年,3000万公顷的土地又重新成为丰沃的农耕地和牧场。
如今天澳大利亚虽还可常见仙人掌的踪影,但夜蝴蝶决不会给它们大量繁衍的机会。虽然这种夜蝴蝶其貌不扬,远不如其他蝴蝶五彩缤纷,惹人喜爱,但是人们对它感恩不尽,怀有崇敬和感激之情。大家知道,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夜蝴蝶在20世纪初从仙人掌的毁灭性灾害中拯救了澳洲大陆。生物通过生物链相互联系和制约,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环境。老子说万物生生相克,每种物种都有自己的天敌所存在,在自然的条件下相互捕食,形成食物链,使每一种种群都维持一定的数量,这称之为生态平衡。如果人为破坏其中一种种群,使其数量减小或者灭绝,生态就会失去平衡。
例如:蛇吃田鼠,田鼠毁坏庄稼,人类大量捕食蛇,田鼠就会泛滥成灾。
黄鹂吃松毛虫,松毛虫毁坏松林,黄鹂减少的话,松林就会被松毛虫破坏。
老鹰捕食野兔,野兔吃草皮,老鹰减少,草场就会毁坏。
所以这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生物圈与食物链
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又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它由无数个大小不等的各类生态系统所组成。这些生态系统基本可归为3类: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是指构成陆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比如我国西双版纳的亚热带丛林,丛林中的亚洲象、华南虎、云豹,加上各种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再比如我国北方的许多草原,不仅处处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那儿也是各种野生动物和鸟类的乐园。高原雪域、沙漠戈壁,看上去十分荒凉,但它们不仅有生命存在,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同样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通常指江河、湖泊以及沼泽中淡水生物相互构成的依存关系和由此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主体是淡水,其他各种水生动植物都属客体,只要主体的淡水环境不被破坏,客体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那么,这个生态系统也就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
海洋生态系统顾名思义就是指海洋这一主体条件下各类动植物的群体所形成的自然环境。表面上看,大海汹涌澎湃,桀傲不驯,而水下摄影机拍到的海底世界却是那样恬静、祥和、温馨而又奇妙!
构成生物圈的各类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起着特殊的作用,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正常功能,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生态平衡。
食物链是指生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网络关系。如草原生态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等,它们互相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和谐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狮子、猎豹和猎狗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食草动物,它们对角马甚至斑马的猎杀是凶残的,但这种残酷的捕杀既是食肉动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态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当食草动物发展到一定数量,草原就难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杀,不仅能控制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是提高食草动物的质量。生物学家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证明,食肉动物在猎捕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往往是病残弱小的食草动物,这无疑有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从这一点说,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凶残捕杀,就显得自然合理,天经地义了。
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在控制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同时保护了草原,各类飞鸟对昆虫的捕食和食肉动物一样,也起到保护草原的作用。而飞禽走兽的粪便则成为上好肥料,促使各种植物的生长。这种以植物为主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为客体所形成的食物链,对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儿牧草丰茂,牛羊成群,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可是,历史上由于这儿野狼成群,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野狼活动,使野狼的数量锐减,剩下为数不多的狼再也不敢以草原为家,以牛羊为食,统统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见了,畜牧业空前发展,在牛羊种群不断增加的同时,野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草原难以承载,导致草场急剧退化,使草原面临沙化的危险。
事实使人们认识到,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了问题,灾难也就快要降临了。野狼在饥饿的时候,固然偷猎牛羊,但在正常情况下,野狼是以野兔为食的。从这一点上说,是野狼控制了野兔的繁殖和发展,避免了野兔和牛羊争食的现象,保证了草原的正常生态环境。当牧民认识到这一自然规律后,对野狼也就宽容了许多,再也不谈狼色变、见狼就打了。
人类不仅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而且对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起支配作用。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各个生态系统,促进生态平衡;人也能够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不能超自然而存在,保护生态平衡,也是保护人类自己,一旦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危及整个生物圈,人类自身也在劫难逃。
如果苍蝇少了那么蜘蛛也会减少接着是一些吃蜘蛛的鸟然后是以鸟为食的动物也会死!~
㈨ 举例论述生态平衡的规律
生态学第一复定律:我制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可称为多效应原理.
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称相互联系原理.
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可称为勿干扰原理.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2)微观与宏观协调发展;(3)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
(4)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5)相互适应与补偿协同进化;(6)环境资源的有限.